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民族主義和泛蒙古主義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民族主義和泛蒙古主義之间的区别

民族主義 vs. 泛蒙古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泛蒙古主義(),起源于一戰前後沙皇俄國為控制外蒙古地區而煽動的一系列“外蒙古獨立”運動;是由沙俄白軍將領提出的一種“將所有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漠南蒙古乃至漠西蒙古在歐洲的移民所居住的土地聯合為一個‘蒙古國’”的構想。該構想僅僅在1920-21年曇花一現,便隨著“外蒙獨立運動”和“內蒙自治運動”的成功,以及蘇聯在其他蒙古族居住區建立加盟共和國而宣告破滅。 冷戰以後,由蒙古國的部分民間人士或民族主義者,“泛蒙古主義”構想的一些主張再次被民族主義政客提出,成為新的“三蒙統一”構想,主張以蒙古國现有版图为中心,認為應將俄羅斯聯邦之布里亞特共和國、图瓦共和国(原中華民國的唐努烏梁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整併成一新的「大蒙古國」的主張。.

之间民族主義和泛蒙古主義相似

民族主義和泛蒙古主義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辛亥革命蘇聯民族自決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和民族主義 · 中國共產黨和泛蒙古主義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民族主義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泛蒙古主義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中華民國和民族主義 · 中華民國和泛蒙古主義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民族主義和辛亥革命 · 泛蒙古主義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民族主義和蘇聯 · 泛蒙古主義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民族自決

民族自决是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在没有外部压迫或干扰的情况下,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決的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但其并没有说明自决权的实现方式,或者自决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从原国家独立、与原国家组建联邦、成为保护国、某种程度上的自治亦或者与原国家完全同化。也没有说明,民族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组成一个民族。事实上,关于哪些种群有合法的权利实行自决权,现在的法律条文和定义仍然有着太多的矛盾。Betty Miller Unterberge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2002.

民族主義和民族自決 · 民族自決和泛蒙古主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主義和泛蒙古主義之间的比较

民族主義有298个关系,而泛蒙古主義有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1.67% = 6 / (298 + 61)。

参考

本文介绍民族主義和泛蒙古主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