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正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正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之间的区别

正教會 vs. 耶和華見證人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團體,在1870年代末查尔斯·泰兹·罗素在美国賓夕法尼亞州的匹兹堡發起,直至1931年一次大會上,才根據聖經《以賽亞書 43:10》“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人,是我所揀選的僕人。’”取名為耶和華見證人。 耶和華見證人的最高機構為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總部的中央長老團,其官方出版之守望臺聖經書社强調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完全基於聖經,無論是教義內容、生活準則、傳道方式都恢復了公元一世紀的基督教。一些宗教人士聲稱其為異端教派,此乃相較於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信仰,但其本身並不贊同“異端教派”的說法,《耶和華見證人簡介》。 耶和華見證人認為信仰應完全依據《聖經》,強調聖經的主題-上帝的王國,只有上帝的王國能真正解決人類的難題。 對耶穌基督的理解與傳統基督教主張存在較大差别,經常強調傳道與上帝的救贖安排。.

之间正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相似

正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基督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基督教派系埃及偶像崇拜天主教宗教安息日三位一體亞當復活和合本祷告聖經聖經思高本聖靈聖母 (基督教)耶和華耶稣新約聖經新教旧约圣经政治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基督和正教會 · 基督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基督教和正教會 · 基督教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基督教历史和正教會 · 基督教历史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派系

基督教的教派以天主教、东正教及新教為三大系統,涵蓋眾多古老與新兴的教派,其中較晚形成的新教是教派最多的系統。此處對「教派」或「宗派」的定義是指在相同名稱下的可識別之教會團體。.

基督教派系和正教會 · 基督教派系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和正教會 · 埃及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通常指对任何一种人物的崇拜,与一神论的独一真神(上帝)相对,因其都是人手所造的物体。在亚伯拉罕诸教中,被认为是一项主要的罪,有时导致激烈的破坏偶像运动。「破壞偶像主義」便是會破壞宗教圖像或反對宗教敬仰的教條、常規或態度,對宗教圖像持較激烈的反對行為。 然而各个宗派之间关于什么才算是偶像没有统一意见。在其它宗教裡使用祭祀圖像是被允许的,但是“偶像崇拜”一词常常被回避,或是自然地被否定。 一般的反對崇拜偶像,則稱「無偶像論」,與崇拜偶像相反。反对偶像崇拜是以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兰教等的一神教,不能接纳很多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等眾多民间信仰的主要原因。 被认为是偶像崇拜或是有类似嫌疑的,包括制造各种神灵的形象,或是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如先知、圣人、神职人员,制造人或动物的形象,使用宗教或世俗符号。神学家将概念推而广之,包涵了将任意非神灵的事物神化,这也包括世俗生活中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某一具体图像。例如,天主教义中称:“偶像崇拜不单单是指异教的错误信仰。只要是人类将所造物抬高到上帝的位置,不论这是其它神灵、或是魔鬼(如拜撒旦教)、权势、享乐、种族、祖先、国家、金钱等,都被认为是偶像崇拜。”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passage 2113, p.460, Geoffrey Chapman, 1999 最早期的基督徒没有在崇拜中使用圣像……到了公元4、5世纪,教会开始使用圣像。他们的理由是,圣像比讲道或书籍更能帮助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认识基督教。”——《圣经、神学及教会著作百科全书》第4册503-504页,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 圣经、神学、教会著作百科全书》说:“人只该向上帝祷告,并通过中保[居间人]耶稣基督这样做。因此,向圣人或天使祷告不但没用,而且亵渎上帝。不管受造物多么受人尊崇,总之崇拜受造物就等于拜偶像,是上帝的神圣律法所严厉禁止的。”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本來也反對偶像崇拜,但為了迎合信徒的需要才有佛像,而神道教實際上沒有偶像,卻是真正的多神教。而在一神教內部對於聖像也有分歧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中新教幾乎完全排斥聖像的,即使新教的十字架上多沒有基督受釘像的,而天主教和東正教經過大爭辯後曾發生聖像破壞運動。 佛教的金刚经也反对偶像崇拜,“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强调佛性无颜色,无形象。无形无相。 在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的制度支配下,自遠古直至清末,中國宗教很早的就分別滿足天子唯一可進行祭天的精神崇拜;及滿足朝臣以下社會有偶像的需求(中國民間信仰),所以也造成了普遍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等一神論信仰,不願意認知中國民間信仰的根本原因之一。.

偶像崇拜和正教會 · 偶像崇拜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天主教和正教會 · 天主教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宗教和正教會 · 宗教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安息日

安息日(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据神的有关命令纪念神创世六日后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获得的十诫中有明确指出。 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 每七年一次和每五十年一次的聖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它是一個記念上帝和思考生命的精神層面,並花時間陪伴家人的一天。現代社會的星期六作為多數國家的公眾假期,便是受此影響。.

安息日和正教會 · 安息日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和正教會 · 三位一體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亞當

亚当(希伯来语:אָדָם,希腊语:Ἀδὰμ,阿拉伯语:آدم),按照希伯来圣经的记载,是耶和华神创造的第一个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有灵的活人。神又用他的肋骨造了夏娃,成为他的伴。二人住在完美的伊甸园里,修理看守耶和华的园子,并且管理全地和各样的动物。神告诉亚当他可以吃园中各样的果子,只是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不可吃。后来亚当和夏娃违背神的命令,吃了果子,二人从此被逐出伊甸园。亚当活了九百三十岁死去。 《古兰经》中的记载也大体相同,只不过不是根据真主的肖像,以及不是取肋骨造人。《古兰经》中认为人生来是无罪的。伊斯兰教徒据信亚当乃在色法尔月(صفر,即伊斯兰历二月)期间被逐出伊甸园。.

亞當和正教會 · 亞當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復活

復活是指生命在死亡後再復生的意思,也稱作死而復生。復活是很多宗教的中心思想,但其闡釋卻不一定與不死靈魂的宗教信念相關。.

復活和正教會 · 復活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和合本

#重定向 和合本聖經.

和合本和正教會 · 和合本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祷告

禱告,或称祈祷,是主動和上帝(天主)、神靈或靈性的個體溝通來讚美、祈求、懺悔或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願景的行為。.

正教會和祷告 · 祷告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正教會和聖經 · 耶和華見證人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經思高本

思高圣经,正名稱為思高圣经译释本(現通稱「思高聖經」,下稱「思高本」),是今日华语天主教會最普遍使用的《圣经》中文譯本。此译释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天主教会议决定翻译《圣经》。 现时,由香港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O.F.M.)所出版的「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羅馬教廷唯一认可法定的中文版本圣经。。 「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由天主教方济会会士真福雷永明神父(Blessed Gabrielle Allegra O.F.M.)于1945年在北京所创立的思高圣经学会翻译和注释。會址在北京(北平)輔仁大學附屬名叫西煤廠的宿舍內,後來「遷至李廣橋18號的方濟堂(近紫禁城),再遷往小石橋區,輾轉再遷回位於李廣橋的方濟堂。」)。1948年迁往香港继续翻译和注释工作。用了九年时间(1945-53年)译释旧约共八册,1954年,圣地和香港的圣经学会谊结金兰,雷神父带领学会的众兄弟,在圣地的继续深造和实地考察。雷神父也在圣地学院讲避静,讲授《若望福音》。1955年,会士们返回香港,着手把希腊文的《新约》译成中文。其间用了六年时间(1955-60年)译释新约共三册,新旧约全书共十一册。 1961年学会开展出版圣经合订本的计划,整个工作历时八年,终于在1968年12月25日正式完成,并出版了《思高圣经合订本》,其中不单是修改译文及删减批注,更可说是将整部圣经重译了一次。这是第一部译自原文的公教圣经全译本。香港的思高聖經学会會址在香港渣甸軒德蓀道6號,別無在其他地方設有分會。.

正教會和聖經思高本 · 耶和華見證人和聖經思高本 · 查看更多 »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正教會和聖靈 · 耶和華見證人和聖靈 · 查看更多 »

聖母 (基督教)

聖母(Θεοτόκος,,,敍利亞文:,Yoldath Alloho,Deipara、Dei genetrix、Mater Dei,Mother of God,教會斯拉夫語:Богородице),又譯為上帝之母、天主之母、神之母,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稱號之一,相當於東方亞述教會所稱的我們的上帝和救主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或汉译为我們的天主、救主基督之母)或基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在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與天主教會中,都使用這個稱號來稱呼馬利亞。 字面上的翻譯,Theotókos可直譯為生神者(God-bearer,Birth-Giver of God,the one who gives birth to God)或汉译为誕神女,天主教會譯為“聖母”或“天主之母”。這個稱號在古代敍利亞教會中極為重視,在以弗所公會議中決議给予馬利亞這個稱號。.

正教會和聖母 (基督教) · 耶和華見證人和聖母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正教會和耶和華 · 耶和華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正教會和耶稣 · 耶和華見證人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約聖經和正教會 · 新約聖經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教和正教會 · 新教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旧约圣经和正教會 · 旧约圣经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政治和正教會 · 政治和耶和華見證人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正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之间的比较

正教會有157个关系,而耶和華見證人有16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7.43% = 24 / (157 + 166)。

参考

本文介绍正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