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之间的区别

欧洲联盟 vs. 欧洲联盟历史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歐洲聯盟是一個涵蓋大部分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其成立是以數個條約為基礎。歐盟經歷多次擴張,從原來的6個成員國擴展到現今的28個成員國。 歐盟的起源可追溯至後二戰時代,特別是1951年依據舒曼計劃在巴黎創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或是根據《羅馬條約》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這兩個共同體都在1993年併入歐洲聯盟。.

之间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相似

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有(在联盟百科)45共同点: 卢森堡塞尔维亚奥地利奥斯曼帝国丹麦希腊保加利亚俄罗斯土耳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國際泛歐聯盟冰岛兩德統一公民投票神圣罗马帝国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战羅馬尼亞羅馬條約瑞典芬兰西班牙马耳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賽普勒斯舒曼计划關稅同盟葡萄牙里斯本条约英国...格陵兰欧元欧洲中央银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欧洲议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歐盟執委會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理事會歐洲經濟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挪威斯洛文尼亚愛爾蘭共和國 扩展索引 (15 更多) »

卢森堡

卢森堡大公国(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Grand-Duché de Luxembourg; Großherzogtum Luxemburg),通称卢森堡(Lëtzebuerg;Luxembourg;Luxemburg),被邻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包围,是一個位于欧洲的内陸國家,也是現今歐洲大陸僅存的大公國,首都盧森堡市。盧森堡是欧盟成员国,因境内有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欧洲投资银行等多个欧盟机构被称为继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欧盟“第三首都”。.

卢森堡和欧洲联盟 · 卢森堡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塞尔维亚和欧洲联盟 · 塞尔维亚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奥地利和欧洲联盟 · 奥地利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奥斯曼帝国和欧洲联盟 · 奥斯曼帝国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丹麦和欧洲联盟 · 丹麦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希腊和欧洲联盟 · 希腊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它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滨临黑海。.

保加利亚和欧洲联盟 · 保加利亚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俄罗斯和欧洲联盟 · 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土耳其和欧洲联盟 · 土耳其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國際泛歐聯盟

国际泛欧联盟(International Paneuropean Union)是最始主张进行欧洲统一运动(European unification movement),或称泛欧运动(Paneuropean Movement,Pan-Europa Movement)的一个组织。.

國際泛歐聯盟和欧洲联盟 · 國際泛歐聯盟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冰岛

冰岛(Ís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通常被視為北歐五國之一。冰岛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5万,儘管面積不大,卻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少的其中之一。冰岛的首都是雷克雅維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冰岛地处大西洋中洋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質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有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气温适中。 根据《》的记述,欧洲定居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74年,維京人殷格·亚纳逊一行人是冰岛最早的永久定居者,其他更早的定居者仅在冰岛过冬。其后的几个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冰岛定居,他们也带来了盖尔人奴隶。1262至1814年冰岛成为了挪威的一部分,之后属丹麦王室治下。1918年冰岛宣布独立并在1944年成立共和国。20世纪前,冰岛人主要依靠渔业和农业为生,冰岛亦曾是该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漁業的工业化以及二次大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带来了冰岛的繁荣,1990年代冰岛成为了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94年冰岛加入了歐洲經濟區,其经济结构也因金融服务业的引入而趋向多元化。 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冰岛为市场经济,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税率较低,并且国民拥有国家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高等教育等北欧福利系统。2014年冰岛位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13位。2008年冰岛发生金融危机,境内的银行国有化,冰島幣值都大幅貶值。 冰岛文化与其他北欧斯堪地纳维亚文化有很深渊源,大多数冰岛人是斯堪地纳维亚人和盖尔人的后裔。冰岛语属北日耳曼语支,起源于古諾爾斯語并与法罗语及挪威西部方言接近。冰岛的文化遗产主要为传统冰岛菜、诗歌和中世纪的冰岛萨迦。在北约成员国中,冰岛人口最少并且是唯一没有常備军队的国家,仅有海巡部隊。.

冰岛和欧洲联盟 · 冰岛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兩德統一和欧洲联盟 · 兩德統一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referendum),簡稱公投,又稱複決、全民公決,由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全体人民投票决定某些问题,例如选择一个统治者或政府,是否与他国组成联邦或合成一个国家,决定国家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或废除等等。在公民投票中,主要是通过投票去确定某种政府形式或者某种行动的合法性,而不是去要求投票人在几个供选择的政权或者建议中去任选其一。.

公民投票和欧洲联盟 · 公民投票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欧洲联盟和神圣罗马帝国 · 欧洲联盟历史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 Lietuva; ),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zh-hans:加里宁格勒; 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欧洲联盟和立陶宛 · 欧洲联盟历史和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欧洲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欧洲联盟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欧洲联盟和羅馬尼亞 · 欧洲联盟历史和羅馬尼亞 · 查看更多 »

羅馬條約

《羅馬條約》,正式官方名稱為《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 法語: Traité instituant la Communauté européenne, CEE; 英語: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TEEC),於1958年1月1日生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本條約於1957年3月25日由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及西德簽署通過。1993年的馬斯垂克條約將本條約的名稱刪去「經濟」二字,改為《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隨後,2009年的里斯本條約將本條約重新打包成为《歐洲聯盟運作條約》。 羅馬條約規定立約國之間的關稅須逐年調降,並成立一個關稅同盟。本條約建立了一個在會員國之間對於商品、勞動、服務及資本的共同市場,也建立了共同運輸及農業政策,與歐洲社會基金。本條約也建立了歐洲聯盟委員會。.

欧洲联盟和羅馬條約 · 欧洲联盟历史和羅馬條約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欧洲联盟和瑞典 · 欧洲联盟历史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欧洲联盟和芬兰 · 欧洲联盟历史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欧洲联盟和西班牙 · 欧洲联盟历史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马耳他

--共和國(-zh-tw:馬爾他;zh-cn:马耳他-语:Repubblika ta' Malta,英語:Republic of Malta,阿拉伯語拼寫:جمهورية مالطة),通稱--,位於南歐的共和制的一個微型國家,首都瓦萊塔。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心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脏”之称,被誉为“欧洲的乡村”。官方語言為-zh-tw:馬爾他;zh-cn:马耳他-语和英語。--亦是英联邦和歐洲聯盟的成員國。 --自然资源缺乏,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旅游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欧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另外,--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及退休保险制。.

欧洲联盟和马耳他 · 欧洲联盟历史和马耳他 · 查看更多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馬斯垂克條約》(le traité de Maastricht; Maastricht Vertrag; Maastricht Treaty),即《欧洲联盟条约》,於1991年12月9日至10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中经过两天的辩论,最終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稱《欧洲联盟条约》,正式條約於1992年2月7日签訂。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羅馬條約》成立的基礎。《馬斯垂克條約》預定於1993年11月1日生效。.

欧洲联盟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欧洲联盟历史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欧洲联盟和賽普勒斯 · 欧洲联盟历史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是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法国外交部驻地奥赛码头(Quai d'Orsay)时钟沙龙(Salon de l'Horloge)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布的一个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他建议将德国与法国的煤和钢铁生产融合到一起: 舒曼计划是法国外交部非常保密的一份文件,它是由让·莫内为首写出来的。只有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文件被公布前数小时内被知会。阿登纳立刻表示同意。 该高级公署的迫切任务包括:.

欧洲联盟和舒曼计划 · 欧洲联盟历史和舒曼计划 · 查看更多 »

關稅同盟

稅同盟指是擁有共同對外關稅的自由貿易區。參與國共同設定對外貿易政策,但各國有時仍會各自--制定貿易配額。共同的《反托拉斯法》有助避免缺乏竞爭。.

欧洲联盟和關稅同盟 · 欧洲联盟历史和關稅同盟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欧洲联盟和葡萄牙 · 欧洲联盟历史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条约

里斯本條約(Traité de Lisbonne;Tratado de Lisboa),又稱改革條約,是歐盟用以取代《歐盟憲法條約》的條約。里斯本條約已經在2007年12月13日為所有歐盟成員國簽署,並於200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里斯本條約旨在調整當前極需變革的歐盟在全球的角色、人權保障、歐盟決策機構效率,並針對全球氣候暖化、天然能源等政策,以提高歐盟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 前法國總統季斯卡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德洛爾等多位歐洲聯邦主義者認為,里斯本條約已與歐洲整合的理想不符;例如排除原有社會憲章及歐盟國旗和國歌。里斯本條約務實與妥協的做法也為將來條約運作帶有不確定性,例如雖設立了常設主席和外交代表,成員國各有不同想法和意見。條約也容許成員國自行決定加入或退出個別條款,影響歐盟未來的整合進程。 歐盟各國政府代表簽署里斯本條約前,歐盟對內部面臨整合半個世紀來因憲法危機所引起的最大困局,對外則面對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和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中國、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國迅速崛起。為了進一步凝聚和爭取內部人民對歐洲整合的支持,歐盟發展策略明顯轉為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外在環境的挑戰有跨國反恐、能源問題、全球暖化、提升歐盟競爭力以及創造就業等問題。 歐盟通過里斯本條約的政治經濟意義是因應歐盟目前面臨困境的一個計劃。在推動歐洲統合同時,所有國家須讓出部分國家主權的爭議、各國利益的調和,里斯本條約中許多具體措施將有助歐盟運作與決策,將成為未來整合的推動力。但里斯本條約中仍因若干國家特殊利益考量而有所妥協讓步,並留下許多「灰色地帶」,將為統合的進程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欧洲联盟和里斯本条约 · 欧洲联盟历史和里斯本条约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欧洲联盟和英国 · 欧洲联盟历史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格陵兰

格陵蘭(Kalaallit Nunaat;Greenland),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島,大约81%都被冰雪覆盖。“格陵蘭”在原语言中的字面意思為「綠色土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格陵兰随宗主国丹麦于1973年加入过欧洲各共同体,但根据1982年全民公投的结果通过1985年的格陵兰条约退出了如今欧盟前身——欧洲各共同体,故如今格陵蘭並不屬於歐盟,但被视为欧洲联盟特别领域的一部分。格陵蘭如同法羅群島,在丹麥國會派驻有2名議員。 格陵蘭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隔海峽與冰島和加拿大兩國相望。.

格陵兰和欧洲联盟 · 格陵兰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元

欧元(;ISO 4217代码),港澳常稱歐羅,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这19国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義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馬爾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脱维亚、立陶宛,合称为欧元区。目前共有3.3亿人使用欧元,如果加上与欧元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欧元影响到全球4.8亿人口。2006年12月,共有6,100亿欧元在市面上流通,按照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8,020亿美元。欧元流通的现金总价值超过美元。 1欧元(euro)等於100欧分(cent)。.

欧元和欧洲联盟 · 欧元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中央银行

歐洲中央銀行(Banque Centrale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Zentralbank;European Central Bank),簡稱歐洲央行,總部位於德國法蘭克福,成立於1998年6月1日,負責歐盟欧元区的金融及貨幣政策,為歐元區的中央銀行。 首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為维姆·德伊森贝赫,曾任荷蘭央行行長,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宏觀經濟學。其繼任人為让-克洛德·特里谢,法國人,曾任法國央行法蘭西銀行行長,於2003年11月接任。现任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為马里奥·德拉基,意大利人,曾任意大利银行行長,於2011年11月接任。.

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联盟 · 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簡稱:EEC),欧洲共同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年1月1日成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到1968年7月,六国间工业品关税通过分期削减后,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价格,设立农业基金。 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加入后,共同体由六国扩大为九国,领土扩大到153万平方公里。1972年7月22日起,同挪威、奥地利、瑞士、瑞典、冰岛、葡萄牙、芬兰分别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西欧十六国自由贸易区;还与非洲、中东及其他地区的数十个国家签定了联系国协定或优惠关税协定。 根据1992年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条约》第一条)。 Category:国际经济组织 Category:欧洲国家政府间组织 Category:欧盟历史.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 ·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 · 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事实上的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下議院,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與歐盟理事會同為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与一般意义上的议会相比,欧洲议会創設之初拥有的职能少了很多。它會考察欧盟成员国的人权状况、监狱虐待与酷刑事件等,並會讨论人权问题和派遣人权观察委员会,如对被揭露的警署或监狱虐待和酷刑事件进行调查,或者提醒一个国家和公众舆论对种族主义或排外思潮提高警惕。在超國家的歐洲聯盟中,欧洲议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自从1979年以来,它是唯一成员是由欧盟成员国人民直选产生的機構。 因為不民主的批評,歐盟在簽定的各個條約中,一步步的增加了歐洲議會的權力。里斯本條約通過後,在很多的政策領域上,歐洲議會要和歐盟理事會經由共同決定的程序立法,即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是平等的立法機構。欧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规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 虽然欧盟的两个行政机关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都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条约》却规定欧洲议会每月必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一次会议。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立法准备工作和议会委员会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议会每月只在斯特拉斯堡开4天会,举行常规会议和最终的投票工作,其他所有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虽然欧洲议会多次表示希望自行决定开会地点,之后的多个欧盟条约都规定,欧洲议会的开会地点需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定夺。.

欧洲联盟和欧洲议会 · 欧洲联盟历史和欧洲议会 · 查看更多 »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縮寫为)是歐洲的一個促进贸易的組織。该組織於1960年5月3日成立。當時參加的成員國包括英國、葡萄牙、瑞士、奧地利、丹麥、瑞典及挪威。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會議於1960年1月4日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參與的國家包括上述的七個國家,並合稱為「外七國」。時至今天,聯盟只餘下挪威、冰島、瑞士及列支敦士登,其中只有挪威和瑞士是創會國。現在斯德哥爾摩會議已經由瓦都茲會議所取代。 這個會議給予成員國更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其中三個國家都加入了歐洲經濟區,與歐盟有更大的合作機遇。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當中只有瑞士並未加入歐洲經濟區,原因是公投被公民否決。瑞士另外透過參與歐洲單一市場。.

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 欧洲联盟历史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 查看更多 »

歐盟執委會

#重定向 欧洲联盟委员会.

欧洲联盟和歐盟執委會 · 欧洲联盟历史和歐盟執委會 · 查看更多 »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由歐洲聯盟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 在1957年3月25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成員國簽訂《羅馬條約》,决定成立共同市場及原子能共同體。 後來,根据《1965年布魯塞爾條約》(Merger Treaty)在1967年將《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合併到統一架構內。如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已經在歐洲聯盟架構內。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目的為核子能源聯營及分銷共同市場,並可出售剩餘核子能源至境外國家。.

欧洲联盟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 欧洲联盟历史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 查看更多 »

歐洲理事會

#重定向 歐盟高峰會.

欧洲联盟和歐洲理事會 · 欧洲联盟历史和歐洲理事會 · 查看更多 »

歐洲經濟區

歐洲經濟區(EEA)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與歐盟(EU)達成協議後,於1994年1月1日生效,旨在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員國,無需加入歐盟也能參與歐洲的單一市場。.

欧洲联盟和歐洲經濟區 · 欧洲联盟历史和歐洲經濟區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a i Hercegovina/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简称波黑)是欧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首都萨拉热窝。 波黑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即加盟共和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一,于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时期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波黑目前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波黑議會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監督。 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又称穆斯林和克羅地亞聯邦),其二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所管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僅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時至今日在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士尼亞人跟克羅地亞人(波赫聯邦)、及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欧洲联盟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欧洲联盟历史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挪威和欧洲联盟 · 挪威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斯洛文尼亚和欧洲联盟 · 斯洛文尼亚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共和國

#重定向 爱尔兰.

愛爾蘭共和國和欧洲联盟 · 愛爾蘭共和國和欧洲联盟历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之间的比较

欧洲联盟有260个关系,而欧洲联盟历史有9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5,杰卡德指数为12.75% = 45 / (260 + 93)。

参考

本文介绍欧洲联盟和欧洲联盟历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