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櫟社和臺中公園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櫟社和臺中公園之间的区别

櫟社 vs. 臺中公園

櫟社是臺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並與台灣文化協會皆以霧峰林家做為活動中心。櫟社的集會所「瑾園」建築尚佇立在台中市東區的大智路與忠孝路口附近。.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里。1999年4月17日,臺中市政府將湖心亭定為市定古蹟,並常在公園內舉辦活動。.

之间櫟社和臺中公園相似

櫟社和臺中公園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霧峰林家臺中市連橫 (歷史學家)林幼春林獻堂

霧峰林家

霧峰林家,是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霧峰(古稱阿罩霧,今台灣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自19世紀中期以來,林家掌控了中台灣大量的田地,領有數千精良兵勇以及樟腦專賣權等特權,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戴潮春事件並參與中法戰爭,是清治時期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在清代便發跡,臺灣人稱「一天下,兩林家」。一如板橋林家花園,霧峰林家占地廣闊的萊園也相當聞名(位於林家創辦的明台高中校址內)。日治時期,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

櫟社和霧峰林家 · 臺中公園和霧峰林家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櫟社和臺中市 · 臺中公園和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連橫 (歷史學家)

連橫(),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小字神送,表字天縱、一字雅堂,號武公、慕陶、劍花。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今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台灣日治時期的詩人、台語文學者、台灣歷史學家。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是台灣人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版本。另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 1930年,收了日本人的伍佰元稿費,發表〈鴉片有益論〉,大力誇揚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的鴉片政策,使他受盡林獻堂等臺灣仕紳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國大陸。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臺北縣泰山鄉(今日新北市泰山區)。其獨子連震東(1960年曾任內政部長)及其兩代單傳後代連戰(1996年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其外孫女為文學家林文月。.

櫟社和連橫 (歷史學家) · 臺中公園和連橫 (歷史學家) · 查看更多 »

林幼春

林幼春(),名進,字南強,譜名資修,號幼春、老秋,通稱林幼春。臺灣臺中霧峰人,霧峰林家成員,日治臺灣文學家、社會運動家。.

林幼春和櫟社 · 林幼春和臺中公園 · 查看更多 »

林獻堂

林獻堂(),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臺灣臺中霧峰人,為世家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是台灣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無論在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後因反對三七五減租和徵收餘糧,與當局意見不合,避居到日本。被歷史學者Johanna Menzel Meskill譽為「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著有《環球遊記》一書。 林獻堂一生經歷清領、日治、戰後時期三代,是唯一一位具有此經歷的臺灣地方領袖。.

林獻堂和櫟社 · 林獻堂和臺中公園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櫟社和臺中公園之间的比较

櫟社有24个关系,而臺中公園有16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2.60% = 5 / (24 + 168)。

参考

本文介绍櫟社和臺中公園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