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樊稠和討伐董卓之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樊稠和討伐董卓之戰之间的区别

樊稠 vs. 討伐董卓之戰

樊稠(),東漢末期人物,涼州金城人,董卓部下。.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之间樊稠和討伐董卓之戰相似

樊稠和討伐董卓之戰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后汉书吕布三國志初平王允牛輔馬騰資治通鑒郭汜董卓长安李傕朱儁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后汉书和樊稠 · 后汉书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吕布和樊稠 · 吕布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和樊稠 · 三國志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初平

初平(190年-193年)是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第三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4年,而在益州的劉璋則使用至6年。為董卓控制朝廷而改的年號。.

初平和樊稠 · 初平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王允

王允(),字子师,并州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東漢時官員,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对董卓的刺杀,但執意殺害名士蔡邕而大失民心,且不願寬恕董卓餘党,導致餘黨反扑,長安失守,王允和其家族亦被處死,關中亦大亂。.

樊稠和王允 · 王允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牛輔

牛輔(),董卓女婿。.

樊稠和牛輔 · 牛輔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馬騰

,字壽成,中國東漢末年之武將,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之後人,父親為馬平任蘭干縣尉,後因失官而留在隴西。馬騰是蜀漢武將馬超之父,此外還有馬休與馬鐵二子。.

樊稠和馬騰 · 討伐董卓之戰和馬騰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樊稠和資治通鑒 · 討伐董卓之戰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郭汜

郭汜()(「汜」音「寺」,一说“汜”是“氾”通假字,正确读音为“fàn”,但“汜”与“氾”的通假关系是否确实,史上已被学者广泛考据过,比如顾颉刚曾就“汜水”古今位置的考证。),幼名阿多,故稱郭多,東漢末期涼州張掖人,原為盜馬賊,後成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

樊稠和郭汜 · 討伐董卓之戰和郭汜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樊稠和董卓 · 董卓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樊稠和长安 · 討伐董卓之戰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李傕

李傕()(“傕”音「決」Juéㄐㄩㄝˊ。一说「確」“quèㄑㄩㄝˋ”),字稚然,北地郡(郡治富平县,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漢末群雄,涼州軍閥,繼董卓之後的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司隸校尉,爵位為池陽侯。 性格勇猛詭譎,善于用兵,有辩才。在董卓被呂布、王允聯合所殺之後,听从谋士贾诩“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與同僚郭汜、張濟等人合作攻進長安,在擊敗呂布殺王允後,挾持漢獻帝,专政四年,短暫地掌握了東漢王朝,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傕和樊稠 · 李傕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朱儁

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中國東漢末年名將。曾領兵平定東漢末交趾的民變以及黃巾之亂。後曾試圖討伐董卓但失敗,董卓死後應朝廷徵召,到李傕等董卓餘部控制下的東漢朝廷,意圖藉李傕等人相爭的機會從眾將手中奪回朝權,但在李、郭二將相爭期間卻被郭汜逼留為人質,憤而發病而死。.

朱儁和樊稠 · 朱儁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樊稠和討伐董卓之戰之间的比较

樊稠有20个关系,而討伐董卓之戰有2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5.60% = 13 / (20 + 212)。

参考

本文介绍樊稠和討伐董卓之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