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構成國和苏联解体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構成國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区别

構成國 vs. 苏联解体

構成國(constituent country)是某些国家的官方用語,意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政治實體的組成部分。「構成國」這一詞並沒有法律定義,僅在不同的場合按上文下理和照字面解釋,例如一個作為聯邦、邦聯或共主邦聯一分子的國家。 構成國雖然和联邦制或邦联制下轄的「邦」或「州」很類似,但是實際上其地位不一定跟「邦」或「州」相同。後者是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政治實體,有自己的州憲法,只要內容不違反聯邦憲法,則其行政立法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但以英國的構成國為例,雖然其各自有特殊文化、政治地位,也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但實際上英國仍為一单一制國家,各構成國並沒有獲得联邦制裡的「州」的地位。.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之间構成國和苏联解体相似

構成國和苏联解体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基希讷乌基輔塔什干塔林巴库後蘇聯國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语第比利斯维尔纽斯莫斯科联合国联邦制阿什哈巴德阿拉木圖葉里溫里加苏联苏联加盟共和国杜尚别欧洲欧洲联盟比什凯克明斯克

基希讷乌

基希讷乌(Chișinău ;Кишинёв,苏联时期根据俄语发音曾译为基什尼奥夫),是东欧国家摩尔多瓦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该国的工业与商业中心,坐落在上。根据,该市市区人口约有492894人,全市总人口为736100人(2015年统计)。 基希讷乌是摩尔多瓦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以及最大的交通枢纽。.

基希讷乌和構成國 · 基希讷乌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基輔和構成國 · 基輔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塔什干

塔什干(Toshkent,Тошкент;Ташкент)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也是塔什干州的首府(分为11个部分,但不包括塔什干)。塔什干市面积334.8km²,2013年共有人口2,340,900人,就其人口而言是独联体国家中第5大城市。 在1596年,烏茲別克人與哈薩克汗國作戰失利,簽約把塔什干城與附近草原交給哈薩克汗國240年,城中也有很多哈薩克人定居,後來於18世紀,浩罕汗國成立,由一位名為羽奴思的和卓奪回塔什干,再回到烏茲別克人手中(之前哈薩克中玉茲汗阿布賚曾經出兵奪回此地)。.

塔什干和構成國 · 塔什干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塔林

塔林(Tallinn)是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舊稱列巴爾(德語、丹麥語: Reval),沙俄時代名為列威利(Ревель),前蘇聯時代名為塔林(Таллин)。人口約42萬。舊城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塔林歷史城區」。 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位於愛沙尼亞北海岸,離北方對岸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約80公里。.

塔林和構成國 · 塔林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巴库

巴庫(阿塞拜疆语:Bakı)是亞塞拜然的首都、经济文化中心。巴库同时也是里海最大港口,外高加索最大城市 。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300萬(2008年計算)。巴库全市分为内城和新城两部分(亦有将蘇聯時期興建區域分別劃分的)。 在2007年,伊斯兰会议组织文化部长宣布巴库为2009年伊斯兰文化中心。為2015年第一屆歐洲運動會主辦國。巴库曾先後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和2020年夏季奥运会,但皆因基础设施不完备没有入围。不過由於亞塞拜然歌手艾爾與妮基在2011年歐洲歌唱大賽獲得冠軍,終使巴庫獲得舉辦2012年歐洲歌唱大賽的機會。.

巴库和構成國 · 巴库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後蘇聯國家

後蘇聯國家(俄语: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也可以稱為前蘇聯國家,是指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之後出現的15個新的獨立國家。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首先從蘇聯宣布獨立。之後在1991年8月,同為波羅的海國家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宣布獨立,並在1991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波羅的海三國在二戰之前本來就是獨立國家,1944年被蘇聯併吞。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後,其他12個國家也相繼獨立,這些國家大多加入了獨立國家國協。而波羅的海三國從未加入獨立國家國協,一開始就以加入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目標。.

後蘇聯國家和構成國 · 後蘇聯國家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構成國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俄语和構成國 · 俄语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第比利斯

比利斯(格鲁吉亚语:თბილისი,拉丁轉寫:T'bilisi,中国史書中有則譯為提弗利司或梯弗里斯),是今日格鲁吉亚的首都,也是外高加索地區的著名古都。據2010年統計數字,第比利斯人口1,485,293人,市區人口則達1,152,500人。.

構成國和第比利斯 · 第比利斯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構成國和维尔纽斯 · 维尔纽斯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構成國和莫斯科 · 苏联解体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構成國和联合国 · 联合国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联邦制

联邦制(federation)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視國家領導人為君主或民選領導人,聯邦制可分為聯邦共和制和聯邦君主制。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国民享有联邦和各成员单位的双重国籍。 联邦宪法明确界定联邦政府统一行使的权力和各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所保留的权力,即联邦权力是来源于各成员的参与。联邦成员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和联邦国家的最高司法、行政、立法机构不存在隶属关系。联邦国家的主权由联邦和各成员单位分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但是各联邦成员也在联邦宪法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外交独立性,可以与其他外交主体签订一些协议,部份联邦成员单位也可以以聯邦成員身份参與各個国际组织。 聯邦憲法未指明屬聯邦政府(或上級行政區憲制文件未指明屬上級行政區政府)之權力,即屬地方(或下級行政區)所有,稱為「剩餘權力」或「」。.

構成國和联邦制 · 联邦制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阿什哈巴德

阿什哈巴德(土庫曼語:Ashgabat;俄語:Ашхаба́д),土庫曼首都,人口909,000(2009年),面积约300km²。.

構成國和阿什哈巴德 · 苏联解体和阿什哈巴德 · 查看更多 »

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或譯阿爾馬地(Алматы;Алма-Ата)是哈萨克斯坦的一座直辖市,也是该国的第一大城市。坐落在哈薩克東南部的山區,鄰近吉爾吉斯。 阿拉木圖在1929年到1991年之間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苏联解体之后,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被搬迁到了阿斯塔纳,但阿拉木图仍是该国主要商業和文化中心,也是中亚最大的一座城市。 阿拉木图早年盛產蘋果,因此有「蘋果城」之稱(Алма為蘋果之意)。.

構成國和阿拉木圖 · 苏联解体和阿拉木圖 · 查看更多 »

葉里溫

葉里溫(Yerevan)是西亚國家亞美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在西方有葉里萬(Erivan)、葉烈布尼(Erebuni)、葉烈溫(Ereun)、耶烈萬等多種稱呼。常見的名稱表記有「Erewan」、「Ayrivan」、「Erevan」等。 葉里溫人口約106万人(2004年統計)。主要產業為機械製造及金属工業、红葡萄酒及白兰地釀造、煙草製造等。(Hrazdan River)流經市內,北望著名的亞拉拉特山。若以文獻記載為準,該城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都市之一。 埃里温的兹瓦尔特诺茨国际机场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主要机场。于1949年开始运行,有轨电车则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被关闭。葉里溫地鐵共有一条线路,负责着全城的地铁交通。铁路方面,只有一条国际线路通往邻国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将亚美尼亚和伊朗直接连接的新铁路仍在建设中。当地的公共交通高度私有化,小巴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 埃里温共有250余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200余所,私有学校50所左右。此外,埃里温在苏维埃的统治下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中心。医疗方面,埃里温的数家医院通过现代技术改善了自己并开始提供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服务,利克沃尔(Liqvor)制药厂是亚美尼亚最大的药品生产商。能源方面,赫拉兹丹河附近建立了数座水力发电厂,当地还建有一些火力发电厂。互联网方面,亚美尼亚的3家移动电话服务商均位于埃尔温,许多中小企业也参与了互联网服务。.

構成國和葉里溫 · 苏联解体和葉里溫 · 查看更多 »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構成國和里加 · 苏联解体和里加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構成國和苏联 · 苏联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苏联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加盟共和國,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SSR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構成國,亦可視為蘇聯的一級行政區劃。1991年苏联解体後,當時的15个加盟共和国已全部独立成为联合国会员国。 1940年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为今这些国家的政府及一些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欧盟)认为是非法的。苏联政府认为这一行动合法,但在1991年9月6日(其解体三个月前)承认其独立地位。.

構成國和苏联加盟共和国 · 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杜尚别

杜尚别(Душанбе / Duşanbe)是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的首都,位於北緯38.5度、東經68.8度,人口在2000年統計約有53萬6千人。又譯做杜桑貝、杜夏貝、杜山比。杜尚别在塔吉克語解作「星期一」,即指杜尚别著名的星期一市場。 杜尚别曾是Ibrahim Bek(一位曾與布尔什维克作戰過的塔吉克籍領導人)的重要基地。1929年至1961年,杜尚别成為了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并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为斯大林纳巴德(意为“斯大林城”)。目前杜尚别有一所大學,也是塔吉克科學學院所在地。杜尚别周邊有煤礦、鉛礦和砷礦等矿产。此外也是頂尖的棉製纖維生產中心、杜尚别也產絲綢、衣服或皮革製品、食品和機器零件等。 1990年,杜尚貝發生暴亂,原因是反對政府把亞美尼亞難民遷入城中。在1992年至1997年間,杜尚貝在内战中被戰火破壞。.

杜尚别和構成國 · 杜尚别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構成國和欧洲 · 欧洲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構成國和欧洲联盟 · 欧洲联盟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比什凯克

比什凯克(柯尔克孜语西里尔字母:Бишкек,柯尔克孜语阿拉伯字母:بىشكەك),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亦是該國的政治、經濟、交通、科教及文化中心。.

構成國和比什凯克 · 比什凯克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明斯克

明斯克(ipa;Минск)是白俄罗斯的首都也是明斯克州的首府,约有180万居民,位于白俄罗斯的中心,斯维斯洛奇河畔。明斯克是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多个高等院校,包括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戏团、歌剧院和芭蕾舞院。.

明斯克和構成國 · 明斯克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構成國和苏联解体之间的比较

構成國有201个关系,而苏联解体有20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5.91% = 24 / (201 + 205)。

参考

本文介绍構成國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