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楊麗花和許秀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楊麗花和許秀年之间的区别

楊麗花 vs. 許秀年

楊麗花(),本名林麗花,臺灣宜蘭縣員山鄉人,臺灣國寶級歌仔戲藝人、電視與電影女演員、歌仔戲戲劇製作人。其夫婿為台灣骨科名醫洪文棟。告別舞臺多年,2016年正式宣告復出。 從1947年就上台演出的她,不但是1950年代-1960年代的知名的台灣歌仔戲野臺戲演員,也是台灣「電台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的創始者。她於1970年代所組成的「台視歌仔戲團」不僅讓歌仔戲於電視新媒體得以流傳,也培養諸如陳亞蘭、紀麗如、潘麗麗、簡嘉伶、葉麗娜等歌仔戲名伶;和柳青、葉青、小明明並列歌仔戲四大小生。 楊麗花的歌仔戲演出,絕大部分為女扮男裝;這不但是她的演出特色,也是台灣歌仔戲的特色。楊麗花雖為宜蘭人,但其演戲使用閩南語時並不使用宜蘭腔,而用臺北腔。. 許秀年(),出生於雲林縣麥寮鄉麥津村,台灣知名歌仔戲女演員。197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先後與楊麗花、李如麟、黃香蓮等電視歌仔戲演員合作,獲得「永遠的娘子」封號。身為專業歌仔戲演員,從內台戲基礎開始打起,許秀年陸續於電影、電視劇演出,1990年代起更跨足劇場公演,藝術成就非凡。.

之间楊麗花和許秀年相似

楊麗花和許秀年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台灣台語電影小生黃香蓮歌仔戲演員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台灣和楊麗花 · 台灣和許秀年 · 查看更多 »

台語電影

#重定向 臺語電影.

台語電影和楊麗花 · 台語電影和許秀年 · 查看更多 »

小生

昆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右为小生柳梦梅。 小生是中國戲曲中的行當名稱,是生的一種,一般來說小生是演文戲而不掛鬚的男角。.

小生和楊麗花 · 小生和許秀年 · 查看更多 »

黃香蓮

黃香蓮(),新北市三重區人,台灣歌仔戲演員,工生行。 早期外祖母成立光賽樂歌仔戲團,母親綽號阿快為外祖母所收養,父親黃銘傳朋友稱為大沙仔。四歲時黃香蓮跟著母親到小明明的劇團客串演出,父親過世后才開始在各地主持活動表演。后被陳聰明挖掘進入電視歌仔戲,民國五十八年參加中視電視歌仔戲《三笑姻緣》的演出,改變戲路由旦腳變為生腳自此一炮而紅,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在台視楊麗花歌仔戲團做副生(主要男配角)。七十三年(1984)被劉鍾元網羅參加中視歌仔戲團演出,成為當家小生並擔任製作人。七十九年(1990)與弟弟黃復國成立黃香蓮歌仔戲劇團,除陳聰明導演外,還曾和陳昇琳、朱克榮等導演合作,致力於薪傳教學與推廣演出。 她擔綱幾部大型舞台公演歌仔戲的正生,舞台導演多請曹復永。后解散劇團,退出舞台。中央研究院院士吳成文是她的夫婿。 2011年,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再度復出公演,與小咪、石惠君、呂雪鳳等資深歌仔戲演員演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楊麗花和黃香蓮 · 許秀年和黃香蓮 · 查看更多 »

歌仔戲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語(臺灣腔、廈門腔、漳州腔、泉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楊麗花和歌仔戲 · 歌仔戲和許秀年 · 查看更多 »

演員

演員,是指專職演出或在表演藝術作品扮演某個角色的人物或动物,广义上分为演技、杂技、特技、歌唱、舞蹈、戏曲、乐器几大流派,狭义上在電影、電視、劇場、廣播等大众媒體當中专指演技演员。有時也用在街頭藝人的身上。通常演員可藉由所有才艺表现方式塑造角色,或只是在廣播中做聲音演出戲劇角色。 在中國,女演員的傳統稱呼有女優、女伶、坤伶、坤角等,現代女伶、坤伶、坤角等則多指戲曲女演員,或引申至其他國家傳統戲劇的女演員。現在日本仍然把女演員通稱為女優。 中國早期多稱演員為優伶,後又有戲子的稱呼,這些稱呼多帶有貶義,表現了傳統中國演員地位的低下。到了晚清、民國以來,一些名演員的社會地位逐漸提昇,且經常成為一個戲班的實際經營者,因此他們常被尊稱為先生。如知名的京劇演員程砚秋,就常被稱為程先生。.

楊麗花和演員 · 演員和許秀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楊麗花和許秀年之间的比较

楊麗花有85个关系,而許秀年有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5.77% = 6 / (85 + 19)。

参考

本文介绍楊麗花和許秀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