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之间的区别

楊慕琦計劃 vs.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楊慕琦計劃(英文:The Young Plan)是指在1946年由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對於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提出的一個未能實現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 有說法認為,該方案最終因為遭中國共產黨威脅及阻撓、世界格局变化等因素而未實現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4-1-11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 852郵報, 2014-10-28tsingsuihk(程水),, 香港獨立媒體, 2014-3-29,然而歷史學家指出英國官員經常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而不在香港推行民主改革,又認為「由外籍人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自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要扼殺」。接任楊慕琦的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認為楊慕琦的改革並非必要,又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當時的英屬香港實行資本主義,中國則為共產主義國家,一旦屬於資本主義陣營的香港獨立,中國必定會對其滲透共產主義思想,甚至以武力入侵香港,單憑香港的防務,是沒有可能抵禦到中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歷史學家高馬可認為葛量洪須要為扼殺楊慕琦的改革負上很大的責任。. 香港从1841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到1997年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56年期间曾出現多次政治制度改革,對香港的整體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之间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相似

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共內戰香港立法會香港總督香港日治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葛量洪英国楊慕琦楊慕琦計劃852郵報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和楊慕琦計劃 · 中國共產黨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楊慕琦計劃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和楊慕琦計劃 · 國共內戰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楊慕琦計劃和香港立法會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楊慕琦計劃和香港總督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治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楊慕琦計劃和香港日治時期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香港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簡稱政制改革或政改,以1997年为界分为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制度改革。現通常指后者,即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根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落實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上的改動。至今已討論超過二十年。.

楊慕琦計劃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葛量洪

葛量洪爵士,GCMG(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又譯葛亮洪,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於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及後歷任百慕達與牙買加兩地的輔政司、尼日利亞的布政司,以及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職,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總督,是除麥理浩勳爵外,任職時間最長的港督。葛量洪治理香港獲得不錯的聲望,另一位是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勳爵,可算是港人印象較深刻的港督。 在港督任內,葛量洪爵士見證了中國的國共內戰,及中國共產黨取代中国国民党,並於1949年建立了新政權。中共建政後的政治動盪,使香港在人口、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都出現既深且廣的轉變,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衝突和政治事件的迭起,以至於韓戰的爆發,再加上香港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基建受到嚴重破壞,都使葛量洪爵士面對着極其嚴峻的考驗。不過,在他的帶領下,港府作出多項重大措施,成功使香港成功克服重重困難,並且建構出香港在戰後的基本格局,漸漸從轉口港轉型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港。葛量洪爵士在1965年曾發行自己的回憶錄,在書中,他對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以及香港前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其中,他認為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掌政,中國終有一日都會向英國提出收回香港。.

楊慕琦計劃和葛量洪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葛量洪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楊慕琦計劃和英国 · 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楊慕琦

楊慕琦爵士,GCMG,KStJ(Sir Mark Aitchison Young,),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09年至1928年間於錫蘭任職,官至首席助理輔政司兼錫蘭行政局秘書,後來先後於塞拉利昂及巴勒斯坦託管地服務,期間曾任塞拉利昂護督及署任巴勒斯坦高級專員。楊慕琦自1933年至1938年任巴巴多斯總督,1938年至1941年任坦噶尼喀地區總督,兩段總督任內以推行改革著稱,獲得英政府肯定。 楊慕琦爵士在1941年獲任命為第21任香港總督,並於9月就任,但三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軍香港,爆發香港保衛戰。幾經奮力抵抗後,楊慕琦在1941年12月25日「黑色聖誕節」向日軍無條件投降,淪為戰俘。他在戰時先後被監禁於香港半島酒店、台灣及滿州國的瀋陽,後期受盡非人折磨。大戰在1945年8月結束後,楊慕琦沒有立即復任港督,而香港事務則暫由軍政府打理,直到他於翌年5月復任為止。 戰後楊慕琦爵士試圖在香港推行稱之為「楊慕琦計劃」的政治改革,計劃成立民選市議會下放政府權力,但礙於地區局勢及其他客觀條件所限,他復任僅一年而於1947年5月退休後,有關改革未獲繼任港督葛量洪爵士支持,使改善陷入停頓狀態,後來更以流產告終,此後香港長時間也再沒推行重大政治改革。.

楊慕琦和楊慕琦計劃 · 楊慕琦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楊慕琦計劃

楊慕琦計劃(英文:The Young Plan)是指在1946年由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對於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提出的一個未能實現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 有說法認為,該方案最終因為遭中國共產黨威脅及阻撓、世界格局变化等因素而未實現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4-1-11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 852郵報, 2014-10-28tsingsuihk(程水),, 香港獨立媒體, 2014-3-29,然而歷史學家指出英國官員經常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而不在香港推行民主改革,又認為「由外籍人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自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要扼殺」。接任楊慕琦的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認為楊慕琦的改革並非必要,又指出:「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當時的英屬香港實行資本主義,中國則為共產主義國家,一旦屬於資本主義陣營的香港獨立,中國必定會對其滲透共產主義思想,甚至以武力入侵香港,單憑香港的防務,是沒有可能抵禦到中國),它要麼繼續是英國的殖民地,要麼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的一部分」。歷史學家高馬可認為葛量洪須要為扼殺楊慕琦的改革負上很大的責任。.

楊慕琦計劃和楊慕琦計劃 · 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852郵報

《852郵報》(Post 852)是香港的一個網上媒體,於2013年成立,由前《信報》前副總編輯袁耀清(筆名游清源)等人組成的評論、博客與互動新媒體平台,以追求真知灼見的高質與即時評論,捍衞新聞及言論自由為志,並致力不懈於「人冇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走」的自我記許,其政治立場偏向親泛民主派。 《主場新聞》於2014年中結業後,《852郵報》本獲看好填補空缺,但網上仍不時有人質疑其報道流於偽做,很多時沒有實質證據支持,其facebook讚好數目在網絡媒體中未見突出。.

852郵報和楊慕琦計劃 · 852郵報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之间的比较

楊慕琦計劃有51个关系,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有4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12.90% = 12 / (51 + 42)。

参考

本文介绍楊慕琦計劃和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