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楊士奇和蹇義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楊士奇和蹇義之间的区别

楊士奇 vs. 蹇義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蹇義(),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间重臣、进士出身。 蹇瑢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进士,为朱元璋赐名“义”。建文年间,官至吏部右侍郎。永樂年间,晋升吏部尚书,并负责辅导皇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晋升少师,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

之间楊士奇和蹇義相似

楊士奇和蹇義有(在联盟百科)17共同点: 吏部尚書夏原吉太师宣德三少三才圖會建文張紞靖难之役杨荣永乐 (明朝)朱高煦明史明宣宗明仁宗明英宗明惠帝

吏部尚書

吏部尚书,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長、組織部長,雅称大冢宰,別名吏書、天官卿、六官之長。.

吏部尚書和楊士奇 · 吏部尚書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夏原吉

夏原吉(),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湖廣行省潭州府湘陰縣縣城夏家橋。明朝初期官員,長期擔任戶部尚書。 夏原吉早年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年间,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靖难之役后,为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此后又相继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政绩卓越。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赠太师,谥忠靖。.

夏原吉和楊士奇 · 夏原吉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太师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师和楊士奇 · 太师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宣德

宣德(1426年-1435年)为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前后共十年。 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沿用。.

宣德和楊士奇 · 宣德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三少

三少,又称三孤,古代对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周代置,为三公的辅官,后逐渐成为虚衔,用于加封重臣。从一品官。 Category:三师三少三公 Category:從一品.

三少和楊士奇 · 三少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三才圖會

《三才圖會》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類書,相当於現時的百科全書,於1607年完成編輯,並在1609年出版。該書記載了明代人的世界觀。.

三才圖會和楊士奇 · 三才圖會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建文

建文(1399年-1402年6月)为中國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的年号,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一直没有明诏宣布革除建文年号。一些学者认为革除年号不是朱棣的本意,而只是臣下所为。也有人认为明成祖通过重修《太祖实录》和修纂《奉天靖难记》对建文朝历史肆意篡改,实际上相当于革除了建文年号,只是又不愿亲自公开实施而承担历史责任。.

建文和楊士奇 · 建文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張紞

張紞(),字昭季,陝西行省奉平路富平縣(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明朝吏部尚書。 洪武年間,其舉明經,任東宮侍書,累遷試左通政。洪武十五年,平定雲南后,出任左參政、歷任左布政使。洪武二十年入覲,因治行列天下第一,明太祖朱元璋特命吏部免試,并賜璽書,命其在雲南鎮守。明惠帝即位后,召為吏部尚書,詔征名士選才,包括楊士奇等人均由張紞舉薦。 朱棣攻入南京后,記錄朝廷中二十九名奸臣,中有張紞。而茹常進言后,朱棣寬恕其罪并恢復原職。之後朱棣仍命張紞、戶部尚書王鈍解職,給半祿。張紞大懼,與吏部後堂自盡,妻子相繼投河自殺。.

張紞和楊士奇 · 張紞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楊士奇和靖难之役 · 蹇義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杨荣

#重定向 楊榮.

杨荣和楊士奇 · 杨荣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永乐 (明朝)

永乐(1403年-1424年)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的年号,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

楊士奇和永乐 (明朝) · 永乐 (明朝)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朱高煦

朱高煦,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封漢王,後謀反失敗,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朱高煦和楊士奇 · 朱高煦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明史和楊士奇 · 明史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宣宗章皇帝實錄》“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1435年1月31日),或稱宣德帝,明仁宗皇长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 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歲。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亂,和其父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過,他也開啟此後宦官干政的局面。.

明宣宗和楊士奇 · 明宣宗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或稱洪熙帝,明成祖長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年間,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役中,仁宗負責鎮守北平,并成功抵禦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圍攻。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任監國職位,實際負責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與調整,國家富足。仁宗與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称善,史稱“仁宣之治”。.

明仁宗和楊士奇 · 明仁宗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明英宗和楊士奇 · 明英宗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明惠帝

#重定向 建文帝.

明惠帝和楊士奇 · 明惠帝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楊士奇和蹇義之间的比较

楊士奇有100个关系,而蹇義有5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杰卡德指数为11.04% = 17 / (100 + 54)。

参考

本文介绍楊士奇和蹇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