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勛和穀梁傳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楊士勛和穀梁傳之间的区别
楊士勛 vs. 穀梁傳
楊士勛,史籍無攷,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四庫總目提要》推斷為唐太宗貞觀中期時人。初唐曾擔任國子博士,參與孔穎達監修的《五經正義》,與谷那律故、朱長才等人一同編輯其中《春秋正義》。另在擔任國子四門助教時又自行根據晉人范甯的《春秋榖梁集解》來編纂《榖梁疏》,此二書皆列入後來的《十三經-注-疏》系統中。 Y. 《穀梁傳》是《春秋穀梁傳》的简称,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春秋時魯國人穀梁子,穀梁子将它写记录下来,學者認為此書原本是口頭傳授,其成书时间是在汉朝,由學派門人集結而成。 《穀梁傳》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內容有伦理史、教育史、妇女史、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它是研究儒家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要文献。 《穀梁傳》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见今古文经学)。全书正文23000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风格类似,但在许多义理和考据问题上有歧异。一般来说,《穀梁传》的解经风格比较平实,与惯说高言大义的《公羊传》形成对比。漢武帝時“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漢宣帝時則重用《穀梁》学者,立为学官,“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這是由於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东汉以后,《穀梁》之学日渐衰落。唐代将《穀梁传》列为“九经”之一,又列为《十二经》之一。 东晋范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范甯本人還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穀梁傳集解》,标榜“兼採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人钟文烝有《穀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
之间楊士勛和穀梁傳相似
楊士勛和穀梁傳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十三經注疏,范甯。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經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書注疏》、《毛詩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漢至唐一千多年中經學的總結性成果。各部注、疏成書最早者在西漢(西元前206年-後8年),最晚者在南宋(1127-1279)。在明朝(1368-1644),十三部經書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獲得帝王朝廷的肯定,從而使“十三經注疏”成熟、確立為一個整體性概念。程蘇東,再論“十三經”的形成與《十三經注疏》的結集,收入《國學研究(第二十五卷)》,257-29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
十三經注疏和楊士勛 · 十三經注疏和穀梁傳 · 查看更多 »
范甯(約),字武子,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 晉徐兗二州刺史范汪之子,東晉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范甯亦是《後漢書》作者范曄之祖父。.
楊士勛和范甯 · 穀梁傳和范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楊士勛和穀梁傳的共同点。
- 什么是楊士勛和穀梁傳之间的相似性
楊士勛和穀梁傳之间的比较
楊士勛有7个关系,而穀梁傳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6.25% = 2 / (7 + 25)。
参考
本文介绍楊士勛和穀梁傳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