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梧桐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梧桐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之间的区别

梧桐 vs.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梧桐(学名:Firmiana simplex),又名青桐、桐麻,是梧桐科的一种落叶乔木,它和同名为“桐”的油桐(大戟科)、泡桐(泡桐科)、法国梧桐(悬铃木科)没有亲缘关系。 梧桐树高大魁梧,树幹无节,向上直升。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显得清雅洁净,又稱“青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这两句诗,表達梧桐的碧葉青幹,桐荫婆娑的景趣。 梧桐是落叶乔木,高可达12米;它喜光,喜深厚湿润土壤。幼树皮绿色,平滑;叶子掌状3-7裂;夏季开淡黄绿色小花,圆锥花序;果实分为5个分果,分果成熟前分裂呈小艇状,种子生在其边缘。它喜光,喜深厚湿润土壤,生长快。 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目前已经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各地作为观赏树种。 梧桐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由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漢朝時已被植於皇家宮苑。点缀于庭园、宅前,也种植作行道树。叶掌状,裂缺如花。夏季开花,雌雄同株,花小,淡黄绿色,圆锥花序,盛开时显得鲜艳而明亮。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李白也有“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的诗句。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闰”、“知秋”。说它每条枝上,平年生12叶,一边有6叶,而在闰年则生13叶。这是偶然巧合演绎出来的,並非自然规律。至于“知秋”却是一种物候和规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司马光《梧桐》诗--:“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既富科学,又有诗意。 诗人们观察到落叶的飘零景象,借景抒情,发出无穷的惋惜和感慨,来咏叹自己的身世。“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梧桐叶落秋已深,冷月清光无限愁”。其实,落叶并非树木衰老的表现,而是树木适应环境,进入耐寒抗乾的休眠时,准备着新春的萌发。 梧桐木材木质紧密,陈翥《桐谱》说:“桐之材,采伐不时而不蛀虫,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晒而不折裂,雨溅污泥而不枯藓,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楠虽寿而其永不敌,与夫上所贵者旧矣。”其纹理细腻,适合制造乐器,《诗经》提到:“树之榛栗,椅桐梓,爰伐琴瑟。”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如東漢的焦尾琴,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傳說中的鳳凰“非梧桐不棲”,白居易《长恨歌》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之句。温庭筠的词《更漏子》正是以梧桐寄語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陆游《寄邓志宏》也有“自惭不是梧桐树,安得朝阳鸣凤来”之句。梧桐其它用途很多,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以食用或榨油。. 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简称陕西师大附中、陝師大附中,(又名陕西师大第一附中,这是相对于文革时期的陕西师大第二附中而言――即现在的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也称西安市第八十四中学,其他称呼请参阅历史沿革部分。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模范两等小学堂及1917年的私立成德中学。学校紧邻西安市大慈恩寺之大雁塔(玄奘于印度取经后翻译经书之所)的西南侧,靠近大唐芙蓉园,处于西安市曲江新区之内。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直属高等师范院校附属中学,为陕西省重点中学。是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1991年创始成员(包括福建师大附中、云南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附中、南开大学附中、辽宁师大附中; 首都师大附中、山东师大附中后期加盟)。 校园面积超过一百一十亩(折合七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包括教学、办公、实验、图书科技和综合楼等大楼。现有68个教学班,学生总数3000余名。学校绿化面积超过80%,为绿色学校和园林式单位。有雪松、龙爪槐、梧桐、玉兰等树种。师大附中是1991年西安市“爱鸟周”活动的发起学校之一,为西安市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的核心骨干学校。 学校的师资包括边团结、李鸿、屈直、汪海汇、何喜安、申祝平、李涛以及柳建仪十名特级教师,96名高级教师,一名国家级模范教师,全国赛教一等奖获得者26名,国家级培训专家、骨干教师培训专家1名,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市级教学能手16名,博士研究生(含在读)6人,统招硕士研究生(含在读)86人,教育硕士(含在读)48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者68人。.

之间梧桐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相似

梧桐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在联盟百科)0共同点。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梧桐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之间的比较

梧桐有45个关系,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2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0,杰卡德指数为0.00% = 0 / (45 + 28)。

参考

本文介绍梧桐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