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之间的区别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vs. 皇帝号战列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SMS Prinzregent Luitpol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皇帝级战列舰的第五艘及最后一艘。该舰于1910年10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912年2月17日,并于1913年8月19日交付海军服役。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直至1916年12月被转移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一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舰队主要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而随后于1917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皇后号亦有所行动。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柳特波德摄政王号随公海舰队的大多数主力艦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于斯卡帕湾。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且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正式签署的一周前,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舰队的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残骸于1931年7月被打捞上岸,随后在1933年拆解。. 皇帝号或称凯撒号战列舰(SMS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五艘皇帝级战列舰的主导舰,由基尔的负责建造,于1911年3月22日,1912年8月1日投入使用。该舰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可达23.4节(43.3公里/小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帝号主要被编入公海舰队的服役。 1913年,皇帝号及其姊妹舰阿尔贝特国王号进行了巡航至南美洲和南非的越洋之旅。该舰在战争时期参与了大部分的舰队主要行动。它参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期间曾中弹两次,但仅受轻伤。此外,该舰也参加了1917年9月和10月在波罗的海的阿尔比恩行动,以及1917年11月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 在1918年战争结束后的和平谈判期间,皇帝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包括皇帝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以免落入英国人之手。皇帝号残骸于1929年被打捞出水,并于1930年在拆解。.

之间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相似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有(在联盟百科)67共同点: 基尔協約國司令塔吃水深度太子号战列舰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港岸防战列舰巡洋舰巴伐利亚号战列舰弗朗茲·馮·希佩爾德皇德意志帝國海軍俄罗斯俄罗斯帝国海軍北海 (大西洋)分舰队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凡尔赛条约全长公海舰队光榮號戰艦固定翼飛機国王号战列舰国王级战列舰图林根号战列舰皇后号战列舰王储号战列舰砲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轻巡洋分舰队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美国炮台炮艇萨雷马岛萨拉热窝事件驱逐舰高射炮鱼雷管鱼雷舰黑尔戈兰级战列舰輕巡洋艦舰艉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阿尔比恩行动赖因哈德·舍尔蒸汽渦輪發動機里加里加湾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英國皇家海軍U型潜艇排水量水线装甲带波罗的海法国挪威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战列巡洋舰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斯卡帕湾无畏舰日德兰海战拿骚级战列舰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 扩展索引 (37 更多) »

基尔

基尔(Kiel,)是德国北部城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面积118.4平方千米,人口233,244人(2005年)。 邻靠于波罗的海基尔湾,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市一直是德国主要的海军基地。基尔是德国造船业中心,基尔运河的东段终点。基尔还有一所重要的大学基尔大学。 基尔的航海比赛非常有名,基尔周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赛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奥运会在柏林和慕尼黑举行时,赛艇项目都在基尔举行。.

基尔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基尔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協約國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協約國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司令塔

指挥搭是舰只或潜舰上的高耸起的平台,在那里军官可以对舰进行conn(下达航海指令给舵手),它也给航海提供了良好视野因此在军舰上越造越高。conn这个词可能来自conduct而不是control。 Category:潜艇设计 category:航海 category:军事术语.

司令塔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司令塔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簡稱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大型船艦會因為吃水太深而不能夠進入水淺之海灣、港口或者運河。船身外刻吃水线刻度,以顯示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吃水深度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太子号战列舰

#重定向 皇太子號戰列艦.

太子号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太子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威廉二世 (德国)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威廉二世 (德国)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港

威廉港(Wilhelmshaven)人口大约8万人,是德国北海亚德湾沿岸的一个中型城市,隶属于德国第二大联邦州下萨克森,由州政府直管。威廉港市是下萨克森州的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加入了德国西北部的城市合作联盟“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 威廉港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石油转运港。亚德湾的深水优势是来自石化、电力、物流和修船等其它海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选择在威廉港落户的原因。通过威廉港运输的原油占到德国港口原油转运量的72%和德国原油进口量的27%。石油管道从威廉港延伸至莱茵卢尔地区和汉堡市的炼油厂。2012年9月,JadeWeserPort(亚德港)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超大型船舶唯一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德国集装箱港口。 威廉港从德国北海沿岸的旅游业中受益匪浅。这一地区的沿海浅滩是下萨克森国家浅滩公园(Nationalpark Niedersächsisches Wattenmeer)的一部分。这里的购物中心、旅游设施和通往沿海岛屿的轮渡吸引了在周边地区度假的人们前来参观。.

威廉港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威廉港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岸防战列舰

#重定向 岸防舰.

岸防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岸防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巡洋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巡洋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SMS Bayer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主导舰。该舰于1915年2月并于1916年7月开始服役,但已来不及参加日德兰海战。它的主炮包括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八门380毫米口径炮,这比其前身国王级配备的十门305毫米口径炮有了显著改进。舰只连同它的三艘姊妹舰已经形成了公海舰队第四战列分舰队的核心。而这当中仅有一艘,即巴登号完成建造;另外两艘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生产需求被转移至U型潜艇后而撤销。 巴伐利亚号是在战争进行了一半后开始编入海军序列,并在其生涯中仅投入有限的服务。该舰的首个任务是在入役的一个月后,奉命参与在1916年8月18日至19日舰队出击北海行动,但行动无疾而终。它也参与了在里加湾的阿尔比恩行动,但就在1917年10月12日,当德国发动进攻后不久,巴伐利亚号即触雷受损,不得不撤回维修。在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它又与大部分公海舰队的舰只被扣押在斯卡帕湾。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舰队,巴伐利亚号遂于14时30分沉没。至1934年9月,舰体被捞起,并拖往报废拆解。.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巴伐利亚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弗朗茲·馮·希佩爾

弗朗茲·馮·希佩爾騎士(Franz Ritter von Hipper,)是一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第1偵查集群」司令、「公海艦隊」司令職務,在戰爭大部分時間裡指揮近乎全部的德軍戰鬥巡洋艦,實行過多次砲轟英國沿海城市以及海戰行動,包括一次大戰參戰軍艦噸位合計最大規模的「日德蘭海戰」,特別因為此戰,希佩爾被德皇授予「騎士」頭銜。1918年8月,希佩爾繼任萊因哈特·舍爾的職務,成為「公海艦隊」司令。1918年12月2日,希佩爾自行請辭,並婉拒他人建議,堅持不撰寫回憶錄。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德國大力擴充軍備,其中一艘新造的重巡洋艦即任命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弗朗茲·馮·希佩爾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弗朗茲·馮·希佩爾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

#重定向 凱撒 (德國).

德皇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德皇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俄罗斯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俄罗斯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海軍

#重定向 俄羅斯帝國海軍.

俄罗斯帝国海軍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俄罗斯帝国海軍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北海 (大西洋)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北海 (大西洋)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分舰队

分舰队,或稱戰隊,是海军的一个组织建制级别。現代海军通常以舰队-区舰队-分舰队-总队的层级組織;分舰队由若干艘类似级别的大型軍艦组成,例如战列舰分舰队、巡洋舰分舰队等,依實際編隊的重要性,可能由中將或少將,甚至准將或戰隊中最資深的艦長指挥。.

分舰队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分舰队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SMS Von der Tann)是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一直将此类战舰称为大型巡洋舰(Großer Kreuzer)。该舰是德国海军第一次在大型主力战舰上安装蒸汽轮机组作为动力。与英国早期战列巡洋舰以巡洋舰为作战对象有所不同,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一开始就确定了与对方同级别战舰相抗衡的作战目的,因此,该舰追求火力与防护力的平衡。主炮口径虽然小于英国同类战舰,其装甲重量在整体排水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英国同类的战列巡洋舰。其主炮配置和布局与英国海军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很相似,舰体舯部主炮炮塔呈阶梯状布置在烟囱的两侧。舰体两舷装备较大口径副炮。 该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多次海战,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击沉英国海军的不倦号战列巡洋舰。战争结束后被引渡到英国,于1919年6月在斯卡帕湾自沉。.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凡尔赛条约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凡尔赛条约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全长

全长,通常缩写为(LOA,O/A,O.A.或OA)是指船只从船体上垂直水线测量得两点的最大长度。.

全长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全长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公海舰队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公海舰队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光榮號戰艦

光榮號戰艦(俄语:Слава)是一艘隸屬於俄羅斯帝國海軍的前無畏艦,是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此艦原訂參與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海戰,但因未能如期竣工而無法參與戰事,而其四艘姊妹艦則在戰事中被大日本帝國海軍擊沉或捕獲,因而成為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 光榮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於波羅的海服役,它是俄羅斯里加灣海軍中隊內最大的船隻,曾經在1915年8月發生的時迎戰德意志帝國海軍公海艦隊。在1915年至1916年,光榮號多次轟炸德軍陣地和部隊。在1917年的中,光榮號被德國的国王号战列舰擊中,造成的損害使它無法完成向北逃逸,最後被俄方自行鑿沉。20世紀30年代愛沙尼亞將此艦報廢。.

光榮號戰艦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光榮號戰艦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固定翼飛機

固定翼飞机(Fixed-wing aeroplane或 aeroplane, airplane)簡稱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固定翼飛機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固定翼飛機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王号战列舰

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主导舰,它是为纪念符腾堡国王威廉二世而命名。该舰于1911年10月进行,1913年3月1日,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完工,在1914年8月9日编入公海舰队服役。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国王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作为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中德舰队形的前导舰,国王号曾与几艘英国战列舰猛烈交火,并遭受了十次大口径炮弹打击。1917年10月,随着德国在阿尔比恩行动大获成功,国王号又在中迫使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自沉。 在德国于1918年11月投降后,国王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舰只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趁英国警卫舰出港训练之际,下令全数凿沉包括国王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国王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国王号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国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Kön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四艘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所组成。战争於1914年爆发后,作为公海舰队最强大的军舰,该船级在整个一战期间都被编入的第五支队服役。期间舰只参加了日德兰海战的若干舰队行动,并在該次海戰中担当战斗队形的先锋。它们在战争中全部幸存,并于1918年11月被英国皇家海军扣留在斯卡帕湾。当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下令凿沉整个公海舰队后,全部四艘同级舰均在1919年6月21日沉没。 国王级是在其前身皇帝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主炮炮位的布置。皇帝级舰在五座双联发炮塔中安装了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其中一座炮塔安装在舰艏,两座以超射布局部署在舰艉,另外两座則作为翼炮塔以锯齿梯阵配置在舰舯。而在国王级上,翼炮塔不再有主炮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炮塔前移并安排为超射布局,以及一座被安装於舰舯中心线的独立向后炮塔,它们可在舷侧来回移动,但无法向前开火;舰尾的两座超射炮塔则被保留。这使得舷侧拥有更宽的射击角度,因为所有十门炮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域进行发射,然而舰只的向前开火能力却被降低,有六门炮局限于在翼炮塔进行横向移动,仅四门炮可以全向发射。.

国王级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国王级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图林根号战列舰

图林根号战列舰(SMS Thüring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黑尔戈兰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以图林根命名。该舰于1908年11月在不来梅的进行,1909年11月27日,并于1911年7月1日投入舰队服役。它在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图林根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黑尔戈兰号、东弗里斯兰号和奥尔登堡号一起,图林根号参加了一战期间于北海针对英国大舰队的主要舰队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这是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在日德兰的夜间鏖战中,它摧毁了装甲巡洋舰。该舰同样有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于1915年8月首次时到场。 1918年11月,当德国战败后,公海舰队的大部于和平谈判期间都被扣留于英国斯卡帕湾。然而,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却被允许留在德国,因而避免了舰队在斯卡帕湾的自沉事件。它们作为交付予协约国;其中图林根号被转移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在1923-1933年间,该舰沉没于加夫雷并原地拆解,但有部分舰身仍然保留。.

图林根号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图林根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皇后号战列舰

皇后号或称凯瑟琳号战列舰(SMS Kaiser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五艘皇帝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该舰于1910年11月在基尔的进行,1911年11月11日,并于1913年5月14日编入舰队服役。皇后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它最初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其后及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又被分配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一起,皇后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舰队主要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而随后于1917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皇后号亦有所出席。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英国皇家海军将皇后号及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艦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包括皇后号在内的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皇后号残骸于1936年5月被打捞上岸,并在随后拆解。.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后号战列舰 · 皇后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王储号战列舰

王储号战列舰(SMS Kronprinz)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最后一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1月进行,1914年2月21日,并在战争爆发仅四个月后,于1914年11月8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它是为向普鲁士王储威廉致敬而命名,并在1918年6月根据其尊称改名为威廉皇储号(Kronprinz Wilhelm)。舰只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 连同她的三艘姊妹舰——国王号、大选帝侯号和边境总督号,王储号在战争期间参与了舰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尽管王储号位处德舰队形的前端,它在战斗中却毫发无损。而在1916年11月5日执行丹麦沿岸的任务期间,却被英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完成维修后,它又参加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在波罗的海实施两栖攻击。在行动过程中,王储号与太子号对阵,并迫使后者撤退。 随着德国战败和在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定,王储号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在同盟国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协商期间,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签署前的前一天,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的舰队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无法强占舰只。但不同于大多数的自沉舰只,王储号从未被捞起拆解,其残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王储号战列舰 · 王储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砲塔

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於船艦、戰車、航空器或地面建築上的彈丸射擊武器裝置,主要由裝甲炮塔殼、炮塔環(內含旋轉制動機構)、火炮和火炮俯仰機構等組成。炮塔上通常會包覆上裝甲,用以保護操作人員。.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砲塔 · 皇帝号战列舰和砲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皇帝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轻巡洋分舰队

#重定向 大艦隊.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第二轻巡洋分舰队 · 皇帝号战列舰和第二轻巡洋分舰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

第二次赫尔戈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海战,发生于1917年11月17日。德軍掃雷艇集結在黑尔戈兰湾,打算路過這個英國的佈雷區。德軍掃雷艇截獲了兩艘英國巡洋艦,兩艘英國巡洋艦正在執行反掃雷工作。德國船逃往兩艘德國戰艦——「皇帝号」、「皇后号」把守的南方。不久後,三艘英國戰鬥巡洋艦——「虎号」、「名望号」、「反擊號」及兩艘大型輕巡洋艦——「勇敢號」、「光榮號」加入戰役。德軍見狀,兩艘德國戰艦及德軍掃雷艇回到自己的安全佈雷區。 Category:1917年一战战役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战海上战役 Category:英國戰役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參與戰役 Category:1917年11月.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 · 皇帝号战列舰和第二次黑尔戈兰海战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美国 · 皇帝号战列舰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炮台

台,又作砲台,是指裝備火炮的軍事建設。作為永久形式的炮台,通常作為防禦性工事,且較為堅固,並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火炮,其中沿岸建設,發揮岸防作用的炮台,又被稱為沿岸炮台。然而,亦有為數不少的炮台形式與此相反,例如17世紀的歐洲曾出現用作進攻要塞,軍隊只用土堆、堡籃建設而成的炮兵陣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炮台 · 炮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炮艇

#重定向 巡邏艦.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炮艇 · 炮艇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萨雷马岛

萨雷马岛(Saaremaa;Saarenmaa;瑞典语、德语:Ösel;拉丁语:Osilia),爱沙尼亚第一大岛,面积2673平方公里。萨雷马岛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西口处,北隔索埃尔海峡与希乌马岛相邻,南隔伊尔别海峡与拉脱维亚相望。全岛属薩雷縣管辖,人口4万人,首府库雷萨雷,人口1.6万人。 category:愛沙尼亞島嶼 Category:大西洋島嶼.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萨雷马岛 · 皇帝号战列舰和萨雷马岛 · 查看更多 »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Attentat von Sarajevo),又称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苏菲,霍恩贝格公爵夫人遇刺案(Assassination of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 and Sophie, Duchess of Hohenberg),是指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假定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五名塞尔维亚人,一名波斯尼亚人)成员之一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的事件。该刺客组织由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黑手秘密社团成员领导。刺杀事件的政治目标是断绝南部斯拉夫民族省份与帝国的联系,给合并成南斯拉夫带来可能。刺客的动机与后来的波斯尼亚青年运动一致。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的最后通牒被部分驳回后,便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随后宣战。 受审的塞尔维亚阴谋者有塞尔维亚军事情报主任、他的左右手和间谍拉德·马洛巴比奇(Rade Malobabić)。坦科斯奇为刺客装备了炸弹和手枪,并训练了他们。刺客获准使用马洛巴比奇用于渗透入奥匈帝国行动的武器、安全屋和特工。 刺客六人组是秘密网络的关键人物,仍然活着的塞军关键阴谋者被逮捕、受审、定罪和处罚。在波斯尼亚被捕的人士于1914年10月在萨拉热窝受审。其他共犯被逮捕,赶在1916-1917年法国控制萨洛尼卡阵线前于塞尔维亚袋鼠法庭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审;塞族处决了三名高级军方同谋。刺杀事件的大部分资料出自这两场审判及相关的记录。.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萨拉热窝事件 · 皇帝号战列舰和萨拉热窝事件 · 查看更多 »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皇帝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高射炮

射炮又稱防空炮,指用以從地面向空中目標射擊的火炮,高射砲的特徵是炮管長、射擊準確、射速高、通常可360度迴轉,主要對付空中目標,口徑一般不超過128毫米。.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高射炮 · 皇帝号战列舰和高射炮 · 查看更多 »

鱼雷管

雷管( torpedo tube、torpedo launcher)也称鱼雷发射管,是用来发射鱼雷的装置,一般有两种,一是装在潜艇和部分水面舰上面的水下发射管,一是装在甲板上的发射管(后一种也称为鱼雷发射器),一般来说潜艇的鱼雷管比甲板鱼雷管的兼容性强一点,除了能装多种鱼雷还能布设水雷,或是发射反舰导弹。现代的鱼雷管都基本统一在324mm,533mm和650mm(超重型) 三种尺寸上。水面鱼雷艇用的鱼雷管一般是用炸药块来发射,而大型潜艇用高压气发射,轻型微型潜艇用鱼雷自体发射出去的方法,称为swim-out型。现代潜艇鱼雷管都有开口互锁机构以使鱼雷管永远不会出现两头同时打开的情况,同时鱼雷管内还有保险解除环,用于擦开鱼雷体上的保险。.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鱼雷管 · 皇帝号战列舰和鱼雷管 · 查看更多 »

鱼雷舰

#重定向 魚雷艇.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鱼雷舰 · 皇帝号战列舰和鱼雷舰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Helgoland-Klasse)是德国的第二个无畏类战列舰。从1908年至1912年,该级别共建成4艘舰只,分别为:主导舰黑尔戈兰号、奥尔登堡号、东弗里斯兰号以及图林根号。其设计较之前级拿骚级有了显著改善:它们以更大的305毫米取代了装备于早期舰只上的280毫米炮,并有更高效的推进系统。作为德意志帝国海军唯一设置三座烟囱的无畏舰,黑尔戈兰级在外观上可以轻易的与前级区分开。但另一方面,舰只仍沿用了前级的六边形主炮布局。 黑尔戈兰级舰只在入役公海舰队后组成了的第一支队,与隶属于第一战列分舰队第二支队的拿骚级舰只并肩作战。它们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战斗,包括在北海的日德兰海战以及在波罗的海的。全部4艘舰均在战争中幸存,但没有成为被扣押在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的一份子。当德国主力舰只在斯卡帕湾自沉后,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作为沉没舰只的替代品被予协约国。东弗里斯兰号被美国海军带走,并于威廉·米切尔在1921年7月进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黑尔戈兰号及奥尔登堡号被分别分配至英国和日本,并于1921年报废。图林根号则于1920年被交付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靶舰,该舰最终于1923年至1933年间拆解。.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皇帝号战列舰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或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等方面優於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受海軍條約制約下所出現的艦種分類。一般來說裝有比驅逐艦略強(或同等)口徑的主炮,作為驅逐艦隊領艦,承擔反水面小型艦與殖民地巡邏任務等,後來因航空母舰戰鬥群的出現搭配而讓負擔任務多元化,針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還衍生出「防空巡洋艦」等亞種。.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皇帝号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舰艉

#重定向 船尾.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舰艉 · 皇帝号战列舰和舰艉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 Albert)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皇帝级战列舰的第四艘舰。该舰于1910年7月17日在但泽的进行,1912年4月27日,并于1913年7月31日交付海军服役。它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阿尔贝特国王号先是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其后又转移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并在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服役于此,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一起,阿尔贝特国王号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部分舰队主要行动,尽管当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日德兰海战时,它仍身处旱坞维修。因此,它成为在舰队服役却错过了战争中最大规模海战的唯一战列舰。该舰还参与了阿尔比恩行动,于1917年10月对俄国控制的里加湾岛屿实施两栖攻击。 当德国战败并于1918年11月签署了停战协定后,阿尔贝特国王号随公海舰队的大多数主力艦都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于斯卡帕湾。这些舰只被解除武装,并且在協約國就《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进行谈判期间仅保留了基干船员。至1919年6月21日,即条约正式签署的一周前,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舰队的指挥官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队,以确保英国人无法强占舰只。阿尔贝特国王号残骸于1935年7月被打捞上岸,随后在1936年拆解。.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阿尔比恩行动

阿尔比恩行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为侵略及占领俄罗斯共和国的而于1917年9月至10月发动的地面及海上作战。在海军经过广泛的清除水雷和压制岸基炮台活动后,地面作战于1917年10月11日伴随着在的萨雷马岛登陆而展开。德军于10月16日控制岛屿。俄军则于10月18日撤离穆胡岛。 经过两次失败的尝试后,德军最终于10月19日登陆希乌马岛,并在次日成功夺取该岛。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则在遭受重大损失后被迫从苏尔海峡撤退(见)。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德军共俘获20000名战俘及100门炮。.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皇帝号战列舰和阿尔比恩行动 · 查看更多 »

赖因哈德·舍尔

萊因哈特·舍爾(德语:Reinhard Scheer,),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将。 萊因哈特·舍爾于1879年加入海军成为一名见习军官,其后历任巡洋舰和战列舰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萊因哈特·舍爾担任公海舰队第二舰队司令,后又担任德意志帝国海军装备最新、战斗力最强的公海舰队第三舰队司令。1916年1月,萊因哈特·舍爾晋升为上将并受任為公海舰队總司令。同年5月31日-6月1日,萊因哈特·舍爾率领公海舰队参与了历史上最大海战之一的日德兰战役。 此战后,萊因哈特·舍爾加入针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1918年8月,萊因哈特·舍爾出任「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兼海軍總參謀長,而弗朗茨·冯·希佩尔上将接替其在公海舰队的职务。两人曾计划对英国舰队发起最后攻势,但因厌战的水兵发动威廉港暴动而作罢。舍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 1919年,萊因哈特·舍爾编著的回忆录出版,一年后又译成英语并发行。1925年,萊因哈特·舍爾自传出版。1928年,萊因哈特·舍爾在马克特雷德维茨逝世,后葬于魏玛。.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赖因哈德·舍尔 · 皇帝号战列舰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蒸汽渦輪發動機

蒸汽渦輪發動機(Steam turbine)是一種擷取(將水加熱後形成的)蒸汽之動能轉換為渦輪轉動之動能的機械。相較於原由詹姆斯·瓦特發明的單級往復式蒸汽機,渦輪蒸汽機大幅提高了熱效率,更接近熱力學中理想的可逆過程,並能提供更大的功率,至今它幾乎取代了往復式蒸汽機。使用渦輪蒸汽機发电的电厂叫做热电厂,其特別適用於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世界上大約80%的電能是渦輪蒸汽機所產生。船舶领域主要用于大型舰船。 SteamTurbine.jpg|一具現代蒸汽渦輪發動機總成 TMW 773 - Steam turbine generator set.jpg|1910年製250kw小型蒸汽渦輪發動機.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蒸汽渦輪發動機 · 皇帝号战列舰和蒸汽渦輪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里加 · 皇帝号战列舰和里加 · 查看更多 »

里加湾

里加湾(拉脱维亚语:Rīgas jūras līcis、爱沙尼亚语:Liivi laht)是波罗的海东部的一处海湾,位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之间。 里加湾海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最深处为54米。爱沙尼亚的萨雷马岛将里加湾和波罗的海的其余部分隔离开来。进出里加湾的主要通道是伊尔别海峡。位于里加湾中间的鲁赫努岛属于爱沙尼亚。 里加湾沿岸的主要城镇有:里加、派尔努、尤尔马拉和库雷萨雷。注入里加湾的主要河流有:道加瓦河、派尔努河、利埃鲁普河、高亚河和萨拉察河。 Category:拉脱维亚地理 Category:爱沙尼亚地理.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里加湾 · 皇帝号战列舰和里加湾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SMS Friedrich der Gro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皇帝級戰艦2号舰。本舰服役后即加入了德国公海舰队第三战列舰中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北海的大部分主要海上行动。本舰长期担任舰队旗舰,直到1917年为巴登号所替换为止Staff, Battleships, p. 14。 一战结束后,英国将腓特烈大帝号在内的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在商定凡尔赛条约期间,舰队全部解除了武装,也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人员。1919年6月21日,德国被拘留在斯卡帕湾的舰队的指挥官路德維希·馮·羅伊特海军少将下令凿沉斯卡帕湾内所有舰艇,腓特烈大帝号也不例外。1936年,英国重新将腓特烈大帝号打捞上来,并进行拆解。1965年德国方面取回了舰上的一个船钟,并放在格吕克斯堡的舰队司令部里。 本舰名称来源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外号“腓特烈大帝”。.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皇帝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馮·英格諾爾

古斯塔夫·海因里希·恩斯特·腓特烈·馮·英格諾爾(Gustav Heinrich Ernst Friedrich von Ingenohl)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位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擔任德國海軍主力「公海艦隊」的第一任總司令,因「多格沙洲海戰」德國損失了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而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職。 Category:德意志帝國海軍人物.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腓特烈·馮·英格諾爾 · 皇帝号战列舰和腓特烈·馮·英格諾爾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英國皇家海軍 · 皇帝号战列舰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U型潜艇

U型潜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國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为“潜艇”,按照英文直译写法为Undersea boat,简称U-boa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511。为了区别于同盟国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在英语裡使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亦可简称为“U艇”。.

U型潜艇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U型潜艇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称为满载排水量,或重排水量,船舶不装载货物时船体和机舱等部分的总重量称为空船排水量,或轻排水量,如未指明时,船舶的排水量多指满载排水量。排水量是表示船舶吨位的众多指标之一,缩写作DT(Displacement Tonnage),与净吨位(NT)、总吨位(GT)或载重吨位(DWT)等是不同的概念。 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在水中船舶在竖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即其重量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 kg/m³,而淡水的密度则约为1000 kg/m³。当船舶从海域驶入内河或由内河出海时,船舶的吃水会有所变化,而船舶的总重量不变,其排开水的重量同样保持不变,即船舶的排水量不因所处水域水密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排水量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排水量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水线装甲带

水线装甲是装在军舰的两侧的一种厚金属装甲,它可以装在船壳之外或是之内,一般常见于主力军舰如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上。 一般来说战列舰上的主装甲带是从主甲板的高度起安装,一直到略低于水线为止。如果是安在船壳内侧的话还要有一定的倾角以提高防护效能。 category:装甲 category:军舰 category:战列舰.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水线装甲带 · 水线装甲带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波罗的海 · 波罗的海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法国 · 法国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挪威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挪威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

戴维·贝蒂,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David Beatty, 1st Earl Beatty) (1871年1月17日- 1936年3月11日) 英国海军元帅,海军大臣。 贝蒂生于英格兰柴郡的豪贝克,是戴维·朗费尔德·贝蒂船长的第二个儿子。1884年进入了英国皇家海军。 1916年5月31日-6月10日参加英德两国的日德兰海战,在戰術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完成戰鬥目標,顯示出貝蒂過人的膽量和指揮素養。但由于初期戰鬥指揮失誤造成第一戰列巡洋艦戰隊兩艘戰列巡洋艦遭到擊沉、2艘重創的損失,依然備受指責。1919年晋升为海军元帅,并受封为北海和布鲁克斯比的贝蒂第一伯爵,10月出任海军部第一大臣。 Category:1871年出生 Category:1936年逝世 Category:英國皇家海軍元帥 Category:聯合王國伯爵 Category:功績勳章成員 Category:杰出服务勋章得主.

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戴维·贝蒂,第一代贝蒂伯爵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战列巡洋舰

戰鬥巡洋艦(battlecruiser 或 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艦,或簡稱戰巡)是一種短時間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鬥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艦相近,但一般裝甲都較其薄弱,以換取更高的航速。世界上第一批戰鬥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鬥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艦級別的火力摧毀,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鬥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鄂圖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鬥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砲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鬥巡洋艦與快速戰艦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畫受到了限制,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艦與戰巡,部份的建造計畫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艦幾近相同的性能。 二戰期間,戰鬥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其相關建造計畫也被嚴重限制,以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期間,蘇聯將「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歸類為戰鬥巡洋艦。.

战列巡洋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战列巡洋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海軍參謀本部(Admiralstab)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9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國家海軍部」和「海軍辦公廳」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負責人為「海軍參謀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指揮層級劃分不良的問題開始浮現,海軍參謀部成了「國家海軍部」的實質下級單位,對作戰的規劃與執行上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戰爭末期的1918年8月,德國海軍另創「海軍戰爭指揮部」,成為唯一指揮海上戰爭的機關,「海軍參謀本部」後來在1919年9月15日於新生的共和國政府領導人——聯邦大總統的命令下解散。.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 · 海軍參謀本部 (德意志帝國)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斯卡帕湾

斯卡帕湾(Scapa Flow)是一塊位於英國蘇格蘭地區最北端、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境內的半封閉水域,由該群島裡的主島(Mainland)、霍伊島(Hoy)、南羅納賽島(South Ronaldsay)與一干小島包圍,是一良好的天然海灣,而今日則是一個著名的戰爭遺跡遊覽勝地。 從古代的維京人時代開始,斯卡帕灣就一直是軍艦頻繁進出的區域,並且曾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作為圍堵敵對勢力進入大西洋地區的主要基地。這歷史一直延續到英國皇家海軍於1956年時關閉此處的軍港為止。 發生在斯卡帕灣另外一個最出名的,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敗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屬之公海艦隊(德文:Hochseeflotte)在此海灣內集體自沈大批軍艦的歷史事件。由於沉沒的船隻數量龐大,在海底形成魚類良好的棲息地,使得斯卡帕灣也成為許多潛水活動愛好者的探險場地。 在奧克尼主島上、鄰近斯卡帕灣的海灣旁,有家歷史悠久的麥芽威士忌蒸餾廠也取名叫斯卡帕,是使Scapa這名字為人所熟知的另外一個原因。 Category:苏格兰湾.

斯卡帕湾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斯卡帕湾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无畏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无畏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英語: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国皇家海军(也包括皇家澳大利亚海军与皇家加拿大海军的舰只 (Access: 24 February 2012).

日德兰海战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日德兰海战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Nassau-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首个无畏舰,为德国对英国战列舰无畏号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应。该船级由拿骚号、莱茵兰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组成。全部4艘舰都是在1907年中期开始,并于1909年5月至9月间完工。与英国的同代船级相比,拿骚级舰只更轻、并有更广的。由于德国舰只保留了立式三胀式蒸汽机而非英国采取的大功率蒸汽轮机,它们的速度稍慢两节。舰只还装备有口径较小的——炮,而非安装在英国舰只上的炮。 在入役公海舰队后,4艘同级舰都编入同一个部队,即的第二支队。其中的2艘舰——拿骚号和波森号于1915年参加了未达预期的,期间它们曾与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交火。拿骚级舰只还全数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并且仅遭到少量的命中和有限的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4艘舰作为战利品被获胜的协约国强占并相继出售报废。.

拿骚级战列舰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拿骚级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

#重定向 SK L/50 30.5釐米艦砲.

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和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 · 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和皇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之间的比较

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有94个关系,而皇帝号战列舰有13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7,杰卡德指数为29.78% = 67 / (94 + 131)。

参考

本文介绍柳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和皇帝号战列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