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之间的区别
极性转换 vs. 瓦尔登翻转
极性转换(英文:Umpolung),也称极性翻转、极性反转、极性颠倒,指有机化学中官能团极性的改变,是有机合成重要概念之一。此概念首先由德国化学家Dieter Seebach(迪特尔·泽巴赫)与美国化学家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提出,极性转换的英文名称Umpolung也由德语的Umpolung得来,意为极性倒转。 这里的极性,指的是官能团不同原子的亲电/亲核反应性;从逆合成分析来看,是指不同原子的供电子/受电子反应性。杂原子(如金属原子、氧、硫、硅等)的引入会改变化学键的极性,从而使某一基团的极性发生翻转,这也是极性转换的常用技巧。这样,这个基团既可作为正离子,也可作为负离子;既可作为供电子基团,也可作为受电子基团,很多看似无法获得的合成子都可以得到,官能团可以作为不同的“身份”来参与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反应的范围因此大大扩展。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不同官能团的极性转换方法。. 尔登翻转,即化学反应中,分子在手性中心发生的构型转换。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保罗·瓦尔登(Paul Walden)在1896年发现的。他发现,用五氯化磷在醚中处理(−)-苹果酸(4),可得(+)-氯代琥珀酸(1),后者用氢氧化银处理得到了(+)-苹果酸(2)。同样,(+)-苹果酸在用五氯化磷处理时,得到(−)-氯代琥珀酸(3),而用氢氧化银处理(−)-氯代琥珀酸,又可得回(−)-苹果酸。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瓦尔登发现了让苹果酸构型发生转化的方法。上述循环因此也称“瓦尔登循环”。 这一发现在当时是十分重大的发现。不过现在已经知道,在手性碳发生的亲核取代反应中,构型翻转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典型的 SN2 反应和光延反应都伴有瓦尔登翻转。它可以形象地与雨伞在大风作用下从里向外翻转的过程类比。.
之间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相似
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亲核取代反应。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的共同点。
- 什么是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之间的相似性
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之间的比较
极性转换有74个关系,而瓦尔登翻转有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1.18% = 1 / (74 + 11)。
参考
本文介绍极性转换和瓦尔登翻转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