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漢末年和董卓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東漢末年和董卓之间的区别

東漢末年 vs. 董卓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东汉末年被归入广义的三国时期。.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之间東漢末年和董卓相似

東漢末年和董卓有(在联盟百科)17共同点: 吕布孔伷孙权中平东汉三國志三国張繡刺史韩遂韓馥袁绍袁术黃巾軍李傕汉灵帝曹操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吕布和東漢末年 · 吕布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孔伷

孔伷(生卒年不詳),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人物。.

孔伷和東漢末年 · 孔伷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孙权

吳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東漢末年名將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基業。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江东地区的诸侯,并将江東六郡扩展到揚荆交三州。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其九錫。222年,与曹丕决裂,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為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孙权和東漢末年 · 孙权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中平

中平(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是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四个年号,也是汉献帝刘协的第二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6年。 使用“中平”為年號是為了慶祝平定黃巾之亂。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駕崩,汉少帝刘辩即位。改元光熹元年。 漢獻帝永汉元年(189年)十二月,即中平六年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

中平和東漢末年 · 中平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东汉和東漢末年 · 东汉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和東漢末年 · 三國志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国和東漢末年 · 三国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張繡

張繡(),是東漢末年的武將和割據軍閥之一,武威郡袓厲縣(今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西南)人,董卓手下將領張濟的族子。.

張繡和東漢末年 · 張繡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刺史和東漢末年 · 刺史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韩遂

韓遂(),原姓名韩约,字文约,金城郡人,東漢末年凉州地区的割据军阀之一。.

東漢末年和韩遂 · 董卓和韩遂 · 查看更多 »

韓馥

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今河南省)人,東漢末年軍閥、御史中丞。.

東漢末年和韓馥 · 董卓和韓馥 · 查看更多 »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東漢末年和袁绍 · 董卓和袁绍 · 查看更多 »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東漢末年和袁术 · 董卓和袁术 · 查看更多 »

黃巾軍

黃巾軍,亦作黃巾賊(《演義》以後稱呼),是中國東漢末年鉅鹿人張角所領導的大規模抗暴軍隊,於甲子年184年產生暴動,此黃巾之亂規模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亂之一,由於暴民頭裹黃巾,故作黃巾軍,引發的暴亂不到一年就被東漢王朝所平定,歷史上都把黃巾之亂作為三國時代的開端。.

東漢末年和黃巾軍 · 董卓和黃巾軍 · 查看更多 »

李傕

李傕()(“傕”音「決」Juéㄐㄩㄝˊ。一说「確」“quèㄑㄩㄝˋ”),字稚然,北地郡(郡治富平县,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漢末群雄,涼州軍閥,繼董卓之後的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司隸校尉,爵位為池陽侯。 性格勇猛詭譎,善于用兵,有辩才。在董卓被呂布、王允聯合所殺之後,听从谋士贾诩“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與同僚郭汜、張濟等人合作攻進長安,在擊敗呂布殺王允後,挾持漢獻帝,专政四年,短暫地掌握了東漢王朝,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傕和東漢末年 · 李傕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汉灵帝

汉灵帝刘--(),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諡號為「孝靈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東漢末年和汉灵帝 · 汉灵帝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和東漢末年 · 曹操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東漢末年和董卓之间的比较

東漢末年有69个关系,而董卓有17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杰卡德指数为7.05% = 17 / (69 + 172)。

参考

本文介绍東漢末年和董卓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