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方集團和苏联历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東方集團和苏联历史之间的区别

東方集團 vs. 苏联历史

東方集團为冷战期间西方阵营对中欧及东欧的前社會主义国家的称呼,其范围大致为苏联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与这一称呼类似的“苏联集团”和“蘇東集团”同样代指与苏联同盟的国家,但这两者通常也包括中东欧之外的国家。 1949年时,東方集團包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波兰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社會主义國家。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虽然也是社會主義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49年时被逐出了東方集團。雖然1955年南斯拉夫與苏联关系正常化,但南斯拉夫并没有重新加入東方集團。.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之间東方集團和苏联历史相似

東方集團和苏联历史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华沙条约组织中欧东欧冷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华沙条约组织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和東方集團 · 华沙条约组织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中欧和東方集團 · 中欧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东欧和東方集團 · 东欧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冷战和東方集團 · 冷战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重定向 苏联.

東方集團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東方集團和苏联历史之间的比较

東方集團有22个关系,而苏联历史有11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3.57% = 5 / (22 + 118)。

参考

本文介绍東方集團和苏联历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