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朱士傑和蘇州美術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朱士傑和蘇州美術館之间的区别

朱士傑 vs. 蘇州美術館

朱士傑(),生於中國江蘇蘇州。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第一代油畫開拓者之一。1922年,朱士傑與顏文樑、胡粹中創辦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後合併並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並在1927年建立蘇州美術館。朱士傑與顏、胡二人並稱「滄浪三傑」,暱稱「眼烏珠」(顏、胡、朱的吳語諧音)。歷任蘇州美專教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朱士傑多才多藝,除繪畫外,對音樂、雕塑和工藝美術等均涉及深。有子,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蘇州美術館由著名油畫家顏文樑建立,原址為蘇州滄浪亭邊。蘇州美術館收藏了顏文樑、朱士傑等名家的作品,如顏文樑的《廚房》、《國慶十周年》、《石湖串月》和朱士傑的《虎丘劍池》、《寒林雪霽》等。.

之间朱士傑和蘇州美術館相似

朱士傑和蘇州美術館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顏文樑苏州市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

顏文樑

文樑(),字棟臣,中國江蘇蘇州人,畫家,教育家,中國第一代油畫開拓者,中國現代繪畫的奠基人之一,與徐悲鴻、林風眠和劉海粟並稱「四大校長」。顏文樑與朱士傑、胡粹中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後合併並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並在1927年建立蘇州美術館。顏文樑於1928年前往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專科學校學習,並在1932年回國後歷任蘇州美院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等職務,在教育領地上開疆拓土。顏文樑的作品著重寫實精神,善於以西方的表現手法融以東方的審美和民族精神,創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繪畫的代表。.

朱士傑和顏文樑 · 蘇州美術館和顏文樑 · 查看更多 »

苏州市

苏州(苏州话:),古称吴,现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89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朱士傑和苏州市 · 苏州市和蘇州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沧浪亭东侧,现为颜文樑纪念馆,1987年9月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美术家颜文樑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初设于海红坊,后迁沧浪亭对面正谊书院旧址,后又迁沧浪亭西侧中州三贤祠。1927年沧浪亭交由美校保管。1928年在沧浪亭内成立“苏州美术馆”。1931年10月~1932年8月在沧浪亭东建新大楼一栋,即今所见之旧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校迁离(现为南京艺术学院)。 旧址俗称“罗马大楼”,坐南朝北,高三层,平顶,平面呈倒“凸”字形,面阔35米,中间进深19米,两侧进深13米,前檐下有仿古希腊爱奥尼式柱14根。.

朱士傑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 ·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和蘇州美術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朱士傑和蘇州美術館之间的比较

朱士傑有30个关系,而蘇州美術館有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8.82% = 3 / (30 + 4)。

参考

本文介绍朱士傑和蘇州美術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