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木雅语和藏緬語族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木雅语和藏緬語族之间的区别

木雅语 vs. 藏緬語族

məɲɑsu |familycolor. 藏緬語族是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不丹、緬甸、泰國、越南等地的一組語言。根據民族语网站2009年的資料,藏缅语族共包含有435种語言,其中主要的语言有緬甸語、藏語、彝語、曼尼普爾語等。藏緬語族被歸類在漢藏語系之下,與長期被歸入漢藏語系的另兩個語族(苗瑤語族、壯侗語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語言學界爭論的焦點。 藏緬語族语言的总使用人口约有6000万。緬甸語是藏緬語族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個語言,大概有3200萬人使用。此外,有700萬左右的藏人使用藏語。.

之间木雅语和藏緬語族相似

木雅语和藏緬語族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嘉绒语羌语羌语支藏族汉藏语系

嘉绒语

iso3 嘉绒语(),又作嘉戎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嘉绒语支,亦有学者将其列入羌语支。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操嘉绒语的人在1954年后被识别为藏族。 從民初直到1953年前的文獻都將嘉絨地區的族群稱為「嘉絨族」。1950年代初期,中央民族學院還設有「嘉絨族研究班」,創製了嘉絨拼音文字,記錄當地的民間故事。1954年,將「嘉絨」識別為藏族,之後才有了「嘉絨藏族」這一稱謂。不過,儘管嘉絨族被識別為藏族,但在代表中國官方意見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藏語仍未覆及嘉絨語。可見嘉絨族群的獨立性。 嘉绒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语言历史比较有助于构拟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提出“肘”(中古知母有韵)应该构拟成*tr-ku。嘉绒语可以印证这个构拟,因为这个词有同样 tkr- /trk- 的复辅音;请参考“肘”在嘉绒语诸方言的形式:茶堡 、日部 、四土 。 嘉绒语可以分为四种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四土话、草登话()、日部话(当地:;)和茶堡话()。.

嘉绒语和木雅语 · 嘉绒语和藏緬語族 · 查看更多 »

羌语

羌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阿坝州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和黑水县等地,是当地羌族人和藏族人操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藏缅语北部语群,和西夏文关系比较密切。有两种方言。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虒、理县通化、薛城区。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北部方言无声调,南部方言有声调,土语中声调数量不一,多者达六个,但是声调承担的音位对立的负担并不大。属于比较保守的藏缅语,保留了大量的复辅音声母。羌語支語言在語音系統及語法方面有明顯的共同特點。.

木雅语和羌语 · 羌语和藏緬語族 · 查看更多 »

羌语支

羌语支是藏緬語族的一个支系,有几十万人使用。羌语支民族在史籍中常被称作戎、羌氐。.

木雅语和羌语支 · 羌语支和藏緬語族 · 查看更多 »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木雅语和藏族 · 藏族和藏緬語族 · 查看更多 »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s)是语言学家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亚洲各国和地区。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木雅语和汉藏语系 · 汉藏语系和藏緬語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木雅语和藏緬語族之间的比较

木雅语有16个关系,而藏緬語族有6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6.02% = 5 / (16 + 67)。

参考

本文介绍木雅语和藏緬語族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