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普魯士王國

指数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170 关系: 埃姆斯密電博克施道夫戰役华沙卡舒比语區域君主專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君權神授說塞尔维亚大北方戰爭大公大国大英帝國大陆封锁外交革命奥匈帝国奥托·冯·俾斯麦奧地利帝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皇储 (德国)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法伦省容克小德意志巴黎丹麥-挪威丹麦丹麦语布尔什维克七年战争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万岁胜利者的桂冠三十年戰爭下索布语义务教育什列斯威什切青弗里西语低地德语彼得三世 (俄国)德國革命德国历史德国总理德语德意志德意志1848年革命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统一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邦聯俄罗斯帝国俄法戰爭北德意志邦聯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列強军国主义凡尔赛宫凡尔赛条约公里克莱佩达克萊門斯·梅特涅勃兰登堡勃蘭登堡-普魯士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皮雅斯特王朝皇家普魯士王國神圣罗马帝国神聖羅馬皇帝穆瑞·羅斯巴德立陶宛语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亞琛和約第六次反法同盟维也纳会议罗马天主教罗曼诺夫王朝瑞典瑞典帝國瑪麗亞·特蕾西亞瓜分波蘭莱茵兰莱茵省鏡廳華沙公國萨克森省萨克森自由州领土飛地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里西亚省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西里西亞西里西亞戰爭西普鲁士馬丁·路德马克伯国马克斯·冯·巴登路易·斐迪南 (普鲁士)黑森-拿骚黑森大公國黄金马克霍亨索伦王朝霍亨索伦省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薩丁尼亞王國自由主义長老宗腓特烈·威廉三世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腓特烈·威廉四世腓特烈三世 (德国)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腓特烈皇后英里逊位耶拿會戰选帝侯柏林柯尼斯堡提爾西特條約東普魯士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權力平衡汉诺威王国波希米亚波兰语波罗的海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會議王國波森省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法蘭克福自由市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溫莎王朝滑铁卢战役漢諾威省漢諾威選帝侯濱海省 (波蘭)易北河新帝国主义新西里西亞攝政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拿騷公國普奥战争普丹战争普魯士普魯士皇家陸軍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總理普魯士省普魯士邦普鲁士君主列表普鲁士公国普鲁士蓝普法戰爭1848年革命1878年柏林會議 扩展索引 (120 更多) »

埃姆斯密電

德國首相俾斯麥利用埃姆斯密電(法語:Dépêche d'Ems、德語:Emser Depesche)以激起德、法人民的民族仇恨的外交事件,藉以令法宣戰,發動普法戰爭。.

新!!: 普魯士王國和埃姆斯密電 · 查看更多 »

博克施道夫戰役

博克施道夫戰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普魯士王國和博克施道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新!!: 普魯士王國和华沙 · 查看更多 »

卡舒比语

卡舒比语又译为卡舒布语(卡舒比语: kaszëbsczi jãzëk) 是西斯拉夫语言之一,使用範圍涵盖格但斯克南部和西部的约15万人口,但以它为日常语言的只有约5万人口。卡舒比语被Endangered Languages of Europe Report评为Seriously Endangered(严重受到威胁)的语言。 与卡舒比语最密切的是波兰语,两种语言都有大量来自相同来源的字汇、文法和串法等。而卡舒比语与波兰语的最大分别,是卡舒比语受到古普鲁士语影响,有很多从德国而来的外语字(约占5%)、非重音的元音被丢失,和其他读音规则等。 自从15世纪起,卡舒比语受到波兰语拼字法影响,而使用了拉丁字母拼写。但是,卡舒比语从未有正式的书写规则,人们以各自的拼字法来书写。最著名的卡舒比语作者是19世纪的彿羅里昂·賽諾瓦(Florian Ceynowa),脱离了波兰语的书写方式,对後世的卡舒比语写法影响甚大。 从波兰语的角度看,卡舒比语长期以来被看成是波兰语的方言。.

新!!: 普魯士王國和卡舒比语 · 查看更多 »

區域

區域(District)是行政區劃的一種。在一些國家,區域是由地區政府管理。每個國家的區域都有不同大小,包括地區、郡、基層政權、學區和政區等。.

新!!: 普魯士王國和區域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普魯士王國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普魯士王國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普魯士王國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君權神授說

君權神授說,或作天授君權說(Divine right of kings),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種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但在啟蒙時代後,人們思想開始由宗教指導中釋放出來,使這個說法的相信者變得越來越少,在現代社會這個說法早已為不可信及無稽。.

新!!: 普魯士王國和君權神授說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普魯士王國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大北方戰爭

大北方戰爭(Северная война,Stora nordiska kriget,1700年 - 1721年),又稱或北方大戰,是沙俄與瑞典之間在1700年爆發的戰爭,主因是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戰爭的結果是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瑞典由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新!!: 普魯士王國和大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公

大公是一个中世纪欧洲贵族等级的对应汉语翻译词汇简称,系“大公爵”的简称。参见:.

新!!: 普魯士王國和大公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普魯士王國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普魯士王國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陆封锁

大陆封锁 (法语:blocus continental,英语:continental system)是拿破仑在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启动的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政策,该政策于1814年结束。拿破仑意图使用经济战的手段使英国屈服。另一方面,该政策也可以起到保护法国经济的作用。 在特拉法加海戰后,法国无力再发动渡海战,拿破仑只能将争霸重心放回欧洲大陆。故而他要利用经济手段。为了彻底切断英国在欧洲的贸易,他下令禁止了来自或驶向英伦三岛的通商船运。在法国统治的地区,英国的货物被没收。英国商人受到警察追查。到了1807年底,政策的对象扩展至中立的船运。1810年8月5日的法令要求所有进口货物关税提高50%。 然而英國仍有美洲及其海外殖民地作為貿易對象,其經濟雖受影響但仍可支撐,相對的,當時許多歐洲大陸的國家對英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且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售予英國換取金錢,因此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各地的走私也因此興盛,甚至各國的政府也暗中參與和允許走私貿易,拿破崙因此大費周章的以各種或戰或和的手段維繫大陸封鎖的執行,與英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俄國一開始原本同意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但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封鎖同時對俄國本土的經濟造成壓力,貴族和地主們無法將領地的原料外銷給英國,因此俄國政府先是以允許中立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的政策放鬆了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後來索性不願繼續配合封鎖,英國商品從而突破了大陸封鎖大肆流入歐洲大陸,因此引發了1812年的俄法戰爭。 Category:拿破崙戰爭 Category:法国经济史 Category:英国经济史 Category:英法關係 Category:1800年代欧洲 Category:1810年代欧洲.

新!!: 普魯士王國和大陆封锁 · 查看更多 »

外交革命

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泛指各国家、政权间因相互利益关系改变而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变革的举措。如无特定表述,特指18世纪50年代欧洲各大国间外交结盟政策大调整的历史事件。.

新!!: 普魯士王國和外交革命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普魯士王國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勞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經紀人」(或翻成「誠實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鐵血战争统一德意志,並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維護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新!!: 普魯士王國和奥托·冯·俾斯麦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新!!: 普魯士王國和威廉一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新!!: 普魯士王國和威廉二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皇储 (德国)

普鲁士的威廉(Wilhelm von Preußen ),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奥古斯特·恩斯特(Friedrich Wilhelm Victor August Ernst),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末代皇储,1941年成为霍亨索伦家族首领。.

新!!: 普魯士王國和威廉皇储 (德国)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重定向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新!!: 普魯士王國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法伦省

威斯特法伦省(Provinz Westfalen)是1815年至1946年普鲁士王国及其后的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 拿破仑1807年至1813年建立了威斯特法伦王国,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附庸国。这个王国使用了「威斯特法伦」的名字,但其主要领土位于黑森和东威斯特法伦地区,只有很少部分的地区属于威斯特法伦。 虽然普鲁士很早已经拥有威斯特法伦地区,但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却宁愿先合并萨克森王国。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普鲁士才成立威斯特法伦省。省由几个不同的地区组成:.

新!!: 普魯士王國和威斯特法伦省 · 查看更多 »

容克

容克(德語:Junker)是指以普魯士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区的贵族地主。在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容克地主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是德国军国主义政策的主要支持者,主要的特點就是在名字中會有一個 VON (馮)。 容克地主在经济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地主相比较,德国的容克地主们更勤恳,同时思想较为保守。在十九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容克地主逐渐开始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在德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一方面农商并举,大量加入工业和银行业,同时又改变农业经营形式,由收租的地主变成农业企业家。同时,资产阶级则力图挤入贵族行列。最终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日益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軍(主要是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其后,东普鲁士北部被苏联吞并成为加里宁格勒州,南部划给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被驱逐或流放,丧失了土地的容克地主阶层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 普魯士王國和容克 · 查看更多 »

小德意志

小德意志(德语:Kleindeutsche Lösung)是19世纪的政治思想,构想由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排除奥地利帝国。小德意志方案与大德意志相反。对于普国首相俾斯麦而言,建立小德意志可以排除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以免他们在普鲁士控制的德国壮大。.

新!!: 普魯士王國和小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普魯士王國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丹麥-挪威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丹麥文/瑞典文:Danmark-Norge),1524年-1814年,北欧国家,由原卡尔马联合(1397年-1523年)演变而来。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后,挪威继续与丹麦联合。此後数百年间,丹麦和瑞典不断争雄,挪威长期作为丹麦牵制瑞典北方的基地而存在。 1658年与1660年之间,瑞典王国一度冲破丹麦的封锁,占领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港,但最终由于1659年瑞典侵略丹麦失败而被后者收复。 1801年,英国怀疑丹麦与法国结盟,故用军舰轰击哥本哈根,且封锁挪威,造成其境内大饥荒。 1814年,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麾下大将,瑞典王储卡尔·约翰(后来的卡尔十四世)进攻丹麦,迫使之于1月14日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5月17日,丹麦王储——挪威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后来的克里斯蒂安八世)宣布挪威独立,卡尔·约翰前往征讨,最终于8月14日签订莫斯和约,将挪威并入瑞典。丹麦-挪威联合体终结。1815年维也纳和会上,列强承认挪威是瑞典的领土。 *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王国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共主邦联.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丹麥-挪威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丹麦语

丹麦语(dansk,,)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北日尔曼语支,通行於丹麦王国以及其属地法罗群岛、格陵兰,也零星通行於德国、挪威和瑞典境内的部分地区。.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丹麦语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普魯士王國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新!!: 普魯士王國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查看更多 »

万岁胜利者的桂冠

《万岁胜利者的桂冠》(Heil dir im Siegerkranz)是1871到1918年间德意志帝国的非正式国歌,此歌曾为普鲁士国歌,其旋律来自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故此国歌并未在德国全境流行。此国歌并未被在德国南部州接受,如巴伐利亚及符腾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不复存在,威玛共和国选用《德意志之歌》作为国歌。 德意志帝国的第二国歌为《守卫莱茵》(Die Wacht am Rhein),有时亦被作为国歌使用。.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万岁胜利者的桂冠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下索布语

下索布语(dolnoserbšćina,读音:),亦称低地索布语,在口语中以及部分地区也称“文德语(Wendisch)”,是现今使用于德国东部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是一种西斯拉夫语支的语言,为索布语的分支之一,其另一分支为上索布语。 下索布语主要在德国勃兰登堡州科特布斯及周边地区使用,这些地区的路牌通常都会采用德语和下索布语两种语言书写。在科特布斯有一所,主要进行下索布语的传承保护工作。.

新!!: 普魯士王國和下索布语 · 查看更多 »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指政府有义务运用公共资源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的教育。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是強制、普遍與免費。凡是适龄儿童都應強制接受教育的义务,並且教育對象沒有階級或是出身的限制,此外還必須是免納學費的。1717年,普魯士王國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一款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現代大部份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實施義務教育,但年數和成效不一。 在日常生活中,強制教育、普遍教育及免費教育均與義務教育通用,但嚴格來說,這些字詞只提及了義務教育的部份基本原則。.

新!!: 普魯士王國和义务教育 · 查看更多 »

什列斯威

#重定向 石勒苏益格.

新!!: 普魯士王國和什列斯威 · 查看更多 »

什切青

什切青(波兰语:Szczecin;德文名:Stettin,斯德丁,原称Alten Stettin(老斯德丁)是波兰的第7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西波美拉尼亚省会。 什切青位于波兰西北部,奥得河下游,北面靠近波罗的海的斯德丁湾和波美拉尼亚湾,包括栋别湖的西南湖滨和奥得河两岸以及河流东西两道分叉之间的几个大岛屿。从中世纪后期,直到二次大戰結束(1945年)之前,该市居民几乎全是德国人,並採用德文的市名「斯德丁」。.

新!!: 普魯士王國和什切青 · 查看更多 »

弗里西语

弗里西語(Frysk、Frasch、Fresk或Friisk,中文又譯弗里斯語、弗里斯蘭語、夫里斯蘭語)是荷蘭及德國内靠近北海南部處一族人所使用的語言,使用人數大約在40万左右。弗里西語屬於日耳曼語族,族人在北歐歷史上曾十分活躍,在維京時代作為商人和海盜很有名。 下分三支,西弗里西語(West Lauwers Frisian,本地語Frysk)、東弗里西語(沙特弗里西語,本地語Seeltersk)和北弗里西語。北弗里西語下又分幾種獨特的口語形式。.

新!!: 普魯士王國和弗里西语 · 查看更多 »

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Plattdeutsch、Plattdüütsch),又称低地萨克逊语、古萨克逊语,是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主要使用者在德国北部、丹麦南部和荷兰东部,另外亦有使用者在波兰沿海地区,以及如加拿大等地的移民社群。 根據其語言學特徵的不同,可分爲西低地德語和東低地德語。 由1999年起,德国根据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认可低地德语为区域性语言。低地德语并未标准化,但在德国,北低地萨克逊语有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中使用。.

新!!: 普魯士王國和低地德语 · 查看更多 »

彼得三世 (俄国)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Пётр III Фëдорович, Pyotr III Fyodorovitch,原名卡尔·彼得·乌尔里希,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1762年任俄罗斯帝国皇帝,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本來是德意志人,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因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无嗣,他在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后,是为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於他對腓特烈大帝的武功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這個行為被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讓普魯士起死回生,逃過一劫。彼得三世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對奧地利作戰。彼得本人甚至表示過在腓特烈麾下作戰的願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東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說是縊死),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 1796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沙皇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沙皇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新!!: 普魯士王國和彼得三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德國革命

#重定向 德国十一月革命.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國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1848年革命

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Deutsche Revolution 1848/1849),其最初阶段亦被称作三月革命(Märzrevolution),原本是在1848年于诸多欧洲国家爆发的大规模革命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系列在德意志邦联及整个奥地利帝国境内爆发的松散抗议;其所展现的泛德意志主义,更是普遍对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领土的德意志邦联内39个独立邦国分裂且专制的传统政治结构表达了不满。革命者中,中产阶级大多支持自由主义;而工人则为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寻求激进的改革。当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出现分裂时,支持保守派的贵族便将其镇压。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亡,并在之后被称为“48年的人”;其中大量逃亡者选择移居美国,遍布威斯康星州至德克萨斯州。.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统一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之后,德意志诸侯于此日来到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德语人口即已通过贵族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盟逐渐联合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06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崛起,贵族之间便不断尝试进行联合,但由于各自利益关系不一致,这一联合过程频繁受阻。 德意志的统一还暴露了新国家在宗教、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内部差异,表明1871年的统一仅仅是长期联合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讯中称“德意志”,而在帝国内高等贵族也称为“德意志诸侯”,统领着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经存在的东法兰克独立君主制小国。这一领土多山,人口相对隔离,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发展出了基于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上的诸多差异。但19世纪的德意志同时也和全世界一样,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下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德意志人民的神圣罗马帝国曾拥有超过500个诸侯国,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帝国事实上解体。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乱,但旧帝国德语地区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传统,而这一传统也通过参与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共同经历而得到了巩固加强。这些独立国家有各自的统治阶级、封建制度、传统以及地方法律。欧洲自由主义思潮挑战了王朝制度和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传统、教育和语言统一的重要性。经济上,普鲁士于1818年创立关税同盟,并于日后扩张至全德意志邦联中,减少了各国间的竞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公务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在中欧推动了德语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但有时也带来一定的冲突。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外交上的势力范围体系,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然而维也纳的与会者却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国中实力日益增强,因此也没有预料到日后普鲁士将会就德意志的领导权问题向奥地利发起挑战。这一“德意志二元”问题为统一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 对于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本人是计划将1866年北德意志邦联扩大并包含所有德意志国家,从而建立一个统一体,还是仅仅希望扩张普鲁士王国的国际力量,史学界存在争议。史学家认为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并推动了19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组。对丹麦和法国民族主义的回应为德国统一提供了问题的聚焦点。在三场区域战争中的军事胜利(尤其是普鲁士的胜利)推动了统一的热情,增强了民族的自尊。这一经历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共同成功遥相呼应(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战争)。在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来之后,二元的问题至少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统一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關稅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在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贸易往来、减少内部竞争。而同盟成立的主要倡导者是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由于同盟充满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帝國加入,这令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關稅同盟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普魯士王國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法戰爭

#重定向 俄法战争.

新!!: 普魯士王國和俄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北德意志邦聯

北德意志邦聯()于德意志邦联解散后,在1867年成立,由德国北方二十二个邦国组成。它其实只是一个过渡组织,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便被废除。但是,它帮助普鲁士控制德国北部,加强她对南德邦国的影响力,犹如关税同盟一样。聯邦明显地排除了奥地利帝國与巴伐利亚王國。 聯邦在普奥战争后成立。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后,奧托·馮·俾斯麥创立北德宪法。宪法在1867年7月1日生效。普王威廉一世出任聯邦主席,首相俾斯麦兼任聯邦首相。所有德意志邦国在联邦议会(Bundesrat)都有议席,普鲁士独占十七席。北德议会(Norddeutscher Reichstag)由有條件前提的民选制度产生。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符腾堡与巴登(连同黑森公国的剩余部分)与聯邦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皇帝。.

新!!: 普魯士王國和北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普魯士王國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普魯士王國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普魯士王國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普魯士王國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普魯士王國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新!!: 普魯士王國和公里 · 查看更多 »

克莱佩达

克萊佩达(立陶宛语:Klaipėda;波兰语: Kłajpeda),舊德語名梅梅爾(德语:Memel),是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它在2002年時擁有194,400個居民,(1989年時拥有202,900個居民)。今日的克萊佩達主要是一個渡船港口,連絡到瑞典、丹麥與德國。它的位置靠近尼曼河河口。 克萊佩達擁有如畫般美麗的建築景觀,與德國、英國和丹麥的建築景觀類似。立陶宛受歡迎的海邊休閒勝地是位在克萊佩達附近的內林加與帕蘭加。.

新!!: 普魯士王國和克莱佩达 · 查看更多 »

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新!!: 普魯士王國和克萊門斯·梅特涅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新!!: 普魯士王國和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勃蘭登堡-普魯士

勃蘭登堡-普魯士(Brandenburg-Preußen)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個國家,指近代史中從1618年至1701年存在的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的國家。 勃蘭登堡與普魯士都是霍亨索倫家族血統,而主系的勃蘭登堡選帝侯家族以政治联姻方式控制了普魯士公國,更趁1618年普魯士公國霍亨索倫家族絕嗣之機,奪得了該國的繼任權。該次聯姻更使勃蘭登堡在1614年簽訂了桑騰條約中,獲得了吞併三個萊茵河域的附屬國(馬克伯國、萊溫斯堡伯國與克里維斯公國)的准許。三十年戰爭將德意志地區毀壞殆盡,選帝侯三度變更,軍隊恣意蹂躪,到處燒殺搶掠。及至戰爭完結,德意志人口驟減一半,柏林等城市一片穨垣敗瓦,歷時很久才得以復興。 三十年戰爭以1648年簽訂的西發里亞和約作結,普魯士獲得了明登和赫伯斯達,還有遠波美拉尼亞(1653年吞併之)與馬德堡(1680年吞併之)的繼承權。而在1657年簽訂的布倫堡條約則使普魯士公國脫離波蘭的藩屬地位,並獲得了勞恩堡和比余托夫地區及德拉咸地區,更將波美拉尼亞的版圖擴展到奥得河。 勃蘭登堡-普魯士是共主邦聯,也是普魯士王國的前身。在普魯士升格為王國之後,勃蘭登堡-普魯士常簡稱為普魯士。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共主邦联 Category:德国历史政权 Category:波兰历史政权 Category:普魯士.

新!!: 普魯士王國和勃蘭登堡-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所指的是俄羅斯帝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在1762年的年初過世。 在七年戰爭的第六年,普魯士的軍隊被大大的削弱,並且被俄國奪去位於波羅的海的重要港口科沃布熱格。腓特烈大帝當時認為自己即將失敗並且要在失敗時自殺。但在1月5日伊莉莎白一世過世並且由她的姪子彼得三世繼位。由於彼得三世是出了名的親普魯士,在他繼位後,便停止了於俄國有利的七年戰爭,而與普魯士王腓特烈訂立攻守同盟。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 在二戰即將結束時,柏林再次被俄國軍隊包圍。阿道夫·希特勒希望能像兩世紀前一樣有意外的事件來幫助德國,如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死亡與其將導致溫斯頓·邱吉爾和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的分歧。.

新!!: 普魯士王國和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 查看更多 »

皮雅斯特王朝

雅斯特王朝(Piastowie)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名稱源自传说中的波兰部族领袖車輪匠皮雅斯特。从962年起,这个王朝的成员们以大公或国王的名义,断断续续地统治着波兰,直至1370年王朝绝嗣。 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大公是梅什科一世,他也是第一个大致统一现今波兰领土的人。梅什科一世使波兰成为天主教国家(966年)。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在临终前由教皇加冕为国王(第一次使用国王称号,1025年)。后来由于王权衰落,贵族割据及王朝向神圣罗马帝国称臣,国王称号被取消(1079年)。1320年,皮雅斯特王朝成员瓦迪斯瓦夫一世重新统一波兰。瓦迪斯瓦夫一世与德国骑士团进行长期斗争。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卡齐米日三世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个男性,他死后,根据王朝贵族协议,波兰王位传给匈牙利的安茹王朝。皮雅斯特王朝的别支继续在马素比亚公国以及西里西亞的其他公国执政,直至1675年最后一位西里西亚公爵,乔治四世威廉,逝世,结束皮雅斯特王朝在中欧地区的统治。.

新!!: 普魯士王國和皮雅斯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皇家普魯士

皇家普魯士(Prusy Królewskie;Königlich-Preußen;又譯為王室普魯士),或稱波屬普魯士(Prusy Polskie;Polnisch-Preußen),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從條頓騎士團國獲得的領土所建立的省,範圍大約涵蓋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庫爾默蘭地區包含庫爾城和索恩城,維斯瓦河低地地區包含埃尔宾城和馬林堡城,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包跨首府阿伦施泰因。這些區域皆是第二次托倫和約中由條頓騎士團國轉讓給波蘭。直到1569年盧布林聯合之前此區域一直享受充分自治。1569年後,由波蘭立陶宛聯邦中的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直接統治。 行政上來說,皇家普魯士與大波蘭、馬佐夫舍省、宛茲卡省、謝拉茲省、行省首府波茲南同屬於大波蘭行省。.

新!!: 普魯士王國和皇家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王是一個領袖的頭銜,一般是君主的稱號,即「國王」。皇是一朝的主庭、王上之王。在中國歷史中,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製使用的,後來一些藩屬國,例如李氏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封為國王。亦可以是不同部落的首領。 除了指君主之外,亦可是一些地方的首領,例如諸侯王、藩王。亦可以是沒有統治實權的爵位,即王爵,如親王、郡王等等。.

新!!: 普魯士王國和王 · 查看更多 »

王國

王國,是一种實行君主制的主權國家,通常指统治者称号为“国王”或“女王”的国家。现代实行君主制的国家多称为王國或君主國,汉语多对应到英语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元首为国王或女王的现代主权国家。其它种类的君主制国家包括帝国、汗国和公國等。.

新!!: 普魯士王國和王國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普魯士王國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普魯士王國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穆瑞·羅斯巴德

·牛顿·羅斯巴德(Murray Newton Rothbard,)是美國犹太裔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論家、政治理论家,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名學者,他的著作大量介绍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工作,對於現代的自由意志主義和無政府資本主義理論的发展和传播有著極大貢獻。 罗斯巴德认为收税就是抢劫,而政府就是一群盗贼。他称国家为“系统地抢劫和奴役大众的组织”。国家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最无耻、贪婪和不择手段的人群中的当之无愧冠军。他主张政府提供的所有的服务都能被私人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替代而且效率更高。而一切政府声称的为保护“公共利益”而订立的法律规定都是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政府提供的服务效率低下,应该让私人部门来提供这些服务。 罗斯巴德批评那些意图影响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商业机构,认为这是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而阻碍竞争对手。 罗斯巴德认为央行和存款准备金组成的法定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欺诈,有违自由主义的原则和伦理。他反对对别国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干预。, excerpts from a 1973 Reason Magazine article and other materials, published at Antiwar.com, undated.

新!!: 普魯士王國和穆瑞·羅斯巴德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以及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立陶宛大约有290万人以其为母语,而在海外约有二十万。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能部分相互理解)。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常被认为是现存的印欧语言中最为保守的一种,保留了原始印欧语中很多在现今印欧语言中已经流失的特征。.

新!!: 普魯士王國和立陶宛语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普魯士王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亞琛和約

《第二亞琛和約》,又称《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由法國、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於1748年10月18日,是4月24日開始的第二次亞琛和會的結果,亦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終結。签署地点在法国亞琛的爱克斯·拉夏贝尔宫,由英國和法國代表主持了和會。 不過條約並無解決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貿易糾紛,為英法之间在七年戰爭中发生冲突埋下導火線。 而英國與西班牙的奴隸貿易糾紛,直至1750年簽定《馬德里和約》才完全的以解決。英國在條約中放棄了奴隸貿易的優先權,而西班牙政府需賠償英國10萬英鎊。 《第二亞琛和約》使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延續,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的覆亡。 对战争的终结,德国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曾为英国王室创作了《焰火音乐》(1749)。.

新!!: 普魯士王國和第二亞琛和約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反法同盟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匈牙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的萊比錫戰役中,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及斯摩棱斯克戰役等。.

新!!: 普魯士王國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会议的目标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法国失去了在前一段时间征服的所有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在数月之前,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1830年成为比利时。 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认为,旧的“权力平衡”体系事实上是相当不稳定和具有掠夺性质的,而维也纳会议则刻意回避了这一体系,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规则,达成了更为稳定和温和的平衡。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并成为了日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样板。 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1814年战败和投降,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于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并导致新战事的爆发,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决议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前的九天便已经签署。 从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并不能算是一个会议,因为实际上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并没有召开,大多数的讨论都是由奥地利、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列强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其他代表的参与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代表共同参与订立条约的洲际性会议,而非简单地在各国首都之间传递信息。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日后虽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欧洲政治的框架,一直延续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新!!: 普魯士王國和维也纳会议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普魯士王國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新!!: 普魯士王國和罗曼诺夫王朝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普魯士王國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瑞典帝國

典帝國(svenska stormaktstiden)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个帝国。这一时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stormaktstiden)。.

新!!: 普魯士王國和瑞典帝國 · 查看更多 »

瑪麗亞·特蕾西亞

#重定向 玛丽亚·特蕾西亚.

新!!: 普魯士王國和瑪麗亞·特蕾西亞 · 查看更多 »

瓜分波蘭

分波蘭(Rozbiory Polski)是指近代一系列列強瓜分波蘭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當時做為波蘭統治主體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帝國(当时为哈布斯堡帝國時期)和俄罗斯帝国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此分割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详细分割疆域请参照右边的图示:.

新!!: 普魯士王國和瓜分波蘭 · 查看更多 »

莱茵兰

莱茵兰 (德语:Rheinland) 指德国西部莱茵河两岸的土地。但认为东岸文化不同,戏称该地是Schäl Sick—较为不好的对岸。莱茵兰本作地理名词,但也蕴含政治与文化意义。它曾是普鲁士的省份,称为莱茵省 (Rheinprovinz) 或莱茵普鲁士 (Rheinpreußen) ,亦即今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两个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协约国联军占领莱茵兰西部,并根据凡尔赛条约把该地非军事化。1936年,纳粹军队占领该地,破坏条约要求。.

新!!: 普魯士王國和莱茵兰 · 查看更多 »

莱茵省

莱茵省(Rheinprovinz),亦被称为莱茵普鲁士(Rheinpreußen),是1822年1946年间普鲁士王国和及后的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分。莱茵省由下莱茵和于利希-克利夫斯-贝格组成。莱茵省的首都是科布伦茨,1939年全省有八百万人口。 1920年,萨尔从莱茵省中分割出来,由国际联盟管理,直至1935年的公民投票后才回归德意志帝国。同时1920年欧本及马尔梅蒂割让给比利时(见德语文化区)。1946年,前莱茵省的地区被分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和莱茵兰-普法尔茨两个联邦州。.

新!!: 普魯士王國和莱茵省 · 查看更多 »

鏡廳

厅(Galerie des Glaces或 Grande Galerie)是凡尔赛宫的中央走廊,世界最著名的房间之一。 镜厅为路易十四所建凡尔赛宫最显著的部分,在1678年开始建设。镜厅连接战争厅与和平厅,建筑师儒勒·阿尔杜安 - 芒萨尔。这个著名的大厅的主要特征是17扇面向花园的玻璃窗,在窗子对面的墙上相应有17个装饰拱,与窗子相对,每个装饰拱上分别贴有21面镜子,共计357面。因此它被称作镜厅。分隔装饰拱的绿色大理石壁柱描绘法国的象征百合花和高卢公鸡,柱头、柱脚为黄铜镀金。镜厅许多财宝早已在历史上消失,战时充作军费,如路易十四在1689年下令融化银器,用来支持奥格斯堡联盟战争,或九年战争。.

新!!: 普魯士王國和鏡廳 · 查看更多 »

華沙公國

華沙公國(Księstwo Warszawskie、Duché de Varsovie、Herzogtum Warschau、Варшавское герцогство)是由拿破崙在1807年6月9日成立的波蘭人國家。根據1807年6月9日的《提爾西特和約》,于1806年10月的耶拿会战战败之后的普魯士王国要割讓一部分土地,而拿破崙就是在它割讓的土地成立華沙公國,之后在1809年并入加利西亚。 Category:法蘭西第一帝國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君主國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普魯士王國和華沙公國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省

萨克森省(Provinz Sachsen)是1816年至1945年间普鲁士和及后的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分。省的首府位于马格德堡。提及该省名称的时候,都会使用「萨克森省」的全名,避免与「萨克森王国」混淆。.

新!!: 普魯士王國和萨克森省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普魯士王國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领土

领土,亦稱疆域,是指主权国家所管辖的地区範圍,通常包括一个该国国界(邊境)内的陆地(即领陆)、內水(包括河流、湖泊、内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有时亦会包括领海。 領土與國家存亡有密切關係,因為領土是国家的一部份,形成國家的必要條件,國家行使主權的地域及顯示出國家獨有的主權的方式。.

新!!: 普魯士王國和领土 · 查看更多 »

飛地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係,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飛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係如下:.

新!!: 普魯士王國和飛地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亚省

西里西亞省(województwo śląskie)為波蘭南部的一省,首府為卡托維茲,現有的行政區劃建立於西元1999年1月1日,由卡托維茲省、琴斯托霍瓦省和別爾斯科-比亞瓦省整併而來。「西里西亞」這個名稱源自13世紀時的西里西亞公國。這個公國後來被分成上、下兩部份。 目前西里西亞省面積為12,294平方公里,人口4,830,0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2.87人。 Category:波蘭省份.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里西亚省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西里西亚省 (Provinz Schlesien; Prowincja Śląsk) 是1815年至1919年之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 该省的领土是普鲁士于18世纪的时候,西里西亚战争之中,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上夺得的。西里西亚省的首都是布雷斯劳。在1919年魏玛共和国时期,西里西亚省分为上西里西亚和下西里西亚省。1938至1941年期间,两省又曾重新合并。.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戰爭

西里西亞戰爭是指普魯士與奧地利及其盟友為爭奪西里西亞所發生的戰爭,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及七年戰爭的一部份:.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里西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西普鲁士

西普鲁士省(Provinz Westpreußen; Prusy Zachodnie)是1773-1824年及1878-1918年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1918年后,该省的中部成为了波兰走廊和但泽自由市,而其余仍是魏玛共和国的领土则成为了波森-西普鲁士和位于东普鲁士的西普鲁士地区。 除了这两段时间西普鲁士作为一个省分存在之外,「西普鲁士」一词在13世纪开始,至1945年亦是中欧历史地区的名称,历史上这地区是普鲁士人居住的地方,之后的多个世纪德国人、斯洛温人、卡舒比人、雨格诺派教徒、波兰人、门诺派教徒、苏格兰人等相继迁入。.

新!!: 普魯士王國和西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普魯士王國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马克伯国

马克伯国(Grafschaft Mark)是神圣罗马帝国下莱茵-威斯特法伦区内的一个伯国。其领地范围包括鲁尔河两岸,以及鲁尔河的支流地区,面积共3000平方公里左右。它是神圣罗马帝国在威斯特法伦最重要和最有势力的一个诸侯。1160年阿尔特纳的伯爵从贝尔格公爵领地中分裂出去,1198年他们购买了马克堡,从此称自己为马克伯爵,并将领地的首府迁到了马克堡。1288年埃伯哈特一世支持勃拉帮特公国和贝尔格的伯爵与他自己的领主科隆大主教作战,结果勃拉帮特获胜,由此马克伯爵在当地获得了巨大的势力。1666年在经过遗产分发以及交换后马克伯国被勃兰登堡接管,1807年至1813年短期受法国统治,并被并入贝尔格公国。拿破仑一世战败后最终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伯国 Category:德国历史政权 Category: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 Category: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历史.

新!!: 普魯士王國和马克伯国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冯·巴登

#重定向 馬克西米連·馮·巴登.

新!!: 普魯士王國和马克斯·冯·巴登 · 查看更多 »

路易·斐迪南 (普鲁士)

路易·斐迪南(Louis Ferdinand,),全名路易·斐迪南·维克多·爱德华·阿尔贝特·米夏埃尔·胡贝图斯(Louis Ferdinand Viktor Eduard Albert Michael Hubertus)。普鲁士王位继承人、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 路易·斐迪南是德国皇储、霍亨索伦家族首领威廉与夫人梅克伦堡-什未林公主塞西莉娅的次子。1907年生于波茨坦。他诞生时是德国皇位的第三位继承人。他的童年几乎在但泽度过。后来在柏林学习经济学,而不像其他家族成员在军队服役。德国君主制被推翻后曾周游列国并在美国底特律定居过一段时间。在这里他与亨利·福特成为朋友,并认识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他对工程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933年,路易·斐迪南的长兄威廉因与平民结婚放弃王位继承权,他成为父亲威廉皇储的第一继承人并返回德国。回国后他专注于航空工业。1940年长兄威廉在法国战死,希特拉下令禁止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加入德军的任何军事行动。从此他与纳粹断绝关系。从1940年到1945年,路易·斐迪南生活在西普鲁士。他与流亡荷兰多伦的祖父威廉二世一直保持联系。路易·斐迪南卷入了7月20日密谋案,并希望可以推翻希特拉,恢复德国的君主制。失败后路易·斐迪南受到盖世太保的盘问,但最终未能证明他参与了7月20日密谋。 1951年,他的父亲威廉皇储去世,他成为普鲁士王位继承人和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1954年,他与汉诺威王子恩斯特·奧古斯特四世一起参加了当年的联邦德国总统竞选。二人都以失败告终,各只得一票。特奥多尔·豪斯继任德国联邦总统。 1988年,路易·斐迪南的祖父威廉二世登基100周年,他为威廉二世的传记《德国显得强大:威廉二世的时代》(Als Deutschland machtig schien.)的再版撰写了序言。 兩德統一后,路易·斐迪南将部分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的遗体重新安葬在波茨坦的皇家墓穴。 1994年9月25日,路易·斐迪南在不来梅去世,安葬在霍亨索伦城堡的地下墓室。他的孙子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继承了他的所有头衔。 路易·斐迪南还是一位作曲家和艺术赞助者。.

新!!: 普魯士王國和路易·斐迪南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黑森-拿骚

黑森-拿骚省(Provinz Hessen-Nassau)是1868年至1918年间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分,之后亦成为普鲁士自由邦的一个省分,直至1944年。 黑森-拿骚是1866年普奥战争的结果,由普魯士兼併從前独立的黑森-卡塞尔、拿骚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及从巴伐利亚王国和黑森大公国中得到的领土而组成。1868年这些地区组成黑森-拿骚省,首府是卡塞尔,该省設有为两个行政区:卡塞尔行政區,以及威斯巴登行政區。 1929年4月1日,瓦尔德克自由邦在全民公投后成为了黑森-拿骚的一部分,属于卡塞尔行政区。 1935年,纳粹政府废止了所有自由邦体制,所以黑森-拿骚只掌控很少权力。1944年,黑森-拿骚被划分为古尔黑森省(卡塞尔为首府)和拿骚省(威斯巴登为首府)。1945年,二战结束后,两省又重新合并,并加入了黑森人民州,组成了现代的黑森州。部分的拿骚地区划进莱茵兰-普法尔茨内。.

新!!: 普魯士王國和黑森-拿骚 · 查看更多 »

黑森大公國

#重定向 黑森大公国.

新!!: 普魯士王國和黑森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黄金马克

#重定向 黃金馬克.

新!!: 普魯士王國和黄金马克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s),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與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弗里德里希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继承爵位,弗里德里希四世继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弗里德里希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新!!: 普魯士王國和霍亨索伦王朝 · 查看更多 »

霍亨索伦省

霍亨索伦省(Hohenzollernsche Lande)是普鲁士的一个省分。省分创建于1850年,由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和霍亨索伦-黑欣根亲王国组成,这年两国都交出了统治权,予同属霍亨索伦家族,但信奉新教的弗兰肯系统治的普鲁士。 霍亨索伦由单一地区,锡格马林根行政区组成。1939年最后一次的人口普查,统计出霍亨索伦人口有大约74,000人;省的首府是锡格马林根。霍亨索伦这一小地区拥有跟普鲁士其它省分一样的权利,在帝国议会之中拥有代表,但军事方面则由莱茵省所管理。 1946年,法国占领区政府将霍亨索伦划为符腾堡-霍亨索伦联邦州的一部分。从1952年起霍亨索伦成为德国巴登-符腾堡联邦州的一部分。 1973年地区改革后,霍亨索伦地区的界限终于消除,现时该区属于锡格马林根县和佐勒纳尔布县,这两县亦包含以前未属于霍亨索伦省的领土。 Category:普鲁士历史.

新!!: 普魯士王國和霍亨索伦省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基里斯)(德语:Albrecht III Achilles,),德意志的安斯巴赫公爵(1440年—1486年在位),勃兰登堡藩侯和选帝侯(1471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代表人物。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为勃兰登堡藩侯腓特烈一世的第三子,生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小城唐格明德。他的外号是阿基里斯或尤利西斯,因为他过人的膂力和敏锐的头脑而得名。 1440年阿尔布雷希特之父腓特烈一世去世后,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被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及选帝侯头衔归属阿尔布雷希特的哥哥腓特烈二世;拜罗伊特公国由另一位兄长约翰继承;阿尔布雷希特本人得到了安斯巴赫公国。但他最终合并了家族的全部领地:1464年从无嗣的约翰处继承拜罗伊特,1470年从退位的腓特烈二世得到勃兰登堡和选帝侯头衔。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大大加强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权势,尤其是对世袭领地的控制。他与勃兰登堡边疆区内的独立城邦及小王公作战,迫使他们臣服。但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勃兰登堡确立了选帝侯职位永远只能由长子继承的制度,即所谓《阿喀琉斯的安排》。这份公布于1473年的文件规定:在阿尔布雷希特三世死后,勃兰登堡领地必须完整地由其长子继承,而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南方法兰克尼亚地区的领地也必须完整地由其他两个年幼的儿子继承。此后,所有这些地产只能由家族各分支中的长子获得。 阿尔布雷希特去世后霍亨索伦家族领地的分配情况如下:.

新!!: 普魯士王國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薩丁尼亞王國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过去的一个王国。後來的義大利於薩丁尼亞王國的基礎上統一。.

新!!: 普魯士王國和薩丁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普魯士王國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長老宗

長老宗(Presbyterianism),其教会称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流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苏格兰改革運動開始。 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爾文及其学生的教义。20世纪,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

新!!: 普魯士王國和長老宗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一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普鲁士國王兼勃兰登堡选帝侯(1713年—1740年在位),綽號“軍曹國王”、「士兵王」(Soldatenkönig)。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之父。他的父親腓特烈一世成功地使普魯士變為一個王國,而他本人則大大加強了這個王國的軍事力量。.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威廉一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二世

(胖威廉)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和布蘭登堡選帝侯(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 有別於前任國王實施25年的謹慎外交,他在任內推行強權政治,獲得前所未有的領土增長率。這讓普魯士成為德意志人與波蘭人混合的「雙民族國家」,並從實際上的次強,晉升為名副其實的列強(great power)。但是,因為他疏於軍備改革,普魯士的戰力逐漸下降,無法因應法國大革命之後新局勢的挑戰。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興新教傳統來對抗理性啟蒙;此外,他大力贊助文藝建設,使得普魯士的文化軟實力大幅上升,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蘭登堡門。.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威廉二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840年至1861年在位。.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威廉四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德国)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德意志皇帝及普鲁士国王,1888年在位九十九日,是年亦称“三帝之年”。腓特烈原名腓特烈·威廉·尼克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亦称“弗里茨”(Fritz)MacDonogh, p. 17.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三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371年9月21日~1440年9月20日)德意志的纽伦堡伯爵(称腓特烈六世,1397年~1427年在位)和勃兰登堡藩侯(也是选侯,1415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地区的第一个统治者。 腓特烈是纽伦堡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生于纽伦堡。14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将本家族(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勃兰登堡赐予腓特烈,并授予他马克藩侯爵位。从此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由“熊”阿尔布雷希特所建立的德国最重要的领地之一归属霍亨索伦家族,并经历了该家族长达400年的统治。 腓特烈之子包括约翰(炼金术士),他在父亲参加西吉斯蒙德皇帝镇压波希米亚胡斯教徒的胡斯战争时是勃兰登堡的摄政;其他重要的儿子是腓特烈二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两人先后继承了选侯的头衔。.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全名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1701年至1713年在位),得到国王的称号前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皇后

#重定向 維多利亞長公主.

新!!: 普魯士王國和腓特烈皇后 · 查看更多 »

英里

英里或哩(读音:lǐ或yīnglǐ,英語:mile)是使用於英國、美國、前英國殖民地和英聯邦國家的長度單位。 沒有統一符號,有mi, ml, m, M等用法,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現在推薦使用mi。.

新!!: 普魯士王國和英里 · 查看更多 »

逊位

逊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但並不等同於交出權力。.

新!!: 普魯士王國和逊位 · 查看更多 »

耶拿會戰

耶拿和奧爾斯塔特的兩場戰役是指發生於1806年10月14日,在現今德國薩勒河以西的高原,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和腓特烈·威廉三世率領的普軍之間的戰鬥。法軍6天之內便瓦解普魯士主要作戰力量,而普軍的慘敗令普魯士於動員作戰後僅19日,就被迫退出第四次反法同盟,直至1813年才重新參加第六次反法同盟。法軍亦摧毀當時曾經風行一時的線式作戰,改寫了歐洲陸戰的戰術原則。.

新!!: 普魯士王國和耶拿會戰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普魯士王國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普魯士王國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普魯士王國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提爾西特條約

提爾西特條約是指1807年6月,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擊敗俄普聯軍後於提爾西特簽署的兩個條約。7月7日,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法國的拿破崙在尼門河中央的竹筏會面後,簽訂了第一條。7月9日又與普魯士簽訂了第二條。提爾西特條約結束了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戰爭,兩國結成同盟,同時也開始執行幾乎無效的大陸封鎖。這兩個國家在爭論中秘密地同意互相援助:法國承諾幫助俄羅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俄羅斯則同意加入大陸封鎖以對抗大英帝國。拿破崙也說服亞歷山大開啟英俄戰爭,再向瑞典發動芬蘭戰爭,以迫使其參加大陸系統。更具體來講,沙皇同意從俄土戰爭時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撤走。原先被俄國將領烏沙科夫及森亞文占領愛奧尼亞群島和卡塔羅,也將移交法國。為了補償沙皇的損失,拿破崙答應讓沙皇的德國親戚統治奧爾登堡公國和其他一些小國。 與普魯士簽訂的條約則剝奪了她大半的領土:科特布斯割讓給薩克森,易北河左岸則分封給新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比亞韋斯托克則割給俄羅斯(此舉讓俄羅斯建立了貝洛斯托克州),而普魯士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占的領土,則轉交給半獨立的華沙大公國。此外,普魯士還被迫削減軍力至四萬人,並罰款一億法郎。塔列蘭曾建議拿破崙應簽訂溫和的條款,但遭拒絕;該條約也標誌著一個重要階段:他開始疏遠皇帝。 許多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觀察家都認為,該條約不但不平等,同時也是污辱。俄軍拒絕遵從拿破崙的指令,尤其是在里斯本事件中,他們更向全歐洲表達此意見。俄國皇室阻擋了拿破崙欲與沙皇的姊妹結婚的計畫。由於沙皇開始允許中立國在俄國港口停靠,兩國的合作在1810年急轉直下。1812年,拿破崙橫越尼門河,開啟俄法戰爭,終結了同盟的最後希望。.

新!!: 普魯士王國和提爾西特條約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新!!: 普魯士王國和東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斐迪南亲王(George Friedrich Ferdinand Prinz von Preußen,),普鲁士王位继承人、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称普鲁士亲王。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是普鲁士王子小路易·斐迪南亲王与夫人卡斯特尔伯爵多娜塔·爱玛女亲王的独子,1976年生于不来梅。他一岁多时,父亲因病去世,在1994年祖父路易·斐迪南亲王過世後成为霍亨索伦家族的族長。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年幼时在不来梅和奥尔登堡学习,后来在苏格兰的格莱纳尔蒙学院(Glenalmond College)学习,成绩优秀。在军队服役两年后在萨克森州的弗赖贝格的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攻读商科。1994年,祖父老路易·斐迪南亲王去世,他于是成为普鲁士王位继承人、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称普鲁士亲王。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目前居住在柏林,并拥有约1500万欧元财产和霍亨索伦城堡的所有权。 2011年1月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宣布与远房表妹即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亲王弗朗茨·亚历山大的第三个女儿索菲·约翰娜·玛利亚(Sophie Johanna Maria,生于1978年3月7日)订婚。同年8月25日兩人結婚,有二子一女,是雙胞胎兄弟:.

新!!: 普魯士王國和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瓦尔哈拉神殿建有他的胸像。.

新!!: 普魯士王國和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 查看更多 »

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英語:Balance of power),亦譯做「均勢」、「勢力均衡」,是國際關係理論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文獻中的「格局」概念與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種強調國家間應彼此警惕、制約的政策主張。也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國際體系間的權力對比態勢。究竟採何定義,端視文獻脈絡而定。 另外,由於權力的行使主體非僅限於國家,組織、機構、企業、政黨體系、家族中,也可能有權力平衡的現象。例如某種產品市場或某個國家的政黨體系中,也可以出現「權力平衡」。其參與者,如公司、自然人,也可以採取權力平衡的策略以獲取各種利益。.

新!!: 普魯士王國和權力平衡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国

漢諾威王國(Königreich Hannover),是1814年10月因維也納會議而建立的王國,由喬治三世恢复他在拿破崙時代失去的漢諾威領地。它繼承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非正式稱為漢諾威選侯國),於1815年6月和其他38个主權國家加入德意志邦聯。王國是由韋爾夫家族的一个年輕分支漢諾威王朝統治,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组成共主邦聯直到1837年。王國於1866年被普鲁士征服。漢諾威成為自1871年1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一个省,即漢諾威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曾短暫恢復為漢諾威州,随后與一些小邦合并,而成為西德及現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的一部分。 * Category:德意志邦联 Category:181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866年废除.

新!!: 普魯士王國和汉诺威王国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波兰语

波兰语(język polski)是波兰的官方语言。也是西斯拉夫語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種。.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波兰语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波蘭立陶宛聯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 · 查看更多 »

波蘭會議王國

波兰王国(Królestwo Polskie,Царство Польское),通常称为波兰会议王国(Kongresówka)、簡稱議會波蘭,又因為屬於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瓜分波蘭三部分中的一個、也能被稱作俄属波兰。该国在1815年经由维也纳会议成立,在1915年被同盟国用另一个波兰王国取代。该国在本质上是俄国的共主邦联。虽然原则上,波兰王国获得了相当大的正式的政治上的主权,成为了独立国家,但沙皇总体上并不顾及这些限制他们权力的因素,且严格地说,在十一月起义和一月起义后,俄罗斯更是削弱了波兰议会王国的自主权,首先将该国变为俄国的总督区,随后又将该国划分为俄罗斯帝国的几个省。这样,波兰所谓的主权也就不复存在了。Nation without a State: Imagining Po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y Agnieszka Barbara Nance,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ge 169-188 波兰王国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现在波兰的卢布林省、罗兹省、马佐夫舍省和圣十字省。.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波蘭會議王國 · 查看更多 »

波森省

波森省(Provinz Posen;波兰语:Prowincja Poznańska)在1846年至1918年是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首府是波兹南(德语:Posen),今波兰中部。该地被誉为波兰的发源地,居民包括波兰人、德国人、一些犹太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波兰裔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而九成的德国居民信奉基督教。犹太居民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社区,并多数作手工艺、本地或地区贸易等事业。比较细的社区较有机会是属于波兰人或德国人社区。一般来说,德裔社区集中在西北部,波裔社区则在东南部。经过长期的德国化政策,大多数人口都变为德裔。直到19世纪末,这情况开始逆转,很多德国人自东而来(称为Ostflucht)。虽然德国政府设立了定居政策 (Preußische Ansiedlungskommission),企图买下波兰人的土地以转让给德国人,但未能成功,反而鼓励波兰人守护产业,阻止进一步的德国化政策。 1918年,德国在一战战败,新政府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割让波森省予重獲獨立後的波兰,成为其波茲南省。.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波森省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德语: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是在德意志1848年革命期间成立的国民议会,用以计划以民主之方式统一德国。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有831名众议员出席。 议会成员于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Frankfurter Paulskirche)召开会议。受到1848年革命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勢所迫,惟有答應革命黨人的要求,承諾制定憲法與成立議會,以期商討統一德國事宜,以自保權力。.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福自由市

法兰克福自由市(Freie Stadt Frankfurt)成立于1372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邦联的自由市,不属于该区的统治者或贵族管辖。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法兰克福是一个最重要的城市。从1562年起,法兰克福取代亚琛,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大礼的举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直到神圣罗马帝国告终。 1806年被并入威斯特法伦王国。 1814年重建后为德意志邦联的首都和邦联议会的所在地,1848年为法兰克福國民議會所在地。1866年普奥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布拉格和约后,被普鲁士并入黑森-拿骚省,名为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m Main,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一个在德国中部美茵河畔,一个在德国与波兰交界的奥德河畔。为了区分通常在城市名后注上河的名字),结束了帝国自由市的自治地位。.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法蘭克福自由市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

新!!: 普魯士王國和溫莎王朝 · 查看更多 »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Bataille de Waterloo,Slag bij Waterloo,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在这場戰役中,大英帝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的勝負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国的覆滅。後世也經常將重大的失敗代稱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旧部逃离厄爾巴岛,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奥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万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击败馮·布呂歇爾将军率领的普軍,隨後派遣埃曼努尔·格鲁希元帥帶領3万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赶到比利时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率领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馮·布呂歇爾花了一个上午重整軍隊,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于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馮·布呂歇爾率领的普軍赶到并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岛,于六年後逝世。.

新!!: 普魯士王國和滑铁卢战役 · 查看更多 »

漢諾威省

#重定向 汉诺威省.

新!!: 普魯士王國和漢諾威省 · 查看更多 »

漢諾威選帝侯

#重定向 汉诺威统治者列表.

新!!: 普魯士王國和漢諾威選帝侯 · 查看更多 »

濱海省 (波蘭)

波美拉尼亚省(województwo pomorskie)是波兰北部的一个省,包括历史地域东波美拉尼亚,首府是格但斯克。 根据1998年地方政府架构重整方案,现时的波美拉尼亚省在1999年1月1日成立,领土包括原先的格但斯克省、埃尔布隆格省和斯武普斯克省,名字正是传统地名波美拉尼亚。 波美拉尼亚省西面是西波美拉尼亚省,滨临波罗的海。 格但斯克、索波特和格丁尼亚组成波兰三联市,位于该省中部。格但斯克湾旁更有赫尔半岛。著名旅游景点还有普兹克、克里尼查谟尔斯卡、乌斯特卡、雅斯塔尔尼亚、罗泽维耶和库舒尼察,同时也有很多渔港和灯塔。 * Category:波美拉尼亞.

新!!: 普魯士王國和濱海省 (波蘭) · 查看更多 »

易北河

易北河(Elbe)在捷克语和波兰语中称为“拉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河流”一词演变来的。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接的苏台德山脉,向南进入捷克,再流成一个弧形转向西北流入德国,经汉堡流入北海,是中欧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 易北河从河源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许多小支流汇合而成,在接近德捷边境时河宽达140米,然后穿越一个狭窄的峡谷进入德国的平原地区。河宽达430米,到了汉堡以下为下游,河流宽达14.5公里,海轮可以经过宽阔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达汉堡,通过中德运河向西到达魯爾工業區,向东到达柏林。700吨的货轮可以上溯到捷克,较小的船可以经由其支流到达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变化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间,最大流量达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给航运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达汉堡,当有风暴时,洪水可以淹没汉堡部分市区。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许多欧洲重要的城市。 古罗马帝国称易北河为“阿尔比斯河”(Albis),他们试图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没有成功。中世纪早期时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东部边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的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线苏联军队包圍柏林后在易北河和西线美英联军会师。.

新!!: 普魯士王國和易北河 · 查看更多 »

新帝国主义

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是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世界強權,主要是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及意大利王國,以其軍事力量積極對外拓展殖民地及政治勢力。在1870年普法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四十多年間,是新帝國主義的全盛時期。.

新!!: 普魯士王國和新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新西里西亞

新西里西亞 (Neuschlesien或是Neu-Schlesien)是普魯士王國的一個小省份(1795年至1807年),於第三次瓜分波蘭時取得。新西里西亞省位於克拉科夫西北以及琴斯托霍瓦東南,該省亦曾經是波蘭省份"小波蘭"的一部份(包含札基、比利卡、本津、謝維日以及斯瓦夫庫夫)。 新西里西亞省原本受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弗羅茨瓦夫)管轄,但主要是管理工作卻由南普魯士省負責。普魯士於1806年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之戰中戰敗後,該省便被解散,並根據1807年的提爾西特條約,劃入華沙大公國的一部份。.

新!!: 普魯士王國和新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普魯士王國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普魯士王國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普魯士王國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拿騷公國

拿骚(Nassau)在歷史上是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一個日耳曼邦國,興起於今日莱茵兰-普法尔茨地區的蘭河下游。拿骚城堡建於1125年,1160年後該伯國即以之為名。1255年拿骚第一次被分割,因此接下來幾個世紀中出現了好幾個稱為拿骚的邦國,其中一個是「拿骚—狄倫堡」,即由此衍出。拿骚公国首都先后为魏尔堡和威斯巴登。 由於拿骚家系大部份的旁支絕嗣,其在1806年再次成為一統一的公國。1866年為普魯士王國兼併,並併入黑森-拿骚省中。.

新!!: 普魯士王國和拿騷公國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奥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丹战争

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或普丹战争)在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Krigen i 1864),在德国称为德丹战争(Deutsch-Dänischer Krieg)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冲突在1864年发生,奥地利和普鲁士代表德意志邦联,与长久控制该两个公国的丹麦战斗。跟第一次冲突一樣,双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冲突的导火线,是丹麦国王去世,但没有德意志邦联接受的继承人,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结果,德意志军队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丹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皇家陸軍

普魯士陸軍 (Königlich Preußische Armee)是普魯士王國的陸軍,在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的道路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普魯士陸軍起源于勃兰登堡侯国于三十年戰爭中惡劣的的雇傭軍。選帝侯腓特烈創建了一支小型的常備軍, 并且被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大量擴增。腓特烈大帝使得這只精銳的軍隊獲得了西里西亚战争的勝利,增加了普魯士王國的聲望。 在拿破侖戰爭開始的時候,普魯士陸軍已經落伍了,其訓練方法和裝備比起四十年前的腓特烈大帝并無進步,導致了普魯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中輸給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但是在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的領導下,普魯士軍隊開始了改革,并最終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擊敗了拿破侖一世。 保守派最終再次取得了軍隊的控制權,并使其成為了保守派政府的保護者。 在十九世紀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戰爭中,普魯士陸軍取得了勝利;導致普魯士得到了足夠使得德意志统一,創建德意志帝國的力量。普魯士陸軍也成為了德意志陸軍的核心, 并在一戰後被德国国防军取代。 Category:普魯士 Category:德国陆军 Category:德国军事史.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皇家陸軍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總理

普魯士總理(Ministerpräsident),君主制廢除前稱普魯士首相,設立於1702年,在1945年因廢除普魯士取消。 Category:普鲁士人 Category:德國政治人物 Category:各国总理.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總理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省

普魯士省 ()是1829年至1878年間普魯士王國的省分,由前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組成。 為了區分以前普魯士公國的領土(東普魯士)與後來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省」一詞有時亦代表國王腓特烈一世於1701年加冕後所統治的地區。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於之後一年成立。東普魯士省由原普魯士公國和艾門蘭地區所組成,而西普魯士省則由前皇家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組成。 1824年4月13日,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兩省成為了共主邦聯,而數年後的1829年12月3日,兩省建制上正式組成了普魯士省。1878年4月1日,普魯士省再重新分為東與西普魯士兩省。.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省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邦

普魯士邦或普魯士自由邦(德語:Freistaat Preußen)是德國威瑪共和和納粹德國時期存在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革命導致普魯士王國解體後,普魯士改成自由邦。普魯士邦在威瑪共和時代占德國國土和人口的過半數,是德國最重要的邦。德國首都柏林也是邦首府所在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佔領時被命令廢止,原普魯士邦領土分別被併入波蘭和蘇聯,以及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區。.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邦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君主列表

普魯士君主是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統治普魯士的君主,起源于1525年的普魯士公國。普魯士公國是由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條頓騎士團國演變而成。條頓騎士團在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領導下改宗路德教和實行世俗化、建立普魯士公國。公國原先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因此作為條款的一部分,普魯士公爵要向波蘭國王效忠。當統治普魯士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于1618年絕嗣後,公國由同一家族的勃蘭登堡選侯統治。虽然名义上仍是两个不同的地区,但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隸屬於波蘭王國,勃蘭登堡選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兩塊領地在歷史上一起被稱為勃蘭登堡-普魯士。第二次北方戰爭以後,一系列條約使得普魯士公國不再是波蘭的附庸,擁有完整的主權。錯綜複雜的局勢成為普魯士王國建立的基礎條件。由于外交的緣故,普魯士君主在1701年至1772年稱為普魯士里的國王,主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還是勃蘭登堡選侯,普魯士里的國王頭銜是爲了避免違反帝國法。隨著普魯士在十八世紀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和外交行動,普魯士發展成為帝國各邦中實力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的國王頭銜在1772年開始使用直至1871年,在普法戰爭后,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後普魯士王國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邦國,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皇帝。.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鲁士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公国

普鲁士公国(Herzogtum Preußen、Prusy Książęce)位于普鲁士地区东部,存在时间为1525年至1701年(其中1618年-1701年间以勃兰登堡-普鲁士形式存在)。普鲁士公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新教国家,人口中德语使用者為主,亦有為數不少的波兰语和立陶宛语人口。.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鲁士公国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蓝

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Preußisch Blau 或 Berliner Blau;化學名稱:亞鐵氰化鐵;分子式:Fe7(CN)18⋅14H2O,或書寫成 · x簡稱:PB)是一種深藍色的顏料,在畫圖和青花瓷器中應用。普魯士藍是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在意外中被發現,他原本是打算製造紅色顏料的。滕士蓝(Turnbull's blue)与普鲁士蓝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由不同试剂制取的。 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军队的制服颜色就是使用该种颜色,以至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沿用普鲁士蓝军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方更换成。 普鲁士蓝,或柏林蓝,或滕士蓝的扩展含义并非一种颜色,而是指氰化亚铁这种深蓝色染料。氰化亚铁染料本身在历史上已有多次出现,甚至可追溯至古埃及,直至据现有记载1706年由Johann Jacob Diesbach于柏林人工合成,后经现代手段分析,并开发出工业合成手段,由BASF前身IG Farben工业大批量生产。作为首次出现的工业合成染料,因氰化亚铁的稳定性,且不溶于水,其着色效果远强于以往的有机天然染料靛蓝,虽存在一定毒性,但被德意志第二帝国作为军服染料长时间使用,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也以其为正规军队的标准染料。再后在中国,因军阀纷争和日本入侵,中国军队的军服染料鱼龙混杂,从土黄到深蓝五花八门,而各路武装中,以国民政府“中央军”为优先供给单位,包括供应使用普鲁士蓝染料的军服统一着装,后又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特色。.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鲁士蓝 · 查看更多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新!!: 普魯士王國和普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新!!: 普魯士王國和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1878年柏林會議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6月13日-1878年7月13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当时欧洲强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德国)、"Besides Turkey, there were six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 Great Britain, France, Austria-Hungary, Italy and Germany." 巴尔干半岛各国(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和奥斯曼帝国。这次会议旨在确定俄土战争后巴尔干半岛各国的领土。最终,会议以柏林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新!!: 普魯士王國和1878年柏林會議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普鲁士王國普鲁士王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