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普通话和汉语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普通话和汉语之间的区别

普通话 vs. 汉语

普通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中華民國則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标准华语”。当前“国语”一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之间普通话和汉语相似

普通话和汉语有(在联盟百科)21共同点: 官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大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語廣韻北京话北方官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词典現代標準漢語白话文联合国汉语方言汉藏语系漢語海外華人新华字典方言文言文

官话

官--話(又称北--语、北--方话、官--話方言。此外有時也稱北--方方言,唯此名稱有爭議)為汉语的一支,主體為北方漢語。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官话是漢語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官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官話下有數支官話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官話的地位都跟吴语、粤语、闽语、晉语、湘语、客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官话是漢語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北方以外,官話也同時分佈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作为母语使用。此外,官話在江蘇省蘇州市吴江区的菀坪镇、福建省南平市的延平區以及福州長樂航城街道的琴江满族村等地也以方言島的形式出現。現今中國目前的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西安話、成都话和揚州话为代表。 官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官話也是中國現在的主要通用語。其中,现代标准汉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话、中華民國(臺灣)的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均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音调而形成的规范语言。.

官话和普通话 · 官话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普通话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中国大陆和普通话 · 中国大陆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普通话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中華民國和普通话 · 中華民國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語

中華民國國語,是指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與管理的標準漢語,主要以北京官話為標準,文字則使用正體中文,一般通稱為國語、國文,主管機構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雖然名為「國語」,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及文字,並在部分法律提及其地位,例如「法院為審判時應用國語」。大眾運輸工具播音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法定地位並列,監獄人員工作時原則應用國語。原本的使用範圍為中國全境,但隨著1949年海峽兩岸的分治分立而縮限至中華民國實際統治的臺澎金馬使用;經過半世紀以上的演化,使得中華民國國語已與其發源地中國大陸現今使用的標準漢語(即普通話)有些微不同。而香港亦慣常用「國語」來形容這個語言。而臺灣民間在國語的口語使用上,會與政府之規範存有部分差異,為了與其他地區的標準漢語區別,有時會被以「臺灣華語」稱之;而帶有閩南語音韻的「臺灣國語」其定義則為具有臺語腔調之國語。 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國開始,在語言政策上主要的國語運動發展「國語統一籌備會」明確國音應當以實際存在的口語語音作為標準,根據北京官話語音為國語標準音的基礎,刪除了不利拉丁化的北京話讀書音後形成,並訂注音符號等標準,並自19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國語蓬勃發展持續推動至1940年代。在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設立方面,承續自1902年(清光緒28年)的國語文獨立設科,至1920年(民國9年)定名「國語」,1968年(民國57年)確立國語科課程標準的組織架構。政治思想的要求自1936年加入,1948年刪除。歷年來國語科佔小學教學科目總時數的平均百分比為30%,而其中讀書最多。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5年接管臺灣後,隨著政權的轉移,使得原來使用所屬族群母語與舊有官方語言日語為主的臺灣人需要學習國語。經過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常年推行,國語已成為現今臺灣最常使用的共同語言。相對於國語的強勢流通,臺灣本土語言則日漸式微。臺灣解嚴後,相對於北京官話為主的白話文,臺灣語文運動興起。之後隨著若干縣市相繼推行鄉土及母語教學,國語推行委員會整合各種母語的拼音、用字問題,内容包括臺灣閩南語(臺語)、客家語、福州語(馬祖話)及原住民語等敎學。.

中華民國國語和普通话 · 中華民國國語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廣韻

《廣韻》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根據更早的《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成的一部韻書。这使得《廣韻》成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政府主修的韻書。《廣韻》共5卷,每卷的韻目下面都有一些为某韵字加注“獨用”,或與其它某韻相同字“同用”的字樣。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同韻字典。從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及至孫愐的《唐韻》,韵字都加入注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于是韻書便同时具有辭書和字典的功能。《廣韻》的名稱本來就有增廣隋唐韻書的意思,其韻數、小韻數、字數都較以前的韻書有增加。據《廣韻》的卷首記載,共收字26194個,注解的文字191692個。明代邵光祖《切韻指掌圖檢例》說:“按《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即有小韻3890個)。”而根據最新的校正,應爲3874個小韻,儘管其中有少數幾個聲韻地位重合。.

廣韻和普通话 · 廣韻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北京话

北京话、北京方言,属于漢語官話北京官话的京师片(亦稱幽燕片京承小片),流传于北京市区。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县的方言。說話人帶有明顯的兒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话的浓重口音称为“京片子”、「京腔」。 就語言分類上;“北京話”屬“北京官話”,北京官話則屬官話方言。今北京轄境內絕大多數方言都屬於北京官話,僅有部份郊區縣(平谷的平谷話、延庆属北京官话与晋语过渡的延庆话)以及一些鄉鎮有特殊的方言。.

北京话和普通话 · 北京话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是汉语其中一个方言官话的一个分区,但最为流行的官话分区法(由语言学家李荣提出)中并没有这个分区。 北方官话可指:.

北方官话和普通话 · 北方官话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为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全国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全境语言文字包括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贯彻执行国务院对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法令。.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普通话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现代汉语词典

《現代漢語詞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普通話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其編輯主任為呂叔湘與丁聲樹,商務印書館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亦出版了第4版的汉英双语版),在中國大陸語言界具有權威地位。 詞典的重點放在現代常用的漢語詞語,也會為字作解釋。編寫過程中會加入新的詞彙並且把不常用的詞彙淘汰。 《新華字典》是該編輯室參與修訂的另一部著名辭書,在中國大陸語言界分屬「字」與「詞」的權威。.

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词典 · 汉语和现代汉语词典 · 查看更多 »

現代標準漢語

代標準漢語,或標準現代漢語、漢語標準語、標準漢語,是指現代的漢語標準語,以北京官話为基础音、官話白話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與書面文體。其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區,但在各地有不同標準,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稱為“普通話”、中華民國稱為“國語”、马来西亚、新加坡稱為“標準華語”,港澳地區前兩者通用。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匯》後,被採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家均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在台灣為政府及多數人民主要使用語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且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语的主要參照。 中国大陸的「普通話」、臺灣的「國語」與東南亞地區的「標準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現代標準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口语中出現许多的腔調變體,如臺灣國語(臺式國語,受臺灣話音調影響)和新馬華語(受閩南語、粵語、馬來語及英语影響)等;而身為漢語起源地的中國内部更出现更多腔調變體,衍生出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普通話」。.

普通话和現代標準漢語 · 汉语和現代標準漢語 · 查看更多 »

白话文

#重定向 官話白話文.

普通话和白话文 · 汉语和白话文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普通话和联合国 · 汉语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汉语方言

在汉语/汉语族中,各地方存在著口語性差距極大的語言變體,稱為漢語變體(varieties of Chinese)。中国出于政治因素,把這些變體都統稱為所谓的漢語方言。 汉语的差异化程度随地域而别。在官话区内,往往相距数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强溝通;而在华南地区,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有些地方的差異程度就連同城居民也无法溝通的程度。不过在書寫上除了部分用詞之外,汉语的书面语却十分统一:在古代有产生于汉语分化前的文言文,现代則有以官话为基础产生并制定的白话文。 「漢語方言」被认为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因為雖稱為“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比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更大,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比一些歐洲語言间的差异要大(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的劃分,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語言,即汉语族下的诸语言。 汉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来划分的。若以听感为准,比如闽语内部及吴语内部的各個次方言之間都无法完全通话,但由于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视为闽语或吴语。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划分,則福建省(閩)内居民并非都使用闽语,亦有客、吴两语的使用者;同时,闽语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海南、臺灣、浙江南部,並隨著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與马来西亚。 另外,由於与漢語語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也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由於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与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於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方言的說法无法獲普遍认同。.

普通话和汉语方言 · 汉语和汉语方言 · 查看更多 »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s)是语言学家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亚洲各国和地区。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普通话和汉藏语系 · 汉藏语系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漢語

#重定向 汉语.

普通话和漢語 · 汉语和漢語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普通话和海外華人 · 汉语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是中国的一部權威性的小型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有繁簡對照(第11版《新华字典》新增了1500多个繁体字,大部分是与偏旁类推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主要是《简化字总表》第三表里的繁体字,之前的版本没有全部附列上)和拼音注音。目前已出版至第11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商務印書館出版。.

新华字典和普通话 · 新华字典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方言和普通话 · 方言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文言文和普通话 · 文言文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普通话和汉语之间的比较

普通话有67个关系,而汉语有23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1,杰卡德指数为7.02% = 21 / (67 + 232)。

参考

本文介绍普通话和汉语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