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晏几道和江西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晏几道和江西省之间的区别

晏几道 vs. 江西省

晏幾道()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屬南昌進賢縣)人。 生卒年不詳。北宋詞人晏殊第七子。以父荫赐进士出身,歷官開封府判官、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等。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斋日记》--:“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 晏幾道的詞經常都是多愁善感。可能與他晚年家道中落有關,他在《小山词自序》中回忆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全宋词》存录有二百六十余首。.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之间晏几道和江西省相似

晏几道和江西省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南昌市临川区进贤县抚州市晏殊

南昌市

南昌市(普通话:Nánchāng shì,赣语白话字:lan31chɔŋ11 si32)简称 “洪”或“昌”,别称“天下英雄城”。南昌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省会,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三大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建城歷史逾二千二百年,古称“豫章”、“洪都”、“洪城”,扼赣江、鄱阳湖要冲,居豫章平原腹地。东引吴越,西控荆楚,北接中原,南通粤闽,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光伏产业基地,江南名城、中国水都。 南昌辖6区3县,设1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0.2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35.8%,水面占29.8%,素有“物华天宝”之美誉。2017年南昌人均GDP9.4万元(1.45万美元),常住人口537.14万人  。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历来是江南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从此诞生了。二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海昏侯墓(汉废帝陵)、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百花洲、八一起义旧址群等名胜古迹。 南昌制造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南昌区位优势独特,成为沪昆高铁、沪深高速铁路、沪广高速铁路、京九高铁、福银高铁等线路交汇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主辦城市。.

南昌市和晏几道 · 南昌市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临川区

临川区是中国江西省抚州市的市辖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人口130万。以汉族为主。基本上为江右民系,通用抚州赣语。自古以来被称为“才子之乡”。此地自古英才辈出,大家纷呈,例如北宋政治家及文學家王安石(著有《王臨川集》),明朝戲劇作家湯顯祖(著有《臨川四夢》)。.

临川区和晏几道 · 临川区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进贤县

进贤县是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阳湖南岸,抚河与信江下游汇合处,具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面积为195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4万。.

晏几道和进贤县 · 江西省和进贤县 · 查看更多 »

抚州市

抚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南接赣州市。总人口400万。基本上为江右民系,通用抚州赣语。.

抚州市和晏几道 · 抚州市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晏几道和晏殊 · 晏殊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晏几道和江西省之间的比较

晏几道有9个关系,而江西省有47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1.02% = 5 / (9 + 479)。

参考

本文介绍晏几道和江西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