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晉滅吳之戰和陸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晉滅吳之戰和陸抗之间的区别

晉滅吳之戰 vs. 陸抗

晉滅吳之戰是晉朝為統一全國發動的戰爭,也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戰爭。在晉咸寧五年(279年,吳天紀三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大舉伐吳,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吳主孫皓正式投降,該戰結束。戰後,晉武帝將年號改為太康,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為“太康之役”。 晉滅吳之戰使晉朝開創由北方平定南方統一天下的先例,戰後不久,吳國各地守軍陸續向晉國歸降,西晉成功統一全國,結束自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同時,晉滅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作戰,在中國軍事史上同樣有著重要地位,此役創造的水陸俱進、多路並發、順流直下的戰略,對此後歷代在長江流域發生的諸多戰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抗(),字幼節,陸遜次子,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國三國時孫吳後期名將,官至大司馬、荆州牧。.

之间晉滅吳之戰和陸抗相似

晉滅吳之戰和陸抗有(在联盟百科)23共同点: 吾彥壽春孫吳孫休孙皓孙策三国張悌八王之乱王濬羊祜西陵之戰西晋薛瑩邓艾陸凱陸遜陸晏陸景東吳步闡滕修施績

吾彥

吾彥(),字士則,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東吳將領,東吳滅亡後入仕西晉。.

吾彥和晉滅吳之戰 · 吾彥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壽春

壽春可以指:.

壽春和晉滅吳之戰 · 壽春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孫吳和晉滅吳之戰 · 孫吳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孫休

吴景帝孫休(),字子烈,為孫權第六子,在父親孫權、弟孫亮後繼任為吳國第三任皇帝,在位六年。.

孫休和晉滅吳之戰 · 孫休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孙皓

吴末帝孙皓(),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国志》原名为孫晧。為廢太子孫和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在位十七年(264年—280年),是三国時期孫吴的第四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吳景帝孙休逝世時,太子孫𩅦非常年幼。因當時吳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大臣們便合議改立較年長的孫皓即位。孫皓即位後,初期雖然英明施政並多行善舉,在西陵之戰一度挽回吳國的厄運,但中後期實行暴政並過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國危機。最終,吳國於280年被晉王朝征服,三國時代也因此終結。 孫皓並無廟號與謚號,後世史書中多將孫皓稱為吳後主、吳末帝,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號烏程侯,或是歸晉後的封號歸命侯來指代他。.

孙皓和晉滅吳之戰 · 孙皓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他是長沙太守孙坚之长子,吴大帝孙权之大哥,是東吳政權奠定基礎首要者。在群雄割據時期,不甘一直屈居於袁術麾下,而大膽向袁術討回父親孫堅餘部,先後掃除江東割據勢力劉繇、嚴白虎、王朗,短短三四年間平定江東一帶,又招攬大量賢臣,為日後孫權統治吳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討伐壽春仲氏偽帝袁術有功,曹操表奏朝廷命其官位予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加封爵位為吳侯。公元229年其弟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其為長沙桓王。.

孙策和晉滅吳之戰 · 孙策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国和晉滅吳之戰 · 三国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張悌

張悌可以是下列人物:.

張悌和晉滅吳之戰 · 張悌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八王之乱和晉滅吳之戰 · 八王之乱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王濬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县(今河南靈寶西)人。.

晉滅吳之戰和王濬 · 王濬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羊祜

羊祜(),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曹魏晚期與西晋早期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名將。羊祜出身泰山名门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辈出,東漢名臣蔡邕為其外祖父,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他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曾任上党太守;其胞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

晉滅吳之戰和羊祜 · 羊祜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西陵之戰

西陵之戰,是發生於272年的一場戰役,因東吳西陵督步闡降西晉而演變成吳軍與晉軍間的戰爭,這也是東吳名將陸抗最出名的一場戰役。.

晉滅吳之戰和西陵之戰 · 西陵之戰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晉滅吳之戰和西晋 · 西晋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薛瑩

薛瑩可以是下列人物:.

晉滅吳之戰和薛瑩 · 薛瑩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邓艾

鄧艾(),字士载,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後期名將。本名鄧範,字士則,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後來偷渡陰平,逼使蜀帝劉禪投降,建立滅蜀奇功,獲封太尉。可是戰后被鍾會聯合監軍衛瓘誣陷,鄧艾帳下軍官打算營救鄧艾,衛瓘怕受鄧艾報復,便遣田續先行殺死鄧艾,其子鄧忠亦同殉此難。.

晉滅吳之戰和邓艾 · 邓艾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陸凱

陆凯可以指:.

晉滅吳之戰和陸凱 · 陸凱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陸遜

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魯肃和呂蒙合稱四大都督。.

晉滅吳之戰和陸遜 · 陸抗和陸遜 · 查看更多 »

陸晏

晏,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吳名將陸抗之子,東吳裨將軍。.

晉滅吳之戰和陸晏 · 陸抗和陸晏 · 查看更多 »

陸景

景,字士仁,三國時期吳將,陸抗次子,陸遜之孫,吳郡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晉滅吳之戰和陸景 · 陸抗和陸景 · 查看更多 »

東吳

东吴可以指:.

晉滅吳之戰和東吳 · 東吳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步闡

步闡(),字仲思,臨淮淮陰人。三國時東吳丞相步騭次子,亦是東吳將領。.

晉滅吳之戰和步闡 · 步闡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滕修

滕修(),字顯先,南陽西鄂人,三国时期、晋朝政治人物。 其早先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任职,并封西鄂侯。孫皓时期,代替熊睦为广州刺史,治理有方。后广州地方郭馬等人叛乱,孙皓命其镇压,并任命为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尚未攻克时,晋朝对东吴发动进攻,滕修率领军队去救难。到巴丘时候,孙皓已经投降。滕修于是痛哭而还,后与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送印綬。后晋朝下诏命其为安南將軍,继续担任廣州牧、持節、都督,并封武當侯,负责南方事务。太康九年卒。.

晉滅吳之戰和滕修 · 滕修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施績

施績(),字公緒,最初随养祖父为朱姓,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施績和晉滅吳之戰 · 施績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晉滅吳之戰和陸抗之间的比较

晉滅吳之戰有173个关系,而陸抗有6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3,杰卡德指数为9.54% = 23 / (173 + 68)。

参考

本文介绍晉滅吳之戰和陸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