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晉滅吳之戰和毛炅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晉滅吳之戰和毛炅之间的区别

晉滅吳之戰 vs. 毛炅

晉滅吳之戰是晉朝為統一全國發動的戰爭,也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戰爭。在晉咸寧五年(279年,吳天紀三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大舉伐吳,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吳主孫皓正式投降,該戰結束。戰後,晉武帝將年號改為太康,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為“太康之役”。 晉滅吳之戰使晉朝開創由北方平定南方統一天下的先例,戰後不久,吳國各地守軍陸續向晉國歸降,西晉成功統一全國,結束自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同時,晉滅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作戰,在中國軍事史上同樣有著重要地位,此役創造的水陸俱進、多路並發、順流直下的戰略,對此後歷代在長江流域發生的諸多戰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毛炅(),建宁(郡治今云南省曲靖市)人,是蜀漢至西晉初期將領。 毛炅本為蜀漢南中都督霍弋帳下牙門將,蜀亡後隨霍弋降魏,晉代魏後又归屬於晉朝。吳交阯郡吏呂興起事反抗吳國統治,引發「交阯之亂」,毛炅受霍弋派遣與爨谷、馬融、楊稷、董元等人率軍前往交阯支援叛吳的呂興,安撫了交阯等三郡。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國派劉俊等引兵來討伐,毛炅隨時任交阯太守的楊稷數次擊敗吳軍,後又與董元一起攻擊吳軍駐地合浦,在古城大敗吳軍,毛炅在戰中陣斬吳國大將修則,吳將劉俊也在戰鬥中陣亡。此戰取勝後,九真、鬱林兩郡也歸附晉國,毛炅被任命為鬱林太守。 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吳將虞汜、陶璜等再次率大軍前來,毛炅等人不敵,退守交阯,後糧盡不得已而投降。陶璜看中他武勇,想要赦免他,而修則的兒子修允堅持要處死他,毛炅寧死不屈,被剖腹割心依然叫罵不止。晉武帝聽說後,除令其長子襲爵外,將他其餘三子也賜封為關內侯。.

之间晉滅吳之戰和毛炅相似

晉滅吳之戰和毛炅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劉俊司馬炎孫吳九真交趾呂興爨谷西晋马融霍弋董元虞汜陶璜楊稷晋朝

劉俊

劉俊可以是下列人物:.

劉俊和晉滅吳之戰 · 劉俊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司馬炎和晉滅吳之戰 · 司馬炎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孫吳和晉滅吳之戰 · 孫吳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九真

九真可以指:.

九真和晉滅吳之戰 · 九真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交趾

交趾(又作交阯或交址)可以指:.

交趾和晉滅吳之戰 · 交趾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呂興

呂興(),是三國時期孫吳末期人物。原本是吳交阯太守孫諝手下的郡吏。 吳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吳主孫休派察戰鄧荀到交阯征調孔雀和大豬。鄧荀要求當地人護送三千只孔雀到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原本因為太守孫諝貪婪暴虐,當地民眾已有不滿,如今又要服遠役,大家都有反抗的念頭。於是呂興帶頭殺掉孫諝和鄧荀起事,佔據交阯郡,交阯南面的九真、日南兩郡也響應呂興起事。呂興又派遣都尉唐譜向駐守南中的魏南中都督霍弋請求歸附曹魏以尋求庇護,霍弋向洛陽上表奏明此事。 魏咸熙元年(吳景帝永安七年)九月辛未日(264年10月21日),魏國詔令呂興為安南將軍、交阯太守,同时命霍弋遙領交州刺史。但詔書尚未到達交阯,呂興便被其功曹李統所殺。 在呂興死後,爨谷、馬融、杨稷先後擔任交阯太守一職,在交阯抵抗吳國南征的軍隊,一直堅持到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才被吳將陶璜攻滅。吳國稱這一事件為「交阯之亂」。.

呂興和晉滅吳之戰 · 呂興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爨谷

谷,三國末年晉朝初年爨氏首领,是建宁郡同乐县(今云南省陆良县)人。 264年九月十四日,魏元帝诏令命吕兴为安南将军、都督交州诸军事,南中监军霍弋兼任交州刺史,可以便宜选用官吏。霍弋表荐爨谷为交趾郡太守,讓爨谷率牙门将董元、毛炅、孟幹、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人統軍助吕兴。未至,吕兴就被屬下功曹李统所杀。不久爨谷也死去,晋武帝命马融(原蜀将马忠之子)代为交趾太守。.

晉滅吳之戰和爨谷 · 毛炅和爨谷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晉滅吳之戰和西晋 · 毛炅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马融

融可以指:.

晉滅吳之戰和马融 · 毛炅和马融 · 查看更多 »

霍弋

霍弋(,卒于271年或以前),字紹先。荊州南郡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及西晋將領。父親為霍峻,同樣是蜀漢將領。.

晉滅吳之戰和霍弋 · 毛炅和霍弋 · 查看更多 »

董元

董元(),建宁(郡治今云南省曲靖市)人,是蜀漢至西晉初期將領。 董元本為蜀漢南中都督霍弋帳下牙門將,蜀亡後隨霍弋降魏,晉代魏後又归屬於晉朝。吳交阯郡吏呂興起事反抗吳國統治,引發「交阯之亂」,董元受霍弋派遣與爨谷、馬融、楊稷、毛炅等人率軍前往交阯支援叛吳的呂興,安撫了交阯等三郡。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國派劉俊等引兵來討伐,董元隨時任交阯太守的楊稷數次擊敗吳軍,後又與毛炅一起攻擊吳軍駐地合浦,在古城大敗吳軍,吳將劉俊、修則戰死。此戰取勝後,九真、鬱林兩郡也歸附晉國,董元被任命為九真太守。 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吳將虞汜、陶璜等再次率大軍前來,董元隨楊稷等人在分水大敗陶璜軍,殺死其兩員將領。不久後,董元被陶璜率一百人夜襲,損失了大量的輜重,後又被虞汜等人擊敗。四月,董元病逝,由王素接替其位置。.

晉滅吳之戰和董元 · 毛炅和董元 · 查看更多 »

虞汜

虞汜(),三國時期人物,字世洪,祖籍會稽郡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生于南海郡(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是吳國重臣虞翻之第四子。官拜交州刺史、冠軍將軍、餘姚侯。虞翻有子十一,虞汜最为有成。.

晉滅吳之戰和虞汜 · 毛炅和虞汜 · 查看更多 »

陶璜

陶璜(),字世英,中國三國時代東吳及西晉時人。陶璜生於東吳官宦家庭,歷任顯位。3世紀60年代,東吳所轄的交州(州境包括現時越南北部)地區一度被西晉侵佔,雙方遂在當地爆發爭奪戰,陶璜受東吳孫晧委派率兵,成功擊敗晉軍,璜任交州刺史。其後,西晉於280年滅吳,陶璜投降,晉武帝繼續授任他為交州刺史。陶璜在交州任職三十年,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後世越南史書甚至盛讚他「威惠素著」。.

晉滅吳之戰和陶璜 · 毛炅和陶璜 · 查看更多 »

楊稷

楊稷(),字文曹,犍為(郡治今四川省彭山縣)人,是蜀漢至西晉初期將領。本為蜀漢南中都督霍弋帳下牙門將,蜀亡後隨霍弋降魏,晉代魏後又归屬於晉朝。 吳交阯郡吏呂興起事反抗吳國統治,引發「交阯之亂」,楊稷受霍弋派遣與爨谷、馬融、毛炅、董元等人率軍前往交阯支援叛吳的呂興。後呂興、爨谷、馬融相繼死去,楊稷繼任交阯太守之職,負責前線戰事。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國派劉俊等引兵來討伐,楊稷率眾人數次擊敗吳軍,後又派毛炅與董元一起攻擊吳軍駐地合浦,毛炅部在古城大敗吳軍,吳將劉俊、修則陣亡。此戰取勝後,九真、鬱林兩郡也相繼歸附晉國,楊稷奏請以毛炅為鬱林太守,董元為九真太守,董元死後又以王素為九真太守。 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吳將虞汜、陶璜等再次率大軍前來,楊稷率軍在分水大破吳軍陶璜部,殺死吳軍兩員將領,吳軍兵敗退回合浦。後來,陶璜出兵夜襲董元部,奪其輜重,又在封溪大破毛炅,並從海路奇襲交阯,此外還收買了扶嚴夷首領蔣奇派兵助戰,將楊稷等人圍困在交阯。此時霍弋又已經死去,楊稷等人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三個月後城中糧盡,吳軍在裏應外合之下攻破交阯,楊稷等人被擒,押送到合浦時生病而死。霍弋死後,晉武帝本打算封楊稷為交州刺史,因有傳聞稱其投降吳國而未實行,後來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下令追封他交州刺史之職。.

晉滅吳之戰和楊稷 · 楊稷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晉滅吳之戰和晋朝 · 晋朝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晉滅吳之戰和毛炅之间的比较

晉滅吳之戰有173个关系,而毛炅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7.50% = 15 / (173 + 27)。

参考

本文介绍晉滅吳之戰和毛炅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