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明鄭時期

指数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446 关系: 加爾文主義劉國軒劉進慶基督教基隆基隆市埔里鎮厦门岛厦门市县令华夷之辨十誡即位南京市南臺灣南投縣南洋南明南明史 (顧誠)南明货币南海反清复明台南開元寺台南法華寺台灣台灣原住民台灣人四百年史台灣問題台灣鎮台灣荷蘭統治時期台灣軍事台灣長官台灣海峽台灣日治時期台獨台江县史明參軍吳英 (清朝武官)吴三桂同安縣士大夫大天后宮大屠杀大屯郡大員大員長官大順 (政權)大龜文王國...大肚王國大樊大明天主教天兴天興縣太学太平洋外戚姚嘉文姚啟聖媽祖學甲區字典孔庙宜蘭縣宗藩關係安平區安平古堡安平鎮安平鎮 (明鄭)安撫使寧南坊寬永尚之信封建制度 (中國)小中華思想将军屠殺山东省山西省 (清)山東省 (清)崇祯州試左營區左鎮區巴士海峽不征之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丝绸中原中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土中國 (消歧義)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領台時期中華民國重要古物中時電子報主禱文东海世子万年万年县三藩之乱下營區平埔族乳母年号乾隆广东省京城京畿康熙康熙帝府試二林鎮五妃廟五常五府千歲五行仁德區延平王延平郡王伯爵弘光帝張名振張驥張旺佳冬鄉佳里區何斌佛教侍郎侯爵後黎朝北京市北极星國家元首國立成功大學刑罚嘉義縣周全斌周文王呂宋傑書品秩唐王妃 (東寧)儒家儒教 (宗教)军人商汤八旗制度公爵六卿六甲區六部共主关税兴化元子先王實錄剃髮剃髮易服国子监倪在田皮革皇明祖训知州玄天上帝王忠孝王爺千歲信仰王爵火繩槍火药琉球琉球国社學祭司福建福建省福建水师福音书箕子朝鲜篆书紹武帝罗马化烏鬼護衛鎮爪哇岛疟疾瑪家鄉瓷器田川七左衛門甲必丹燕巢區監國監軍盧建榮目加溜灣社盔甲白晝之王隆武帝聖經道教荷兰荷兰东印度公司荷西時期荷蘭人草书菲律宾萬丹 (印尼)萬年縣 (台灣)萬年縣 (臺灣)靖难之役顺治顾诚行书袞龍袍食糖西屬東印度群島西班牙西班牙人西班牙銀圓西貢市西拉雅族馬信 (東寧)馮錫範首爾許雪姬马尼拉諮議參軍高雄市魯王公主鯤鯓谥号賴塔賴永祥越南鹿耳門麻豆區軟禁黃叔璥黃安 (明鄭)黃昭黃昭堂黑人黑水溝 (小說)郎中 (官职)郡县制胡志明市郡王都事郑克臧舟山群岛赤崁赤崁樓閩南藍理藩府二鄭公子墓藩王闽南民系董太妃董王妃 (東寧)董氏 (鄭成功妻)蔡璋蔡雲蔡機功蔡政鄭克塽鄭克壆鄭克𡒉鄭經鄭經嗣位之爭鄭芝龍鄭聰鄭襲 (明鄭)鄭氏王朝宗室列表鄭泰鄭泰 (明朝)鄭成功鄭成功家族鄭成功征臺部將列表鄭成功攻台之役鄭成功攻臺之役自縊自由貿易臺南孔子廟臺南市臺南北極殿臺南開元寺臺中市臺廈道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臺灣臺灣原住民族臺灣外記臺灣府臺灣北部臺灣話臺灣通史臺灣民主國臺灣清治時期臺海使槎錄臺海現狀金門縣蕭拱宸長崎苏州市若林正丈雍正帝連橫 (歷史學家)耿精忠耿繼茂陳妃 (台灣)陳上川陳芳明陳永華陳永華 (明鄭)陳昭娘查繼佐柬埔寨柯平柳營區林鳳 (海盜)林濁水恆春半島提督揆一李科羅李筱峰李茂春 (明鄭)李自成李氏朝鮮李朝實錄杭州市東壁樓集東安坊東寧 (台灣古名)東寧 (臺灣古名)東寧之變東寧王國 (歌仔戲)東寧王朝宗室列表東寧總制東寧路 (台南市)東都東都明京松永正義杜臻杜正勝校對棉花楊彥迪楊英楊英 (東寧)楊朝棟楠梓區武士 (日本)武衛水師永历帝永曆 (南明)江南江宁府江户幕府江户时代江日昇汀州河南省 (清)沈光文波斯泉州市洪旭清史稿清荷聯軍清朝满族漢字文化圈漢人漢族漳州市潮州市潮王澎湖澎湖群島濟州島朝廷朝鮮朝鮮國朝鮮王朝朝鮮顯宗朝貢朱以海朱弘桓朱和之朱元璋朱術桂朱棣朱怡鎬惠州市成功級巡防艦户部明鄭明鄭軍事明鄉人明清战争明朝明朝皇族流寇流亡流亡政府海外華人海澄县浙江省新營區新港社新港文書新教方孔钱施世驃施琅料羅灣日耳曼人日本攝政收養意大利承天府承天府 (台灣)承天府 (臺灣)承天府府尹曹永和思明州 (明郑) 扩展索引 (396 更多) »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新!!: 明鄭時期和加爾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劉國軒

劉國軒(),字觀光,福建汀州長汀人,另一說為武平人,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活躍於對抗清朝的戰爭。劉國軒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才有「劉怪子」這綽號的產生彭孫貽,《靖海志》,頁89。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於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後來,台灣日治時期的連橫撰寫《台灣通史》時,將其立於《列傳一》中。.

新!!: 明鄭時期和劉國軒 · 查看更多 »

劉進慶

劉進慶,日本名為中山 進慶(なかやま しんけい),是一位知名台灣經濟研究者。 1931年生於日治時期台湾雲林縣,195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972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経済学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獲得經濟学博士。1975年擔任東京經濟大學助理教授、1978年同教授、同經濟學部長、圖書館長、學校法人東京經濟大學理事。1985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学(北京)、1996年北京大学客座教授。1991年史丹佛大学、1992年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員。2002年東京經濟大學名誉教授。 他也長期積極就台灣地位問題發言,被視為社會主義統一派。.

新!!: 明鄭時期和劉進慶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明鄭時期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隆

#重定向 基隆市.

新!!: 明鄭時期和基隆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明鄭時期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埔里鎮

埔里鎮(舊稱埔--,邵語:Qariawan、巴宰語、噶哈巫語:Puri/Purisia、台羅:Poo-lí-tìn),坐落於埔里盆地之內,由於位居中台灣內陸風景點的中心位置,今日已逐漸發展為中台灣的旅遊重鎮。也是南投縣東北部的區域中心,在經濟、文化、醫療等機能的服務範圍有埔里、國姓、魚池、仁愛等四鄉鎮,其市中心海拔高度約440公尺。.

新!!: 明鄭時期和埔里鎮 · 查看更多 »

厦门岛

厦门岛,别称鹭岛,原称嘉禾屿,厦门原指岛西南处的厦门城,清时开始以城名岛,称厦门岛。 该岛是厦门市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端,与大小金门岛毗邻,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上有厦门市思明区和湖里区两个行政区。岛内人口一百余万,同時也是世界上岛屿人口第49名的岛屿。 厦门岛上有两个主要山系,位于筼筜湖北部的狐尾山-仙岳山和位于岛南部的洪济山。厦门岛的制高点位于岛东南端洪济山的主峰云顶岩上,海拔339.6米(这一高度也是目前岛内最高楼厦门国际中心的高度)。此外,厦门的最高点称为云顶山,位于岛外同安区,与岛内最高点云顶岩名字几乎相同。 厦门岛原有两个海湾——岛西端的筼筜港和岛东端的钟宅湾。后来围海造陆,将筼筜港填为水面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的内湖,改称筼筜湖,钟宅湾为了迎合前福建省委书记提出的“五缘六求”口号而被改名为五缘湾。 厦门岛西部水道称为鹭江,西南处为九龙江入海口,东部水道称为浔江。.

新!!: 明鄭時期和厦门岛 · 查看更多 »

厦门市

廈門市(ipa(廈門話讀音),郵政式拼音:Amoy(來自漳州話讀音)),別稱鷺島,簡稱鷺或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廈門片區納入中國最早的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2017年,廈門市市區建成區334.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1万人。 廈門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位於臺灣海峽西岸中部、福建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處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隔海與龍海市及中華民國的金門縣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全市通行閩南語廈門話。廈門島是廈門的主要島嶼,也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島上有廈門的商業和政治中心。廈門島和金門縣隔海對望,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廣義上的廈門地區,廈門市境域由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翔安、同安、集美、海滄)和廈門島(思明、湖裡)、鼓浪嶼(思明)、大嶝島(翔安)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全市土地面積656.14平方英里,其中廈門本島土地面積54.48平方英里(含鼓浪嶼),海域面積約1,308.89平方英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到廈門時稱廈門為「花園城市」。 厦门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784.25亿元人民币,增长7.9%,居福建省第3位,高居中国大陆第4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7,282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54元人民币,均居福建省第1位。厦门的主要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业,会展旅游业,金融业,机械制造,航空维修和电子产品制造。厦门为全世界最大的LED芯片生产封装基地之一,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客车生产基地与全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基地之一。.

新!!: 明鄭時期和厦门市 · 查看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明鄭時期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华夷之辨

#重定向 華夷秩序.

新!!: 明鄭時期和华夷之辨 · 查看更多 »

十誡

十誡(עשרת הדיברות Asereth ha-Dibrot;Ten Commandments 或 Decalogue),根據《聖經》记载,是上帝耶和華藉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領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頒佈的律法中的首要的十條規定。以十誡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準則,也是最初的法律條文。在基督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聖經》記載,那時候,上帝在西奈山上單獨見摩西,頒布十誡和律法,親自將十誡用指頭寫在石板,摩西下山后看到以色列人離棄上帝在崇拜一只金牛犊,愤然将石板摔碎。后來上帝又再一次頒布十誡,寫在石板,放在約櫃,存放在敬拜上帝的會幕的至聖所,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以后,就放在圣殿的內殿。后來石板失傳,可能是在公元前587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焚毁第一圣殿時被毀。.

新!!: 明鄭時期和十誡 · 查看更多 »

即位

即位,亦稱登基、践祚、登极、坐朝、坐朝廷、坐龍椅、坐龍床等,是新统治者特定的就任职位仪式。御座在某些场合可视为权力的象征:无论是世俗权力还是宗教权力。同样的,即位仪式也可以发生在教堂或国家中。.

新!!: 明鄭時期和即位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明鄭時期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臺灣

南臺灣,為臺灣南部簡稱。關於南臺灣的範圍定義有許多種,但主要通指臺灣南部地區。臺灣話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中常稱的「下港」亦意指南部或南臺灣地區。以高雄市與臺南市兩大都會區組成雙核心結構的區域核心,並形成臺灣第三大的高雄都會區及第五大的臺南都會區,並擁有以嘉義市為核心的嘉義都會區等,共計三個都會區。.

新!!: 明鄭時期和南臺灣 · 查看更多 »

南投縣

南投縣(閩南語:Lâm-tâu Kuān,國姓鄉四縣客語:Namˇ Teuˇ I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份,位處臺灣中部,坐落在本島正中央,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縣治南投市內的中興新村是臺灣省政府所在地。 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臺灣最高峰玉山、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該縣,而鄰近彰化與台中一帶因人口聚集,形成中部衛星都市的分佈型態。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新!!: 明鄭時期和南投縣 · 查看更多 »

南洋

南洋,是自明朝起之中國中心稱呼,指南中國海附近之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群島、新加坡和印尼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中國大陸以南之州省。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清朝起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中國古代漢族開始移居南洋,明朝時期及明亡後,大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叫做「下南洋」、「南洋華人」。漢族曾建立過蘭芳共和國等一系列政權。.

新!!: 明鄭時期和南洋 · 查看更多 »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後,其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的統稱,為時十八年。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正式滅亡。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及台灣的明鄭王朝。.

新!!: 明鄭時期和南明 · 查看更多 »

南明史 (顧誠)

《南明史》是中国历史学家顧誠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付梓。.

新!!: 明鄭時期和南明史 (顧誠) · 查看更多 »

南明货币

南明货币,是指明朝灭亡后,由明朝皇族和官员在中国南方建立的各个政权(史称“南明”)所发行的货币。南明各个政权共有十八年历史,其中有四个政权曾铸行了货币,分别是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鍵、鲁王朱以海和永历帝朱由榔。.

新!!: 明鄭時期和南明货币 · 查看更多 »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新!!: 明鄭時期和南海 · 查看更多 »

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指历史上明朝灭亡后为恢复明朝而推翻清朝的活动。.

新!!: 明鄭時期和反清复明 · 查看更多 »

台南開元寺

#重定向 開元寺 (臺南市).

新!!: 明鄭時期和台南開元寺 · 查看更多 »

台南法華寺

#重定向 臺南法華寺.

新!!: 明鄭時期和台南法華寺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四百年史

《台灣人四百年史》是一部由台灣獨立運動家史明(本名施朝暉)為喚醒臺灣民族意識所撰寫的通史著作。 其日文版序中言明其書名不為“台灣史”或“台灣四百年史”,正因自幼從父老口中所得知的傳說與周遭史料、文獻有明顯差異,只有以被殖民統治與勞苦大眾的角度來書寫四百年來台灣發展的歷史,才能寫成本書。史明有感於台獨運動者對台灣歷史的瞭解不夠深入,於是花了三年的時間,在1962年完成了日文版《台灣人四百年史》。其後又花了六年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的中文版,英文版亦在1986年出版。1999年對中文版作出增補。2014年全新校訂版出版,由南天書局製作發行。史明說,他寫作當時是希望以殖民地被統治者的立場書寫歷史。 《台灣人四百年史》一書內容龐大,史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角度詮釋台灣歷史,並且以長達三分之一的篇幅批評中國國民黨的統治。戒嚴時期一直被中國國民黨政府視為禁書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是不少人認識台灣歷史的重要來源之一,也被認為是臺灣史的經典之一。前總統李登輝表示,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是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以及文化精神的一種記載,這種精神堪稱為台灣人的典範,可謂「史明精神」。被稱為「末代叛亂犯」的獨立台灣會案即受史明與本書所影響。 category:台灣歷史書籍 Category:台灣史學史.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人四百年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問題

#重定向 臺灣問題.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問題 · 查看更多 »

台灣鎮

#重定向 臺灣鎮.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鎮 · 查看更多 »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重定向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灣軍事

臺灣的軍事編制或建制於歷史上,除少部分時間之外,大都以防衛為主,也與歷來統治臺灣之政權:荷西時期、明鄭時期、大清、日本、中華民國息息相關。 今臺灣軍事建制與成員,除了金門、馬祖合計不到三百平方公里的兩離島軍事部隊配置之外,與中華民國軍事幾乎重疊。而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陸海空三軍,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 臺灣今採行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下士(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預士外)、中士、上士、士官長、軍官(除少部分考選義務役預官(少尉)外)則採志願役,總編制兵力員額21.5萬,常態性維持兵力約18.6萬。其中中華民國陸軍員額18萬、中華民國海軍4萬、中華民國空軍3.5萬、中華民國憲兵1.5萬;平時由陸軍(含陸軍航空特戰,即傘兵)、海軍(含海軍陸戰隊)、空軍、憲兵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岸巡防署、警政署等司法兵力和後備軍人輔助戰力。預備軍人大約350萬人。在戰略上,今臺灣軍事戰略重點在反登陸為主的全島性實兵防衛,假想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軍事 · 查看更多 »

台灣長官

#重定向 臺灣長官.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長官 · 查看更多 »

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歐洲早期稱福爾摩沙海峽)指的是介於福建與台湾之間的狹窄海域和海峽。 由於臺灣海峽位於东海及南海之間,為東洋海洋史上貿易路線上的重要水域;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成為近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 地理學上為东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以台湾新北市三貂角經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福建省平潭島連線;南則是以屏東縣鵝鑾鼻與福建省东山岛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大陸島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屏東縣的小琉球。.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海峽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明鄭時期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獨

#重定向台灣獨立運動.

新!!: 明鄭時期和台獨 · 查看更多 »

台江县

台江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地處清水江中游,面积1070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556300。政府驻台拱街道。台江縣在歷史上屬於生苗區,至今苗族仍佔全縣人口97%,是中國縣級行政區之中,苗族人口比例最高者。通行苗語黔東方言。.

新!!: 明鄭時期和台江县 · 查看更多 »

史明

施朝暉(Shih Chao-hui,臺語:Si Tiâu-hui,),筆名史明(威氏拼音:Shĭh Míng,臺羅:Sú-bêng),外號歐吉桑,革命家和台灣獨立運動先驅,為獨立台灣會創始人,政治立場偏台獨左派,主張先獨後左。以其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著名。左眼失明。未婚,亦無子嗣。.

新!!: 明鄭時期和史明 · 查看更多 »

參軍

參軍,即參軍事,《隋書》、兩《唐書》多做參軍事,本參謀軍務之稱,古代武官名,常是的幕僚。常做參某某軍事,如荀彧參丞相曹操軍事。.

新!!: 明鄭時期和參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胥吏.

新!!: 明鄭時期和吏 · 查看更多 »

吳英 (清朝武官)

吳英(),字為高,號媿能,中國福建晉江人,後來遷居莆田。因為幼時易姓王,又稱王英。原為鄭成功部將,後來降清,曾隨施琅一同征臺,並在施琅離開臺灣後繼續留守。後來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授威略將軍,死後贈太子少保。李紱曾為他寫〈威畧將軍福建水師提督吳公墓誌銘.

新!!: 明鄭時期和吳英 (清朝武官) · 查看更多 »

吴三桂

吳三桂(),吴周开国皇帝,汉族,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絞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並於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尊之為周太祖高皇帝。.

新!!: 明鄭時期和吴三桂 · 查看更多 »

同安縣

同安縣,雅稱銀同。旧县名。辖域包括现在的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金门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厦门市全境及龙海市东北部。有許多名人祖籍為同安縣,如鄭成功參軍陳永華、江南提督陳化成、知名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孫中山的如夫人陳粹芬等。.

新!!: 明鄭時期和同安縣 · 查看更多 »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新!!: 明鄭時期和士大夫 · 查看更多 »

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舊稱東寧天妃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爲主祀媽祖的廟宇,此外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廟宇原址本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後來在寧靖王捨宅之後轉變成媽祖廟。舊有方--多記載是1684年由施琅入臺後改為媽祖廟,但近來學者指出明鄭時期東寧一地已有天妃宮,寧靖王捨宅的對象即是當時的住持僧聖知。 該廟是全臺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其在臺灣府城也有重要地位,為府城公廟,是以大天后宮舉辦迎媽祖活動時,可以跨越府城內各個廟境募集經費,有「通城虎」之稱。此外府城各廟舉辦慶典時,都會將第一號轎番簽保留給大天后宮媽祖。此外由於大天后宮原為寧靖王府邸而在政治上亦有重要象徵地位,故施琅當時在此接受鄭克塽的投降並立「平臺紀略碑」,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將此作為「總統府」。.

新!!: 明鄭時期和大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

大屠杀指故意殺害大量人類的行為,通常發生在同一時間或短時間之內。根據聯邦調查局的定義,大屠杀必須包含四起屠殺事件,而且屠殺事件之間沒有冷靜期存在Aggrawal A. (2005) Mass Murder.

新!!: 明鄭時期和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大屯郡

大屯郡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該郡隸屬臺中州。大屯之名即為臺中舊名大墩簡化而來。 大屯郡環繞臺中市外圍,大屯郡役所並未設在轄區內(設於州轄市臺中市),建築物範圍為今西區民生路38巷1號、1之1號、1之2號、36號、37號、38號等。計轄大里-庄-、霧峰-庄-、大平-庄-、北屯-庄-、西屯-庄-、南屯-庄-、烏日-庄-。轄域即今臺中市大里區、太平區、霧峰區、烏日區、北屯區、西屯區、南屯區等地。.

新!!: 明鄭時期和大屯郡 · 查看更多 »

大員

大員是一個古地名,位於臺南市安平區臺江內海,也稱作「一鯤鯓」,由臺灣大武壠族大灣社或台窩灣社之名轉化而來,不同時期被轉譯成臺員、大灣等不同稱呼。17世紀荷蘭人曾在此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河洛人早走水聚集並且延伸至魍港一帶活動,德國史學家 Ludwig Riess 研究荷蘭史料時亦曾如此表示,後來之荷蘭人與平埔住民亦乃經過早已來做貿易之河洛先民通譯而溝通,大員後轉寫為大灣。 亦為最早出現在中文文獻上的“臺灣”原始文字的前身。.

新!!: 明鄭時期和大員 · 查看更多 »

大員長官

#重定向 臺灣長官.

新!!: 明鄭時期和大員長官 · 查看更多 »

大順 (政權)

大順(1644年—1649年),或称李顺,是中國歷史上於明朝末年由農民軍闖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建立的政权,但之后又被清朝击败,最后被南明政权和清朝所灭。.

新!!: 明鄭時期和大順 (政權) · 查看更多 »

大龜文王國

#重定向 大龜文.

新!!: 明鄭時期和大龜文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肚王國

大肚王國(未知—1732年)為一在臺灣中部由臺灣原住民的拍瀑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建立的跨部落王國,在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端約到鹿港,北方則可至桃園以南之地(後來的範圍則在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荷蘭時期的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臺中市,以及彰化縣北部和南投縣的一部分,其可能為一鬆散的部落聯盟,因為其政體無文字證據證明具有組織和有效率的統治形式。.

新!!: 明鄭時期和大肚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樊

大樊(대펀)是朝鮮王朝史書《朝鮮王朝實錄》中對台灣的稱呼,記載於顯宗大王十一年(1670年)。此外,顯宗在位時期正值延平嗣王鄭經主政東寧,因此在實錄內文中,又稱當時的台灣為大樊國(대펀국)。這樣的記載僅出現於本次紀錄中,在此之前的丁未漂人事件(1667年)中,當時身為鄭氏官員的林寅觀等人則清楚地表達出藩王鄭經據守「東寧」,與清朝對峙。也因為那次的漂漢人遭全數遣送清國遼東處死,顯宗與大臣定下了處理類似事件的規則,直接跳過地方兵使,秘密上呈備邊司由朝廷定奪;而這也是1670年這批漂漢人最後能夠平安離開朝鮮並前往日本長崎的主要原因。.

新!!: 明鄭時期和大樊 · 查看更多 »

大明

大明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大明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明鄭時期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兴

天兴是多个年号的称呼:.

新!!: 明鄭時期和天兴 · 查看更多 »

天興縣

天興縣,臺灣明鄭時期時的兩個縣級行政區之一,鄭經統治時將縣改制為散州,臺灣為清朝統治後,原天興縣疆域被分成了臺灣府底下的諸羅縣與臺灣縣。另外臺南縣政府於1983年9月在其底下的佳里鎮佳里興(今佳里區佳里興)立有「古天興縣治紀念碑」,但天興縣治是否在佳里興仍有爭論。.

新!!: 明鄭時期和天興縣 · 查看更多 »

太学

太學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古代中央官學,為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新!!: 明鄭時期和太学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明鄭時期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外戚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東亞古代社會中的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越南君主、朝鮮國王、琉球國王等)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娘家的人。.

新!!: 明鄭時期和外戚 · 查看更多 »

姚嘉文

姚嘉文(),臺灣彰化縣和美鎮人,執業律師,曾任考試院院長、民主進步黨第二任黨主席、總統府資政。妻子周清玉為前任彰化縣長、立法委員、國策顧問。.

新!!: 明鄭時期和姚嘉文 · 查看更多 »

姚啟聖

姚啟聖(),字熙之,齋號憂庵、憂畏軒,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浙江會稽縣人,清初入隸镶红旗汉军,因戰功官拜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著作《憂畏軒遺集》。妹婿為明季廣西巡撫黄锡衮,清初東閣大學士康熙降鰲拜功臣,施琅亦為黄锡衮妹婿。.

新!!: 明鄭時期和姚啟聖 · 查看更多 »

媽祖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琉球)及東南亞沿海地區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5頁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明鄭時期和媽祖 · 查看更多 »

學甲區

學甲區是一個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北部偏西的區,位處北門地區境內,北臨臺灣省嘉義縣義竹鄉,東鄰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西鄰北門區,西南連將軍區,南接佳里區。近年來以虱目魚產業聞名。 本區係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但因靠近沿海地帶,且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三條河流流貫區境,加上位處嘉南大圳下游,排水不暢,故時有水患發生。地質鹽分頗重,當地屬臺灣鹽分地帶。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新!!: 明鄭時期和學甲區 · 查看更多 »

字典

字典是為单字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書。使用字母文字作爲文字的人羣沒有字典這個概念。字典收字為主,亦會收詞。詞典或辭典收詞為主,也會收字。.

新!!: 明鄭時期和字典 · 查看更多 »

孔庙

孔庙,又称夫子庙、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通常称为文庙,本是中国纪念孔子、供后人祭祀孔子的庙宇式建筑,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借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庙宇。 随着中国文化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加深,越南、朝鲜、日本等地都兴建了许多孔庙。18世纪以后,在欧洲、美洲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孔庙。海内外孔庙曾发展到三千多处(目前尚存一千三百多处)。.

新!!: 明鄭時期和孔庙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新!!: 明鄭時期和宜蘭縣 · 查看更多 »

宗藩關係

#重定向 朝貢.

新!!: 明鄭時期和宗藩關係 · 查看更多 »

安平區

安平區是臺灣臺南市三十七個行政區之一,北以鹽水溪和安南區為界,東以民權路、中華西路與中西區相鄰,南則隔運河與南區毗鄰,西為臺灣海峽。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原省轄臺南市政府)即座落此處,區內北端為老安平聚落,為漢人最早開發地之一,在荷蘭時期時這裡建有大員市鎮,是臺灣最古老的市鎮,而「臺灣」之名也起源於「大員」(荷語:Tayouan),因此此區可說是臺灣歷史的起源地。.

新!!: 明鄭時期和安平區 · 查看更多 »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又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王城(Ông-siâⁿ)《臺灣通史》,卷16,城池志:「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克台灣,就荷蘭城以居,改建內府,台人謂之王城。」、安平城、臺灣城,是一座曾經存在於臺灣臺南市的堡壘。最初建於1624年,是臺灣最早的要塞建築。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是鄭氏王朝統治者的住處。 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及「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兩處遺跡都被列為國定古蹟,而瞭望臺則是於1970年代由日治時期燈塔改建而成,列為文化資產。 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於黃昏時與落日互相煇映之景「安平夕照」。在1953年,獲臺灣省政府選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九頁.

新!!: 明鄭時期和安平古堡 · 查看更多 »

安平鎮

安平镇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安平鎮 · 查看更多 »

安平鎮 (明鄭)

安平鎮,又稱為王城,是臺灣鄭氏王朝的王宮地帶,位於今日的安平古堡,為京畿承天府所管轄的行政區之一。.

新!!: 明鄭時期和安平鎮 (明鄭) · 查看更多 »

安撫使

#重定向 經略安撫使.

新!!: 明鄭時期和安撫使 · 查看更多 »

寧南坊

寧南坊是臺灣明鄭時期的承天府與清朝的臺灣府城底下的行政區劃,位於府城南邊,歷來範圍有所增減,在清朝末年臺灣府城內從四坊改成八坊時,寧南坊是唯一一個保持舊稱未分拆的坊。另外在部分文獻中寧南坊又被寫作「凝南坊」。 境內知名廟宇有臺南孔子廟與延平郡王祠等,而在清末的聯境防守劃分中,寧南坊大致分由六合境與八吉境負責防守。.

新!!: 明鄭時期和寧南坊 · 查看更多 »

寬永

寬永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元和之後、正保之前,由1624年到1643年的這段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水尾天皇、明正天皇、後光明天皇。江戶幕府的將軍是德川家光Titsingh, Isaac.

新!!: 明鄭時期和寬永 · 查看更多 »

尚之信

尚之信(),字德符,号白岩,别称“俺答公”,汉军镶蓝旗人,祖籍山西洪洞,平南王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年少时曾入宫为侍卫,顺治帝赐其同公爵秩。及后,尚之信归广东,辅佐尚可喜处理藩内军政,之信大权独揽,与尚可喜多有不合。可喜以其酗酒嗜杀,奏请朝廷改以次子之孝袭平南王爵。在三藩之乱中,尚之信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辅德亲王之职爵,反叛清廷。不久,因与吴三桂龃龉,旋即降清,封奋武大将军、袭平南亲王。1680年(康熙十九年),因被家属、部将告发仍怀有异志,尚之信被康熙帝赐死于广州。.

新!!: 明鄭時期和尚之信 · 查看更多 »

封建制度 (中國)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封建」即「封土建國(封邦建國)」,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並授予他們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是讓他們建立封國和軍隊,协助统治。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王”、“君”或“王”,也使用“诸侯王”的称谓。同时,汉语对欧洲从中世纪起的君主制国家也称为“王国”,君主称为“国王”,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从纯粹的土地分封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新!!: 明鄭時期和封建制度 (中國) · 查看更多 »

小中華思想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指中華文化圈中政治制度與語言不同於漢族的民族或國家,自認也是中華的意識,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古代東亞各國接受中華文化過程中的副產品。.

新!!: 明鄭時期和小中華思想 · 查看更多 »

将军

將軍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将军 · 查看更多 »

屠殺

#重定向 屠杀.

新!!: 明鄭時期和屠殺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明鄭時期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清)

山西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新!!: 明鄭時期和山西省 (清) · 查看更多 »

山東省 (清)

山东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新!!: 明鄭時期和山東省 (清) · 查看更多 »

崇祯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檢於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内阁拟定的年号为“--圣”、“兴福”、“咸嘉”、“崇贞”,朱由检圈定“崇贞”,并改为“贞”为“祯”。一说呈上的四个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宁”、“崇贞”。次年(1628年)改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明朝滅亡之後,李氏朝鲜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新!!: 明鄭時期和崇祯 · 查看更多 »

州試

州試為臺灣東寧王朝時代科舉考試中的地方考試,相當於縣試。州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天興、萬年二州舉辦,州知事主持,上榜者可以進一步參加府試。.

新!!: 明鄭時期和州試 · 查看更多 »

工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工 · 查看更多 »

左營區

左營區是台灣高雄市的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北方,西濱台灣海峽,與三民區、鼓山區、楠梓區、仁武區相鄰。人口約19.7萬人,是高雄第三大區。左營共可以分為舊部落(蓮池潭周圍)、新社區(縱貫線東側)、與眷村等三大區塊,各個區塊文化特色有一定差異性。舊部落大多數是住著明鄭時期開發後的居民,以閩南族群為主;軍眷區是1949年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新社區則是近年來自各國的新移民,已無明顯族群可以劃分。位於本區的左營軍港是中華民國海軍與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最大和最重要的基地,海軍下轄重要軍事單位亦位於此。 本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4.7℃,年雨量約1,800公釐。本區近20年來因東側龐大重劃區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北高雄之新興商業核心,住宅大樓及人口密度相當高,各類異國餐廳也相當蓬勃,明誠路和裕誠路一帶已經形成北高雄密集的餐飲商圈。 高雄捷運紅線巨蛋站附近、大型購物中心漢神巨蛋已於2008年7月開幕,並結合附近瑞豐夜市形成「巨蛋商圈」,被視為北高雄近期崛起的重要商圈。本區亦為台鐵、高鐵重要交通站點所在,高鐵左營站位於本區北側,與台鐵新左營站、捷運左營站連通共站;台鐵新左營站內2至4层有環球購物中心新左營車站店,高鐵站區旁則有新光三越高雄左營店(分為彩虹市集/本館兩棟,以地下通道/天橋與捷運/高鐵站連通)。台鐵除新左營站外,其南方1.9公里處尚有台鐵左營站。.

新!!: 明鄭時期和左營區 · 查看更多 »

左鎮區

左鎮區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南方,北臨玉井區、山上區,東鄰南化區,西鄰新化區,南接龍崎區、高雄市內門區。本區位處山區,雖地勢不高,地形卻是高低起伏,形成半面山、斷崖、曲流、深谷等特殊地景,缺乏大而平坦的腹地,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另外左鎮區也是西拉雅族重要的居住區,他們來自新港社的支社「卓猴社」與「隙仔口社」,境內仍有不少公廨。此外菜寮溪化石的發現也令左鎮區受到學界重視,其中的重要發現包括有「早坂犀牛」與「左鎮人」。.

新!!: 明鄭時期和左鎮區 · 查看更多 »

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是銜接菲律賓海與南海並位處臺灣本島與巴丹群島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船隻航行非常繁忙。海峽平均約185公里寬,水深一般在2,000至5,000公尺之間,最深處達5,126公尺。海底地形起伏變化甚大,主要為華南大陸棚向東延伸,又有蘭嶼海脊、臺東海槽、花東海脊和馬尼拉海溝由東向西南北向平行分佈,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公尺之間,海床沈積物以粉沙質為主,另外受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地質交互作用影響,巴士海峽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巴士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大洋和大陸間季風的影響,海洋氣象特徵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暴較多,熱帶氣旋影響頻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進入亞洲的路徑之一。 巴士海峽以北銜接臺灣的蘭嶼及臺灣南端恆春半島,以南銜接雅米島及巴丹群島,巴丹群島以南為巴布延群島,再往南則為呂宋島,南方群島均隸屬菲律賓管轄。巴丹群島和巴布煙群島之間為巴林塘海峽,巴布煙群島和呂宋島之間為巴布延海峽,此三海峽合稱為呂宋海峽。 自古以來,臺灣的蘭嶼與菲律賓的巴丹島,皆是靠著小舟往來。根據民族學的研究,兩地的原住民有深厚的血緣關係(皆屬南島民族),語言及傳統歌曲亦有高度的相似性,現今雙方已逐漸恢復連絡。 目前本處的經濟海域劃分尚未協商,因此常發生菲律賓軍隊扣押臺灣漁民的行動,引發雙方外交上的衝突,尤其是在廣大興事件發生後,關係更是嚴重惡化。.

新!!: 明鄭時期和巴士海峽 · 查看更多 »

不征之國

不征之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出的政策,宣佈不會征服十五個鄰近國家,以維繫與這些國家的和睦關係,同時促進各國間貿易發展。.

新!!: 明鄭時期和不征之國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明鄭時期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丝绸

丝绸是用蚕丝编製而成的纺织品。丝绸著名的光泽外表来自于蠶絲三棱镜般的纤维结构,这令布料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入射光,并将光线散射出去。在中国,丝绸一词也指代人造的、具有与天然丝绸一样光泽的纺织品。.

新!!: 明鄭時期和丝绸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明鄭時期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台灣

#重定向 中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中台灣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明鄭時期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但並非職務。.

新!!: 明鄭時期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 查看更多 »

中土

中土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中土 · 查看更多 »

中國 (消歧義)

在漢語使用上,「中國」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建立的有5000多年历史的多個国度,可以指地理範圍、文化領域或政治行政區域上的名稱。除此之外,「中國」也泛指其他不同種類的事物:.

新!!: 明鄭時期和中國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明鄭時期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明鄭時期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在臺灣是有關中華民國現狀的政治論述,由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提出。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於1995年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在歐林講座上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時,提出這個用辭。 這是中華民國幾個主要的國家論述之一,並非明確的台灣獨立主張。此論述曾在歷史課綱中歸類於民國的朝代。.

新!!: 明鄭時期和中華民國在台灣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領台時期

#重定向 臺灣戰後時期.

新!!: 明鄭時期和中華民國領台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重要古物

中華民國重要古物,是指由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古物類)中央主管機關即行政院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就國立古物保管機關(構)所列冊或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審查登錄之私有及地方政府機關(構)保管之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擇其價值較高者,審查指定並辦理公告,依珍貴稀有價值定為「重要古物」級之古物。「重要古物」價值僅次於「國寶」。.

新!!: 明鄭時期和中華民國重要古物 · 查看更多 »

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目前所屬於時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時報資訊成立於1989年,是台灣第一家擁有取得加值網路服務執照的公司;中時電子報則在1995年創立,在國內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網路媒體。 1995年9月11日,中時電子報正式上線。1997年10月,中時電子報為台灣網路廣告業界建立了符合國際主流的「標準尺寸」、「標準計價」、「動態輪替」的新標準,也為台灣網路廣告市場訂下了基本規範。1998年4月,中國時報系正式成立中時網路科技,投入網路事業的發展。1999年4月,中時網路科技以中時電子報為旗艦,推動「Cyber One Media Network」網站團隊。 1989年12月,時報資訊成立。2008年11月,時報資訊合併中時網路科技,從原來的資料庫領域,變成整合了數位平台、數位內容管理及數位整合行銷平台的跨媒體數位平台。 中時電子報除了提供綜合性新聞、國內外照片外,並運用網路新科技持續推出部落格、新聞推播小工具、Widget、RSS、推推王推文等服務,讓網友對於新聞不只是單向的接收訊息,還可以雙向互動,實踐Web 2.0的網路體驗。.

新!!: 明鄭時期和中時電子報 · 查看更多 »

主禱文

《主禱文》(公教稱之為《天主經》)是基督宗教最為人所知的禱詞,亦最為信徒熟悉的經文。此文記載於《聖經》新約的與。其中《馬太福音》背景來自山上宝训的一部分,共七個祈求,《路加福音》則僅記載五個祈求,而教會禮儀傳統上採用馬太福音所記載之版本。.

新!!: 明鄭時期和主禱文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新!!: 明鄭時期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世子

世子是东亚亲王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另外,对于贵族、高官的儿子们,也習尊称為世子,以示尊重,但这不是正式的称呼。 在汉朝初期,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王太子」,后来为了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延习不改。至清朝,定例:和硕亲王法定继承人封世子、多罗郡王法定继承人封长子。 朝鲜王朝因为是中国的藩属,所以其王位继承人也被称为世子(세자),尊称邸下(저하)。 越南鄭主的繼承人亦稱世子(Thế tử)。.

新!!: 明鄭時期和世子 · 查看更多 »

万年

万年,可能指:.

新!!: 明鄭時期和万年 · 查看更多 »

万年县

万年县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

新!!: 明鄭時期和万年县 · 查看更多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議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新!!: 明鄭時期和三藩之乱 · 查看更多 »

下營區

下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中部偏西北,北臨鹽水區、新營區、柳營區,東鄰六甲區、官田區,西鄰學甲區,南接麻豆區。.

新!!: 明鄭時期和下營區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

#重定向 平埔族群.

新!!: 明鄭時期和平埔族 · 查看更多 »

乳母

乳母,又稱乳娘、奶娘、奶媽、奶母、奶婆,是僱用來以母乳餵哺嬰兒的婦女。在古代,奶粉或其他母乳代用品未發明或未普及時,嬰兒的生母如不能或不願意哺育其子女,往往會僱用乳母。尤其是上層社會、宮廷,不少女性都不會親自餵哺子女,因此僱用乳母在上層社會十分普遍。 僱用乳母的原因有:.

新!!: 明鄭時期和乳母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明鄭時期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明鄭時期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明鄭時期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京城

京城,又稱為京師,是漢字文化圈(中国大陆、臺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區)中,对于首都的称呼,多见于近古以前。陪都(具有与首都相似地位的城市)不稱京師。 京城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京城 · 查看更多 »

京畿

京畿一词用于漢字文化圈, 意指一國的國都和其周圍的地方。.

新!!: 明鄭時期和京畿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明鄭時期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明鄭時期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府試

府試是中国古代明、清兩朝科举考试程序中,「童試」的其中一關。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但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新!!: 明鄭時期和府試 · 查看更多 »

二林鎮

二林鎮位於臺灣彰化縣西南部,地當舊濁水溪下游與魚寮溪之間之濁水溪沖積扇上,東接埤頭鄉,西連芳苑鄉、南鄰大城鄉,北隔舊濁水溪連接溪湖、埔鹽二鄉鎮。全鎮略呈橢圓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一典型農業鄉鎮,亦是全縣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古時為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

新!!: 明鄭時期和二林鎮 · 查看更多 »

五妃廟

五妃廟,昔稱五烈墓、寧靖王從死五妃墓,位於今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五妃是指明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五位妃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及荷姐。五妃廟乃坐西南朝東北,為一座單進兩護龍式的古建築,最早建於1683年。由1683年迄今有三百餘年,墓傍有一小祠,為義靈君墓,係當年殉死二侍埋骨之處。 今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所頒訂之國定古蹟,目前由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所管理,紀念廟周圍清幽猶如公園般,設有紀念碑、解說牌等。.

新!!: 明鄭時期和五妃廟 · 查看更多 »

五常

五常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五常 · 查看更多 »

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是臺灣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千歲」即「王爺神」之統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布於西臺灣與南臺灣,與臺灣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例如有:「李、池、吳、朱、范」;「謝、周、陳、康、沈」;「蘇、邱、梁、秦、蔡」;「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高雄市大寮區之南雄代天府等。 其他,不是此五姓之王爺,如:臺南西港慶安宮玉勅代天巡狩十二瘟王是曾文溪流域重要的王爺信仰。而屏東縣東港東隆宮之溫府千歲之信仰,可說是東港溪流域最盛大的王爺信仰,上述兩者的王船祭典皆號稱為臺灣最盛大。其他還有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二瘟王、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主祀五年千歲十三天王。.

新!!: 明鄭時期和五府千歲 · 查看更多 »

五行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來道学的一种系統观,廣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於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 如果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种气的变化所總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時序符号「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於劉向。.

新!!: 明鄭時期和五行 · 查看更多 »

仁德區

仁德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西南端,東鄰歸仁區,西鄰東區、南區,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區、路竹區相鄰,北接永康區。除西面有一丘陵地之外(銜接臺南台地),全境地勢低平。.

新!!: 明鄭時期和仁德區 · 查看更多 »

延平王

延平王(Iân-pêng-ông)為南明永历帝於1655年敕封鄭成功的郡王爵位。鄭成功在1662年攻占台灣不久後薨殂於承天府安平鎮。其子鄭經在沒有明皇的冊封之下,接受了部分明鄭家臣的擁戴,自行以王世子的身分於思明州繼位;隨後又率軍征討並擊敗人在台灣「護理」王璽的叔父鄭世襲。鄭經在鞏固王位之後,持續使用昭宗的永曆年號,並以此身分於南台灣開創二十餘年的鄭氏王朝。1683年,末代鄭克塽舉國降清,除去延平王爵,降封海澄公。.

新!!: 明鄭時期和延平王 · 查看更多 »

延平郡王

#重定向 延平王.

新!!: 明鄭時期和延平郡王 · 查看更多 »

伯爵

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伯爵”來翻译歐洲貴族爵位或國君的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法國Comte、英國Earl、德國Graf、北歐Jarl等)。.

新!!: 明鄭時期和伯爵 · 查看更多 »

弘光帝

明安宗朱由崧(),又稱弘光帝,為南明首位皇帝,原為福王。朱由--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堂兄弟,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思宗殉国後,朱由--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新!!: 明鄭時期和弘光帝 · 查看更多 »

張名振

張名振(),字侯服,應天江寧(治今江蘇南京)人。.

新!!: 明鄭時期和張名振 · 查看更多 »

張驥

張驥,字仲德,安化人。明朝官吏。 永樂年間,鄉試中舉,入學國子監。宣德年間,授監察御史,出按江西、福建等地。正統八年,吏部尚書王直舉薦,升任大理寺右丞,巡撫山東,撫恤流民。后晉升爲大理寺少卿,巡視濟寧、淮河揚州等飢民,并組織清剿蝗災。正統十三年,擔任浙江巡撫。當時葉宗留、陳鑒胡等在福建、浙江、江西一帶叛亂,張驥到任后,招撫叛軍。同年秋,明景帝登基,召還途中去世。.

新!!: 明鄭時期和張驥 · 查看更多 »

張旺

張旺(),本籍山西兴县。中國清朝武官官員。 行伍出身的張旺於1686年(康熙25年)奉旨接替詹六奇,於澎湖群島擔任澎湖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職等為正二品,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扼守台灣海峽的重要武將,並統帥兩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1687年(康熙26年),张旺升为江西南瑞总兵。1694年(康熙33年),升任江南提督。后又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广西提督。1722年(康熙61年)去世,终年73岁。朝廷下旨加赠太子少保、光禄大夫。.

新!!: 明鄭時期和張旺 · 查看更多 »

佳冬鄉

佳冬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gaˊ dungˊ hiongˊ)位於臺灣屏東縣西部中段沿海,東及東南鄰枋寮鄉,東北連新埤鄉,西北連林邊鄉,西南濱台灣海峽。 本鄉地處屏東平原南部,地勢平坦,有林邊溪自本鄉與林邊鄉交界流經,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居民以客家人居多(約佔53%左右)、閩南人次之。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但因嚴重的超抽地下水,使得本鄉成為臺灣西部沿海地層下陷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新!!: 明鄭時期和佳冬鄉 · 查看更多 »

佳里區

佳里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西部,北鄰學甲區,西鄰將軍區,西南連七股區,東鄰麻豆區,南接西港區。縣市合併前為全縣人口最多的鎮。全境地勢平坦,海拔約5.5公尺,境內有將軍溪與七股溪流經。 本區是北門地區鹽分地帶的門戶及政經中心。日治時期以來出了許多鹽分地帶文學家及詩人,被視為臺灣文學重鎮。此外也是西拉雅系平埔族蕭壠社的聚居地,為臺灣最早的西拉雅文化發源地之一。代表作物為牛蒡,有「牛蒡的故鄉」之美譽。.

新!!: 明鄭時期和佳里區 · 查看更多 »

何斌

何斌,又名何廷斌,明朝福建泉州南安人,曾在臺灣擔任荷蘭通事,並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

新!!: 明鄭時期和何斌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明鄭時期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新!!: 明鄭時期和侍郎 · 查看更多 »

侯爵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侯爵”來翻译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法國Marquis、英國Marquess、德國Markgraf等)。.

新!!: 明鄭時期和侯爵 · 查看更多 »

後黎朝

後黎朝(),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国号大越。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莫朝南北對峙;到了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以示區別。.

新!!: 明鄭時期和後黎朝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明鄭時期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极星

北極星是指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是北半球能见到的極星。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星。 由於歲差的關係,不同时期的北極星是不同的。約4800年前,當時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古希臘時代,北極星是小熊座β星。到2100年左右,目前的小熊座α和北極的夾角才會變成最小(只有27'38")。到31世紀後,少衛增八(仙王座γ)將會成為北極星。14000年左右,天琴座α星(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新!!: 明鄭時期和北极星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明鄭時期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簡稱成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的國立大學,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前身為1931年台灣日治時期創辦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45年戰後改制為「省立工學院」(臺灣省僅有的三所省立學院,另二所為省立農學院、省立師範學院),1971年確立為國立成功大學。目前校總區由相互緊鄰的8大校區組成,另擁有安南校區、歸仁校區及斗六校區。.

新!!: 明鄭時期和國立成功大學 · 查看更多 »

刑罚

刑罰是對觸犯法律的人的懲罰,刑罰的目的主要有應報理論、一般預防理論和特殊預防理論。簡而言之,阻隔或監控、嚇阻再犯及嚇阻欲仿傚者和其他相似行為者與撫慰、補償受損者及其相關人事物。 在藥物治療、基因改造(基因治療)、晶片控制、高精準度測謊技術與儀器等等方法合乎成本效益、高效率、效能,具有準確性、穩定性、方便性、安全性,而且對社會、自然環境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之前,只能以教育、傳播、心理治療、刑罰、儘可能不疏失錯誤的偵察和調查系統(包括偵防科技、鑑識科技與體系、制度和監控記錄設備的佈置)等其他方式來預防、矯治直接或間接影響大眾權益的行為。如果能使違法者戒過從善,變成更有能力、意願有益社會及補償受害相關者的人,更能提升社會效益、減少損失,但為了嚇阻他人再犯,仍必須有需求剝奪或給予不欲之事物的處罰(使不得或減少獲得所需、使失去或增加損失所需、增加或給予其不欲)。對於愈有高僥倖心態或自大妄為的犯行者,愈不能疏漏任何一次其各程度的犯行,皆要以相反於其需求模式的方式處罰。.

新!!: 明鄭時期和刑罚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新!!: 明鄭時期和嘉義縣 · 查看更多 »

周全斌

周全斌(?—1670),字邦憲。曾於漳州任官,後於南明永曆五年(1651年)歸附鄭成功。西元1661年,跟隨延平王鄭成功攻佔台灣,總督東都承天府南北諸路。 1662年,世子鄭經與其五弟之乳母陳昭娘私通,鄭成功十分氣憤,下令斬殺世子與其母董王妃。周全斌至思明後,訛傳他奉有王之密諭將殺董妃與世子,遂遭洪旭捉拿,幸好受到董妃救護而得免一死。同年六月,鄭成功薨逝,黃昭、蕭拱宸等人擁立王弟鄭襲登基;十月,世子命周全斌督理五軍戎務,率軍取下臺灣,史稱鄭經克臺。 1663年,清國與荷蘭組成聯軍,鄭經在失去金廈二島後,撤返東都,命周全斌防範後方追兵;然而,周全斌顧及與洪旭的嫌隙,因而投降清國。1665年,隨施琅領兵犯東寧,水師至澎湖遭遇颱風,無功而返。事後,受召入京,編入漢軍正黃旗,封承恩伯。1670年,逝世,諡恪順。兩年後以其子周公仁,襲其爵位。.

新!!: 明鄭時期和周全斌 · 查看更多 »

周文王

周太祖文皇帝,'''姬'''姓,名昌,中國商朝末期周氏族首领,兒子周武王追諡他為周文王,後世視之為道統的傳人之一。.

新!!: 明鄭時期和周文王 · 查看更多 »

呂宋

呂宋島(塔加洛語:Luzon)是菲律賓最大的島,也是世界第15大島,面積109,965平方公里。呂宋島位於菲律賓北部,是首都馬尼拉的所在地。呂宋島在台灣南方,維薩亞斯群島北方,中國南海東方,菲律賓海西方。《劍橋百科》介紹:「多海灣和近岸島嶼。西北部中科迪勒拉山的普洛格山[為最高點]。馬德雷山在島東北。島上最大的湖稱內湖…產穀物、甘蔗、木材、大麻、鉻鐵礦。旅遊業發達。」 呂宋同時也是菲律賓三大政區之一,包括呂宋島,北部的巴坦群島(Batanes)和巴布延群島(Babuyan),南部的馬林杜克島(Marinduque)、馬斯巴特島(Masbate)、卡坦端奈斯島(Catanduanes)、民都洛島(Mindoro)和巴拉望島(Palawan)。吕宋政區面積138309平方公里。 呂宋也是中國史書對西班牙的古稱,而菲律賓的古稱则是小吕宋。.

新!!: 明鄭時期和呂宋 · 查看更多 »

傑書

傑書 (a;),禮親王代善孫,祜塞第三子,康熙帝堂兄。順治六年(1649年),次兄精濟逝世,傑書襲爵封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加封號為康郡王。 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其伯父巽親王滿達海被追論前罪,最終被追奪諡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滿達海之子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一系的爵位由傑書承襲為康親王。康熙初、中期將領,正白旗督統,奉命大將軍,平定耿精忠叛亂,逐鄭經回台灣。康熙三十六年卒,諡號「良」。.

新!!: 明鄭時期和傑書 · 查看更多 »

品秩

品秩又稱品位,是官僚制度當中,用以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的級化/量化方式。東亞地區中,以中國先行創立採用,後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如朝鮮半島和日本等。.

新!!: 明鄭時期和品秩 · 查看更多 »

唐王妃 (東寧)

#重定向 唐王妃 (台灣).

新!!: 明鄭時期和唐王妃 (東寧)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明鄭時期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明鄭時期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军人

军人,是对在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军职人员的称呼,包括戰鬥人員和軍官,類似古代的武士、騎士。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政府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有時亦參與非戰鬥性的包括救災等工作。 丘八與兵痞是中國古代对兵士的贬义旧称。兵油子是长期当兵并沾染了恶习的士兵。.

新!!: 明鄭時期和军人 · 查看更多 »

商汤

汤,商朝的创建者(约公元前17世纪在位)。子姓,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称為唐、成、大乙(太乙),又称高祖乙,原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通婚后,任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朝。 当时夏朝,帝桀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今河南宁陵北)及十多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经过11次战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無援,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于鸣条之战打敗夏桀王,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因而史称“湯武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成汤在商代文字称为“唐”。在祭祀先祖时,殷商人也称呼成汤为“成”、“大(太)乙”。.

新!!: 明鄭時期和商汤 · 查看更多 »

八旗制度

#重定向 八旗.

新!!: 明鄭時期和八旗制度 · 查看更多 »

公爵

公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在中文裏用“公爵”來翻译歐洲中世纪貴族等级系统中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英語Duke、德語Herzog、法語Duc等)。.

新!!: 明鄭時期和公爵 · 查看更多 »

六卿

六卿,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不同。.

新!!: 明鄭時期和六卿 · 查看更多 »

六甲區

六甲區位於臺灣臺南市中央偏北,北臨柳營區、東山區,東鄰楠西區,西臨下營區,南接官田區、大內區。本區呈東西寬南北窄的長條形,東半部屬阿里山山脈的一部分,地勢較為崎嶇,西半部則屬嘉南平原,地勢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新!!: 明鄭時期和六甲區 · 查看更多 »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新!!: 明鄭時期和六部 · 查看更多 »

共主

共主,亦即宗主。自人类文明早期阶段、国家形成过程中或产生国家以后,各个部落或共同体共同承认的首领,或封建时代各个王国、诸侯国共同承认的中央政权,現在也叫宗主國。.

新!!: 明鄭時期和共主 · 查看更多 »

关税

稅,是指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新!!: 明鄭時期和关税 · 查看更多 »

兴化

興化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兴化 · 查看更多 »

元子

元子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元子 · 查看更多 »

先王實錄

《先王實錄》,今亦稱《從征實錄》,為台灣明鄭時期戶官楊英所撰寫之日記式、編年體史書,主要記載跟隨延平王鄭成功征戰的史實。.

新!!: 明鄭時期和先王實錄 · 查看更多 »

剃髮

剃髮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剃髮 · 查看更多 »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新!!: 明鄭時期和剃髮易服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明鄭時期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倪在田

倪在田,字子新,號芻軒,別號荒江釣者。江蘇江都人。 室名枯生松齋,生平待考,著有《續明史紀事本末》、《居稽錄》、《揚州禦寇錄》等。.

新!!: 明鄭時期和倪在田 · 查看更多 »

皮革

革或稱革,是指鞣制处理的动物皮肤,是一种服装和工艺材料。 二十世纪以来还用聚氨酯、聚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制造外观模仿皮革的材料,称为“人造革”。因此来自动物的皮革也被称为“真皮”,与人造革相对。.

新!!: 明鄭時期和皮革 · 查看更多 »

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训诫子孙的书籍。 洪武六年(1373年)时颁布称之为《祖训录》,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修定後再颁布,改名为《皇明祖训》。全书十三章,现在北京图书馆与台湾、日本都有藏本。其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 祖训中没有提到禁止宦官干政,有后人对此感到奇怪。.

新!!: 明鄭時期和皇明祖训 · 查看更多 »

知州

知州指的是中国宋朝以及之后、越南后黎朝和阮朝州的行政长官,雅稱為太守或刺史。.

新!!: 明鄭時期和知州 · 查看更多 »

玄天上帝

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为避讳宋圣祖赵玄朗之名而改称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玄帝、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 其象徵北極星與四象中的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在日本佛教真言宗,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劍,腳踏龜蛇(玄武)之像(有時只踏一大龜),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被視為同一位神祇。 而康元帥與趙元帥玄壇真君同為玄天上帝之護法神。.

新!!: 明鄭時期和玄天上帝 · 查看更多 »

王忠孝

王忠孝(),字长儒,号愧两,福建惠安南埔乡沙格村(今惠安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明末政治人物。.

新!!: 明鄭時期和王忠孝 · 查看更多 »

王爺千歲信仰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新!!: 明鄭時期和王爺千歲信仰 · 查看更多 »

王爵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僅次於整個國家的君主,高於公爵。中国近代最高等级的王爵称为亲王,因此“亲王”也用来翻译西方君主制国家相应的爵位。王爵和作为君主称号的“王”有所不同,前者是君主授予的爵位,而后者是一国的君主。.

新!!: 明鄭時期和王爵 · 查看更多 »

火繩槍

火繩槍或稱火繩銃,是以火繩點火裝置來點火的銃械。火繩點火裝置是以緩慢燃燒的火繩先點燃引火藥(底火),引火藥起火後再點燃推進藥的機構。.

新!!: 明鄭時期和火繩槍 · 查看更多 »

火药

火藥,又名黑火藥,是一種早期的炸藥,直到17世纪中叶都是唯一的化学爆炸物。火药一般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鉀)混合而成,其木炭是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由于火药的燃烧特性和能大量产生气体和热量,火药被广泛用作枪械中的发射药和煙火中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火药发明于7世纪的中国,是中国术士为炼制而得到的副产品。Jack Kelly Gunpowder: Alchemy, Bombards, and Pyrotechnics: The History of the Explosiv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erseus Books Group: 2005, ISBN 978-0-465-03722-3, ISBN 978-0-465-03722-3: pp.

新!!: 明鄭時期和火药 · 查看更多 »

琉球

琉球(rm|kukuzi.

新!!: 明鄭時期和琉球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明鄭時期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大砲.

新!!: 明鄭時期和砲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礼 · 查看更多 »

社學

學,即村社所辦學校,為地方小學,主要教育八到十五歲的兒童或少年。社學始設於元代,明清沿襲。「州、縣設學多在城市,鄉民居住遼遠不能到學者,於大鄉巨堡,各置社學」。 在一些地區,社學是義務教育的重要承擔機構。.

新!!: 明鄭時期和社學 · 查看更多 »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新!!: 明鄭時期和祭司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明鄭時期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明鄭時期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亦称闽洋水师,是中國清代晚期的一支現代化海軍艦隊,由福州船政局規劃、駐防福建沿海。 1860年代,洋務運動展開,1866年福州船政局成立,福建地方官員便開始向英、法、德、美等國採購及製造小型戰艦用作巡洋緝私;後成立福建水師,負責守衛福建、台灣周邊海域。1871年54名因船難漂流到台灣的琉球人被原住民殺害,1874年日本以「保衛琉球僑民」為名派兵登陸台灣番地,引起清廷對海防的警惕,致有「海防大籌議」;直隸總督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為論據上書,獲清廷採納,於是每年撥四百萬兩為經費建設新式海軍(儘管實際用在購置軍艦的款項僅為每年約一百萬兩)——其中福建水師最盛期擁有11艘戰艦。 中法戰爭期間,孤拔率領法國遠東艦隊突襲福建水師,以鱼雷擊中旗艦揚武號,使其擱淺;是役全軍共被擊沉9艘戰艦,幾乎全軍覆沒。戰後,福建水師只添補了兩艘軍艦。1891年以後,清廷緊縮開支,停止添購海軍軍械;福建水師在缺乏艦艇及經費的窘境下,已難成軍。1909年,清政府將福建水師與廣東水師、北洋水師以及南洋水師,合併重編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獨立的福建水師就此解散。.

新!!: 明鄭時期和福建水师 · 查看更多 »

福音书

福音書(Gospel,Ευαγγέλιο;唐朝景教譯「阿思瞿利容經」)是以記述耶穌生平與復活事蹟為主的文件、書信與書籍。在基督教傳統中,它通常意指《新約》聖經中的內容。更狹義的說法,則是專指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但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對福音書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福音書已經失傳,如《希伯來福音書》;有些福音書則被主流教會認定是偽經,如《巴拿巴福音》、《多馬福音》、《猶大福音》、《雅各福音書》等。.

新!!: 明鄭時期和福音书 · 查看更多 »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기자조선),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1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商朝宗室箕子在辽宁与当地原住民东夷人一起建立的一个国家。是以东夷人为主体的国家。有学者认为该国原为箕氏侯国,在辽西的喀左县一带,与孤竹国相邻;在战国时代为燕国将领秦开所败,其国君被迫率百姓遁入朝鲜半岛。.

新!!: 明鄭時期和箕子朝鲜 · 查看更多 »

篆书

书,又称篆文、篆体,是古老的漢字書體,廣義指隸書以前的書體,狹義則特指大篆和小篆。.

新!!: 明鄭時期和篆书 · 查看更多 »

紹武帝

明文宗朱聿𨮁(),或稱紹武帝。年號紹武,1646年—1647年在位,南明第三任君主,朱聿𨮁又稱小唐王,是明绍宗(唐王)之弟,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

新!!: 明鄭時期和紹武帝 · 查看更多 »

罗马化

羅馬化(Romanization或Romanisation),又稱拉丁化(Latinization,Latinisation),是語言學中將不是拉丁字母(又稱羅馬字母)形式的文字系统,轉換成拉丁字母的过程。主要是将被转换系统裡的非拉丁文字,按照转写系统的规则和转写表,忠实地将字符(也包括字符的附加符号及单音素双字符)对号入座地转写成转换系统裡的拉丁字符。被转换系统与转换系统的字符也可以逆向转写。 羅馬化的方案有很多,包括用以表達書面語的音譯、和用以表達口語的轉錄。後者可以再被分為兩類:音位轉錄,用以記錄音素或者一段說話裡的語義數量。和更嚴格的標音轉錄來記錄說話聲音。而每一個羅馬化方案均有一套獨立的規則,規定了每一個已羅馬化字元的發音。除了拼音文字之外,現今唯一採用語素文字系統的漢字也從近代起出現羅馬化方案,但並未完全取代漢字原有的功能。 類似羅馬化的文字轉寫型式還有「」(又稱「斯拉夫化」),即將一個語言音譯或轉錄成西里爾字母的過程。.

新!!: 明鄭時期和罗马化 · 查看更多 »

烏鬼護衛鎮

烏鬼護衛鎮為台灣鄭氏時期的外籍兵團,由荷蘭時期遺留下來的班達島奴隸兵所組成,專門保衛王城,維護延平王與王世子的安危。由於班達島原住民為尼格羅人種裔,所以被閩南人稱為「烏鬼(Oo-kuí)」。烏鬼護衛鎮以火槍裝備,並加選諸鎮將官子弟入隊,練習用槍之法,擴大編制組成護衛鎮。 西元1681年,東寧之變發生,根據《臺灣通史》記載,監國世子鄭克臧被軟禁於北園別館後,鄭經諸弟鄭聰、鄭明等人命令烏鬼兵於當夜殺死世子。然而,其他史書中卻有不同記載。.

新!!: 明鄭時期和烏鬼護衛鎮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明鄭時期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疟疾

瘧疾(Malaria,中文俗称打擺子、冷熱病、發瘧子)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其病原瘧原蟲藉由蚊子散播,隸屬原生生物界,皆為单细胞生物。瘧疾引起的典型症狀有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這些症狀通常在蚊子叮咬後的十到十五天內出現,若病人沒有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數月內症狀可能再次出現。曾感染瘧疾的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的症狀通常較輕微,如果患者沒有持續暴露於瘧疾的環境,此種部分抵抗力會在數月至數年內消失。 瘧疾最常透過受感染的雌性瘧蚊來傳播,瘧原蟲會在瘧蚊叮咬時從蚊子的唾液傳入人類的血液,接著瘧原蟲會隨血液移動至肝臟,在肝細胞中發育成熟和繁殖。瘧原蟲屬(Plasmodium)中有五個種可以感染人類並藉此散播,多數死亡案例由惡性瘧(P. falciparum)、(P. vivax)及(P. ovale)所造成,(P. malariae)產生的症狀較輕微,而(P. knowlesi,又稱諾氏瘧原蟲)則較少造成人類疾病。瘧疾的診斷方式主要為鏡檢或前者配合,近年也發展聚合酶鏈式反應來偵測瘧原蟲的DNA,但因為成本和複雜性較高,目前尚未廣泛地應用於瘧疾的盛行地區。 避免瘧蚊叮咬能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實務上包括使用蚊帳、防蚊液或(如噴灑殺蟲劑和清除積水)。前往瘧疾盛行地區的旅客可以使用數種藥物來,而瘧疾好發地區的嬰兒及第一個三月期以後的孕婦也建議適時使用進行防治。20世紀中葉,以屠呦呦為首的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抗瘧效果良好的藥物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儘管有所需求,但瘧疾目前尚無疫苗,相關研究仍在進行。現在建議的治療方法是併用青蒿素及另一種抗瘧藥物(可能是甲氟喹、苯芴醇或);如果青蒿素無法取得,則可使用奎寧加上去氧羥四環素。為避免瘧原蟲抗藥性增加,瘧疾盛行地區的病患應盡量在確診後才開始投藥。瘧原蟲已逐漸對幾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具有(氯喹)抗性的惡性瘧已經散布到多數的瘧疾盛行區,青蒿素抗藥性的問題在部分東南亞地區也日益嚴重。 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3年全球瘧疾病例共有1.98億例,造成584,000至855,000人死亡,當中有90%是在非洲發生。 瘧疾普遍存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位於赤道周圍的廣大帶狀區域,包含漠南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等 -->。2015年,全球約有2.14億人新感染瘧疾,並造成多達43.8萬人死亡,其中有90%的死亡病例位於非洲。2000年至2015年間,病例數減少37%,但自2014年的1.98億例之後開始回升。瘧疾與貧困息息相關,並严重影響經濟發展。瘧疾會造成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勞動力減少、並衝擊觀光業,非洲每年估計因瘧疾損失120億美元。.

新!!: 明鄭時期和疟疾 · 查看更多 »

瑪家鄉

家鄉(排灣語:Makazayazaya)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北方,北臨三地門鄉,東鄰臺東縣金峰鄉,東北連霧台鄉,西鄰內埔鄉,西南連萬巒鄉,南接泰武鄉。 本鄉另有一飛地-三和村,夾在長治鄉、內埔鄉與鹽埔鄉之間。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北側,地勢險阻,起伏甚大,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臺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

新!!: 明鄭時期和瑪家鄉 · 查看更多 »

瓷器

瓷器,也作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窯內烧製。 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国魏晋或隋唐(目前有争议),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窯爐內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过各种贸易管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新!!: 明鄭時期和瓷器 · 查看更多 »

田川七左衛門

川 七左衛門可能指.

新!!: 明鄭時期和田川七左衛門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甲 · 查看更多 »

甲必丹

華人甲必丹(Kapitan Cina)或簡稱為甲必丹(Kap-pit-tan;gaap3 bit1 daan1),是葡萄牙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即是任命前来经商、谋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為僑民的首领,以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甲必丹”即是荷兰语“kapitein”的南方漢語音译,本意为“首领”(与英语“captain”同源)。 在15世紀,葡萄牙殖民統治東南亞的馬六甲和萬丹時,通過分化各民族的政策來間接管理殖民地。Ooi, Keat Gin.

新!!: 明鄭時期和甲必丹 · 查看更多 »

燕巢區

燕巢區位於臺灣高雄市西部中央地帶,北臨田寮區、岡山區,東鄰旗山區,西鄰橋頭區,西南連接楠梓區,東南連接大樹區,南則接大社區。 本區位處平原地帶,但惡地地形極為發達,分布著泥火山、裸岩、瀑布等景觀。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年雨量約1800毫米。.

新!!: 明鄭時期和燕巢區 · 查看更多 »

監國

監國,是君主制國家的制度,相當於君主的代理人。通常是指君主出外巡狩時,由儲君留守宮廷處理政務。或者指君主因故未能親政,由皇族宗室代理朝政;也有可能是君主已死,但新任君主尚未即位,由大臣或宗室暫時代理朝政。 亦有君主把一些政務交由儲君處理,稱之監國,為將來繼位作準備。有些政權的太子在登基之前,先稱監國才即位。 一個藩鎮或諸侯國的代理人,往往稱為留後。 Category:君主制 Category:储君 Category:摄政.

新!!: 明鄭時期和監國 · 查看更多 »

監軍

监军也称监军事、督軍,是中國歷史上,替中央政府監督在外之軍隊的官職,常持節。.

新!!: 明鄭時期和監軍 · 查看更多 »

盧建榮

盧建榮(),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曾服務於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教授、佛光大學歷史系所兼任教授。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台灣當代文化史。著有專書多本,以及論文、文章百餘篇。二○○九年起,受委託主編時英文化《社會/文化史集刊》。.

新!!: 明鄭時期和盧建榮 · 查看更多 »

目加溜灣社

加溜灣社(Backloun;Ba̍k-ka-liu)是位在今臺灣臺南市善化區溪美里一帶的平埔族西拉雅族聚落,荷蘭人將社名用羅馬拼音拼寫作「Backloun」,而漢人的文獻亦有音譯成漢字名「目茄洛灣」、「目加喇員」、「未加溜灣」、「麥加流灣」、「加溜灣」、「嘉溜灣」、「台溜灣」等形式,此外善化的社內遺址被認為是目加溜灣社的遺址。 1625年時荷蘭人在赤崁社築城,派了40多人到此採竹卻遭到原住民的攻擊而敗走。1629年10月1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在赤崁(普羅民遮城周邊)重建房屋後,目加溜灣社與蔴豆社率眾到赤崁丟標槍與射箭。這導致福爾摩沙議會(Raad van Formosa)在1629年11月決定「要用火和刀毀滅目加溜灣社」,並在該年11月23日出兵,11月底目加溜灣社投降,12月2日訂下和約。 之後荷蘭人為了要教化當地居民,便在目加溜灣社東邊建學校,以新港語為標準教學,此外還建了教堂以傳教。在1639年時,該社千名人口中已有361人成為基督教信徒。 除了興學、建教堂外,荷蘭人還在社學前方挖了一口井,後來被土石掩埋,直到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7月因為善化慶安宮建牌樓與中山路整修才被發現,並被整理保留在慶安宮廟埕左邊,立「荷蘭古井」石碑為記。 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內,其中一處東西向要道稱為目加溜灣大道以為紀念。.

新!!: 明鄭時期和目加溜灣社 · 查看更多 »

盔甲

,是人類在武力衝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冑、鎧甲。其中盔與冑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

新!!: 明鄭時期和盔甲 · 查看更多 »

白晝之王

白晝之王(Keizer van Middag),又稱中晝之王、白日大帝、平埔太陽王,指的是大肚王國的國王(本質上較類似部落聯盟領袖),於17世紀統治中台灣的平埔民族群。荷蘭文的middag對應到英文的midday、noon或afternoon,字面上有「中午」、「白天」的意味,但在現代荷蘭文中專指「下午」。.

新!!: 明鄭時期和白晝之王 · 查看更多 »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新!!: 明鄭時期和隆武帝 · 查看更多 »

银(silver)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来自argentum),原子序数47。银是一种柔软有白色光泽的过渡金属,在所有金属中导电率、导热率和反射率最高。銀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有纯净的游离态单质(自然银),与金等其他金属的合金,还有含银矿石(如辉银矿和角银矿)。大部分银都是精炼铜、金、铅和锌的副产品。 银不易受化學藥品腐蝕,长久以来被视为贵金属。银比金来源更丰富,在现代以前的货币体系中作为硬币使用,有时甚至和金一道使用。除了货币之外,银的用途还有太阳能电池板、净水器、珠宝和装饰品、高价餐具和器皿(银器),银币和还可用于投资。银在工业上用于和导体、特制镜子、窗膜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银的化合物用于胶片和X光。稀硝酸银溶液等银化合物会产生,可以消毒和消灭微生物,用于绷带、伤口敷料、导管等医疗器械。.

新!!: 明鄭時期和銀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明鄭時期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明鄭時期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明鄭時期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新!!: 明鄭時期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荷西時期

#重定向 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新!!: 明鄭時期和荷西時期 · 查看更多 »

荷蘭人

尼德蘭人(Nederlanders),中文習慣稱為荷蘭人,是荷蘭的主體民族,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Autochtone population at 1 January 2006, Central Statistics Bureau, Integratiekaart 2006, This includes the Frisians as well.

新!!: 明鄭時期和荷蘭人 · 查看更多 »

草书

草书(別稱:藁書)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因字跡潦草而得名。.

新!!: 明鄭時期和草书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明鄭時期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萬丹 (印尼)

#重定向 萬丹蘇丹國.

新!!: 明鄭時期和萬丹 (印尼) · 查看更多 »

萬年縣 (台灣)

#重定向 萬年縣 (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萬年縣 (台灣) · 查看更多 »

萬年縣 (臺灣)

萬年縣,臺灣明鄭時期兩個縣級行政區之一,鄭經統治之時將縣改制為散州。臺灣為清朝統治之後,原萬年縣轄區被分為臺灣府底下的臺灣縣與鳳山縣。而對於萬年縣治的所在地,歷來有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高雄市左營區、高雄市湖內區太爺里三說,而臺南縣政府依據2004年4月30日舉辦的「明鄭時期萬年縣治考證座談會」與2007年8月22日的「萬年縣治座談會」,於2008年12月14日在臺南縣仁德鄉二行村(今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的清王宮前方公園立「古萬年縣治紀念碑」。.

新!!: 明鄭時期和萬年縣 (臺灣)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明鄭時期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新!!: 明鄭時期和顺治 · 查看更多 »

顾诚

顾诚(),江西南昌人,当代历史学家,明代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包括《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及论文多篇,其中《南明史》一書“凡例”中指出,全书不仅要做到“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而且“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有些问题难以下结论,只好暂时存疑,同时在正文或注解中指出疑点所在。”直接引用的地方志达237部,从东北、西北到东南、西南,县志、府志、州志、省志应有尽有,喜歡夜里工作、白天睡觉,並與浓茶、抽烟、失眠、安眠药相伴,過著苦行僧似的生活。《南明史》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其妻是何龙素,育有一女顾珊。2003年6月25日11时10分因肺癌在北京去世。.

新!!: 明鄭時期和顾诚 · 查看更多 »

行书

行書,分為行楷及行草,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相傳是在東漢年間劉德升所創。唐朝張懷瓘《書斷》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晉朝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祭姪稿》是顏真卿著名的行書作品,感情生動,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節於東坡雪堂寫成,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書法家--譽為繼《蘭亭序》、《祭姪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行草則介於草書與行書之間,文字動感也較易辨認。.

新!!: 明鄭時期和行书 · 查看更多 »

袞龍袍

袞龍袍是中國隋代之後為中國皇帝、皇太子、親王、郡王,新羅国王、高麗国王、朝鮮国王、王世子、大韓帝国皇帝、皇太子、親王,越南皇帝、皇太子,琉球國王所穿,绣着龙形图案之圓領袍,穿時配翼善冠。皇帝所穿的又稱袞服、袞衣、龍袍、黃袍、吉服,與冕服合稱袞冕。 袞服最早不是黃色的。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讀通鑑論》:“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遂为皇室专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龍袍上繡有九條龍,其中有一條龍是繡在衣襟裡面,《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二》亦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北宋戲曲有《打龍袍》。 在京剧中,戏衣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五爪龙只能用在象征皇家的黄色龙袍上。.

新!!: 明鄭時期和袞龍袍 · 查看更多 »

食糖

糖(sugar)泛指各種可食用的帶有甜味的晶體,有甜味、短鏈、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許多會用在食品中。糖在有機化學中屬於醣類,由碳、氫及氧三種原子組成。單醣是結構較簡單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日常用的蔗糖則屬於雙醣,在人體中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其他的雙醣有麥芽糖及乳糖。較長鏈的糖稱為寡醣。有些化學結構不同的物質也有甜味,但不會歸類為糖,有些會用來代替食物中的糖,稱為甜味劑,一般俗稱代糖。 大部份植物的組織中都有糖分,但只有在甘蔗及糖用甜菜中才有夠高的濃度。依全球性的生產比例來看,蔗糖約占七成,甜菜糖約占三成。自古在南亞及東南亞等熱帶氣候地區都有種植甘蔗,在18世紀在西印度群島及美洲開始開設製糖工廠,其產量大幅增加。這是首次使糖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之前只能靠蜂蜜使食物有甜味。糖用甜菜是甜菜的一個栽培品种,在較寒冷的氣候中成長,在十九世紀發現萃取糖的技術後,也成為糖的主要來源。糖的生產及交易在許多方面都改變了人類歷史,包括殖民的形成、奴隶制度的出現、契約勞工的產生、19世紀時因為糖交易控制國家而產生的人民遷徙及戰爭,以及新大陸的民族組成及政治結構。 全世界在2011年消耗了1.68億噸的糖,每人每年平均消耗24公斤的糖(若在工業化國家中,每人年均消耗量則為33.1公斤),相當每人每天從糖攝取了260卡路里。在二十世紀後期開始質疑高糖分(特別是精製糖分)的飲食到底對人類是否有益。食糖已確定和肥胖有關,也懷疑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癡呆、黃斑變性及蛀牙有關。許多研究都試著找出其中的關係,但結果各有不同,原因是很難找到完全不攝取糖,或是幾乎不攝取糖的控制組族群。.

新!!: 明鄭時期和食糖 · 查看更多 »

西屬東印度群島

西屬東印度群島(Indias Orientales Españolas),是西班牙位於亞太地區、統治時間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地。其範圍包括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摩鹿加群島的一部分;也曾一度短暫的包含台灣北部。 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後,絕大多數的島與均為美國所佔;其餘的領地則依1899年的德西條約售給德國。 在統治此地期間,西班牙國王通常身兼「東與西印度群島國王」的頭銜(Rey de las Indias orientales y occidentales)。.

新!!: 明鄭時期和西屬東印度群島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明鄭時期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Españoles)是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家西班牙之主體民族,母語是西班牙語,而西班牙語則是 一種從拉丁方言發展而來的語言,歷史悠久。大部分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 隨著西班牙帝國的興起,西班牙人也散居各個殖民地。西班牙人和這些殖民地的原住民通婚,使得殖民地擁有大量的西班牙后裔,這以拉丁美洲為甚。.

新!!: 明鄭時期和西班牙人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銀圓

西班牙銀圓(El Real de a 8,即西班牙銀元,在中國又稱本洋、双柱、柱洋、佛頭、佛銀、佛頭銀,是一種銀質硬幣,直徑約38毫米,價值8個西班牙雷亞爾。.

新!!: 明鄭時期和西班牙銀圓 · 查看更多 »

西貢市

西貢市又稱西貢墟、西貢市中心,是位於香港新界東部西貢區的小型市鎮,靠近西貢半島,面向西貢海。西貢市位處鄰近地區各鄉村的中心,所以附近的地區亦稱為「西貢」。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此外西貢市也是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不少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亦位於此。.

新!!: 明鄭時期和西貢市 · 查看更多 »

西拉雅族

西拉雅族(Siraya),又譯作希萊耶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主要分佈在嘉南平原。台灣文字歷史上被外來者以「福爾摩沙人」(Formosan) 稱呼,部分係專指其所接觸之西拉雅族人等。 19世紀因漢人爭地壓力,部份西拉雅人逐漸東遷,移住臺東、花蓮一帶,幾乎漢化,失去傳統風俗及語言,因此以平埔族群分類之。如今尚未受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承認,近年發起正名運動,要求官方承認其原住民身分,臺南縣政府在2005年率先認定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族」,2010年縣市合併後,臺南市政府繼承其為「臺南市定原住民族」)。2013年,花蓮縣富里鄉公所亦跟進承認。 西拉雅族由於自身的阿立祖信仰,又有「拜壺民族」的稱呼,但有一說指出西拉雅族並非祀奉壺,而是崇拜壺中象徵祖靈神力的水。.

新!!: 明鄭時期和西拉雅族 · 查看更多 »

馬信 (東寧)

信(Má Sìn;),字子玉,陝西西安人,鄭成功的親信大將,封建威伯。在荷蘭史料中被稱為馬本督(Bepontok)。.

新!!: 明鄭時期和馬信 (東寧) · 查看更多 »

馮錫範

馮錫範,號習範,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祖籍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市龙文区崎岭村)人,東寧(明鄭)官員,鄭經倚為大將,鄭經逝世之後,馮錫範與鄭哲順、劉國軒等人發動東寧之變,絞死監國鄭克臧,立鄭經次子鄭克塽。後率鄭克塽投降滿清。.

新!!: 明鄭時期和馮錫範 · 查看更多 »

首爾

首尔(,官方英語拼法:Seoul,國際音標:),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為韓國首都,同時為韓國及朝鮮半島最大城市,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汉江流域,地處朝鮮半島中部。公元前18年,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首先定都于此地,之後成為高麗王朝的南京和朝鮮王朝的國都,現今為韓國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截至2017年,全市人口約1千萬;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則達2千4百萬。 首尔曾举办1986年亚洲运动会、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與日本合辦)、2017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国际体育赛事與2010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会议,並獲選為2010年的世界设计之都。都會區內有昌德宮、水原华城、宗庙、朝--鲜王陵、南漢山城等5處古蹟列為世界遗产。.

新!!: 明鄭時期和首爾 · 查看更多 »

許雪姬

許雪姬(),澎湖人。臺灣歷史學家,研究專長為臺灣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第二任與第四任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以研究二二八事件與口述歷史而聞名,1991年即參與由賴澤涵教授所主持的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其他研究主題包括清代臺灣制度史、臺灣家族史、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及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新!!: 明鄭時期和許雪姬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明鄭時期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諮議參軍

諮議參軍為台灣明鄭時期的最高行政官員,統領六官。僅陳永華一任。.

新!!: 明鄭時期和諮議參軍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明鄭時期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魯王公主

魯王公主,朱姓,為明朝魯王朱以海的庶女,生母為次妃陳氏。是否册封为郡主,不可考,清末日初的台灣史學家連橫所撰寫的《臺灣通史》中,將朱氏列於〈列女列傳〉之首,稱「魯王公主」。同母姊妹朱氏為鄭成功次子鄭聰之妻。.

新!!: 明鄭時期和魯王公主 · 查看更多 »

鯤鯓

鯓(Khun-sin),原作昆身,指圍繞著潟湖、內海仔外的沙洲,即濱外沙洲。也可略稱為沙汕地形,或簡稱汕。 在台灣,由於西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沙洲與潟湖地形,自古以來在當地(尤其台南市海濱)便出現許多以「鯤鯓」為名的地名。 在字義上,鯤為鯨魚,鯓為鯨魚隆起的背部,鯤鯓乃是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鯨魚背部的意思。台灣因外型及面積廣大,亦有鯤島之稱。 《莊子·逍遙遊》描述鯤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大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新!!: 明鄭時期和鯤鯓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明鄭時期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賴塔

#重定向 賚塔.

新!!: 明鄭時期和賴塔 · 查看更多 »

賴永祥

賴永祥(),臺灣臺南市後壁區人,知名圖書館學學者。.

新!!: 明鄭時期和賴永祥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明鄭時期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鹿耳門

鹿耳門(Lo̍k-ní-mn̂g)是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的一個地名,最初用來指臺江內海與外海連通的水道及其周圍地區。鹿耳門水道南北兩邊為濱外沙洲,分別是南線(南汕)與北線(北汕),而在姚瑩《東槎紀略》〈籌建鹿耳門砲臺〉一文中提到南線又名北線尾,北線又名海翁隙。1643年於《熱蘭遮城日記》上出現的「Lacquymoye」一詞可視為「鹿耳門」一名在荷蘭文獻上的首次出現。另外在清初文獻上記載鹿耳門之名是因「形如鹿耳,分列兩旁,中有港門,鎮鎖水口」而來。而自1960年代左右開始安南區的顯宮與土城地區便開始爭論鹿耳門港的位置與清代鹿耳門媽祖廟的正統相關性。.

新!!: 明鄭時期和鹿耳門 · 查看更多 »

麻豆區

麻豆區(Muâ-tāu khu)位於臺灣臺南市中部偏西北,北鄰下營區、學甲區,西鄰佳里區,東鄰官田區、善化區,南接西港區、安定區。 本區地處嘉南平原中央地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曾文溪自區境南邊流經,經濟活動以農牧業為主,代表作物為文旦,有「柚城」的美名,在臺灣享有極高知名度;居民則以為主。.

新!!: 明鄭時期和麻豆區 · 查看更多 »

軟禁

軟禁指的是用非暴力手段,合法或非法地把某人的活動範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中,在任何時間均受到監視,需要獲得批准才能出外。且未經批准的人不得與軟禁者有所接觸及連繫。與監獄比較,軟禁的情況比監獄稍微自由。有些被軟禁者的通訊(如電話、網際網路等)會受到限制甚至是被切斷。 以科技的方法限制被軟禁者的活動範圍時,通常會在該人手臂或腳上安裝俗稱「電子腳鐐」的電子感應器,無法除下。如果被禁者距離指定範圍太遠或試圖破壞感應器,系統會作出記錄,並通知執法機關。.

新!!: 明鄭時期和軟禁 · 查看更多 »

黃叔璥

黃叔璥(),字玉圃,號篤齋,清順天府大興縣人(今屬北京),首任巡臺御史。其所著之《臺海使槎錄》、《南征紀程》等書對於閩南、臺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兄黃叔琳為康熙年間探花。.

新!!: 明鄭時期和黃叔璥 · 查看更多 »

黃安 (明鄭)

黃安(?-1665年)為明鄭的大將。西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三月,黃安率軍進攻漳浦,大殲清兵,戰功彪炳,鄭成功開始重用之。1661年,鄭成功攻台,黃安從征。鄭氏佔領台灣後,黃安先後擔負重任,先是擊敗北方的大肚王國,後來又鎮守王城所在的安平鎮,地位崇高。 西元1662年(鄭氏永曆十六年),鄭成功薨,王弟鄭襲護理大將軍印,黃昭、蕭拱宸等人擁立鄭襲為王,並舉兵拒世子鄭經。同年,世子自思明領兵入東都靖難,諸多將領皆採觀望態度,唯有黃安率軍助世子。世子反正登基後,授其「征剿將軍印」,統領親軍勇衛。1664年,擊敗大肚阿德狗讓。1665年,黃安去世,從祀延平郡王祠西廡。鄭經之長、次郡主分別許配給其子黃肇隆、黃肇燦。.

新!!: 明鄭時期和黃安 (明鄭) · 查看更多 »

黃昭

黃昭,為南明末期與明鄭時期初期的武將。 西元1661年三月,延平王鄭成功率軍欲攻佔台灣,黃昭從成功出征。奉令親帶銃手於七鯤身尾與荷蘭兵戰鬥。六月,領軍札北路屯墾。七月與援剿後鎮張志縱管事楊高凌削土番,激變大肚王國的阿德狗讓反,遂令移南路。 1662年五月,鄭成功於承天去世,黃昭與蕭拱宸等人擁立鄭成功五弟鄭襲為「護理」,以兵阻止人於思明的世子鄭經返回登基。十一月初一,世子軍登陸,雙方戰於潦港,黃昭中流箭身亡,蕭拱宸等人皆降。世子成功登基,是為鄭經克臺。.

新!!: 明鄭時期和黃昭 · 查看更多 »

黃昭堂

黃昭堂(又稱黃有仁、Ng, Yuzin Chiautong,),政治及歷史學者,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袖,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2004年2月28日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總指揮,總統府國策顧問。.

新!!: 明鄭時期和黃昭堂 · 查看更多 »

黑人

黑人,即黑色人种,又称尼格罗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赤道人种、剛果人種,是人类分类学说裏的一种人种。 現今黑人大多聚居于非洲和美洲,另外,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美拉尼西亚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膚色雖然也是黑色,但是現今根據其他科學證據將他們歸類為棕色人種,而不是黑色人種。.

新!!: 明鄭時期和黑人 · 查看更多 »

黑水溝 (小說)

《黑水溝》是台灣小說家姚嘉文的經典作品,屬於台灣七色記系列的第二部曲。《黑水溝》描述1680年台灣東寧王朝末期動盪社會中的情愛悲劇。本書籍由此段愛情故事,鋪陳出鄭氏王族在台灣的統治歷史。.

新!!: 明鄭時期和黑水溝 (小說) · 查看更多 »

郎中 (官职)

郎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

新!!: 明鄭時期和郎中 (官职) · 查看更多 »

郡县制

郡縣制,指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於現在的行政區劃)。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新!!: 明鄭時期和郡县制 · 查看更多 »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貢(),曾是南越首都,現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及其五个中央直辖市之一,為越南經濟、貿易、交通及文化中心。該市現名是為了紀念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國領導人、越南劳动党主席兼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 都會區包括了胡志明市市區、平陽省土龍木市、以安市社、順安市社、同奈省邊和市和周邊城鎮,人口超過900萬人。是越南與前法屬印度支那最大的都會區。在胡志明市都會區,大都市區覆蓋大部分地區。東南部加前江和隆安省正在規劃一個面積達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居民的城區,到2020年根據在美世人力資源諮詢、經濟學人信息部和非洲國際經委會,胡志明市在世界上最昂貴的城市名單上排名132。.

新!!: 明鄭時期和胡志明市 · 查看更多 »

郡王

郡王是中國古代帝王敕封皇室成員、異姓功臣或外藩國王的一種爵位。郡王的地位僅次於親王,为封爵的第二等,別稱大王。.

新!!: 明鄭時期和郡王 · 查看更多 »

都事

都事,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晉代、南北朝設尚書都令史為尚書令、僕射、左右二丞之屬吏,隋改都令史為都事。隋唐分屬六尚書,秩從七品上,宋朝尚書省設三人,秩正八品,與錄事同列堂後官。元代中書省左右司、樞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以及各行中書省均設,秩正七品或從七品。明代都察院、五軍都督府、各都指揮使司、宣慰使司亦設有此首領官。 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之監察部門,如都察院。品等為正六品。該官職主要監察六部業務之輔佐,設置於都察院六科的各都事均官小權大。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新!!: 明鄭時期和都事 · 查看更多 »

郑克臧

#重定向 鄭克𡒉.

新!!: 明鄭時期和郑克臧 · 查看更多 »

舟山群岛

舟山群岛,是中国浙江省东海水域内的一个群岛,有大小島嶼1390個,連水域總面積2萬2千2百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371平方公里。舟山群岛属舟山市管辖。 2013年12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繼上海成立自貿區後,同意建立浙江舟山群島自貿新區。根據國務院對舟山自貿區作出的規劃,是要將舟山致力建設為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現代海洋產業基地等等。.

新!!: 明鄭時期和舟山群岛 · 查看更多 »

赤崁

#重定向 赤崁樓.

新!!: 明鄭時期和赤崁 · 查看更多 »

赤崁樓

赤崁樓(Chia-Kam-Lâu),又作赤嵌樓,位於臺灣臺南市的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亦稱省城、攝政城),紅毛樓,在地人稱為番仔樓(Hoan-á-lâu),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倾圮,僅留部分殘蹟。 今日所見的赤崁樓,大部分是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陸續興建的儒、道教廟祠,包括海神廟、文昌閣。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終成今日樣貌。因此,所稱赤崁樓,是歐式普羅民遮城殘蹟,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國定古蹟。.

新!!: 明鄭時期和赤崁樓 · 查看更多 »

閩南

閩南(Bân-lâm),指福建(簡稱閩)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的福建省中漳州、泉州、廈門3個地級市(經濟發達,有閩南金三角之稱)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金門,,部份定義亦包含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

新!!: 明鄭時期和閩南 · 查看更多 »

藍理

藍理(),字義山,福建漳浦人。清朝將領。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征台,知藍理英勇,奏署右營遊擊領舟師。施琅以藍理為前鋒,弟藍瑤、藍瑗、藍珠一同從軍。鄭克塽遣劉國軒守澎湖,令曾遂等率眾數萬迎敵。藍理督兵迎戰,受傷腹破腸流。臺灣平定後,敘功,仍授參將,加左都督。 未幾,丁父憂。二十六年,授陝西神木營副將。不久,擢宣化鎮總兵,掛鎮朔將軍印。二十九年,移定海鎮總兵。四十二年,復移天津鎮總兵。四十五年,擢福建陸路提督。四十七年,丁母憂,命在任守制。五十四年,賜總兵銜,從都統穆爾賽協理北路軍務。五十七年,以病回京。五十八年,卒。.

新!!: 明鄭時期和藍理 · 查看更多 »

藩府二鄭公子墓

藩府二鄭公子墓位於臺南市南區的桶盤淺墓園內,即過去大南門外的鞍仔庄,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後因改制而改為市定古蹟,原臺南縣市合併為直轄市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藩府二字指的是「延平郡王府」,二鄭公子指的是鄭成功四子鄭睿(字聖之)與十子鄭發(字省之)二人。該墓是臺南市列為古蹟的四座古墳之一,另外三座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曾振暘墓、同為永曆年間鄭家宗族之墓的藩府曾蔡二姬墓與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施瓊芳墓。.

新!!: 明鄭時期和藩府二鄭公子墓 · 查看更多 »

藩王

藩王就是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通稱諸侯王。中国历史中,拥有王爵者都可以称作藩王,不管是宗室或是外姓,亦不管亲王或郡王。藩王可能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外姓一般得到藩王称号的都是战功卓越的臣子。如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耿精忠,尚可喜等。.

新!!: 明鄭時期和藩王 · 查看更多 »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新!!: 明鄭時期和闽南民系 · 查看更多 »

董太妃

#重定向 董友.

新!!: 明鄭時期和董太妃 · 查看更多 »

董王妃 (東寧)

#重定向 董友.

新!!: 明鄭時期和董王妃 (東寧) · 查看更多 »

董氏 (鄭成功妻)

#重定向 董友.

新!!: 明鄭時期和董氏 (鄭成功妻)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明鄭時期和铜 · 查看更多 »

铅(Plumbum,化学符号:Pb)為化学元素,原子序数82。铅是柔軟和展性強延性不佳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铅原本的顏色為青白色,在空气中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可用於建筑、铅酸充电池、弹頭、炮弹、銲接物料、釣魚用具、漁業用具、防輻射物料、奖杯和部份合金,例如電子焊接用的鉛錫合金。.

新!!: 明鄭時期和铅 · 查看更多 »

蔡璋

#重定向 喜友名嗣正.

新!!: 明鄭時期和蔡璋 · 查看更多 »

蔡雲

蔡雲(?-1662年),臺灣明鄭王朝人物,鄭襲的部將,擁立鄭襲為留後,在鄭經克臺之役後,被迫自殺。 原為延平王鄭成功幼弟鄭襲的家僕,後為其策士。 1662年(鄭氏永曆十六年)6月,鄭成功薨於承天,蔡雲遊說諸多將領,說鄭經曾經得罪鄭成功,不應繼位,得到臺灣軍將領黃昭以及蕭拱宸等人的支持,擁立鄭襲。 同年11月,世子鄭經自廈門親自率軍進攻臺灣安平,是為鄭經克臺,斬殺支持鄭襲的黃昭、蕭拱宸等。克臺後鄭經將叔父鄭襲軟禁,鄭襲深怕性命有危,便委罪於蔡雲,蔡雲遂自縊。.

新!!: 明鄭時期和蔡雲 · 查看更多 »

蔡機功

蔡機功(),福建人,本為鄭成功的麾下部屬,期間因故離職,後於台灣清治时期初期發動民變。.

新!!: 明鄭時期和蔡機功 · 查看更多 »

蔡政

蔡政(?-1668年),字拱樞,生於泉州府同安縣金門,族裔閩南人,為臺灣鄭氏王朝開國初期的重要文臣。.

新!!: 明鄭時期和蔡政 · 查看更多 »

鄭克塽

鄭克塽(閩南語:Tīnn Khik-sóng;),一名秦,人稱秦舍,字實弘,號晦堂,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 1681年,鄭克塽繼承王位。1683年,率領舉國降清,降清後受封海澄公。 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新藩(Sinpouan;Si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克塽。.

新!!: 明鄭時期和鄭克塽 · 查看更多 »

鄭克壆

鄭克壆(生卒年不詳),清初人物,本名鄭晉,字實庵,名壆,即壩也,號晦堂。 明鄭宗室,為延平王鄭經三子,封恭謹侯。 1683年,施琅攻臺,明鄭王朝滅亡,鄭克壆隨兄長鄭克塽遷北京,被清廷編入漢軍八旗正黃旗,授四品職。 1699年,清聖祖命將鄭成功及鄭經夫婦遺骸,遷葬故鄉泉州南安康店鄉,鄭克壆自北京回鄉輔助,事畢返回北京。.

新!!: 明鄭時期和鄭克壆 · 查看更多 »

鄭克𡒉

鄭克(;),是臺灣明鄭時期延平王鄭經之長子,幼名欽,人稱欽舍,其母陳昭娘為鄭經妾,原為鄭經幼弟之乳母,與鄭經私通,後懷孕並成為其妾室。由於唐王妃死前並沒有為鄭經產下後嗣,鄭克𡒉因而成為元子。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被冊立為世子,並兼任監國(Camcock《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賴永祥,臺灣文獻;閩南語:Kàm-kok)。永曆三十五年正月廿八(1681年3月17日),鄭經病逝後不及三日,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克𡒉《彰化縣志稿》:「十月,得施,克𡒉孤立無援,慘遭殺害,東寧變出非常,錫范擁克塽嗣襲,權爲所攬,封軒武平候。」。.

新!!: 明鄭時期和鄭克𡒉 · 查看更多 »

鄭經

鄭經(tl;),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鄭王朝君主,一名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鄭成功之嫡長子,與叔鄭襲爭位勝利後,在無大明皇帝的冊封之下,自行襲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並封仁德將軍。於1663年至1681年在位,在位十九年,諡號文王。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本藩(Ponpoan;Pú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經。 鄭經對台灣的發展貢獻不小,在其在位掌政期間,在政治方面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諮議參軍與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引入台灣;在教育方面,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台灣也自此納入漢文化的範圍內。.

新!!: 明鄭時期和鄭經 · 查看更多 »

鄭經嗣位之爭

鄭經嗣位之爭,又稱鄭經克臺或鄭經靖難,是西元1662年(永曆十六年)5月至11月,首代延平王鄭成功病薨後,王世子鄭經與其叔父鄭襲各自為了爭奪王位,展開一場長達約半年的內部政治、軍事鬥爭。鄭經由思明(今福建廈門)親自東征東都承天府(今臺灣臺南)而獲勝,嗣位登基。.

新!!: 明鄭時期和鄭經嗣位之爭 · 查看更多 »

鄭芝龍

鄭芝龍,字飛黃,小名一官(閩南語:It-kuan;荷蘭書寫Iquan),喀爾文教教名尼可拉斯(Nicholas)(),福建省南安縣人,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海盜),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且在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的第一人。 鄭芝龍為中國明朝末年以華南、臺灣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軍人、官員兼且倭寇,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在歐洲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於世「Quon」、「Iquon」、「Iquam」、「Equan」所指均為其人。 1628年,身為海盜的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 鄭芝龍對歷史的影響,主要是作為先於荷蘭人的先驅漢人,繼承李旦和顏思齊等人及部眾開發福爾摩沙(臺灣),他在臺灣西南海岸魍港建立基礎,為漢人移台的主要據點。雖然明朝政府從未管轄過臺灣的土地,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後來於攻臺之役驅逐荷蘭人,並引渡大量漢人進入臺灣社會。.

新!!: 明鄭時期和鄭芝龍 · 查看更多 »

鄭聰

鄭聰(生卒年不詳)字哲順,號怡堂,福建省泉州府武榮安平人,為延平王鄭成功次子、東寧宗室。娶明魯王朱以海庶女,其妻的同母姊妹朱氏在夫死後亦遷居台灣,後人稱為魯王公主。 西元1664年,隨兄長延平王鄭經撤退東寧。1681年,兄長鄭經薨,鄭聰與外戚馮錫範聯手以「監國非鄭氏骨肉」為由發動東寧之變,絞死監國世子鄭克臧於北園別館(今臺南開元寺),改立鄭克塽為君。 克塽尚年幼,董太妃封鄭聰為輔政公輔佐新君統治東寧;然而,鄭聰為人平庸且優柔寡斷,經常受侍衛馮錫範擺佈。施琅率清兵攻臺,鄭聰隨克塽投降清兵。.

新!!: 明鄭時期和鄭聰 · 查看更多 »

鄭襲 (明鄭)

郑襲(tl;),字世襲,齋號葵庵。明末清初福建泉州泉安人,鄭氏王朝宗室,鄭芝龍第五子,鄭成功幼弟。鄭芝龍降清時,鄭襲跟隨鄭成功,後隨之來臺。因與鄭經爭位,被流放廈門,後降清。.

新!!: 明鄭時期和鄭襲 (明鄭) · 查看更多 »

鄭氏王朝宗室列表

#重定向 鄭成功家族.

新!!: 明鄭時期和鄭氏王朝宗室列表 · 查看更多 »

鄭泰

鄭泰,可以是.

新!!: 明鄭時期和鄭泰 · 查看更多 »

鄭泰 (明朝)

鄭泰(),鄭芝龍的堂侄,鄭成功的堂兄,與鄭成功同為鄭氏十二世,並長期擔任戶官,管理財務及對外貿易。隆武帝曾封鄭泰為建平侯。 當鄭成功帶兵出征時,鄭泰經常留守根據地。例如:.

新!!: 明鄭時期和鄭泰 (明朝)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明鄭時期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家族

鄭成功家族,又稱臺灣鄭氏,簡稱鄭氏,為一個對東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家族。鄭氏源自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是闽南人。鄭氏的興起可以追溯到發跡於日本平戶的大海商鄭芝龍,他所建立的龐大家業是日後明鄭軍閥的濫觴。其子鄭成功繼承他的海上事業,用以號召反清復明、反滿復漢,並藉著與荷蘭的戰爭在台灣開闢了新的領土。三世鄭經與四世鄭克塽持續在台灣經營,直到澎湖海戰後降清,鄭氏家族才在歷史舞台上沒落。 鄭氏家族在東亞的歷史上有許多重要的事蹟,包含建立明鄭勢力、攻占台灣、將漢文化引入台灣、參與清朝的三藩之役以及澎湖海戰戰敗影響台灣近代史等。.

新!!: 明鄭時期和鄭成功家族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征臺部將列表

這是1661年3月漢人鄭成功征臺攻荷的部將列表,順序引用來自《台灣通志》的文治、武功、拓殖、延平王世家等章。該列表部分部將鎮守銅山,湄州,金門,廈門一併列出。.

新!!: 明鄭時期和鄭成功征臺部將列表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攻台之役

#重定向 鄭成功攻臺之役.

新!!: 明鄭時期和鄭成功攻台之役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攻臺之役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荷之戰、熱蘭遮城包圍戰,Slag om Fort Zeelandia,Siege of Fort Zeelandia)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台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臺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台湾。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由於荷蘭殖民時期聯「番」制漢的平衡機制消滅,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大批鄭軍在臺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但是鄭軍此一擴張領土的行動,導致與原住民發生數次衝突,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展開屠殺,造成平地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只得遷徙或因無法維持部落生活型態而被漢化。.

新!!: 明鄭時期和鄭成功攻臺之役 · 查看更多 »

自縊

#重定向 自缢.

新!!: 明鄭時期和自縊 · 查看更多 »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Free Trade)是指國與國之間免關稅的貨物及服務流通,與貿易保護主義相反;自由貿易也是全球化的主體。自由貿易在經濟學上的概念包括免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例如--配額等的國際貿易及服務;勞工及資金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無保護本國當地企業,產品及生產因素等的法例、政策、補貼及稅項等;無政府對產權的特別保障等。 自由貿易被認為是現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可能引致大型跨國企業、資本及財團壟斷市場經濟,因此擴大貧富差距,並導致本地的勞動階級失業。.

新!!: 明鄭時期和自由貿易 · 查看更多 »

臺南孔子廟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原為承天府寧南坊),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 臺南孔廟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公告為祠廟類國家一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

新!!: 明鄭時期和臺南孔子廟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明鄭時期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南北極殿

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祀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過去稱為「上帝廟」、「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現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新!!: 明鄭時期和臺南北極殿 · 查看更多 »

臺南開元寺

#重定向 開元寺 (臺南市).

新!!: 明鄭時期和臺南開元寺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新!!: 明鄭時期和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臺廈道

台廈道為1684年至1727年清朝管辖台灣的行政區名稱、最高地方政府官署、或實際地方統治者官職簡稱,1727年之後台廈道分出台灣道,最大差別是台灣與福建廈門地區分治而管轄,道署衙門也從廈門移至臺南。 在行政區劃或官署名稱方面,台廈道所屬區劃之道,為清朝特殊行政區劃,行政區域地位介於省與府之間,而台灣清治時期這段時間,台廈道正屬福建省所管轄,地位位階為略低於福建省,但高於府,如泉州府或漳州府的建制。 台廈道亦為這階段台灣統治者的官職簡稱,而全名為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新!!: 明鄭時期和臺廈道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

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Taipei Private Yanping High School),位於臺灣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的一所完全中學。男女合校,自2014年9月開始,國中、高中部均改為男女合班。 該校每學期有四次段考,幾乎所有科目均有考試,其中不乏音樂、電腦、體育、健教、英語會話。其中英語會話課並不包括在英文課以內,不同於英文課由本國籍教師任課,多由外國籍教師任課。.

新!!: 明鄭時期和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簡稱成功高中、成功中學、成功,舊稱台北成功中學,前身是台灣日治時期根據成立時序而命名的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大正11年(1922年)5月8日以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萬華的艋舺清水祖師廟,1925年於現址創建校舍,翌年夏落成遷入啟用,並訂5月17日登陸台灣之日為校慶。1925年5月30日由萬華遷往鄰近樺山車站的現址。二戰終戰後,在1946年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 在校園刊物及網路世界中,成功校友及學生習慣稱成功高中為「濟城」、自稱「濟城墨客」(因校址在濟南路)。.

新!!: 明鄭時期和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外記

《臺灣外記》,或作《臺灣外紀》、《臺灣外誌》,作者為中國清代江日昇,為南明將領之子,以介於史書和章回小說之間的體裁,描述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克塽家族發展的事蹟。由於鄭氏王族的史料稀少,本書雖有小說性質,但內容係江日昇之父口傳,填補了許多史料未載的空白,故成為學術上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並非嚴謹的正史,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一書便認為該書「與其說是一手的嚴格歷史著作,還不如說是鄭成功『神化』的早期記錄」。.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外記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北部

#重定向 北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北部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臺灣通史

《台灣通史》為有關台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為連橫,並由其創辦的雅堂書局(臺灣通史社)出版。但最初銷售成績並不理想,直到二戰後,中國商務印書館重新刊行此書,才有較大印量。 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基於先人家教啟蒙與台灣為日本所占的雙重動機,自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1920年由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著作。不過連橫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記載,最初以「獨立紀」撰寫,後又改為「過渡紀」以避免爭議。.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通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國

臺灣民主國是1895年短暫存在於臺灣的共和制政權,亦稱為福爾摩沙共和國(Republic of Formosa)。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於該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與周邊島嶼割讓予日本,遭到臺灣住民強烈反對,臺灣部分仕紳因而鼓動前清臺灣巡撫唐景崧在該年5月25日宣布建國,並由唐景崧擔任首任大總統。然而在隨後因日方接收臺灣而起的乙未戰爭中,其中部分民兵首先叛變,臺北遭到佔領,唐景崧不久後便逃亡廈門,第一共和迅速瓦解。該年6月下旬,劉永福被選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並以大天后宮為總統府。但劉永福亦於該年10月19日西渡中國大陸,兩日後臺南遭日軍攻陷,臺灣民主國滅亡,歷時僅150天。連雅堂,《台灣通史》卷四,獨立紀,118頁儘管台日軍隊有數場激戰,日軍傷亡以病死者多。 臺灣民主國是臺灣住民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牽制日本統治而建立的,由年號定為「永清」便可看出其本質上奉清朝為宗主,並於獨立時闡明事成後(驅逐日本人)將回歸清朝統治。台湾民主国的合法性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承认,另有一種說法是:連清廷方面也不支持臺灣民主國,並曾跟唐景崧警告過他不要節外生枝。.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民主國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明鄭時期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海使槎錄

《臺海使槎錄》,簡稱《使臺錄》,為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書始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6月,北京黃叔璥抵臺後經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險隘、海道風信。全書凡8卷分三部份:《赤嵌筆談》(第一卷至第四卷)、《番俗六考》(第五卷至第七卷)、《番俗雜記》(第八卷)。其中番俗六考,詳細記錄台灣山川地理、風土民俗。尤其對臺灣原住民的樣貌,更是觀察入微,因此,該書為近現代考證平埔族歷史之根基。.

新!!: 明鄭時期和臺海使槎錄 · 查看更多 »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新!!: 明鄭時期和臺海現狀 · 查看更多 »

里是東亞傳統的长度单位,起源於中國周代,當時一里為1800尺,後世實際長度歷代不同,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後也有變化;至近代於華語圈也稱作華里以和英里和公里區別。 现在一般1里等于500米,2里等于1公里。 日本大寶律令規定「里=5町=300歩」1里.

新!!: 明鄭時期和里 · 查看更多 »

金門縣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轄區包含金門群島的金門島、烈嶼及代管的烏坵等島嶼,通行閩南語(烏坵通行莆仙語)。也是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縣治所在地位於金城鎮。.

新!!: 明鄭時期和金門縣 · 查看更多 »

蕭拱宸

蕭拱宸(?-1662)臺灣鄭氏王朝初期人物,延平王鄭成功部將,鄭成功過世後,擁立鄭成功五弟鄭襲,遭世子鄭經擊敗,處死。.

新!!: 明鄭時期和蕭拱宸 · 查看更多 »

長崎

长崎可能是指:.

新!!: 明鄭時期和長崎 · 查看更多 »

苏州市

苏州(苏州话:),古称吴,现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89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新!!: 明鄭時期和苏州市 · 查看更多 »

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政治學者,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長久以來研究台灣政治及台灣近代史,中文能力良好,著作甚多。 畢業於長野縣長野高等學校、東京大學教養學部。.

新!!: 明鄭時期和若林正丈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明鄭時期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連橫 (歷史學家)

連橫(),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小字神送,表字天縱、一字雅堂,號武公、慕陶、劍花。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今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台灣日治時期的詩人、台語文學者、台灣歷史學家。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是台灣人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版本。另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 1930年,收了日本人的伍佰元稿費,發表〈鴉片有益論〉,大力誇揚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的鴉片政策,使他受盡林獻堂等臺灣仕紳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國大陸。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臺北縣泰山鄉(今日新北市泰山區)。其獨子連震東(1960年曾任內政部長)及其兩代單傳後代連戰(1996年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其外孫女為文學家林文月。.

新!!: 明鄭時期和連橫 (歷史學家) · 查看更多 »

耿精忠

耿精忠(),中国清朝靖南王,三藩之一。 耿精忠為耿仲明之孫、耿繼茂的長子。耿家先世為山東人,被遷至遼東蓋州衛。耿仲明先為毛文龍轄下參將,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後轉投孫元化,孫元化為明廷所殺後,轉降努爾哈赤,順治初從多爾袞入關,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子耿繼茂襲爵。1671年耿繼茂卒,耿精忠襲靖南王爵。 耿精忠與肅親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碩額駙。繼位後,左右由於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耿精忠便勸令部署將士以待變。1673年聞尚可喜將撤藩歸遼東,耿精忠與吳三桂為試探朝廷態度亦具疏請撤,康熙帝允許。吳三桂起兵時,招耿精忠共同起事,於是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易冠服,於福州虜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並且邀台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耿精忠叛亂時,康熙命康親王傑書、將軍賴塔分由浙江、衢州討之。鄭經以耿精忠未遵守約定,逕取漳州、泉州二州,納其降將。耿精忠見大勢已去,遂降清。1680年鄭經敗回臺灣,耿精忠請入覲,康熙令三法司按治囚禁。1681年雲南平定後,次年耿精忠被磔於市,范承謨子范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新!!: 明鄭時期和耿精忠 · 查看更多 »

耿繼茂

耿繼茂(),為清朝初年明降將耿仲明之子,耿精忠之父。.

新!!: 明鄭時期和耿繼茂 · 查看更多 »

陳妃 (台灣)

世子妃陳氏,祖籍福建同安,是延平王世子、东宁监国鄭克𡒉的正室。.

新!!: 明鄭時期和陳妃 (台灣) · 查看更多 »

陳上川

陳上川(,),字勝才(Thắng Tài),號義略。明朝遺臣,三藩之亂後前往越南南部,成為當地華僑領袖,阮主封为胜才侯。 陳上川出生在明朝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田頭村(今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田頭村)的富商家庭,其祖先是南宋末年抗元將領陳文龍的族人陳八宣。1642年隨舅前往肇慶。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6年南明的永曆帝在肇慶即位,陳上川起兵響應。1662年永曆帝被俘後,陳上川繼續抗清,活躍於廣東、廣西一帶,並被明鄭政權首領鄭成功封為高、廉、雷三州總兵。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次年陳上川率部攻佔欽州,響應吳三桂。1679年三藩之亂被清朝平定後,陳上川不願成為清朝的子民,與其副將陳安平(Trần An Bình)率三千人,乘坐五十艘戰船前往廣南的沱㶞港,請求得到賢主阮福瀕的庇護。阮福瀕嘉其忠義,不想拒絕;當時廣南正在開墾南方的領地,遂令陳上川和另一位華僑領袖楊彥迪前往南方的邊和、定祥一帶,開墾田地、建造房屋和城市。陳上川所率部眾,就是今日越南明鄉人的始祖之一。 陳上川被阮主封為「嘉定都督」。在陳上川的經營之下,該地區成為了中國、日本和歐洲商人貿易的中轉站,十分繁華。鄭懷德在其所著的《嘉定城通志》中,對陳上川的事蹟有詳盡的描述。 在開墾南圻的同時,陳上川也介入了真臘的內戰當中。1705年,真臘國王匿螉深和真臘副王匿螉淹發生軍事衝突。匿螉淹戰敗,逃往嘉定。阮福瀕派阮久雲送其歸國。但1714年匿螉深在暹羅的支持下進攻匿淹。陳上川同副將阮久富一同發兵討伐,匿螉深一族逃亡暹羅。陳上川遂立匿螉淹為真臘國王。 越南的永盛十六年(1720年)十月廿三日,陳上川在今平陽省一帶逝世。死後受到當地人的尊崇,立廟祭祀。他的後代亦世代享受阮主的功臣待遇。到了明命、紹治年間,越南皇帝冊封他為「上等神」(Thượng đẳng thần)。.

新!!: 明鄭時期和陳上川 · 查看更多 »

陳芳明

陳芳明(),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學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施敏輝」是他眾多筆名中的一個。陳芳明在1988年以前流亡海外多年,在美國時曾經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推手。返國後,任教於靜宜大學;後來應施明德之邀,投身政治,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在許信良為負責縣市長選舉未達預期目標而辭職後,一同去職,應李家同之邀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任教。 在文學上與曾經有所批判的余光中、洛夫修好,並在政大台文所所長任內舉辦余光中研討會。2006年,因不滿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期的表現,表示:「我不會因為我是『綠色』(泛綠)支持者,就看不到綠色的缺點!」持續以「台灣獨立」意識,批判陳水扁總統。 陳芳明的政治立場也為他帶來爭議,譬如2011年6月12日及9月24日陳芳明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即遭遇蔣為文、李文正、巫義淵等人抗議。.

新!!: 明鄭時期和陳芳明 · 查看更多 »

陳永華

陳永華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明鄭時期和陳永華 · 查看更多 »

陳永華 (明鄭)

陳永華(),字復甫,諡文正,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乃明末舉人陳鼎之子,其夫人洪氏淑貞。在英國商館的記載中稱其為本院(Punhee;Pún-īⁿ)。 陳永華十五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諭。清兵入閩時,陳鼎殉國。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才二十三歲,1656年(永曆10年)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將。 他在現代武俠小說中,常被描寫為力主反清復明、武功高強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但從歷史紀錄來看,陳永華本人應該不太可能是位武功高強之人。但確實是明鄭飽讀詩書的智囊軍師,也是臺灣歷史上有名的文人。.

新!!: 明鄭時期和陳永華 (明鄭) · 查看更多 »

陳昭娘

陳昭娘(1626年-1662年),為台灣明鄭時期第二任延平王鄭經之妾,原為其幼弟之乳母,與鄭經私通,後納為妾,生子鄭克𡒉.

新!!: 明鄭時期和陳昭娘 · 查看更多 »

查繼佐

查繼佐(),初名繼佑,初字三秀,更字友三,號伊璜,又號與齋,別號東山釣史、釣玉。浙江海寧人。.

新!!: 明鄭時期和查繼佐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简称柬埔寨(កម្ពុជា,Kâmpŭchéa),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首都金邊,為联合国会员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领土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稱金邊湖)。.

新!!: 明鄭時期和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柯平

柯平(?-1680年)為東寧王朝的文官,父親為延平王鄭成功的中衝鎮柯宸樞。父親與叔父柯宸梅於漳浦盤陀嶺陣歿後,鄭成功召見之,並納為麾下,任「監紀」一職。1661年,柯平從王征討佔領荷屬台灣。翌年,任天興縣知事,居大目降。1666年(鄭氏永曆二十年),延平王鄭經設六官,以柯平為刑官。 1669年,清國興化知府慕天顏來東寧議和,柯平與禮官葉亨以明制衣冠前往泉州談判,觀者如市。會議間,柯平等人堅持將東寧比照朝鮮事例辦理:「不削髮,不易服,但稱臣納貢,而世守臺灣。」然而清廷方面否決此提議,和議遂不成功。 1674年,柯平從鄭經西征。1680年,隨鄭經兵敗返回東寧,染病去世。.

新!!: 明鄭時期和柯平 · 查看更多 »

柳營區

柳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部,北臨新營區、東山區,南接六甲區、下營區,地處平原與山地交界地帶,西半部地勢平坦,東半部則屬丘陵地形,急水溪、龜重溪流經區境北端,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地方產業以酪農業為主。近年興建柳營科技工業暨環保園區有助於地方工業發展,及當地設有柳營奇美醫院提供醫療服務。.

新!!: 明鄭時期和柳營區 · 查看更多 »

林鳳 (海盜)

林鳳(?——?),原籍潮州府饒平,為明朝海盜與海上商旅,長年盤踞在中國南澳群島,與族人林國顯、林逢陽等時常劫掠於鄰近的沿海地區,人稱「阿鳳」或「林阿鳳」。萬曆年間,林鳳因與明朝官軍戚繼光、胡守仁等部多次交戰,而轉以澎湖列島和臺灣嘉義、雲林海口地區為根據地。 林鳳的活動年代約與林道乾同或略晚,早於顏思齊和鄭芝龍。林道乾來自潮州府澄海(有說是泉州人),顏思齊來自漳州龍海,而鄭芝龍則來自泉州南安,林道乾、林鳳、顏思齊、鄭芝龍都曾以臺灣為根據地。 林鳳是臺灣海峽上的海盜集團首領。大約自萬曆元年(1573年)起林鳳勢力逐漸坐大,後來並打倒林道乾,併吞其部眾與船隻。其船隊經常騷擾福建及廣東海面,官兵乃協力會剿。 萬曆二年(1574年),林鳳被明朝總兵胡守仁追擊,逃竄至澎湖,然後又到臺灣魍港(八掌溪口)。在官軍追擊下,林鳳揚帆南奔,改往菲律賓,林鳳率領部隊入侵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宾呂宋島,經马尼拉之战與西班牙人作戰,攻佔馬尼拉燒殺搶掠當地。後為明朝福建巡撫劉堯誨、廣東提督殷正茂與西班牙聯軍所敗,失敗後再逃到魍港,被胡守仁擊潰於淡水海上。後不知所終。.

新!!: 明鄭時期和林鳳 (海盜) · 查看更多 »

林濁水

林濁水(Lin Cho-shui,),原名林宗耀,臺灣南投埔里人,政大東語系學士,台灣戒嚴時期黨外運動人士、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元老,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

新!!: 明鄭時期和林濁水 · 查看更多 »

恆春半島

恆春半島位於臺灣屏東縣,因恆春鎮得名,是臺灣全島最南處。恆春半島三面環海,西臨臺灣海峽,南為巴士海峽,東鄰太平洋,唯有半島北端是與臺灣本島銜接,故有海洋水氣調節,且半島地形高度多數低於800公尺,乃為中央山脈陡降所賜而使海風可輕易越過,特此環境因素有別於臺灣本島。恆春半島亦為旅遊勝地,以墾丁國家公園著稱,但由於該地之地理位置與地形,而常受到颱風與落山風之侵擾。.

新!!: 明鄭時期和恆春半島 · 查看更多 »

提督

提督,俗稱「軍門」。中國歷史上的武官差遣,為從一品官,就品级而言,受总督或巡抚节制。總督與巡撫掌軍政,總兵官與提督則掌軍令;一個是行政統治行為,一個則是統帥權力,沒有一定的上下階級規定,比如九門提督和直隸總督。 明代提督并非正式官职,而是委派的差遣使职,除了东厂提督以外,通常以文官担任,个别情况下,军人也曾担任过提督,如李如松。清代提督演变为正式的武官官职,从一品。清代在各地共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及江南水師提督)。 漢字文化圈古時常以「提督」或「水師提督」稱海軍將領,日本宰相伊藤博文曾經立碑紀念黑船來航的美國海軍將領伯理:「北美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20世紀時,仍以「提督」一詞來稱呼海軍將領的,有韓語詞「제독」和越南語詞「Đề đốc」。前者通常指「海軍將領」,但今日較少使用。後者在越戰時期的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中為「海軍少將」的正式軍階名稱。.

新!!: 明鄭時期和提督 · 查看更多 »

揆一

揆一(Frederick Coyett,),直譯為弗雷德瑞克·柯耶特,是一名瑞典貴族、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也是台灣荷蘭統治時期的最後一任台灣長官。.

新!!: 明鄭時期和揆一 · 查看更多 »

李科羅

李科羅(Victorio Ricci,),義大利籍天主教神父。.

新!!: 明鄭時期和李科羅 · 查看更多 »

李筱峰

李筱峰(),出生於臺灣臺南縣麻豆鎮(今臺南市麻豆區),是歷史學家與政治評論家,曾是蔣介石忠貞信徒的李筱峰後來轉變政治立場,專門研究臺灣史,中央廣播電台,提倡泛南島民族意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退休兼名譽教授。李筱峰是現近臺灣主體史观的创立者与推行者之一,影響了當今台灣歷史教育與價值觀,台灣日治時期著名革命僧證峰法師林秋梧為其舅公。.

新!!: 明鄭時期和李筱峰 · 查看更多 »

李茂春 (明鄭)

李茂春(台語:Lí Bōo-Tshun,),字正青,為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岱南人。他從年輕時便跟隨鄭成功,時常往來廈門,任職參軍。明永曆十八年(1664年),廈門、金門被清軍攻下,遂隨鄭經來臺。 來臺之後,李茂春萌生退隱之意,遂於赤崁南郊築園隱居,念佛修行,時人稱其為「李菩薩」。李茂春與明鄭首席文臣陳永華是好友,而陳永華曾為其園子題名為「夢蝶園」,乃取莊周夢蝶之意,並作「夢蝶園記」,刻於碑上贈給李茂春。 明永曆二十九年(1675年),李茂春逝世。在那之後,他平日往來的僧友將其故居改建為「準提庵」,為今臺南法華寺之前身。 而在臺灣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七年(1942年),因日人闢建臺南機場,而李茂春之墓正好在預定地中,故遭到拆毀。其遺骨由臺南法華寺僧人拾回,安放在寺左的靈骨塔中。.

新!!: 明鄭時期和李茂春 (明鄭) · 查看更多 »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新!!: 明鄭時期和李自成 · 查看更多 »

李氏朝鮮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明鄭時期和李氏朝鮮 · 查看更多 »

李朝實錄

《李朝实录》,又稱《朝鮮王朝實錄》或《朝鮮封建王朝實錄》,是李氏朝鲜《太祖大王实录》到《哲宗大王实录》的一个统编,是李氏朝鲜(又称“朝鮮王朝”)472年的历代实录。是第151號韓國國寶。1990年代開始,韓國基金會將其翻譯成現代韓文並進行數位化。1997年10月,《李朝实录》登錄為世界紀錄遺產。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在1993年完成《朝鮮王朝實錄》翻譯成韓文,2006年提供原文(漢文)和韓文本的網路閱覽服務,並預計在2033年完成英譯本。.

新!!: 明鄭時期和李朝實錄 · 查看更多 »

杭州市

杭州市,简称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之一,浙江省交通枢纽、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杭州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下辖10区、1个县级市和2个县,总面积16,853.5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92.3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其中市区824.1万。 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都市圈,面积达到34,585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已经达到2,152.1万人。根据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杭州圈在中国大陆是仅次于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北京)的第四大都市圈。2015年杭州经济总量位居中國大陸第十,并被《福布斯》多次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杭州正在以“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为总体发展目标,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前进。 相传当年大禹在这里停靠过船泊,故其地称“禹航”,谐音为“余杭”;一说“禹航”只是后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勾吴”之“勾”一样,实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江浙地名中常见。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改该县所在的钱唐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杭州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著名的良渚古城便坐落于此;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中央管辖史。古时曾称“临安”(南宋)、“钱塘”、“武林”等。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景區,其中西湖周邊還有文瀾閣等眾多名勝古蹟。因為風景秀麗,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誉。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主办了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道游泳錦標賽、2022年亚洲运动会也将在杭州举办。.

新!!: 明鄭時期和杭州市 · 查看更多 »

東壁樓集

《東壁樓集》是延平王鄭經於1664年-1674年此期間所著的古典詩集。.

新!!: 明鄭時期和東壁樓集 · 查看更多 »

東安坊

東安坊為臺灣臺南城之歷史行政區劃,始於明朝永曆年間,終於臺灣日治時期改為日式行政區。東安街坊的發展始於臺灣十字街向東,即今日的民權路一段、東門路一段為主軸,一路向東發展,延伸至臺灣府城大東門的位置。相對於臺灣城的其他各坊,東安坊的發展較晚。.

新!!: 明鄭時期和東安坊 · 查看更多 »

東寧 (台灣古名)

#重定向 東寧 (臺灣古名).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 (台灣古名) · 查看更多 »

東寧 (臺灣古名)

東寧(Tong-lêng)是17世紀鄭氏以南明延平王的身份於台灣南部的藩王政權稱號。對於「東寧」一詞的地位,當代學者之間有著相左的見解,有人稱之為鄭氏的「國號」,也有人稱之為台灣在鄭氏統治下的「總地號」;而這在處於統獨之爭強烈的現代台灣,更被認為是一個意識形態以及國家認同的思想指標。東寧此一名稱,在鄭氏降清滅亡後仍持續被使用至今,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道歷史痕跡。 對於東寧一名的使用始末記載不一,多數史料顯示此一名稱是在鄭經繼位後才開始使用;然而,亦存在部份史料記載,此一名稱為鄭成功於永曆帝被殺之後所改。在部份史料中,以東寧國或東寧省等寫法來稱呼當時的台灣;此外,鄭經又在與清廷的談判書信中留下了「遠絕大海,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等擁有多種解釋的語句,而這些正是導致這個名稱及具爭議的理由。除鄭氏曾以東寧自稱,敵對的滿清與往來密切的日本江戶幕府也都曾如此稱呼鄭氏;其中,日本古文書中曾尊稱鄭經為「東寧國王」,而清方則稱之為「偽號」《澎湖台灣紀略》:「海逆鄭成功之敗遁於京口也,乘大霧,襲殺紅夷守者,而據其地。築城以守,偽號東寧國。」,並在官方史書中記錄鄭經將東都改稱東寧省。.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 (臺灣古名) · 查看更多 »

東寧之變

東寧之變,又稱東寧政變,是明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灣明鄭東寧國延平郡王鄭經逝世後,承天府(今台南地區)所發生的政變。 繼位不及三日的監國同時也是世子的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且被殺害,改由鄭經之弟鄭聰與外戚馮錫範所支持的鄭克塽繼承王位。(然,夏琳所纂之海紀輯要云:永曆十二年(1658年),…延平王(鄭成功)大舉北圖江南(征南京)…,六月…賜姓引兵至浙...(舟)次羊山,次子(鄭聰)從軍,溺焉…。)(已逝之鄭聰如何參與政變?)此次政變被廣泛認為是台灣鄭氏失去中興大明的機會,並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捩點。.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之變 · 查看更多 »

東寧王國 (歌仔戲)

《東寧王國》(Tong-lîng Ông-kok)是台灣歷史上鄭氏東寧王朝的時代歌仔戲,共八幕,表演語言為台語。西元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由河洛歌子戲團於台北市立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今城市舞台)演出,編劇為陳永明。.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王國 (歌仔戲) · 查看更多 »

東寧王朝宗室列表

#重定向 鄭成功家族.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王朝宗室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寧總制

東寧總制為台灣明鄭時期初期總轄台灣的官職。1674年,東寧總制正式設立,擔任此官職的為明鄭要臣陳永華。而該職務之設立,其主要目的為鄭經西征中國大陸期間,留守台灣之用。经數年,鄭經攻打福建失利回台後,該總制並未取消。1680年五月,陳永華因病辭卸該官職,並於同年七月逝世。之後,即無人擔任該官職。.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總制 · 查看更多 »

東寧路 (台南市)

東寧路位於臺南市東區,為臺南市的主要道路之一,東起後甲圓環,過勝利路後為東寧路西段,通過東寧地下道後接民族路一段,全長大約2.17公里。該路與民族路、裕農路於後甲圓環以東路段共編為臺南市道路編號22。.

新!!: 明鄭時期和東寧路 (台南市) · 查看更多 »

東都

東都為複都制體系下「位于東方的都城」的意思。.

新!!: 明鄭時期和東都 · 查看更多 »

東都明京

#重定向 承天府 (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東都明京 · 查看更多 »

松永正義

松永正義是一名日本的中國文學者、一橋大學特任教授。 出身於東京都,1973年東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語中国文学科畢業、1978年同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單位取得滿期退学。1986年一橋大学經濟学部助教授、1992年教授、1996年言語社会研究科教授、2012年特任教授。.

新!!: 明鄭時期和松永正義 · 查看更多 »

杜臻

杜臻(),字肇余,榜名徐臻,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十五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順治十八年,任翰林院編修。后任秘書院侍讀。康熙八年,任河南鄉試正考官、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讀學士。康熙十三年,任內閣學士。康熙十五年,任禮部右侍郎。次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二十年,任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次年,擔任吏部左侍郎、武會試正考官。康熙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康熙二十八年,任刑部尚書。康熙三十年,任兵部尚書。康熙三十三年,任會試考官。康熙三十八年,任禮部尚書。.

新!!: 明鄭時期和杜臻 · 查看更多 »

杜正勝

杜正勝(),臺灣高雄永安人,歷史學者,專長在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1992年7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小學教師,臺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2000年5月20日-)、《大陸雜誌》主編(1988年7月-)、《新史學》主編(199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新!!: 明鄭時期和杜正勝 · 查看更多 »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新!!: 明鄭時期和校對 · 查看更多 »

棉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花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中国的产棉区主要有江苏、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新疆等地。 棉花的植株是灌木,是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熱帶地區或亞熱帶地區的原生植物,在墨西哥有找到差異度最大的野生棉花,其次是澳洲及非洲。在舊世界及新世界均已馴化棉花。棉花的英文來自阿拉伯文(al)quṭn قُطْن,約在西元十四世紀就開始使用。 棉花的纖維最常紡織成纱线,用來製作柔軟的纺织品。在史前時代就已使用棉花的纖維。在墨西哥及印度河谷文明(現今的巴基斯坦及印度部份地區)已發現西元前五千年的棉花纖維。雖然很早就在栽培棉花,但一直到發明後,棉花纖維製作的成本降低,也開始廣為使用,棉花是現在衣物中最常使用的天然纖維。 世界棉花的產量每年約2500萬噸,約佔世界耕地的2.5%。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但大部份生產的棉花都作內銷用,美國多年以來都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國。美國棉花的單位為標準包(bales),約是體積及重量。.

新!!: 明鄭時期和棉花 · 查看更多 »

楊彥迪

楊彥迪(,)是一位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農民軍首領,以及明鄭王朝的軍事人物。 楊彥迪原為鄭成功的部將。根據《防城縣志》的記載,1661年,楊彥迪率部佔據廣東省欽州的龍門島,活躍於欽州、防城港一帶,成為海盜,並自稱楊王,被鄭經封為禮武鎮總兵。1663年,清朝派遣尚可喜前往征討,楊彥迪在-乾-體港戰敗。1669年再次戰敗,退至大風江海面。 三藩之亂爆發後, 1677年,楊彥迪奉明鄭王朝首領鄭經之命,再次出兵攻佔龍門島。1679年,清軍攻佔龍門島。根據《嘉定城通志》記載,楊彥迪見恢復明朝無望,遂在1679年正月同副將黃進率部三千人逃往廣南國,請求阮福瀕給予庇護。陳荊和教授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東京商館日誌和日本資料,認為楊彥迪在1679年時仍在廣東省龍門停留,直至1683年清軍渡海攻臺前後才前往廣南國。 面對楊彥迪庇護的請求,阮福瀕將他們安置到了尚未納入廣南國直接統治的水真臘東浦之地(今同奈省、胡志明市和隆安省一帶)。楊彥迪率部在邊和、定祥等地建立村莊和城市,使當地成為了貿易繁華之地,也為廣南國日後接管東浦,建立政權打下了基礎。 1688年,黃進殺楊彥迪,反抗真臘國王。真臘王匿螉秋也築城防備,拒絕向廣南臣服。阮福溙派兵討伐,設計殺死黃進,吞併了該地區。.

新!!: 明鄭時期和楊彥迪 · 查看更多 »

楊英

楊英(),字志雄,世居上海法華鄉,曾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新!!: 明鄭時期和楊英 · 查看更多 »

楊英 (東寧)

#重定向 楊英 (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楊英 (東寧) · 查看更多 »

楊朝棟

楊朝棟()鄭成功部將,台灣承天府開府後的首任府尹,因剋扣軍糧,連同家屬遭鄭成功誅殺。.

新!!: 明鄭時期和楊朝棟 · 查看更多 »

楠梓區

楠梓區(注音:ㄋㄢˊ ㄗˇ ㄑㄩ,英語:Nanzih/Nanzi/Nantz/Nantzu District,閩南語:楠梓區 Lâm-tsú-khu),是台灣高雄市的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北端,北臨梓官區、橋頭區及燕巢區,東臨仁武區、大社區,西濱台灣海峽,南接左營區。自然位置處於壽山、半屏山北麓,有楠梓溪、典寶溪、後勁溪流經,地勢大致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楠梓區產業以工商業為主,過去因中油設立高雄煉油總廠以及經濟部設立楠梓加工出口區,而快速帶動本區經濟發展及人口流入。後來因加工業衰退造成園內廠商大幅遷出,區域及人口發展進入停滯。但近年得高雄市政府輔助重新打造及園內產業轉型,使加工區產業轉型為科技發展且規劃楠梓第二園區,重新帶回廠商進駐、就業機會及人口移入,目前為高雄市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 楠梓區也為高雄市境內大學設立最多的區域,區內西北側為國立高雄大學、東側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中間則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龐大的大學人口成為楠梓商圈發展及消費來源。過去後勁地區因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及楠梓加工出口區提供大量消費人口得以發展成商圈。但在楠梓加工出口區衰退同時,使後勁商圈陷入發展低迷。商圈逐漸轉移至人口較為密集的德賢路,加上國立高雄大學的設立帶來的消費人口,使具有地緣鄰近的惠民路沿連德賢路形成龐大的新興商圈。此外,國立高雄大學更促成藍田--一帶大量興起住宅建案及大賣場(家樂福楠梓店)進駐。清豐里一帶本因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台糖量販楠梓店的設立得以發展,但近年又因德民新橋的建造,使楠梓東西兩側可流通,進而加速此區建設及大片住宅地重劃。 至今楠梓區已成為高雄市的人口快速成長區之一,也是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區內並形成以楠仔坑(車站一帶)、右昌、後勁、翠屏(德賢路至惠民路一帶)四區為主的商業活動聚集區。雖然本區受大學人口及加工區勞動人口而得以發展,但本區受地形阻隔,區位與市區斷裂且邊緣,致使無大型資源或市轄建設於此。不過因中油煉油廠遷廠,遺留下的龐大腹地是否能再造且驅動楠梓區發展,仍可期待。.

新!!: 明鄭時期和楠梓區 · 查看更多 »

槍或稱--,是一種桿端有尖刃的長柄武器,是相當早出现的武器之一,曾经长期在战场上使用,有「百兵之王」之稱。現代的中國武術中也有槍術。.

新!!: 明鄭時期和槍 · 查看更多 »

武士 (日本)

武士是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原為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負責文政或打仗的貴族階層;後來演變為專指通曉刀法、佩刀不離身的的日本劍客。除了日本及受到漢語語系影響的國家以外,多種語言以日語的「侍」()來表示。武士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

新!!: 明鄭時期和武士 (日本) · 查看更多 »

武衛

#重定向 武卫.

新!!: 明鄭時期和武衛 · 查看更多 »

水師

水師或水軍,是對漢字文化圈古代水上軍事部隊的稱呼;傳統水師在政府編制、軍事作用上,等於現代海軍。.

新!!: 明鄭時期和水師 · 查看更多 »

永历帝

明昭宗朱由榔(),或稱永曆帝,南明第四任皇帝(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在位),亦是最後一任皇帝。 1646年隆武帝被俘死,本為桂王的朱由榔自稱監國。不久,隆武帝弟唐王朱聿𨮁在廣東廣州繼位,以次年為紹武元年,是為紹武帝。數日後,朱由榔在廣東肇庆亦登極稱帝,年號永曆。紹武、永曆二帝為爭正統,隨即開戰,後永曆軍大敗。1647年,清軍攻陷廣州,紹武帝兵敗殉國,永曆帝自此成為南明唯一的統治者。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后流亡缅甸,永曆十五年(1661年)夏历十二月初三日被送交吴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遭縊死。死後,台灣的鄭氏政權仍沿用永曆年號至1683年清朝佔領台灣為止。.

新!!: 明鄭時期和永历帝 · 查看更多 »

永曆 (南明)

永曆是中國南明永曆帝(桂王)的年號,共使用三十七年。 南明在中國大陸使用十六年,連同控制台灣的延平王鄭氏持續使用「永曆」年號直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為止。 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永曆帝於昆明被吳三桂縊死,南明正式亡國,連同明朝276年的歷史,正式結束明朝近三百年的統治。 《明史》记载永曆年号起于1646年十一月。《罪惟錄》、《明紀》等则记为1646年上尊号,明年改元。今多从之。 1647年起事者王光代用此年号。.

新!!: 明鄭時期和永曆 (南明)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明鄭時期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江宁府

江宁府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府,在今江苏省境内。治所在上元县、江宁县。南唐时置,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明朝改称南京应天府,清朝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南京,更名为江宁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南京府。  .

新!!: 明鄭時期和江宁府 · 查看更多 »

江户幕府

江戶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个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东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新!!: 明鄭時期和江户幕府 · 查看更多 »

江户时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又稱德川時代,是指日本歷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時期,從慶長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開設幕府時開始,到慶應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還後結束,為期264年。.

新!!: 明鄭時期和江户时代 · 查看更多 »

江日昇

江日昇,福建泉州人,清朝歷史作家,寫有記錄臺灣歷史的《臺灣外記》。.

新!!: 明鄭時期和江日昇 · 查看更多 »

汀州

汀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析福州、抚州置,治所在长汀县(今属福建省)。属江南东道。天宝、至德间属临汀郡。《元和郡县志》汀州:“因长汀溪以为名。”辖境当今福建省武夷山脉以东,三明、永安、漳平、龙岩、永定等市县以西地区。大历后辖境东北部缩小。 宋朝时,汀州属福建路。北宋時常每歲秋冬,田事既畢,往往數十百為群,持甲兵旗鼓,往來虔、汀、漳、潮、循、梅、惠、廣八州之地,所致劫人穀帛,掠人婦女,與巡捕吏鬪格,至殺傷卒吏,則起為盜。南宋时丘文通、晏彪等人於此造反(1949年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將此行為歸類為農民起義)。元朝属福建道,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汀州路。.

新!!: 明鄭時期和汀州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清)

河南省(v),为清朝的内地的一个省,改明朝河南承宣布政使司设,地在今河南省。1644年,设河南巡抚。次年,设布按二司。1647年,设江南江西河南总督,驻江宁府,1649年,设直隶山东河南总督,驻大名府,1658年,废除。1661年,设河南总督,驻开封府。1665年,废除,改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1669年,裁撤。1727年,河南巡抚田文镜改为河南总督,次年改为河东总督。1734年,河东总督改驻兖州府,次年,废除河东总督。之后到清末,河南省的督抚只有河南巡抚。.

新!!: 明鄭時期和河南省 (清) · 查看更多 »

沈光文

沈光文(Sím Kong-bûn;),字文開,號斯庵,生於浙江鄞縣(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陸九淵門人沈煥的後裔,布政使沈九疇族曾孫。是一位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漢語古典文學之祖」,與張蒼水及徐孚遠等人並稱東寧三子。.

新!!: 明鄭時期和沈光文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明鄭時期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泉州市

泉州市(ipa)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简称泉或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溫陵,地处福建東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地,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爱拚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國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中国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2015年,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泉州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新!!: 明鄭時期和泉州市 · 查看更多 »

洪旭

洪旭,原名忠珠;後改名諱旭、字弘藎、號念衷(另號九峰),明朝末年的武將,明鄭時期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兵官,授封忠振侯。.

新!!: 明鄭時期和洪旭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明鄭時期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荷聯軍

清荷聯軍為清朝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對抗鄭氏王朝所組成的聯盟。荷蘭人因為鄭成功來襲而喪失台灣後,亟思奪回,便與清朝結盟。1663年,清荷聯軍於金門烏沙頭擊敗鄭軍,順勢佔領金門、廈門,迫使鄭氏王朝退守台灣岛。此戰役後,荷蘭人奪回雞籠,並以此為貿易基地,與鄭氏王朝對峙。到了1668年,因補給困難和清朝實施遷界令,雞籠營運毫無起色,荷蘭人遂退出雞籠。另一方面,清朝也因缺乏強大水軍,暫時放棄進攻台灣,讓鄭氏王朝得以在台灣繼續存續。.

新!!: 明鄭時期和清荷聯軍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明鄭時期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新!!: 明鄭時期和满族 · 查看更多 »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有時稱為東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共同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之文化圈。日-zh-hans:朝;zh-hant:韓-越大多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語言交流媒介,故漢字文化圈範圍大於漢語圈(Sinophone)。 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王朝朝貢之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中華法系,並發展出相似之文化和價值觀,但與中國保持著相對政治獨立。漢字文化圈所覆蓋地域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很大程度重合,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臺灣等漢語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之「東亜(東洋)世界論(冊封體制論)」,形成了歷史學上之「文化圈」概念模型。 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但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媒體。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在現代-zh-hans:朝鲜;zh-hant:韓-語、越南語和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自創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東洋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漢字。聯合國成立後,中文為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

新!!: 明鄭時期和漢字文化圈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新!!: 明鄭時期和漢人 · 查看更多 »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新!!: 明鄭時期和漢族 · 查看更多 »

漳州市

漳州市(Tsiang-tsiu-tsh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位于北緯23.6—25度,東經117—118度漳州平原上,鄰近厦門、汕頭两个經濟特区,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級市。全市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万人。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明鄭時期和漳州市 · 查看更多 »

潮州市

潮州市(官方音译:Chaozhou,拉丁化:Chauchowfu/Teochew,廣東拼音:Chiucho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与福建省比邻,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同时还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等称号。潮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湘桥区、潮安区)、1个县(饶平县)及1个县级管理区(枫溪区),共设9个街道办事处、41个镇、891个村民委员会、120个居民委员会。枫溪区由枫溪镇、潮州火车站区,以及由湘桥区凤新街道分出的池湖、蔡陇两个管理区组成,辖5个社区、26个村。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截止至2010年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广东文物古蹟荟萃之地。潮州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 潮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旅游城市,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区北部。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2014年末户籍人口为268.8万人。 潮州市是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是粤东地区文化中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文化橱窗”、”华侨之乡“、“潮州菜之乡”、“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新!!: 明鄭時期和潮州市 · 查看更多 »

潮王

潮王是中國南明時期,由昭宗敕封鄭成功的親王爵號,鄭成功辭不受,後其孫鄭克塽自封之,並追諡鄭成功與鄭經。.

新!!: 明鄭時期和潮王 · 查看更多 »

澎湖

#重定向 澎湖縣.

新!!: 明鄭時期和澎湖 · 查看更多 »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亦稱澎湖列島,是位於臺灣海峽上的一組群島,東距臺灣本島約50公里,西離歐亞大陸約140公里,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約為128平方公里,全境均隸屬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管轄,為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第一大離島群。16世紀時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發現澎湖海域魚產豐富,在島上住著許多漁民,因此稱呼澎湖為漁翁島(Pescadores)。澎湖群島多漁港,夜間萬點漁火流動,忽明忽滅,與水中映射之星--互相煇映,1953年臺灣省政府將「澎湖漁火」選定作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十五至十六頁觀光遊憩是現今澎湖群島的重要產業之一,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也在1995年於澎湖群島設立「澎湖國家風景區」。.

新!!: 明鄭時期和澎湖群島 · 查看更多 »

濟州島

#重定向 济州岛.

新!!: 明鄭時期和濟州島 · 查看更多 »

朝廷

朝廷指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在皇帝制度下對宮廷、中央政府等统治机构的總稱。.

新!!: 明鄭時期和朝廷 · 查看更多 »

朝鮮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明鄭時期和朝鮮 · 查看更多 »

朝鮮國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明鄭時期和朝鮮國 · 查看更多 »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明鄭時期和朝鮮王朝 · 查看更多 »

朝鮮顯宗

朝鮮顯宗(;)是李氏朝鮮的第18代君主,1659年至1674年在位。諱李棩(),字景直。孝宗李淏與仁宣王后張氏的嫡長子。.

新!!: 明鄭時期和朝鮮顯宗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明鄭時期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朱以海

朱以海(),明朝宗室,是南明抗清的重要領袖之一。字巨川,號恒山,別號常石子。.

新!!: 明鄭時期和朱以海 · 查看更多 »

朱弘桓

朱弘桓為大明魯王朱以海的第三位王世子、延平王鄭成功的四女婿。.

新!!: 明鄭時期和朱弘桓 · 查看更多 »

朱和之

朱和之(),本名朱致賢,台灣作家,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師大附中、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畢業。.

新!!: 明鄭時期和朱和之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明鄭時期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術桂

朱術桂(),字天球,號一元子,遼簡王朱植八世孫,長陽王朱憲煥嫡二子,湖廣荊州(今湖北)人,祖籍直隸鳳陽(今安徽),明朝宗室、郡王。.

新!!: 明鄭時期和朱術桂 · 查看更多 »

朱棣

#重定向 明成祖.

新!!: 明鄭時期和朱棣 · 查看更多 »

朱怡鎬

王朱怡鎬,明朝第八代益王朱和壐的兒子,明鄭時期遷居台灣,何時襲封益王已不可考。《南明史》並未見他的名字。 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施琅攻陷台灣,鄭克塽降清,他被安置在河南開封府杞縣。.

新!!: 明鄭時期和朱怡鎬 · 查看更多 »

惠州市

惠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深圳,北连河源、韶關,东接汕尾,西邻东莞和广州;珠江三角洲东端,南海大亚湾北部。 惠州市是广东省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岭南名郡”和“粤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有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不少名人旅居于此,留下大量题咏惠州的诗词,因而使惠州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是客家人最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民眾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祖籍惠州的港澳台同胞逾80萬人,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惠州籍。對惠州人來講,自家有親戚在香港十分尋常。 惠州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商业,高科技產业、服務业、旅游业、工业化城市,是中国大陆重要的高科技產业和电子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总投资额730多亿元人民币的多个石化项目在惠州的兴建和投产,使惠州成为珠三角经济圈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2015年10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惠州市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4月25日,《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惠州被定義為二線城市。.

新!!: 明鄭時期和惠州市 · 查看更多 »

成功級巡防艦

成功級巡防艦是中華民國海軍現役巡防艦,為美國海軍派里級巡防艦的修改型。原型以船團護衛任務為主要設計核心,在取代陽字號而生產的前提下,中華民國海軍於該艦安裝有國造反艦飛彈及波佛斯公司L70/40公釐單管快砲,增強反艦、反快艇能力。 美國海軍規劃派里級巡防艦的設計以反潛作戰為主,於低威脅環境下為遠洋船團護航及作為兩棲登陸船團的屏衛,在機能設計上屬於二線、低造價、可犧牲的艦艇。囿於台灣海峽防衛作戰需求與美國對台軍售限制,本級艦除負責反潛作戰外,也擔負艦隊區域防空任務。目前成功級均配屬海軍一四六艦隊,母港為海軍馬公基地測天島軍港,平時負責台灣海峽海域偵巡任務。.

新!!: 明鄭時期和成功級巡防艦 · 查看更多 »

戶或稱家戶,是用來記錄社會與經濟活動、人口狀況或公民身分的基本單位。這個單位有時等同於「家」,但沒有絕對的關係;例如一家工廠、商店,或者一名獨居者,也可能在行政上計做一戶。.

新!!: 明鄭時期和戶 · 查看更多 »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户部尚书。 起源於三国,时设有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前身,唐代以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称户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比如戶部江南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戶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戶部,其首長為戶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戶曹,首長改稱戶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戶部的機構。.

新!!: 明鄭時期和户部 · 查看更多 »

明鄭

明郑(1628年-1683年)是指中國明朝至清朝初期間,由鄭芝龍家族領導、並以恢復明朝舊有領土為志的政權。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該勢力後蒞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且自鑄永曆通寶,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金融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的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臧,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新!!: 明鄭時期和明鄭 · 查看更多 »

明鄭軍事

明鄭軍事是中國明清兩朝交替之際,支持南明的鄭氏政權所擁有的武裝力量,基礎間接來自於亦官亦盜的明鄭鄭芝龍创立的私人武力,而在鄭芝龍降清被軟禁後,其子鄭成功隻身逃往金門,接管父親若干舊部,並漸次擴充而終成一支足以和清軍抗衡的部隊。.

新!!: 明鄭時期和明鄭軍事 · 查看更多 »

明鄉人

明鄉人(;មីញហួង / ចិនមីញ),亦作明鄉(),舊稱明香,狹義上是指越南京族和柬埔寨高棉族(主要分布下柬埔寨,今越南南部)內的一群華人後裔,源自17、18世紀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間,大批由於戰亂或經商而離開中國、輾轉遷入越南的華人族群,其中以男性居多。隨著明帝國的滅亡,他們當中有許多出於對滿清的排斥而請求越南皇帝收留,為後者開拓疆土、從事貿易與農耕。最終,明鄉人在當地扎根,與越南与柬埔寨女性通婚、繁育後代。由於貢獻頗多,朝廷准許他們設立叫做「明香社」(后改稱「明鄉社」)的村社組織進行自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明鄉人經歷了各個封建朝代、法國的殖民統治與南越和北越的分裂,在越南留下了許多文化印記,更成為中、法、越三方不同時期種族紛爭的焦點。由於不斷的混血、本土化和強制同化等因素,他們逐漸失去中國國籍、對「中國人」之身份的認同和使用漢語交流的能力,人口也逐漸減少。今天在越南的明鄉人已經融入越南文化、改操越南語,大致上改尊越南人(京族)習俗,變成越南主體民族的一份子,因而不再被視作華族人。而分布在下柬埔寨和留在柬埔寨王国本土的明鄉人也有部分已經融入高棉文化、变成下柬埔寨地区的柬埔寨的高棉人的主干部分。.

新!!: 明鄭時期和明鄉人 · 查看更多 »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新!!: 明鄭時期和明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明鄭時期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皇族

明朝皇族為「朱姓」,除以明朝皇帝为核心的皇室外,包括各地藩王及宗室。.

新!!: 明鄭時期和明朝皇族 · 查看更多 »

流寇

流寇,又稱流賊,是指流動的土匪、強盜,尤指明朝末年的流寇,現在中國共產黨學者稱之農民(起義)軍。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是中國歷史上流寇的最高點,最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死。.

新!!: 明鄭時期和流寇 · 查看更多 »

流亡

流亡或逃亡,指任何人或團體,因為自然災害、受到侵略、迫害或其他負面因素而離開出生或定居的國家、地區。流亡未必指在國外流亡,如唐玄宗幸蜀,也可以稱做流亡。 強迫他人流亡的刑罰稱為流放。世界各國都有流放的刑罰,流放地通常是離島或極為偏遠的地方,使被流放的人難以返回原定居或活動的地方。如大英帝國時常流放罪犯到澳大利亞、俄羅斯帝國則多將異議分子遷徙至西伯利亞,日本幕府將軍則多流放公卿、武士到北海道或佐渡島、隱岐島。中國,清初多流放罪人至東北盛京、寧古塔、尚陽堡,中葉以後則常常是伊犁或烏魯木齊。.

新!!: 明鄭時期和流亡 · 查看更多 »

流亡政府

流亡政府是主張為某國家的合法政府,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執行法律權力,而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临时性政治組織。.

新!!: 明鄭時期和流亡政府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明鄭時期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海澄县

海澄县,中国古旧县名。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析龙溪县之靖海馆及漳浦县部分地置,治所在今福建省龙海市东南海澄镇,属漳州府。清朝时,仍属漳州府。1960年与龙溪县合并,改名龙海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县治石码镇。明后期曾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成化、弘治之际有“小苏杭”之称。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民国福建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县份 Category:漳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龙海市 Category:156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60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鄭時期和海澄县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明鄭時期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新營區

新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的所在地。為原臺南縣縣治中心,目前為臺南市中的主要城市。亦是北臺南政經、教育、文化、醫療、交通等重要區域中心。區內行政機關和商店林立,鐵路、公路發達、鄰近嘉義高鐵站其交通極為便利。因地理位置處於雲嘉南地區中心,近年成為臺南市政府積極發展的一個城市。未來將陸續投入許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重大建設,以及規劃建置臺南捷運黃線、紫線環狀線、棕線三條路線。此區發展前景可期。.

新!!: 明鄭時期和新營區 · 查看更多 »

新港社

新港社(Sinckan)為17世紀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麻豆社)中最大之社群,位於今台南市新市區一帶,該區的「社內里」即因屬新港社內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新港社為17世紀台灣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麻豆社)中最大之社群。其為台灣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區域,在1636年,當時殖民統治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在新港社興建教堂佈教,並以羅馬字拼寫其使用的語言新港語,稱之為「新港文書」。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學校在新港社建立;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蘭人設「文書館」之說。.

新!!: 明鄭時期和新港社 · 查看更多 »

新港文書

新港文書(蕃語文書),也有人稱之為「新港文」,是今天台灣台南一帶平埔族社群西拉雅族所留傳下來的土地租借、買賣與借貸等方面的契約文書,民間俗稱「番仔契」。從文書所使用的語言來看,既有僅使用羅馬字拼音書寫的單語(主要以西拉雅族新港語及大武壠語寫成,另有極少數馬卡道語)文書,也有漢語與羅馬拼音字對照的雙語文書。現存的「新港文書」約有140多件左右,雖然是研究平埔族文化、台灣過去歷史的珍貴材料,不過,由於歷史緣故,使得新港語文失傳,現在能勉強解讀「新港文書」的學者,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新!!: 明鄭時期和新港文書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明鄭時期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方孔钱

方孔钱,又称「孔方钱」、「圆形方孔钱」、“方孔圆钱”,是古中国钱币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以銅鑄造,故俗称銅錢。方孔钱由圜钱演变而来,自秦朝统一货币,全国铸行半两钱之后,除王莽改制的短暂时间,方孔钱一直是中国流通货币的最主要货币形制,直至清朝末年该地位才被银元所取代,但中国最晚的方孔钱是民国时期部分地区铸行的民国通宝。 中国方孔钱的形制影响了古代周边地区的造币,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均曾铸行方孔钱。.

新!!: 明鄭時期和方孔钱 · 查看更多 »

施世驃

施世驃(),字文秉,一字文南。晋江县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清朝海軍名將施琅六子。 1668年隨父隸屬漢軍鑲黃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委署守備,與其父攻臺,事平敘功加左都督銜。1691年授山東濟南城守營參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从征噶尔丹。1698年遷山東臨清副將。1701年擢陞浙江定海鎮總兵。1708年陞廣東陸路提督。1712年,調福建水師提督。1716年奏准臺閩水師個別洋巡,否決福建巡撫陳璸所提臺閩二地交旗洋巡。此例遂沿為定--到清末。 1721年5月12日,朱一貴舉事,世驃聞訊自廈門抵澎湖,等候南澳鎮總兵藍廷珍的援軍。7月9日入安平籌畫收復府治事宜,並決定以合圍的方式進勦。7月15日與藍廷珍會師臺灣府。事平,從優敘功。10月3日臺郡突遭暴雨襲擊,世驃終夜露立,遂病。卒於軍中,得年54歲。贈太子少保,諡勇果,追一等阿达哈哈番(輕車都尉)。.

新!!: 明鄭時期和施世驃 · 查看更多 »

施琅

施琅(Sego、Secoe;),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公,諡襄庄,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新!!: 明鄭時期和施琅 · 查看更多 »

料羅灣

料罗湾,是金门岛东南部面向台湾海峡的一个海湾,建有深水港口,为金门和台湾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现建有海滨公园,树立有妈祖雕像。 该地位置险要,在此曾发生多次武装冲突,其中以1633年明朝海军和荷兰海军之间,以及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和中华民国海军之间发生的两次战斗最为有名。.

新!!: 明鄭時期和料羅灣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會)的总称。这些民族从西元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在五世紀時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各自生活,分別成為現今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弗里斯兰人和德意志人、奥地利人、东普鲁士人。奥地利同样属于德意志的一部份,二次世界大战時曾經被納粹德國以大日耳曼主義為由而併吞。其他日耳曼人的後裔還包括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紐西蘭、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等,現今这些新的民族很多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自古日耳曼人是羅馬人等其他族群對他們的稱呼,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在某方面來說可以將日耳曼人視為現今的德國人。.

新!!: 明鄭時期和日耳曼人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明鄭時期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明鄭時期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收養

收養又稱抱養、領養,係指將他人子女收為自己子女,中國古代又稱為螟蛉子,這是由於古人誤以為蜾蠃把螟蛉的幼蟲收養作己子,實際上牠們是用作給自己幼蟲的食物。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是一个弃婴,被周文王收为螟蛉子,列为文王的百子之末。 法律上,收養賦予被收養者和婚生子女具有相同權利義務的一種身分契約關係。由於收養會將本無真實親子血緣聯絡之人間,以規範而擬制具有親子關係,因此收養者與被收養者間又稱為法定血親或擬制血親。收養者為養父母,被收養者則為養子女,被收養者約可分為三種,一是繼子女(稱為「繼親收養」),二則是其他本有親屬的身分者(稱為「近親收養」),第三種則為本來即不具親屬或血緣關係之人,但都可因為有效的收養行為,而成立法律上之親子關係;被收養者之生父母稱為本生父母,而對本生父母而言,將子女被他人收養之情況稱為「出養」子女。一旦子女出養後,與其本生父母之親屬關係即處於暫時停止之狀態,互不負義務,也無法律上之權利,故也互無繼承之資格。.

新!!: 明鄭時期和收養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明鄭時期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承天府

承天府,可以指.

新!!: 明鄭時期和承天府 · 查看更多 »

承天府 (台灣)

#重定向 承天府 (臺灣).

新!!: 明鄭時期和承天府 (台灣) · 查看更多 »

承天府 (臺灣)

承天府(1661年-1683年)是台灣明鄭時期的行政單位,由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後所設立。承天府衙門置於赤崁樓,主官為承天府府尹。1683年台灣鄭氏投降清朝後,清朝廢除承天府,改臺灣府。.

新!!: 明鄭時期和承天府 (臺灣) · 查看更多 »

承天府府尹

| political_office.

新!!: 明鄭時期和承天府府尹 · 查看更多 »

曹永和

曹永和(),生於臺灣臺北市士林,臺灣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以研究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與提出「臺灣島史觀」著名。.

新!!: 明鄭時期和曹永和 · 查看更多 »

思明州 (明郑)

思明州是明郑设置的一个州,管辖厦门、金门等岛屿。 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2月,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3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命薛联桂知州事,又令工官冯澄世筑演武亭,督兵操练。 1663年(南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郑经将思明州改制为思明县。 1680年(明郑永历三十四年,清康熙十九年)2月,清福建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万正色、陆路提督杨捷出征厦门岛和金门岛。同月26日,郑经率厦门守军千余人退守台湾。同年,清廷派总兵镇守厦门。.

新!!: 明鄭時期和思明州 (明郑)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延平王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