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明史和明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明史和明朝之间的区别

明史 vs. 明朝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之间明史和明朝相似

明史和明朝有(在联盟百科)155共同点: 劉瑾史可法吐鲁番汗国姚廣孝孝端顯皇后宋濂崔文升崇祯左光斗严嵩中华书局丘濬三藩之乱于谦康熙帝康海仁孝文皇后廷杖廖永忠张廷玉张献忠张璁張士誠張居正張岱 (明朝)張佳胤張經 (尚書)归有光徐光启徐階...徐達徐渭徐有貞俞大猷刘伯温唐寅唐順之凌雲翼六部石亨瞿式耜王守仁王崇古 (明朝)王世贞王圻王振王文 (明朝)祝允明福余卫瓦剌熊廷弼畢懋康韩林儿鞑靼 (蒙古)荷兰鍾惺萬貞兒項忠顧憲成顺治袁宏道袁崇焕馬士英馮保誠孝昭皇后高傑高啟高昌高攀龙高拱譚元春魏忠贤谷大用谷應泰谈迁越南趙南星黃子澄黄宗羲黄得功黄道周黄河齊泰霍維華胡宗宪胡惟庸郭子興都察院都御史蘇觀生藍玉葡萄牙董其昌蔣德璟鄭和鄭經鄭成功耿炳文陶仲文陸容陈友谅把匝剌瓦爾密李世達李康妃李善長李邦華李自成李成梁李时珍梁芳楊士奇楊一清楊廷和楊榮殷正茂毛澄汤和汪直 (宦官)沈周泰国洪武洪承疇清朝朱升朱允炆朱元璋朱祐杬朱标朵甘思朵颜卫戚继光明孝宗明季北略明实录明宣宗明宪宗明世宗明仁宗明光宗明玉珍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明鄭明英宗明武宗明朝明成祖明思宗方孝孺方逢時文徵明日本曹吉祥景泰帝 扩展索引 (125 更多) »

劉瑾

劉瑾(),陝西興平人。中國明代中期,明武宗时期的重要宦官。.

劉瑾和明史 · 劉瑾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又字道鄰,南明諡忠烈,一諡忠靖。乾隆時改諡忠正。明末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市),祖籍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林黨人,師承左光斗,義子史德威。明末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史可法进士出身,早年在南直隶参加镇压民变。崇祯末年,担任南都兵部尚书。甲申之變、清兵入關,史可法一直輔佐南明,弘光帝登基后,史可法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北,节制四镇。弘光元年,史可法镇守扬州,江南重镇三天就失守,史可法下落不明。明朝遗老计六奇编写的《明季南略》记载史可法缒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嶺記》則說史可法屍骨不知去向,故相傳史可法未死,還提到清朝一方的将领洪承畴也對被俘明將詢問史可法是否活著,可見清朝官方也不清楚史可法之生死。康熙年間,清政府出於安穩江南民心的需要,在揚州建立史可法祠,並在官方史書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揚州殉難的說法。 现江苏省扬州市設有史可法纪念馆及其衣冠冢,其冢於文革中被發掘,只有玉帶一條而已。其祠有揚州太守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揚州諸將牌位。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家書披露自己的心情,亦得知其城破前因朝中黨爭,方寸已亂。.

史可法和明史 · 史可法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吐鲁番汗国

吐鲁番汗国(1365年-1570年),察合台汗国于1365年再次分裂,不久后,西部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东部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大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

吐鲁番汗国和明史 · 吐鲁番汗国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姚廣孝

姚廣孝(),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謀臣之一。.

姚廣孝和明史 · 姚廣孝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孝端顯皇后

孝端顯皇后(),王姓,名喜姐,籍貫余姚(今浙江余姚),生於京師,父永年伯王偉。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間唯一一位親自冊立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在皇后位最长的一位皇后,正位中宫共四十二年。.

孝端顯皇后和明史 · 孝端顯皇后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宋濂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諡文憲,浙江浦江县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明太祖謫死蜀地。.

宋濂和明史 · 宋濂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崔文升

崔文升,明朝宦官。 崔文升初为明神宗郑贵妃宫中内侍太监。明光宗即位,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御药房。光宗得病,他进大黄药,于是病情加剧,不能视朝。外廷都说崔文升受贵妃指派,有异谋。给事中杨涟以为是崔文升误用伐药。明光宗后来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红丸,驾崩。于是廷议论罪,将他贬谪南京。明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起用崔文升为总督漕运兼管河道。明思宗即位,召还北京,不久被御史吴焕弹劾,他和同党在宫门外号哭,明思宗大怒,将他和这些同党杖责一百,斥充南京孝陵净军。.

崔文升和明史 · 崔文升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崇祯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檢於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内阁拟定的年号为“--圣”、“兴福”、“咸嘉”、“崇贞”,朱由检圈定“崇贞”,并改为“贞”为“祯”。一说呈上的四个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宁”、“崇贞”。次年(1628年)改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明朝滅亡之後,李氏朝鲜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崇祯和明史 · 崇祯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左光斗

左光斗(),字遺直、拱之,號浮丘,貫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籍寧國府涇縣人。明末東林黨六君子之一,是史可法之師。因東林黨爭,遭到閹黨魏忠賢下獄拷打而死,崇禎帝為之平反,贈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南明弘光時諡忠毅,世稱左忠毅公。.

左光斗和明史 · 左光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严嵩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旋病休归里。严嵩读书八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钤山堂集》40卷。.

严嵩和明史 · 严嵩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中华书局和明史 · 中华书局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丘濬

丘濬(),字仲深,號深庵、玉峰、瓊山,別號海山老人,瓊山府城鎮下田村(今金花村)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丘濬和明史 · 丘濬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議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三藩之乱和明史 · 三藩之乱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于谦

--謙(),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 --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挥明军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复辟后,--謙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間获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謙的祠堂、故居。.

于谦和明史 · 于谦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熙帝和明史 · 康熙帝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康海

康海(),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中國陝西武功县人,明朝狀元、文学家。.

康海和明史 · 康海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姓,本名无记载,明成祖朱棣嫡--,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嫡长女。.

仁孝文皇后和明史 · 仁孝文皇后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廷杖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以荊條或竹板打人,是對朝中的官吏實行的一種懲罰,最早有廷杖紀錄的是隋朝,一說最早始於唐代,明代以前各代的廷杖只是皇帝偶而動怒,即興所為,到了明代便逐漸形成制度,成為皇帝常用的懲罰朝臣的手段。 據《隋書·刑法志》記載,隋文帝“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明代的廷杖始於朱元璋,但有紀錄者僅茹太素,明代前期建文、永樂、洪熙、宣德皆無廷杖紀錄,明英宗廷杖數位捲入明景帝間政治鬥爭的大臣,爾後憲宗、正德、嘉靖,因大禮議及出巡被阻等君臣爭執,曾大規模施行廷杖,天啟朝魏忠賢把持朝政,則動用過三次廷杖。 負責行刑的是錦衣衛的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洪武六年,工部尚書王肅坐法當笞,太祖曰:『六卿貴重,不宜以細故辱,命以俸贖罪。』後羣臣罣誤許以俸償始此。」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逐劉健、謝遷,激起士人共憤,給事中艾洪、南京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徽等二十一人,或獨自具名,或幾人聯名,上疏請求保留劉、謝二人。最後皇帝將這二十一人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銑死於杖下,蔣欽三次被杖,三天後死在獄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天啟時,太監王體-乾-奉赦大審,重笞戚畹李承恩,以悅魏忠賢。於是萬燝、吳裕中斃於杖下,台省力爭不得。熹宗時魏忠賢掌權,劉業、楊玉珂、工部郎中萬燝等七十多人,輪番猛批魏忠賢。其中萬燝曰:“忠賢盡竊大權,生殺予奪,在其掌握。致內廷外朝,止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豈可一日尚留左右。”魏忠賢大怒,廷杖萬燝一百,四天后,萬燝死去,御史吳裕也被活活打死。天啟二年,文震孟上疏指明熹宗是傀儡,魏忠賢見疏大怒,欲杖八十,後以流放了事。 清朝廷杖較明朝少見,多半以奏疏不當或犯聖違逆者,加以「殊屬喪心病狂」、「妄議朝政」之罪以大逆條例論。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了「褫衣廷杖」,在清朝歷史上,皇妃遭受廷杖是第一次。.

廷杖和明史 · 廷杖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廖永忠

廖永忠(),巢州(今安徽巢湖)人。廖永安弟。明代开国名將。 廖永忠早年隨兄廖永安歸附朱元璋,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平定两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后因逾制被明太祖赐死。.

廖永忠和明史 · 廖永忠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张廷玉和明史 · 张廷玉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张献忠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變首领之一。榆林府(今陕西省定边县)人,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後兵败被清军所杀。.

张献忠和明史 · 张献忠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张璁

张璁(),字秉用,後避諱嘉靖帝,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內閣首輔。在“大禮議”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张璁是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为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一位改革家。.

张璁和明史 · 张璁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士誠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泰州白駒場(今江蘇大豐)人,元朝末年的起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友諒最桀(殘暴),士誠最富」明代史,傅樂成教授著,長橋出版社,1980年之說。.

張士誠和明史 · 張士誠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張居正和明史 · 張居正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岱 (明朝)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蝶庵,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作家和史學家。張岱出身書香世家,三代進士,家境富裕,前半生生活奢華,養尊處優,精通各種玩樂之道,屢試不第。張岱48歲時明朝覆亡,他一度在南明魯王朱以海的小朝廷中供職,後來逃避戰亂遁入深山,寄居佛寺,潛心著作,生活困頓,其後返回紹興定居,一度到杭州協助谷應泰編纂史書。文學方面,張岱是小品文名家,著有《陶庵夢憶》及《西湖夢尋》等書,追憶昔日繁華生活,細述明末社會風情,文章平易近人,典雅精練,趣味盎然,膾炙人口,清初風行一時。史學方面,張岱撰有《石匱書》與《石匱書後集》,記述有明一代史事,剖析明亡原因,注重秉筆直書,推崇忠貞節義,以求垂鑑後世;但其書襲抄痕跡過於明顯,難以稱得上一家之言。.

張岱 (明朝)和明史 · 張岱 (明朝)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佳胤

張佳胤,字肖甫,號崌崍山人,四川省重慶府合州銅梁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進士。授滑县知縣,有強盜假裝錦衣衛,企圖勒索张佳胤,反被張所制服。升任户部郎中。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隆庆五年(1571年)升右僉都御史。万历七年(1579年)升兵部右侍郎。累官浙江巡撫,定馬文英、劉廷用之亂,官至薊遼總督。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卒。有《崌崍山房集》。.

張佳胤和明史 · 張佳胤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經 (尚書)

張經(),字廷彝,號半洲,侯官縣(今福建福州市)洪塘鄉人,是明朝抗倭將領,為人剛正,得罪嚴嵩、趙文華、胡宗憲等,因而被明世宗處死,著有《半洲詩集》傳世。明穆宗諡其襄愍。.

張經 (尚書)和明史 · 張經 (尚書)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一字开甫,南直隸崑山縣(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朝著名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號項脊生,晚年居于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丞,又稱歸太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詩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

归有光和明史 · 归有光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圣名保禄(Paulus),谥文定。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数学、水利、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天主教教友领袖,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任上病逝于北京。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徐光启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与利玛窦合作汉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其中译定的一些重要术语沿用至今。此外,他亲自或组织他人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合作编译了其他一系列汉文西书。徐光启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尽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编纂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农政全书》和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主要是第谷体系)理论和方法的《崇祯历书》等百科全书式巨著。徐光启还著有军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数量可观的天主教传道护教文章。徐光启病逝后,李之藻辑大量徐光启译著等成丛书《天学初函》刊行。 在西学方面启蒙于郭居静、受教于主要合作者利玛窦,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馮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 坚持无神论立场、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且曾与梵蒂冈长期交恶的中共当局侧重于宣传其为“爱国科学家”。但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界和舆论已开始公开强调徐光启近乎“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和虔诚天主教徒的敏感身份。 徐光启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时弊,挽回世道人心,“补儒易佛”,改良中华文化。徐保禄阁老是罗马大公教会汉传开教之初热忱而忠贞的教友领袖和护教士,是中国基督教史上影响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誉為中国天主教「聖教三柱石」之首。1933年,徐光启被天主教上海教区宣告为“天主之-zh-hans:仆;zh-hant:僕;-”,启动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后,利玛窦、徐光启列真福品案分别重启。.

徐光启和明史 · 徐光启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階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政治家,实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徐阶自幼善于读书,少时结识心学传人聂豹,十八岁时在乡试中举,于弱冠之年又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受到杨廷和极高的赞赏。嘉靖早年张璁执掌朝廷时,徐阶悍然直言反对张璁的提议,被贬出京城,甚至被嘉靖帝刻石说徐阶小人永不录用。但是他在地方督学十数年,后在夏言的帮助下又回到京城。徐阶回京后先主事国子监数年,在内结识杨继盛等谏臣,随后辗转六部之间。他先后主事礼部、吏部、翰林院等重要机构,在翰林院结识了后来的重臣张居正、高拱等学生。 徐阶随后依靠其出众的青词入直无逸殿,冷静处理了危在旦夕的庚戌之变,期间以礼部尚书之职负责北京城防,拖延敌军,成功保护京城不被攻入。他又改革了吏部、礼部、太医院所存在的旧弊,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于嘉靖三十一年入阁后徐阶因严嵩独断朝政,隐忍多年,最終取代严嵩的首辅之位,尽反严嵩之政,试图以“三语”政纲改良内阁的运作现状。嘉靖末,徐阶成功劝阻皇帝南幸承天,叫停当地大兴土木;帝弥留之际,徐阶又劝其停服丹药,并将左右方士和相勾结的太监一体斩决。嘉靖驾崩后徐阶拟写了《嘉靖遗诏》和《隆庆登极诏》,在两张诏书下达后,朝野大臣都举手相贺,将此举和杨廷和所拟《嘉靖登极诏》被统称为正始正终第一政。但是,明人支大纶却批评徐阶说他只是依靠玄奇的文章(青词)入直,在任期间献媚讨好他人,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只有到了隆庆时期才有所改善。 嘉靖死后,由于早年护佑穆宗有功,隆庆年间徐阶依旧担任首辅,他多次调和隆庆和外廷的矛盾,在两年中多次上疏阻止中官获得更多的权力,于隆庆二年成功引退致仕。徐阶共任相十七年,首辅七年,从政长达四十余年,时人誉为“元臣”、“名相”。他不但足智多谋,本身度量、器识都是上品,受到冯梦龙等人的推崇;现代学者对其则多有争议,少数人对他持有肯定态度,如谭平先生认为徐阶对比与其学生张居正,更加沉稳也更少贪恋权位。 徐阶在任内培养了张居正等后来居上的政治家,在任期间试图改变内阁在朝廷中的位置,对后期内阁制度做出很大影响;同时又试用新晋官员用他的方法教导宦官,试图依靠义理让他们不成为刘瑾等人的后继者,也可以藉此改变宦官在朝廷的面貌和作用。另一方面,抗倭寇名將张经被冤殺,以及胡宗宪瘐死獄中也都是徐阶所一手造就。在徐阶致仕后,由于家中子弟作恶多端,徐阶被牵扯其中,多次与牢狱只有毫厘之差,甚至不得不致书好友求救,高拱等人同时又以旧案诘难徐阶。直到万历十一年,徐阶于华亭家中逝世,赠太师、谥文贞。.

徐階和明史 · 徐階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军队,追随其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任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北元势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国公。同時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達和明史 · 徐達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渭

徐渭(),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軍事家,浙江山阴县(今属浙江绍兴市)人。.

徐渭和明史 · 徐渭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年间進士出身。景泰末年,在英宗復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內閣首輔。.

徐有貞和明史 · 徐有貞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俞大猷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府北郊濠市河格头村(今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鎮河市村)人,祖籍南直隸凤阳府霍邱县(今安徽霍邱)。是明代嘉靖年間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亦是武術名家。.

俞大猷和明史 · 俞大猷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刘伯温

劉基(),字伯温,浙江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後人比作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刘伯温和明史 · 刘伯温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唐寅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直隸吴县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編成戲劇,以及拍成電視劇及電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畫、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唐寅和明史 · 唐寅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唐順之

唐順之(),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谥襄文。明朝南直隸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官右僉都御史卒。唐宋派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與歸有光、王慎中兩人合稱“嘉靖三大家”。順之亦善武,通兵法,曉武術。.

唐順之和明史 · 唐順之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凌雲翼

凌雲翼(),字汝成,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凌雲翼和明史 · 凌雲翼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六部和明史 · 六部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石亨

石亨(),明代渭南(今屬陝西)人。明朝軍事將領。.

明史和石亨 · 明朝和石亨 · 查看更多 »

瞿式耜

瞿式耜(耜,音sì/ㄙˋ,),字起田,又字伯略,号稼轩,明末政治人物、诗人。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人。.

明史和瞿式耜 · 明朝和瞿式耜 · 查看更多 »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明史和王守仁 · 明朝和王守仁 · 查看更多 »

王崇古 (明朝)

王崇古(),字學甫,號鑑川,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人。.

明史和王崇古 (明朝) · 明朝和王崇古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世贞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直隸太仓州(今江苏太倉)人,明朝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之一。.

明史和王世贞 · 明朝和王世贞 · 查看更多 »

王圻

王圻(),字元翰,號普始,明朝嘉定縣江桥人(今屬上海市)。政治人物、學者、藏書家。.

明史和王圻 · 明朝和王圻 · 查看更多 »

王振

王振()是明英宗時期的著名宦官,山西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

明史和王振 · 明朝和王振 · 查看更多 »

王文 (明朝)

王文(),明朝大臣。字千之,号简斋,原名王强,直隸束鹿縣人(今河北辛集)。.

明史和王文 (明朝) · 明朝和王文 (明朝) · 查看更多 »

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因生而右手有六指,是一名多指畸形病患者,因此自號为“枝指生”。明代文學家、書法家,長洲(今屬江蘇蘇州市)人。當時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

明史和祝允明 · 明朝和祝允明 · 查看更多 »

福余卫

福余卫,明朝兀良哈三卫之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因地在古夫余国得名。辖境初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下游一带,其首领是元太祖弟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宣德、正统后南迁至今辽宁省辽阳、沈阳、铁岭、开原等市县一带。1424年,科尔沁部为瓦剌脱欢击败,投奔福余卫。福余卫首领由斡赤斤系转入哈萨尔系。16世纪中叶后为科尔沁部所吞并。 Category:黑龙江卫所 Category:辽宁卫所 Category:明朝蒙古族 Category:138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6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明史和福余卫 · 明朝和福余卫 · 查看更多 »

瓦剌

剌(;卫拉特语:Өөрд;英语:Oirat)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稱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西的蒙古族。 厄鲁特()本是瓦剌的一部,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 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邻近者」。.

明史和瓦剌 · 明朝和瓦剌 · 查看更多 »

熊廷弼

廷弼(),字飛百,號芝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縣(今屬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

明史和熊廷弼 · 明朝和熊廷弼 · 查看更多 »

畢懋康

懋康(),字孟侯,号东郊,直隸歙县(今安徽)人,同進士出身。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进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巡按陕西,是岁旱灾尤甚,“公孟夏入境,即具疏言三秦异灾,请蠲免额外之賦。”,又疏陈边政十事, 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天启年間累官右佥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擅繪事,尤長於山水畫。歸里後曾自制武刚车、神飞炮等军械。著有《西清集》、《管涔集》、《疏草》等。.

明史和畢懋康 · 明朝和畢懋康 · 查看更多 »

韩林儿

韓林兒(),河北栾城人,元末民变领袖之一,白莲教教主,教眾奉立為帝,國號「宋」,後因船難没,死因有意外說、謀殺說。.

明史和韩林儿 · 明朝和韩林儿 · 查看更多 »

鞑靼 (蒙古)

鞑靼是明朝时也速迭儿开始,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与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鄂尔多斯、阿速等部。韃靼是明朝所稱,實際上是蒙古部落。.

明史和鞑靼 (蒙古) · 明朝和鞑靼 (蒙古)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明史和荷兰 · 明朝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鍾惺

鍾惺,字伯敬,號退公、退谷、退庵,別號晚知居士。江西永豐縣人,湖廣承天府景陵縣民籍,治《詩經》,年二十九歲中式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第三甲第八名進士。辛巳七月二十七日生,行一,曾祖鍾弘仲;祖鍾山;父鍾一貫,嗣父鍾一理,貢士;母馮氏;嗣母陳氏。嚴侍下,妻黃氏,弟愫;恬;悌;快,子肆夏(庠生);陔夏;納夏。由□生中式癸卯鄉試十一名舉人,會試中式十七名。授吏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乙卯貴州主考,丙辰□□□□□□戊午實補工部都水司主事。明代竟陵派文學家。著有名篇《浣花溪記》、《遊武夷山記》及《夏梅說》等。.

明史和鍾惺 · 明朝和鍾惺 · 查看更多 »

萬貞兒

恭肃贵妃萬氏(),本名萬貞兒,后世多称为“万贵妃”,青州諸城人,四歲時就被選入明朝宮廷,一開始是孫太后的宮女。長大後,被派遣至東宮去服侍當時還是皇子的朱見深,作為朱見深幼年時期的保姆。當明憲宗十六歲即位時,萬貞兒的年紀有三十五歲了,個性機警,善於迎合明憲宗的意思,不久進讒言使明憲宗廢了皇后吳氏,得以進掌六宮。每次明憲宗來看看後宮時,萬氏都隨侍在側。 成化二年正月,懷胎生下明憲宗的皇第一子,明憲宗大喜,遣中使祭祀諸山川,遂封為皇貴妃。同年十一月,皇長子薨,萬皇貴妃則沒有再受孕。 成化二十三年春天,因暴疾過世,帝明憲宗為此輟朝七日,下令上諡曰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葬天壽山。 弘治初年,御史曹璘請削妃諡號;魚台縣丞徐頊請逮治診視紀太后諸醫,捕萬氏家屬,究問當時薨狀。孝宗以重違先帝意,已之。.

明史和萬貞兒 · 明朝和萬貞兒 · 查看更多 »

項忠

項忠(),字藎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興府嘉興縣(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刑部尚書、兵部尚書。.

明史和項忠 · 明朝和項忠 · 查看更多 »

顧憲成

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直隸無錫縣(今无锡锡山区张泾镇)人,明朝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重建東林書院,在野評議時政,廣受支持,人稱東林先生,為東林黨的創始人。天啟初年,贈太常寺卿。後來東林黨爭爆發,被魏忠賢閹黨削官。崇禎初年獲得平反,贈吏部右侍郎,諡端文。.

明史和顧憲成 · 明朝和顧憲成 · 查看更多 »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明史和顺治 · 明朝和顺治 · 查看更多 »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縣長安里人,知名文學家。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人稱“三袁”,世以為宏道是三袁中,文學成就最傑出者。三袁發揚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對「前、後七子」等人之擬古、復古,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

明史和袁宏道 · 明朝和袁宏道 · 查看更多 »

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一说字自如,明朝廣東東莞縣(今屬廣東省東莞市)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抗清名将。 袁崇焕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職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曾指揮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大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多次和後金部隊在该防线交战。後因誅殺毛文龍、在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被明廷判以凌遲。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袁崇煥平反,但史學界對其事仍有爭議。現存袁崇焕纪念馆等紀念場所。.

明史和袁崇焕 · 明朝和袁崇焕 · 查看更多 »

馬士英

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鳳陽總督;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祖籍廣西梧州。.

明史和馬士英 · 明朝和馬士英 · 查看更多 »

馮保

馮保(),字永亭,號雙林,明代太監。.

明史和馮保 · 明朝和馮保 · 查看更多 »

誠孝昭皇后

誠孝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同時也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后與第一位太皇太后。.

明史和誠孝昭皇后 · 明朝和誠孝昭皇后 · 查看更多 »

高傑

#重定向 高杰.

明史和高傑 · 明朝和高傑 · 查看更多 »

高啟

啟(,37歲),字季迪,號青丘,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初十才子之一。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因得罪明太祖,以魏觀案累文字獄,處腰斬。.

明史和高啟 · 明朝和高啟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明史和高昌 · 明朝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高攀龙

攀龙(),字雲從,改字存之,號景逸。直隸无锡縣(今屬江苏省無錫市)人,明朝政治人物,东林党领袖,東林七賢(東林七君子)之一。天啟末,遭宦官魏忠賢迫害,投水自盡。崇禎初平反,追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謚忠憲。.

明史和高攀龙 · 明朝和高攀龙 · 查看更多 »

高拱

拱(),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縣人,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為內閣首輔。.

明史和高拱 · 明朝和高拱 · 查看更多 »

譚元春

譚元春(),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明代文學家。 早年結識鍾惺,鍾氏於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譚元春比钟惺小十二岁,與鍾惺共選《詩歸》,“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一時名聲甚赫,世稱“鍾譚”;兩人疾於公安派的文字淺薄,“自出手眼,别开门户”,故改以“幽深孤峭”,時稱竟陵派,專務奇字險韻,反而失卻清新本色。《抱真堂诗话》--:“友夏诗虽不称,而为人跌宕,不愧名士。”譚元春一生久困諸生,屢試不中,钟惺去世后两年,天啟七年(1627年),譚元春終為李明睿提拔,考中第一名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赴京会试,時已“颠毛荡然,车牙豁去”,行至长店,离京三十里,不幸病死在旅店。卒葬天门县西白竹台(今天门市黄潭镇)。著有《嶽歸堂集》十卷。.

明史和譚元春 · 明朝和譚元春 · 查看更多 »

魏忠贤

魏忠贤(),原名魏四,入宮後改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復姓魏,改名忠賢,表字完吾。中国明朝末期宦官。直隶肃宁县(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在天啟年間與東林黨人爆發激烈的東林黨爭,拉攏齊楚浙黨官吏加入自己一方,是為閹黨。崇禎帝即位後遭整肅、流放,畏罪自殺,崇禎帝依然憤怒,將其屍體凌遲。.

明史和魏忠贤 · 明朝和魏忠贤 · 查看更多 »

谷大用

谷大用,明代宦官,武宗朝内侍“八虎”之一。 提督西廠,與其他宦官劉瑾、馬永成、丘聚爭寵,勢傾中外。正德六年(1511年),爆發劉六、劉七起義,帝以谷大用總督軍務,與伏羌伯毛銳、兵部侍郎陸完率京營鎮壓。這時义军被迫兵分两路,刘六、刘七、齐彦为一路,杨虎、赵鐩、刘三、邢老虎为一路。官军怯不能战。除加派京營精銳部隊以外,不久又起用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邊軍入衛北京,號稱「外四家」,開啟調操邊軍之先河。正德七年八月劉六、劉七起義失败。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欲北狩長城,遭朝臣反對,居庸關巡關御史張欽閉關拒命。武宗令張欽出巡白羊口,以谷大用代守居庸關,星夜趕至居庸關,得以出關巡視宣化、大同、偏關、延綏,榆林五鎮長城。明世宗即位後,八虎受到打擊,谷大用、丘聚等被御史蕭淮彈劾“蠱惑先帝”,並牽連張永,但因迎接新帝登基有功,僅降為奉御,居南京,又召守康陵。嘉靖十年(1531年)籍其家。 G D.

明史和谷大用 · 明朝和谷大用 · 查看更多 »

谷應泰

谷應泰(),字賡虞,別號霖蒼,明末清初直隸豐潤(今河北唐山市豐潤區)人。.

明史和谷應泰 · 明朝和谷應泰 · 查看更多 »

谈迁

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寧西南)人。《國榷》作者。.

明史和谈迁 · 明朝和谈迁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明史和越南 · 明朝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趙南星

趙南星(),字夢白,號鶴儕,別號清都散客,直隸高邑(今河北)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學家,同進士出身。.

明史和趙南星 · 明朝和趙南星 · 查看更多 »

黃子澄

黃子澄(),江西分宜县(今大冈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学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历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并处死。.

明史和黃子澄 · 明朝和黃子澄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明史和黄宗羲 · 明朝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黄得功

黃得功(),字虎山,三萬衛(開原)人,明末、南明將領,出身行伍,《甲申朝事小紀》載其「每戰身自衝突,勁疾若飛,江、淮人呼曰『闖子』」。善使鐵鞭,在雜劇《桃花扇》中有登場,武器為雙鞭。 在太平府與清兵交戰,中流矢,傷重,自刎而死。.

明史和黄得功 · 明朝和黄得功 · 查看更多 »

黄道周

道周(),字幼玄(又作幼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三》、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齋,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人称石齋先生,閩南、台灣尊稱為「助順將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銅山(清屬詔安,今東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学者、书法家、藝術家。明亡後抗清,被俘殉國。.

明史和黄道周 · 明朝和黄道周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明史和黄河 · 明朝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齊泰

齊泰(),本名德,獲明太祖賜名泰,字尚礼,号南塘,直隸溧水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明初官員。 齊泰为洪武进士,历任礼、兵二部主事、兵部郎中、左侍郎。明太祖临终时,齐泰被招去接受顾命。建文帝即位后,晋升兵部尚书,与黄子澄建議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齊泰逮捕并处死。清乾隆年間,高宗為建文諸臣平反,齊泰追諡忠敬。.

明史和齊泰 · 明朝和齊泰 · 查看更多 »

霍維華

霍維華,一作惟華(),字應庚,號鍾西,直隸東光(今河北)人,祖籍山西高平,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明史和霍維華 · 明朝和霍維華 · 查看更多 »

胡宗宪

胡宗憲(),字汝貞,號梅林,直隶績溪縣(今安徽)人,祖籍河南濮陽。明朝政治、軍事人物,凭借設計除倭寇聞名。明世宗時,胡宗憲因嚴嵩事牽連下獄,並在獄中自盡。明神宗追謚襄懋。.

明史和胡宗宪 · 明朝和胡宗宪 · 查看更多 »

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明史和胡惟庸 · 明朝和胡惟庸 · 查看更多 »

郭子興

郭子興(),定遠(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中國元末群雄之一,是使明太祖朱元璋在後來能崛起的關鍵人物。.

明史和郭子興 · 明朝和郭子興 · 查看更多 »

都察院

察院,明清兩代稱之為都察院,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機構之一,功能屬監察機關。相當於今日之中華民國監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

明史和都察院 · 明朝和都察院 · 查看更多 »

都御史

都御史為御史的一種,中國明朝、清朝官职之一。類似於古代的御史中丞。 明朝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清朝时都御史為從一品。 女真清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即位後,清朝廷將監察文武百官的職責歸於都察院。 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都察院設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負責糾察中國十五道、在京百官。 雍正元年(1723年)始,凡總督授加兵部尚書銜者,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不加尚書銜則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

明史和都御史 · 明朝和都御史 · 查看更多 »

蘇觀生

苏观生(),原名时泽,字宇霖,明朝东莞人。.

明史和蘇觀生 · 明朝和蘇觀生 · 查看更多 »

藍玉

藍玉(),南直隶定遠(今属安徽)人,与胡惟庸同乡,常遇春妻弟,明初名将,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虜大將軍。二十一年拜大將軍、涼國公。後遭疑謀反,被明太祖處決,株連一萬五千人,是為明初之「藍玉案」。.

明史和藍玉 · 明朝和藍玉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明史和葡萄牙 · 明朝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直隶華亭县(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政治人物,書畫藝術家。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合稱晚明四家。.

明史和董其昌 · 明朝和董其昌 · 查看更多 »

蔣德璟

蔣德璟(),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祖籍直隸歙县,明朝政治人物,曾任內閣首輔。.

明史和蔣德璟 · 明朝和蔣德璟 · 查看更多 »

鄭和

鄭和(),原姓馬,回族人,其阿拉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 Hajji Mahmud Shamsuddin),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與正統哈里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的後裔,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阳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访问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明史和鄭和 · 明朝和鄭和 · 查看更多 »

鄭經

鄭經(tl;),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鄭王朝君主,一名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鄭成功之嫡長子,與叔鄭襲爭位勝利後,在無大明皇帝的冊封之下,自行襲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並封仁德將軍。於1663年至1681年在位,在位十九年,諡號文王。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本藩(Ponpoan;Pú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經。 鄭經對台灣的發展貢獻不小,在其在位掌政期間,在政治方面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諮議參軍與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引入台灣;在教育方面,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台灣也自此納入漢文化的範圍內。.

明史和鄭經 · 明朝和鄭經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明史和鄭成功 · 明朝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耿炳文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鳳陽)人,中國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長興侯。.

明史和耿炳文 · 明朝和耿炳文 · 查看更多 »

陶仲文

陶仲文(),原名典真。明代湖北黄冈人。著名道士,獲嘉靖帝寵信。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少师,兼少傅、少保。嘉靖三十九年(1560)去世。.

明史和陶仲文 · 明朝和陶仲文 · 查看更多 »

陸容

容(),字文量,號式齋,南直隸太倉州(今属江苏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學者。.

明史和陸容 · 明朝和陸容 · 查看更多 »

陈友谅

陳友諒(),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五月出生於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玉沙县(今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洪湖口);元末时期群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元末陈汉政权建立者。 1359年,陳友諒挟持徐壽輝,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1360年)闰五月十六日,其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建立陳漢政權。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陳友諒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并趁机出兵围住朱元璋的金陵應天府,朱元璋遣部下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陳、朱雙方在金陵城(今南京)西北的龍灣(今南京市大胜关)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今九江)。 陳友諒广义上在位时间仅为4年,狭义上为3年。1363年10月3日鄱陽湖之戰的时候,陳友諒身中流矢,四十四岁卒于鄱陽湖之戰。.

明史和陈友谅 · 明朝和陈友谅 · 查看更多 »

把匝剌瓦爾密

把匝剌瓦尔密(),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封梁王,镇守云南。元末明初政治和军事人物。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惠宗离开元大都,元朝退回草原后,把匝剌瓦尔密仍然坚守云南,并派遣使者去漠北觐见北元皇帝,继续忠于元朝。其间曾对抗明玉珍明夏政权的进攻。朱元璋平定四川后,因云南地险,不愿用兵,試圖劝降。后不得,於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进攻,并活捉司徒平章達裏麻。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壬申日(1382年1月6日),把匝剌瓦尔密知道无法获胜,于是焚烧龙衣、驱妻子到滇池死。自己则与左丞达德、右丞绿尔夜入草舍自尽。.

把匝剌瓦爾密和明史 · 把匝剌瓦爾密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李世達

李世達(),字子成,號漸菴,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涇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左都御史。.

明史和李世達 · 明朝和李世達 · 查看更多 »

李康妃

李康妃()明朝光宗宠妃,明熹宗、明思宗养母,皇四子朱由模、皇八女乐安公主、朱徽妱生母。初为选侍,後封康妃。史称西李。.

明史和李康妃 · 明朝和李康妃 · 查看更多 »

李善長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開國功臣,曾任中書省丞相。 李善长早年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曾担任掌书记、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参知政事、吴国左相国,被比肩萧何。明朝建立后,任中书省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并位居开国功臣之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卷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赐死。.

明史和李善長 · 明朝和李善長 · 查看更多 »

李邦華

李邦华(),字孟闇,江西吉水人。明末政治人物。 受业于同里邹元标,万历三十一年与父李廷谏同举乡试。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泾县知县,有政聲。當時朝士多詆毀顾宪成,邦华為之辯解,遂被指為东林黨人。陈法祖用人十事:“曰内阁不当专用词臣,曰词臣不当专守馆局,曰词臣不当教习内书堂,曰六科都给事中不当内外间阻,曰御史升迁不当概论考满,曰吏部乞假不当积至正郎,曰关仓诸差不当专用举贡任子,曰调简推知不当骤迁京秩,曰进士改教不当概从内转,曰边方州县不当尽用乡贡。”沒有得到回應。万历四十四年以疾归鄉。 万历四十五年出为山东参议。天启元年恢復原官,整頓易州兵备,迁光禄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後被魏黨削官。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南京兵部尚书。崇禎十五年冬,代刘宗周为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安撫宣稱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權宜發九江庫銀十五萬及糧食六個月,遂退其兵。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请帝固守京师,未得反應。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祠,十九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有詩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死。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朝時赐谥忠肃。.

明史和李邦華 · 明朝和李邦華 · 查看更多 »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明史和李自成 · 明朝和李自成 · 查看更多 »

李成梁

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铁岭(今辽宁铁岭)人, 明朝后期将领,朝鮮人李英後裔。 李颇有将才。镇守辽东30年期间組織遼東鐵騎,先后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万历三十六年被劾罢。万历四十三年卒。李成梁前後兩次任遼東總兵,第一次是二十二年,第二次是八年,一共三十年時間。《明史》說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

明史和李成梁 · 明朝和李成梁 · 查看更多 »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號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李时珍与扁鹊、华佗、张仲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明史和李时珍 · 明朝和李时珍 · 查看更多 »

梁芳

梁芳(),女,满族,中國解放軍海军大校军衔,毕业于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现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军事战略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海洋学会军事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出生于军人家庭,在军营中长大,高中毕业后毅然报考了军校,一路攻讀至国防大学後留校任教,2006年開始“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课题專攻研究,先後獲得国防大学刘伯承奖二等奖、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獎,2007年開始擔任央視和北京衛視諸多軍事節目評論員,《今日关注》《海峡两岸》《防务新观察》等節目海洋議題基本班底。.

明史和梁芳 · 明朝和梁芳 · 查看更多 »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明史和楊士奇 · 明朝和楊士奇 · 查看更多 »

楊一清

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直隸镇江府丹徒縣(今镇江)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 楊一清早年進士出身,此後歷任山西、陝西官員,擔任首任陝甘總督,并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與張永除掉宦官劉瑾干政,官至明朝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嘉靖初年,其在大禮議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擔任內閣首輔,晚年因與張璁、桂萼不合而致仕。卒谥文襄。.

明史和楊一清 · 明朝和楊一清 · 查看更多 »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明史和楊廷和 · 明朝和楊廷和 · 查看更多 »

楊榮

杨荣(),原名子荣,字勉仁,號東楊,谥文敏,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杨溥共稱“三楊”,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了凡四訓》言楊榮祖父有大恩于民,後世繁榮昌盛,連綿不絕。.

明史和楊榮 · 明朝和楊榮 · 查看更多 »

殷正茂

殷正茂(),字養實,號石汀。直隸歙縣上里村(今安徽)人,祖籍直隸丹陽(今江蘇),同進士出身。.

明史和殷正茂 · 明朝和殷正茂 · 查看更多 »

毛澄

毛澄(),字憲清,號白齋,晚年更號三江,南直隶蘇州府崑山縣(今屬江蘇)人。明朝狀元,官至禮部尚書。.

明史和毛澄 · 明朝和毛澄 · 查看更多 »

汤和

汤和(),字鼎臣,元末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东瓯王。汤和早年参加郭子兴军,后写信建议朱元璋参加郭军。此后随朱元璋攻占集庆,升统军元帅,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击败方国珍、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攻占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封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逝世,是明代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者。.

明史和汤和 · 明朝和汤和 · 查看更多 »

汪直 (宦官)

汪直(),是明朝成化年間的知名宦官,首創西廠,广西桂平西北大藤峡人,瑤族。.

明史和汪直 (宦官) · 明朝和汪直 (宦官) · 查看更多 »

沈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屬江苏苏州市)人。.

明史和沈周 · 明朝和沈周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明史和泰国 · 明朝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洪武

洪武(1368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洪武年间全国没有战乱,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規定後代子孫登基後,在位時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故除明英宗因為退位後又復辟,故有兩個年號外,其餘均守祖制,參見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其嫡長孫朱允炆即位,翌年改元建文。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通过靖难之役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夏燮《明通鑑》考異認為從朱棣在1399年北京起兵開始其征伐地区復稱洪武年號,靖難之役後下令全國復用洪武年號。.

明史和洪武 · 明朝和洪武 · 查看更多 »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明史和洪承疇 · 明朝和洪承疇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明史和清朝 · 明朝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升

朱升(),字允升,元末明初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寧縣(今安徽黃山市休寧縣)人,学者称枫林先生。元朝进士。 至正四年(1344年)江浙行省乡试第二名(中举人),至正八年(1348年)赴京参加省试,中进士,被授予池州学正,十二年(1352年)任满后辞官隐居石门。因为他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1367年被授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1368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等礼,预修《女诫》。1369年,辞官隐退。1370年卒,年七十二。朱升治学严谨,存世仅《前图》2卷、《枫林集》10卷,并为多部经典旁注。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葬于今天的盐城西区北龙港镇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

明史和朱升 · 明朝和朱升 · 查看更多 »

朱允炆

#重定向 建文帝.

明史和朱允炆 · 明朝和朱允炆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明史和朱元璋 · 明朝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祐杬

朱祐杬(),明憲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異母弟。母親是邵宸妃,妻為蔣氏。 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日(1476年7月22日)生,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興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逝世,明武宗朱厚照賜諡「献」,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葬于松林山之原。作有《恩纪诗》。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以後,祐杬次子朱厚熜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世宗追祐杬為「皇考」,以孝宗為「皇伯考」,與群臣鬥爭,罷黜、拷打二百人,杖斃十數人,是為大禮議。.

明史和朱祐杬 · 明朝和朱祐杬 · 查看更多 »

朱标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嫡長子,洪武年間皇太子,明惠宗之父。.

明史和朱标 · 明朝和朱标 · 查看更多 »

朵甘思

朵甘思(),又名朵甘、朵康、多康等,为中国古代一地区名。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朵甘思的意思是汇合的区域。近代一般简称康()。.

明史和朵甘思 · 明朝和朵甘思 · 查看更多 »

朵颜卫

朵颜卫,明朝兀良哈三卫之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牧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绰尔河流域。因朵颜山得名,其首领是元太祖部将者勒蔑的后裔。宣德、正统以后南迁至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以南及河北省北部长城外。16世纪中叶后依附于蒙古喀喇嗔(喀喇沁)部。 Category:内蒙古卫所 Category:河北卫所 Category:明朝蒙古族 Category:138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6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明史和朵颜卫 · 明朝和朵颜卫 · 查看更多 »

戚继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孟諸,山東登州人,中國明朝將領。戚繼光出身軍戶,奉命戍守浙江和福建十多年,招募士兵組成戚家軍,練兵嚴格,軍法嚴厲,創立新戰術,注重武藝訓練,多次擊敗倭寇,肅清閩浙的倭亂,戰蹟彪炳,從參將多番轉遷,升任福建總兵。後來戚繼光受命鎮守北方邊境防範蒙古,得到首輔張居正和兵部尚書譚綸的信任,擔任薊州總兵十四年,重修長城,建造塔樓加強防務,官拜左都督,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地位顯赫。張居正過世後,戚繼光屢次被參劾,退休回鄉,晚境淒涼。他著有《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詳細記述其行軍練兵的經驗與戰術。戚繼光受譽為抗倭功臣,一代名將,其兵書亦著稱於後世。.

戚继光和明史 · 戚继光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或稱弘治帝,年号弘治,是明宪宗皇三子。明朝第10代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于泰陵,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

明史和明孝宗 · 明孝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明末清初無錫人計六奇(1622年-?)著,共二十四卷,記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努爾哈赤崛起東北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分年記事,於崇禎一朝之事記載甚詳,李自成入北京後之事,幾乎是按日編排。.

明史和明季北略 · 明季北略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实录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係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明史和明实录 · 明实录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宣宗章皇帝實錄》“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1435年1月31日),或稱宣德帝,明仁宗皇长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 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歲。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亂,和其父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過,他也開啟此後宦官干政的局面。.

明史和明宣宗 · 明宣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宪宗

明憲宗朱見濡(《明憲宗實錄》“英宗睿皇帝之长子,母今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于丁卯十一月二日生。”),或稱成化帝,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代皇帝。谥号「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其年號成化有「成就德化」的意思。.

明史和明宪宗 · 明宪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明世宗和明史 · 明世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或稱洪熙帝,明成祖長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年間,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役中,仁宗負責鎮守北平,并成功抵禦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圍攻。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任監國職位,實際負責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與調整,國家富足。仁宗與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称善,史稱“仁宣之治”。.

明仁宗和明史 · 明仁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光宗

明光宗朱常洛(),或稱泰昌帝,明朝第15代皇帝,年号泰昌,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光宗和明史 · 明光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玉珍

明玉珍(,元文宗天曆二年己巳九月九日至元惠宗至正廿六年丙午二月六日),父親明學文,母親趙氏,中国湖北隨州人,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元末明夏政权的创建者。.

明史和明玉珍 · 明朝和明玉珍 · 查看更多 »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鈞(),或稱萬曆帝,為明朝第14代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九岁的朱翊鈞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谥号為「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五年,明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曆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了万历三大征,保護藩屬,巩固疆土。張居正死後始親政,因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徵礦稅亦被評一大病。萬曆年間也走向活潑和開放,利瑪竇覲見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但同時朝廷內東林黨爭開始萌芽、塞外又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在其晚年佔領明朝東北大部分地區,使明朝退守山海關,終走向滅亡的局面。.

明史和明神宗 · 明朝和明神宗 · 查看更多 »

明穆宗

明穆宗朱載坖(“坖”音“jì”)(),一說名朱載垕(“垕”音同“厚”),或稱隆慶帝,明朝第13位皇帝,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莊皇帝”。.

明史和明穆宗 · 明朝和明穆宗 · 查看更多 »

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校,居效切,拼音「jiào」、注音「ㄐㄧㄠˋ」),或稱天啟帝,光宗長子,中國明朝第16代皇帝。在位時間為1620年-1627年,年號天啟。光宗即位僅一個月而亡,使朱由校匆匆登位為帝,朱由校當時僅14歲,未曾被立为太子,甚至未接受正規教育,政事皆賴宦官輔佐,後來造就了太監魏忠賢等人的干政,與閹黨、東林黨之黨爭。.

明史和明熹宗 · 明朝和明熹宗 · 查看更多 »

明鄭

明郑(1628年-1683年)是指中國明朝至清朝初期間,由鄭芝龍家族領導、並以恢復明朝舊有領土為志的政權。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該勢力後蒞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且自鑄永曆通寶,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金融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的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臧,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明史和明鄭 · 明朝和明鄭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明史和明英宗 · 明朝和明英宗 · 查看更多 »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或稱正德帝,明朝第11代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十六年(1521)崩,享年30歲,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追求解放,為人嬉乐胡鬧,荒淫无度,寵信宦官、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娈童入宮,有時也搶奪有夫之婦,逸遊無度,還化名為朱壽,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領兵打仗,又信仰密宗、回教等,自稱忽必烈(蒙古名,元世祖之名);沙吉熬爛(波斯語,回教蘇菲派的蘇菲師)、大寶法王(藏密名,白教首領),施政荒誕不經,任內暴虐無道,宮中內璫亂政,宗室叛亂四起。另一方面,他為人刚毅果断,寸斬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寧王之亂,在应州大捷中打败達延汗,是個世間少見、多采多姿的皇帝。.

明史和明武宗 · 明朝和明武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明史和明朝 · 明朝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明史和明成祖 · 明成祖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思宗

#重定向 崇禎帝.

明史和明思宗 · 明思宗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寧海縣(今属浙江宁波市)人。齋名遜志齋,蜀獻王朱椿改之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難之變後拒绝与朱棣合作,被朱棣诛十族。.

方孝孺和明史 · 方孝孺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方逢時

方逢時(),字行之,號金湖,湖廣嘉魚(今湖北)人,明朝政治、军事人物。同进士出身。.

方逢時和明史 · 方逢時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文徵明

--(),字--,中年後以字行,更字--,号衡山居士、停云生,祖籍湖廣衡陽,直隸長洲縣(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吳派领袖。 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等一些人。.

文徵明和明史 · 文徵明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日本和明史 · 日本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曹吉祥

曹吉祥(),永平灤州(河北灤縣)人,明朝宦官,曾任司禮監太監,官至總督京營太監。.

明史和曹吉祥 · 明朝和曹吉祥 · 查看更多 »

景泰帝

明代宗朱祁鈺(),或稱景泰帝,年號景泰,明憲宗追諡其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弘光帝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明朝第7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皇次子,母親是賢妃吳氏。.

明史和景泰帝 · 明朝和景泰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明史和明朝之间的比较

明史有1721个关系,而明朝有95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5,杰卡德指数为5.79% = 155 / (1721 + 954)。

参考

本文介绍明史和明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