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旧唐书和陳夷行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旧唐书和陳夷行之间的区别

旧唐书 vs. 陳夷行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夷行(《旧唐书》卷一十八),字周道,颍川许昌(今属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导人物。.

之间旧唐书和陳夷行相似

旧唐书和陳夷行有(在联盟百科)19共同点: 吐谷浑宰相唐太宗唐宪宗唐玄宗唐武宗唐文宗唐敬宗党項回鹘魏徵郑注李德裕李固言李珏李林甫李永 (唐朝)楊嗣復房玄龄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吐谷浑和旧唐书 · 吐谷浑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宰相和旧唐书 · 宰相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唐太宗和旧唐书 · 唐太宗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唐宪宗和旧唐书 · 唐宪宗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唐玄宗和旧唐书 · 唐玄宗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唐武宗和旧唐书 · 唐武宗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原名涵,),唐穆宗第二子,母侍女萧氏。唐敬宗之弟。他是唐朝第17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30岁。.

唐文宗和旧唐书 · 唐文宗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16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15歲即位,824年—827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7岁。.

唐敬宗和旧唐书 · 唐敬宗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党項和旧唐书 · 党項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回鹘和旧唐书 · 回鹘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旧唐书和魏徵 · 陳夷行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郑注

鄭注(),絳州翼城縣(今山西省翼城縣)人。唐朝政治人物。 本姓魚,又冒姓鄭氏,时号“魚鄭”,人目之为“水族”。為人狡險無雙,處世微賤,以醫術得寵於襄陽節度使李愬,又轉識王守澄。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唐文宗身患风疾,王守澄推薦給唐文宗,病情好轉,十二月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歷任昭義節度副使等職。大和九年(835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助文宗杀王守澄,出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並與李训秘商,圖舉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變時,鄭注率亲兵500人赶赴京城,不久傳出李训败死,倉皇逃返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和押牙李叔和設宴所杀,屍體送往京师,枭首兴安门。南宋羅大經在撰寫《鶴林玉露》時以其為小人并與韓琦做對比。.

旧唐书和郑注 · 郑注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旧唐书和李德裕 · 李德裕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李固言

李固言(),字仲樞,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朝官员,追赠太尉。 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元和六年(811年)首次科舉未中,在洛陽時有算命師告之:“紗籠中人,不用相問。”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狀元。太和初年,累官至户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李宗闵为宰相,任命他为给事中。六年,李固言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为尚书左丞(或作尚书右丞《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七》),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太和八年,李德裕辅政,李固言贬为华州刺史。不久李宗闵复用,召为吏部侍郎。第二年五月,进御史大夫。六月,李宗闵获罪,李训选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或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加崇文馆大学士。李训实际上厌恶李固言与李宗闵为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即山南西道节度使)。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复召为平章事,仍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年),寻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唐文宗下令李固言复官门下侍郎。上表辞去门下侍郎,乃检校尚书左仆射。 840年,唐武宗登基,授尚书右仆射,当时崔珙、陈夷行以仆射的官职为宰相。所以李固言改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领河中节度使。以旧疾复发为少师,迁东都留守。武宗一朝,又任兵部、户部尚书。唐宣宗初年,还任尚书右仆射。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后以太子太傅官职分司东都。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年七十八,追赠太尉。 二子:李懽,河南功曹參軍;李悦。.

旧唐书和李固言 · 李固言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旧唐书和李珏 · 李珏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李林甫

李林甫(),小名哥奴,號月堂,陕西人。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宗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出任礼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任相十九年。李林甫任相期间主要对唐高宗以来逐渐恶化的冗官现象进行了整顿,并编订《长行旨》改革地方财政,在京师设置常平仓解决长安长期的缺粮情况,编订《唐六典》等。后期因卷入唐玄宗震慑太子李亨一案而开罪唐肃宗,又与杨国忠不和导致身后名声急剧恶劣。.

旧唐书和李林甫 · 李林甫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李永 (唐朝)

李永,唐朝皇族。唐文宗李昂的长子,生母王德妃。 大和四年(830年)春正月戊子,李永被封为魯王,同月生母王氏被立为昭仪。832年被立为皇太子。李永好出游,荒怠政務。开成二年(837年),给事中韦温担任太子教师,一直到中午才能见到太子。韋温勸導他:“太子当鸡鸣而起, 问安视膳,不宜专率宴安。”但太子依然故我,使东宫属官絶望。 开成二年(837年),太子生母王昭仪晋封为德妃。与王氏同时晋封的楊賢妃深受文宗宠爱,常常说李永的坏话。唐文宗将李永幽閉少陽院,打算廢儲。羣臣皆言:“太子年少,容有改過。國本至重,豈可輕動。”御史中丞狄兼謩論之尤激動,乃至於涕泣。韦温也說:“陛下惟一子,不教,陷之至是,岂独太子之过乎。”於是文宗打消廢儲的念頭。开成三年(838年)十月庚子,李永暴卒于少阳院,死因不明。谥号莊恪太子。開成四年(839年)十月十八日改立敬宗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隔日唐文宗看特技表演,見一中年人焦躁來回走動,緊盯一童子爬竿,後來方知二人是父子,觸景生情,对左右说:“朕贵为天子,不能全一子!”遂悲痛流淚。隨即下令將坊工劉楚材等四人以及禁中女倡十人處死。《唐会要》记载,其墓永陵,在京兆府昭应县界。.

旧唐书和李永 (唐朝) · 李永 (唐朝)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楊嗣復

楊嗣復(),字繼之,又字慶門,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 楊於陵次子,與楊虞卿為族兄弟。八歲能文,主考官權德輿錄為進士,二十歲登博學宏詞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賞識,“皆權德輿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累遷中書舍人。由戶部侍郎擢尚書右丞,封爵弘農伯。李德裕輔政,被黜為湖南觀察使。會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貶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為吏部尚書。卒諡孝穆。.

旧唐书和楊嗣復 · 楊嗣復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房玄龄和旧唐书 · 房玄龄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旧唐书和陳夷行之间的比较

旧唐书有790个关系,而陳夷行有7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9,杰卡德指数为2.20% = 19 / (790 + 72)。

参考

本文介绍旧唐书和陳夷行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