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日本投降

指数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381 关系: Amazon.com劍橋大學出版社加拿大厚木市厚木海軍飛行場原子弹停戰協定博克斯卡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卡爾·安德魯·斯帕茨卡薩布蘭卡會議印度尼西亚千島群島千島群島登陸行動南千岛群岛南京大屠殺南京市南满铁路及川古志郎古邦台北公會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史尼育唔史丹佛大學出版社史達林司徒雷登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吉田茂吉見義明塞班島戰役夏威夷太平洋大學大东亚战争大韩民国大连市大東亞共榮圈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陸軍大日本帝國海軍天皇 (日本)太平洋太平洋战争外務大臣 (日本)外務省 (日本)契约婆罗洲宫内厅宮城事件宗教自由...宇垣一成安達二十三安藤利吉对马海峡海战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密蘇里號戰艦 (BB-63)小園安名小倉市小矶国昭小男孩原子彈小野田寬郎巴布亚新几内亚帝汶中央公論新社中央情报局中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抗日战争中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政府中野正剛中途岛海战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和約东南亚东乡茂德东京万尼瓦尔·布什三位一體核試三八线一般命令第一號九州 (日本)平沼騏一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亚洲京都市人間宣言人权人民网二战期间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库页岛今井武夫仁川廣域市廣島市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廣田弘毅开罗宣言彭德怀何柱國 (軍事將領)何應欽徐永昌御前會議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德國無條件投降書保大帝保安服務處信譽心理战俄罗斯帝国土肥原贤二北海道國軍歷史文物館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切腹周佛海和平傀儡政權哈瑞·S·杜魯門哈瑞·S·杜魯門圖書館暨博物館冈村宁次军国主义党卫队內大臣府八路军八月風暴行動共同通讯社共产主义关东军克莱门特·艾德礼勳章四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皇居皇民化運動獨立戰爭珍珠港事件硫磺岛战役神奈川縣秋田市空袭第10方面軍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第17軍 (日本陸軍)第18軍 (日本陸軍)第50軍 (日本陸軍)第三艦隊 (美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第二次国共内战签名米內光政納粹德國約瑟夫·斯大林縱深防禦纬度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终战诏书缪斌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國美國聯邦政府美國軍事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美国国务卿美国国务院美国总统美軍瑞士瑞典田中静壹甲级战犯燕京大学畑中健二畑俊六留萌市特別攻擊隊牛津大學出版社盟軍佔領下的德國白宮白石通教白思華Dorling Kindersley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芝加哥論壇報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荷屬東印度荷兰菲律宾菲律賓戰役 (1944年-45年)菲利普·勒克萊爾萬歲衝鋒面子靖国神社青森縣青森縣知事列表被爆者飢餓行動西奥多·罗斯福西伯利亞鐵路西伯利亞滯留者西蒙與舒斯特西村京太郎饑荒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香淳皇后駐日盟軍總司令角川書店言論自由马尼拉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詹姆斯·F·伯恩斯諫山春樹諾門罕戰役讲谈社貝里琉戰役贝尔纳多特王朝越南越南共和国越南獨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戰爭路易斯·蒙巴頓,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軍令部 (日本海軍)黑膠唱片轟炸吳市 (1945年7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近衛師團近衛第1師團近衛文麿錄音震洋胡志明胡志明市舊金山和約鈴木貫太郎鈴木貫太郎內閣阎锡山阮朝阿南惟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阿瑟·康普顿蘇卡諾蘇聯蘇聯入侵滿洲蘇日中立條約關東州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蔣中正蔣中正政府重光葵臺北公會堂臺灣長崎市原子彈爆炸長谷川毅長野市长崎市酷刑艾倫·杜勒斯艾諾拉·蓋號轟炸機苏联红军英国英国广播公司英国首相電台廣播雅尔塔会议雅科夫·馬利克耶鲁法学院降伏文書陳儀NHK特集OggRoutledge投降林茂東久邇宮稔彥王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大轟炸東京灣東京都東德東清鐵路松井石根松江騷擾事件松本俊一板垣征四郎杜魯門杉山元核武器格哈特·温伯格梵蒂冈梅津美治郎森赳横滨市橫井庄一武藤章歷史頻道死刑殘留日本兵江藤淳江戶東京博物館汪精衛政權沖繩島戰役波茨坦公告泰国法屬印度支那法国法越戰爭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温斯顿·丘吉尔游击战满洲满洲国漢文訓讀潛艇澳洲澳洲戰爭紀念館朝香宮鳩彥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日治時期朝鲜半岛木村兵太郎木戶幸一本州本土決戰朱德有斐閣戒严星野利元明治维新明文昭和天皇海參崴海军省斬首新加坡新幾內亞新西兰新潟市新潮社文藝春秋无条件投降日俄战争日蘇共同宣言日本日本历史日本列島日本刀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日本国宪法日本国旗日本国政府日本皇室日本駐外機構列表日本駐俄羅斯大使館日本陸軍大臣日本核研究日本標準時間日本本土日本最長的一日日本放送協會旭日旗旅順會戰旅顺口区支那派遣军政變愛因斯坦—西拉德信慰安婦拉彼魯茲海峽曼哈顿计划思想自由時代 (雜誌)731部队 扩展索引 (331 更多) »

Amazon.com

#重定向 亞馬遜公司.

新!!: 日本投降和Amazon.com · 查看更多 »

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1534年,是世界上僅次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第二大大學出版社。.

新!!: 日本投降和劍橋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日本投降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厚木市

厚木市()位於日本神奈川縣中心的都市,且是一個施行時特例市。.

新!!: 日本投降和厚木市 · 查看更多 »

厚木海軍飛行場

厚木海軍飛行場(,),是一座位於日本神奈川縣的軍用機場,用地橫跨大和市及綾瀨市,目前為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共用、共有的基地,駐日美軍稱作厚木海軍航空設施(Naval Air Facility Atsugi,NAF Atsugi),日本自衛隊稱作厚木航空基地(あつぎこうくうきち)。 厚木飛行場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航空設施,屬於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的(CVW-5)在厚木基地駐有數支飛行中隊,基地內的美軍人員也與合作進行任務。 除第5航母航空大隊外,使用厚木基地的部隊尚有日本海自、第4航空群、美海軍等,該中隊利用SH-60B LAMPS Mk III型直升機和MH-60R直升機,協助部署在橫須賀海軍基地的美軍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和巡防艦。 儘管飛行場名稱來自基地西南方的厚木市,但兩者相距7.4公里,且不位於該市範圍內。.

新!!: 日本投降和厚木海軍飛行場 · 查看更多 »

原子弹

原子弹又称裂变弹(Atomic bomb),是一种利用核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由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在爆炸的同时会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危害生物和非生物组织。第一个裂变(原子弹)试爆释放出的能量为约20,000吨TNT(见三位一体核试爆)的相同的当量。第一个热核(氢弹)试爆释放相同的能量为10,000,000吨TNT的当量。.

新!!: 日本投降和原子弹 · 查看更多 »

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Armistice),亦稱休戰協定,是指之間為了暫時停止敵對行為而締結的協定。 停战协定必须由作战各方締結,它禁止任何作战方进行进攻。规定停战协定的国际法是1907年的海牙公约。 停戰協定不可與和約同日而語,也不應稱為暫時和約,因為在交戰國之間以及在交戰國與中立國之間,戰爭狀態在各方面仍然繼續存在,只是敵對行為停止而已。.

新!!: 日本投降和停戰協定 · 查看更多 »

博克斯卡

#重定向 博克斯卡号轰炸机.

新!!: 日本投降和博克斯卡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新!!: 日本投降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查看更多 »

卡爾·安德魯·斯帕茨

卡爾·安德魯·“圖伊”·斯帕茨(英文:Carl Andrew·“Tooey”·Spaatz,),斯帕茨擁有德國血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將領。他曾任美國陸軍航空軍司令,二戰結束後是第一任美國空軍參謀長。.

新!!: 日本投降和卡爾·安德魯·斯帕茨 · 查看更多 »

卡薩布蘭卡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是指一場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參與,自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摩洛哥刚刚被盟军攻占的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會議中討論了二戰晚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战争和爾後對軸心國作戰問題。本次会议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战争期间离开了美国本土。.

新!!: 日本投降和卡薩布蘭卡會議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日本投降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千島群島

千島群島,又称千島列島()或庫里爾列島(Kuril'skie ostrova;),是位於俄罗斯堪察加半島西南與日本北海道島东北之間的一组火山群岛,將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分隔開來,目前行政區劃屬俄羅斯薩哈林州實際控制,分别设置北库里尔斯克、库里尔斯克和南库里尔斯克三个县以管辖之。全長1300公里,由56個島嶼以及许多小岩礁組成,其中包括大千岛群岛和小千岛群岛。所有岛屿面积为10,503.2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11月,总人口为19,434人。 现今整个千島群島由俄羅斯實際控制。但日本宣称对包括择捉岛(伊图鲁普岛)、国后岛(库纳希尔岛)、色丹岛(希科坦岛)和齿舞群岛(哈伯迈群岛)在内的南千岛群岛拥有主权,即日本所谓“北方四岛争议”。此争议至今仍然存在。.

新!!: 日本投降和千島群島 · 查看更多 »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入侵千島群島,又稱千島群島登陸行動(Курильская десант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蘇聯作為滿洲戰略性進攻行動之一部分、旨在1945年從日本手中佔領千島群島的軍事行動,但是在北海道登陸的計劃被放棄。 這次行動在8月18日和9月1日間,由遠東第2方面軍中第16軍團切里米索夫中將轄下的第87狙擊軍實施,包括堪察加防區、來自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軍事基地的艦隻和運輸船的部隊,並獲得第128空降師的支援。 蘇聯紅軍在滿洲和南库页島成功的軍事行動創造入侵千島群島必要的先決條件,該島由日軍第91師團(舍子古丹島、幌筵島、占守島和溫祢古丹島)、第42師團(新知島)、第41獨立聯隊(松輪島)、第129獨立混成旅團(得撫島)和第89師團(擇捉島和國後島)。日軍指揮官為堤房木中將。 初步偵察工作是由兩個第589和第590佈雷艦隊運載第113步槍旅的小艦隊在8月18日出發,在擇捉島登陸。同一天,第87狙擊軍的部隊在魚雷艇、佈雷艦和運輸艦運載到國後島、色丹島和5個較小的島嶼登陸。擇捉島的登陸由第355狙擊師負責,該師也登陸在較小的烏魯普島。 8月23日,在島上20,000名日本守军投降,是日本投降行動之一部分。 在8月22日至9月1日間,蘇軍未遇抵抗下佔領了千島群島的所有島嶼。日本政府至今仍然认为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是日本领土,不承认俄罗斯对其占领的事实。.

新!!: 日本投降和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 查看更多 »

南千岛群岛

南千岛群岛(Yuzhnyy Kurilskye ostrova)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島群島向南延伸部分,总面积達5,038.33km²,包括国后島(Кунашир、俄稱庫納希爾島)、择捉島(Итуруп、俄稱伊圖魯普島)、齒舞群島(Хабомаи、俄稱哈伯邁群島)及色丹島(Шикотан、俄稱希科坦島),其东北边為得抚島,西南边是北海道岛,西边是库页岛(日本稱樺太);原住民为阿伊努人。 二次大战结果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签署)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都归属俄罗斯。而日本则强词主张拥有四岛主权,并一直向俄罗斯要求归还该岛屿。日本称四島为北方领土()、北方地域()或北方四岛(),行政上划归北海道根室振兴局。.

新!!: 日本投降和南千岛群岛 · 查看更多 »

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杀(日中歴史共同研究報告書)是侵华日军在大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全面升级的初期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后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6周以上,直到1938年2月才开始有所收敛。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在大屠杀第一个月内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1945年日本投降后,1947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认为南京大屠杀中有超过20万的中国人被日军杀害。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日本学界对遇难人数的估计有20万人、4万人、2万人等几种,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否认派”的论调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势力的支持,在华人區引起反感,这也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南京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日本投降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满铁路

南满铁路是中國東北的一條鐵路的旧称。原属于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筑中东铁路南下支线(哈尔滨至旅顺)的长春至旅顺段。1897年8月与中东铁路干线同时动工,自旅顺向北、自哈尔滨向南同时铺设,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车。属于宽轨铁路(1524mm)。 日俄战争期间,中东铁路支线旅顺至公主岭段被日军占领,改为與日本國內相同的窄轨轨距(1067mm)。當時所使用的機車有部分於改建為标准轨距後被賣至台灣,供當時興建中之縱貫線鐵路使用(當時被編為80號型,戰後改稱為CK80型)。1905年日俄《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以长春宽城子站为界,以南的铁路交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 为管理南满铁路,日本于1906年11月26日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总部设在东京。於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後,將战時所修改的窄轨轨距再更改為标准轨距。該公司后又获得了安奉铁路(安东至奉天)、抚顺铁路(奉天至抚顺)、牛庄铁路(大石桥至营口)的路权,其铁路從奉天再向東延,直達中朝边境的安东,与朝鲜半岛的铁路系统连接起來。 南满铁路更改为标准轨距后,进行了一系列提速改造,1907年至1934年全线建成复线。1934年,牵引亚细亚号列车的太平洋7型蒸汽机车在南满铁路运行测试中达到了130km/h的最高时速。 抗日战争胜利後,南满铁路被中国收回,和旧中东铁路合併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现以沈阳北站为界,分属京哈铁路和瀋大鐵路。此外,东北按照习惯,将原南满铁路称为“长大铁路”(长春至大连)。.

新!!: 日本投降和南满铁路 · 查看更多 »

及川古志郎

及川古志郎,日本海軍大將,畢業於海軍兵學校、海軍大學。歷任海軍兵學校校長、吳鎮守府參謀長、第三艦隊司令長官、海軍航空本部長、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 1939年晉陞海軍大將。翌年9月出任第二屆近衛內閣的海軍大臣,改變海軍一貫態度,同意締結《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後歷任軍事參者官、海軍大學校長、海上護衛總司令官和軍令部總長。計劃、指揮雷伊泰灣海戰,但未能挽回敗局。1945年5月引咎辭職,轉任軍事參議官。.

新!!: 日本投降和及川古志郎 · 查看更多 »

古邦

古邦(Kupang)為印尼東努沙登加拉省的首府,位於帝汶島西部。 在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统治时期,古邦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20世纪初,这里是从欧洲到澳大利亚航班的中转加油地点,在东帝汶因为争取独立和印尼发生纠纷时期,这里也是印尼军队的主要驻扎地。 古邦还是一年一度的印尼國際帆船賽第一段的终点站,2006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余艘帆船参加,参赛帆船从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出发,到达古邦后在前往印尼各指定岛屿,最终到达新加坡。.

新!!: 日本投降和古邦 · 查看更多 »

台北公會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日本投降和台北公會堂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新!!: 日本投降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史尼育唔

#重定向 李光輝.

新!!: 日本投降和史尼育唔 · 查看更多 »

史丹佛大學出版社

#重定向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新!!: 日本投降和史丹佛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日本投降和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出生於中国杭州,逝世於美国华盛顿。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创始人,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前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

新!!: 日本投降和司徒雷登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日本投降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同盟国军事佔领日本(),又稱盟總時期,是指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並無條件投降後,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实施軍事佔領的時期,自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後開始,在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後結束。 名義上,同盟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事務是由戰時與日本相關的國家共同負責,實際上均由美國主導。在這段時間內,日本政府仍然正常運作,但受同盟國的駐日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SCAP)掌控。為消除戰前軍事獨裁的餘緒,占領當局對日本實施許多變革,其中最大的影響是政治制度的改造,透過制定新憲法,使得日本從明治時代以來的帝國體制轉型為自由民主制國家,也放棄維持軍隊與宣戰權。.

新!!: 日本投降和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 查看更多 »

吉田茂

吉田茂(),日本政治家。內閣總理大臣,為大日本帝國憲法下的最後一任首相,1948年再度拜相後執政至1954年,期間主導了日本-輕武裝、發展經濟的國策影響日本至今,領導日本度過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時期,和駐日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關係很好。日本政治元老、原外務省官僚、大老牧野伸顯的女婿。从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支持下,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的旧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重返日本政界。1954年因為執政共計7年的獨斷作風和將國防交給美國的國策遭到鳩山一郎等黨人派的夾殺,在罷黜時任自由黨副總裁緒方竹虎後受到極大壓力下台,但其吉田學校的官僚派仍然影響著日本,後其得意門生池田勇人和佐藤榮作都於整個1960年代擔任日本首相。吉田所創造的路線至今仍影響著日本,其奠基了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使日本成為今日的經濟大國。.

新!!: 日本投降和吉田茂 · 查看更多 »

吉見義明

吉見義明(),日本歷史學家,生於山口縣,日本中央大學商學部教授、日本戰爭責任資料中心代表。專攻領域為日本近現代史。以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戰時的民眾社會及其戰爭體驗之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尤其以慰安婦和日軍毒氣戰的研究而聞名。 2009年3月,吉見義明、西野瑠美子與林博史共同發起成立戰爭暨女性人權博物館。 2014年6月2日,日軍慰安婦問題亞洲團結會議開會發表建言聲明,吉見義明在會上展示近年在海内外新发现的日军慰安妇资料;吉見義明說,第2次安倍內閣号称要检证河野谈话真伪,这些新发现的档案才是日本政府应该着手调查和检证的材料,他将把其中529个文档提交日本政府。.

新!!: 日本投降和吉見義明 · 查看更多 »

塞班島戰役

塞班島戰役 (Battle of Saip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於1944年6月15日至7月9日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上進行的戰役,美軍遠征軍艦隊在1944年6月5日離開珍珠港,同一天盟軍實施大君主行動,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德軍所佔領的法國諾曼第地區,諾曼第登陸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行動,而馬里亞納行动则动用了歷史上最大的艦隊。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及第4師和美軍第27步兵師在霍蘭·史密斯中將的指揮下擊敗了由斋藤义次中將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第43師團。.

新!!: 日本投降和塞班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太平洋大學

夏威夷太平洋大學(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 HPU)是美国夏威夷州規模最大的一所私立大學,創立於1965年。HPU的學位為美國西部高等教育協會(WASC)及本國教育部所認可,亦為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所認可;護理系也榮獲美國國家護理協會(NLN)認可。同時HPU是美國商學聯合會(AACSB)成員之一,也是國際管理教育協會的成員,獲得夏威夷州高等教育委員會承認,也得到夏威夷護理工會的核准認證。.

新!!: 日本投降和夏威夷太平洋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东亚战争

大東亞戰爭()是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爭總稱。其目的是為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解放受英國、美國、荷蘭殖民的东亚人民及殖民地。這個名稱是在1941年12月12日確定的,其意義為「為大東亞新秩序建設而進行的戰爭」。这一词在日本战败后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视为“战时用语”而禁止使用,如今日本多使用“太平洋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两词来表示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英,以及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而在中韩两国,“大东亚战争”一词则因对侵略战争带有正义情绪,而被人排斥。.

新!!: 日本投降和大东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日本投降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大连市

大连市(Dalian/Dairen),旧称旅大市,别称鯤城、滨城,旧名達爾尼 、青泥洼。位于中国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 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2001年大连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城市。2006年与杭州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大连获得全球“国际花园城市”最高级别组的第一名 新华网 2009-10-14。大连是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的举办城市。大连位列2010年度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第八名(含港澳台) 新华网 2011年5月6日。.

新!!: 日本投降和大连市 · 查看更多 »

大東亞共榮圈

大東亞共榮圈,為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泛亞地區所謂的政治主張。其覆蓋地區包括東亞、東北亞、南亞和大洋洲等地,主張在日本的帶領下“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之政治聯合體。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東亞共榮圈”也隨之解體。.

新!!: 日本投降和大東亞共榮圈 · 查看更多 »

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

大本营是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日中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同盟国称其为“帝国总司令部”(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大本营也进行关于战果的宣传。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败势尽显,但大本营發表中仍然充斥着显示战况对日本有利的虚假信息;后来“大本营發表”这个词语就用来揶揄掌权者为了自身利益而篡改訊息、发布虚伪訊息的情况。.

新!!: 日本投降和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日本投降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是日本军的陸上武裝部隊,1871年(明治4年)成立、1945年(昭和20年)解散。略稱為帝國陸軍,一般常以日本陸軍稱呼,並不使用全名稱呼。同時,日本陸海軍本來被稱呼為國軍(こくぐん)、皇軍(こうぐん),但表達為日本陸軍的場合較多。解散后,为与陆上自卫队产生区别,多以旧日本陆军或旧帝国陆军称呼之。.

新!!: 日本投降和大日本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 日本投降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天皇 (日本)

#重定向 天皇.

新!!: 日本投降和天皇 (日本)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日本投降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日本投降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外務大臣 (日本)

外務大臣是主管日本外務省的國務大臣,是內閣中最重要的職位之一,一般由執政黨內的實力派國會議員擔任。如果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有事、出訪或生病,在沒有副首相的情況下,往往會指定外務大臣代理首相職務。日本歷史上,許多曾經擔任過外務大臣的議員後來都成為首相。 外務大臣的職權有:.

新!!: 日本投降和外務大臣 (日本) · 查看更多 »

外務省 (日本)

#重定向 日本外務省.

新!!: 日本投降和外務省 (日本) · 查看更多 »

契约

契約(或合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現。一般而言,契約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為,可分為債權契約(例如買賣)、物權契約(例如所有權移轉登記)及身分契約(例如結婚)等,不過在公法上也可能存在契約關係(例如 )。在民法上,狹義的契約(即債權契約)為債之發生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僅稱契約時所指稱者也多屬債權契約。契約行為並不等於「契約書」,一份契約書中可能包含不只一個契約行為;契約行為也不以做成書面為必要,契約原則上為諾成且不要物的法律行為,只有在例外情形,基於特殊考量(例如公益)時法律會明文要求。 契約是以雙方當事人互相對立合致的意思表示所構成的,其中包括要約及承諾兩個基本的意思表示。要約是表意人所發出,欲得到相對人承諾而發生一定私法上效力的意思表示。承諾則是針對要約所為的肯定答覆,承諾的內容必須和該要約的內容完全一致,否則即為新要約而非承諾。應與要約區分的是要約之引誘,其並非意思表示,而是觀念通知,為準法律行為之一種,不生要約拘束力。.

新!!: 日本投降和契约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新!!: 日本投降和婆罗洲 · 查看更多 »

宫内厅

宮內廳(、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是日本政府中掌管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的機構,其前身為「宮內省」與「宮內府」。 宮內廳除了負責與皇室有關的國家事務外,還有協助天皇接見外國使節與舉行儀式相關事務;保管御璽、國璽也是宮內廳的職責。 宮內廳過去是舊總理府的外局,但現在非內閣府的外局(內閣府設置法第49條),而是內閣府下的獨立機關(內閣府設置法48條)。官報上會列在內閣府的「外局」第一位。.

新!!: 日本投降和宫内厅 · 查看更多 »

宮城事件

#重定向 宫城事件.

新!!: 日本投降和宮城事件 · 查看更多 »

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是指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社会中自由选择其宗教信仰和在这个社会中公开参加这个宗教信仰的仪式和传统,或者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不必担心受社会的迫害或歧视。 宗教自由也包括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自由的范围更广,还包含獨自或與他人一道、公開或私下敬拜的權利,以及參加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和宗教傳道而無需擔心遭受政府或社會其他團體迫害的權利。.

新!!: 日本投降和宗教自由 · 查看更多 »

宇垣一成

宇垣一成(庆应4年阴历6月21日(1868年8月9日) - 昭和31年(1956年)4月30日)、日本的陸軍軍人、政治家。 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長州出身的陸軍实权派“宇垣阀”首脑。三次任陆军大臣之职,1931年因为三月事件被迫辞职,6月17日编入预备役。曾被天皇下令组阁,但因陆军反对而受挫。后外放任朝鲜总督,在第一届近卫内阁中任外务大臣兼拓务大臣,此后引退,战后以85高龄当选为参议院议员,1956年4月30日去世。.

新!!: 日本投降和宇垣一成 · 查看更多 »

安達二十三

安達 二十三(あだち はたぞう、)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將領,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 安達出生於明治23年,故他的父親安達松太郎將其取名為「二十三」(他的兩位哥哥:安達十六及安達十九,亦以此取名)。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2期畢業,曾任日軍步兵第12聯隊長、第37師團長、北支那方面軍參謀長,1942年11月9日,擔任因應太平洋戰爭需要而新設立的第18軍司令官。 第18軍駐防於新幾內亞,當安達就任司令時,新幾內亞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已經落入同盟國的掌控,對外補給與援助均被切斷,在蠻荒的熱帶叢林中,轄下的三個師團與一個旅團完全處於自食其力的狀態。在經歷了休恩半岛战役、萨拉马瓦-莱城战役及艾塔佩戰役等多場失敗後,安達自知無法仰賴本國的補給,遂加強與當地原住民的往來與合作,並在駐地開拓農園以確保糧食無虞。 1944年11月,美國及澳洲聯軍發動了艾塔佩-韦瓦克战役,以蠶食的方式逐步向第18軍進攻,安達所屬各部隊只能不斷的往內陸轉進,在醫療、糧食皆嚴重不足的情形下,士兵大量的餓病死。1945年9月13日,他代表東部新幾內亞的日軍,向澳洲軍隊投降,此時他麾下的16萬部隊,僅存不足2萬人。 戰後,安達接受了盟國的軍事審判,與其他將領不同的是,對於盟軍的指控,他非但沒有否認,反而把所有第18軍的戰爭罪行全部包攬到自己的身上(無論他自己有無實際參與),且積極地為部屬脫罪,最終他被判處了終身監禁。1947年9月10日,安達二十三獲悉最後的8名部屬已經獲得釋放後,用偷來的水果刀在牢獄中切腹自殺,年57歲。 Category:石川縣出身人物 Category:日本陸軍中將 Category:日本自殺者 Category:乙級丙級戰犯 Category:被判战争罪的日本人.

新!!: 日本投降和安達二十三 · 查看更多 »

安藤利吉

安藤利吉()為宮城縣出身之日本陸軍軍人。最終階級陸軍大將。舊制宮城縣第二中學校1回、陸軍士官學校16期。陸軍大學校26期。台灣日治時期第19任(末任)總督。.

新!!: 日本投降和安藤利吉 · 查看更多 »

对马海峡海战

对马海峡海战(日本海海戦,Цуси́мское мор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1905年5月27日—28日),简称对马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大日本帝國與俄罗斯帝国在對馬海峽进行的一场海战,由大日本帝国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俄罗斯帝国海军中将齐诺维·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戰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中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毀,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日本聯合艦隊使用殲滅了俄罗斯帝国第二太平洋艦隊 。.

新!!: 日本投降和对马海峡海战 · 查看更多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重定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新!!: 日本投降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 查看更多 »

密蘇里號戰艦 (BB-63)

密蘇里號戰艦(BB-6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愛荷華級戰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密蘇里州為名的軍艦,亦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建成的戰艦。是美國二戰最後一艘退役的戰艦,也因於二戰结束時被指派為受降艦而聞名於世。.

新!!: 日本投降和密蘇里號戰艦 (BB-63) · 查看更多 »

小園安名

小園安名()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軍官,日本鹿兒島縣川邊郡出身,海軍兵學校第51屆畢業,除役時官拜大佐。以開發月光夜間戰鬥機的傾斜式機砲及主導聞名。.

新!!: 日本投降和小園安名 · 查看更多 »

小倉市

小倉市()是日本福岡縣一個已廢止的市,位於該縣東北部,轄區相當於今北九州市的小倉北區及小倉南區。成立於1900年4月1日,至1963年2月10日與門司市、戶畑市、八幡市和若松市合併為北九州市。1963年4月1日,北九州市成為政令指定都市,並在原小倉市轄區設置小倉區,至1974年分拆為小倉北區和小倉南區。合并前面積為208.72平方公里,總人口305,423人。在二戰期間,美軍本欲在該市進行對日本本土的第二次原子彈轟炸,但因天候惡劣而將目標改為長崎。.

新!!: 日本投降和小倉市 · 查看更多 »

小矶国昭

小矶国昭(),日本帝国时代陆军大将、政治家,第41届內閣總理大臣,二战甲级战犯,在朝鮮總督任內積極镇压朝鲜抗日運動。 曾任陆军省军务局长、陆军次官、第5师团师团长、关东军参谋长等职。 1942年,出任朝鮮總督,在朝鲜推行内鮮一体教育,宣传朝鲜人与日本人同根同族,多次镇压朝鲜人民的抗日活动。 1944年7月22日,在内外交困中,小矶继东条英机之后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任期内曾一度主张利用繆斌与重庆国民政府谈和。但是外務大臣重光葵、陸軍大臣杉山元、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均對繆斌同蔣中正的聯繫表示懷疑,反對通過繆斌進行談判。小磯則繼續進行交涉,並在4月2日拜謁昭和天皇時向天皇進言留下繆斌進行談判。但天皇對此不感興趣。4月3日,天皇告訴重光葵自己不信任繆斌。結果繆斌毫無成果返回南京,而引起騒動的小磯內閣則宣布總辭職。 1945年4月7日辭職。战後、小矶国昭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判处无期徒刑,1950年在狱中因食道癌病死。1978年10月被靖国神社合祀。.

新!!: 日本投降和小矶国昭 · 查看更多 »

小男孩原子彈

小男孩(Little Bo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在日本廣島市投擲的首枚原子彈的代號。於1945年8月6日由保羅·提貝茲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廣島相生橋上空投下,日本標準時間早上8時15分在高度爆炸。.

新!!: 日本投降和小男孩原子彈 · 查看更多 »

小野田寬郎

小野田寬郎(),是一位生於現在的日本和歌山縣海南市、曾長期擔任軍人且階級為少尉的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大日本帝國陸軍徵召入伍,1944年11月被派遣至菲律賓盧邦島擔任守備任務。美軍攻佔盧邦島後,與三名同僚躲入叢林中進行游擊戰,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向菲律賓警方投降。.

新!!: 日本投降和小野田寬郎 · 查看更多 »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通称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皮钦语:Papua Niugini;希里摩图语:Papua Niu Gini),简称巴新,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西鄰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洲和所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新!!: 日本投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帝汶

帝汶為馬來群島南端的島嶼,東部為獨立國家東帝汶,西部為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的一部份(又稱西帝汶)。 帝汶岛是檀香的重要产地,很早就被中国古籍提到。《诸番志》称其为“底勿”,《岛夷志略》作“古里地闷”(“古”为“吉”之误,“吉里”意为“山”),《星槎胜览》作“吉里地闷”,《东西洋考》译作“迟闷”和“池闷”,《海岛逸志》译作“知汶”,《海录》译作“地问”。.

新!!: 日本投降和帝汶 · 查看更多 »

中央公論新社

中央公論新社(),簡稱「中公」,是日本的著名出版社。.

新!!: 日本投降和中央公論新社 · 查看更多 »

中央情报局

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簡稱CIA,中文方面簡稱中情局)是美國主要的情報機構之一,主要任务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内情報機構的活動,并把這些情報報告分享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它也持有大量特殊用途的軍事武器及設備,這些設備在美蘇冷戰時期用於干擾共產國家政府,例如前苏联,此外也會針对推翻政府的組織進行資助,或刺殺美国海外利益构成威胁反對者,例如瓜地馬拉的阿本斯和智利的阿連德。中央情報局總部設在 維吉尼亞州的-zh-hans:兰利; zh-hant:蘭利;-。中央情報局是美國情報體系中,唯一一個獨立的情報部門,其地位和功能與英国秘密情報局(俗稱軍情六處,MI6)和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等情報組織並稱。.

新!!: 日本投降和中央情报局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日本投降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国家武装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组成。解放军由中国共产党建立,自成立起坚持“党指挥枪”原则,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领导,中央军委主席统率全军。 从其前身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之时起,该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就发挥了重要影响,并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有兩百萬名现役軍人,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规军队。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国防预算第二高的国家,年度官方軍事預算總額達152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此外,解放军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军舰数量世界第一、吨位总数世界第三的海军以及规模庞大的空军,并拥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2018年4月中旬其综合军事实力也位居世界第二超越俄罗斯,仅次於美国。.

新!!: 日本投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日本投降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立國

中立國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两种。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在海牙第五公约《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和第十三公约《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中作出了规定。 在衝突裡中立属于一种主权受限,和不結盟是有區別的。 許多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宣佈中立。但二战中大部分中立國都被佔領,二战末期全歐洲只剩葡萄牙、愛爾蘭、瑞典、瑞士、列支敦斯登、土耳其仍維持中立。后来有人質疑这几个国家当时的中立性,认为愛爾蘭秘密參與同盟國,瑞典、瑞士和土耳其與納粹德國有微妙的關係。.

新!!: 日本投降和中立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日本投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日本投降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日本投降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日本投降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野正剛

中野正剛是一名日本記者、政治家,曾經長期擔任東方會總裁、福岡縣眾議員。 出生於福岡縣,後來入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後擔任每日新聞和朝日新聞記者,並且藉此進入政壇。在太平洋戰爭中,因為對戰爭持反對意見而遭到特別高等警察逮捕,釋放後自殺身亡,史稱中野正剛事件。 Category:福岡縣出身人物 Category:早稻田大學校友 Category:日本記者 Category:朝日新聞社人物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20–1924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24–1928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28–1930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30–1932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32–1936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36–1937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37–1942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42–1945 Category:自杀的日本政治人物‎.

新!!: 日本投降和中野正剛 · 查看更多 »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新!!: 日本投降和中途岛海战 · 查看更多 »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日中平和友好条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和平友好條約》(日本国と中華人民共和国との間の平和友好条約),是1978年8月12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兩國代表在北京締結的和平條約。.

新!!: 日本投降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 查看更多 »

中日和約

《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簡稱《中日和平條約》、《中日和約》,又稱《臺北和約》,為中華民國與日本結束兩國之間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戰爭狀態而簽訂的和平條約,於1952年4月28日在臺北賓館簽署,同年8月5日雙方換文生效。該條約明定中華民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狀態,自本約發生效力之日起即告終止。雙方承認:日本已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對於臺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日本已放棄自1941年12月9日以來在中國之一切特殊權利及利益。雙方表示將開始經濟方面之友好合作,儘速商訂兩國貿易、航業、漁業及其他商務關係的條約或協定。日本在1972年9月29日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片面廢止和約。.

新!!: 日本投降和中日和約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日本投降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东乡茂德

东乡茂德(,),生名朴茂德(박무덕;轉寫:Pak Mudǒk),朝鲜裔日本人,日本帝国时代外交官,二战甲级战犯。.

新!!: 日本投降和东乡茂德 · 查看更多 »

东京

東京()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目前(2017年8月)東京都區部人口數達946萬,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千6百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亦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在2016年GDP達9472.7億美元,超越紐約(9006.8億)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第三。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新!!: 日本投降和东京 · 查看更多 »

万尼瓦尔·布什

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美国工程师,科学家管理者。.

新!!: 日本投降和万尼瓦尔·布什 · 查看更多 »

三位一體核試

#重定向 三位一體 (核試驗).

新!!: 日本投降和三位一體核試 · 查看更多 »

三八线

三八线,是1945年苏联和美国在从日本手中收复朝鲜半岛过程中,按土地面积大致相等原则,沿北纬38度线在地图上随手划定的一条受降分界线。值得注意的是,该线严格上并非停战分界线,朝鲜和韩国两方的界线是根据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划设的軍事分界線(又稱作停戰線)。 根据朝鮮停戰協定的规定,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間以全長247公里(154英哩)的实际控制区划定界線。該線大致依照北纬38度线划定,但主要根据双方于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时的实际控制线,军事分界线兩側是朝韓非軍事區。其中,由朝鮮實際控制的開城市就位於北緯38度以南。 由于南北韓均宣称拥有朝鲜半岛全境,因此这条軍事分界线并不被双方視為“国界”。在黃海上,兩韓以事實上的「海上軍事劃界線」分隔,稱為北方界線,1953年由聯合國軍劃定。然而北方界線並未有在停戰協定中提及,因此不被北韓承認。.

新!!: 日本投降和三八线 · 查看更多 »

一般命令第一號

《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後,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945年8月1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核准,授權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在1945年9月2日的受降儀式上發佈予日方代表,再由日本帝國大本營對所有日軍發佈的軍事命令,其內容為解除日本武裝的指示以及軍事佔領日本帝國全領域的規範。該命令為了實行正式投降的流程,要求各地日軍司令官立即聯繫各指定的同盟成員國司令官或其代表。.

新!!: 日本投降和一般命令第一號 · 查看更多 »

九州 (日本)

九州(,)是日本西南部的一個島,為日本本土四大島之一,也是日本的第三大島、世界第37大島,面積36,752.6平方公里(2011年9月1日統計),次於本州和北海道,比四國大。古名筑紫島(據《古事記》)或筑紫洲(據《日本書紀》)。其北面的關門海峽將九州和本州分隔,而東北面則隔豐後水道與四國相對。 廣義上的九州則指九州地方,包括九州本島上的大分縣、宮崎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含五島列島和對馬島)、熊本縣和鹿兒島縣(含大隅群島和奄美群島)等7縣、以及琉球群島上的沖繩縣,人口約13,013,573人(2016年2月1日),面積約3.79萬平方公里,目前是日本高科技產業的主要集中地。.

新!!: 日本投降和九州 (日本) · 查看更多 »

平沼騏一郎

平沼騏一郎(),日本已故司法官及政治家,歷任大審院檢察總長(第8任)、大審院長(第11任)、日本大學校長(第3任)、大東文化大學校長(第1任)、樞密院副議長(第11任)及議長(第17、21任)、司法大臣(第26任)、內務大臣(第62任)及內閣總理大臣(第35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定為甲級戰犯,被判處終身監禁。.

新!!: 日本投降和平沼騏一郎 · 查看更多 »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發動,美國陸軍航空軍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在日本广岛市投下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場核武器空袭行動,原子弹爆炸造成广岛市超過十万名居民死亡,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 美国在3天后的1945年8月9日,再次对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摧毀了位於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日本于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9天后,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日语中,如果将广岛县、广岛市的“”用片假名写作“ヒロシマ”(Hiroshima),则通常是在描述广岛市原子弹爆炸的事件。.

新!!: 日本投降和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日本投降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京都市

京都市()是一個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京都府南部的城市,為京都府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京都市的面積為827.83平方公里,下轄11個區。2017年10月,京都市有人口1,472,027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還和京都府南部、滋贺县西部及大阪府的部份地區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其人口數約有379萬。京都市也是「京阪神都會區」的一部份。 自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明治天皇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的一些傳統民俗,諸如葵祭、祇園祭等已舉辦超過千年,成為京都獨有的風景。京都市的部份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名義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因素使得京都吸引了眾多觀光客,2008年造訪京都的日本國內外遊客數便已突破5000萬人。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其中又以傳統產業和電子產業最為重要。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之一,市內共有37所大學,每百萬人平均擁有大學數量和學生佔人口比例都在日本大都市中居首。.

新!!: 日本投降和京都市 · 查看更多 »

人間宣言

《人间宣言》为1946年1月1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的诏书。诏书后半部分否定了日本天皇作为“现代人世间的神”的地位,宣告天皇也是仅具有人性的普通人,从某种意义上减弱了长久以来存在日本国民心中的忠君思想。.

新!!: 日本投降和人間宣言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日本投降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人民网

人民網()是一家由中國共產黨黨報人民日报社所控股的媒体企业,以新聞報導為主。前身為《人民日報》網路版,于1997年1月1日正式進入互聯網。人民網有中文(簡體、繁體)、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 、朝鲜文、彝文、壮文共16種語言17个版本。 《人民網》在中國大陸有31間分公司,在韓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南非及美國等均設有海外分公司。2013年3月19日,《人民網》在香港開設分公司,總裁廖玒於成立大會上表示,進駐香港是為了「努力搭建好政府與民眾的溝通平台,促進社會和諧」。.

新!!: 日本投降和人民网 · 查看更多 »

二战期间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

二战期间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最后几週裡,以美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和新西兰皇家海军军舰组成的盟军海军舰队对日本本土面向太平洋的沿海地区城市及工业设施进行的炮击。炮击对数个工业设施目标造成了严重破坏并波及了附近的居民区,共造成1,739名日本人丧生,逾1,497人受伤。整个过程中,日本军隊并未尝试攻击盟军舰队,参戰军舰均完好无损。.

新!!: 日本投降和二战期间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 · 查看更多 »

库页岛

库页岛,俄语名为萨哈林岛(Sakhalin)、日语名为樺太岛()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岛屿,位于北太平洋,日本以北,紧邻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属于萨哈林州。其地形南北狭长,外形像一條魚,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冬季气候寒冷,夏季短暫且凉爽多雾,地理處於地震帶。年降雨量平原地区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岛上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森林與石油、煤矿资源及漁業。 庫頁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9.3萬人(2010年1月1日估计),居住在该岛上的主要民族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雅库特人和鄂溫克人等。其中俄罗斯人数量最多,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最大城市为南萨哈林斯克。 19世紀前,庫頁島原為當地遊牧民族居住地;並斷斷續續由中国中原王朝統治過,被称为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庫頁島被俄国稱為萨哈林,日本稱為北蝦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樺太。十九世紀時清政府並未有效管轄該島,僅僅派員數年巡查一次。1858年,俄罗斯帝国通過《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割让庫頁島。1905年,日本通過《樸資茅斯條約》獲得庫頁島南部(北緯50°以南)。1905年和1918年至1925年间,日本曾统治库页岛全境。1945年2月11日,英美領導人於《雅爾塔協定》中與蘇方達成協議,承諾使日本佔據的庫頁島南部歸還蘇聯,同年8月8日,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占领库页岛全境。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庫頁島南部(北緯50°以南)和千島群島的主權,目前库页岛全部由俄羅斯控制。.

新!!: 日本投降和库页岛 · 查看更多 »

今井武夫

今井武夫(日语:いまい たけお、1898年2月23日 - 1982年6月12日)日本陸軍軍人,军衔为陸軍少将。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时任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和参谋桥岛芳雄和前川国雄(翻译木村辰男),在芷江向国军参谋总长萧毅肃、副总长冷欣以及中国战区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递交投降书。 Category:中日战争人物 Category:太平洋战争人物 Category:大日本帝国陆军将官 Category:长野县出身人物 Category:七七事变人物 Category:日本中国通.

新!!: 日本投降和今井武夫 · 查看更多 »

仁川廣域市

仁川廣域市(),簡稱仁川,為大韩民国西北部的一個广域市,是一座面向黃海的港灣都市,人口位居於首爾和釜山之後,為韓國第三大城市。位于首尔西部约40km,为韩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與首爾之間有首都圈電鐵聯繫。每日有大量乘客往來仁川與首爾兩地,由於此兩地距離太過接近,已經共同形成一個大的經濟圈。 1883年仁川港开港,成为当时黄海沿岸唯一对外贸易的港口。仁川现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国际港,仁川港的规模仅次于釜山。在首尔与仁川之间形成了大规模的工业地带。仁川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渔业十分发达、且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位於市郊的仁川国际机场,是韓國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2014年舉辦第十七屆亞洲運動會。韓國職棒SK飛龍、K聯賽仁川聯足球俱樂部的主場也位於此地。仁川唐人街是韩国最大的华侨聚居地。.

新!!: 日本投降和仁川廣域市 · 查看更多 »

廣島市

廣島市()是日本一級行政區廣島縣的縣廳所在地,也是本州西部的最大城市。原本只是太田川入海口的一個三角洲,自16世紀時毛利氏在此建城並且將行政中樞移至此地後,迅速發展成中國、四國地區規模最大的經貿中心。因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二战中饱受原子弹在内的军事攻击。.

新!!: 日本投降和廣島市 · 查看更多 »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在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市與長崎市投下原子彈,這也是歷史上人類目前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 盟軍在空襲日本多個月後,準備進行沒落行動進攻日本本土。二戰歐洲戰場於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後結束,但是太平洋戰爭仍在持續。美國、中國與英國在1945年7月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並未作回應。美國於是計劃使用曼哈頓計劃中成功製造的核武器,並分別於8月6日及9日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彈及胖子原子彈。廣島約有90,000人—166,000人因核爆而死亡 ,長崎則有60,000人—80,000人死亡。 長崎遭受核彈轟炸後6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並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影響所及導致日本政府於1967年宣布非核三原則,表明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

新!!: 日本投降和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 查看更多 »

廣田弘毅

廣田弘毅(),原名廣田丈太郎,日本外交官、政治人物。1936年3月9日至1937年2月2日任日本首相(第32任)。曾任外務大臣(第49-51、55任),貴族院議員等職位。 日本战败后,广田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为甲级战犯,判处死刑,是甲級戰犯中唯一被判死刑的文官。.

新!!: 日本投降和廣田弘毅 · 查看更多 »

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Déclaration du Caire,カイロ宣言,Каир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Dichiarazione del Cairo,Kairoer Erklärung)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蒋中正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43年11月23日至11月27日,在埃及首都开罗舉行會議後,在1943年12月1日所發表的对日作战的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的通稱 中華民國方面收藏之原件原由外交部保管,目前寄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計英文一頁。美國方面將原件「開羅公報」(Cairo Communiqué)存於美國國家檔案局(RG59),美國國務院出版的《1776-1949美國條約和其他國際協定彙編》則收錄了內容相同而標題為「1943年第一次開羅會議」(First Cairo Conference, 1943)的文件。日本方面在國立國會圖書館存有「開羅公報」(Cairo Communiqué)。 開羅宣言在各種語言中的譯名不同,漢語方面,與會的中華民國採用《开罗宣言》做為定名,英語方面,與會的中美英三國在之後的《波茨坦公告》使用Cairo Declaration這個名稱來稱呼開羅宣言。.

新!!: 日本投降和开罗宣言 · 查看更多 »

彭德怀

彭德怀(),名清宗,后改德怀,字得華,號石穿,小名鍾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彭德怀早年供职于湘军,于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五军,任军长。此后,彭德怀与毛泽东、朱德等共同开辟江西根据地,并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参与长征。长征结束后,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抗日战争中,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发动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彭德怀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后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攻占西北五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1950年,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抗美援朝。1954年,彭德怀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第一任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任内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制度(征兵制、薪金制、军衔制、勋章奖章制度)的确立。彭德怀於1959年庐山会议上致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道出大跃进中的问题和弊病及根源,而被打擊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之首,后被撤销国防部长等职务,移居北京郊外吴家花园。1965年被任命为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文革”爆发后被押送回北京,遭到残酷迫害。身患结肠癌,于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含恨辞世。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宣布,为彭德怀平反,并恢复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切名誉。.

新!!: 日本投降和彭德怀 · 查看更多 »

何柱國 (軍事將領)

何柱國(),原名铸果,字敬之,廣西容縣南乡阳梅墟人,中华民國奉系及東北軍高级将领 。 何柱国虽然是广西籍军政人物,但是与当时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桂系”并无任何关联。.

新!!: 日本投降和何柱國 (軍事將領) · 查看更多 »

何應欽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中國國民黨軍政界首要人物;在黃埔系當中,有蔣何並稱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大本營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部長及行政院院長。於1949年前往臺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和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為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因青天白日圓形體第一次出現在黃埔軍校校旗中)。在高層決策謀劃中嘗有「干才」之譽。日本稱其為日本通巨頭。曾獲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皇喬治六世、法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等授予各式勳章。著有《八年抗戰》、《中國與世界前途》。何應欽還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校董。.

新!!: 日本投降和何應欽 · 查看更多 »

徐永昌

徐永昌(),字次宸,山西省崞县(原平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盟軍受降儀式,後出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新!!: 日本投降和徐永昌 · 查看更多 »

御前會議

御前會議(ごぜんかいぎ、英語:Imperial Conference)是日本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下,天皇臨席決定重要國策的會議。現在常用來比喩公司、團體等組織的幹部會議。.

新!!: 日本投降和御前會議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重定向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德國).

新!!: 日本投降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 查看更多 »

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德國無條件投降書是指1945年5月8日,由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同盟國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和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簽署的武裝力量協議,並由法國和美國代表擔任簽署證人,從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新!!: 日本投降和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 查看更多 »

保大帝

保大帝(,),名阮福永瑞(),在位期间名阮福晪(),是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阮朝第13任、也是末代君主,1926年至1945年在位。年號保大。其一生經歷深受時代政治格局變遷的影響,在位三十年間沒有多大的政治實權。 啓定十年(1925年),啟定帝逝世後,繼位为“大南皇帝”。保大二十年(1945年),日軍入侵印度支那之後,他發動政變,宣佈越南脫離法國獨立,改國號為越南帝國,稱“越南皇帝”。不久,日本戰敗投降,而胡志明所領導的越盟則發動八月革命,要求保大帝退位。如Stanley Karnow在“Vietnam - A History”中所述,保大帝自愿将象征天子地位的国玺和宝剑交給越盟代表,从而将权力和平地移交给胡志明,使得越盟和胡志明获得所急需的受人民认可为领导者身份的普遍合法性。没有保大的谦让,越盟和胡志明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力量即刻统领越南。 不過,保大帝的政治生涯並未結束。他在1949年回到西貢(今胡志明市),成為越南国的臨時国家元首,控制越南南方。1955年,在首相吳廷琰私下操縱的公民投票中,越南的君主制被廢除,保大帝隨後流亡法國直至逝世。.

新!!: 日本投降和保大帝 · 查看更多 »

保安服務處

#重定向 黨衛隊保安處.

新!!: 日本投降和保安服務處 · 查看更多 »

信譽

信譽(Reputation),是信用和声誉,评定一个主体的信誉一般称为信誉评级,比如:比优信誉评级等,信誉评级在技术上指的是社會大眾對個人、社會團體或組織等根据評價准則给出的评价,它是在教育、商業、虛擬社群和社會地位等领域中发挥着一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个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是社會大眾給于的其中一种社会认同。 信譽已知是一种在自然社会普及、自發和高效率的社会控制机制,同时也是社会学、管理学和技术科学的一门学习项目,它牵渉及市场上的竞争以及企业、组织、机构或社区之间的协作等。此外,信譽也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媒介、個體和超個體上,在超個體的层面上,它关系到群体、社区、集体和抽象的社会实体(如公司、企业、组织、国家、文化和文明等),它的影响力泛盖到日常生活以至国家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是一种維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经销的基础以及自發的社会控制。.

新!!: 日本投降和信譽 · 查看更多 »

心理战

心理战,使用诸如宣传或其他心理手段,影响观点、情绪,并且达到自己的目的。.

新!!: 日本投降和心理战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日本投降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日本帝国昭和时代的陆军大将。从1913年起在中国从事策划侵略活动,有“帝国陆军头号中国通”之称,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扶植清逊帝溥仪在中国东北地区成立傀儡政权满洲国以及在日军入侵中国华北地区中发挥核心作用。經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级战犯,东京审判判其死刑。.

新!!: 日本投降和土肥原贤二 · 查看更多 »

北海道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现时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区划,道廳所在地(首府)是札幌市。全境面積78,420.79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的人口約有544萬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亦可以指北海道行政區所在的島嶼。北海道本島和本州、四国、九州並為日本四大島嶼之一,面積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亦是世--面積第21大島嶼。 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在過去曾將北海道和庫頁島、千島群島等愛努人居住的地區統稱為阿依努茅希利(阿伊努語假名:アィヌモシㇼ,转写:Aynu-mosir),意為人類居住之處。而和人古代則稱愛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此外和人還曾使用過渡島、越渡島等名稱代指北海道。在明治政府設立開拓使之後,政府考慮修改蝦夷地這一名稱。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險的松浦武四郎向政府提出了北加伊(ほっかい)道、海北道、海東道、日高見道、東北道、千島道六個方案。最後政府決定採用「北加伊道」這一名稱,並且效仿律令制時代五畿七道中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將「加伊」改為「海」字,此為北海道名稱由來。北海道的人口密度遠較日本其他地區為低,這使得北海道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農地,成為日本重要的食糧提供基地;亦讓北海道保留有未經人工干預的自然環境,吸引眾多遊客到訪。.

新!!: 日本投降和北海道 · 查看更多 »

國軍歷史文物館

國軍歷史文物館(Armed Forces Museum),簡稱軍史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軍事博物館,是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史政編譯處的一個任務編組,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243號,於1961年(民國50年)10月31日由時任總統蔣中正揭幕。建館目的,是為了展示中華民國國軍每個不同時期的文物、史料,讓人民進而更了解國軍。全館樓高3層,各樓層總面積約450坪,常設展覽有「黃埔建軍與北伐統一」、「對日抗戰」、「戡亂暨臺海戰役」、「整軍經武」、「國軍兵器室」。.

新!!: 日本投降和國軍歷史文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新!!: 日本投降和國民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國民黨主導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時就設立軍事委員會,其職權是在中國國民黨指導、監督下,管理、統率國民政府所轄境內海軍、陸軍、航空隊及一切關於軍事之各機關。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227頁國民革命軍北伐開始後,又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蔣中正任總司令,規定軍事委員會內各機關改隸總司令部。軍事委員會專責以軍事武力統一中國。 1928年6月,北伐完成,統一中國,國民政府遷至南京;同年11月10日,軍事委員會職務權責移交國民政府軍政部、參謀本部、軍事參議院等單位後正式結束。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為了與侵華日軍對抗,國民政府恢復設立軍事委員會。隨後,軍事委員會歷經第一階段國共內戰及中日戰爭,直到1946年5月裁撤。 軍事委員會雖隸屬國民政府,不過在中華民國軍政、訓政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是重要性或職責上都凌駕於其他政府組織。另外,該委員會雖於名義上採合議制,是一種軍事委員會制。但是實際上委員會主席或委員長統馭會務,享有極高軍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之決策權,是一種軍事集權政府。 事實上,自1932年開始,軍事委員會之委員長蔣中正,一般是以此職務統治全中國。因此,不但絕大部分的中國人習慣稱呼蔣中正為蔣委員長;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和歐洲人,也習慣稱呼蔣中正為Gimo,指其特級上將背景(Generalissimo - 大元帥)之英文簡稱。.

新!!: 日本投降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切腹

切腹是用脇差等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儀式,主要為日本武士所實行,日本文化中,將切腹視為有尊嚴的死法。近代除了自殺,也用在處刑。也稱為腹切り(はらきり)、割腹(かっぷく)、或屠腹(とふく)。 切腹自殺者日語稱為「切腹人」,而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君主而自殺殉葬,則稱為「追腹」。切腹後產生劇痛,亦不太會即刻死亡,為了減輕痛苦,可能會找介錯,在最痛苦的一刻,将切腹人斬首。.

新!!: 日本投降和切腹 · 查看更多 »

周佛海

周佛海()。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是中國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领导人,为建黨的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后成为国民党官员,抗日时期是汪精衛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周佛海 · 查看更多 »

和平

Peace flag 和平通常指没有战争或没有其它敌视暴力行为的狀態,也用来形容人的不激动或安静。和平一般會解讀為沒有敵意及报复,誠摯的想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或國際關係學等。 通常,维持国家关系之间的和平状态是多数人或组织的企盼,尤其是类似联合国这类国际组织。和平可以是自发性的,政治鼓动者可以避免过于激动;和平也可以是强制性的,例如用强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骚乱之人的行为。.

新!!: 日本投降和和平 · 查看更多 »

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是指形式上獨立,但其内政外交卻受到外國指揮、控制的政權,是從屬國的一類。一些小國内政外交往往難免會受到大國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受到指揮控制,不可以視爲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是一个特定意识形态和民族认同中产生的词汇,通常指某个政权,因为外国势力的扶持,或者由外国侵略者所建立和控制而导致其法统“非法”。當一個政權的最高首腦由外國勢力授意產生,而不是由本國公民選舉產生,該政權必然是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一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色彩,不少处于内战,或者有外国势力插手的战争中的政治实体,都互相指责对方是某一外国势力的“傀儡政权”,己方则是“合法政府”。比如說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曾相互指責對方为美國或苏联的傀儡政權。韩國政府和朝鲜政府也是如此。 傀儡國家一詞很容易被誤用或濫用,因此需要一些規範以避免濫用的情況。.

新!!: 日本投降和傀儡政權 · 查看更多 »

哈瑞·S·杜魯門

#重定向 哈里·S·杜鲁门.

新!!: 日本投降和哈瑞·S·杜魯門 · 查看更多 »

哈瑞·S·杜魯門圖書館暨博物館

#重定向 哈里·S·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新!!: 日本投降和哈瑞·S·杜魯門圖書館暨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大日本帝国陆军军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1944年11月 - 二战结束)。历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第11军军长等,官至勋一等功一級陆军大将。父亲冈村宁永曾任职于江户幕府。第一任妻子是星野理枝,后因故过世;第二任妻子是贵族院议员加藤宇兵衛的女儿。陆军三羽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冈村宁次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日本投降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党卫队

親衛隊(Schutzstaffel,又譯黨衛隊,通稱「SS」,常以代表;)是納粹德國由阿道夫·希特勒與其所屬的納粹黨所領導的一支準軍事組織。親衛隊從納粹黨志願者組成的「會堂警備隊」(Saal-Schutz)開始,初期其負責維持該黨在慕尼黑舉行大會活動時的保安工作。1925年,海因里希·希姆萊加入該組織,同年通過重新整合而獨立出來成為直接隸屬於納粹黨部的組織,並最終將其重新起名為「黨衛隊」,在希姆萊的領導下,黨衛隊從一個小小的衛隊成長成為納粹德國最為龐大而顯赫的權利機構。自1929年至納粹政權瓦解的1945年期間,從1929年希姆萊正式掌控黨衛隊到1945年第三帝國崩潰之間的17年中,黨衛隊的職責從希特勒的私人護衛擴展到整個納粹帝國和其的情報蒐集,監視,保安和恐怖行動。 黨衛隊基本分作「一般親衛隊」、「武裝親衛隊」和「骷髏總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般黨衛隊」的主要任務為維護實行及一般性警察治安工作,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由戰鬥部隊所組成的軍事組織。「骷髏總隊」則是負責各地集中營與滅絕營的運行管理並從事特別行動。除上述單位外,黨衛隊還控制着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保安處」等下屬機構,其任務主要為監視國內活躍或潛在的政治敵人、並摧毀任何敵對勢力及其反納粹的行動,加強德國人民對納粹意識形態的支持與認同,除此之外提供國內和國外的情報資訊。 作為隸屬於納粹黨的組織之一,黨衛隊對二戰期間造成5百50萬到6百萬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死亡的猶太人大屠殺負有主要責任。同時,黨衛隊下屬的部門和人員在二戰期間犯有戰爭罪及反人類罪行。該組織在統治期間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壓迫和使用集中營囚犯以奴工的形式進行勞作為其牟利。納粹德國崩潰之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理下,黨衛隊被判定為犯罪組織。戰後的1948年,黨衛隊僅存的最高級別官員,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在國際法庭中被判反人類罪行成立,執行絞刑。.

新!!: 日本投降和党卫队 · 查看更多 »

內大臣府

内大臣府是日本曾經設立以輔佐天皇、負責宮廷之文書等事務之政府機關。創立於1885年,1945年廢止。其最高長官為內大臣,并不等同于日本古代律令制度下的同名太政官职位。.

新!!: 日本投降和內大臣府 · 查看更多 »

八路军

八路军,全称國民革命軍第八路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关协议,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处于陕北的主力部队由国民政府改编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军」;9月12日,八路军的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实际控制者中国共产党将这支部队称为“八路军”,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华北治安战》和《陆军作战》稱该部队为共產軍、八路军、紅軍。.

新!!: 日本投降和八路军 · 查看更多 »

八月風暴行動

#重定向 蘇日戰爭.

新!!: 日本投降和八月風暴行動 · 查看更多 »

共同通讯社

共同通讯社(共同通信社),簡稱共同社,是日本一個大型通訊社,1945年創立,總部位於東京港區。其事業主體為非營利性質的社團法人共同通信社,另有子公司「株式会社共同通信社」。 共同社發佈新聞予幾乎所有日本的報章、電台與電視網絡,使用其新聞的報紙約有5,000萬名訂閱者。共同社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使用无线电传真传送新闻的媒体。.

新!!: 日本投降和共同通讯社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日本投降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新!!: 日本投降和关东军 · 查看更多 »

克莱门特·艾德礼

一代艾德禮伯爵-- (Clement Richard Attlee, 1st Earl Attlee,),英國政治家,1945年大選帶領工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並意外地擊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領導英國的邱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一職。艾德禮是工黨首位能夠度過一個國會會期,並能在國會擁有多數優勢的首相。此外,他也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英國工黨黨魁。 在艾德禮政府的帶動下,英國在戰後走入了「戰後共識」的階段。「戰後共識」乃原始於在1942年發表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英國戰後應擴充社會服務系統,並按照凱恩斯主義的方針,推行全民就業等政策。這報告後來被艾德禮政府所接納,結果他在任內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戴卓爾夫人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 在對外事務上,艾德禮政府見證大英帝國的急速解體,當中以印度次大陸地區最為顯著,印度、緬甸、錫蘭和巴基斯坦都相繼獨立。 根據2004年「国际市场和舆论研究机构」(MORI)的調查顯示,艾德禮得到大多數受訪教授的肯定與推介,因而獲選為20世紀和平時期最具效率的英國首相。.

新!!: 日本投降和克莱门特·艾德礼 · 查看更多 »

勳章

勳章,中文清末曾译为宝星。是由政府、王室或国际组织颁授于个别人士或团体的荣誉证章,目的是為了表揚和彰顯受勳者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贡献,包括在運動、軍事、科學、學術上或其他重大和特殊功勳或成就。對受勳者而言,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另外也有祈禱獎章(devotional medal),穿戴以表示其宗教信仰。 在目前世界各國中,授與勳章的組織為政府,而受勳者多為文職和軍職人員,但受勳者的身份依各國的獎勵制度法令而有所差異。嚴格來說,勳章的樣式和受勳者都以軍職人員為多。而且,在法令中會明文規定受勳者身份、何種功勳可被授予該獎章及授予方式,並說明勳章等級、意義、規格、樣式和正反面圖案並規定其佩帶順序、位置等,相當考究。有些國家更明定,被授與某些勳章的受勳者,可以享有某些特權。.

新!!: 日本投降和勳章 · 查看更多 »

四國

四國()是日本四大本土島嶼之一,位於九州東北、本州西南方,居於日本國土的西部偏中處。全島面積18,297.78平方公里,是日本本土四島中面積最小的,在世界各島嶼面積則排名第50。在行政區劃上劃分為香川、德島、高知、愛媛等4縣。四國本島和其附近的小豆島、、大島、、、等島嶼共同組成了四國地方,為日本傳統8大地理分區之一。 四國在《古事記》中名為「伊予之二名島」,在《日本書紀》中名為「伊予二名洲」,是國誕生神話中第二個或第三個出現的島嶼。日本實施律令制時期,其分屬南海道中的讚岐國、阿波國、土佐國、伊予國,故而得名「四國」。在四國四縣之中,位於瀨戶內海沿岸的香川、愛媛兩縣和對岸的岡山、廣島兩縣交往較為頻繁。德島縣則因淡路島的存在而與近畿地方交通往來便利,兩者之間關係十分密切。而面向太平洋的高知縣因著山地阻隔,導致往本州和四國其他地區的交通不便,文化的獨立色彩較強。雖然四國四縣的文化各具自己的特色,但亦共享有四國八十八箇所等文化遺產。.

新!!: 日本投降和四國 · 查看更多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B-29 Super fortress),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战略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美國陸軍航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等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其命名延續先前有名的B-17飛行堡壘式战略轰炸机。 B-29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亦是當時集各種新科技的最先進的武器之一。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原先B-29的設計構想是作為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機,但在戰場使用時B-29卻多數在夜間出動,在低空進行燃燒轟炸。B-29是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日本廣島及長崎投擲原子彈的任務亦是由B-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戰結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完全退役。B-29的總生產量為3,900架左右。 它設計的架構後來繼續延伸,發展成美國空軍的B-50。而蘇聯用逆向工程複製了B-29成為圖波列夫Tu-4。.

新!!: 日本投降和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皇居

皇居()是指日本天皇居住的宮殿。傳統上,日本沒有定都的概念,習慣以在位天皇(大王)的所在地為國都(古代稱為「京」),並以在位天皇居住之宮殿為皇居(古代稱為「宮」)。現在的皇居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即原江戶幕府歷代將軍所居住的江戶城,但範圍較原始的江戶城為小。.

新!!: 日本投降和皇居 · 查看更多 »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其統治下的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推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希望讓這些族群認同日本與日本天皇,同化為完全的日本人。主要影響地包括琉球、台灣、朝鮮、與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新!!: 日本投降和皇民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獨立戰爭

立戰爭是指一個國家的獨立時,與原先統治者之間的衝突。 以下是一些例子:.

新!!: 日本投降和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新!!: 日本投降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硫磺岛战役

硫磺島戰役(Battle of Iwo Jima,硫黄島の戦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與美國間爆發的一場戰役,自1945年2月19日戰鬥至3月26日。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較激烈的戰鬥,期間日本堅守硫磺島,但美軍最終還是將其攻破,戰役中美軍共犧牲6,821人,而日本的23,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起飛的機場,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護航,大幅提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之效率。 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還有美軍攝影師拍下了其士兵於該島的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也令該戰鬥有別於其他太平洋的島嶼登陸戰。.

新!!: 日本投降和硫磺岛战役 · 查看更多 »

神奈川縣

奈川縣()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之一,位於關東地方西南端,東京以南,西接山梨縣和靜岡縣、東濱東京灣、南濱相模灣。境內擁有古都鎌倉、日本最大軍港橫須賀等著名都市。神奈川縣的首府是橫濱。人口現有910萬1505人,面積2,415.47km2。縣名是來自身為東海道要衝而繁榮的宿場町神奈川宿(現在橫濱市神奈川區)。 都道府縣人口數僅次於東京都為第2名。人口密度次於東京都、大阪府為第3名。面積是第43名(平成19年度面積)、國土地理院。。.

新!!: 日本投降和神奈川縣 · 查看更多 »

秋田市

秋田市()是日本東北地方西北部,秋田縣中部的城市。秋田市在1889年設市,並在1997年和郡山市同時成為東北首批中核市。秋田市是秋田縣的縣廳所在地,並且也是秋田縣的經濟、交通中心及人口最多的城市。1997年秋田新幹線的開業使得秋田市的陸路交通更加便利,乘坐小町號列車最快只需約三個半小時就可從東京到達秋田市。秋田市在江戶時代是久保田藩的城下町,沿海地區的土崎港則是的停靠地。現在秋田市是東北地方僅次於仙台市的人口第二多城市和日本海沿岸人口最多的城市。秋田港地區設有,是秋田市主要的工業地區。秋田市的、地區擁有日本最大的油田。.

新!!: 日本投降和秋田市 · 查看更多 »

空袭

袭是動用軍事航空部隊(如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对敌方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目标实施的轰炸和射击,既可以针对大规模区域,也可以针对特定建筑物。 空袭针对的是敌方目标,在和平时期,也可能动用空中力量对地面目标进行轰炸,例如爆破水坝、破冰等等,这些并不称为空袭。 空袭通常通过轰炸机、攻击机等军用飞机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气球、飞艇、导弹等其他方式进行。可以使用的武器包括机关枪子弹、导弹、各种炸弹,乃至核弹。 根据空袭所使用的武器,空袭可分为常规空袭与非常规空袭。非常规空袭使用的是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使用其他常规武器的空袭则是常规空袭。.

新!!: 日本投降和空袭 · 查看更多 »

第10方面軍

10方面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之一方面軍。1944年(昭和19年)9月22日由台灣軍改編成立,擔當沖繩、台灣、澎湖的防衛任務。1945年(昭和20年)2月1日起,由第10方面軍司令官(參謀長、參謀副長也同様)兼任台灣軍管區司令官。所轄第32軍(沖繩守備隊)後來於美軍登陸沖繩島戰役時全滅。.

新!!: 日本投降和第10方面軍 · 查看更多 »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

14方面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方面軍。 1941年11月在南方軍隷下設置第14軍,作戰地域配置在菲律賓方面。1944年7月改編昇格成第14方面軍。.

新!!: 日本投降和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17軍 (日本陸軍)

17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軍。昭和17年(1942年)5月18日開始編制為大本營之直屬軍,之後同年11月16日編制成軍,編入第8方面軍之作戰序列。擔負所羅門群島方面之作戰任務。.

新!!: 日本投降和第17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18軍 (日本陸軍)

18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軍。昭和17年(1942年)11月編制成軍,擔負第8方面軍隷下新畿內亞戰役方面的作戰任務。于同盟國軍登陸戰毀滅行性的攻擊中,本軍雖被孤立,但在兵疲苦饑中還是奮戰不息。.

新!!: 日本投降和第18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50軍 (日本陸軍)

50軍(だいごじゅうぐん)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队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第50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三艦隊 (美國海軍)

美國第三艦隊(United States Third Fleet)是美國海軍六大艦隊之一。轄區範圍在東部及北太平洋海域一帶面積約五千萬平方公里(包含白令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及部分北極),司令部設置在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的。第三艦隊在確保美國與友邦在整個環太平洋的海上貿易及石油交通路線的順暢。過去二次大戰著名艦隊司令官為威廉·海爾賽,現任艦隊司令官為比曼中將。 美軍高層有意取消第三艦隊和第七艦隊的行政劃界,把第三艦隊執勤範圍擴到西太平洋。目前,第七艦隊司令部設在日本橫須賀港。.

新!!: 日本投降和第三艦隊 (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日本投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戰鬥以及纳粹德国投降發生在1945年的4月底至5月初。.

新!!: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Victory over Japan Day,一般簡稱「V-J Da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戰場中,日本投降從而戰爭結束的日期及其後每年的紀念日。由於戰事在各國終止的日期不等,此日在各國也有不同的紀念日期。美東戰時日光時間(UTC-4)1945年8月14日凌晨,美國接獲日本向《波茨坦公告》各國傳遞的投降決定,當日美國總統哈利·S·杜鲁门向全國宣佈了這一消息;美國羅德島州的「勝利日」(8月第2個星期一),即紀念8月14日。日本時間8月15日正午,日本昭和天皇向全國廣播了《終戰詔書》;同日重慶時間上午10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特級上將發表了《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日本的「」、韓國的「光復節」、朝鮮的「韩国光复节」,即紀念8月15日。日本時間1945年9月2日上午,日本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與同盟國簽訂《降伏文書》;美國的「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为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定於簽訂《降伏文書》的翌日9月3日,而中華民國將9月3日定為「軍人節」。 與「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相對的是1945年5月8日(部分国家定在5月9日)的「歐戰勝利紀念日」(Victory in Europe Day,一般簡稱「V-E Day」)。.

新!!: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签名

名是落款的一种,因为签名用得最多,所以落款经常被讹误成签名。 传统上,署名并不与签名同义。署名应该是能让人读出其名的,签名则不必要让人读出其名,能夠擁有個人的風格。 人们对签名是有一定要求的,签名代表着同意,并产生法律效力,在法律上赋予了--以真实性。.

新!!: 日本投降和签名 · 查看更多 »

米內光政

米內光政,日本海军大将,第37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海军兵学校毕业。历任海军要职。1938年10月日軍攻佔中國廣州後,米內即提議攻佔海南島,並於1939年2月渡海攻佔海南島;1940年组阁,加强统制经济、扶植汪兆銘政權。在海军内部和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组成反对对美开战的“铁三角”。由于他的“亲美、英”倾向和反对缔结軸心國,引起陆军不满。陆军视米內光政为祸害,於是陆军大臣畑俊六便辞去陆军大臣一职、同時陸軍使用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之規定、日本陸軍三長官拒絕推薦新的陆军大臣、导致了米内内阁的垮台,米內光政辞职。二战中的1944年的小磯國昭内閣時,再出任海军大臣,1945年鈴木貫太郎内閣時留任、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决定性作用。.

新!!: 日本投降和米內光政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日本投降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日本投降和約瑟夫·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縱深防禦

縱深防禦是為一種軍事戰略,有時也稱作彈性防禦或是深層防禦,是以全面深入的防禦去延遲而不是阻止前進中的敵人,透過放棄空間來換取時間與給予敵人額外的傷亡。有別於以一個單一而強大的防禦戰線去防禦敵人,縱深防禦試圖用下列方式阻擊敵人.

新!!: 日本投降和縱深防禦 · 查看更多 »

纬度

纬度(φ)是一个地理坐标,用以确定一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南北位置。纬度是一个角度,其范围从赤道的0度到南北极的90度。纬度相同的连线或其平行线,是一个与赤道平行的大圆。纬度通常与经度一起使用以确定地表上某点的精确位置。在定义经纬度的时候,做了两个抽象假设。第一,以大地水准面来代替地球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由地球上静止平衡的海平面延伸到陆地内部而形成的闭合曲面。第二,用一个数学上简单的参考表面来作为大地水准面的近似。最简单的参考表面为球面,但是用旋转椭球面来模拟大地水准面要更为准确些。经纬度在这个参考表面上的定义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经度相同和纬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共同构成了这个参考表面上的经纬网。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的纬度和其在参考表面上的对应点一致,过地球真实表面上一点作参考表面的法线,该法线与参考表面的交点即为真实表面上那一点的对应点。纬度,经度和遵循某种规范的高度共同组成了 ISO 19111 标准中所定义的地理坐标系统。 由于有不同的参考椭球面,地表上一点的纬度特征也就并不唯一。ISO标准中关于这一点的描述为:如果坐标参考系统没有完全定义,那么坐标(主要指经度和纬度)顶多是模糊不清的,至少也是毫无意义的。这对于精确的应用非常重要,比如GPS,但是,在一般的使用中,并不需要很高的精度,通常也就不提及参考椭球面。 在英文文本中,纬度通常使用小写希腊字母phi (φ)来表示。它以度、分、秒或者小数形式的度来计量,再附上N或S来表示北纬或南纬。 无论是为了使用经纬仪还是为了确定GPS卫星的轨道,纬度的测量都要求人们对地球重力场有充分的了解。研究地球的轮廓及其重力场的学科是大地测量学,这些内容将不会在此文中讨论。通过简单的名称变换,这篇文章里涉及到的地球坐标系统也可以扩展运用到月球,行星和其它天体上。 纬度数值在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度地区;纬度数值在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度地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是特殊的纬线。.

新!!: 日本投降和纬度 · 查看更多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

新!!: 日本投降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 查看更多 »

终战诏书

《终战诏书》,全称《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大東亜戦争終結ノ詔書),亦称《停战诏书》,是指日本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公開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的诏书。这被看作是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的預兆。 《终战诏书》是在1945年8月14日由昭和天皇亲自宣读并录音,8月15日通过日本放送协会(NHK)正式對外广播。这是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公众播出。此詔書的廣播又稱為“玉音放送”,在日语中,天皇的聲音被敬称为“玉音”,“放送”則指广播,因而得名。.

新!!: 日本投降和终战诏书 · 查看更多 »

缪斌

缪斌,字弼丞,号丕成,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日本投降和缪斌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奥本海默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人类“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29-1947年),曼哈顿计划期间还创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7-1966年)。.

新!!: 日本投降和罗伯特·奥本海默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日本投降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聯邦政府

美国联邦政府由三部分组成:立法分支、行政分支、司法分支。美国宪法对每一分支的职权给予明确规定 美国国务院出版物《美国政体的结构与运作》。联邦政府部门皆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新!!: 日本投降和美國聯邦政府 · 查看更多 »

美國軍事

#重定向 美军.

新!!: 日本投降和美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航空軍

美國陸軍航空軍(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縮寫為USAAF),美國空軍的前身。1941年由美國陸軍航空兵團(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 USAAC)改組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航空部隊。在1944年的全盛時期,擁有編制240萬員、近8萬架飛機及783個永久基地。 1941年,原陸軍航空軍司令兼陸軍副參謀長亨利·阿諾德任陸軍航空軍首任司令(Chief of Army Air Forces)。在1942年3月9日的軍事改組中,陸軍航空部隊、陸軍地面部隊、陸軍後勤部隊成為美國陸軍三大組成部分。阿諾德任改組後陸軍航空軍司令(Commanding General, Army Air Forces)。1944年,阿諾德晉五星上將。1946年,卡爾·史帕茲繼任為陸軍航空軍司令。 二次大戰後,陸軍航空軍開始復員,規模大幅縮減。1947年9月18日,美國空軍成為與美國陸軍、美國海軍對等的獨立軍種,由空軍部、空軍參謀部和作戰單位組成。史帕茲為首任空軍參謀長。.

新!!: 日本投降和美國陸軍航空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United State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簡稱陸軍指參學院(CGSC),為美國陸軍在堪薩斯州的研究所。1881年由南北戰爭北方將軍威廉·特库姆塞·舍曼創立的步兵騎兵應用學校(School of Application for Infantry and Cavalry),後更至現名。.

新!!: 日本投降和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卿

美國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直译为国务部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同時為美國內閣成员,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外交部长,但是其地位要比其他内阁部长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

新!!: 日本投降和美国国务卿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院

美国国务院(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有时亦称State Department),直译为美国国务部,是美國聯邦政府負責外交事務的行政部门,前身为美国外交部,目前亦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外交部。美国国务院是美国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行政首長为国务卿,现任的国务卿是麦克·蓬佩奥。 美国国务院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雾谷地區C街2201号的杜鲁门大楼,离白宫只有几个街区距离。因此「霧谷」(Foggy Bottom)有時也作為國務院的代稱。 美国国务卿是美国内阁中仅次于副总统後的成员。如果总统无法有效行使总统权力能力或者意外死亡,按照美国总统继任顺序,国务卿排在第四位,即排在美国副总统、美国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临时议长之后。但由于副總統祇是充當總統的後備因而位高權不重,而参议院临时议长象征意義較大,美國政治權力當中,国务卿的真正實權相比副總統和参议院临时议长還要大,故国务卿的真正權力僅次於總統和美国众议院议长。.

新!!: 日本投降和美国国务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日本投降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新!!: 日本投降和美軍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日本投降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日本投降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田中静壹

中静壹(),日本兵库县人。二次大戰時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期,中将。后任东部军司令官,大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田中静壹与前参谋总长杉山元元帅、前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等十数名高级将领相继切腹、舉槍自殺。.

新!!: 日本投降和田中静壹 · 查看更多 »

甲级战犯

级战犯,一般而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后,根据远东国际军事审判受到有罪判决日本军国主义战犯的其中一類,日本称为A級戦犯,荒木貞夫等十六人終身監禁,東條英機等7人死刑,1948年12月23日此七人遭絞死於東京巢鴨監獄。 另外兩類日本戰犯分別為乙級戰犯及丙級戰犯。.

新!!: 日本投降和甲级战犯 · 查看更多 »

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简称燕大,是20世纪初由四間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会聯合於北京开办的綜合大學,為當時中國教學品質、校園環境優秀的大學之一,也被認為是中國教會學校之首。校名源自於北京昔名——燕京。現今美國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學社即以該校為名。 1949年中共建政後,燕京大學資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隨後遭到整併: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语文系(民族语文系)、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中國人民大學,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其他文科、理科多併入北京大學,工学院併入清華大學,醫學系併入中国协和医学院。其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成為北京大學的主要校園,現已列為古蹟保護。此外,其部分人員南遷香港,參與崇基學院的創建,為香港中文大學創始的成員書院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燕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畑中健二

畑中健二(),日本陆军军人、最終階級為陸軍少佐。二战末期宫城事件的主谋者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畑中健二 · 查看更多 »

畑俊六

畑俊六(),日本帝国陆军大将,也是最後一位元帅榮譽獲得者,以長時間擔任中國派遣軍司令官聞名。.

新!!: 日本投降和畑俊六 · 查看更多 »

留萌市

留萌市()是日本北海道留萌振興局的振興局所在地,位於留萌振興局南部,臨日本海,也是留萌振興局的中心城市,主要的產業包括商業、土木業和水產加工業。虽然辉煌不及往昔,但现在仍是鯡魚的主要捕獲港口,也是鯡魚卵的最大加工地。拥有日本少有的入超港——留萌港。 名稱則是來自阿伊努語的「rur-mo-ot-pe」,意思為很深又有潮汐的河川。.

新!!: 日本投降和留萌市 · 查看更多 »

特別攻擊隊

特別攻擊隊(),最有名的一支为神风特别攻击队通称为「神風特攻隊(Kamikaze)」、「神风突击队」、「神風敢死隊」,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首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败后,为了对抗美国海軍强大的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海軍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攻擊的特別攻擊隊。這種行為廣泛地用於二戰後期的戰場上,皆因日本的兵力、武器裝備、補給物資均遜於盟軍,日軍於是利用自殺式襲擊,以最少資源獲取最高破壞力。 神风敢死队的战果不同方面的数据不同,但至少47艘盟军舰船被击沉,300多艘被击伤。近4,000名神风敢死队员丧生,其中有24%的飞机击中目标。神风自杀机本质上是飞行员制导航空炸弹,飞机上满载炸药和航空燃油,飞行员的使命是驾驶飞机撞击敌方舰船,因此命中率远高于传统炸弹,破坏力也更大。即使在飞机损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命中目标。攻击对象主要是盟军舰船,尤其是航空母舰。 在几次重大失利后,1944年10月神风自杀机投入使用。此时日军丧失了制空权,有经验的飞行员也伤亡殆尽。国内的工业生产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但日本军政府不愿意投降。神风自杀机的目的是破坏美军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使之作战能力瘫痪。 除去神风自杀机,神风攻击还包括自杀潜艇、自杀鱼雷、自杀快艇、自杀潜水员。纳粹德国也建立了,没有像神风攻击队这样大规模使用。大规模的神风攻击得益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为了忠诚和荣誉,直到战死,絕不投降。 2014年2月4日日本鹿儿岛县南九州市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递交申请书,要求将“神风特攻队”的队员遗书、信件等333件物品,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在6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内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名单,其中不包括“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但申遗方表示,他们原本计划兩年后继续申请,后来在2015年4月日本方面宣布,再次为神风特攻队队员的遗书和信件等资料,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日本方面最晚将在6月提交申请书。.

新!!: 日本投降和特別攻擊隊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簡稱OUP)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排行第二的是劍橋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書刊逾4000種。該社是牛津大學其中一個部門 ,掌管該社的監督委員會的成員,均是由校長委任的牛津大學教職員。 該大學涉足印刷行業可追溯至1480年,初時為印刷聖經、祈禱書和學術著作的主要印刷商。在19世紀時承印了牛津英文字典的項目,而其業務亦不斷擴充,涉獵兒童讀物、教科書、音樂、雜誌、世界經典系列,以及英語語言文字教學書籍等。隨着開拓國際市場,該社開始在英國以外的地方開設辦公室,首間位於紐約(1896年)。又隨着電腦的普及和經營環境改變,該社位於牛津的印刷廠於1989年關閉。其印刷和訂裝工作早已外包。.

新!!: 日本投降和牛津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盟軍佔領下的德國

#重定向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新!!: 日本投降和盟軍佔領下的德國 · 查看更多 »

白宮

白宮(White House)是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區,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自180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入住以來,白宮就是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時的居所。 白宮由愛爾蘭裔建築師設計,工程期為1792年至1800年,建材使用白色的,風格則是新古典主義式樣。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於1801年搬入白宮後,他和建築師為了隱蔽白宮馬廄與儲藏室,而在白宮每側增添少許列柱。到了1814年,英軍在1812年戰爭中縱火摧毀華盛頓特區,白宮內部遭受火焚,外觀也被燒黑。待美軍收復華盛頓後,美國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宮,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於1817年10月搬進部分重建完成的白宮行政官邸。其後白宮建築工事仍持續進行,美國政府分別於1824年和1829年完成增建白宮南、北面的門廊。 隨著美國政府逐漸擴大,白宮作為辦公場所顯得越來越擁擠。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1年要求白宮內所有辦公室遷往新建成的白宮西廂辦公室,八年後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擴建西廂辦公室,並增建橢圓形辦公室作為總統辦公室之用。主建築部分,三樓原本用作閣樓,也在1927年轉為總統家庭的起居空間。至於與傑佛遜柱廊相連的,落成後便一直用作處理白宮的社交事務,接待訪客、民眾與外賓,並於1946年改建擴大辦公空間。1948年,美國政府發現白宮的外部承重牆與內部木樑並無效用。第三十三任總統哈瑞·S·杜魯門任內便拆除白宮所有房間,以鋼樑作為白宮新建築結構的承重建材;此工程完工後,白宮所有房間才再度重建。 今日的白宮建築群包括行政官邸、西廂、東廂、與布萊爾宮等建物。行政官邸共有五層,包括、大廳層、國家層、第二層與第三層。而一般語境下所稱的「白宮」,通常是對「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或總統行政與顧問團隊的轉喻,如「白宮宣布……」。此外,由於白宮是,其產權屬於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2007年,白宮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評選為美國最受喜愛的建築第二名。.

新!!: 日本投降和白宮 · 查看更多 »

白石通教

白石通教(1910年12月1日 - 1945年8月15日),日本陆军军人。.

新!!: 日本投降和白石通教 · 查看更多 »

白思華

白思華中將,CB,DSO*,OBE,MC,OStJ,DL(,),英國陸軍將領,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擔任馬來亞陸軍總司令,1942年2月15日因戰敗而率80,000大軍向日本投降,標誌著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半島全境淪陷。 白思華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於法國參戰,期間因軍功屢獲授勳。戰後,他先後於俄羅斯、愛爾蘭、尼日利亞和馬爾他等地服役,憑藉突出表現獲多番補送到軍事學院深造,並且屢獲擢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式晉升為准將。1936年至1938年,白思華擔任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面對日本日漸增加的威脅,他任內展開技術評估,認為日軍最有機會從北面的泰國向南入侵馬來亞,指出有增兵佈防的必要。不過,當他在1941年以中將身份重臨馬來亞出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整個馬來亞無論兵力還是物資都相當不足,而且大部份的駐軍更是欠缺經驗和所需的訓練。 1941年12月8日,日軍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馬來亞展開侵略,馬來亞戰役一觸即發。雖然白思華正確估算出日軍由泰國南下的登陸計劃,但卻因為指揮失誤而錯失及早攔截日軍的時機。相反,入侵馬來亞的日本陸軍第25軍裝備充足,而且訓練有素,並在山下奉文中將指揮下長驅直進,分散馬來亞各地的英軍只好邊戰邊退。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半島淪陷,只餘下新加坡仍然由英軍控制。2月8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並且成功登陸,拉開了新加坡戰役的戰幔。戰事持續約一周後,英軍處於劣勢,島上除了大約一半地方落入日軍手上以外,英軍還要面臨食水不足等困境。雖然白思華曾多番否決投降的建議,但最終在2月15日改變決定同意投降。白思華在淪陷後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並且於同年9月先後到日本和菲律賓出席兩地的日本投降儀式。 白思華投降一事遭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並大大削弱了英國戰後在馬來亞地區的管治威信。Morris (1979), p. 452.

新!!: 日本投降和白思華 · 查看更多 »

Dorling Kindersley

#重定向 多林金德斯利.

新!!: 日本投降和Dorling Kindersley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是位于芝加哥大學中途公園的一個出版社,由芝加哥大學運營,成立于1891年,現為美國最大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之一。除去各種書籍和期刊之外,它也負責出版芝加哥格式手冊。.

新!!: 日本投降和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論壇報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美國銷量第5高的报纸。它以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為基地,是芝加哥地區和美國中西部的主要日報。原为帕特森-麦考密克报系(Patterson-Mccormick Newspapers)的两大报纸之一,现屬論壇公司(Tribune Company)所有,號稱自己為「世界上最好的報紙」(World's Greatest Newspaper)。.

新!!: 日本投降和芝加哥論壇報 · 查看更多 »

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

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美国陸軍中将,189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1918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常年于美国陆军中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美国曼哈顿计划并获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授中将並荣退。1970年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去世。.

新!!: 日本投降和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新!!: 日本投降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荷屬東印度

荷屬東印度是指1800年至1949年荷蘭人所統治的印度尼西亞。1596年,荷兰人霍特曼率领的一支荷兰船队到达爪哇岛的万丹。1603年,荷兰在爪哇建商站;1605年,征服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中的安汶岛、帝利岛。1619年,攻占爪哇岛上的雅加达,命名巴达维亚,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的总部。在荷兰人到来之前,葡萄牙人已经在印尼地区建立了一些商站。之后,英国人也登陆印尼,建立殖民地。而荷兰变成了这些欧洲国家裡面占领最多领土的国家。荷兰最初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这些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799年东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被荷兰政府接管,史称荷属东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地人開始爭取自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荷蘭本土被德國完全佔領後,荷蘭政府宣佈終止與當時最大貿易伙伴日本的貿易,觸發日本對印尼的侵略行動。這可以說是印尼得以獨立的原因。日本二戰投降的消息傳到印尼之後,蘇加諾立即在之後一日發表印尼獨立宣言。之後在短短五日間,印尼全國都宣告脫離荷蘭政府的管治,荷兰欲夺回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有日軍兩千多人改名換姓,偽裝為當地人,他們幫助印尼訓練士兵與荷蘭作戰,又联合国向荷蘭施壓的緣故,印尼在战争中占了上风。最終荷蘭當局在1949年与印尼签署,宣佈放棄對印尼的管治權,使印尼得以正式獨立,苏加诺當選为印尼第一任总统。.

新!!: 日本投降和荷屬東印度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日本投降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日本投降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戰役 (1944年-45年)

#重定向 菲律賓戰役 (1944年至1945年).

新!!: 日本投降和菲律賓戰役 (1944年-45年)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勒克萊爾

菲利普·勒克萊爾(Philippe Leclerc de Hautecloque,本名Philippe François Marie Leclerc de Hauteclocque,),法國著名將領,1952年追晉為法國元帥。.

新!!: 日本投降和菲利普·勒克萊爾 · 查看更多 »

萬歲衝鋒

萬歲衝鋒(バンザイ突撃)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指揮官以「玉碎」(全體陣亡)為前提,對進行跳島戰術而登陸後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各陣地發起的人海攻勢。以用步槍刺刀或武士刀肉搏、綁日本軍軍旗於肩膀,頭盔繫上象徵日本國旗的紅圓點白布帶,及齊聲大喊天皇陛下萬歲後開始衝鋒為著名。 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萬歲衝鋒發生於1944年塞班島戰役。7月6日-7月7日在戰鬥中的萬歲衝鋒,造成大約4,300名日軍死亡,而美軍第105步兵師第1營、第2營幾乎被摧毀,損失了近650人。.

新!!: 日本投降和萬歲衝鋒 · 查看更多 »

面子

面子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种现象,在東方等级观念较强的社会(如中國等)特別受到重視。具体定义不明,基本上意味给社会中每个人的尊重。如果不给人面子,即是不尊重别人,可能会引起报复。如果有面子,一般会被认为是社会地位较高,更受人尊敬,而不过面子不够大,可能是因为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地位低下。“面子”是“社会脸面”,代表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以及被社会重视的声誉。「厚顏」俗稱「不要臉」。.

新!!: 日本投降和面子 · 查看更多 »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奉明治天皇之谕而建。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时代以來為日本战死的軍人及軍屬,大多數是在抗日戰爭(1931-1945)及太平洋戰爭(1941-1945)中陣亡的日军官兵、朝鮮籍日本兵及三萬名台灣高砂義勇隊等日本兵。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徵。在二戰後,遵循戰後憲法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 自明治天皇開始,靖國神社成為日本天皇唯一鞠躬的对象。1978年之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14名日本甲級戰犯入祠靖國神社引起爭議,此後天皇便未參拜此神社。 事實上靖國神社並沒有設置靈位,只有名冊,一律平等。例如甲級戰犯的靈位和骨灰另安置於殉國七士廟中。.

新!!: 日本投降和靖国神社 · 查看更多 »

青森縣

青森县()是日本本州最北部的一个縣,縣廳位於青森市。在令制國的時代屬於陸奧國。青森縣面積約有9645平方公里,約佔日本國土面積的約2.5%。人口約有128萬,約佔日本總人口的1%。青森縣內轄有10市、22町、8村,共有40個市町村。青森縣歷史悠久,發現了等大型繩文時代的遺跡。青森縣擁有白神山地,十和田湖、八甲田山、岩木山、等自然景觀。奧羽山脈縱貫青森縣中央,山脈西側的津輕地方和東側的南部地方各有不同的歷史、氣候、文化、風土特徵。 青森縣是日本前列的農業縣,糧食自給率達123%,蘋果、大蒜、牛蒡的產量高居日本第一。八戶港是日本前列的漁港,魷魚捕撈量位居日本第一。位於青森縣東南部的八戶臨海工業地帶是該縣主要的工業區,有火力發電廠、造紙廠、電機工廠、造船廠等工廠。下北半島的陸奧小川原湖地區有眾多核能關聯設施。此外青森縣內還有日本最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廠。 青森縣有青森機場和三澤機場兩個機場。東北新幹線連接了青森和東京兩地,北海道新幹線則通過青函隧道連接青森和函館。除新幹線外還有青森鐵道線、弘南鐵道各線路以及JR東日本的奧羽本線等鐵道線。縣內的主要公路有東北縱貫自動車道、國道4號和國道7號。青森主要的民俗慶典活動則有青森睡魔祭、、、等。.

新!!: 日本投降和青森縣 · 查看更多 »

青森縣知事列表

青森縣知事列表,包括青森縣的歷代知事。.

新!!: 日本投降和青森縣知事列表 · 查看更多 »

被爆者

被爆者是日语詞彙,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在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中受核辐射影响而出现身体健康状况异常的受害者。在日本也特指依照原子弹被爆者援护法的规定持有被爆者健康证的人。 被爆者通常出现白血病、癌症等,此类由原子弹爆炸而引发的病症被称作原爆症。被爆者的下一代被称作被爆二世,但是核辐射能否引发遗传病,还没有科学的证明。 此外,受原子弹爆炸影响的建筑物被称作被爆建造物。.

新!!: 日本投降和被爆者 · 查看更多 »

飢餓行動

飢餓行動(飢餓作戦,きがさくせん、Operation Starvation)是指同盟國在二戰末期對日本補給線的打擊,令日本國內及其海外領土造成飢荒。其中空中布设水雷。该作战从1945年3月27日开始,到同年8月15日为止。美军从提尼安岛航空基地起飞了1,150架次的B-29轰炸机,布设了超过12,000枚的水雷,对日本的战时经济,进行了致命的打击,也间接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這種對日本航海路線上進行的毀滅性打擊,影響了戰後韓國和日本的海上戰鬥思維。.

新!!: 日本投降和飢餓行動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新!!: 日本投降和西奥多·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亞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Transsibirskaya magistral),又稱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一連串連接莫斯科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鐵路網絡。全長9,289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該線設有通往蒙古國、中國和北韓的支線。此線自1916年連接莫斯科和海參崴。 此鐵路在1891至1916年在亞歷山大三世和皇太子尼古拉(後來的尼古拉二世)委托下交由俄羅斯政府監督興建。鐵路在完工以前已經吸引不少遊客寫下遊記。俄羅斯也表達了透過連接西伯利亞鐵路和瓜達爾港參與中巴經濟走廊的意願。.

新!!: 日本投降和西伯利亞鐵路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亞滯留者

西伯利亞滯留者,指的是二戰結束以後被蘇聯紅軍解除武裝後押往西伯利亞的日本戰俘。這些戰俘有的是日本人,有的是朝鮮人,原本是駐守滿洲國(今中國東北)的日本皇軍的軍人,後來在八月風暴行動中或是向蘇聯紅軍投降,或是被紅軍解除武裝。這些戰俘多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進行強制勞動改造,由於環境極其惡劣,以及缺乏基本的糧食和休息,許多戰俘死在了勞改地。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戰俘並非都在西伯利亞,也有在中亞、北韓、高加索和波羅的海加盟國家勞改的,這些當時都是蘇聯的控制範圍。也有一些日本人接受了史達林政權的共產主義教育,成為了「赤化日本人」。 1947年至1956年,日本與蘇聯恢復外交關係,西伯利亞滯留者才陸陸續續回到了日本。也有一些沒能歸國的,成為日本裔俄羅斯人。 1993年10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訪問日本之際,聲稱前蘇聯政府的對待日本戰俘是不人道的,並對此表示道歉。.

新!!: 日本投降和西伯利亞滯留者 · 查看更多 »

西蒙與舒斯特

西蒙與舒斯特(Simon & Schuster)是CBS集團旗下的公司,於1924年由理查德·西蒙和麥斯·林肯·舒斯特在紐約創立,是美國的六大出版商之一,與兰登书屋、企鹅出版集团等齊名。.

新!!: 日本投降和西蒙與舒斯特 · 查看更多 »

西村京太郎

西村京太郎(),本名矢島喜八郎,日本推理小說作家。.

新!!: 日本投降和西村京太郎 · 查看更多 »

饑荒

饑荒(famine),又稱饑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内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因持續時間相當長的糧食短缺,導致局部或全局性的人們逃難,或因飢餓導致的佔人口比例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現象。饑荒由自然災害或人爲因素引起,屬於災難。 发生饑荒的自然原因一般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或农业遭遇自然灾难粮食欠收所引起的。如果发生饑荒,则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粮食紧缺往往还伴随着社会动荡,大量人口将会从此迁移到别的地方。 现代以来,实行配给制的国家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饥荒,有1932年苏联大饥荒、中国1960年代大饥荒、1990年代朝鲜饥荒。这几次饥荒中,政府政策禁止人民通过迁移来逃避灾难,更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人口與發展通訊》指出“公元1958年至1962年中國大饑荒是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

新!!: 日本投降和饑荒 · 查看更多 »

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軍隊在1944年6月至11月攻擊在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的日本帝國軍隊,美軍的攻勢在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的指揮下,緊跟隨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而展開,目的是攻佔日軍在中太平洋的軍事基地,以支援同盟國重返菲律賓群島,及提供基地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行動。.

新!!: 日本投降和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 查看更多 »

香淳皇后

香淳皇后(;),名良子(),是日本昭和天皇的皇后,也是今上天皇明仁之母。為日本最後一位皇族出身的皇后與皇太后。 香淳皇后是皇族久邇宮親王家出身,生父是久邇宮邦彥王,生母是島津家出身的邦彥王妃俔子。昭和天皇即位之前,她的頭銜是良子女王。昭和天皇繼位後被封為皇后。.

新!!: 日本投降和香淳皇后 · 查看更多 »

駐日盟軍總司令

驻日盟军总司令(連合国軍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Powers,縮寫SCAP認為是Supreme Command of Allies in the Pacific。),又譯為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部,簡稱盟總或盟總政府,日本又稱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縮寫GHQ),是美国远东军司令兼驻日美军总司令麥克阿瑟元帥在日本盟軍佔領時期期间的一个头衔,1951年由李奇微将军接任。1952年,舊金山條約簽訂,日本恢復主權,此職取消。.

新!!: 日本投降和駐日盟軍總司令 · 查看更多 »

角川書店

角川書店(角川書店、Kadokawa Shoten)是日本著名的出版社之一,總部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現是角川集團旗下的事業品牌。.

新!!: 日本投降和角川書店 · 查看更多 »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一國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van Mill, Davi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ed.)。它通常被理解為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當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尋找、接收及發放傳遞資訊或者思想的行為。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任何國家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發表誹謗中傷、猥褻、威脅傷人、煽動仇恨或者侵犯版權等言論或者資訊的一系列涉嫌侵犯他人人权的行為都被禁止,而表達意見時也需要注意時間、地點和禮儀。 一些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国家政权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程度甚至逾越了人权法案的红线。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言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確認言論自由的基石重要性,也一方面突顯其脆弱需受保障的面向。《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國際人權法》中亦確認言論自由為一項人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指“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及“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第19條亦指出,這些權利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新!!: 日本投降和言論自由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日本投降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

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美国化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哈佛大学校长及美国驻西德大使。.

新!!: 日本投降和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F·伯恩斯

#重定向 詹姆斯·弗朗西斯·伯恩斯.

新!!: 日本投降和詹姆斯·F·伯恩斯 · 查看更多 »

諫山春樹

諫山春樹(),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官,福岡縣人,第十七任台灣軍參謀長。 1946年4月以戰犯嫌疑遭逮捕,1946年7月被判決為無期徒刑,1955年9月假釋。之後,擔任富士汽車工業(今速霸陸)董事一職。.

新!!: 日本投降和諫山春樹 · 查看更多 »

諾門罕戰役

诺门罕战役(或稱诺门罕战争,苏联称“哈拉欣河战役”,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日本称“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苏联方主将為朱可夫、日方主将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于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新!!: 日本投降和諾門罕戰役 · 查看更多 »

讲谈社

讲谈社(講談社)是位于东京都文京区音羽的日本出版社,與King Records、光文社、星海社、日刊現代同為音羽集團成員。.

新!!: 日本投降和讲谈社 · 查看更多 »

貝里琉戰役

貝里琉戰役,代號為和棋2號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和大日本帝國在1944年9月至11月期間於今日的帛琉貝里琉上的1場戰役。美軍(原本只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但後來被陸軍第81步兵師替代),在戰鬥中攻佔在這個小珊瑚島嶼的飛機跑道。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威廉·魯佩圖斯少將 ,預計在4天內攻佔該島。然而,由於日軍詭異的防禦工事和頑強抵抗,戰鬥持續了2個月。該戰役至今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有爭議的戰役之一,因為島的戰略價值不大,而且陣亡人數很高。如果考慮到參戰兵力,貝里琉戰役的傷亡率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最高的。美國稱之為“海軍陸戰隊在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

新!!: 日本投降和貝里琉戰役 · 查看更多 »

贝尔纳多特王朝

贝尔纳多特王朝(瑞典語:Ätten Bernadotte),是自1818年開始統治瑞典至今的王朝,在1818至1905年間更同時統治挪威。.

新!!: 日本投降和贝尔纳多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日本投降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国

越南共和国()常简称为南越,是越南南方越南国政权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而改制建立的总统制共和国,首都为西贡(今胡志明市),首任总统为吴廷琰,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87个国家的外交承认。越南战争中,南越与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1975年為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滅。 越南在1887年成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又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建立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法国爆发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9年,反共势力在越南南方扶持阮朝废帝保大帝成立越南国,与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峙。1955年,首相吴廷琰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取代保大帝成为南越的国家元首,建立越南共和国。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美国称之为“越共”)成立,号召推翻越南共和国政权,在南方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事颠覆活动,北越政府则通过胡志明小道对其进行支援。南越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的控制,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因而决定在南越实施“特种战争”清剿越共。1963年11月1日南越军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並槍殺了吳廷琰,新上台的军政府不甚稳定,南越政局一时陷入持续约一年半的混乱局面。期间的1964年发生北部湾事件,美国的林登·约翰逊总统派兵对北越作战,越战全面升级。直至1965年6月14日阮文绍上台执政,南越政局才有所缓和。 1973年美国、北越、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签署《巴黎和平协约》,不久后美军基本撤离越南,越战成为南北越双方的决战。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勢、攻占首都西贡,越南共和国灭亡。越共之后建立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并改西贡为胡志明市。1976年,在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下,越南南方共和国与之合并,统一为如今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 日本投降和越南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越南獨立宣言

越南《獨立宣言》(),指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時发布的一篇文告,於1945年9月2日在首都河內的巴亭廣場發表,由越南獨立同盟會主席胡志明撰寫及朗讀。當時越南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法國殖民統治,加上二戰期間日本的五年軍事佔領,至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亦即表示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脫離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並且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

新!!: 日本投降和越南獨立宣言 · 查看更多 »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國()俗稱北越,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國家。北越建立於1945年,但直到1954年才開始獲得廣泛承認。1975年,北越擊敗南越贏得內戰。1976年7月2日,北越與其主導的越南南方共和國合併,改国名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完成了越南的統一。 1945年八月革命後,在同年9月2日,越南獨立同盟會領袖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佈越南從法國獨立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但法國仍然想維持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最終與越盟爆發武裝衝突,發展成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1年,在印度支那共產黨分裂後,越盟中的共產主義者改組成立了越南勞動黨(),並開始在政府中將非共產主義者邊緣化。從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後期開始,越南勞動黨當局還開展了一系列諸如等政治運動,造成大量民眾被迫害致死或被處決。 1954年,在越盟於奠邊府戰役中取勝後,法國與越盟達成日內瓦協定,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以法國撤出越南告終,按照協議,越盟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北的越南地區,因而此後也稱爲「北越」,而反共的越南國(後來的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則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南的越南。日內瓦協議規定的300天自由遷徙期中,法國和美國發起了自由之路行動,幫助大量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基督徒和地主、商人等居民逃往南方。這些居民因擔心居住在北方會受到越南勞動黨主導的北越的迫害而逃離。 日內瓦協定後,南越和北越雙方武力衝突不斷擴大。1959年,北越當局開始放棄和平統一方針,開始謀求武力統一越南。1960年,越南勞動黨三大確立加強武力統一越南的方針。北越控制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從1960年開始大幅活躍,在南方進行破壞等遊擊活動。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力介入越南內戰,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但最後卻深陷戰爭泥潭,國內反戰聲浪高漲,最後在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定,並於同年撤出越南。隨後,北越加強對南越攻勢,最終在1975年佔領西貢,並在1976年完成越南的統一,國名亦改爲延續至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 日本投降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越南戰爭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日本投降和越南戰爭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蒙巴頓,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

#重定向 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

新!!: 日本投降和路易斯·蒙巴頓,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 · 查看更多 »

軍令部 (日本海軍)

軍令部 (日语假名:ぐんれいぶ,英文:Imperial Japanese Navy General Staff)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參謀部,並為天皇直屬單位。職掌為輔佐統帥,以及海軍之作戰與指揮。.

新!!: 日本投降和軍令部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習慣又稱電木唱片(gramophone record)指轉速78轉每分鐘、聲槽寬度0.10—0.16毫米、聲槽密度每厘米30—50條的留聲機唱片。黑膠唱片是一般人對過往使用唱盤機播放的唱片的稱呼。這種唱片是一種黑色圓盤形的膠片,早期為石墨材質,之後使用蟲膠(後期再改用聚氯乙烯,即PVC)壓製,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以記錄聲音。早期的黑膠唱片只有單聲道,到後來發展成為雙軌的雙聲道音軌。到了1980年代後期時,這些唱片的顏色已不再局限於黑色,而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螢光色,甚至可以把歌手的樣貌印製在唱片裡,不過成本比較高。黑膠唱片可使用鋼針(早期手搖唱機)和粗紋寶石唱針(電唱頭)放唱,唱針與密紋唱片不能通用。.

新!!: 日本投降和黑膠唱片 · 查看更多 »

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重定向 吳港空襲.

新!!: 日本投降和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 查看更多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又称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東京大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特設之國際軍事法庭,於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之間,由身為勝方的同盟國為解決敗方日本的戰犯認定等責任歸屬而創立。法庭設於東京的原陸軍士官學校大講堂,位於今東京都新宿區市谷本村町的自衛隊設施「防衛省市谷地區」內。.

新!!: 日本投降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查看更多 »

近衛師團

近卫师团,原为日本天皇的近卫军,有衛戍帝都之職分,是日本在二次大战前的17个常备主力师团之一,最著名的一任师团长为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新!!: 日本投降和近衛師團 · 查看更多 »

近衛第1師團

日本帝國陸軍的在1943年6月由近衛混成旅團,加上1個新的近衛團,第6近衛團,與第1近衛騎兵團、第1近衛野戰砲兵團、第1近衛工兵團和第1近衛運輸團,及其他支援單位組成。 該師團以日本東京為基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日本投降和近衛第1師團 · 查看更多 »

近衛文麿

近衞文麿(),日本昭和時代前期的政治人物。上世纪初時曾三度出任日本首相。日本大政翼赞会的創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被认为是与同时代之德国纳粹党、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 歷任;貴族院議員、副議長(第10任)、議長(第9任),第34、38、39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外務大臣,拓務大臣,農林大臣(臨時代理),司法大臣,國務大臣等職銜。 出身于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近衛家』第30任宗主,後陽成天皇的12世裔孫。近衞笃麿公爵长子。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初期的内阁总理大臣,大戰中日本核心人物之一,日本投降時仰藥自盡。 其外孫細川護熙曾於1993年至1994年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成為二战之後日本首位非自民黨出身的首相。.

新!!: 日本投降和近衛文麿 · 查看更多 »

錄音

錄音是指將聲音轉為模擬訊號或機械記錄的過程。 數位錄音是指將類比訊號經由AD轉換器將類比(analogy)取樣成數位(digital)記錄到數位儲存裝置再由,數位轉換回類比訊號的過程 錄音的質素受取樣頻率和取樣解析度影響。對於不同的聲音,適合的取樣頻率也有所不同:.

新!!: 日本投降和錄音 · 查看更多 »

震洋

震洋(しんよう)是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海軍所開發、編制的特攻兵器,於1944年中開始設計開發所謂的震洋艇。以三合板為船身,搭載豐田汽車引擎,在船首配置炸藥,當發現敵方船隻時,將隱藏在海岸邊格納壕內的震洋艇滑出海面後,由駕駛員操縱駛向敵方船隻,以撞擊方式引爆炸藥完成自殺攻擊。.

新!!: 日本投降和震洋 · 查看更多 »

胡志明

胡志明(Hồ Chí Minh,),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秋翁,幼名生恭。胡志明是他在二次大戰時用以抗日的化名,因而沿用。他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曾擔任越南劳动党主席和第一书记(后改稱總書記),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

新!!: 日本投降和胡志明 · 查看更多 »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貢(),曾是南越首都,現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及其五个中央直辖市之一,為越南經濟、貿易、交通及文化中心。該市現名是為了紀念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國領導人、越南劳动党主席兼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 都會區包括了胡志明市市區、平陽省土龍木市、以安市社、順安市社、同奈省邊和市和周邊城鎮,人口超過900萬人。是越南與前法屬印度支那最大的都會區。在胡志明市都會區,大都市區覆蓋大部分地區。東南部加前江和隆安省正在規劃一個面積達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居民的城區,到2020年根據在美世人力資源諮詢、經濟學人信息部和非洲國際經委會,胡志明市在世界上最昂貴的城市名單上排名132。.

新!!: 日本投降和胡志明市 · 查看更多 »

舊金山和約

《對日和平條約》,簡稱《對日和約》,通稱舊金山和平條約或舊金山和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部份同盟國成員與日本簽訂的和平条约,1951年9月8日由包括日本在内的49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的戰爭紀念歌劇院簽訂,並於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起草人為日後擔任美國國務卿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正文以英語書寫,另有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3種語言之正式譯本。 舊金山和約的目的是解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的政治地位、以及釐清戰爭責任所衍生的國際法律問題。和約第二條聲明日本承認朝鮮獨立、放棄臺灣、澎湖、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地之主權。和約第三條中,日本同意美國對於琉球群島等島嶼交付聯合國託管。這些規定造成後來南千島群島、以及臺灣法律歸屬的主權爭議。 日本在和約前言的部分,請求加入聯合國並遵守《聯合國憲章》。隨着这份和约的正式生效,日本結束長達七年的盟軍佔領時期,並恢復正常國家地位。1956年12月12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一致決定向聯合國大會推薦日本為聯合國會員國;12月18日,經聯合國45個成員國提案、51個成員國附署,聯合國接納日本成為第80個會員國。 《旧金山和约》是身为战败国的日本确立战后再次崛起和确立国家走向的决定性合约。.

新!!: 日本投降和舊金山和約 · 查看更多 »

鈴木貫太郎

铃木贯太郎(),日本海军大将,曾任天皇侍从武官长,在二二六事件中被重伤。在日本战败前夕出任内阁总理大臣(1945年4月-1945年8月),對於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策具有主要影響。.

新!!: 日本投降和鈴木貫太郎 · 查看更多 »

鈴木貫太郎內閣

Category:1945年日本政治 Category:戰前昭和時代內閣 Category:日本歷代內閣.

新!!: 日本投降和鈴木貫太郎內閣 · 查看更多 »

阎锡山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举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将军府同武上将军,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主政期間,其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新!!: 日本投降和阎锡山 · 查看更多 »

阮朝

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南越国号(阮世祖朝贡之时自称“南越国长”),1804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大越南(),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将国号改为大南()。 阮朝前身為郑阮纷争时的阮氏广南国,存在於1558年至1777年,而後於1802年,滅西山朝正式建國统一越南,直至1945年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结束。阮朝的历史是越南历史上较动荡的一段时期,此时期的历史与中国清朝的衰落和法国在中南半島的崛起紧密相关。 阮朝的历史可被分为两段时期,独立时期与殖民时期。独立时期(1802年-1883年),阮朝对越南有着绝对的统治权,但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势力逐渐崛起,威胁到了阮朝的统治,在独立时期末,阮朝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交趾支那(南圻)、东京(北圻)和安南(中圻),其中交趾成为法国殖民地、安南和东京则成为法国的保护国,阮朝朝廷的权力随之减弱。殖民时期(1883年-1945年),法国殖民势力逐渐取得越南的统治权,阮朝朝廷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在这段时期的越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越南一度被日本占领。.

新!!: 日本投降和阮朝 · 查看更多 »

阿南惟幾

阿南惟幾(あなみ これちか、),大日本帝国陆軍大將,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時任陸軍大臣,於日本投降時切腹自殺,死時拒絕介錯。 其子阿南惟茂曾于2001年至2006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

新!!: 日本投降和阿南惟幾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日本投降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

#重定向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

新!!: 日本投降和阿爾弗雷德·艾森士塔特 · 查看更多 »

阿瑟·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冶金实验室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的设计与实现。钚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中开始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

新!!: 日本投降和阿瑟·康普顿 · 查看更多 »

蘇卡諾

蘇加諾(,,出生名:Koesno Sosrodihardjo,),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尼建國領袖及首任印尼總統,1959年至1966年間兼任印尼總理,不料卻因為親共立場被推翻,1967年起被軟禁直到死去。其大女儿梅加瓦蒂為第五任总统。.

新!!: 日本投降和蘇卡諾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日本投降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蘇聯入侵滿洲

#重定向 蘇日戰爭.

新!!: 日本投降和蘇聯入侵滿洲 · 查看更多 »

蘇日中立條約

《蘇日中立條約》,又稱日蘇中立條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Пакт о нейтралитете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Японией),指蘇聯與大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互相保証戰事維持中立而於1941年4月13日所簽訂的條約,由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與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在莫斯科簽署,條約有效期爲五年的條約,於同年4月25日起生效。 條約共有四款,主要內容包括蘇日雙方保持和平友好關係,相互尊重對方之領土完整,不予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戰爭對象,另一方應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但,条约正文内容并没有涉及签约双方的具体领土的范围,也没有提及日方在中國東北所建立的滿洲國的事宜。总体来说,条约在形式上,避免让苏军和日军发生直接军事对垒。对于苏联,避免了在东西两面同时受到1940年形成的轴心国对其可能的军事进攻的威胁;而日本也让苏联减缓了自1937年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所提供的巨额军事援助。 当年,中共对《苏日中立条约》表态:“保证了外蒙不受侵犯,这不但对外蒙有利,即对全中国争取解放也是有利的。说到东四省的收复,原是我们自己的事”,并为此发表社论。雙方簽署的原因與當時的形勢有關。蘇聯方面,為了避免一方面要抵抗德軍又要抵抗日軍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而決定以减缓对中國提供抗日所需的军事援助,来避免日本北上侵蘇。而日本方面自1937年全面侵華後,雖佔領了中國東部大片土地,但未能迅速擊敗中國軍隊,戰爭陷入膠著狀態。為了打破局面,當日軍分為北進派與南進派。北進是指北上與德國共同攻打蘇聯;南進則是揮軍南下侵襲東南亞。後來南進派佔優,故放棄北侵蘇聯。 1945年4月5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宣佈蘇聯在《蘇日中立條約》截止后將不再謀求續約,8月日本投降前夕,蘇聯終對日宣戰,並派兵進入被关东军占领的中國东北與日本北方殖民的島嶼。.

新!!: 日本投降和蘇日中立條約 · 查看更多 »

關東州

#重定向 关东州.

新!!: 日本投降和關東州 · 查看更多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大日本帝国于1939年至1945年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河北省(当时中華民國的察哈尔省和绥远省)、山西省一部分等日占沦陷区操纵成立的一个傀儡政权。.

新!!: 日本投降和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日本投降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政府

蔣中正政府是指在蔣中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和中國國民黨總裁期間的中華民國政府,承繼於之前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內的政府各部門首長大多為中國國民黨黨員。由蔣中正指派、並與總統府共同為行政部門主體的行政院院長,共歷任九任八位。其中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分別於1950年及1958年兩度兼任行政院院長。 值得留意的是,蔣中正政府是中華民國行憲後迄今唯一能實際同時統治台海兩岸的政權。.

新!!: 日本投降和蔣中正政府 · 查看更多 »

重光葵

重光葵(,),日本在二战结束时的外務大臣,活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韓滿州國政壇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長達40年,幕後參與甚至主導許多日本侵略各國統治及外交政策制訂,並代表日本與盟國簽訂投降條約,最著名謀略為找出利用溥儀建立滿州國,戰後寫出《『昭和の動乱』(上・下巻)》。1932年4月29日於上海虹口公園爆炸案中被炸至重傷,右脚被炸断導致終身跛行。 此後、出任過日本駐蘇聯大使、日本駐英國大使。東條英機内閣、小磯國昭内閣時之外務大臣。1944年到1945年任大東亞大臣。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東久邇宮内閣時又再被任命為外務大臣。 重光葵與梅津美治郎一起簽署了1945年9月2日的日本投降書。後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战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1950年11月獲得假釋,并在第1~3次鳩山一郎内閣時再一次任職為外務大臣(1954年-1956年)。1957年(昭和32年)1月26日因狭心症死於神奈川縣湯河原町。享年69歳。 曾任:.

新!!: 日本投降和重光葵 · 查看更多 »

臺北公會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日本投降和臺北公會堂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日本投降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由美軍對日本長崎市發起的一次核攻擊,發生於日本標準時間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UTC+9),亦是人類歷史上第2次(也是最後一次)於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第1次為8月6日對廣島市的核攻擊)。投下的原子彈名為「胖子」,屬於Mk-3型原子彈。當時長崎市人口有240,000人,戰後估計死者149,000人,而建築物大約36%受到全面燒燬或破壞。 對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的戰略意義重大,其目的在於利用核子武器威懾日本,打擊日軍作戰意願,並瓦解其本土決戰戰略。最後在長崎市原子彈爆炸6天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日本投降。 如果是將長崎縣、長崎市的「長崎」以片假名寫成「ナガサキ()」的情況,通常是在描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事件。.

新!!: 日本投降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 查看更多 »

長谷川毅

長谷川毅是一名居住在美國的歷史學家,專門研究俄羅斯歷史、日俄關係。.

新!!: 日本投降和長谷川毅 · 查看更多 »

長野市

長野市(),是一個位在日本本州长野县的城市;該城市地处千曲川與犀川匯流處,為長野縣縣廳所在地。 1998年,當地舉辦1998年度冬奥会与1998年残疾人冬奥会。此外,建於7世紀的佛教寺院善光寺也位在當地。.

新!!: 日本投降和長野市 · 查看更多 »

长崎市

长崎市()是位於日本九州西部的都市,為长崎县縣治,也是日本西部的重要港湾城市。其歷史始於安土桃山時代對長崎港的開拓,在江戶時代的鎖國時期,更是日本唯一的國際貿易港口,與荷蘭、中國有密切的交流,並有外國人居住區出島。因此長崎受到西方影響較深,擁有許多歐洲風格的建築,加上市區多坡道,使得長崎的都市景觀和大多數日本其他都市頗為不同。與西方交流的歷史使得早期有許多傳教士隨著商船來到長崎,造成現在長崎擁有較多的天主教信徒,天主教會在長崎單獨設有教區。也因為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從江戶時期就有許多中國人居住於此,长崎新地中华街是日本三大唐人街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崎市曾經受到原子彈轟炸,成為繼廣島之後世界第二個、也是目前最後一個遭到核武器攻擊的城市。 長崎市中心三面環山,因大量住宅建於山坡地上,形成許多階梯式或位於斜坡的街道。在長崎市現有建成區面積中,高達七成是山坡地。多山的地形雖然成就了長崎特有的都市景觀,但也造成了交通阻塞和開發用地受限等問題。近年長崎市的人口減少幅度在日本居於前列,已成為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長崎憑藉山海毗鄰的獨特景觀和濃郁的異國風情而吸引了眾多遊客,是日本主要觀光都市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长崎市 · 查看更多 »

酷刑

酷刑,屬於一種會對人的肉體或精神造成極大痛苦的刑罰,其屬於一種手段,目的往往在於處罰某種不法行為或是以此取得特定的資訊,後者也稱為刑求。 根据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约第1條的定义:.

新!!: 日本投降和酷刑 · 查看更多 »

艾倫·杜勒斯

艾倫·威爾許·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 )是首位文人出身且任期最長的美國中央情報總監(美國中央情報局實質領導人),亦是沃倫委員會的一員以及施羅德銀行董事。杜勒斯除了公職身份,也是「」專攻公司法的執業律師。.

新!!: 日本投降和艾倫·杜勒斯 · 查看更多 »

艾諾拉·蓋號轟炸機

艾諾拉·蓋(Enola Gay)是一架隸屬於美國陸軍航空軍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這命名源自該機機長保羅·蒂貝茨()母親的名字——。此飞机執行了于日本時間1945年8月6日早上8點15分,在廣島上空擲下「小男孩」原子彈的任务。.

新!!: 日本投降和艾諾拉·蓋號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日本投降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日本投降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以強調其公營地位)是英国的一家资金主要来自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且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广播业务。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 日本投降和英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日本投降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電台廣播

電台廣播(Radio broadcasting),又稱無線電廣播、聲音廣播或收音機廣播,是以無線電波單向傳遞聲音資訊的方式,一般是以高頻廣播。電台發送廣播頻率後,聽眾透過收音機來接收。依使用的技術不同,電台廣播可分為調幅廣播(AM)和調頻廣播(FM)。不同的電台廣播使用不同的的頻率範圍。大部分電台使用FM廣播,部分小規模電台則採用AM廣播。除大氣電波外,部分則透過有線網絡、人造衛星()和互聯網廣播。.

新!!: 日本投降和電台廣播 · 查看更多 »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Ялти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又称雅爾達密約,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領袖——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於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间,在苏联克里米亚雅尔塔里瓦幾亞宫内举行之一次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第二次同盟國首脑会议,惟結論在1945年7至8月之波茨坦会议就有争议。許多人批评此次會議,使蘇聯及各國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亞洲許多國家,主要是會中羅斯福以及邱吉爾都未尊重战时被佔領国家之期望,將被苏联“解放”之国家先交由聯合國代管(联合国1945年10月才成立,甚至连联合国宪章于雅尔塔会议结束2个月后才签署。且战后盟军没有任何一方将位于欧、亚的曾被占领国交由联合国代管;联合国曾托管的11个地区,其中7個在非洲、4個在大洋洲)。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包括帮助中国从日本关东军手中夺取满洲国,會中部份內容“侵犯”中國權益甚大。會前其他国家並不知情,故有“雅爾達密約”之稱。 1944年6月,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在德国西线展开大规模反攻,第三帝国已无力回天。1945年2月,美英认为有必要和苏联商讨德国战败后对欧的权力分配问题,并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对欧洲大陆,希望苏军加强对德攻势,基本原则以谁攻克的地区战后由谁控制,辅以对重要地区相互交换。在东南亚,美军在菲律宾开展一系列登陆战,开始把对日作战的重点从海战转向陆战;同期自1944年6月起对日本本土的B29大规模无差别轰炸效果有限,1945年2月4日李梅刚展开烧夷弹战术试验;在东亚大陆上中国军队尚与日军僵持,日军占领大片中国土地;而东北亚满洲地区则拥有大片土地,重工业设施,70万关东军尚未直接参战。因此美英希望苏联尽快转入对东北亚日军的进攻,打消日本依托东亚、东北亚,与盟国长期僵持并得以谈判的念头。.

新!!: 日本投降和雅尔塔会议 · 查看更多 »

雅科夫·馬利克

雅科夫·亞歷山德羅維奇·馬利克(Яко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алик,Yakov Malik或 Jacob Malik,)是蘇聯政治家與外交官。馬利克1948年至1952年,以及1967年至1976年擔任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

新!!: 日本投降和雅科夫·馬利克 · 查看更多 »

耶鲁法学院

耶鲁法学院(Yale Law School)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成立于1843年。其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7年开始发布美国法学院排名以来,一直名列第一位,常年被視為全美國最頂尖之法学院。 耶鲁法学院的學生规模较小,每年大约招收180名新生,学生教师比为7.5:1,是美国法学院比例最低的。耶鲁法学院的图书馆有80万册藏书。 耶鲁法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美国的杰拉尔德·福特总统、比尔·克林顿总统、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

新!!: 日本投降和耶鲁法学院 · 查看更多 »

降伏文書

《日本投降书》(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是大日本帝国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海軍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所簽署之投降文件。同盟國方面有美國等九個國家的代表出席簽署。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裕仁天皇發表《终战诏书》,宣佈日本政府願意遵從同盟國提出的无条件投降之要求;9月2日,日本投降代表團共11人登上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正式無條件投降。同盟國與日本以此形式達成停戰協定。 當年由各國所簽署的兩份《日本投降書》,現在一份存放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另一份則存放在江戶東京博物館。.

新!!: 日本投降和降伏文書 · 查看更多 »

陳儀

陳儀(),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任内发生二二八事件,為事件中爭議政治人物之一。 國共內戰末期,戰爭形勢急轉直下,陳儀曾勸告蔣中正,對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要看開。1948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毛森(中將,軍統特工)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1949年1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於國民黨,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嘗試策反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共,湯恩伯認為毛森得知,深怕自己被牽連,故將此事呈報蔣中正。陳儀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職務,後來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臺灣,後來被囚禁於基隆。1950年5月,蔣中正以匪諜案,指示臺灣軍事法庭判處陳儀死刑。同年6月18日清晨5時許槍決,地點一說於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碧潭軍人公墓,一說於臺北市馬場町。.

新!!: 日本投降和陳儀 · 查看更多 »

NHK特集

《NHK特集》(,NHK Special)是日本放送協會(NHK)的紀錄片節目,開播於1976年4月,至1989年4月將節目名稱的漢字「特集」()一詞改為英語拼寫的「Special」。原則上在日本時間(UTC+9)每週日21:00-21:50於NHK綜合頻道首播、週三0:00~0:50重播,不過當逢重大主題時會延長時間播出、並增加播出密度。.

新!!: 日本投降和NHK特集 · 查看更多 »

Ogg

Ogg是一個自由且開放標準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由Xiph.Org基金會所維護。Ogg格式並不受到軟體專利的限制,並設計用於有效率地串流媒體和處理高品質的數位多媒體。 「Ogg」意指一種文件格式,可以納入各式各樣自由和开放源代码的编解码器,包含音效、视频、文字(像字幕)與元数据的處理。 在Ogg的多媒體框架下,Theora提供有損的影像層面,而通常用音樂導向的Vorbis編解碼器作為音效層面。針對語音設計的壓縮編解碼器Speex和無損的音效壓縮編解碼器FLAC與OggPCM也可能作為音效層面使用。 「Ogg」這個詞彙通常意指Ogg Vorbis此一音频文件格式,也就是將Vorbis編碼的音效包含在Ogg的容器中所成的格式。在以往,.ogg此一副檔名曾經被用在任何Ogg支援格式下的內容;但在2007年,Xiph.Org基金會為了向後相容的考量,提出請求,將.ogg只留給Vorbis格式來使用。Xiph.Org基金會決定創造一些新的副檔名和媒體格式來描述不同類型的內容, 像是只包含音效所.oga、 包含或不含聲音的影片(涵蓋Theora)所.ogv, 和可以包含任何比特流.ogx。 Xiph.Org基金會對Ogg的參照實裝,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0年3月26日釋出的libogg 1.2.0。另一個版本libogg2也可以在Xiph.Org基金會的SVN套件庫中找到。這兩個函式庫都是在新BSD许可证下釋出的自由软件。 因為其格式自由,和其參照實裝並非Copyleft形式,無論自由或專有、商業或非商業的媒体播放器,甚至部分製造商的可攜式媒體播放器和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都採用了Ogg下的各種編解碼器。 。-->.

新!!: 日本投降和Ogg · 查看更多 »

Routledge

#重定向 羅德里奇.

新!!: 日本投降和Routledge · 查看更多 »

投降

投降,受降方或可称作投诚,定義為軍人在自願或長官的命令下,停止對敵人的戰鬥並成為戰俘的行動。戰鬥人員投降時多會豎起白旗或高舉、張開雙手。 國家、政權或政府亦可能選擇投降以停止戰爭或軍事衝突。投降包括簽訂停火令、和約或降書。.

新!!: 日本投降和投降 · 查看更多 »

林茂

林茂可以指:.

新!!: 日本投降和林茂 · 查看更多 »

東久邇宮稔彥王

東久邇宮稔彥王(ひがしくにのみやなるひこおう,),日本歷任唯一一位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皇室成员,亦是直至現在在位最短的一位總理大臣。為的兒子。昭和天皇的皇后香淳皇后久彌宮良子女王是他的姪女;久邇宮邦彥王及朝香宮鳩彥王的兄弟。 1906年獲賜東久邇宮宮號,被視為迎娶明治天皇的第9公主所作的準備。其後加入陸軍,先後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8年)及日本陸軍大學(1914年)畢業。1915年按計畫迎娶泰宮聰子內親王。 他原任陸軍,1944年5月起,擔任一號作戰計劃北路日軍司令,擊敗國民政府精銳湯恩伯兵團,擊破第一戰區,攻佔洛陽、中原,打通京漢鐵路全線立大戰功;日本戰敗,昭和天皇要他主力協助處理善後工作。他只擔任首相54天,為歷任首相最短任期,因為與駐日盟軍司令部(GHQ)意見不合,內閣集體總辭。由于戰後的日本國憲法下,內閣總理大臣需由兩院議員擔任,而根據公職選舉法與地方自治法,皇族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因此東久彌宮稔彥王為唯一一位皇族成員而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者。 之後他脫離皇室,改名為東久邇稔彥。曾嘗試創立新興宗教,及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 他是世上曾任政府首腦的人裡極少數壽命超過一百歲的,享嵩壽102歲。 Category: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Category:日本近現代的王 Category:貴族院皇族議員 Category:日本陸軍大臣 Category:日本陆军大将 Category: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軍人出身的政府首腦 Category:日本男性人瑞 Category:京都府出身人物 Category:久邇宮 Category:日本之最.

新!!: 日本投降和東久邇宮稔彥王 · 查看更多 »

東京大學出版會

一般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簡稱:東京大學出版會、英語稱為: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為東京大學出版部,屬財團法人組織。東京大學校長擔任會長,主要出版有關於東京大學各式學術活動方面的書籍刊物。總部設於東京都文京區本鄉東京大學本鄉總校區。.

新!!: 日本投降和東京大學出版會 · 查看更多 »

東京大轟炸

东京大轰炸(東京大空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美國陸軍航空軍对日本首都东京的一系列大规模戰略轟炸。 自1944年11月14日起,东京总共经历过106次空袭,包括5次大规模空袭(1945年3月10日、4月13日、4月15日、5月24日、5月25-26日),其中1945年3月10日的空袭(下町空袭)造成了10万人以上死亡以及100万人受灾,5月25日的空袭造成约7000人死亡。大多数情况下,东京大轰炸主要指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這兩次轟炸。.

新!!: 日本投降和東京大轟炸 · 查看更多 »

東京灣

東京灣()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海灣,因日本首都東京位於灣邊而得名。日本六大都市中的東京與橫濱分別位於該灣的西北岸與西岸。中近代以東京的舊稱江戶稱為「」、「江戶前海」或逕稱為「內海」;而為了方便歷史分期,現代又常將當時的東京灣稱為「江戶灣」或「江戶內海」盛本昌広 『日本中世の贈与と負担』 275頁。。.

新!!: 日本投降和東京灣 · 查看更多 »

東京都

東京都()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地方行政區,與道、府、縣同屬日本第一級行政區劃(),為事實上的日本首都。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地區,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冲之鸟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幾個地理極點。面積約2,188平方公里,人口1,374萬,人口總數居於日本各都道府縣首位。全境劃分為23區、26市、5町、8村,其中都廳所在地為新宿區。 截至2017年止,東京都是GDP產值世界第1的都市,超過世界第二名的紐約。東京都2010年的人均總生産額達到6,955,171日元(依當年國際匯率兑换成79,261美元),位列全世界第一。以東京都為核心的日本首都圈(東京都會區),聚集人口逾3千6百萬,為世界第一大都會區。.

新!!: 日本投降和東京都 · 查看更多 »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新!!: 日本投降和東德 · 查看更多 »

東清鐵路

东清铁路(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缩写为 КВЖД)指俄罗斯帝国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國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海參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系统总称,简称“东清路”。中華民國成立后称中国东省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中东路。满洲国和苏联共同运营时期北段改称北满铁路,南段改称南满铁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簡稱中長鐵路(Китайская Чанчунь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此鐵路係以哈爾濱為中心,往西延伸至滿洲里(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內),往東延伸至綏芬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往南延伸至大連/旅顺,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里。.

新!!: 日本投降和東清鐵路 · 查看更多 »

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大日本帝國陸軍大將,南京大屠杀主要责任人之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乙级战犯(甲级战犯嫌疑部分被判无罪),战后被处以绞刑。.

新!!: 日本投降和松井石根 · 查看更多 »

松江騷擾事件

松江骚扰事件(松江騒擾事件まつえそうじょうじけん),乃1945年(昭和20年)8月24日黎明,日本岛根县松江市的青年团体「皇国义勇军」的数十人的武装骚乱,对岛根县内的主要设施进行袭击的事件,1人死亡。石井一昌「」、2007年1月25日。(閲覧:2008年5月31日。)藤田五郎編著「主要右翼団体幹部〔戦前の部〕」(『公安百年史 =暴力追放の足跡=』公安問題研究協会、昭和53年、666ページ。) 松江骚扰事件造成島根縣廳廳舍與島根縣議會議事堂被燒毀,也被称为皇国义勇军事件 島根県広聴広報課「」 。(閲覧:2008年3月27日)、岛根县厅纵火事件。 前掲 杉谷正「島根県庁焼き打ち事件」。.

新!!: 日本投降和松江騷擾事件 · 查看更多 »

松本俊一

松本俊一(),日本昭和時代外交官、政治人物。.

新!!: 日本投降和松本俊一 · 查看更多 »

板垣征四郎

板垣征四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甲级战犯。日本岩手人,大日本帝国陆军大将,历任关东军参谋长,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朝鲜军总司令、第七方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主要策划者之一,并与土肥原贤二策划建立了满洲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中,被判处死刑。.

新!!: 日本投降和板垣征四郎 · 查看更多 »

杜魯門

#重定向 哈里·S·杜鲁门.

新!!: 日本投降和杜魯門 · 查看更多 »

杉山元

杉山元(),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元帅。杉山元是日军决策中心的核心人物之一,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重大决策中他的意见均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亲临战线的指挥作战又乏善可陈,而野心却很大,提出“2个月内解決支那(中国)事變”,“3个月解決太平洋作戦”,“5个月内荡平东南亚”,无一实现。战后自杀。.

新!!: 日本投降和杉山元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日本投降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格哈特·温伯格

格哈特·温伯格 (Gerhard Ludwig Weinberg)是一位德国裔美国犹太历史学家,主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交史和军事史。.

新!!: 日本投降和格哈特·温伯格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日本投降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梅津美治郎

梅津美治郎(,)出生於日本大分縣。日本帝國時期陸軍大將,二戰甲級戰犯。侵華戰爭主犯之一。曾經有段時間更從繼父的姓-是永。幼年時期進入中學濟濟黌(中学済々黌,現熊本県立済々黌高等学校)就讀,後轉入陸軍中央幼年学校、陸軍中央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7位),最後於陸軍大學以第23期首位的成績畢業。擔任過關東軍總司令官、參謀總長等職務。.

新!!: 日本投降和梅津美治郎 · 查看更多 »

森赳

森赳(),日本陆军军人、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在二战末期的宫城事件中遇难。.

新!!: 日本投降和森赳 · 查看更多 »

横滨市

橫濱市()是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東部的港口都市,為神奈川縣縣治及最大都市,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轄有18個區。全市人口達373萬,是日本人口最多的市,若以人口集中地區評比則次於東京23區。横濱市位於東京都心西南約30公里至40公里處,東臨東京灣。市政中心位於關內地區(中區關內車站附近),而中心商業區則位於橫濱車站周邊,兩者相距約3公里。橫濱市政府現在正開發位於兩地之間的橫濱港未來21地區,使橫濱市中心連為一體,並且進行橫濱市中心的沿海地區、東神奈川沿海地區等地的長期都市再生計劃。2012年,橫濱車站附近地區等地被定為。 橫濱市一帶自鎌倉幕府時代開始得到開發。六浦湊(現金澤區六浦)是缺乏大型港口的鎌倉幕府的海上門戶。在江戶時代,由於橫濱臨近江戶幕府所在地江戶,因此大多數土地都是幕府直轄領地和旗本領地。藩的領地只有小規模的(現金澤區)。江戶時代時,神奈川湊(現神奈川區神奈川)則是江戶灣(東京灣)內海交通的要衝。江戶時代末期,神奈川在美日修好通商條約中被定為開港地。但實際上大多數港灣設施修建在神奈川湊對岸的橫濱村。橫濱港於1859年(安政6年)7月1日開港後,迅速做為生絲貿易港、商業港、客運港、工業港得到發展,在短時間內就具有了國際港的規模,有「金港」之稱。1889年4月1日,橫濱正式建市,1956年成為政令指定都市,1988年被指定為業務核都市,2011年被指定為環境未來都市和國際戰略綜合特區。.

新!!: 日本投降和横滨市 · 查看更多 »

橫井庄一

横井 --一(よこい しょうい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原大日本帝国皇軍的一名軍曹。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第28年,1972年的1月24日,他在美国属地关岛被当地猎人发现。之後他被送回日本,並获得日本政府頒贈荣誉为勋七等青色桐葉章。.

新!!: 日本投降和橫井庄一 · 查看更多 »

武藤章

武藤章()是昭和初期的軍人、陸軍中將。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1892年生于熊本縣一个殷实家庭,小时候被认为是做事非常任性和自大。 小学毕业后进入了一所普通的中学。不久后,1906年9月,转入熊本地方幼年军校。1909年9月,进入中央幼年军校。毕业后,1911年12月,进入日本培养陆军中下级军官的重要军校——陆军士官学校。1913年5月26日,从陆士第25期步兵科毕业,同年12月25日,21岁的武藤章被授予步兵少尉军衔。1920年,步兵中尉武藤章被选送入日本培养高级军官的陆军大学第32期深造,以该期学员第2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被送往德国进一步考察、研究军事,在德国军国主义的军事教育之下,成为一名鼓吹扩大侵华战争的军官,其侵华生涯从担任关东军司令部第二课课长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中為參謀本部作戰課長,主張對中國強硬、和田中新一提出了「對支一撃論」。1939年陸軍省軍務局長,1942年近衛(第二)師團長(蘇門達臘、棉蘭),1944年就任第14方面軍(菲律賓)參謀長。戰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虐待俘虜罪名」將他判決死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巢鴨監獄處以绞刑而死。1978年10月被靖国神社合祀。.

新!!: 日本投降和武藤章 · 查看更多 »

歷史頻道

歷史頻道(英文:History)是美國一個專門播放歷史相關紀錄片的電視頻道,於全球各地設立多個版本,部份更會播放人物史、軍事歷史、工程發明等電視節目。歷史頻道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由「Arts & Entertainment」聯營公司(Hearst、美國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和天空(Sky)新聞集團所創立和營運;及後擴展至世界各地,包括英國、亞太區等。.

新!!: 日本投降和歷史頻道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日本投降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殘留日本兵

殘留日本兵或稱為日本戰後散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8月結束後仍然身處太平洋戰區且未投降的大日本帝國陸軍殘餘軍人,有的士兵堅信軍國主義的固執理念並強烈質疑日本投降的真實性而拒絕投降,也有因為通訊遭到美軍跳島戰略的切斷而未注意到玉音放送等日本已降消息的散兵。 這些散兵在二戰後持續年餘的對敵人以及日後的當地警察作戰。有些殘留兵自願參與法越戰爭和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來將亞洲殖民地自西方人的控制下解放。 1974年3月,在菲律賓盧邦島游擊作戰將近三十年的小野田寬郎在前任指揮官的親自授命下正式投降;戰時派駐在印度尼西亞摩羅泰島的臺籍日本兵史尼育唔在叢林躲藏三十餘年後也在1974年12月被尋回,為世界上最後一名經過證實的殘留日本兵。.

新!!: 日本投降和殘留日本兵 · 查看更多 »

江藤淳

江藤淳(1932年12月25日 – 1999年7月21日) 以研究夏目漱石聞名的日本文學評論家,真名是江頭淳夫(えがしら あつお),因從前書籍上的筆誤,一直流傳江藤出生於昭和8年(1933年)。 江藤是著名的保守派評論家,也是戰後日本的作表,其著作『漱石とその時代』(新潮選書)獲得『菊池寬賞』及『野間文藝賞』。代表作『成熟と喪失』(講談社文芸文庫)更被視為瞭解戰後文學的重要文獻。『閉された言語空間―占領軍の検閲と戦後日本』・『一九四六年憲法-その拘束―その他』(文春文庫)被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送到戰後日本的傳媒審查,避無可避被GHQ嚴厲評為戰後民主主義。另外,描述薩摩藩出生的山本權兵衛,由黑船來航至日本海軍的出現及成立,面對國難的著名記錄文學『海は甦える』,在1975年獲得第32屆藝術院賞。 筆名江藤淳是由真名而來(同音異字),可是據江藤所言卻是「因為太害羞」。筆名的「淳」字最初音「あつし」可是後來變成了「じゅん」。.

新!!: 日本投降和江藤淳 · 查看更多 »

江戶東京博物館

江戶東京博物館()是位於日本東京墨田區横網的一所博物館。由兩國站步行3分钟可达,於國技館相鄰位置。由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管理及營運。 博物馆於平成5年(1993年)3月28日開館,宗旨為收集、保存及展示遺失的江戶、東京之歷史及文化相關資料。 建築物設計由菊竹清訓負責,地上7層、地下1層的鋼筋建造結構。為了與國技館調和,興建成高床式的特別構造建築物,但被批評為損害東京下町的景觀。它亦引來激烈的大廈建設風氣,因為在泡沫經濟時期建設,構造及設備需要膨大的管理維修費用。 5樓及6樓為中空式構造,除常設展示之外,每年亦有4、5次計劃展覽及活動舉行。常設展示室以江戶、東京、通史等各區域劃分,有繪圖、浮世繪等資料、日本橋(比例1/1)與中村座(比例1/1)的複製品、長屋的大型模型、可動模型、可以手持的千兩箱等展示物設置、城下町的江戶、庶民的日常生活、火災、食生活、文化、東京區域,及明治維新、文明開化、東京大空襲等的展示。 博物館亦設置圖書室(7階)、映像會堂(1階)與圖書館(B1階)等學習施設。 曾舉行的特別展包括水木茂(2004年)、與拿破崙(2006年)等主題展覽。.

新!!: 日本投降和江戶東京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汪精衛政權

#重定向 汪精卫政权.

新!!: 日本投降和汪精衛政權 · 查看更多 »

沖繩島戰役

冲繩島戰役(沖繩戰役、沖縄戦)(英語: Battle of Okinawa),盟军代號為“冰山行動”,是在琉球群島中冲繩本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戰役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持續到6月中旬,為期82天。 經過漫長的跳島戰役,盟軍逐漸逼近日本本土,並計劃利用沖繩這個距離日本本土僅340英里的島嶼作為空中作戰基地,以實行戰略中入侵日本本土的計劃(代號沒落行動)。美國陸軍的5個師,包括美軍第7步兵師、第27步兵師、第77步兵師、第81步兵師和美軍第96持續保障旅为陆地主要战队。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和美國第6海軍陸戰師提供在陆地上必要的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則作為兩棲預備隊。入侵行動得到海軍、兩棲和戰術空中部隊的支援。 這場戰役在英文稱為“Typhoon of Steel”,在日語稱為或。這些代號反映出戰鬥之激烈、火力之密集以及盟軍參戰車、艦的龐大數量。該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战争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0,000名战士戰死或被俘,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0,000人。此外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冲繩的戰鬥結束數星期後,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最終迫使日本投降。.

新!!: 日本投降和沖繩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又稱作《波茨坦宣言》,又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中华民国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未實際與會,只是簽名以示發表)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与会参加了波茨坦会议,但當時蘇聯尚未對日本宣戰,故7月26日没有在公告上代表苏联列名签字;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波茨坦公告》中添补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名字。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即對大日本帝國所下的公開招降宣言。.

新!!: 日本投降和波茨坦公告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法屬印度支那

法属印度支那(Indochine française,ຝຣັ່ງແຫຼັມອິນດູຈີນ,សហភាពឥណ្ឌូចិន,越南語:、、),法兰西殖民帝国在东南亚的领土,由老撾保護國、柬埔寨保護國、三个越南人聚居地(东京,安南与交趾支那)和中國的廣州灣组成。 法屬印度支那的建立始於1862年越南割讓南圻地區予法國開始,1885年中法戰爭後越南正式成為法國保護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主要部份。1887年,已為法國保護國二十年的柬埔寨加入法属印度支那,而老挝与广州湾分别在1893年与1900年加入。1902年,当地首府由南圻的西贡迁至东京河内,到了1939年,首府又由河内迁至安南大叻,二战结束之后,首府再次由大叻迁回河内。法国本土在二战期间沦陷之后,之前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管理的印度支那,交给了维希法国在日本的监督之下管理。不过,在1945年3月至8月期间,印度支那是由日本全权管理的。自1941年5月开始,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獨立同盟會就一直在越南进行企图推翻法国政府的叛乱,开始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49年,法国赋予了以保大帝为首的君主立宪国家,奉行反共;维持越南国独立地位。日內瓦會議结束之后,越盟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而越南南部的越南国则继续维持独立地位。.

新!!: 日本投降和法屬印度支那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日本投降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越戰爭

#重定向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新!!: 日本投降和法越戰爭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法语:Le Gouvernement provisoire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简称GPRF)是指自1944年至1946年管理法國(国号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临时政府。 1944年6月3日,(Comité français de la Libération nationale,简称CFLN)宣佈成立臨時政府。在1944年夏解放巴黎後,這個政府接管了法國並由戴高樂統領。 臨時政府由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及戴高樂主義者組成,均曾參與對抗納粹德國的侵略。臨時政府將許多在維琪政權時期所制定的法律變成無效,並宣佈維琪政權為非法。1946年1月20日,由於與共產黨人不合,戴高樂辭去總統一職。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是1944年至1946年之間的過渡政府。1940年,法國由貝當所建立的維琪政權所管治,1944年諾曼第登陸後,巴黎被光復,維琪政權瓦解。政權交由戴高樂所領導的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最終由1946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繼承。.

新!!: 日本投降和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日本投降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日本投降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新!!: 日本投降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日本投降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漢文訓讀

漢文訓讀(訓読、漢文訓読、読み下し),是日本人依日語文法解讀漢語文言文(日本人稱之為「漢文」)的方法。 在日語中,「訓読(くんどく)」與「訓読み(くんよみ)」有別:「訓読」指漢文訓讀,「訓読み」則是漢字訓讀。 傳統意義上,漢文是直排的,訓讀文使用的是舊字舊假名,假名一般以不帶濁點的片假名書寫。但此處由於技術限制而無法實現直排,故所有文本均以橫排呈現。為便於閱讀,本文的日語舊字舊假名改作新字新假名,假名採用帶濁點的平假名。.

新!!: 日本投降和漢文訓讀 · 查看更多 »

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艇、潛艦是能夠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業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裝載数百人、連續潛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體積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 大型潛艇多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个垂直结构(帆罩),早期称为“指挥塔”,帆罩多具有平直的矩形截面,早期多为阶梯形,內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潛艇得到广泛運用,擔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動等。潜艇也被用于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动豪宅。 多數潛艇被認為是種的戰略武器(尤其是中大型的彈道飛彈潛艇與巡弋飛彈潛艇),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發潛艇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軍用級潛艇。.

新!!: 日本投降和潛艇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日本投降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澳洲戰爭紀念館

#重定向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

新!!: 日本投降和澳洲戰爭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朝香宮鳩彥王

朝香宮鳩彥王(),1906年被明治天皇赐与朝香宮的宫号。朝香宮鳩彥王是南京大屠杀的有争议的责任人之一,因是皇族,故戰後並沒有被送上軍事法庭。 1910年,与明治天皇的皇女—富美宮允子內親王结婚。经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习,于1922年去法国留学。1923年在巴黎近郊,堂兄北白川宮成久王驾驶的汽车发生事故,同乘的鳩彥王背部受到创伤(北白川宮成久王在事故中死亡),因为受伤疗养,在法国逗留时间延长,对于法国文化长久狂热也给予其今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回日本后,历任第一步兵旅团旅团长、近卫师团长、軍事参議官等职务。日本帝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接替松井石根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1937年12月到任),松井石根升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后晋升为陆军大将。.

新!!: 日本投降和朝香宮鳩彥王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日本投降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日治時期,韓國稱為日帝強佔期,日本稱為日本統治時代,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大日本帝國統治朝鮮半島的時期。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总理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内正毅簽訂日韓合併條約,8月27日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併入大日本帝國,由朝鲜总督府管治。朝鮮總督府所在地為京城府(今首爾特別市)。主张韩国独立运动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在上海法租界成立。 日本统治朝鲜共35年。初期采用强硬手段统治。后因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在三一运动发生后,日本开设学校,开办报章,加强皇民化运动促进内鲜一体。1940年代起,由于中日战争旷日持久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开始在朝鲜征召士兵并投入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并撤出朝鲜半岛。朝鲜半岛被美国和苏联分为南北两块分别占领,并分别建政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日本殖民者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经济计划体系,在学校、铁路以及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使朝鲜实现了高速工业化。然而由于工业化目的为服务日本本土,因此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剥削朝鲜半岛人民。 2010年8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发表首相谈话,就日本过去对韩国实行的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韩国人民因违背本意受到殖民统治,民族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痛苦,日本政府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新!!: 日本投降和朝鮮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日本投降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木村兵太郎

木村兵太郎(日语:木村 兵太郎,),日本埼玉县人。日本帝国时代军人,二战期间在中国和东南亚犯下多起屠杀平民的战争罪行,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并执行。 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炮兵科和和陆军大学,曾任日本参谋本部部员、日本驻德国大使馆武官、陆军大学教官,野炮第22联队长、整备局统制课长、日本大本营野战兵器长官等职,着力提高日本的火炮杀伤力,是日本陆军的“炮兵专家”。 1929年伦敦裁军会议时,他作为随员参加了会议,积极主张日本摆脱西方国家的约束,鼓吹自主发展军备。 1939年3月9日,木村兵太郎升任日本军第32师团师团长,晋升为上将。 1940年升任关东军参谋长。木村还担任过近卫内阁、东条内阁的陆军省次长。 1944年7月被派赴缅甸任日本派遣军总司令。.

新!!: 日本投降和木村兵太郎 · 查看更多 »

木戶幸一

木戶幸一(),日本東京人,侯爵,昭和時期政治家。.

新!!: 日本投降和木戶幸一 · 查看更多 »

本州

本州(,)是日本最大岛,也是日本本土四島之一,位于日本列岛中部,向北与北海道岛隔津轻海峡相望,向南与四国岛隔濑户内海相对,向西南与九州岛以关门海峡和丰后水道相隔。身為島國日本最主要的島嶼,因而得名「本州」,古代則稱為「秋津島」或「秋津洲」。假如不将澳洲算做島嶼,本州是世界第七大岛。.

新!!: 日本投降和本州 · 查看更多 »

本土決戰

本土決戰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日軍所想定的戰略之一,意味著在日本本土中陸上決戰之意。.

新!!: 日本投降和本土決戰 · 查看更多 »

朱德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祖籍廣東韶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官至云南省警察厅长。1922年,他赴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1日,他参加南昌起义,此后率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毛泽东指挥中共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受到冲击。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北洋政府時期,朱德曾被授予勳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陸軍中將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战后获抗战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新!!: 日本投降和朱德 · 查看更多 »

有斐閣

有斐閣是日本一家代表性的學術出版社,專門出版法律、經濟、人文、社會科學的書籍。日本許多大學所採用的教科書及各年度版本的六法全書也是由有斐閣出版,因此廣為人所熟知。 有斐閣的歷史可追溯到1877年(明治十年),最初稱為「有史閣」,由舊忍藩藩士江草斧太郎創立於東京府神田一橋通町(今東京都千代田區一橋2丁目),原本只是一家二手書店;創立2年後(1879年)改名為「有斐閣」,並逐漸轉向出版業發展,成為江草家的家族企業,歷代社長均由江草家人擔任:第二代社長江草重忠、第三代社長江草四郎、第四代社長江草忠充、第五代社長江草忠敬、第六代社長江草貞治。1950年,有斐閣改組為「株式会社有斐閣」。 有斐閣目前除了在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神保町設有本社之外,在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設有京都支店。.

新!!: 日本投降和有斐閣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日本投降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星野利元

星野 利元 ()日本陸軍軍人,陆军中将。.

新!!: 日本投降和星野利元 · 查看更多 »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又稱為「御一新」,是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的一段歷史時期。於這段時期,由維新志士所建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促使日本天皇制度和新的行政體系的確立。 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在洋人船堅炮利的衝擊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組成「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日本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實現国家工业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签订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户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旁及琉球,並積極实现日韓合併,乃至於日後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現了「脫亞入歐」的風氣,都源於此使國力大幅膨脹的變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当时亚洲众推行改革的国家之中,少數成功改革的国家。.

新!!: 日本投降和明治维新 · 查看更多 »

明文

在密码学中,明文是指传送方想要接收方获得的可读信息。 明文经过加密所产生的信息被称为密文,而密文经过解密而还原得来的信息被称为明文。 M.

新!!: 日本投降和明文 · 查看更多 »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新!!: 日本投降和昭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海參崴

海參崴(a),也稱「符拉迪沃斯托克」(a),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人口達606,589人。海參崴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海參崴自新石器時代時起便有人類居住,原為遊牧民族居住地,後歷為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領土,1860年清朝與俄罗斯帝国簽訂《清俄北京条约》,改由俄罗斯帝国統治。.

新!!: 日本投降和海參崴 · 查看更多 »

海军省

海军省是1872年至1945年间主管大日本帝国海军事務的內閣部門,相當於各國海軍部。.

新!!: 日本投降和海军省 · 查看更多 »

斬首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新!!: 日本投降和斬首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日本投降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幾內亞

新畿內亞(New Guinea;巴布亞皮欽語:Niugini;Papua)位於澳大利亞北面,是世界上第二大島嶼。有時,本島亦被稱為「巴布亞」,但有時巴布亞亦單指本島的一部份。此外,印尼官方过去稱呼本島為「伊里安岛」( Pulau Irian),至2002年开始才称为巴布亚岛(Pulau Papua)。 19世紀受歐洲國家殖民侵略,國界大致上沿用昔日德、荷佔領地一分為二:位於東經141度以東的,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由1975年開始脫離澳大利亞成為獨立的國家;位於東經141度以西的,屬於印尼的巴布亞省和西巴布亞省。這部份一直都有分離活動,要求從印尼獨立。.

新!!: 日本投降和新幾內亞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新!!: 日本投降和新西兰 · 查看更多 »

新潟市

新潟市()是位於日本新潟縣東北部(下越地方)的都市,為新潟縣縣治,地處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的入海口,是本州島日本海側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唯一的政令指定都市。新潟市港口歷史悠久,是幕末美日修好通商條約開港五港之一,現在也是水陸交通的要衝。2005年,在經過市町村合併之後,新潟市人口超過80萬,並在2007年成為本州島日本海側地區首個政令指定都市。 「新潟」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1520年(永正17年)。過去日本曾「新潟」、「新--」並用。在印刷技術普及和1981年「潟」字納入常用漢字後,「泻」字已經較少使用。但中文受過去日文「新泻」写法影響,而經常將新潟誤寫為「新泻/新瀉」。新潟地方政府為此特地公告正名,要求使用「新潟」這一正確名稱。 1950年代之前,信濃川左岸的新潟島中央水路密集,並在河畔種植眾多柳樹,因此新潟市又有「水都」、「柳都」的雅稱。.

新!!: 日本投降和新潟市 · 查看更多 »

新潮社

株式會社新潮社(しんちょうしゃ)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之一,創立于1896年,資本額為1億5000萬日圓。以出版文藝類書籍而聞名,同時也出版週刊和月刊。該社在新宿區矢来町有大量的不動產。.

新!!: 日本投降和新潮社 · 查看更多 »

文藝春秋

株式會社文藝春秋(,)是一家總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区的日本出版社。.

新!!: 日本投降和文藝春秋 · 查看更多 »

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是指在作战结束时战败的一方允许战胜方完全控制其政治和社会,对其中的事务进行任何处理。一般来说,提出无条件投降会延长战争的时间,因为这样的要求排除了任何要求双方都做出妥协的停战的可能性。.

新!!: 日本投降和无条件投降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日本投降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蘇共同宣言

《日蘇共同宣言》日ソ共同宣言,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全稱日本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共同宣言(日本国とソヴィエト社会主義共和国連邦との共同宣言,Совместн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и Японии)是日本與蘇聯為結束兩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戰爭狀態、恢復正常外交關係,而在1956年10月19日於莫斯科簽署及共同發佈的外交文書 紐約時報。.

新!!: 日本投降和日蘇共同宣言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历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19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灭。.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历史 · 查看更多 »

日本列島

日本列島()是位於歐亞板塊東北部的東亞地域海岸、太平洋西北部日本海溝附近隆起的群島,大致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属大陆岛。它由和組成的島嶼組成。 由於日本為一島國,該詞除了可以指日本列島本身之外,也可做為日本領土整體的代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使用了“居住島”一詞來界定日本的主權範圍及日本天皇的憲政管治範圍,這個詞今天也常用來區分日本本土和其過往的殖民地及在20世紀上半葉的其他領土.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列島 · 查看更多 »

日本刀

日本刀,亦称東洋刀、武士刀、倭刀,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脇差(脇指)、小太刀、短刀等。广义上还包括長卷、薙刀、剑、槍等。在日本製刀人被称作“刀匠”或“刀鍛冶”。 另外日本對於刀劍不做區別,不論彎型直型均可稱作刀或劍,與中國的分類大不相同。.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刀 · 查看更多 »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內閣總理大臣()是日本的國家行政首長,負責領導內閣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中文常稱其為日本首相,在日本則簡稱為總理大臣()、總理()、首相()等,尊稱「閣下」。現任(第98任)為自民黨籍的安倍晋三,自2012年12月26日起就職。.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宪法

《日本國憲法》,又被稱為《和平憲法》、《戰後憲法》,是日本現行憲法,在1946年11月3日公佈、1947年5月3日起施行。該憲法是日本政府在二戰戰敗投降之後的盟軍佔領時期所制定的,以用來取代原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其中盟軍占領當局(GHQ)在該憲法的撰寫中居於主導的角色。但由於施行以來從未修改,因而在憲法本文中仍存有昔日在日語上使用的習慣,例如保留歷史假名遣、內文的漢字以舊字體書寫等。 《日本國憲法》採用自由民主的君主立憲制,取代舊憲法所施行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以國民主權(主權在民)為原則將天皇權力架空,確立國會、內閣、裁判所三權分立的國家統治機構模式,明文保障國民的基本權利。根據此憲法,天皇是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即所謂的「象徵天皇制」。此憲法較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條,規定日本以和平主義放棄宣戰與保有戰爭武力的權利。總體來說,和平主義、國民主權、基本人權的尊重,被稱作為日本國憲法的「三大要素」。.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旗

日本国旗为一面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形代表太阳。其正式名称为日章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Nisshōki),在日本国内常以“日之丸”(日の丸,ひのまる,Hinomaru)稱之。 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公元8世纪时这面旗帜就开始为天皇使用,当时称作“天皇旗”。在欧洲列强前往亚洲殖民以前,日本处在江户幕府的锁国时期,贸易往来较少,国家意识淡薄,因此与中国、朝鮮同樣未有制定国旗。直到幕末时期,欧洲列强和美国的军舰前往日本列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需要国旗进行识别,但是日本无旗可挂。1854年3月,《神奈川条约》签署;同年7月,江户幕府以老中阿部正弘之名发布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纪中叶开始,日章旗逐渐成为代表日本的旗帜,所有日本船只悬挂着的就是这面旗帜。1870年,日章旗正式定为日本海军旗帜,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 二战后50多年来,是否重新立法确立“日之丸”、“君之代”的国旗、国歌地位,在日本国内争议很大。1999年8月,日本国会才通过《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别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国旗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政府

日本国政府()是日本的治權機構,日語口語常直接以「政府」稱之,通常指行政部門,但廣義上也包括立法部門與司法部門。法律上則多以「國家」(国)代稱。目前日本的政府架構奠基於《日本國憲法》,施行內閣制,行政權屬於內閣,立法權屬於國會,司法權則屬於各級裁判所。.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日本皇室

日本皇室()包括天皇及皇族,具體的構成包括天皇與組成的「內廷」、與其他男性皇族及其家庭組成的數個宮家。皇室成員没有姓氏,無选举权,不受日本的户籍法律管理,而有专门的《皇室典範》規範皇室的運作。.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皇室 · 查看更多 »

日本駐外機構列表

日本國駐外機構列表為東北亞國家日本國派駐外國代表機構之列表。最早的日本駐外機構可以追溯到中國唐代,西元607年日本派駐常駐使節在大唐帝國首都長安。日本最早的大使館為1860年設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日本駐美國大使館」。.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駐外機構列表 · 查看更多 »

日本駐俄羅斯大使館

日本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在ロシア日本国大使館;Посольство Японии в России)是日本國駐在俄羅斯聯邦之最高官方代表機構,其下轄日本國位於俄國全境之總領事館。該大使館位於莫斯科。現任大使為。.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駐俄羅斯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日本陸軍大臣

#重定向 陸軍大臣.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陸軍大臣 · 查看更多 »

日本核研究

日本核武器计划(Japanese nuclear weapon program)起始于1930年代終結于1945年,由当时的大日本帝国陸軍和帝国海军主持,目的是研制核武器。.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核研究 · 查看更多 »

日本標準時間

日本標準時間(日本標準時;Japan Standard Time;縮寫:JST)是日本所採用的標準時間,比世界協調時快九小時(即UTC+9),與韓國標準時間、、雅庫茨克時間及朝鮮標準時間是同一時區。管理與規範機構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於福島縣及佐賀縣各設有無線電呼號「JJY」的授時信號發射台,供日本國內電波鐘表校準時間之用。.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標準時間 · 查看更多 »

日本本土

#重定向 日本列島.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本土 · 查看更多 »

日本最長的一日

《日本最長的一日》(日文:にほんのいちばんながいひ)是於1967年上映的日本歷史電影,東寶電影公司創立第35年的紀念電影,原作為作家。 本片獲得日本電影旬報百大經典電影第38名。.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最長的一日 · 查看更多 »

日本放送協會

#重定向 日本廣播協會.

新!!: 日本投降和日本放送協會 · 查看更多 »

旭日旗

旭日旗是带有红日和旭日光芒图案的一种旗帜,是日本军所采用的軍旗。原日本海軍旭日旗现在依然用於日本海上自衛隊。 旭日旗有着极其隆重的政治含义。由于旭日旗是旧日本军使用的旗帜,故有時被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侵略的地区(如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等)視為冒犯性的图案和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在中国和朝鲜半島,因二战期间的日军战争罪行,旭日旗受到当地人民的批判和抵制。.

新!!: 日本投降和旭日旗 · 查看更多 »

旅順會戰

三軍在旅順進展圖 旅順包圍圈形成 準備發起衝鋒的日軍士兵 日軍砲擊造成黃金山石油庫起火燃燒 旅順會戰(旅順攻囲戦)是日俄戰爭中的一場陸上戰役。大日本帝國陸軍為奪取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母港,對其包圍,最終攻佔了清國遼東半島旅順口。戰役共持續了5個月,是日俄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 旅順軍港在20世紀初被各國普遍認為遠東第一要塞。清政府最先在旅順口修築炮台工事作為北洋艦隊的維修基地。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本皇軍仅花費了數天,以極小的代價攻克旅順口。然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參謀本部對戰役的艱巨性準備不足,導致日本皇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 旅順會戰亦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現代化要塞圍攻戰,被認為是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的一次預演。雙方將大量先進武器投入戰場,如重型二十八厘米榴彈砲、速射榴彈砲、馬克沁機關槍、迫擊砲、手榴彈和無線電設備等。防守方構築由铁丝网,機槍和砲兵陣地組成的坚固要塞,一度有效阻止進攻方的攻擊,並且給以人海戰術突擊的日本陸軍造成巨大的傷亡。.

新!!: 日本投降和旅順會戰 · 查看更多 »

旅顺口区

旅顺口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旅大市下辖的旅顺市。面积506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6041。区人民政府驻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大连旅顺开发区在本区西部。该区也是北海舰队驻扎地。 该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旅顺港是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最早由清朝开始营建。后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旅顺口即是七子之一。.

新!!: 日本投降和旅顺口区 · 查看更多 »

支那派遣军

#重定向 中国派遣军.

新!!: 日本投降和支那派遣军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日本投降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愛因斯坦—西拉德信

爱因斯坦—西拉德信是于1939年8月2日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封信。利奥·西拉德经过与同事、匈牙利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尤金·维格纳的协商起草了该信,最后再交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签名。信中提到,纳粹德国可能已经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因而建议美国尽快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相关研究。它促使罗斯福总统采取行动,最终导致了曼哈顿计划开发出第一个原子弹。 虽然爱因斯坦是此信的签字者,不过他没有参加美国后来的核武器曼哈顿计划。据莱纳斯·鲍林所说,爱因斯坦后来因为美国发展出的原子弹导致了许多平民的死亡而感到后悔。爱因斯坦还说,他当时做出签名的决定只是由于担心如果纳粹首先研制出原子弹将会引起巨大的危害。.

新!!: 日本投降和愛因斯坦—西拉德信 · 查看更多 »

慰安婦

#重定向 慰安妇.

新!!: 日本投降和慰安婦 · 查看更多 »

拉彼魯茲海峽

#重定向 宗谷海峡.

新!!: 日本投降和拉彼魯茲海峽 · 查看更多 »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划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District)。期間,美方也吸收了較早展開的英國核武器研發計畫——「合金管工程」之成果。曼哈顿计划早在1939年即秘密地展開,雇佣了超过13萬人员,花费了将近20億美金(相當於2014年260億美金),超过90%的費用用于建造工厂和制造核裂变的原材料,用于制造和发展武器的部份僅佔不到10%,此一工程在橫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的30多個城市中均有進行。 戰爭期間,美軍研發出兩種類型的原子彈,一為設計上較簡單、使用鈾235製成的「」,由於鈾235在天然鈾中僅佔0.7%,其他絕大部分都是質量相同、難以分離的同位素鈾238,故美方以三種分離方式來提高其鈾-235的濃度——電磁(「」)、氣體(「氣體擴散法」)與熱(「索瑞特效應」),大部分工作都在田纳西州橡树岭一地進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自此开始,美国正式卷入二战。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铀计划」(Uranprojekt),目的是制造出核武器,运用在二战之中。一些美国科学家提出,要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 1942年12月2日,在费米的指导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实现了可控的链式反应。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翌年,美国橡树岭工厂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19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的装配。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量大约21,000吨TNT炸弹。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放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3日后(8月9日),向长崎投擲名为胖子的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新!!: 日本投降和曼哈顿计划 · 查看更多 »

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亦稱為“良心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或“理念自由”(Freedom of Idea),是個人擁有或思考獨立於他人之外的觀點、事實、思想之自由。它與言論自由或表達自由的概念不同,不應混淆。.

新!!: 日本投降和思想自由 · 查看更多 »

時代 (雜誌)

#重定向 時代雜誌.

新!!: 日本投降和時代 (雜誌) · 查看更多 »

731部队

731部队是旧日本帝国陆军關東軍本部的通稱號。該單位由石井四郎所領導,因此也稱之為「石井部隊」。“731部队”同时也可以是指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旧日本帝国陆军於日本以外領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和人體試驗相关研究的所有秘密军事医疗部队,也代指旧日本帝国陆军在占领满洲期间所做的生物战和人体试验研究。 731部队的正式編號是關東軍满洲第691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下之满洲第731部队(防疫給水部本部),研究內容对外宣传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與飲水淨化為主,但其实該部隊使用活體中国人、苏联人和朝鲜人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731部队把基地建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平房区,这一区域当时是日本傀儡政權满洲国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认为至少10,000名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和同盟国战俘在731部队的试验中被害,据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在《》中称,通过“特别输送”进入到731部队的“马路大”需要进行编号,而从1939年以后,进行了两轮编号,每一轮编号极限为1,500,于是在抗战结束时,共计有3,000人死于此。.

新!!: 日本投降和731部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日本戰敗日本無條件投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