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日德兰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日德兰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之间的区别

日德兰银行 vs. 私人银行服务

日德兰银行 (Jyske Bank A/S,) 是丹麦第三大银行。总部位于锡尔克堡,分支则设于丹麦、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和荷兰、瑞士以及英国。日德兰银行在丹麦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约为7 %,它同时也是哥本哈根证交所第二大银行,以及总部设在哥本哈根以外的最大银行。 日德兰银行自称采取了一种非正式的储蓄方法,为了营造开放的储蓄环境,该行于1998年放弃了传统的银行柜台形式,代之以每4-8名业务员环坐于一圆桌的形式。 该行CEO是Anders Dam,雇员4500人。. 私人银行服务是银行服务的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为富豪们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的服务,一般需要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流動資產才可在较大型的国际金融公司或银行中申请开设此类服务。私人银行服务最主要的是资产管理,规划投资,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特殊服务,也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节省税务和金融交易成本。因此私人银行服务往往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该种服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此外通过私人银行服务,客户也可以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购买的股票、债券等。而私人银行服务的客户们往往可以拥有投资一些私人有限公司的机会,并获得许多优先购买IPO的机会。私人银行服务最早由几家大型的国际金融公司和银行提供,目前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提供者是瑞士银行,瑞士也是世界私人银行服务最发达的国家。此外包括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高盛、滙豐等著名金融机构也提供此类服务,美林公司是私人银行服务營利最高的企业。 要开设私人银行服务客户必须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流动资产,而一般而言客户存入的资金介于200至500万美元之间。许多拥有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富豪往往需要使用超过1个私人银行服务。 截止到2003年的统计,全球归于私人银行服务投资管理的资金达到2.74兆美元,较前年成长了23.9%。.

之间日德兰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相似

日德兰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瑞士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日德兰银行和瑞士 · 瑞士和私人银行服务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日德兰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之间的比较

日德兰银行有16个关系,而私人银行服务有2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2.56% = 1 / (16 + 23)。

参考

本文介绍日德兰银行和私人银行服务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