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无线供电和集膚效應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无线供电和集膚效應之间的区别

无线供电 vs. 集膚效應

无线供电,无线能量传输或稱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不经由电导体将电力能量从发电装置或供电端转送到电力接收装置的技术。无线能量传送是一个通称,当中可使用多种不同技术达成,包括电场、磁场及电磁波。发射器把电能转换成相对应场的能量状态,传输经过一空间后由一个或多个接收器接收并转换回为电能。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分为两种类别:非辐射与辐射。非辐射技术在线圈之间以电感耦合,能量通过磁场传送。应用例子有电动牙刷充电、RFID及智能卡、心律调节器、电动车充电器、JR磁浮的车上供电。现在发展焦点是为流动电话等无线充电技术。辐射技术则以微波、激光等定向能波束把能量傳送,这种技术可以传送致较远距离,但发射一方必须瞄准接收一方发射。使用辐射技术的无线能量传输仍处于实验阶段,提议使用的用途有太阳能发电卫星及无人飞行载具。 技术上,无线输电技术与无线电通讯中所用发射与接收技术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前者着眼于传输能量,而非附载于能量之上的信息。无线输电技术的最大困难在于无线电波的弥散与不期望的吸收与衰减。对于无线电通讯,无线电波的弥散问题甚至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却可能给无线输电带来严重的传输效率问题。一个办法是使用微波甚至激光传输,理论上,无线电波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越小。亦有人担心此项技术可能给人带来的健康风险,虽然尚无太多证据证实或者否定这种风险,有實驗將幾代動物暴露於微波及比之更強的輻射環境,並未發現對健康造成任何影響。 美国无线电力公司在2009年的全球科技、娱乐及设计大会(TED Global)上,成功利用线圈共振原理实现无线输电,为两台手机隔空充电,并开启了一台没有接电线的电视机。 2010年1月,海尔在第四十三届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展)上推出全球首台"无尾电视",其中使用了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无线输电技术,利用“谐振感应耦合(磁耦合谐振)”原理实现无线供电。. 集膚效應(又称趋肤效应或直譯作表皮效應,英语:Skin effect)是指导体中有交流电或者交变电磁场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的一种现象。随着与导体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导体内的电流密度呈指数递减,即导体内的电流会集中在导体的表面。从与电流方向垂直的横切面来看,导体的中心部分几乎没有电流流过,只在导体边缘的部分会有电流。简单而言就是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所以称为集膚效應。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变化的电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了涡旋电场,与原来的电流相抵消。.

之间无线供电和集膚效應相似

无线供电和集膚效應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微波

微波

微波(Microwave,Mikrowellen)是指波长介于红外线和無線電波之间的电磁波。微波的頻率范围大约在 300MHz至300GHz之間。所對應的波長為1公尺至1mm之间。微波频率比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微波在雷达科技、ADS射线武器、微波炉、等离子发生器、无线网络系统(如手机网络、蓝牙、卫星电视及無線區域網路技术等)、传感器系统上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技术领域协定使用的四个频率分别为800MHz、2.45GHz、5.8GHz和13GHz。微波炉使用2.45GHz,此频率亦被作为ISM頻段(工業、科學及醫學用波段),使用在航空通讯领域。.

微波和无线供电 · 微波和集膚效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无线供电和集膚效應之间的比较

无线供电有17个关系,而集膚效應有4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1.61% = 1 / (17 + 45)。

参考

本文介绍无线供电和集膚效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