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施蒂利亞公國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施蒂利亞公國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之间的区别

施蒂利亞公國 vs. 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施蒂利亞公國(Herzogtum Steiermark; Vojvodina Štajerska; Stájer Hercegség)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現今奧地利南部與斯洛文尼亞北部地區的公國。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前公國一直是帝國的一部分,之後公國成為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的王冠領地直至1918年,隨著奧匈解體公國亦同時滅亡。. 魯道夫四世(Rudolf IV;)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58年-1365年在位)。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的金璽詔書中沒有成為選帝侯,魯道夫四世因此假製了大特權,試圖將奧地利升格為一個大公國,以期與金璽詔書上的七大選帝侯的權位互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魯道夫四世被後世稱為「創始人」。.

之间施蒂利亞公國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相似

施蒂利亞公國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奥地利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維也納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波希米亚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奥地利和施蒂利亞公國 · 奥地利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

利奧波德三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65年-1379年在位),施蒂里亞公爵、克恩滕公爵及蒂羅爾伯爵(1365年-1386年在位)。 利奧波德三世是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第四子,生於維也納。135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死後,由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國。1365年,魯道夫四世逝世,死後無嗣。魯道夫四世的二弟腓特烈三世亦已早於1362年逝世,奧地利大公之位由他的三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繼承。 1379年,根據諾伊堡條約,哈布斯堡王朝領地被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瓜分。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統治着下奧地利及大部份的上奧地利,而利奧波德三世統治着內奧地利,開始長達111年的領地分裂。 利奧波德三世亦在統治期間不斷擴展自己的領地,於1368年取得弗賴堡,於1375年取得費爾德基希及於1382年取得第里雅斯特。利奧波德三世為了取得瑞士及士瓦本兩地,在森帕赫與舊瑞士邦聯大戰,利奧波德三世在此戰役中戰死。由其子威廉及利奧波德四世繼承王位。 |- |- L L Category:阵亡军人.

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和施蒂利亞公國 · 利奧波德三世 (哈布斯堡)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和施蒂利亞公國 · 哈布斯堡王朝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施蒂利亞公國和神圣罗马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施蒂利亞公國和維也納 · 維也納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施蒂利亞公國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65年-1395年在位)。 阿爾布雷希特四世是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第三子,生於維也納。135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死後,由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國。1365年,魯道夫四世逝世,死後無嗣。二弟腓特烈三世亦已於1362年逝世,奧地利大公之位由三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四弟利奧波德三世繼承。 1377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參加討伐立陶宛及薩莫吉希亞的異教徒。1379年,根據諾伊堡條約,哈布斯堡王朝領地被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瓜分。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統治着下奧地利及大部份的上奧地利,而利奧波德三世統治着內奧地利,開始長達111年的領地分裂。 因阿爾布雷希特三世是一位學者,尤其精於數學,所以他在統治期間大力支持藝術及科學。他亦下令擴建維也納大學及粉飾維也納。 1395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逝世,下葬於斯德望主教座堂。由其子阿爾布雷希特四世繼承王位。 A A.

施蒂利亞公國和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奧地利)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公爵(1330年-1358年在位),他被稱為「智者」。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兒子,出生於哈布斯堡的哈布斯堡城堡。1330年,其兄腓特烈三世去世,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與其弟奧托一同統治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更從其妻手上繼承阿爾薩斯等城市。 其後,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又成功向盧森堡的約翰提出對卡尼鄂拉及克恩滕統治權的要求。1335年,因為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在歐洲各國的教會領袖間有祟高的聲譽,教皇本篤十二世邀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調停羅馬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之間的爭執。1337年,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向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求助希望他出兵抵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及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入侵。但是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始終忠心於路易四世,直至路易四世去世。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創立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法,雖然此法在他死後已無人遵從,但他的後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此阿爾布雷希特的繼承法更新成為直至1918年奧地利其中一條基本的法則。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又在維也納的斯德望主教座堂建造了哥特式的禮堂。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有短暫的癱瘓,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跛子阿爾布雷希特」("Albert the Lame")。但是他仍生下四名兒子: 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阿爾布雷希特為奧地利公爵(1358年-1365年在位)。 次子腓特烈三世,第二公爵,與魯道夫四世同時執政(1358年-1362年在位)。 三子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奧地利公爵(1365年-1395年在位)。 四子利奧波德三世,奧地利公爵(1365年-1379年在位)。 135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於維也納逝世。由長子魯道夫四世繼承奧地利公爵。 A A.

施蒂利亞公國和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 ·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奧地利)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施蒂利亞公國和波希米亚 · 波希米亚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施蒂利亞公國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之间的比较

施蒂利亞公國有66个关系,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有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10.47% = 9 / (66 + 20)。

参考

本文介绍施蒂利亞公國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