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黨和李炷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新黨和李炷烽之间的区别

新黨 vs. 李炷烽

新黨是中華民國一個統派政黨,前身為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改革派次級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1993年因反對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出國民黨自立。1994年新黨以制衡兩大黨為號召,與第三勢力結盟,同年12月與中華社會民主黨合併,於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獲得122萬票,成為當時具有關鍵影響力的第三大黨,並在1996年與民主進步黨結盟,推動二月政改。 2008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在區域立委與國民黨合作,得票升至4%。2012年不分區立委選舉,因親民黨的選票瓜分導致新黨得票腰斬,得票率不足1.5%。2016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獲得510,074票,占總票數的4.18%,回升至第五大黨,雖仍未取得國會席次,但可獲得政黨補助款。新党現有臺北市議員2席。 新党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在中國實現民族統一、民權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義新中國。. 李炷烽(),新黨金門縣政治人物,曾任金門縣縣長、立法委員、國大代表。 李炷烽教育界出身,1996年當選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1999年當選第四屆立法委員,2001年當選金門縣長,並於2005年獲得連任。 2009年8月,李炷烽由於涉及金門縣政府「考察弊案」,金門地檢署以涉嫌貪瀆及偽造文書將李起訴,共被具體求處有期徒刑8年2月、褫奪公權7年,併科罰金新台幣100萬元。此案經三年訴訟,於2011年10月14日宣判無罪。.

之间新黨和李炷烽相似

新黨和李炷烽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金門縣金門縣縣長李沃士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

金門縣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轄區包含金門群島的金門島、烈嶼及代管的烏坵等島嶼,通行閩南語(烏坵通行莆仙語)。也是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縣治所在地位於金城鎮。.

新黨和金門縣 · 李炷烽和金門縣 · 查看更多 »

金門縣縣長

本條目列出歷任的金門縣縣長及其對應官職。.

新黨和金門縣縣長 · 李炷烽和金門縣縣長 · 查看更多 »

李沃士

李沃士,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第4、5任金門縣縣長。 李沃士曾以新黨黨籍擔任第3、4屆金門縣議員,2008年參選立委失利,選後加入國民黨,2009年獲提名參選金門縣長,該場選舉獲得1萬4269票當選,得票率為37.28%。2014年3月15日,李沃士獲銘傳大學頒發「校友會傑出貢獻獎」,由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代表領獎。 於2014年底大選中,對手陳福海以五成餘票數高票當選,李成為首位連任失敗的民選金門縣長。 2017年12月27日,李沃士因在金門縣長任內接受廠商賄賂新台幣100萬元,以調低金門高粱酒酒基售價,被指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公務員對於職務上行為收受賄賂罪。遭金門地方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年、褫奪公權5年。對此李沃士表示收到判決書後一定會上訴。.

新黨和李沃士 · 李沃士和李炷烽 · 查看更多 »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以來的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係於1997年11月29日舉行投票,選出當時台閩地區23個縣市的行政首長。投票作業於當日上午八點至下午四點,在全臺灣省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各地投票所進行,總選舉人數11,809,277人,出席投票者7,784,908人,投票率為65.92%,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 在23個縣市中,民主進步黨贏得12個縣市的執政權,中國國民黨贏得8個縣市,而其餘3個縣市則由無黨籍人士贏得 ,聯合新聞網。除了第一次獲得23位縣市長中的過半席位外(在2014的縣市長選舉中再度獲得過半席次。),民主進步黨也首度在全國性的選舉中過半超越中國國民黨的得票率施正鋒,,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共和國雜誌》第2期(1998年1月)。,而「綠色執政」下的人口也首次超過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民主進步黨官方網站。此次選舉與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同為2000年總統大選後的中央政府政黨輪替奠定基礎。 此次選舉,老三台(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與有線電視「四台會」(超級電視台、東森電視、傳訊電視、環球電視)首度合作報導開票過程。超級電視台新聞部(當時總監為葉樹姍)、《新新聞》(當時社長為王健壯)聯合社會立法運動聯盟(當時召集人為施信民)等社運團體組成「超媒體、新媒體、跨社團1997縣市長選舉新聞網」,並設立本次活動的專屬網站《台灣戰國--》。.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和新黨 ·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和李炷烽 · 查看更多 »

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以來的第14屆縣市長選舉,與第5屆立法委員選舉同時於2001年12月1日舉行投票,選出當時中華民國自由地區23個縣市(即臺灣省各縣市及福建省之金門縣與連江縣,不含直轄市臺北市及高雄市)的行政首長。 投票作業於當日上午7時至下午4時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各地投票所進行,其中臺灣省選舉人數為12,789,246人,出席投票者8,499,252人,投票率為66.46%;福建省選舉人數為46,221人,出席投票者25,716人,投票率是65.76%。 23位縣市長席次中,民主進步黨及中國國民黨皆取得了9個縣市的執政權,親民黨則取得臺東縣及連江縣2席。此外,金門縣縣長選舉則由新黨籍的李炷烽勝出,而無黨籍人士傅學鵬及陳麗貞則分別在苗栗縣縣長及嘉義市市長選舉中勝出。.

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和新黨 · 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和李炷烽 · 查看更多 »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及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議員選舉是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又稱2005年三合一選舉)的一部份。 23位縣市長席次中,中國國民黨取得彰化、南投及花蓮以北之全部縣市長及嘉義市長、澎湖縣長共14席、民主進步黨則取得雲林以南除嘉義市外之所有縣市長共6席、親民黨及新黨則分別保有其在福建省內連江縣及金門縣之僅有縣長席次、吳俊立勝選的臺東縣則是惟一由無黨籍人士取得的席次。 901席縣市議員中,中國國民黨取得近半的408席、民主進步黨則取得192席、親民黨取得31席、臺灣團結聯盟取得11席、新黨則於其執政的金門縣取得僅有的2席、無黨籍人士則取得256席。無黨團結聯盟及保護臺灣大聯盟雖均推出候選人,惟未能取得席次。同時,中國國民黨在大部分縣市成功取得正副議長,民主進步黨則在嘉義縣拿下該黨史上首度議會主導權。.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和新黨 ·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和李炷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新黨和李炷烽之间的比较

新黨有184个关系,而李炷烽有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2.94% = 6 / (184 + 20)。

参考

本文介绍新黨和李炷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