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竹市和香山庄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新竹市和香山庄之间的区别

新竹市 vs. 香山庄

新竹市(Sin-tik-tshī)是位於臺灣北部的都市,中華民國臺灣省的三個市之一,地處新竹平原上,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臺灣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1936年代成立的台灣總督府第一個科研所。1970年代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因此有「臺灣矽谷」之稱。. 香山--為日治時期存在於大正九年(1920年)~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的行政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今屬新竹市香山區、同市東區青草湖、牛埔。.

之间新竹市和香山庄相似

新竹市和香山庄有(在联盟百科)49共同点: 台1線台灣海峽台灣日治時期大庄溪大正客雅溪三姓公溪康熙彰化縣 (清朝)北臺灣王世傑 (金門)福建臺灣省竹塹城竹塹社竹北一堡竹東郡道卡斯族青草湖 (台灣)頭前溪頂寮溪香山區香山濕地諸羅縣鹽水港溪臺北府臺北縣 (日治時期)臺灣臺灣原住民族臺灣府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臺灣省雍正東區 (新竹市)淡水廳漢人明治昭和海山川海水川溪新竹州新竹市新竹市 (州轄市)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政府文化局新竹廳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 (日治時期)新竹街新竹郡 扩展索引 (19 更多) »

台1線

臺1線,又稱縱貫公路、西部幹線,是臺灣西部一條南北向的省道,自清領時期就是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北起臺北市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口(行政院大門前,臺灣公路原點和與臺3線共線起點,臺1甲線、臺5線、臺9線交岔處,該路口原有「復興陸橋」,已拆除)南至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臺26線交接處),全長共計461.081公里。蘇花改竣工後,台9線縮短約20公里長,台1線也成為臺灣公路系統里程最長的省道。沿途經過臺灣西部14個縣市,堪稱臺灣最重要的省道,與東部的臺9線大致構成環島路網。 臺1線另有6條支線,編為臺1甲、乙、丙、丁、戊、己線。 另外,於屏鵝公路佳冬段設有戰備跑道,也是唯一設在省道的戰備跑道(俗稱佳冬戰備道)。.

台1線和新竹市 · 台1線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歐洲早期稱福爾摩沙海峽)指的是介於福建與台湾之間的狹窄海域和海峽。 由於臺灣海峽位於东海及南海之間,為東洋海洋史上貿易路線上的重要水域;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成為近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 地理學上為东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以台湾新北市三貂角經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福建省平潭島連線;南則是以屏東縣鵝鑾鼻與福建省东山岛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大陸島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屏東縣的小琉球。.

台灣海峽和新竹市 · 台灣海峽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台灣日治時期和新竹市 · 台灣日治時期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大庄溪

大庄溪又稱牛車路溝,是位於臺灣北部的河川,主流長2.8公里,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發源於竹東丘陵西端大坪頂西側的信長坑,出竹東丘陵與汀埔圳交會, 向北流經萬厝、下厝、頂厝、大庄、宮口後,注入臺灣海峽。.

大庄溪和新竹市 · 大庄溪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大正

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使用時間從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5日止。承續年號為明治,接續年號為昭和。.

大正和新竹市 · 大正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客雅溪

客雅溪是臺灣北部的河流,屬於中央管區域排水,原名隙仔溪,主流長約24公里,流域涵蓋新竹縣寶山鄉與新竹市。客雅溪發源於竹東丘陵,流經山湖、寶山、大崎、雙溪四個村,經過青草湖,進入新竹平原,最後注入臺灣海峽。流域面積約4560公頃。.

客雅溪和新竹市 · 客雅溪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三姓公溪

三姓公溪又稱三聖公溪、三姓溪,位於臺灣新竹。發源於竹東丘陵西部的古車路山,流經新竹平原,最後注入臺灣海峽。參考.

三姓公溪和新竹市 · 三姓公溪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康熙和新竹市 · 康熙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彰化縣 (清朝)

彰化縣為臺灣清治時期自1723年(雍正元年)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之間存在的一個行政區劃,1893年時人口約262,000人。臺灣日治時期原計畫設置「臺灣縣彰化支廳」接管此行政區,但後來一度改為「臺灣民政支部鹿港出張所」,後改「臺中縣鹿港支廳」。.

彰化縣 (清朝)和新竹市 · 彰化縣 (清朝)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北臺灣

北臺灣,為臺灣北部簡稱。關於北臺灣的範圍定義有許多種,但主要通指臺灣北部地區。臺灣話中的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中常稱的頂港(Téng-káng)意指北部或北臺灣地區。以首都臺北市為區域核心,並有目前臺灣第一大的都市新北市,形成臺灣最大的臺北都會區。.

北臺灣和新竹市 · 北臺灣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王世傑 (金門)

王世傑(),原名公祿,字元安,號世傑,福建泉州同安縣金門城外東沙人(今金門縣金城鎮珠沙里東沙),為清康熙年間(具體時間一說是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左右)帶領漢人遷居開發竹塹地區(今臺灣新竹市一帶)的主要人物,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資金給不少新竹市的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他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歸葬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其在金門的古厝與古墓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新竹市和王世傑 (金門) · 王世傑 (金門)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福建臺灣省

福建臺灣省(v)為大清帝國在1885年至1895年間存在的一個行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和臺北府,一般以「臺灣省」俗稱,史稱「臺灣建省」。這是第一個專為臺灣設置的省級行政區。.

新竹市和福建臺灣省 · 福建臺灣省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竹塹城

竹塹城(淡水廳城),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於今日新竹市中心所建的城廓,創立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現存的磚石城池完成於道光九年(1829年)。因此有時也用「竹塹城」一詞來代指新竹市。迎曦門是竹塹城現今唯一留存的城門,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新竹市和竹塹城 · 竹塹城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竹塹社

竹塹社,為臺灣原住民道卡斯族的一支,為該族人口最多的一社。在漢人大量移民北台灣前,是新竹地區主要的居民。.

新竹市和竹塹社 · 竹塹社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竹北一堡

竹北一堡,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包括今新竹縣的新埔鎮南部、竹北市中東部、芎林鄉全部、橫山鄉大部分地區、竹東鎮大部分地區、北埔鄉大部分地區、峨眉鄉全部、寶山鄉全部及新竹市全部。 竹北一堡西邊瀕臨台灣海峽,北邊為竹北二堡,東邊為蕃地,南邊為竹南一堡。.

新竹市和竹北一堡 · 竹北一堡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竹東郡

竹東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該郡隸屬新竹州。.

新竹市和竹東郡 · 竹東郡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英語:Taokas)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群之一,此名稱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命名,又名斗葛族,閩南語音近於大甲(白話字:Tāi-kah),故又稱大甲族。.

新竹市和道卡斯族 · 道卡斯族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青草湖 (台灣)

青草湖(原名:青草湖山水庫)位於台灣新竹市東區,距新竹市區約4公里,湖水水源來自客雅溪,而從客雅溪下游段自青草湖以下至出海口段流經新竹市,全長約9,441公尺,曾經為新竹市當地重要的水庫,興建於1953年,1956年完工,具有觀光及灌溉等多重功能。其山光水色,曾是吸引觀光客主要賣點;但因水庫淤積、颱風破壞、上游濫建等原因,導致泥沙淤積、風景不再,遊客止步,一度成為名副其實的「青草」湖。 新竹市政府接手後,於民國96年(2007年)開始推動「青草湖重生計畫」,以杭州西湖為藍圖,希望能徹底改造青草湖,形成小西湖,包括泥沙清淤、壩頂重建、景觀改造、碼頭興建、環湖道路等工程;其中青草湖整治已於2009年7月完成,景觀興建工程則在12月時順利完成,目前則是在新建碼頭,讓遊客可以藉由划船飽覽湖面風光,現為新竹八景與新竹市風景特定區。同時,青草湖也是第七屆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大會迎賓晚會的地點。 環湖公路經過水壩後左側有一上坡岔路(青峰路),是通往古奇峰與新竹科學園區的捷徑。另外,每週三於九玄宮廣場,有攤販聚集之「青草湖夜市」。湖的一旁則是靈隱寺,寺內環境清幽,還保存有許多日治時代留下的石燈石柱。.

新竹市和青草湖 (台灣) · 青草湖 (台灣)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頭前溪

頭前溪位於台灣北部,屬於中央管河川,主流河長63.03公里,流域面積565.94平方公里,分佈於新竹市北部及新竹縣中部的五峰鄉、橫山鄉、尖石鄉、芎林鄉、竹北市等鄉鎮市,可說是新竹地區的主要河流。 主流上游為上坪溪,其最遠源流為霞喀羅溪,發源於雪山山脈標高2,512公尺之檜山西北側,向西北流至石鹿轉西流,至民生轉向北流,經土場、清泉,於桃山與麥巴來溪會合後,改稱上坪溪。續向北流經五峰、上坪,於下公館附近與油羅溪會合後,始稱頭前溪。本流轉向西北流經竹東、頭重埔、舊社,最後跟鳳山溪會流,於南寮注入台灣海峽。 頭前溪的落差大,平均坡降比約1:190,在夏季常造成山洪,如新竹五峰鄉、尖石鄉在颱風季節,都被列為土石流高度警戒區。 頭前溪流經知名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由於工業區用水量大,但頭前溪屬短促型的急流,枯水期時流域內用水常遇緊迫,因此建有並有上坪攔河堰、隆恩圳攔河堰、燥樹排攔河堰等水利工程,以及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

新竹市和頭前溪 · 頭前溪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頂寮溪

頂寮溪,位於臺灣北部新竹市香山區。其源頭在竹東丘陵西端之香山區美山--吊鬼坑施添福等,《新竹市志:卷一 土地志》,新竹市政府,1996年3月,第73頁,先向西南轉西流,匯集發源自五厝坪的支流後,成為美山--與朝山--的界河,續向西流出竹東丘陵,穿越縱貫鐵路及省道台1線以後,進入朝山--境內,隨後轉向北流,於頂寮橋附近再轉向西流,注入台灣海峽沿岸的香山濕地。 頂寮溪全長1.3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0.77公尺/公里,為全新竹市平均坡度最陡的溪流。.

新竹市和頂寮溪 · 頂寮溪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香山區

香山區(臺灣客家語海陸腔:hiongˋ sanˋ kiˋ)是台灣新竹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該市西南部,西濱台灣海峽,北臨新竹市北區、東鄰新竹市東區,東南連新竹縣寶山鄉,南接苗栗縣竹南鎮、頭份市。.

新竹市和香山區 · 香山區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香山濕地

香山濕地(Siangshan Wetland)是位於臺灣新竹市以南到與竹南鎮交界處,北起金城湖附近,南至海山漁港的海岸溼地,全長15公里,面積約1,700公頃。2001年公告為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香山溼地生態豐富,為北臺灣最大的蚵場,亦是臺灣沿海招潮蟹族群最繁盛的細泥灘濕地,也是西伯利亞鳥類遷徙的必經之處之一。.

新竹市和香山濕地 · 香山庄和香山濕地 · 查看更多 »

諸羅縣

諸羅縣(閩南語:Tsu-lô-Kuān)為臺灣清治時期之行政區劃,1683年明鄭滅亡,經施琅力陳,次年(1684年)4月正式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並將明鄭時期承天府、天興州、萬年州的行政區域略加調整,改為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而諸羅縣承繼了原天興州的善化里、新化里、永定里、開化里等四里。 諸羅縣得名於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的諸羅山社(Tirosen),諸羅知縣署設於開化里之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境內),轄區與明鄭時期的天興縣(州)相同,東至大龜佛山,西至大海,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北至雞籠城。 1704年(康熙43年),縣治自佳里興遷移諸羅山,即今嘉義市。 1721年4月爆發朱一貴事件,事件平息後,有鑑於諸羅地方遼闊,鞭長莫及,1723年(雍正元年),割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1787年(乾隆52年),將諸羅縣改名嘉義縣,縣治諸羅山亦同時改名嘉義。.

新竹市和諸羅縣 · 諸羅縣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鹽水港溪

鹽水港溪可以指:.

新竹市和鹽水港溪 · 香山庄和鹽水港溪 · 查看更多 »

臺北府

臺北府為清廷於光緒元年12月20日(西元1876年1月16日),沈葆禎奏請在臺灣島北部設置之官署及行政區劃《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於官署方面,臺北府設置臺北府知府等官員,衙門地點則位於臺北城內,與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淡水縣知縣衙門比鄰。(今臺北中山堂附近)。另外,於行政區劃方面,則為臺灣道之下,與臺灣府並立之區劃。1885年,臺灣建省後,臺北府轉為隸屬「福建臺灣省」之下,也是清朝218個府建制之一。轄區涵蓋今日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新竹市和臺北府 · 臺北府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臺北縣 (日治時期)

臺北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創立之際,係由清治末期的臺北府改制而成,轄區範圍涵蓋北台灣,約當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臺改制為「六縣三廳」時,原臺北縣拆分出新竹縣、宜蘭廳,轄區僅餘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東半部。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轄區與前臺北府相近,但已不包含宜蘭地區。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臺北縣廢止,其轄區拆分為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仔園廳及新竹廳5個廳。.

新竹市和臺北縣 (日治時期) · 臺北縣 (日治時期)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竹市和臺灣 · 臺灣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新竹市和臺灣原住民族 · 臺灣原住民族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竹市和臺灣府 · 臺灣府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前身為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又稱「淡水同知」。該官職隸屬於臺灣道之臺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自1731年(雍正九年)更名,官職品等則為正五品。淡水同知官職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行政中心 新竹市,為駐守於淡水廳的地方父母官。因為當時淡水廳管轄區域為台灣基隆至新竹,因此實為北台灣的實際統治者。直至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設立時將淡水廳分割成淡水縣、基隆廳與新竹縣《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而其官職設置台北府知府才予以縮減調整。.

新竹市和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竹市和臺灣省 · 臺灣省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竹市和雍正 · 雍正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東區 (新竹市)

東區(臺灣客家語海陸腔:dungˋ kiˋ)台灣新竹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該市東側,其西北為北區,西南為香山區,南與新竹縣寶山鄉為鄰,東以柯子湖溪與竹東鎮交界,東北隔頭前溪與竹北市相望。境內有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交通大學,又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北台灣知名的高科技重鎮。人口數而言,東區是市級市轄區第一大區,全國排名第24位。.

新竹市和東區 (新竹市) · 東區 (新竹市)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淡水廳

淡水廳,初設於1723年(雍正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北台灣政經中心,將原諸羅縣轄區虎尾溪以北設彰化縣,同時設置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負責稽查北路,兼督捕務。1731年(雍正9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改官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淡水廳隸屬於台灣府,廳治初期暫設於彰化縣的彰化縣城,1731年遷至同縣的沙轆(今沙鹿區),1733年(另說1756年)始遷入廳治竹塹城(今 新竹市),自此之後,竹塹城成為北台灣政經文化教育的中心。廳城初期並無城牆,僅在四週遍植莿竹。1806年,因民亂之故築起土圍。1829年建成磚石城垣,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淡水廳首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不得攜眷,任滿昇轉。職責明定為上承欽部憲件,下理錢糧,清丈土地,治刑補盜。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以台北艋舺地方增設台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而原淡水廳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新設淡水縣為台北府首縣,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城地方,改設新竹縣,淡水廳終止,歷時144年。.

新竹市和淡水廳 · 淡水廳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新竹市和漢人 · 漢人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新竹市和明治 · 明治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昭和

昭和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時所使用的年号,使用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但由於開始時是年底、終結時是年初,所以若嚴格計算,則為62年又13日。.

新竹市和昭和 · 昭和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海山川

海山川,位於臺灣北部,在新竹市香山區境內,發源於竹東丘陵西端之內湖--東北部邊緣地區,先向西北流至內湖--、海山--交界後,沿兩里邊界蜿蜒向西流,其後又成為海山--、鹽水--邊界,出竹東丘陵與汀埔圳交錯後,經海山罟南側,注入香山濕地。 海山川全長2.9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6.78公尺/公里。.

新竹市和海山川 · 海山川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海水川溪

海水川溪,又稱汫水港溪,位於臺灣新竹市香山區,主流長2.8公里,流域面積3.8平方公里,發源於竹東丘陵西端的香山區海山--觀井林,匯集水柳林、鹿仔坑等地溪流後,成東向西的水流方向,出竹東丘陵與汀埔圳交錯,轉向西北流,經海山漁港注入臺灣海峽。.

新竹市和海水川溪 · 海水川溪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州

新竹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新竹州和新竹市 · 新竹州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

新竹市(Sin-tik-tshī)是位於臺灣北部的都市,中華民國臺灣省的三個市之一,地處新竹平原上,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臺灣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1936年代成立的台灣總督府第一個科研所。1970年代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因此有「臺灣矽谷」之稱。.

新竹市和新竹市 · 新竹市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 (州轄市)

新竹市(),為1930年1月20日~1945年10月26日年間存在之行政區,為新竹州之州轄市。.

新竹市和新竹市 (州轄市) · 新竹市 (州轄市)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新竹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省轄市自治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新竹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新竹市政府設有15個內部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設有12個下屬機關)、3個區公所、15個所屬二級機關、14所各級學校、1所幼兒園。.

新竹市和新竹市政府 · 新竹市政府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新竹市文化局(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Hsinchu City),是中華民國新竹市政府所屬的一級行政機關,為台灣最小的格局開館啟用;總局位於新竹市北區。專門負責推動新竹市各項藝術文化活動,也是新竹市歷史文化資產保護的管理行政機關。所屬機構有玻璃工藝博物館、影像博物館、眷村博物館、圖書館、演藝廳、美術館暨開拓館、辛志平校長故居、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鐵道藝術村等相關藝文機構。.

新竹市和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廳

新竹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台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劃分台北縣為基隆、深坑、台北、新竹、桃園等五個廳級行政區,新竹廳下轄新埔、樹杞林、北埔、頭份、南庄等五支廳。 File:1901 Taiwan.svg|1901年新竹廳位置,北側灰色與青綠色間的紅色地區 File:1909 Taiwan.svg|1909年新竹廳位置,北側青綠色地區.

新竹市和新竹廳 · 新竹廳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縣 (清朝)

新竹縣(1876年-1895年),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係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設立時將淡水廳分割成淡水縣、基隆廳與新竹縣而來《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而原淡水廳治竹塹位於此縣境內,故沿用為縣治。 新竹縣剛成立時,北以頭重溪(屬社子溪水系)土牛溝與淡水縣為界,南以大甲溪與彰化縣為界,相當於今天臺灣桃園市西部、新竹縣市、苗栗縣、臺中市大甲溪以北地區。 光緒十五年(1889年),新竹縣南邊劃出苗栗縣,兩者大致以中港溪支流南港溪為界。1893年時人口達157,000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割臺之後,該縣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北縣新竹支廳。.

新竹市和新竹縣 (清朝) · 新竹縣 (清朝)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縣 (日治時期)

新竹縣(1897年-1898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六縣三廳」階段短暫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1897年(明治三十年)6月10日創立之際,係由「三縣一廳」時期的臺北縣新竹支廳與臺中縣苗栗支廳合併而成,轄區包含清治末期的新竹縣及苗栗縣,約當今之桃園市西半部、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及臺中市西北部。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新竹縣廢止。.

新竹市和新竹縣 (日治時期) · 新竹縣 (日治時期)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街

新竹街為1920年至1929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新竹州新竹郡。其範圍包含今新竹市北區的東半部,以及東區的中西部與東部地.

新竹市和新竹街 · 新竹街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新竹郡

新竹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46郡二級行政區之一。隸屬於一級行政區新竹州。.

新竹市和新竹郡 · 新竹郡和香山庄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新竹市和香山庄之间的比较

新竹市有423个关系,而香山庄有13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9,杰卡德指数为8.81% = 49 / (423 + 133)。

参考

本文介绍新竹市和香山庄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