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界和香港回歸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新界和香港回歸之间的区别

新界 vs. 香港回歸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之间新界和香港回歸相似

新界和香港回歸有(在联盟百科)31共同点: 后海灣大嶼山大鵬灣 (南海)寶安縣將軍澳新市鎮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上水九龍北京市八鄉索罟群島界限街青衣島青馬大橋馬灣香港香港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國際機場香港英治時期香港日治時期調景嶺赤鱲角蒲台英国沙頭角深圳市深圳河清朝日本...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后海灣

--,是香港和深圳市之間的一個海灣,準確位置介乎香港新界元朗平原以西和廣東省深圳蛇口半島東南方之對開海域。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后海灣原來整個皆屬香港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方宣稱在1950年代曾經採取行動實際控制了部分后海灣,寶安縣可管理沿岸約200米的範圍,但當時未得英國政府確立。目前的劃界是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生效,后海灣的香港管理界線有小許變動,有一半左右的水域被劃入广東省範圍。而在2007年,香港政府重新租用前身為香港水域的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以實施一地兩檢,使香港疆界重新跨越深圳灣。.

后海灣和新界 · 后海灣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大嶼山和新界 · 大嶼山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大鵬灣 (南海)

大鵬灣(Mirs Bay,故又叫莫士灣或馬士灣)是一個位於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海灣。它的西面和南面分別為香港的吉澳和西貢半島,而北面和東面則為深圳的鹽田、大鵬和南澳所包圍。海灣的中央為香港大埔區的東平洲和石牛洲。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和中國大陸在大鵬灣一帶是以深圳東部的海岸線,即西起沙頭角,東至大鵬半島最南端的大鹿灣定為中港界線,所以以南的大鵬灣原來整個皆屬香港管轄;然而香港主權移交後,其北部近岸地方交由深圳市管轄,也使香港失去同樣位處大鵬灣海岸線以南的洲仔島(位於大梅沙灣)和洲仔頭(位於接近大鵬半島的平洲海上)的管轄權。雖然港深之間的大鵬灣水域已界定,但隨著深圳鹽田港及東港各油氣庫的落成,來往鹽田港,大鵬灣油庫及迭福灣兩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船隻往往不會依照水域界線限制而行,而是會直接橫過赤洲和東平洲之間的香港大鵬灣水域(而進出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天然氣輪,必須按照接收站對出海面LNG1及LNG2號燈號指示,並由接收站的拖船牽引進出碼頭)。.

大鵬灣 (南海)和新界 · 大鵬灣 (南海)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寶安縣

寶安縣,為中國舊縣名。东晋时设置,唐朝废。明朝时,以故地置新安縣,屬廣東省廣州府。民国初年,复称宝安县,後屬惠陽專區管轄。历史上,宝安县和新安县轄地包括現在的香港全境、深圳大部分領土等。故此,香港原居民及深圳原居民均將籍貫列作「廣東寶安」或者「寶安」。.

寶安縣和新界 · 寶安縣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將軍澳新市鎮

將軍澳新市鎮(Tseung Kwan O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乃是香港的第三代新市鎮之一,與馬鞍山(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和天水圍新市鎮同期發展。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可追溯至1980年代中期,人口由當時不足1萬,迅速增加至2011年超過40萬。跟隨新市鎮的不斷發展,區內房屋、學校、社區、康樂設施及交通網絡亦漸趨完善。地鐵(今港鐵)將軍澳綫通車後,將軍澳新市鎮的對外交通更為便捷。 將軍澳北部為寶琳及坑口,東南部為小赤沙及日出康城,南部為將軍澳市中心,西南部為調景嶺。.

將軍澳新市鎮和新界 · 將軍澳新市鎮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新界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上水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内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

上水和新界 · 上水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九龍和新界 · 九龍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北京市和新界 · 北京市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八鄉

八鄉(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在此居住。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八鄉與屏山、厦村、十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八鄉和新界 · 八鄉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索罟群島

索罟群島(Soko Islands)是香港的一組群島,位於新界大嶼山離島區西南部水口半島對出海域,為香港境內最西南區域,鄰近由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桂山鎮管轄的桂山島。.

新界和索罟群島 · 索罟群島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界限街

街(Boundary Street),是香港九龍半島一條東西向街道,連接深水埗區與九龍城區。道路始於深水埗南,中間穿越九龍塘南部和九龍仔,最後到達九龍城並連接太子道西。而界限街本身亦與太子道西大致平行。 殖民地時代,清廷割讓予英國的土地以此線為界,此線以南為割讓地(九龍),以北為租借地(新界)。.

新界和界限街 · 界限街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青衣島

青衣(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但香港規劃署定義為都會區,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個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油庫、船廠和船塢;1990年代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展開後,島上還建有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香港重要交通基建;而青衣島東南面更建有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使青衣成為了全港的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航運交通樞紐。 新市鎮發展在島的東北方,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但由於荃灣和青衣兩地被藍巴勒海峽分隔開一段距離,而且港鐵東涌綫於青衣設站,青衣居民可以毋須途經荃灣及葵涌市區便能直接往返港九市區,青衣又擁有獨立的「市中心」,市中心內的社區設施齊備,例如青衣公園、青衣市政大廈(內有青衣街市、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運動場和青衣游泳池和大型商場青衣城等,可以使青衣居民不用依賴荃灣也能在島上自給自足。 青衣島內長3.5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成為拍攝愛好者的必到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新界和青衣島 · 青衣島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青馬大橋

青馬大橋(Tsing Ma Bridge)是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以及全球第11長的懸索吊橋。大橋主跨長1,377米,連引道全長為2,160米。大橋屬於香港8號幹線青嶼幹線的一部份,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青馬大橋為香港道路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它聯同汲水門大橋,共同擔當著連接大嶼山、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與市區的唯一行車通道。車速限制每小時80公里。青馬大橋屬青馬管制區範圍,管制區人員獲授權執行《青馬管制區條例》。.

新界和青馬大橋 · 青馬大橋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馬灣

灣(Ma Wan)是香港島嶼,位於新界大嶼山及青衣之間。行政上屬於荃灣區。馬灣面積為0.96平方公里。 馬灣的東西兩面分別由兩道海峽隔開。東為馬灣海峽,西為汲水門。馬灣的北面的對岸為新界的深井。 馬灣原名媽灣,得名於媽祖,即天后娘娘。海灘北面有一所兩進式設計的天后古廟,相傳由海盜張保仔所建,用作庇佑當地人。 馬灣原本為漁村,馬灣舊村有超過200年歷史,最繁盛的時期為1960年代及1970年代,當時島上居民主要以耕作、捕魚和曬蝦膏維生。隨著1997年青馬大橋落成,該處大興土木。2002年,位於東灣附近的私人住宅區珀麗灣入伙。2007年7月1日,馬灣公園第一期正式開幕。2009年5月25日挪亞方舟博覽館及挪亞方舟酒店落成啓用。.

新界和馬灣 · 香港回歸和馬灣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界和香港 · 香港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界和香港島 · 香港回歸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新界和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新界和香港國際機場 · 香港回歸和香港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香港英治時期

#重定向 英屬香港.

新界和香港英治時期 · 香港回歸和香港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治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新界和香港日治時期 · 香港回歸和香港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調景嶺

調景嶺(Tiu Keng Leng , 又稱:Rennie's Mill)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原是寮屋區域,經1990年代填海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調景嶺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西南部,五桂山的東南面和照鏡環山的東北面之間的低地。.

新界和調景嶺 · 調景嶺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赤鱲角

赤鱲角(鱲,粵音讀蠟,laap6;漢語拼音為liè;Chek Lap Kok)是香港西部海域的島嶼,位於大嶼山東涌以北,面積達13.81平方公里,是香港境內第三大島嶼,是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同樣更是民航處及香港機場管理局總部所在地(因兩者總部曾設於金鐘及灣仔區)。 赤鱲角島原是位於大嶼山北岸的多山小島,面積只有2.8平方公里;於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並於十六世紀初命名為赤鱲洲。該島名由來,相傳是由於該島黃土處處,植物稀疏,似人體赤露上身,廣州話俗稱「打赤肋」。「赤肋」與「赤鱲」粵音相近,因而得名。另一說則認為其島的漁民能捕捉到許多赤鱲(魚類),或形似赤鱲而得名。赤鱲角原有香港獨有蛙類品種——盧文氏樹蛙,在興建新機場前送往南丫島棲息;而赤鱲角從前有赤鱲角村,現在已經遷移至東涌,名為赤鱲角新村。 赤鱲角歷史悠久,文物十分豐富,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島上活動;歷經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以至九十年代初,一直有人在島上聚居。 島上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先民遺物,也曾出土過唐代灰窰。元朝時期,赤鱲角一帶亦可能有冶'''鐵'''工業。於赤鱲角蝦螺灣,曾被發現元朝時期的鑄爐十三座。早在七十年代末期,考古人員已在島上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到一九九零年,由於要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於是便進行全面性的發掘工作。出土大量的考古遺物,為研究該島的歷史提供寶貴的資料。 興建新機場時,赤鱲角大部分土地被夷平,剩下東南面過路灣旁的觀景山和白沙咀;經過填海壙充後,成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另外,赤鱲角西南方的欖洲於填海時,與赤鱲角連體。.

新界和赤鱲角 · 赤鱲角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蒲台

蒲台島(Po Toi Island,或蒲台,台亦作苔)是香港離島區的蒲台群島的主要島嶼,面積達3.69平方公里。蒲台島位處香港的東南部。蒲台島地勢平坦,在海上看似一個浮台,蒲台島故得其名(蒲即浮的意思)。.

新界和蒲台 · 蒲台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界和英国 · 英国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

沙頭角(香港部分-Sha Tau Kok,中國大陸部分-Shatoujiao)是位於香港北區和深圳盐田区邊界上的地方,橫跨兩地,以前是人煙興盛的村莊,當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時,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已建為一個小市鎮。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其中沙頭角邨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以前,不少沙頭角居民是海邊柵屋為居,就是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沙頭角另一標記為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自英國於1899年接管香港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沙頭角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現今香港方的「沙頭角」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沙頭角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蓮麻坑、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等地,而新娘潭路以東的半島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包括船灣淡水湖),故此該半島上的烏蛟騰、谷埔、鎖羅盆、荔枝窩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帶以吉澳爲首的島嶼都屬於沙頭角的一部分。.

新界和沙頭角 · 沙頭角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深圳市

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地級市,同时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979年1月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设立,為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以及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深圳全市均劃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南邊與香港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东莞市毗邻。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經濟特區在此成立。自1999年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年定期在深圳举行。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获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将作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先导区。2011年,深圳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越广州市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 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三,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0余年居中国大陆第一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民航机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自2009年至2015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

新界和深圳市 · 深圳市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深圳河

深圳河(Sham Chun River/Shenzhen River),珠江三角洲水系,發源於梧桐山,流经深圳市区和香港,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被訂為香港與中國大陆的邊境的河流(中下游),位於香港和廣東省深圳市之間,原屬於香港管轄範圍,香港回归后中心线以北划归深圳市管辖。羅湖橋和福田口岸邊境大樓等均橫跨於深圳河上。事實上,現時的邊界除了深圳河外,還有沙頭角河和中英街。 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更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份的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深圳河是香港最長的河流。.

新界和深圳河 · 深圳河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界和清朝 · 清朝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界和日本 · 日本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於1995年9月17日舉行,是英屬香港最後一次立法局選舉。同時,立法局議席也是首次完全以選舉方式產生,由港督委任立法局議員的方式也宣告終結。由於英、中就香港政制問題出現爭坳,此屆立法局的任期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主權移交前夕為止,未能直接過渡至第一屆香港立法會。.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和新界 ·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新界和香港回歸之间的比较

新界有281个关系,而香港回歸有40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1,杰卡德指数为4.53% = 31 / (281 + 404)。

参考

本文介绍新界和香港回歸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