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新民會和林獻堂相似
新民會和林獻堂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中国抗日战争,新民會 (臺灣)。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會 · 中国抗日战争和林獻堂 ·
新民會 (臺灣)
新民會成立於1920年1月11日,是台灣日治時期由在日台灣留學生於1919年開始組織的第一個政治運動團體。其目的在於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以增進台灣同胞幸福。前身為1918年(大正7年)末組成的「啟發會」,為擴大並強化組織,以旅日台灣留學生蔡式穀、林呈祿、吳三連等人為核心《吳三連回憶錄》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述,《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加上部分旅日台灣士紳,使啟發會改組成為「新民會」。會長為林獻堂、副會長為蔡惠如,而會員中較為活躍的有彭華英、蔡培火、王敏川、林呈祿等。在新民會成立大會上,並訂定3個決議目標,分別為「為增進台灣同胞之幸福,開始政治改革運動」、「為擴大宣傳,發行機關雜誌」、「尋求與中國同志接觸之途徑」,第一項的落實工作就是「六三法撤廢運動」的推動。第二項的落實則為發行機關報《台灣青年》月刊,而成員蔡惠如、彭華英、林呈祿也曾與中國政治人物往來,執行了第三項。同年,參加新民會的留學生亦成立「台灣青年會」,後改稱「東京台灣青年會」,而新民會的對外公開活動,都以東京台灣青年會的名義舉辦。到了1927年(昭和2年),新民會多數重要幹部多以離散,於是將會長制改為理事會制,推舉士紳楊肇嘉為常務理事。 1925年,從蘇聯回到日本進入日本大學的台灣青年許乃昌,成為東京台灣青年會的左傾學生中堅與楊逵、高天成、楊雲萍等一同研讀馬克思主義,後更進一步成立社會科學研究部,為日本共產黨之外圍組織,1928年1月台灣共產黨成立之後,4月由陳來旺在日本東京成立台共東京特別支部,逐步爭取台灣在東京的留學生加入,至1929年2月,右派幹部已完全被排除,完全改造為左翼團體,並成為台共附隨組織,1929年4月16日,日本警視廳展開第三次大檢舉,從日共黨人中搜到台共黨人名單,以此查獲台灣島內解放戰線,受到日本警方嚴密監控,雖有推動更生運動,但組織活動至1930年代之後日趨隱沒沉寂了。.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新民會和林獻堂的共同点。
- 什么是新民會和林獻堂之间的相似性
新民會和林獻堂之间的比较
新民會有8个关系,而林獻堂有13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42% = 2 / (8 + 133)。
参考
本文介绍新民會和林獻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