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新榮野站和石北本線相似
新榮野站和石北本線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平成,北海道,北海道旅客鐵道,國鐵分割民營化,紋別郡,瀨戶瀨站,遠輕站,遠輕町,昭和,新旭川車站。
平成
平成()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年号,也是日本現行使用的紀年稱號,自1989年1月8日明仁繼位開始使用。 今年是西元+8hours年,也就是平成年。.
北海道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现时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区划,道廳所在地(首府)是札幌市。全境面積78,420.79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的人口約有544萬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亦可以指北海道行政區所在的島嶼。北海道本島和本州、四国、九州並為日本四大島嶼之一,面積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亦是世--面積第21大島嶼。 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在過去曾將北海道和庫頁島、千島群島等愛努人居住的地區統稱為阿依努茅希利(阿伊努語假名:アィヌモシㇼ,转写:Aynu-mosir),意為人類居住之處。而和人古代則稱愛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此外和人還曾使用過渡島、越渡島等名稱代指北海道。在明治政府設立開拓使之後,政府考慮修改蝦夷地這一名稱。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險的松浦武四郎向政府提出了北加伊(ほっかい)道、海北道、海東道、日高見道、東北道、千島道六個方案。最後政府決定採用「北加伊道」這一名稱,並且效仿律令制時代五畿七道中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將「加伊」改為「海」字,此為北海道名稱由來。北海道的人口密度遠較日本其他地區為低,這使得北海道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農地,成為日本重要的食糧提供基地;亦讓北海道保留有未經人工干預的自然環境,吸引眾多遊客到訪。.
北海道旅客鐵道
北海道旅客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經常簡稱為JR北海道或JR Hokkaido,是1987年4月1日日本國有鐵道(JNR)分割且民營化之後,七個新成立的鐵路公司之一。JR北海道是以日本北海道地區作為主要的營業範圍,其企業識別色是淡綠色,屬於日本國內第一種鐵道事業者的分類。.
國鐵分割民營化
國鐵分割民營化()是日本中曾根康弘內閣為解決日本國有鐵道(簡稱國鐵)的鉅額虧損而實行的改革計畫,主要將原為公法人機構的國鐵拆分為7家「JR」鐵路公司,包括6家地區性的客運鐵路公司、以及1家全國性的貨運鐵路公司,分別為JR東日本、JR東海、JR西日本、JR北海道、JR四國、JR九州與JR货物;此外,同時從國鐵中分拆設置數個涉及所有JR公司事務的機構,並成立專責處理國鐵的大部分債務。整個計畫在1987年4月1日施行。 中曾根內閣除此以外也在修改《日本國憲法》和教育改革上頗費心力,但最終實現的僅此而已。從電電公社開始,到日本專賣公社、日本道路公團和日本郵政的民營化,該改革也是自民黨政府推動的一連串民營化改革的一部分。而時任三塚博在這場改革中顯示了他的才能。.
紋別郡
紋別郡()為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的郡,位於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西部。.
瀨戶瀨站
戶瀨站()位於北海道紋別郡遠輕町,是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石北本線上的站。 名稱源於阿伊努語「set-us-i」(鳥巢很多的地方)或「seta-ni-usi-uturu-kot」(野蘋果樹叢生的窪地)。.
遠輕站
遠輕站()位於北海道紋別郡遠輕町,是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 石北本線上的站。特急「鄂霍次克」(オホーツク)全班次與全部普通列車均有停靠,目前為遠輕町的代表站,自古以來即是重要的輻輳之地。.
遠輕町
遠輕町()位於北海道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中部。在2005年10月1日由原本的遠輕町以及生田原町、丸瀨布町、白瀧村合併新設而成,面積為北海道內第四(次於北見市、足寄郡足寄町、釧路市);人口是北海道內第五多的町(次於河東郡音更町、龜田郡七飯町、中川郡幕別町、日高郡新日高町)。 遠輕町著名的事項包括:.
昭和
昭和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時所使用的年号,使用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但由於開始時是年底、終結時是年初,所以若嚴格計算,則為62年又13日。.
新旭川車站
新旭川車站()是一由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與日本貨物鐵道(JR貨物)所共同經營的鐵路車站,位於日本北海道旭川市東8條6丁目,是宗谷本線與石北本線的交會車站,也是石北本線的名義起站。但所有行駛於石北本線上的列車,實際上都是以旭川車站作為真正的起迄站。.
新旭川車站和新榮野站 · 新旭川車站和石北本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新榮野站和石北本線的共同点。
- 什么是新榮野站和石北本線之间的相似性
新榮野站和石北本線之间的比较
新榮野站有12个关系,而石北本線有10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8.26% = 10 / (12 + 109)。
参考
本文介绍新榮野站和石北本線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