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亚述帝国

指数 新亚述帝国

新亚述帝国是公元前900年以后,亚述第三次复兴后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国祚自公元前934年至公元前609年,在此期间,亚述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功的蚕食了巴比倫尼亞、埃及、烏拉爾圖、亚美尼亚http://www.kchanson.com/ANCDOCS/meso/obelisk.html、埃蘭,称霸近东、小亚细亚、高加索地区、北非以及东地中海,到公元前8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亚述帝国达到极盛。 新亚述帝国承接中亚述时期和中亚述帝国(公元前14至10世纪)。弗赖伊等学者认为新亚述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在这一时期亚拉姆语和阿卡德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

64 关系: 埃塞俄比亚埃蘭古埃及君主制孟斐斯宦官安那托利亞尼姆鲁德尼尼微工兵巴尔干半岛巴勒斯坦国巴比伦巴比倫尼亞希腊黑暗时代幼发拉底河亚述亚述-埃提尔-伊兰尼亚述-丹二世亚述古城亚述君主列表亚述巴尼拔亚拉姆语亞美尼亞亞述-丹三世亞述學底格里斯河以色列人北非哈布爾河哈兰 (土耳其)凡湖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二世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累犯特烏拉爾圖非利士人馬爾都克·阿帕爾·伊丁二世高加索貝督因辛-舒姆-利希尔辛那赫里布辛沙里施昆近東胡里特人阿卡德語阿萨尔哈东阿达德尼拉里三世阿达德尼拉里二世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阿拉伯阿拉米人赫梯薩爾貢二世铁器时代腓尼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歐亞大陸沙尔马那塞尔三世沙马什·姆达米克沙马什·舒姆·乌金波斯湾札格羅斯山脈 扩展索引 (14 更多)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通称埃塞俄比亚(ኢትዮጵያ,,),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亚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與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接近1億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19世紀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护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统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衣索比亚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為名义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棄社会主義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斗争上台,执政至今。非洲联盟总部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1980年代以前,埃塞俄比亚居住着大量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稱為贝塔以色列,在以色列立國後,他们便逐渐離開埃塞俄比亚移居以色列。.

新!!: 新亚述帝国和埃塞俄比亚 · 查看更多 »

埃蘭

埃蘭(Elam),又譯以攔或厄藍或伊勒姆,是亞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國家,在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灣北部,底格里斯河東部,現為伊朗的胡齊斯坦及伊拉姆省。 埃蘭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於伊朗高原以外的埃蘭地區。一般認為埃蘭國名出自境內Haltamti城邦(意謂“神的國家”)。此名在《聖經》廣為流傳,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以善戰的人民著稱,聖經記載是諾亞兒子閃的兒子和後裔。 埃蘭地區曾有許多君主制城邦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阿萬(Awan),蘇薩(Susa),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

新!!: 新亚述帝国和埃蘭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新亚述帝国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新亚述帝国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孟斐斯

孟斐斯或孟菲斯可以指:.

新!!: 新亚述帝国和孟斐斯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新亚述帝国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新亚述帝国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尼姆鲁德

尼姆鲁德(النمرود,Nimrud),伊拉克古城,位于摩苏尔以南。公元前13世纪撒缦以色一世建立。亚述纳西拔二世时期选此为王室驻地和军事首府,此后日渐重要。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公元前798年建立的文学之神那波及其配偶的神殿。神殿藏书室及附属房舍中收有许多宗教和亚述文献及以撒哈顿的遗嘱。外城最重要的建筑物为占地12英亩的军火库。从这些建筑物中曾发掘出数千件牙雕,多为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制品,是当前世界上最丰富的牙雕宝藏。公元前7世纪,由于萨尔贡二世迁都尼尼微,此城地位低落。 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從2015年3月5日開始破壞當地古蹟。2016年11月13日,伊拉克政府軍收復尼姆魯德。.

新!!: 新亚述帝国和尼姆鲁德 · 查看更多 »

尼尼微

尼尼微(阿拉米语:ܢܝܢܘܐ ;英语:Nineveh)為古代亞述帝國的重鎮之一,於底格里斯河東岸,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 自公元前11世紀起即成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王辛那赫里布最為繁榮,特別是亞述的國家圖書館的數千泥板文書,為古美索不達米亞史中極珍貴的資料。但於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強國米底和新崛起的新巴比倫王國聯合圍攻尼尼微,並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強盛一時的亞述帝國正式滅亡,尼尼微隨之沒落。 尼尼微后来几易其主,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尼尼微省。时至今日,尼尼微附近地区仍然生活着大量亚述人,当代亚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语,信仰东方礼的基督教。 尼尼微据信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约50年。.

新!!: 新亚述帝国和尼尼微 · 查看更多 »

工兵

--,英語稱為Sapper、Pioneer或Combat engineer,是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支援的非前線部隊。主要負責開路、架橋、障礙排除、設置及災害搶修等工程性質任務,亦會參與民間維修及建設,是軍隊中的必需部隊。 現代化軍事戰術部隊中,有部分國家將工兵列為特種部隊或是特種技能,如英國,澳大利亞將戰鬥工兵作為部隊前鋒並配置反坦克飛彈,在美國將工兵技能則做為特種技能訓練,結訓後可以獲得工兵特種勳.

新!!: 新亚述帝国和工兵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新亚述帝国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国

#重定向 巴勒斯坦.

新!!: 新亚述帝国和巴勒斯坦国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新亚述帝国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是美索不達米亞中南部(現今伊拉克)的一個古代文化地區,其首都為巴比倫。漢摩拉比於蘇美爾和阿卡德帝國之地建立了巴比倫尼亞,亞摩利人成為了閃米特人的一支,巴比倫尼亞採用了閃米特的阿卡德語作為官方語言,並保留了當時不再當為口語的蘇美爾語作宗教用途。阿卡德及蘇美爾文化於後期巴比倫亞文化中舉足輕重,巴比倫尼亞地區即使在外族統治時,仍然是該地重要的文化中心。 最早記載「巴比倫尼亞」一地的文字,可追溯至前23世紀的薩爾貢時期的一塊版匾。 B B.

新!!: 新亚述帝国和巴比倫尼亞 · 查看更多 »

希腊黑暗时代

希腊黑暗时代(英语:Greek Dark Ages),又称荷馬時代(根据荷马史诗)、几何时代(根据当时的几何艺术),是指希腊历史中从公元前11世纪迈锡尼文明覆灭到公元前9世纪第一个城邦的建立的历史时期,也是荷马史诗的年代。 考古学显示,公元前1200年后的一段时间,地中海东部的青铜文明都经历了,宫殿和城市都被毁、丢弃。周围的赫梯帝国也在这一时间灭亡,从特洛伊到加沙的城市被摧毁。这次陷落后,定居点变的更小更少,意味着经历了饥荒和人口减少。在希腊,迈锡尼贵族使用的线形文字B在这一时期也消失了。公元前1100年以后,古希腊陶器上,像迈锡尼时期那样形象的纹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几何图案(公元前1000–公元前700)。 传统上认为这一时期的希腊本土,失去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这一时期没有任何的文化成长和进步。但是从埃维亚岛上的出土的文物来看,和东方(尤其是黎凡特)的重要的文化和贸易路线,在公元前900年后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希腊人在后迈锡尼的塞浦路斯和叙利亚海岸出现的证据。.

新!!: 新亚述帝国和希腊黑暗时代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新亚述帝国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述

亞述(ܐܬܘܪ;Assyria)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於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 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 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則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終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語言為现代阿拉米语。.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述 · 查看更多 »

亚述-埃提尔-伊兰尼

亚述-埃提尔-伊兰尼(Ashur-etil-ilani)(),亚述帝国亚述国王(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27年在位),作为儿子继承父亲亚述巴尼拔王位。即位后政局动荡不安,斯基泰人,辛梅里安人,玛代王国和古波斯多次进攻亚述帝国,亚述军队不断败退。.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述-埃提尔-伊兰尼 · 查看更多 »

亚述-丹二世

亚述·丹二世(Ashur-dan II)(),中亚述时期的末任亚述国王(公元前935年—公元前912年在位)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二世之子和继承人,他在位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同时,由于犁的出现而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他的统治为亚述持续繁荣奠定基础。.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述-丹二世 · 查看更多 »

亚述古城

亚述古城(阿卡德语:𒀸𒋩 Aššur;أشور ;אַשּׁוּר Aššûr,亚拉姆语:ܐܫܘܪ Ašur.),或音译作阿舒尔,是古代亚述帝国的首都,位于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西岸薩拉赫丁省舍爾加特鎮,在与其支流小札卜河汇合处以北。 亚述古城的名称来源于亚述帝国的最高神,也是帝国的保护神“亚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确定为世界遗产。.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述古城 · 查看更多 »

亚述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述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亚述巴尼拔

亚述巴尼拔(阿卡德語:Aššur-bāni-apli,亚述国王(前669年或前668年-前62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亚述的疆土和军国主义达到了崩溃前的顛峰。 亚述巴尼拔为前任国王阿萨尔哈东之子,母亲纳齐亚·扎库图。亚述巴尼拔於伊萨尔哈东于远征古埃及时突然去世后即位。 亚述巴尼拔继承了父親的巨大帝国,其疆域从埃及北部直抵伊朗高原。他继续执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到前652年,已經征服了整个古埃及,并把安纳托利亚的的奇里乞亚也纳入帝国疆土。 亚述巴尼拔鼓励文化,亚述统治地区的文学和艺术在他在位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亚述巴尼拔是古代中东少有的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统治者。他的抄写员们建立了西亚史上第一座有系统性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泥版文献,包括史诗、学术著作和祭祀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亚述巴尼拔位于尼尼微的王宫由一系列恢弘的浮雕所装饰,这些浮雕生动表现了战争、狩猎以及王室生活的情景。 但在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已经显现出衰落的前兆。前652年,亚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马什-舒姆-乌金起义。占领了巴比伦,自称为巴比伦国王,并且得到了帝国统治下的迦勒底人、阿拉米人、埃兰人和阿拉伯部落的广泛支持。亚述巴尼拔经过多年战争才把叛乱镇压下去。为了惩罚埃兰人,他于前647年把埃兰最主要的城市苏萨完全毁掉了。这次起义严重消耗了亚述的力量,她从此失去了扩张的能力,只能对新兴的强国(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進行一些防御战争。 前627年,亚述巴尼拔去世,其子亞述-埃提爾-伊蘭尼繼位。 在旧约全书中,亚述巴尼拔被称做亚斯那巴。见以斯拉记4:10。.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述巴尼拔 · 查看更多 »

亚拉姆语

#重定向 亞拉姆語.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亚拉姆语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述-丹三世

亞述-丹三世(Ashur-dan III)(),新亚述时期亚述国王(公元前773年—公元前755年在位),他统治时期,君权受到严重限制。公元前765年亚述发生瘟疫,公元前763年突发叛乱,持续至公元前759年再次发生瘟疫止。.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亞述-丹三世 · 查看更多 »

亞述學

亞述學(英語:Assyriology)是從歷史、語言與考古來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與鄰近文化的一門學科。亞述學的範圍不只包括亞述,也包含蘇美與巴比倫等文化。.

新!!: 新亚述帝国和亞述學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新亚述帝国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人

-- 以色列人(Israelites)是指雅各的後代,根據《舊約聖經·創世記》記載,亞伯拉罕之嫡幼子以撒的次子原名雅各,後被神改名為以色列,雅各的後代子孫於是稱為以色列人。雅各有十二個兒子,他們的後代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雅各第十一子約瑟曾被嫉妒他的十個哥哥賣到埃及為奴,後來卻成為那裡的宰相。之後,由於雅各及眾子所住之地迦南有大饑荒,約瑟將父親連眾兄弟全家遷往埃及居住,雅各全家族從此在埃及落地生根、繁衍後代。數百年之後,埃及人奴役並苦待以色列人,耶和華於是呼召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並應許將他們祖先所居的迦南重新賜給他們居住。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征服迦南後,將迦南地分給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新!!: 新亚述帝国和以色列人 · 查看更多 »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新!!: 新亚述帝国和北非 · 查看更多 »

哈布爾河

哈布爾河是西亞的河流,流經敘利亞和土耳其,河道全長486公里,流域面積37,081平方公里,最終注入幼發拉底河,平均流量每秒45立方米。 Category:敘利亞河流 Category:土耳其河流 Category:幼发拉底河支流.

新!!: 新亚述帝国和哈布爾河 · 查看更多 »

哈兰 (土耳其)

哈兰(Harran),也作赫伦,旧称卡雷(Carrhae),是土耳其东南部的一座古城,位于尚勒乌尔法省首府尚勒乌尔法东南38公里,今為阿拉伯人小村,在幼發拉底河上游的支流拜利赫河的東岸,距交匯之河口約10公里,水陸路均甚便利。,2017年哈兰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新!!: 新亚述帝国和哈兰 (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凡湖

凡湖(Van Gölü,Վանա լիճ,Gola Wanê)为一鹹水湖,位於土耳其东部、阿勒山西南,是土耳其最大的内陆湖。 面积3,755平方公里,长119公里, 岸线长430公里;湖面海拔1,646米,平均深度约25米,最深处在100米以上。湖盆由断层陷落再经过火山熔岩阻塞河谷而成。 該湖為一內流湖,形成於更新世的火山活動。自1995年起當地傳出有湖怪的消息。 凡城省首府凡城位于湖东岸。.

新!!: 新亚述帝国和凡湖 · 查看更多 »

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二世

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二世(Tukulti-Ninurta II)(),新亚述时期亚述国王(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3年在位)他短暂的统治时期巩固了他父亲于赫梯、巴比伦和亚兰的收益,并控制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征服该地区的波斯人。.

新!!: 新亚述帝国和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二世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

查德·纳尔逊·弗赖伊(Richard Nelson Frye,),是一名美国教授。 他在哈佛大学担任伊朗研究教授 ,其主要领域包括有伊朗哲学、伊朗史、和古中东历史。 2014年,他因为自然原因死于波士顿,享年94岁。.

新!!: 新亚述帝国和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 · 查看更多 »

累犯特

#重定向 黎凡特.

新!!: 新亚述帝国和累犯特 · 查看更多 »

烏拉爾圖

烏拉爾圖(阿拉姆語:Urarṭu)是一個古代王國,位於黑海東南部和裏海西南部的山區,中心位置在亚美尼亚高原的凡湖周围。歷史可以追溯至前860年。阿尔吉什提一世与萨尔杜里二世在位时国势强盛,前840年人口有80万人,到前743年人口达到160万人。公元前6世纪被米底亚王国所灭。其文化受到两河流域影响。烏拉爾圖王國使用的語言屬於黏着语,不屬於蘇美爾語及印歐語系。文字使用楔形文字。.

新!!: 新亚述帝国和烏拉爾圖 · 查看更多 »

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s,希伯來語פלשתים, plishtim),天主教譯名為培肋舍特人,又譯菲力斯丁、菲力斯丁人,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位於今日加薩走廊及以北一帶,並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非利士人的起源,現代考古學認為與希臘之南愛琴海的邁錫尼文化的早期有文化聯結。在非利士人留下任何文字資料之前,他們已採用迦南當地的文化和語言。非利士語的辭匯中,有許多證據證明他們起源於印歐語系。.

新!!: 新亚述帝国和非利士人 · 查看更多 »

馬爾都克·阿帕爾·伊丁二世

#重定向 麦若达赫·巴拉丹二世.

新!!: 新亚述帝国和馬爾都克·阿帕爾·伊丁二世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

加索(კავკასია;車臣語、俄語:Кавказ)是位於西亞及東歐交界處,黑海、裏海之間高加索山脈的地區,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該地名根據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著作《博物志》的追溯,是來自斯基泰「kroy-khasis」,意為「冰雪閃耀」或「雪白」。境內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山被称为“欧洲之巅”。 由于被高加索山脉分割,该地区分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两部分。南高加索又称外高加索,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属于俄罗斯。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共和国都分布在这里。.

新!!: 新亚述帝国和高加索 · 查看更多 »

貝督因

#重定向 貝都因人.

新!!: 新亚述帝国和貝督因 · 查看更多 »

辛-舒姆-利希尔

辛-舒姆-利希尔(Sin-shumu-lishir)(),新亚述时期亚述国王(公元前626年在位),作为亚述后期的国王,他的统治短暂,记载极少。.

新!!: 新亚述帝国和辛-舒姆-利希尔 · 查看更多 »

辛那赫里布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中文圣经中译作西拿基立,),為亞述帝國的國王(統治時期:前705年-前681年),也是薩爾貢二世之子。在辛那赫里布的年代,他攻占並焚烧了75座城市,人和財物都被擄走,并且辛那赫里布曾經于前689年毁壞過巴比倫。.

新!!: 新亚述帝国和辛那赫里布 · 查看更多 »

辛沙里施昆

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新亚述时期亚述国王(公元前626年—公元前612年在位),是亚述最后的国王之一。 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反叛,亚述军队穷于应付。公元前623年巴比伦再次叛乱,辛沙里施昆接连失利。新巴比伦王国联合米底人,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辛沙里施昆自焚身亡(一说被杀)。.

新!!: 新亚述帝国和辛沙里施昆 · 查看更多 »

近東

近東,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學者以「近東」指鄰近歐洲的「東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在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般不再把巴爾幹國家稱爲近東國家,而以「東南歐」或「南歐」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渐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新!!: 新亚述帝国和近東 · 查看更多 »

胡里特人

胡里特人是一个民族,据信由亚美尼亚山地迁徙而来。他们使用一种有主动格的胶着语,一般称为胡里特语,与烏拉爾圖语有亲缘关系。相邻近的亚美尼亚语也与胡里特语有类似之处。 T. V. Gamkrelidze and V. V. Ivanov, The Early History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在前16到14世纪,胡里特人可能建立了米坦尼王國。 布罗代尔,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胡里特人善于制陶,他们的陶器在埃及新王国颇受欢迎。他们的炼铜技术和驯马术也颇有名。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中,他们慢慢被同化。 https://web.archive.org/web/19991127182715/http://www.xs4all.nl/~tank/kurdish/htdocs/his/orig.html.

新!!: 新亚述帝国和胡里特人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語

阿卡德语(lišānum akkadītum,𒀝𒂵𒌈,ak.kADû,Akkadian)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作为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阿卡德语使用源于古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书写。该语言得名于两河文明名城阿卡德。江慧真/台北報導,"芝加哥亞述字典重現古阿卡德語", 中國時報,2012-08-05/00:59.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卡德語 · 查看更多 »

阿萨尔哈东

阿萨尔哈东(阿卡德語:Aššur-ahhe-iddina),(),亚述国王(前681年~前669年在位)。名亚述-阿哈-丁(阿卡德語:Aššur-aha-iddina)。在旧约和希腊语文献中,他被称做以撒哈顿。 阿萨尔哈东为前任國王辛那赫里布之子,母親納齊亞。辛那赫里布死于宫廷政变;阿萨尔哈东在与诸兄弟的内战中击败对手登上王位。 阿萨尔哈东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他与阿拉伯人和腓尼基城邦都打過仗。在这些征战中最重要的是从前675年开始的对埃及的远征。前673年,他一度被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王朝)的法老塔哈尔卡所击退。但前671年,阿萨尔哈东打败了塔哈尔卡,征服了包括孟斐斯在内的整个埃及北部。他随即自称为「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 阿萨尔哈东其它军事行动主要是对帝国反叛的地区进行再镇压。前673年至前672年,他曾与乌拉尔图联合行动,以追捕逃亡的奴隶和自由民。在这一时期,米底亚在斯基泰人的支持下脱离了亚述的统治,逐渐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公元前670年人口达到700万人.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萨尔哈东 · 查看更多 »

阿达德尼拉里三世

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新亚述时期亚述国王(公元前811年—公元前783年在位),作为沙姆希阿达德五世的继承人,其即位时年幼,由母亲摄政并施以影响。亲政后多次亲征,公元前796年进攻大马士革,并使以色列恢复向亚述进贡。他死后,亚述持续数十年中衰。.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达德尼拉里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Adad-nirari II)(),新亚述时期的首任亚述国王(公元前912年—公元前891年在位) 他征服亚兰,赫梯和北部地区,两次打败沙马什,兼并迪亚拉河以北和中部大片土地,同时进攻美索不达米亚。巩固他的统治。.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达德尼拉里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

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音译Aššur-nâṣir-apli,意为“亚述继承人的守卫者”)(),是一位亚述国王(公元前883年-公元前859年)。 公元前883年,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继承其父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Tiglathi-Nin II)的王位成为亚述国王。在位期间,他开始其庞大的扩张计划,首先他征服了那依瑞(Nairi)以北的地域,随后是哈布尔河(Khahur)和幼发拉底河间的阿拉米人。他残酷地镇压了当地人的抵抗,根据他的碑文记载,“我(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把他们的青年人和老人关为囚徒,并砍下一些人的手脚,割下一些人的耳朵、鼻子、嘴唇,青年人的耳朵和老年人的手堆放在他们的城市面前,我把他们的青年男女统统投入火中烧死,并焚毁他们的城市。”这场胜利之后,他未遭遇反抗地进军到地中海,沿途十多个小国王臣服于他。回国后,他建造了一座新都城——尼姆鲁德。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死后,他的儿子沙尔玛内塞尔三世(Shalmaneser III)继承了王位。.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

可以指现代国家:.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阿拉米人

阿拉米人(,又译为亞拉米人、亚兰人、阿拉姆人、亚拉姆人、阿拉美亚人)是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生活在今叙利亚南部及幼发拉底河中上游一带(即《圣经》中提到的亚兰地区)的半游牧民族,属于闪族的一支。曾建立过大马士革王国等政权,据《圣经》中提到,其经常与以色列交战。 阿拉米语在前1000年至公元7世纪是西亚的国际性语言,目前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少数存活了上千年的古老语言之一。阿拉米人后裔在7世纪中叶之后受到阿拉伯人的许多影响,但仍然继续使用阿拉米语。但后来,很多阿拉米人后裔在加入伊斯兰教以后便放弃了原有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民族认同,成为了阿拉伯人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地还有许多的古阿拉米人后裔,他们仍有阿拉米人民族认同。他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其教会语言仍是阿拉米语(Aramaic),当今他们的语言宗教和风俗生活与亚述人极相似,有时这些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和亚述人被看做是同一个民族。 分类:闪米特人.

新!!: 新亚述帝国和阿拉米人 · 查看更多 »

赫梯

西臺(Hittite,--)是一個位于安纳托利亚的亚洲古国。讲赫梯语的赫梯人和前20世紀迁来的讲印欧语系涅西特语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了赫梯国家。前20世紀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小亚细亚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戰的民族,世代征战让赫梯人认识到没有强劲的军队是不行的。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新!!: 新亚述帝国和赫梯 · 查看更多 »

薩爾貢二世

薩爾貢二世(Sargon II)(),為亞述帝國的國王(統治時期:前722年-前705年),前722年開始與薩爾瑪那薩爾五世共同攝政,直到前709年薩爾瑪那薩爾五世去世後才單獨統治亞述。目前並不清楚他是否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的兒子或是一位「篡位者」,不過他忠實地繼承了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以來的統治風格。在他統治時期,亞述打敗了以色列王國、埃及,並鎮壓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人和腓尼基人的起義,這時亞述帝國進入了顛峰時期。.

新!!: 新亚述帝国和薩爾貢二世 · 查看更多 »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考古學上继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这是在实际上所说的铁器时代是指的早期阶段,在晚期各国都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也就多以各国的朝代来称呼其时代。当时人們已能冶铁和製造鐵器作为生产工具。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 鐵器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不同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即使同在歐洲,日耳曼地區和羅馬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亦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赫梯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年左右。中国在春秋(公元前五世纪)末年,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産鐵器。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在美洲及大洋洲的鐵器時代並不是發展自青銅器時代,因為鐵的運用是由歐洲探險家傳入的。.

新!!: 新亚述帝国和铁器时代 · 查看更多 »

腓尼基

腓尼基(腓尼基语:;Phoenicia;Φοινίκη;فينيقية;埃及语:fnḥw (fenkhu))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的腓尼基字母,與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

新!!: 新亚述帝国和腓尼基 · 查看更多 »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希伯来语Tiglath-Pileser III ,聖經名為 提革拉毘列色),(),亚述国王(前745年-前727年在位),巴比伦国王(前729年-前727年在位)。阿卡德语名图库尔蒂-阿皮尔-伊沙拉(阿卡德語:Tukultī-apil-Ešarra)。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亚述新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更被认为是新亞述帝國的创建者。经过他的努力,亚述国家再次从衰弱走向强盛。.

新!!: 新亚述帝国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亚述国王(约前1115年~前1077年在位)。“提格拉特帕拉沙尔”是希伯来语对他的名字的转写,他的阿卡德语真名为图库尔蒂-阿皮尔-伊沙拉(Tukulti-apil-Esharra),字面意思是“伊沙拉之子是我的信念”。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是亚述国王亚述雷什伊希一世的儿子。他被认为是中期亚述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向四方扩展了亚述王国的疆土。根据记载,他的第一场战役是针对穆什基人进行的,后者占据着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很大一片地方。接着,他洗劫了科马根和东卡帕多细亚,并把赫梯人从亚述领土上赶走。在打败赫梯人之后,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乘胜追击,进入凡湖南部山区,然后转向西面征服了马拉蒂亚(今土耳其境内)。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在其在位的第五年攻入卡帕多细亚,在一座古亚述要塞遗迹中找到的铜板上发现了关于这次胜利的铭文。居住在叙利亚北部的阿拉米人成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在这次讨伐中,亚述军队一直打到了底格里斯河的源头。由于占领了位于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赫梯城镇佩托尔,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打通了通往地中海的道路。接下来他连续攻克了比布鲁斯和西顿诸城市,最后终于在艾尔瓦德岛登船进入了地中海。 在国内政策方面,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鼓励商业,热衷于修建公共建筑。根据他的命令,亚述境内普遍维修了灌溉系统。一般认为,他曾下令对亚述城中的亚述神神庙和哈达德神神庙进行修缮。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在晚年的统治呈现出一种收缩和衰颓态势,阿拉米人重又对亚述形成压力。在他去世后,其子阿沙里德-阿帕尔-伊库尔继承了王位。.

新!!: 新亚述帝国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或亚欧大陆是亚细亚洲大陆和欧罗巴洲大陆的合稱。面积5473.8万平方公里。亚、欧二大陆单从地理学方面来归类应属同一个、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与欧洲的分别主要出于社会学区别这两个地区人文历史的需求。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亞歐大陸由亞歐板塊、印度板塊、阿拉伯板塊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北美板塊所組成。注意,在此说的亞歐大陆并不完全是亚洲与欧洲的并称,而是大陆的连着的陆地部分,所以亞歐大陆并不包含两大洲的“岛屿”。 另外,亞歐大陸亦有其他意思。它亦可以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的地域的雅稱。而傳統上,亞歐大陸這一塊大陸地有不同的種族居住,組成了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及歐洲等多個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圈。亞歐大陸(以及北非)在歷史上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地域(不包括西伯利亞等邊陲)所在。.

新!!: 新亚述帝国和歐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Shalmaneser III)(),是一位亚述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8年-公元前824年,其父为亚述的重要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继续开动其父的亚述战车,一生指挥了34次战役,超过其父两倍,“沙尔马那塞尔三世”这个名字出现在铭文和编年史中的次数比任何一位亚述君主都多。他在尼姆鲁德(Nimrud)修建了巨大的要塞型宫殿,被现代考古学家称为“沙尔马那塞尔堡垒”。沙尔马那塞尔三世死于年老体衰,在其统治末年,他的一个儿子挑起了长期的叛乱和内战。.

新!!: 新亚述帝国和沙尔马那塞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沙马什·姆达米克

沙马什·姆达米克(?—约公元前900年在位)(Shamash-mudammiq)巴比伦国王。他主政时期两次受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入侵。每次巴比伦均被击败,丧失大片领土。.

新!!: 新亚述帝国和沙马什·姆达米克 · 查看更多 »

沙马什·舒姆·乌金

沙马什·舒姆·乌金(Shamash-shum-ukin),()(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48年在位)。亚述人所拥立的巴比伦第九王朝的国王之一。为以撒哈顿之子,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之弟。曾纠合阿拉伯各部族发动叛乱,进攻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48年,沙馬什·舒姆·烏金被包围巴比伦城裡,他纵火自尽,连同宫殿、财宝和姬妾一起付之一炬。.

新!!: 新亚述帝国和沙马什·舒姆·乌金 · 查看更多 »

波斯湾

波斯湾(خلیج فارس),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與伊朗高原之間,简称海湾。 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長990公里,寬58-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盐度38-40‰。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東北至東方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

新!!: 新亚述帝国和波斯湾 · 查看更多 »

札格羅斯山脈

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波斯語:شتهکوه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語:سلسلة جبال زاجروس;庫德語:Çîyayên Zagrosê),是伊拉克與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由西北土耳其與兩伊邊境庫爾德斯坦,至東南方波斯灣和荷姆茲海峽,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 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受阿拉伯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在原本的沉積岩層產生大規模皺摺地形。山脈形成的地質年代與阿爾卑斯山相同,同屬漸新世(Oligocene)到中新世(Miocene)。風化作用將泥岩等較軟的岩層侵襲掉,留下石灰岩與白雲石等較硬的岩層。這種風化的差異,使得札格羅斯山區形成許多直條狀的山脊。沉積與板塊作用將許多古代有機物封鎖於地下變成石油,札格羅斯山區是波斯灣地區的重要產油區。伊朗的主要油田是分佈於札格羅斯山脈西部的中央丘陵山麓。若干石灰岩含有豐富的化石,曾經有探險隊在三千公尺的岩層中發現了重達兩公斤的蝸牛化石,證明此處五千萬年前是位於深海海底。 鹽丘(salt dome)與鹽川(salt glacier)是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常見的景觀;鹽丘是石油探勘的重要依據,由於鹽層具有非滲透性,可使油礦保持在岩層中。 山勢西高東低,最高峰阿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境內,而扎尔德峰(Zard Kuh:4,548m)是分佈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脈最高峰,第二高峰稱為迪納峰。往東南越來越低,到伊朗法爾斯省只有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峰。 西部平行山脈間的河谷山麓,海拔高,氣候較溫和,是伊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

新!!: 新亚述帝国和札格羅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