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教宗列表

指数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472 关系: 加埃塔加利利加维纳诺加莱塞加里斯都二世加斯科涅城外圣老楞佐圣殿基吉家族基督纪年埃吉桑博義九世博洛尼亚博斯科马伦戈十二宗徒圣殿卡奥尔卡尼诺卡利克斯特三世卡皮内托罗马诺卡纳莱达戈尔多卡诺莎卡比利亚地区卡斯泰洛城卡普里利亚伊尔皮纳卢卡古巴导弹危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献土坎热 (杜省)墨丘利大祭司 (古罗马)大赦 (基督教)天主教双王天主教百科全書天主教會天主教會大分裂奧多亞塞奧地利帝國威尼斯宫威尼斯共和国孔切肖宣福禮宗座缺出论尤金三世尤金四世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各老三世尼各老一世尼各老五世尼各老四世...尼科波利斯巴伦西亚王国巴勒莫巴里上阿尔比索拉中世纪的法国中国礼仪之争丰迪主顯節东西教会大分裂希腊希腊的罗马时期布宜諾斯艾利斯布莱拉布雷西亚世界青年日帕尔马公爵列表帕維亞三重冕乌尔巴诺一世乌尔比诺亚纳大削三世亚拉里克一世亞納大削四世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二世 (英格兰)亨利二世 (法兰西)亨利八世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库焦诺庇護十世庇護十一世庇護十二世庇護九世庇护一世以弗所以色列延内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伊庇鲁斯地区伯利恆伯赛大伽利略·伽利莱弗罗西诺内位格合一彼得 (使徒)使徒 (基督教)当选教宗斯德望何諾三世何諾四世佛罗伦萨圣若翰洗者洗礼堂佛罗伦萨共和国復活節德拉羅維雷保祿六世保禄一世圣吉莱 (加尔省)圣塞韦里纳圣安杰洛利莫桑奥圣安杰洛阿斯卡拉圣则济利亚圣殿圣灵银行圣索菲亚 (意大利)圣瑞利安莫蒙 (科雷兹省)圣西蒙 (康塔尔省)圣阿尔坎杰洛-迪罗马涅圣葛斯默和达弥盎圣殿圣殿骑士团圣母蒙召升天圣母无染原罪北方十字军入侵僵尸审判利奥十三世利奥七世利奥九世利奥五世利奥八世利奥六世利奥四世利奧十二世列塞庇护十世村切卡诺切塞纳切莱利古雷切萨雷·波吉亚创世纪 (壁画)和平于世哲罗姆哈德良五世哈德良六世哈蒂瓦儒略二世儒略曆凯瑟琳·德·美第奇公历共济会克雷芒十世克雷芒十三世克雷芒十一世克雷芒十二世克雷芒十四世克雷芒七世克雷芒三世克雷芒一世克雷芒九世克雷芒二世克雷芒八世克雷芒六世克雷芒四世勒蓬德蒙特韦尔图赖讷四殉道堂四河喷泉倭马亚王朝皮亚琴察皮科罗米尼家族皮恩扎矮子丕平玫瑰经玛理诺一世玛理诺二世理诺琉息太尼亞神庙遗址圣母堂神仆神圣罗马帝国神僕神聖羅馬皇帝禁書目錄福音书禧年 (基督教)科莫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米开朗基罗米兰公国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索姆马隆巴尔多索托伊尔蒙泰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纳沃纳广场维克托三世维克托二世维朗德罗 (吉伦特省)罗萨诺罗马罗马建城纪年美第奇家族羔羊頌羅馬帝國羅馬教廷真加热那亚热那亚共和国熙笃会特鲁瓦隆格多克聖女貞德聖人曆聖伯多祿大殿聖伯多祿廣場聖餐禮達爾馬提亞達馬蘇斯二世萨尔扎纳萨克森公国萨韦尔丹 (阿列日省)萨莫奈頭十位在位時間最短的教宗列表頭十位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列表額我略十世額我略十三世額我略十一世額我略十二世額我略十五世額我略十六世額我略十四世額我略七世額我略九世額我略五世額我略八世額我略六世额我略三世额我略四世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西哥特人西羅馬帝國西西里王國西斯廷礼拜堂西斯笃一世西斯都五世西斯都四世馬太福音馬丁·路德馬丁五世马克特尔马克森提乌斯马恩河畔沙蒂隆魏瑪共和國诺曼征服英格兰贝卢诺贝尔加莫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路爵三世路爵二世路易-菲利普一世黑死病迦克墩公會議霍尔恩堡胡斯战争阿加佩图斯二世阿奎萊亞阿尔巴诺拉齐亚莱阿尔代亚阿伊多内阿德里安四世阿纳尼阿维尼翁教廷阿里烏教派阿提拉阿根廷阿梅迪奥八世阿拉贡联合王国赫特福德郡钦戈利蒂沃利蒙泰马尼奥蒙泰法诺那不勒斯锡耶纳锡耶纳主教座堂锡拉库扎里斯本腺鼠疫腓力四世 (法兰西)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良十一世色尔爵三世色雷斯苏尔莫纳若望十七世若望十世若望十一世若望十九世若望十二世若望十八世若望十六世 (對立教宗)若望·保禄一世若望·保禄二世若望二十世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二十一世若望二十二世若望八世英格兰王国雷定三世雷定二世雷定五世雅典耶稣会耶路撒冷查理大帝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条顿骑士团杰纳扎诺格罗塔姆马雷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冈梅索拉卡正统哈里发时期武加大译本殉道者墓窟沃尔泰拉波利泰拉诺瓦达西巴里法尔内塞家族法国大革命法国宗教战争洪诺留二世洛伦佐·德·美第奇洛林公国潘菲利家族本笃会本笃四世本篤十五世本篤十六世最后的审判戴多禄一世戴多禄二世斯德望七世斯皮纳佐拉新事通谕方济各 (教宗)方济各会撒丁岛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教宗教宗加犹教宗加理多一世教宗华伦亭教宗启德教宗君士坦丁教宗安塞罗教宗安日纳一世教宗安日纳二世教宗巴斯加一世教宗希拉略教宗帕斯卡二世教宗义禄教宗亚加一世教宗亚历山大一世教宗亚纳大削一世教宗亚纳大削二世教宗伊琪教宗佐西教宗彭谦教宗佳德教宗何弥教宗依诺增爵一世教宗德吾一世教宗德吾二世教宗利伯略教宗则斐琳教宗和诺理一世教宗哲拉修一世教宗哈德良三世教宗哈德良一世教宗哈德良二世教宗儒略一世教宗克雷教宗克雷芒五世教宗玛尔定一世教宗玛策禄一世教宗玛策林教宗福禄教宗福慕教宗科尔乃略教宗立德教宗策肋定一世教宗维吉吕教宗维理教宗维笃一世教宗维达教宗罗马诺教宗美基德教宗狄约尼削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教宗西玛克教宗西西诺教宗西里修教宗西斯笃三世教宗西斯笃二世教宗马尔谷教宗诏书教宗路基约一世教宗辛普利修教宗良三世教宗良一世教宗良二世教宗色尔爵一世教宗色尔爵二世教宗若望七世教宗若望三世教宗若望一世教宗若望九世教宗若望二世教宗若望五世教宗若望六世教宗若望四世教宗选举教宗柏拉奇一世教宗柏拉奇二世教宗恩狄教宗杜努教宗格拉修二世教宗欧瑟伯教宗沙彬教宗沙德教宗波尼法爵三世教宗波尼法爵一世教宗波尼法爵二世教宗波尼法爵五世教宗波尼法爵六世教宗波尼法爵四世教宗法比盎教宗本笃三世教宗本笃一世教宗本笃二世教宗斐理斯三世教宗斐理斯一世教宗斐理斯四世教宗斯德望三世教宗斯德望一世教宗斯德望二世教宗斯德望五世教宗斯德望八世教宗斯德望六世教宗斯德望四世教宗思伟教皇国扎達爾才祿二世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托马斯·阿奎那托迪 (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大公国拿破仑一世拜占庭帝国拉丁语拉帕尼亚诺拉特兰条约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思維三世思維二世思齊四世 扩展索引 (422 更多) »

加埃塔

加埃塔(Gaeta)是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拉蒂纳省的一个城市,位于伸向加埃塔湾的一个海岬上,距离罗马120公里,那不勒斯80公里。 该镇在军事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其要塞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还保留一些当时的遗迹,在裂口山(Montagna Spaccata)上有第一世纪罗马将军Lucius Munatius Plancus的坟墓。 加埃塔要塞的扩展和加固在15世纪进行,并贯穿那不勒斯王国(后为两西西里王国)历史。现在加埃塔是一个油港和渔港,以及著名旅游胜地。北约在此设有海軍基地——加埃塔海軍支援設施(Naval Support Activity Gaeta),為美國海軍那不勒斯海軍支援設施的附屬基地。.

新!!: 教宗列表和加埃塔 · 查看更多 »

加利利

加利利或“加里肋亞”(הגליל ha-Galil, الجليلal-Jaleel; lit:circuit)是以色列北部地区,天主教翻譯為加里肋亞。1948年由以色列管理至今。目前加利利相当于以色列的北区。传统上分为上加利利、下加利利和西加利利,面积约占以色列的三分之一。北面到黑门山下,南到迦密山,东面到约旦裂谷,西到地中海海滨和以色列沿海平原。 加利利的大部分地区多岩石,海拔高500到700米。由于有一些高大的山,与以色列其他地区相比,温度较低,而降雨较多,常见溪流与瀑布,动植物较为茂盛。加之有无数圣经中提到的古镇,该地区也是以色列主要的旅游区之一。 由于降雨较多(900-1200 mm)、温度适中,以及高山环境,上加利利拥有许多在以色列其他地方没有的动植物。 今天这一地区有许多阿拉伯人、德鲁兹人。2006年,120万居民中犹太人占46.9%。 该地区较大城市包括阿卡 (以色列)、Nahariya, 拿撒勒、采法特、Karmiel,Shaghur,Afula,Tiberias,主要港口城市海法是整个地区的商业中心。 加利利也以耶穌基督的故鄉而聞名於世。十二使徒的彼得、雅各和多默也都是當地人,在加利利海捕魚為業。.

新!!: 教宗列表和加利利 · 查看更多 »

加维纳诺

加维纳诺(Gavignano)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89平方公里,人口1999人,人口密度134.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8041。 加维纳诺是罗马教皇因诺森特三世的出生地。.

新!!: 教宗列表和加维纳诺 · 查看更多 »

加莱塞

加莱塞(Gallese),是意大利维泰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7.3平方公里,人口3022人,人口密度81.0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6027。.

新!!: 教宗列表和加莱塞 · 查看更多 »

加里斯都二世

#重定向 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

新!!: 教宗列表和加里斯都二世 · 查看更多 »

加斯科涅

加斯科涅(加斯科尼,奥克语:Gasconha )指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地區,位於今阿基坦大區及南部-比利牛斯大區。.

新!!: 教宗列表和加斯科涅 · 查看更多 »

城外圣老楞佐圣殿

城外圣老楞佐圣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位于意大利罗马,是天主教的次级宗座圣殿,為罗马朝圣七大殿之一。城外圣老楞佐圣殿紀念於公元258年殉道、埋葬在大殿內的羅馬教會執事聖老楞佐。此外,教宗庇護九世也葬在這宗座圣殿內。.

新!!: 教宗列表和城外圣老楞佐圣殿 · 查看更多 »

基吉家族

基吉家族(Chigi)是一個來自錫耶納的義大利貴族世家,家族成員包括數位樞機、一位教宗及多位親王、公爵。.

新!!: 教宗列表和基吉家族 · 查看更多 »

基督纪年

基督纪年,又稱為主曆,是源自於基督教的紀年方法,以耶穌誕生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曆與格里高利曆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紀年,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縮寫為A.D.;又譯為主後),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的紀年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縮寫為B.C.)。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加上耶稣並非生于公元1年的謬誤,多半改採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B.C.E.)的說法。.

新!!: 教宗列表和基督纪年 · 查看更多 »

埃吉桑

埃吉桑(Eguisheim)是法国上莱茵省的一个市镇,属于科尔马区(Colmar)万特泽南县(Wintzenheim)。该市镇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1622人。.

新!!: 教宗列表和埃吉桑 · 查看更多 »

博義九世

教宗博義九世(Bonifacius PP.,原名Piero Tomacelli,1356年—1404年10月1日)於1389年11月2日至1404年10月1日岀任羅馬教宗。1356年生於那不勒斯,在1404年10月1日死於罗马。他是大分裂发生后第二位驻罗马的教宗。在他前任時代法国王室有在亞維農扶植克勵七世為對立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博義九世 · 查看更多 »

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Bologna)是一座義大利城市,位於北部波河與亞平寧山脈之間,也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波隆那也是義大利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波隆那擁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學——波隆那大學,這間大學設立於1088年。波隆那經常被列為意大利生活質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在2006年排名第五,在2007年排名第12名(總共有103個義大利城市參加評比)。這是由於波隆那擁有強大的工業傳統,廣泛且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而且位於意大利最重要公路和鐵路樞紐上。波隆那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國際化的義大利大學城,它擁有豐富的歷史、藝術、料理、音樂和文化,並獲選為200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波隆那與其他45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入選參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根據2009年歐洲地區經濟增長指數(E - REGI)的數據顯示,波隆那的經濟成長速度是義大利第一,在歐洲則位列第47 。.

新!!: 教宗列表和博洛尼亚 · 查看更多 »

博斯科马伦戈

博斯科马伦戈(Bosco Marengo),是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4.78平方公里,人口2535人,人口密度56.6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06021。.

新!!: 教宗列表和博斯科马伦戈 · 查看更多 »

十二宗徒圣殿

十二宗徒圣殿(Santi Dodici Apostoli,SS.)是一座6世纪罗马天主教领衔堂区和宗座圣殿,位于意大利 罗马,供奉十二宗徒。 该堂的司铎级枢机是安杰洛·斯科拉。他的前任中有克萊孟十四世和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图亚特,前者就安葬在此,其墓是安东尼奥·卡诺瓦的作品。.

新!!: 教宗列表和十二宗徒圣殿 · 查看更多 »

卡奥尔

卡奥尔(法语:Cahors)是法国西南部城市,奥克西塔尼大区洛特省的首府,市镇人口为19,630(2014年数据)。.

新!!: 教宗列表和卡奥尔 · 查看更多 »

卡尼诺

卡尼诺(Canino),是意大利维泰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23.49平方公里,人口5337人,人口密度43.2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6012。.

新!!: 教宗列表和卡尼诺 · 查看更多 »

卡利克斯特三世

教宗嘉禮三世(Callistus PP.,),出身博基亞家族。原名是Alfons de Borja,1455年4月8日—1458年8月6日在位。任内曾为聖女貞德平反。.

新!!: 教宗列表和卡利克斯特三世 · 查看更多 »

卡皮内托罗马诺

卡皮内托罗马诺(意大利语:Carpineto Romano)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镇,面积84.5平方公里,人口4,809人(2004年)。 卡皮内托罗马诺是罗马教皇莱奥十三世的出生地。.

新!!: 教宗列表和卡皮内托罗马诺 · 查看更多 »

卡纳莱达戈尔多

卡纳莱达戈尔多(Canale d'Agordo),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贝卢诺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1211人,人口密度26.3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5023。.

新!!: 教宗列表和卡纳莱达戈尔多 · 查看更多 »

卡诺莎

卡诺莎,(Canossa),是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省的一个市镇,因卡诺莎城堡而著称。1077年神圣罗马帝国帝国皇帝亨利四世,赤脚在雪地里站立了三天,恳求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饶恕他,史称“卡诺莎之行”。 Category:雷焦艾米利亚省市镇 Non so cosa hai fatto, con l'annuncio che annuncia "perdona tutto", ma raddoppiato per fare il bene in questo mondo.

新!!: 教宗列表和卡诺莎 · 查看更多 »

卡比利亚地区

卡比利亚地区(Kabylie)是阿尔及利亚北部柏柏尔人聚集区。 它是阿特拉斯山脉的一部分,位于地中海的边缘。这里主要包括:布米尔达斯、塞提夫、布阿拉里季堡、吉杰勒。古拉亚国家公园和杜吉雅国家公园都在这里。.

新!!: 教宗列表和卡比利亚地区 · 查看更多 »

卡斯泰洛城

卡斯泰洛城(Città di Castello,意为城堡镇)是意大利佩鲁贾省城市,位于翁布里亚大区北部,亚平宁山脉的山坡,台伯河的冲积平原。位于佩鲁贾以北46公里,通过阿雷佐连接到A1高速公路。.

新!!: 教宗列表和卡斯泰洛城 · 查看更多 »

卡普里利亚伊尔皮纳

卡普里利亚伊尔皮纳(Capriglia Irpina),是意大利阿韦利诺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38平方公里,人口2427人,人口密度328.9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64018。.

新!!: 教宗列表和卡普里利亚伊尔皮纳 · 查看更多 »

卢卡

卢卡(Lucca)位于意大利中北部利古里亚海附近,是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座城市,也是卢卡省的首府。.

新!!: 教宗列表和卢卡 · 查看更多 »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與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新!!: 教宗列表和古巴导弹危机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教宗列表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Constantine the Great),或聖君士坦丁(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 ,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新!!: 教宗列表和君士坦丁大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献土

君士坦丁献土(Donatio Constantini),是一份偽造的羅馬皇帝法令,內容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一帶的土地贈送給教宗。一般認為這份文件于8世纪至9世紀偽造。在一些教宗致函中,發現當時教會是真心相信該文件為真實。如1054年的教宗利奧九世致君士坦丁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的信件中,已經將之視為真實文件引用了。而這一文件的最初使用年代在1913年版《天主教百科全書》第五卷《君士坦丁的捐贈》条目中也提到:.

新!!: 教宗列表和君士坦丁献土 · 查看更多 »

坎热 (杜省)

#重定向 坎热.

新!!: 教宗列表和坎热 (杜省) · 查看更多 »

墨丘利

墨丘利(拉丁語:Mercurius)是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耳墨斯(Hermes)。他的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墨丘利是丘比特和迈亚的儿子,是医药、旅行者、商人和小偷的保护神。 此外,由於水星在天上運行的速度很快,所以亦用了他的名字而命名。 M M M Category:詭計神.

新!!: 教宗列表和墨丘利 · 查看更多 »

大祭司 (古罗马)

大祭司,或称为最高祭司(拉丁文Pontifex Maximus,字面意思是“最高的pontiff”)是古罗马Pontiff祭司团体(英文:College of Pontiffs)的最高阶祭司。这是古罗马宗教中最为重要的职位,开始只允许罗马贵族担任,直到公元前254年才出现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大祭司。尽管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职位,它后来逐渐地政治化,直到奥古斯都最终将其职能归入帝位。它最后一次被用于一位帝王的情况出现在格拉提安(375年-383年在位)的铭文中 August 15, 2006,但是他后来决定从自己的头衔中略去“大祭司”一词。 Livius.org Jona Lendering的文章,August 21, 2011 “pontifex”一词后来成为用于描述基督教的主教,其中也包括罗马主教,而“大祭司”也在天主教会内被用来指代教宗,表明其作为首席主教的地位。作为教宗的头衔,其正式中文译名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

新!!: 教宗列表和大祭司 (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大赦 (基督教)

大赦(indulgentia)是基督宗教的教理及神學思想之一,但現今僅天主教會採用。信徒在領受和好聖事後,雖然罪過已獲得赦免,但仍然會受制於罪過遺留下的思想或行為,被稱為「暫罰」,這時候必須透過教會頒布大赦,给信徒分施基督及历代圣人的功劳宝藏,使自身的暫罰得以在神前獲得免除。大赦分为「全大赦」(Indulgentiae Plenariae)及「限大赦」(Indulgentiae Partiales)两种,全大赦赦免人因罪应得的全部暂罚,而限大赦只赦免部分暂罚。根據天主教法典,只有教宗擁有颁赐大赦的权利,他人只能在得到教宗允许、或受法律委托才能颁赐,而具体事项则由宗座负责。 大赦并未直接见于《圣经》,是建基于「代赎」的观念。中世纪晚期,当时的羅馬教廷为筹措资金,授权神职人员前往欧洲各地售卖大赦证明书(由羊皮纸制成的“纪念证书”),此即後世所稱的贖罪券(又稱赦罪券、赦罪符),這使得大赦的行為商業化,沦为当时教会之敛财工具,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社会被激起动荡,更由此引發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新教的产生;售賣贖罪券的行為在天主教會發起內部革新運動後才停止。梵二大公會議時又改革大赦的施行方式,解決大赦過於數字化的問題。.

新!!: 教宗列表和大赦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双王

天主教双王(Reyes Católicos)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貢国王費爾南多二世夫妻二人的合用头衔。1469年10月19日二人于瓦拉多利德完婚,伊莎贝拉时年18岁,斐迪南17岁。他们二人的联姻使得家族的王室合并,许多史学家也认为他们促进了西班牙统一的进程。 Category:西班牙君主 Category:君主称谓 Category:收复失地运动 Category: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

新!!: 教宗列表和天主教双王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百科全書

《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An International Work of Reference on the Constitution, Doctrine, Discipline, and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或稱舊天主教百科全書(Old Catholic Encyclopedia)或原天主教百科全書(Original Catholic Encyclopedia)是在美國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第一卷完成于1907年3月,其餘三卷完成于1912年,1914年初版圖書總目。其目的是“給予讀者完整的、權威的關於天主教的相關內容、活動和教條的信息”。 該百科全書的出版公司是1905年2月成立於紐約的專為出版此百科全書而設立的羅伯特·阿普頓公司(Robert Appleton Company),編輯部的五位成員也是董事會成員。1912年公司改名為百科全書出版公司(The Encyclopedia Press)。.

新!!: 教宗列表和天主教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教宗列表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大分裂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亞維儂分裂,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宗同时要求其合法性导致的一次分裂。和“异端”不同,“分裂”这个称谓是被天主教会官方统一认可的。 1309年,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擄到法蘭西王國的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國亞維儂遷回義大利羅馬。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后,枢机团于1378年一致选出一名意大利人为继任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后来其中的13位枢机(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该选举无效,并另选出一名法国人克雷芒七世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将克雷孟七世及其追随者處以破門律,并成立了自己的枢机团。 兩個教宗分別在羅馬和亞維儂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宗由教會的內部事務變成國際危機。在百年战争中所支持的联盟:.

新!!: 教宗列表和天主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奧多亞塞

奧多亞塞(Odoacer,亦作Odovacar;)是義大利的第一個日耳曼蠻族國王(476年~493年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奧多亞塞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教宗列表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宫

威尼斯宫(Palazzo Venezia)是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一座宫殿,卡比托利欧山北侧。采用这一名称是因为它曾经充当威尼斯共和国使馆。 这座建筑始建于1455年,是罗马最早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立面右侧是中世纪塔楼。大部分石料取自附近的罗马斗兽场,直到最近几个世纪在罗马这是常见的做法。威尼斯枢机主教皮埃特羅.巴博,后来的教宗保禄二世居住于此,在此可以观看毗邻的科尔索路(Via del Corso)上的赛马场。 这座建筑成为教宗住所,庇護四世将这座建筑的大部分给予威尼斯共和国用作使馆。在19世纪,这座建筑是奥匈帝国驻梵蒂冈使馆。 1917年,意大利获得这座建筑的所有权。墨索里尼的办公室设在Sala del Mappamondo,官邸也設在宮內,墨索里尼大多使用这座宫殿的阳台向聚集在威尼斯广场的人群演说。 威尼斯宫博物馆设在这座建筑内,包括美术馆,主要是从公元初到文艺复兴早期的陶器、织锦、雕塑。.

新!!: 教宗列表和威尼斯宫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教宗列表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孔切肖

孔切肖(Concesio),是意大利布雷西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14770人,人口密度777.4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17061。.

新!!: 教宗列表和孔切肖 · 查看更多 »

宣福禮

宣福禮(Beatificatio.;Beatification,字根來自beatus,受祝福的),又稱為宣福、列福、列福式,是天主教會追封已過世人的一種儀式,用意在於尊崇其德行,認定其信仰足以升上天堂。天主教徒相信,以真福者的名號禱告,真福者將會為祈祷者向天主代禱,會有更好的成效。 經過宣福禮之後,此人可以享有真福者、或真福品(Beato,Blessed)的稱號,其位階僅次於聖人。.

新!!: 教宗列表和宣福禮 · 查看更多 »

宗座缺出论

宗座缺出论(Sedevacantism,由拉丁语 Sede Vacante 而来,意即宗座從缺)是一种不承认召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来,在梵蒂冈领导天主教會之诸位教宗的理论。「宗座從缺」是天主教用语,指一位教宗逝世或辭職後,在教宗选举选出继任者之前教宗职位的空缺状态。宗座缺出论者宣称,由于教会中异端滋生,现今领导教廷的教宗并非合法教宗,自1958年庇护十二世逝世之后,该职位就一直空缺。 总的来说,宗座缺出论者视自己为.

新!!: 教宗列表和宗座缺出论 · 查看更多 »

尤金三世

真福教宗安日納三世(Beatus Eugenius PP.,),本名Bernardo Pignatelli,於1145年2月15日至1153年7月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尤金三世 · 查看更多 »

尤金四世

教宗恩仁四世(Eugunius PP.,),原名Gabriele Condulmer,於1431年3月3日—1447年2月2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尤金四世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尼可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羅曼諾夫即尼可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儒略曆1868年5月6日-1918年7月4日),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和芬蘭大公,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

新!!: 教宗列表和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三世

教宗尼古拉三世(Nicolaus PP.,約1210年或1220年—1280年8月22日),本名Giovanni Gaetano Orsini,於1277年11月25日—1280年8月2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尼各老三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一世

教宗聖尼各老一世(Sanctus Nicholaus PP.,於858年4月24日—867年11月13日岀任教宗。尼古拉一世宣稱,在有關信仰和道德的領域,教宗對所有的基督徒應該擁有宗主權的權威,甚至涵括皇室成員。 為教宗地位及權勢立下堅固的基礎。.

新!!: 教宗列表和尼各老一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五世

教宗尼古拉五世(Nicolaus PP.,),原名Tomaso Parentucelli,1447年3月6日—1455年3月24日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尼各老五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四世

教宗尼古拉四世(Nicolaus PP.,),本名Girolamo Masci,於1288年2月22日—1292年4月4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尼各老四世 · 查看更多 »

尼科波利斯

#重定向 尼科波尔 (保加利亚).

新!!: 教宗列表和尼科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巴伦西亚王国

#重定向 瓦倫西亞王國.

新!!: 教宗列表和巴伦西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巴勒莫

巴勒莫(Palermo),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島西北部,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人口约130万,面积4992平方公里。.

新!!: 教宗列表和巴勒莫 · 查看更多 »

巴里

巴里(Bari)是意大利南部第二大城市,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326,201人(2001年)。巴里是普利亞大區首府,位處亞得里亞海,也是巴里省的首府。1990年代,巴里的人口发展和国家总趋势一致,不断减少,这有利于城域圈的发展。当时很有必要研究城区:现在这个项目正在进行,有12个市镇选择参与其中,约600,000居民。 城镇包括三个部分:半岛北部建筑密集的老城区市,现在主要的夜生活街区之一,其中有著名的圣尼各老圣殿、圣撒比诺主教座堂(1035年 - 1171年)和斯瓦比亚城堡。.

新!!: 教宗列表和巴里 · 查看更多 »

上阿尔比索拉

上阿尔比索拉(Albisola Superiore),是意大利萨沃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9.02平方公里,人口10595人,人口密度365.1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09004。.

新!!: 教宗列表和上阿尔比索拉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法国

中世纪的法国是指从公元843年法兰克帝国的分裂至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期间的法国,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法兰西的民族认同感最终形成。.

新!!: 教宗列表和中世纪的法国 · 查看更多 »

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義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孔是世俗的仪式,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罗马教皇请示报告。 在道明会建议下,罗马教廷在1645年通过通谕,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但之后在耶稣会的游说下,罗马教廷在1656年,解除了这个禁令。这个风波曾一度使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包括日本和印度的天主教徒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场冲突中,清朝统治者和罗马教廷的几个教皇(包括克勉十一世和克勉十四世)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使得罗马教廷进行了直接干预。虽然到了后期,道明会和方济会已不像当初激烈反对耶稣会的思想,但罗马教廷始终持强硬态度。克勉十一世在1704年下达谕令禁止教徒进行祭祖祭孔的仪式。1742年,本笃十四世重申禁令,并禁止一切的辩论。 在两个世纪后的1939年,罗马教廷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教义的一部分。.

新!!: 教宗列表和中国礼仪之争 · 查看更多 »

丰迪

丰迪(Fondi),是意大利拉蒂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2.26平方公里,人口37279人,人口密度262.0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9007。.

新!!: 教宗列表和丰迪 · 查看更多 »

主顯節

主顯節(επιφάνεια;Epiphany,有出現或顯示之意),正教称為洗礼节,新教稱為顯現日,是一个基督教的重要慶日,以紀念及慶祝主耶穌基督在降生為人後首次顯露給外邦人(指東方三賢士)。主顯節為每年的1月6日,但因不同的教派而有不同的慶日或慶祝方式。.

新!!: 教宗列表和主顯節 · 查看更多 »

东西教会大分裂

#重定向 東西教會大分裂.

新!!: 教宗列表和东西教会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教宗列表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的罗马时期

希腊的罗马时期是希臘歷史中的一段期間,從西元前146年羅馬人佔領科林斯開始,直到君士坦丁一世於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並將該地改稱新羅馬為止。 在羅馬統治時期,不少羅馬皇帝為希臘城市增添了新建築,特別是雅典的古雅典阿哥拉,風之塔遺址亦在其中。此時期希臘人的生活大概與希臘化時代一致。而古羅馬文化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同樣地,許多羅馬皇帝亦有仰慕希臘文化,如尼祿就曾於66年出訪希臘,並參與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另外,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亦崇尚希臘文化,既在雅典衛城外建造了哈德良拱門,又在雅典城建了不少神廟。 同時期基督教開始向希臘和羅馬帝國東部傳播,如聖保羅就曾在第二、三次傳教旅行到馬其頓、帖撒羅尼迦、哥林多和雅典傳教。希臘逐漸成為羅馬帝國內基督教傳播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Category:希臘歷史.

新!!: 教宗列表和希腊的罗马时期 · 查看更多 »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好空氣”),当地華人常略稱為布宜諾市或布市。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直譯:銀之河)南岸、南美洲东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2014年,在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Gran Buenos Aires)有常住人口17,180,000,是拉丁美洲第二大都会区,仅次于大圣保罗地区(2012年19,956,590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La Avenida 9 de Julio)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公尺寬(超過16车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的发源地就在布市的博卡区(La Boca)。 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新!!: 教宗列表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 查看更多 »

布莱拉

布莱拉(Blera),是意大利维泰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92.78平方公里,人口3359人,人口密度36.2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6007。.

新!!: 教宗列表和布莱拉 · 查看更多 »

布雷西亚

布雷西亞(Brescia,;倫巴第語:Brèsa,;Brixia),是意大利伦巴第政区中的一个城市。為小提琴的發源地之一。 該城市是布雷西亞省的行政中心,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之一。因為繼承了古羅馬的建築遺產,城市佈局十分規整,街道大多是直角。其外部還有比羅馬城鎮更大的中世紀城牆。 當地的羅馬廣場和聖薩爾瓦托修道院是世界遺產。.

新!!: 教宗列表和布雷西亚 · 查看更多 »

世界青年日

世界青年日(英文譯名:World Youth Day,--),簡稱世青(WYD),是天主教會為青年族群舉辦的國際節慶活動,由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4年發起。其舉辦的緣由,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世界青年日分為每年聖枝主日在羅馬舉行的「教區級慶典」、和每2至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級慶典」兩種;如無特別指出屆次,一般所稱的「世界青年日」皆是指國際級慶典。世青國際級慶典在全球擇一城市或教區舉辦,一般皆在暑假舉行,時間約一星期,除了禮儀與靈修活動外,也包括各種國際文化與信仰交流活動,每屆均吸引全球各地的教會青年共襄盛舉。.

新!!: 教宗列表和世界青年日 · 查看更多 »

帕尔马公爵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帕尔马公国各统治者的名单。帕尔马公国是一个以意大利城市帕尔马为中心的一个邦国,存在于1545年至1802年及1814年至1860年。大部分帕尔马公爵还兼任皮亚琴察公爵。.

新!!: 教宗列表和帕尔马公爵列表 · 查看更多 »

帕維亞

帕維亞(Pavia,;倫巴第語:Pavia;Ticinum)是意大利倫巴第西南部的一個市鎮,處於提契諾河下游靠近波河交匯處,距離米蘭約。是帕維亞省首府,在568至774年間為倫巴第王國首都。其歷史可追溯到前羅馬時期。市內有義大利境內第四大的主教座堂,帕维亚主教座堂。.

新!!: 教宗列表和帕維亞 · 查看更多 »

三重冕

三重冕(Triregnum)是過去天主教教宗所戴的三層冠冕,由主教冠和三面王冠組成,後有兩條垂帶。 在禮儀中教宗不會戴它,而是放在祭壇上。教宗只會在、向全世界發表「致全城與全球」的祝辭、發表聖座隆重宣言,以及在出場、退場時戴上。.

新!!: 教宗列表和三重冕 · 查看更多 »

乌尔巴诺一世

教宗聖烏爾巴諾一世(Sanctus Urbanus PP.,),222年—230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乌尔巴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乌尔比诺

乌尔比诺(Urbino)是意大利马尔凯地区一座城墙环绕的城市,佩萨罗西南方,坐落在一个倾斜的山坡,保留许多风景如画的中世纪景色(只是稍微受到山下大型停车场的影响)。由于该市引人瞩目的独立的文艺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1444年至1482年,在乌尔比诺公爵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的赞助之下),被列为世界遗产。这里的乌尔比诺大学成立于1506年,是乌尔比诺总主教驻地。该市最著名的名胜为公爵宫(Palazzo Ducale),兴建于15世纪下半叶。.

新!!: 教宗列表和乌尔比诺 · 查看更多 »

亚纳大削三世

教宗達西三世(Anastasius PP.,),本名不詳,於911年9月至913年6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亚纳大削三世 · 查看更多 »

亚拉里克一世

亚拉里克一世(德语:Alarich I;法语:Alaric I;拉丁语:Alaricus,约370年~约410年)西哥特国王(395年~410年在位)。一般认为,他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

新!!: 教宗列表和亚拉里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亞納大削四世

#重定向 達西四世.

新!!: 教宗列表和亞納大削四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三世 Heinrich III(1017年10月28日~1056年10月5日),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六世,1026年~1041年在位),士瓦本公爵(称亨利一世,1038年~1045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39年~1056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1046年加冕)。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之子,1028年即已加冕为其父的共同执政者。 海因里希三世是萨利安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于1041年臣服波希米亚人。1046年,海因里希三世解决了波希米亚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与波兰公爵卡齊米日一世之间的争端。 皇帝对教宗的控制在海因里希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海因里希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宗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蒙特二世被选为新教宗,并为海因里希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海因里希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然而海因里希三世却支持教会的克吕尼改革,正是这一运动奠定了日后教宗权利扩大的基础。 海因里希三世使长期侵扰德国的匈牙利人定居下来,并臣服桀骜不驯的下洛林公爵。.

新!!: 教宗列表和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英格兰)

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他所创立的金雀花王朝是英格兰中世纪最强大的一个封建王朝。从他开始的几位国王也被称作安茹国王,因为英格兰只是他们那没有多少实际统一性的巨大领地的一部分。.

新!!: 教宗列表和亨利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法兰西)

亨利二世(Henri II,),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47年—1559年在位)。弗朗索瓦一世次子,母为法蘭西的克洛德。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昂莱(Saint-Germain-en-laye)。1526年,作为释放被俘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条件之一(参见:帕维亚战役),他曾以王太子的身分送往西班牙当人质。1547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將自己的親信貴族拔擢為權貴高門,譬如把國家大權委於王室總管蒙莫朗西家族和吉斯家族之手,再用兒時玩伴聖安德烈元帥加以制衡。 亨利二世即位后继续进行其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斗争。 亨利二世是一个顽固的天主教徒,法国国内的新教徒遭到他无情的迫害。他在1547年于巴黎高等法院中特设了一个被称为“火焰法庭”的机构来审判新教异端。1555年又因為親信洛林的樞機慫恿成功,亨利下詔各地的官員應對那些被教會判為異端的人進行懲罰,無須審查也不須上訴。此命令因高等法院之抗議而拖到1559年方才正式實行,但很快就因亨利的死亡而使宗教迫害停頓下來。 1559年4月,随着《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的签署,法国与西班牙之间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长期战争终于结束。亨利二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边嫁给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和洛林公国的夏尔三世。他在为女儿的结婚庆典而举行的比武中被苏格兰卫队长蒙哥马利(Gabriel, comte de Montgomery)的断矛刺穿头部,十天后死去。此事在諾查丹馬斯的預言詩中曾被提過。 亨利二世性格憂鬱而虔誠,與西班牙的一連串戰爭讓法國負擔二千萬里弗以上的債務,導致法國不久後的實質破產與王權衰落,連帶促成長達三十多年的法國宗教內戰(胡格諾戰爭),使得法國國力大衰、西班牙趁機稱霸。.

新!!: 教宗列表和亨利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教宗列表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譯亨利四世,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佈“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 他不是这个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的叙任权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新!!: 教宗列表和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库焦诺

库焦诺(Cuggiono),是意大利米兰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8132人,人口密度580.9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15096。.

新!!: 教宗列表和库焦诺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世

教宗聖庇護十世(Sanctus Pius PP.;),原名 Giuseppe Melchiorre Sarto;于1903年至1914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庇護十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PP. ,),原名安布羅吉奧·達米亞諾·阿契爾‧拉蒂(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

新!!: 教宗列表和庇護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二世

可敬的教宗庇護十二世(Venerabilis Pius PP.,),原名尤金·派契利(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天主教會第260任教宗(1939年3月2日—1958年10月9日)。2009年12月19日獲列為可敬者。 任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新!!: 教宗列表和庇護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九世

真福教宗庇護九世(Beatus Pius PP.,),本名喬凡尼·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Giovanni Maria Mastai-Ferretti),1846年6月16日至1878年任羅馬天主教會教宗。庇護九世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長達31年,在任期間召開了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869–1870),確立教宗永無繆誤的道理(Papal Infallibility,指教宗在公告信仰教理上的不能誤,而非教宗永遠正確),由於意大利統一過程中羅馬陷落,會議被迫中止。 庇護九世確立了聖母瑪利亞始胎無染原罪的信理,認定聖母從受孕之初就蒙天主保護,未受原罪污染。庇護九世也為一幅拜占庭聖像頒布了的稱號。 庇護九世是教宗國最後一位君主,在羅馬於1870年被攻陷並被併入意大利王國後,他避居至梵蒂岡內,並自稱為“梵蒂岡之囚”,此後直到1929年各教宗都避居梵蒂岡內。 庇護九世於1878年逝世,他的封聖程序由教宗庇護十世於1907年2月11日開啟,在當時引起了相當的爭議,並在教宗本篤十五世和教宗庇護十一世在任期間關閉數次。在1954年12月7日,教宗庇護十二世重啟了封聖程序,且於1985年7月6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他為可敬者。於2000年9月3日,在確認了以其名義而發生的奇蹟之後,庇護九世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一起被封為真福者,瞻禮日確定在他逝世的日子2月7日。.

新!!: 教宗列表和庇護九世 · 查看更多 »

庇护一世

教宗聖庇護一世(Sanctus Pius PP.,),142年或146年―157年或161年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庇护一世 · 查看更多 »

以弗所

以弗所又译愛菲索斯或艾菲索斯(Ἔφεσος;Ephesus;Efes)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一个大城市,位于加斯他河注入爱琴海的河口(今天属于土耳其)。最初由雅典殖民者建立。傳說圣母玛利亚终老于此。以弗所废墟是土耳其一个著名的旅游点,特别为到土耳其旅游的人开辟从库萨达斯港的游船航线。.

新!!: 教宗列表和以弗所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教宗列表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延内

延内(Jenne),是意大利罗马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1.52平方公里,人口416人,人口密度13.2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8048。.

新!!: 教宗列表和延内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亦稱“荣光女王”(Gloriana)、“賢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譯“好女王貝絲”)。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麗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僅即被父親处死,其婚姻關係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駕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及當時的法律规定,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而把王位传给了简·格雷夫人。爱德华的遺願並沒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当了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的同父异母姐姐而成为女王,聲稱要在優秀顧問的帮助下治理國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上任後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她成为该教会最高领袖,實施。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但她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追求她。随着她的年龄渐长,伊丽莎白因为其未婚而变得知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的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Starkey Elizabeth: Woman, 5.

新!!: 教宗列表和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伊庇鲁斯地区

伊庇鲁斯地区,东南欧的一个地区概念,位于希腊与阿尔巴尼亚交界处。西邻爱奥尼亚海,东依品都斯山脉。该地区最大城市为希腊的约阿尼纳,阿尔巴尼亚部分最大城市则是吉诺卡斯特。 在古代,伊庇鲁斯地区为古希腊的西北部。一战后,伊庇鲁斯地区北部成为阿尔巴尼亚领土,南部则归属希腊。.

新!!: 教宗列表和伊庇鲁斯地区 · 查看更多 »

伯利恆

伯利恒(بيت لحم,意为“肉篮子”;בית לחם,意为“面包房”;Βηθλεέμ;天主教譯白冷)是一座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人口約3萬人。该城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中心。 对于基督教而言,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基督徒团体的地方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移民的原因,该城基督徒团体的规模已有所收缩。根据《圣经》记载,伯利恒也是大卫的出生地和加冕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城外有对犹太教有重要意义的拉结墓。 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在现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仍然拥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区之一。伯利恒都市聚集区包括毗邻的2个城镇:Beit Jala和Beit Sahour,以及Aida和Beit Jibrin难民营。伯利恒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尤其是在圣诞节期间,由于该市拥有圣诞教堂,成为基督徒的朝圣地。伯利恒拥有30多家旅馆和300个手工业作坊。.

新!!: 教宗列表和伯利恆 · 查看更多 »

伯赛大

伯赛大(Bethsaida;;Βηθσαΐδά bēthsaidá;Bet'shayid「house of fishing」) 是一个在新约圣经中提到的地名。现在该地位于以色列。.

新!!: 教宗列表和伯赛大 · 查看更多 »

伽利略·伽利莱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 ;)Drake(1978, p.1).伽利略出生日期用的是儒略曆,當時所有基督教國家都使用這個曆法。義大利及幾個天主教國家於1582年改用公曆。除非特別註明,條目中的日期皆為公曆。,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等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又發表惯性原理阐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会保持不变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Finocchiaro (2007).

新!!: 教宗列表和伽利略·伽利莱 · 查看更多 »

弗罗西诺内

弗罗西诺内(意大利语:Frosinone)位于意大利拉齐奥大区东南部,是弗罗西诺内省的首府。.

新!!: 教宗列表和弗罗西诺内 · 查看更多 »

位格合一

位格合一(ὑπόστασις hypóstasis,Hypostatic union)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观点,其被主流基督论所采纳,并用来表述基督人性和神性在同一位格具有统一性。 在以弗所公会议上,这一教条得到了承认,教会还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根据逻各斯观点,他们宣称基督的人性和神性被统一化。 Category:基督论.

新!!: 教宗列表和位格合一 · 查看更多 »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新!!: 教宗列表和彼得 (使徒) · 查看更多 »

使徒 (基督教)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apostle;羅馬天主教譯為宗徒),基督教名詞,是為某個特殊使命奉召被差派出去的門徒。原意是受差遣者、信差、使者。在基督教教義中,它可以指一種職份,也可以指一種屬靈恩賜。 在對觀福音書中,耶穌選定的十二門徒,也稱十二使徒,是最早被稱為使徒的人。在十二使徒之外,則是自稱為外邦人的使徒的保羅。使徒在早期基督教會中的地位不明,在保羅書信中,經常以使徒來稱呼教會中的人,如巴拿巴、以巴弗提。在《約翰福音》中,使徒與門徒沒有什麼不同,沒有特殊地位與描寫。因此這個稱呼可能可以被使用在教會中的任何成員身上,不限於十二使徒。但在《啟示錄》中,使徒特指耶穌的十二門徒,是教會的根基。 在西元一世紀,由耶穌直接門徒與再傳門徒所形成的早期基督教會,成為基督教歷史的開端。這段時期稱為使徒時代(Apostolic Age),這些使徒的門徒被稱為使徒教父,他們形成的教會被稱為使徒教會(Apostolic see)。.

新!!: 教宗列表和使徒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当选教宗斯德望

選教宗德範(Electus Stephanus PP.,,本名不可考。当选于752年3月23日,卒于752年3月25日)是一位被選為教宗的羅馬神父,作為聖匝加的繼位者。他是歷任教宗在位最短的一個,只有僅僅三天,之後因為中風而突然離世。由於時间太短,使他未能在死前趕及進行主教祝圣儀式,使得许多書籍不承認他為教宗,稱下任教宗德範三世為斯德範二世。在745年,聖匝加提拔他為聖基所恭聖殿領銜堂區的紅衣主教長老,該領銜堂區後來由洛林樞機主教弗雷德里克(Cardinal Frederick of Lorraine)接任,他後來成為教宗司提反九世。 在「宗座年鑑」中提到德範二世(三世)時,附有一道註釋:「聖匝加死時,羅馬神父德範被選為新教宗,但是,由於他隔四天後便死亡,未及參加他的『奉獻禮』,根據教會法此時其任職才真正生效,因此其姓名沒有登記在宗座書籍上,亦不見於其他教宗列表。」Annuario Pontificio 2012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12 ISBN 978-88-209-8722-0), p. 11* 從752年到942年,有八位名為德範的人被選為教宗,包括當選教宗德範,但僅七位有實際統治。在十世紀前沒有用於教宗,因此附於其名後的編號都是經由追贈加上的。在名字後附加編號成為慣例後,第一位名為德範的教宗是司提反九世,他一生中所有的文獻簽名都是「教宗司提反九世(Stephanus Papa Nonus)」。 然而後來直到1975年10月1日還有效的教會法,都把當選當下視為某人成為教宗的時刻,因此德範便被時代錯誤地稱作教宗德範二世。有些作者,但並非全部,從而把之後所有名為德範的教宗編號增加了一位,使得由德範三世至斯德範十世的八位教宗也分別順序稱為德範二世至德範九世。在1961年,他的名字被從「宗座年鑑」中移除。 編號上的分歧也使得這些教宗有兩種編號,所以他們有時也會寫成教宗德範二世(三世)-九世(十世)。這種做法見於「天主教百科全書」、「宗座年鑑」以及「大英百科全書」。.

新!!: 教宗列表和当选教宗斯德望 · 查看更多 »

何諾三世

教宗何諾三世(Honorius PP.,),本名森西欧.萨维利,於1216年7月18日至1227年3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何諾三世 · 查看更多 »

何諾四世

教宗何諾四世(Honorius PP.,),本名Giacinto Bobone,於1285年4月2日至1287年4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何諾四世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圣若翰洗者洗礼堂

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广场的一座天主教宗教建筑,列入乙级宗座圣殿。圣若望洗礼堂是圣母百花圣殿所辖的洗礼用教堂,位于圣殿正西,与后者的西侧主入口相对。 洗礼堂是佛罗伦萨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11世纪祝圣启用。其建筑造型模仿拉特朗圣若望大殿的洗礼堂,为正八棱柱,正西侧加建有高度略低的附属用房。其建筑风格属于罗曼式,但具体建造时间存疑,一说为1059年到1128年。 洗礼堂在正南、正北和正东三面留有出入口,其余五面封闭。入口均设有以青铜镶板装饰的大门,其中东侧大门的浮雕镶板全部镀金,由洛伦佐·吉贝尔蒂设计铸造,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堂之门”,被称为开启了文艺复兴。 但丁等许多文艺复兴领袖和美第奇家族成员,均在此受洗。直到19世纪末,所有佛罗伦萨天主教徒均在此受洗。.

新!!: 教宗列表和佛罗伦萨圣若翰洗者洗礼堂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共和国

佛罗伦萨共和国(Repubblica Fiorentina)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国家,位于今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新!!: 教宗列表和佛罗伦萨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

復活節(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定在猶太人逾越節當日或之後的星期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重生與希望;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教。.

新!!: 教宗列表和復活節 · 查看更多 »

德拉羅維雷

德拉·羅維雷家族(Della Rovere)是一個中世紀義大利貴族家族,發源於利古里亞薩沃納,教宗西斯都四世及儒略二世皆來自此家族。家族的徽章上是一棵金色的橡木,羅維雷(Rovere)在義大利文的意思就是橡木。.

新!!: 教宗列表和德拉羅維雷 · 查看更多 »

保祿六世

真福教宗--(Beatus Paulus PP.,),本名若翰·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Enrica Antonia Maria Montini;於1963年6月21日到1978年8月6日担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保祿六世 · 查看更多 »

保禄一世

教宗聖保祿一世(Sanctus Paulus PP.,),于757年5月29日—767年6月28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保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圣吉莱 (加尔省)

圣吉莱(Saint-Gilles)是法国加尔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尼梅区(Nîmes)圣吉莱县(Saint-Gilles)。该市镇总面积153.73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13735人。.

新!!: 教宗列表和圣吉莱 (加尔省) · 查看更多 »

圣塞韦里纳

圣塞韦里纳(Santa Severina),是意大利克罗托内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2226人,人口密度43.6人/平方公里(2009年)。.

新!!: 教宗列表和圣塞韦里纳 · 查看更多 »

圣安杰洛利莫桑奥

圣安杰洛利莫桑奥(Sant'Angelo Limosano),是意大利坎波巴索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353人,人口密度22.1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70073。.

新!!: 教宗列表和圣安杰洛利莫桑奥 · 查看更多 »

圣安杰洛阿斯卡拉

圣安杰洛阿斯卡拉(Sant'Angelo a Scala),是意大利阿韦利诺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735人,人口密度73.5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64091。.

新!!: 教宗列表和圣安杰洛阿斯卡拉 · 查看更多 »

圣则济利亚圣殿

提伯河西圣则济利亚圣殿(Basilica di Santa Cecilia in Trastevere)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建於5世纪的宗座圣殿及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敬礼圣则济利亚,位于特拉斯提弗列区。.

新!!: 教宗列表和圣则济利亚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灵银行

圣灵银行 (葡萄牙語:Banco Espírito Santo,簡稱BES)是葡萄牙一家私有商业银行,总部位于里斯本。 2011年5月31日,其股票市值达32亿欧元,为葡萄牙最大商业银行。 2011年3月净资产80亿欧元,为葡萄牙第二大私立金融机构。占葡萄牙国内的市场份额的20.3%,拥有210万客户。.

新!!: 教宗列表和圣灵银行 · 查看更多 »

圣索菲亚 (意大利)

圣索菲亚(Santa Sofia)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弗利-切塞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8.56平方公里,人口4,269人,人口密度28.7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40043。.

新!!: 教宗列表和圣索菲亚 (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圣瑞利安莫蒙 (科雷兹省)

圣瑞利安莫蒙(Saint-Julien-Maumont)是法国科雷兹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布里夫拉盖拉尔德区(Brive-la-Gaillarde)梅萨克县(Meyssac)。该市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教宗列表和圣瑞利安莫蒙 (科雷兹省) · 查看更多 »

圣西蒙 (康塔尔省)

圣西蒙(Saint-Simon)是法国康塔尔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奥里拉克区(Aurillac)奥里拉克第四县(Aurillac 4e Canton)。该市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教宗列表和圣西蒙 (康塔尔省) · 查看更多 »

圣阿尔坎杰洛-迪罗马涅

圣阿尔坎杰洛-迪罗马涅(Santarcangelo di Romagna)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里米尼省的一个镇,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21,118人,人口密度467.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99018。.

新!!: 教宗列表和圣阿尔坎杰洛-迪罗马涅 · 查看更多 »

圣葛斯默和达弥盎圣殿

圣葛斯默和达弥盎圣殿(Santi Cosma e Damiano)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和執事級樞機领衔教堂 ,敬礼两位殉道的希腊医生葛斯默及达尼盎,位于帝國議事廣場,又名“和平市集广场”(Forum of Peace)的废墟上。 古罗马基督教化以后,在527年,東哥德人国王狄奧多里克大帝和他的女儿Amalasuntha,将和平市集广场的图书馆以及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为自己309年死去的儿子羅慕陸斯(Valerius Romulus)所建庙宇的一部分赠送给教宗斐理斯四世。教宗合并两座建筑物,兴建敬礼圣葛斯默和达弥盎的教堂,在此附近,有古代异教敬拜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孪生兄弟的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神庙。 1632年,教宗乌尔班八世下令修葺此堂,将地面抬升了7米,以防止渗水。 拱壁中央的6-7世纪拜占庭镶嵌画,描绘启示录“巴路西亚”(基督再临)的情景,右侧是圣伯多禄引荐葛斯默和圣戴多禄(St Theodore),左侧是圣保禄引荐达尼盎和斐理斯四世,后者呈献本教堂模型。.

新!!: 教宗列表和圣葛斯默和达弥盎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或神庙骑士团,正式全名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Pauperes commilitones Christi Templique Solomonici),是存在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军事修士会,乃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其成员称为“圣殿骑士”,而高级成员则获许穿着骑士团标志性的绘有红色十字之白色长袍。圣殿骑士团曾是欧洲历史上最富有和强大的天主教军事修士会之一,并且在其存在的近两百年中对中世纪的欧洲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圣殿骑士团创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之後,主要由信奉天主教法国骑士组成。其首领最初駐紮在阿克萨清真寺的一角,該寺位於耶路撒冷圣殿山,传说是建在所罗门王的神殿(The Temple Of Solomen)之上,因此得其團名。1129年,圣殿骑士团得到罗马教廷正式支持,擁有诸多特权,遂迅速增长其规模、勢力和财富,甚至发展出最早的银行业。 圣殿骑士团和十字军的命運密切相关。1291年,圣地陷落,他們失去根据地,最终淪为法王腓力四世為解決財務問題的牺牲品。1307年,其众多成员在法国被捕,残酷审讯後以異端罪名处以火刑。 1312年,身處亞維農教廷的教宗克雷芒五世被腓力四世施压,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此一活跃將近两世纪的宗教軍事组织,从此在欧洲主要地区销声匿迹,其悲剧性结局則催生許多相关的传说和文学作品。.

新!!: 教宗列表和圣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圣母蒙召升天

#重定向 圣母升天.

新!!: 教宗列表和圣母蒙召升天 · 查看更多 »

圣母无染原罪

圣母无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称圣母无原罪始胎、圣母始胎无染原罪,是天主教有关圣母玛利亚的教义之一,正式确立于1854年12月8日。东正教和大多新教教派都不接受这个教义。.

新!!: 教宗列表和圣母无染原罪 · 查看更多 »

北方十字军入侵

北方十字军戰役或称为波罗的十字军戰役为由丹麦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德意志的宝剑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和他们的盟友針对北欧波罗的海东南部异教地區所发起的軍事征服。瑞典和德意志为反对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而发起的战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军戰役的一部分。 这些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時就被称為十字军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纪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称为十字军戰役。波罗的海东部因为军事征服而改变:首先是利沃尼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然后是瑟米利亚人、库尔兰人、普鲁士人和芬兰人,都被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伙击败、洗礼、占领,甚至有時候灭绝。.

新!!: 教宗列表和北方十字军入侵 · 查看更多 »

僵尸审判

僵尸审判,亦称“僵尸会议”(Synodus Horrenda)是西元897年1月在拉特朗圣若望大殿举行的一场对已故罗马天主教教宗福慕(Formosus)遗体的宗教会议。审判由福慕的继任者斯德望六世。斯德望六世指控福慕犯有伪证罪,將其遺體挖出,著上教皇法袍,並加以審訊,在审判结束之后,斯德望宣告福慕的当选为非法,剥夺其教宗身份,撤销他所发布的通諭、教令,並砍掉他遺體用以主持圣礼的手指,將其遺體投入墓穴,后又投入臺伯河。僵尸审判作为中世纪教廷最为骇人听闻的片段之一而载入史册。.

新!!: 教宗列表和僵尸审判 · 查看更多 »

利奥十三世

教宗良十三世(Leo PP.,),本名文森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Vincenzo Gioacchino Raffaele Luigi Pecci),於1878年2月20日至1903年7月20日出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七世

教宗利奧七世(Leo PP.,),於936年1月3日至939年7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七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九世

教宗聖利奧九世(Sanctus Leo PP.,),本名Bruno von Egisheim-Dagsburg,於1049年2月12日—1054年4月19日期間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九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五世

教宗利奧五世(Leo PP.),死于903年,於903年7月3日—903年9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五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八世

教宗利奧八世(Leo PP.,),本名不详,於963年12月6日至965年3月1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八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六世

教宗利奧六世(Leo PP.,),一位罗马人,928年接替若望十世(914–928年在位)岀任教宗。他在位期间仅7个月出头;具体日期无考。他由德範八世(928–931年在位)接替。他是PrimiceriusChristopher的儿子,并在被选为教宗之前拥有圣苏撒纳堂(St.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六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四世

#重定向 利奥四世 (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奥四世 · 查看更多 »

利奧十二世

#重定向 利奥十二世.

新!!: 教宗列表和利奧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列塞庇护十世村

列塞庇护十世村(Riese Pio X),也称列塞,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特雷维索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0.74平方公里,人口10923人,人口密度355.3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6068。 城市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教宗庇护十世。 R Category:特雷维索省市镇.

新!!: 教宗列表和列塞庇护十世村 · 查看更多 »

切卡诺

切卡诺(Ceccano),是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60.5平方公里,人口22843人,人口密度377.6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60024。.

新!!: 教宗列表和切卡诺 · 查看更多 »

切塞纳

切塞纳(意大利语:Cesena)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弗利-切塞纳省的一座城市,位于萨维奥河畔,距离亚得里亚海约15公里,面积249.47平方公里,人口97,484人(2011年)。.

新!!: 教宗列表和切塞纳 · 查看更多 »

切莱利古雷

切莱利古雷(Celle Ligure),是意大利萨沃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9.62平方公里,人口5456人,人口密度567.2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09022。.

新!!: 教宗列表和切莱利古雷 · 查看更多 »

切萨雷·波吉亚

切萨雷·波吉亞(Cesare Borgia;César Borja,1475年9月13日或1476年4月-1507年3月11日),瓦倫提諾公爵,是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軍官、貴族、政治人物和樞機;是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與情婦瓦諾莎·卡塔內之子。 切薩雷(Cesare,與古羅馬的--服者凱撒同名,意大利语发音为切薩雷)在加入教廷、晉身樞機以及弟弟喬凡尼逝於1498年以後,他成為教廷史上第一位在任內辭職的樞機。隨後其父將教宗國內的一部份領土分賜給他做領地。惟其父逝世後,他無法長久保有權勢和尊位。後來因故入獄並越獄後,他死於西班牙,死前經歷戰鬥。.

新!!: 教宗列表和切萨雷·波吉亚 · 查看更多 »

创世纪 (壁画)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 这幅巨型壁画创作于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期间,历时长达4年多。画面面积达14x38.5平方米,画题均取材于《圣经》的开头部分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见《创世纪》)。分别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創造亞當》,《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画面由以上9幅中心画面和众多装饰画部组成,共绘有343个人物。.

新!!: 教宗列表和创世纪 (壁画) · 查看更多 »

和平于世

《和平于世》(Pacem in Terris),全称为《论在真理、公正、仁爱、自由中建立普世和平》,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3年4月11日发布的通谕,它仍是20世纪最著名的通谕之一。 该通谕的名称,来自于其开头:“和平于世,乃是各时代所有人都最为渴求之事,只有谨守上帝所订立的秩序,方能牢固地在世间实现和平。”在该通谕中,若望二十三世对当时的政治情况作出了反应。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之中,两年前柏林墙建立,数月前前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教宗在该通谕中阐述道:冲突不应靠诉诸武力来解决,而应该靠谈判。他进一步强调尊重人权的重要性,这是基督教对人的理解的核心结果。《和平于世》是教宗第一次在通谕中提到了“全人类的善良意志”,而非仅提天主教的信仰。.

新!!: 教宗列表和和平于世 · 查看更多 »

哲罗姆

#重定向 耶柔米.

新!!: 教宗列表和哲罗姆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五世

教宗亞德良五世(Hadrianus PP.,8月18日),本名Ottobuono de' Fieschi,於1276年7月11日到1276年8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哈德良五世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六世

教宗亞德六世(Hadrianus PP.),原名Adrian Florisz.

新!!: 教宗列表和哈德良六世 · 查看更多 »

哈蒂瓦

克萨蒂瓦(西班牙语:Xàtiva),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自治区巴伦西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总人口25736人(2001年),人口密度334人/平方公里。.

新!!: 教宗列表和哈蒂瓦 · 查看更多 »

儒略二世

教宗儒略二世(Iulius PP.,),原名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於1503年11月28日—1513年2月21日岀任教宗。他是教宗思道四世的侄子,同樣出身德拉·羅維雷家族。1506年1月22日,儒略二世組建了至今已五百多年歷史的瑞士近衛隊。.

新!!: 教宗列表和儒略二世 · 查看更多 »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新!!: 教宗列表和儒略曆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德·美第奇

凯瑟琳·德·美第奇(,意大利语原名为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i,即卡特里娜·玛丽亚·罗莫拉·迪·洛伦佐·德·美第奇,法语名稱Catherine de Médicis,即卡特琳·德·美第奇)。法国王后。她是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和随后3个国王的母亲。.

新!!: 教宗列表和凯瑟琳·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公历

#重定向 格里曆.

新!!: 教宗列表和公历 · 查看更多 »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新!!: 教宗列表和共济会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世

教宗克勉十世(Clemens PP.,),原名Emilio Bonaventura Altieri,於1670年4月29日至1676年7月2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十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三世

教宗克勉十三世(Clemens PP.,),原名Carlo della Torre Rezzonico,在位期間:1758年7月6日—1769年2月2日。.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一世

教宗克勉十一世(Clemens PP.,),原名Giovanni Francesco Albani,在位期間:1700年11月23日—1721年3月19日。.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二世

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s PP.,),原名Lorenzo Corsini,在位期間:1730年7月12日—1740年2月6日。.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四世

教宗克勉十四世(Clemens PP.),,原名Giovanni Vincenzo Antonio Ganganelli,在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當選成為教宗,1769年5月19日—1774年9月22日出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十四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七世

教宗克勉七世(Clemens PP.,),原名朱利奥·迪·朱利亚诺·德·美第奇(Giulio di Giuliano de' Medici),1513至1523年间担任樞機主教,1523至1534年担任教宗。 克勉七世是利奧十世之弟,在他的父亲朱利亚诺·德·美第奇被刺身亡后一个月出生,由他的伯父洛伦佐·德·美第奇抚养长大。.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七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三世

教宗克勉三世(Clemens PP.,,),本名Paulino Scolari,於1187年12月19日—1191年3月2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三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一世

#重定向 克莱孟一世.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九世

教宗克勉九世(Clemens PP.,),原名Giulio Rospigliosi,於1667年6月26日至1669年12月9日岀任教宗。 在他兩年任期內沒有值得注意的成就,在羅馬教廷與荷蘭天主教神學家康留斯·詹森爭執期間,法國教會拒絕譴責詹森。在亞琛的戰爭中,教皇克勉九世擔任斡旋人,周旋在法國、西班牙、英國和荷蘭之間。他在1669年逝世。.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九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二世

教宗克勉二世(Clemens PP.,),本名Suidger,於1046年12月25日—1047年10月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八世

教宗克勉八世(Clemens PP.,),原名Ippolito Aldobrandini,於1592年1月30日—1605年3月3日岀任教宗。 他曾为咖啡祝福,改变了欧洲基督徒不喝咖啡这种穆斯林饮料的历史。.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八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六世

教宗克勉六世(Clemens PP.,),原名Pierre Roger,於1342年5月7日—1352年12月6日岀任教宗。他是本篤會產生過的24位教宗之一。死於中世紀黑死病。.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六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四世

教宗克勉四世(Clemens PP.,1190年至1200年间某年的11月23日—1268年11月29日),本名Gui Faucoi le Gros,於1265年2月5日—1268年11月29日岀任教宗,是第7位法國籍教宗,而在他死後,發生了教會史上最著名且長達三年時間的宗座從缺期。.

新!!: 教宗列表和克雷芒四世 · 查看更多 »

勒蓬德蒙特韦尔

勒蓬德蒙特韦尔(Le Pont-de-Montvert)是法国洛泽尔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弗洛拉克区(Florac)勒蓬德蒙特韦尔县(Le Pont-de-Montvert)。该市镇总面积90.25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278人。.

新!!: 教宗列表和勒蓬德蒙特韦尔 · 查看更多 »

图赖讷

图赖讷(法语:Touraine),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行省(行省这一行政区划已于1789年被取消),首府为图尔。1790年在法国大革命进行的过程中建立了省这一新的行政单位,原图赖讷行省被分为3个省:安德尔-卢瓦尔省、卢瓦尔-谢尔省和安德尔省。.

新!!: 教宗列表和图赖讷 · 查看更多 »

四殉道堂

四殉道堂(Basilica dei Santi Quattro Coronati)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宗座圣殿與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或5世纪,供奉4位匿名殉道圣人。它位于安静的绿色地带,介于罗马斗兽场和拉特朗聖若望大殿之间,有两个院落、枢机府连同圣西佛斯小堂、修道院。 这4位匿名殉道圣人是拒绝敬拜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像的士兵,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下令处死。殉道者的尸体被教宗美基德和圣塞巴斯弟盎埋葬在四英里处的圣玛策林和圣伯多禄墓窟。美基德决定殉道者的名字是克劳狄斯、Nicostratus, Simpronianus和Castorius,加上第五位Simplicius,他们是潘诺尼亚省的五位殉道的石匠。这些殉道者后来证实是来自阿尔巴诺的四位殉道者:塞維魯、塞維裏安、加保福和維多利諾。殉道者的尸体保存在地穴中的四个古石棺内。据称其中一位殉道圣人的头颅埋葬在希腊圣母堂。.

新!!: 教宗列表和四殉道堂 · 查看更多 »

四河喷泉

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坐落于意大利罗马纳沃纳广场中心。喷泉由济安·贝尼尼设计,建于1651年,是巴洛克艺术高峰期的代表作。 四河喷泉代表文艺复兴时代地理学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条大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

新!!: 教宗列表和四河喷泉 · 查看更多 »

倭马亚王朝

奧米亞王朝(أمويون),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是由奧米亞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从661年至750年,该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

新!!: 教宗列表和倭马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皮亚琴察

亚琴察(意大利语:Piacenza,拉丁语:Placentia)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的一座城市,它是皮亚琴察省的省会。作为地区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它设有天然气及石油提炼厂。此外它还生产水泥、食品、塑料、皮具以及农业机械。附近有一座空军基地。2013年的人口为100,413人。.

新!!: 教宗列表和皮亚琴察 · 查看更多 »

皮科罗米尼家族

科罗米尼家族(Piccolomini)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家族之一。是锡耶纳商人家族,拥有一个发达的商业网络,从港口城市热那亚和威尼斯,一直延伸到法国和德国。他们还在不动产上有重要投资。.

新!!: 教宗列表和皮科罗米尼家族 · 查看更多 »

皮恩扎

恩扎(Pienza)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锡耶纳省的一个市镇,毗邻蒙塔尔奇诺,被称为“文艺复兴都市生活的试金石”。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

新!!: 教宗列表和皮恩扎 · 查看更多 »

矮子丕平

子丕平(Pépin le Bref,),又称丕平三世(Pépin III),是公元751年至768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一称出现在后期史书中,应该是因为他身材矮小,因Bref在当时法语实意为court,短小之意。丕平是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他的兒子是中世纪使法蘭西成為強權國家的查理大帝。西元768年9月24日,丕平因水肿病死在巴黎,他在過世前將权力转移给儿子查理和卡洛曼一世。.

新!!: 教宗列表和矮子丕平 · 查看更多 »

玫瑰经

《玫瑰经》(Rosarium Virginis Mariae),于15世纪由聖座正式颁布,是天主教徒用於敬禮圣母玛利亚的禱文。“玫瑰经”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osarium”,意为“玫瑰花冠”或“一束玫瑰”。“Rosa”意为玫瑰。此名是比喻连串的祷文如玫瑰馨香,敬献于天主与圣母身前。.

新!!: 教宗列表和玫瑰经 · 查看更多 »

玛理诺一世

教宗馬林一世(Marinus PP.,本名、生卒地、生年不詳,884年5月15日卒於羅馬),於882年12月16日—884年5月1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玛理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玛理诺二世

教宗馬林二世(Marinus PP.,),本名不詳,於942年至946年出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玛理诺二世 · 查看更多 »

理诺

教宗聖理諾(Sanctus Linus PP.,),為羅馬公教會羅馬城第二任教會領導者。羅馬天主教會視其為承繼聖伯多禄的第二任教宗。但一些新教學者視其為第一任羅馬主教,由聖保祿任命,記於使徒宪典(Apostolic Constitutions)。.

新!!: 教宗列表和理诺 · 查看更多 »

琉息太尼亞

琉息太尼亞(Lusitania,又譯路西塔尼亞、盧西塔尼亞、盧士坦尼亞)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琉息太尼亞的範圍約在今日的葡萄牙及西班牙西部的一部份(特別是埃斯特拉馬度拉自治區)。該省得名自盧西塔尼人(Lusitani或Lusitanian)。盧西塔尼人的起源未知,。.

新!!: 教宗列表和琉息太尼亞 · 查看更多 »

神庙遗址圣母堂

庙遗址圣母堂(Basilica Sanctae Mariae supra Minervam,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重要的天主教道明会教堂,具有次级圣殿的地位。也是科爾馬克·墨菲-奧康納司鐸級樞機的領銜教堂 。.

新!!: 教宗列表和神庙遗址圣母堂 · 查看更多 »

神仆

#重定向 神僕.

新!!: 教宗列表和神仆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教宗列表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僕

僕(Servus Dei;Servant of God),即神的僕人,在許多宗教中都使用的稱號,也用來表彰他們信徒的虔誠。在天主教會中,稱為天主之僕,是一個特別的稱號,是天主教封聖程序中對於確認生前信仰虔誠的候選者的稱呼,在此之後有可能被進一步授與可敬者、真福者封號,最後得以封聖。在東方正教會中,所有的信徒都被稱為神僕。 希伯來文名字奧巴底亞(עבדיה,Obadiah),阿拉伯文名字阿布度拉(عبد الله,;Abdullah或Abdallah),德文名字歌德沙克(Gottschalk),原義都是神的僕人。.

新!!: 教宗列表和神僕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教宗列表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禁書目錄

《禁書目錄》(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是一份禁书目錄,收录了曾被羅馬教廷判定為具「危險性」或內容有害於天主教徒的信仰和道德的書籍。凡在《禁書目錄》之列的書籍或著作,都嚴禁印刷、進口和出售。《禁書目錄》是審查制度的衍生物,用于防止信徒閱讀到被天主教會認為不道德、含有錯誤神學觀點和導致腐敗行為的書籍。《禁書目錄》於1559年首度發表,共32修訂版,1966年6月14日被教宗保祿六世廢止。.

新!!: 教宗列表和禁書目錄 · 查看更多 »

福音书

福音書(Gospel,Ευαγγέλιο;唐朝景教譯「阿思瞿利容經」)是以記述耶穌生平與復活事蹟為主的文件、書信與書籍。在基督教傳統中,它通常意指《新約》聖經中的內容。更狹義的說法,則是專指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但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對福音書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福音書已經失傳,如《希伯來福音書》;有些福音書則被主流教會認定是偽經,如《巴拿巴福音》、《多馬福音》、《猶大福音》、《雅各福音書》等。.

新!!: 教宗列表和福音书 · 查看更多 »

禧年 (基督教)

禧年(Iobeleus,יובל ,Jubilee),又稱為聖年(Holy year),是基督教中特別年份,世人的罪在這個年份中會得到寬恕。根據舊約聖經《肋未紀》中的規定,猶太人建立了禧年的傳統,後被基督教會沿襲。在天主教中,禧年的到來由教宗宣布。目前天主教會固定每25年舉行一次,教宗也可以自行指定某年份為禧年。.

新!!: 教宗列表和禧年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科莫

科莫(Como),城市名,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城市,因坐落于科莫湖畔而得名,有“丝绸城”之称。位于意大利米兰北部四十公里靠瑞士边境处,交通方便。有电器、银器与搪瓷等工业,是通向瑞士的铁路交点与旅游中心。有建于1215年的市政厅、十四世纪的大理石教堂等哥特式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国立丝绸学院与丝绸研究所。但真正让科莫闻名于世的是其历史悠久的丝绸工业(始于1510年)和科莫湖。 科莫市是意大利的丝绸之乡,科莫的拉蒂基金会收藏了4000万翩丝绸片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丝绸史。.

新!!: 教宗列表和科莫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所組成的聯軍,為搶下被回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亚细亚墜水而死,德軍隨即撤退。英法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前进到耶路撒冷。不久之後,英法聯軍的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軍隊。由於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決定撤退。此後,埃及苏丹薩拉丁與十字軍立約,准許非武装的基督徒朝聖者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新!!: 教宗列表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教宗列表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一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325年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尼西亞(今 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乃基督教歷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現今普遍基督教會接納的傳統教義。在基督教被國教化過程中,會議亦為關鍵之一。.

新!!: 教宗列表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二次十字军东征(1145年-1149年)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成功占領耶路撒冷之后,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國的请求與教廷號召,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领发起保衛聖地耶路撒冷的軍事行動。 1144年,由于塞尔柱突厥人于占领埃德薩,逼近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领下发起,從歐洲出發东征。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實力大損。成功抵達聖地的十字軍以法軍為主力,但這些十字军部隊攻占大马士革的行動也落了空,因此此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而後續反十字軍的穆斯林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統一。西元1187年,薩拉丁所率領的穆斯林在哈丁戰役擊敗了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兩年後,十字軍國家只剩下三個。之後為搶下被伊斯蘭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西歐國家引发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新!!: 教宗列表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紐曼會議,是天主教會第21次大公會議,也是距今最近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第21次大公会议。起初,人們以為它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續會,但後来羅馬教廷作出了澄清了:它將是另一次新的大公會議,取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在1959年6月29日所颁布的《忝登伯鐸寶座》通谕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出此次大公會議的目標將會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纪律」。 本次會議最其重要的結果,即是認同被傳教國之傳統可以與天主教、基督教相容,且可以互相援引,令使爭議三百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畫下句點,並且將所謂的《利瑪竇規矩》予以尊重。.

新!!: 教宗列表和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是受教皇所支配的最後一次十字軍。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議,宣佈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 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卡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邁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適逢此時,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終打開了勝利之門。 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戰役中,穆斯林军队藉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終告失败。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教宗列表和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軍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轉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札达尔)。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札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羅總督幫他奪回东罗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东罗马國內的糾紛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 大戰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別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结束8年后(1212年),传说有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支队伍实际上并不是由儿童,而是由流浪汉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人成功到达圣地,其中有一些人没能回家而被贩卖为奴。.

新!!: 教宗列表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 ,),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布奥纳罗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麥開蘭基羅」、「米高安哲奴」、「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多纳泰罗並稱「文藝復興藝術四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聖伯多祿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1564年在罗马去世,时年88岁。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水星上位於45.0°S,109.1°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纪念。.

新!!: 教宗列表和米开朗基罗 · 查看更多 »

米兰公国

米兰公国是1395年至1797年间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国家。公国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分权实体,公国先后由数个王朝统治,多数是意大利以外的势力。虽然公国的领土多个世纪以来不断变更,但公国领土主要是伦巴第大部,包括古意大利王国的中心米兰和帕维亚。直至16世纪帕尔马自行建立公国前,帕尔马亦是公国的一部分。.

新!!: 教宗列表和米兰公国 · 查看更多 »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米蘭敕令(,,又譯作米蘭詔令、米蘭諭旨或米蘭詔書)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於意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詔書宣佈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戴克里先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而基督教也開始了與帝國政府的政權合流。.

新!!: 教宗列表和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 查看更多 »

索姆马隆巴尔多

索姆马隆巴尔多(Somma Lombardo),是意大利瓦雷泽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17226人,人口密度574.2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12123。.

新!!: 教宗列表和索姆马隆巴尔多 · 查看更多 »

索托伊尔蒙泰

索托伊尔蒙泰(Sotto il Monte,意为在山下),官方名称为索托伊尔蒙泰焦万尼二十三世(Sotto il Monte Giovanni XXIII),是意大利贝加莫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12平方公里,人口4118人,人口密度804.3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16203。.

新!!: 教宗列表和索托伊尔蒙泰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對立教宗约翰二十三世(拉丁文:Antipapa Ioannes XXIII,),一译若望二十三世,原名巴尔达萨雷·科萨(Baldassarre Cossa),意大利人,是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由选出的一位教皇(1410-1415年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 查看更多 »

纳沃纳广场

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是意大利罗马的一个广场。此处原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图密善竞技场,15世纪末辟为市场。纳沃纳广场以巴洛克艺术著称。济安·贝尼尼设计了广场中间著名的四河喷泉(1651年);伯罗米尼和拉依纳尔迪设计了圣依搦斯蒙难堂(Sant'Agnese in Agone);科尔托纳的彼得罗设计了潘菲利宫(Palazzo Pamphilj)的画廊。 在丹·布朗于2000年出版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将四河喷泉列为“科学祭坛”之一。2008年6月,朗·霍华在此拍摄同名电影。.

新!!: 教宗列表和纳沃纳广场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三世

真福教宗維篤三世(Beatus Victor PP.,约1026年-1087年9月16日),本名Dauferio,拉丁化为Dauferius,於1086年5月24日至1087年9月16日岀任教宗。 V V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维克托三世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二世

教宗維篤二世(Victor PP.,約1018年—1057年7月28日),本名Gebhard Graf von Calw,出身于神圣罗马帝国,於1055年4月13日至1057年7月2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维克托二世 · 查看更多 »

维朗德罗 (吉伦特省)

维朗德罗(Villandraut)是法国吉伦特省的一个市镇,属于朗贡区(Langon)维朗德罗县(Villandraut)。该市镇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954人。.

新!!: 教宗列表和维朗德罗 (吉伦特省) · 查看更多 »

罗萨诺

罗萨诺(Rossano),是意大利科森扎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9平方公里,人口38123人,人口密度255.9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78108。.

新!!: 教宗列表和罗萨诺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教宗列表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建城纪年

罗马建城纪年(Ab urbe condita,简作AUC、a.u.c. 或 a.u),是古罗马时期历史学家所用的纪年法之一。“Ab urbe condita”在拉丁文中意为“从(罗马)城建立起”。通常将始年定在公元前753年。文艺复兴时代的著者有时会使用罗马纪年,这给人以罗马人经常用罗马纪年的错误印象。事实上,现代历史学家比罗马人更常用罗马纪年。.

新!!: 教宗列表和罗马建城纪年 · 查看更多 »

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Medici, ;),或译为麥地奇家族、梅迪奇家族、梅迪契家族、--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歐洲擁有強大势力的名門望族。 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上紅色的球代表金幣,又有说美第奇的红球是美第奇为查理曼服务的祖先阿伟拉多盾牌上被击打形成的凹槽。 美第奇家族的红球的具体数量从未统一,不过最多不超过八颗,其上的蓝色金鸢花球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一(Louis XI)的御赐。 美第奇家族的财富、势力和影响源于经商、从事羊毛加工和在毛纺同业公会中的活动。然而真正使美第奇发达起来的是金融业务。美第奇银行是欧洲最兴旺和最受尊敬的银行之一。美第奇家族以此为基础,开始是银行家,进而跻身于政治家、教士、贵族,逐步走上了佛罗伦萨,意大利乃至欧洲上流社会的巅峰。 在这名門中曾產生了四位教宗(其中庇護四世來自米蘭的美第奇家族,與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是遠親)、多名佛羅倫斯統治者及托斯卡纳大公,两位法兰西王后,和其他一些歐洲王室成員。.

新!!: 教宗列表和美第奇家族 · 查看更多 »

羔羊頌

《羔羊颂》(Agnus Dei,意为“神的羔羊”),是天主教會羅馬禮的彌撒、圣公宗高派教会的聖餐禮、信义宗教會和西儀東正教會的礼拜仪式禮儀中的一部分,在分餅禮同時被唱或說出,被用作祈禱文,內容是崇拜者向神的羔羊耶穌祈求和平。.

新!!: 教宗列表和羔羊頌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教宗列表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教宗列表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真加

真加(Genga),是意大利安科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2.35平方公里,人口1957人,人口密度27.0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42020。.

新!!: 教宗列表和真加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

热那亚(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屬於利古里亞大區,是該大區首府,並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

新!!: 教宗列表和热那亚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Repúbrica de Zêna /re'pybrika 'de 'ze:na/,Res Publica Ianuensis,Repubblica di Genova;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新!!: 教宗列表和热那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熙笃会

熙笃会(拉丁文:Cistercenses;英文:Cistercians,简称:OCist)是一个天主教修会,遵守圣本笃会规,但是反对当时的本笃会,属于修院改革势力。平时禁止交谈,故俗称「哑巴会」。熙笃会主张生活严肃,重个人清贫,终身吃素,每日凌晨即起身祈祷。他们在黑色法衣里面穿一件白色会服,所以有时也被称作「白衣会」、「白衣修士」。.

新!!: 教宗列表和熙笃会 · 查看更多 »

特鲁瓦

大鼻市(法语:Taäbē)位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塞纳河畔,是奥布省的首府。在中世纪时期,大鼻市是重要贸易城市,金衡制(Troy Weight)即得名于此。 世界著名品牌“鳄鱼”的拥有者拉科斯特衬衫公司总部和大鼻市足球俱乐部都位于该市。.

新!!: 教宗列表和特鲁瓦 · 查看更多 »

隆格多克

隆格多克(法語:Languedoc)是法國南部一地區,也是法國歷史上的行省,首府是蒙彼利埃。13世紀併入法國,其地域大致屬於今日的隆格多克-魯西永大區。.

新!!: 教宗列表和隆格多克 · 查看更多 »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是法國的军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国的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兰西王国軍隊對抗英格兰王国軍隊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以火刑。 貞德生前不識字,是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少女。传说在她16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天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兰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為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后帶兵多次打敗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兰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鲁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兰军队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将贞德封为圣女。 貞德成為后世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從拿破崙時代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常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眾多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馬克吐溫、柴可夫斯基、蕭伯納與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新!!: 教宗列表和聖女貞德 · 查看更多 »

聖人曆

聖人曆是基督教整理教會年曆的傳統方法。把每一天和一個或多個聖人聯繫起來,而叫這天做聖人的瞻礼(feast day)。這個系統源起於非常早期的基督教傳統,在殉道者逝世的日子或者在天堂出生的日子,每年紀念殉道者,於是拉丁文稱做:dies natalis(出生的日子)。.

新!!: 教宗列表和聖人曆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Banister Fletcher, the renowne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calls it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est of all churches of Christendom" in.

新!!: 教宗列表和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廣場

聖伯多祿廣場(Piazza San Pietro),亦譯聖彼得廣場,位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前,長340公尺,寬240公尺,由貝爾尼尼設計,是羅馬最著名的廣場。整個廣場有兩重的巴洛克式柱廊圍繞。.

新!!: 教宗列表和聖伯多祿廣場 · 查看更多 »

聖餐禮

聖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禮儀。基督徒認為,聖餐的直接根據來自《新約聖經》。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上死的晚上當時以色列是以天黑為一天的開始,到第二次天黑之間為一天,所以為同一天的晚餐。用現代以0:00為一天開始,24:00為結束的觀點來看,是前一天晚上。,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 在基督教會建立之後,舉辦聖餐禮逐漸制度化。根據聖經的記載,哥林多教會在領聖餐時的態度不夠嚴謹,使徒保羅立即加以糾正() 。 天主教將聖餐稱為聖體聖事,為七件聖事之一,並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神學術語中稱之為「」,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新!!: 教宗列表和聖餐禮 · 查看更多 »

達爾馬提亞

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文:Dalmacija,英文:Dalmatia),克羅埃西亞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地區,東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维那。以屋大维时代罗马的達爾馬提亞命名。 此地區由西北的拉布島橫跨至東南方的科托爾灣,還包括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各個島嶼,如 赫瓦爾島、維斯島、科爾丘拉島、布拉奇島、帕島和姆列特島等。 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是本區的主要都市。 D.

新!!: 教宗列表和達爾馬提亞 · 查看更多 »

達馬蘇斯二世

教宗達甦二世(Damasus PP.,,本名Poppo,於1048年7月17日至1048年8月9日岀任教宗。 他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八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四日,他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提名因而當選成為教宗,未當選時是Brixen的主教。傳言他對亨利三世不忠導致被毒害,更有可能是死於瘧疾。 D Category:德國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達馬蘇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萨尔扎纳

萨尔扎纳(Sarzana),是意大利拉斯佩齐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4.23平方公里,人口21698人,人口密度633.9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11027。.

新!!: 教宗列表和萨尔扎纳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公国

萨克森公国,中欧古国,领土大概涵盖了不来梅、汉堡、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现代德语国家地区,和萨安州和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 804年,查理曼大帝透过萨克森战争把萨克森地区纳入到法兰克帝国的版图内。843年,凡爾登條約签订,他的孙子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为东法兰克国王,从而开启了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他的继任者即著名的奥托大帝。1156年亨利三世,即狮子亨利,兼领了巴伐利亚。1174年,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了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萨克森公爵也被剥夺,继任萨克森公爵的是伯恩哈德三世。1356年1月10日的“1356年金玺诏书”将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拿破仑在1806年将萨克森升为王国。.

新!!: 教宗列表和萨克森公国 · 查看更多 »

萨韦尔丹 (阿列日省)

#重定向 萨韦尔丹.

新!!: 教宗列表和萨韦尔丹 (阿列日省) · 查看更多 »

萨莫奈

萨莫奈(Samnium,Samnio),又译为萨谟奈、萨莫尼乌姆等,是罗马时代位于意大利中部到南部的山岳地区,居住着萨莫奈人。尽管这一名称一直流传至今,其现今的领土范围只是当时的一小部分。萨莫奈是罗马人对其的称呼,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Safinim,把自己称为Safineis,都是奥斯坎语中的词汇。不过并非所有的萨莫奈人都说奥斯坎语,所有奥斯坎语的使用者也并不都住在萨莫奈。 古代学者对萨莫奈的边界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的范围也一直在改变。对萨莫奈边界的主流划分是指公元前600年至前290年奥斯坎语使用者全盛时期的边界,为罗马共和国所了解。而后来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其官方声明Discriptio Italiae中所定的边界现已失传,不过老普林尼对意大利的描述就是以其为蓝本的。当时奥斯坎语已灭绝,公元前290年起萨莫奈就已不再是独立国家了。奥古斯都将意大利划分为十一个区,萨莫奈为第四区。不过其范围包括之前不属萨莫奈的地区,同时也去除了原属萨莫奈的许多地区。古代的萨莫奈被包含在奥古斯都所划分的三个区之中。.

新!!: 教宗列表和萨莫奈 · 查看更多 »

頭十位在位時間最短的教宗列表

# 斯德望二世 Stephen II (在位期間:752年3月23日——752年3月26日) 在位3日。.

新!!: 教宗列表和頭十位在位時間最短的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頭十位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列表

# 聖伯鐸(圣彼得) St.

新!!: 教宗列表和頭十位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世

真福教宗額我略十世(Beatus Gregorius PP.,約1210年-1276年1月10日),本名Theobald Visconti,於1271年9月1日-1276年1月10日岀任教宗,是意大利籍的教宗,而他的即位,也代表結束了史上最著名的宗座從缺期。.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三世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Gregorius PP.,),生名Ugo Boncompagni,罗马天主教会第227任教宗(1572年5月13日-1585年4月10日在位)。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曆。天主教澳門教區在1576年由其下令成立。.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一世

教宗額我略十一世(Gregorius PP.,,原名Pierre Roger de Beaufort,1370年12月30日至1378年3月27日在位。 他生於法國利穆赞,承繼烏爾巴諾五世教宗之位。 在他的統治期間,對抗德意志、英國和部分歐洲興起的所謂「異端邪說」,使教宗額我略十一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修士規條改革,於1373年以十三篇文章譴責英國宗教改革家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的十九點提議。 義大利多明我會修女,錫耶納的聖加大利納(Catherine of Siena)的言行刺激了教皇額我略十一世,使他將教廷由法國亞維農遷回羅馬。1377年1月27日,教廷正式遷回羅馬梵締岡,亞維農教廷結束。 教宗額我略十一世於1378年3月27日逝世,後繼者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在亞維農,敵對教宗克雷芒七世比教宗烏爾巴諾六世更受歡迎,引发了四十余年的亞維儂分裂。.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us PP.,),原名Angelo Correr或Corraro,1406年11月30日—1415年7月4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五世

教宗额我略十五世(Gregorius PP.,,原名Alessandro Ludovisi,於1621年2月9日—1623年7月8日岀任教宗) 他生於義大利北部城市波隆那,在教宗保祿五世逝世後即位,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教皇額我略十五世協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對抗新教徒諸侯,幫助波蘭國王西吉斯孟三世對抗土耳其人,干涉了一點歐洲政治。他非常博學和富有改革精神,他在位時出現了多位名人,包括西班牙天主教修女詩人阿維拉的聖泰瑞莎 Teresa of Avila、西班牙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曾在印度和日本傳教,被尊為Apostle of the Indies、耶穌會的創設者羅耀拉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奧拉托利會創始人菲利浦·內里 Saint Philip Neri。他逝世後由教皇烏爾巴諾八世承繼。.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五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六世

教宗額我略十六世(Gregorius PP.,),原名Bartolomeo Alberto Cappellari,於1831年2月2日—1846年6月1日出任教宗。他是一位保守派和传统主义者,在整个欧洲和教宗国中反对民主改革和现代化,视这些改革为左派革命。针对这样的趋势他一直试图加强宗教和政治权威。他也鼓励海外传教活动以此增强教会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他的严厉镇压和过度的财政开支使得他在国内很不受欢迎。他是最近一位使用“额我略”为称号的教宗。同时,他也是最近一位在成为教宗前不是主教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六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四世

教宗額我略十四世(Gregorius PP.,),原名Niccolò Sfondrati,1590年12月5日—1591年10月16日出任天主教教宗。 額我略十四世出生于米兰公国瓦雷澤省内,他的家庭属于米兰社会中的最高阶层,但是其生活有节制,以怜悯出名。他的母亲出生于维斯康蒂家族,在他出生时逝世。他的父亲是米兰的元老院成员,1544年辈教宗保祿三世提升为枢机。額我略十四世在佩鲁贾和帕多瓦读书,成为牧师,1560年就被晋升为主教,并参加了1561年至1563年讨论教会分裂问题的特兰托公会议。1583年12月12日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将他提升为枢机。他是嘉祿·鮑榮茂的追随者和菲利浦·内里的好朋友,效仿内里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本人是赞成改革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的人。 教宗烏爾巴諾七世死后(1590年9月27日)的教宗选举极其困难。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他的代表向集会提出了一个包含七位枢机的名称的单子,表示他不接受任何这个单子之外的候选人。1590年12月5日,选举最终日期已经超越了两个月后額我略十四世终于获选,他是在腓力二世的单子上的之一。去通知他获选的枢机到他的小屋里告诉他获选时发现他正跪着祈祷。次日他正式入职时他流泪对周边的枢机说:“上帝原谅你们,你们做了什么?”在他1591年3月21日颁布的教皇詔書《Cogit nos》他下令禁止就教宗选举、执政时间和新枢机命名等问题进行赌博,违反者受绝罚。 在其短暂的执政期间額我略十四世在法国宗教战争中全力支持天主教派。在西班牙国王和马耶讷公爵的要求下他不顾法王亨利四世近期的转化于1591年3月1日对亨利四世处绝罚。重申教宗西斯都五世于1585年发布的因亨利持异端被革除法王继承权的决定,剥夺其封地。他还组织了一支以他的侄子为首领的军队开往法国,还向巴黎送每月1.5万斯库多的钱来重组天主教联盟。由此他放弃了至此为止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持中立的教宗政策,而直接大规模地支持西班牙的利益。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本人是依靠西班牙的枢机的影响获选的。 額我略十四世共任命了五名新枢机,其中包括他的侄子和首相。他无效地试图说服菲利浦·内里接受枢机的职务。1591年4月18日他下令菲律宾的征服者向当地人(尽可能地)赔偿其损失。并下令释放菲律宾所有奴隶,违反者受绝罚。 传记作者提到说額我略十四世有不自觉地、神经质地笑的毛病,在他加冕时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死于大肾结石,据报70克。.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十四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七世

教宗聖額我略七世(Sanctus Gregorius PP., 约1020年—1085年5月25日),原名希尔德布兰德(Ildebrando),于1073年4月22日被选为教宗并领此职到他逝世,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額我略七世是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在有关主教的叙任权斗争中他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为对手。.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七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九世

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ius PP.,約),本名Ugolino di Conti,於1227年3月19日至1241年8月2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九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五世

教宗額我略五世(Gregorius PP.,約972年—999年2月18日),本名布鲁诺(卡林西亚的),於996年5月3日—999年2月18日岀任教宗。其父为萨利安家族的卡林西亚公爵奥托一世,外祖父是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布鲁诺曾是奥托三世的宫廷专职司鐸4,约翰十五世去世后,表弟奥托三世册立其为教宗。 在政治上,額我略是奥托三世在罗马的代言人,任内赋予帝国境内的修道院许多特权。996年5月21日,額我略加冕奥托三世为罗马帝国皇帝,加冕礼后,奥托以皇帝和教宗的名义召开宗教会议,会上恢复了阿努尔夫的兰斯大主教职位。此前,西法蘭克國王罗贝尔二世坚持拥有自行任命主教的权利,并无视血亲关系,执意和表妹伯莎结婚。基于此,額我略对其施以绝罚,迫使后者不得不放弃主教任命权以及离开伯莎。 997年,以克莱申提乌斯二世为首的皇帝反对派推选洛安尼斯.菲尔阿格忒斯为对立教宗,称“敌对教宗若望十六世”,以此来对抗教宗和皇帝。奥托三世果断地平息了罗马的叛乱,若望十六世仓皇出逃,不久被抓获并遭到酷刑:鼻子、耳朵和舌头被割;眼睛被弄瞎;手指被挑断,最后被监禁在德意志的富尔达修道院,死于1001年。克莱深提乌斯在圣天使城堡内自杀。 額我略在此后不久去世,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继任者为吉柏特,即教宗思維二世。.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五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八世

教宗額我略八世(Gregorius PP.,約1100年—1187年12月17日),本名Albert di Mora,於1187年10月25日—1187年12月1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八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六世

教宗額我略六世(Gregorius PP.,),本名Johannes Gratianus,於1045年5月5日至1046年12月20日岀任教宗。 擔任教宗前他原先是拉丁門建立前的聖若望教堂的首席司鐸,在品格上擁有極高的聲望。同時他也是本篤九世的代父。因此可見他上任前就擁有極高的影響力。而當本篤九世試圖結婚而打算放棄教宗職務時,額我略六世以一筆龐大的資金為代價獲得了教宗職位的繼承權。 然而當時的羅馬教會正陷入大型的權爭中,在賣出職務前本篤九世就曾經被西爾維斯特三世趕下台過,後來才成功復辟為教宗。然而西爾維斯特三世雖然在權爭中落敗了,但是其勢力卻依然保留著。因此接掌宗座的額我略六世首先面對到的就是意圖復位的西爾維斯特三世及其人馬。 然而似乎是嫌局勢不夠亂,本篤九世才離開教座沒多久,又對自己出賣職位的行為反悔。回到羅馬想爭回權位。 這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為了穩固對教會的掌控並解決當時的教會權爭,以涉及買賣聖職為由要求他下台。並拱克勉三世接任此職。 爾後額我略六世則接受德皇的庇護,直到他死亡。.

新!!: 教宗列表和額我略六世 · 查看更多 »

额我略三世

#重定向 額我略三世.

新!!: 教宗列表和额我略三世 · 查看更多 »

额我略四世

#重定向 額我略四世.

新!!: 教宗列表和额我略四世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教宗列表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Visigothi),--,是东日耳曼部落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东哥特人。在民族大迁移时期,是摧毁罗马帝国的众多蛮族中的一个。公元4世纪西哥特人兴起于巴尔干地区,后加入对罗马帝国的战争。410年在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攻陷并洗劫罗马。 西哥特人后定居于高卢南部,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随后建立西哥特王国,统治法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

新!!: 教宗列表和西哥特人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教宗列表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王國

西西里王國是一個在1130年至1816年曾存在於現義大利的國家,創立者為西西里的鲁杰罗二世。廣義上西西里王國領土不僅只包含西西里島,亦包括整個南義大利,1530年以前還包含馬爾他島和戈佐島。但是自1282年西西里晚禱之後,王國一分為二,西西里島和半島上的那不勒斯地區分別由兩個不同的王朝統治。雖則兩地名義上均稱為「西西里王國」,但直至1816年之前,兩地很多時候都是分開統治。西西里國王的頭銜經常是附屬於其它王朝,例如西班牙國王或神聖羅馬皇帝。1816年西西里王國與那不勒斯王國合併為兩西西里王國。後來兩西西里王國更在1861年弗朗切斯科二世統治時被併入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之內。.

新!!: 教宗列表和西西里王國 · 查看更多 »

西斯廷礼拜堂

#重定向 西斯廷小堂.

新!!: 教宗列表和西斯廷礼拜堂 · 查看更多 »

西斯笃一世

教宗聖思道一世(Sanctus Sixtus PP.,),117年或119年—126年或128年擔任教宗。教廷2003年教廷年鑑和他之前的教宗一樣,他常被當成殉道者紀念,但是沒有歷史證據支持這樣的結論。.

新!!: 教宗列表和西斯笃一世 · 查看更多 »

西斯都五世

教宗西斯都五世(Sixtus PP.,),原名Felice Peretti di Montalto,於1585年4月24日—1590年8月27日岀任教宗。在位期间恢复了教宗国的治安,着力恢复罗马教廷的财政,并慷慨投资公共事业,使罗马的面貌接近现在的样子。他虽然受到了诸多批评,但其业绩确是历代教宗中数一数二的。.

新!!: 教宗列表和西斯都五世 · 查看更多 »

西斯都四世

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PP.,),原名弗朗切斯科·德拉羅韋雷(Francesco della Rovere),於1471年8月9日—1484年8月12日岀任教宗)。他解除了天主教原先對於解剖屍體的禁令,出資建造了西斯汀禮拜堂。出身德拉·羅維雷家族。.

新!!: 教宗列表和西斯都四世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新!!: 教宗列表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教宗列表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馬丁五世

教宗馬丁五世(Martinus PP.,),原名奧托內·科隆納(Otto di Colonna),属于著名的科隆納家族,于1417年的聖馬蒂諾日被選為教宗,並曾在任內的1425年舉行過禧年慶典。 馬丁五世为'''教会大分裂'''后,由康士坦斯大公會議选出的第一任教宗,他的当选标志着持续了72年的教会大分裂的结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会议很快被秉政的教宗,即馬丁五世所否決,并表示康斯坦茨会议所宣布的“公会议高于教宗,且应当定期召开”为异端。.

新!!: 教宗列表和馬丁五世 · 查看更多 »

马克特尔

克特爾(Marktl)或官方名稱為Marktl am Inn,有一些旅館是開設在河岸兩旁鄰近隔壁的巴伐利亞地區,最著名的鄰居鎮阿爾特廷,而馬克特爾大約則有2700個居民。.

新!!: 教宗列表和马克特尔 · 查看更多 »

马克森提乌斯

克森提乌斯(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entius,278年—312年),马克西米安之子,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06年至312年在位,與君士坦丁一世在米爾維安大橋決戰,最後兵敗溺死。.

新!!: 教宗列表和马克森提乌斯 · 查看更多 »

马恩河畔沙蒂隆

恩河畔沙蒂隆(Châtillon-sur-Marne)是法国马恩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兰斯区(Reims)马恩河畔沙蒂隆县(Châtillon-sur-Marne)。该市镇总面积11.69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710人。.

新!!: 教宗列表和马恩河畔沙蒂隆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教宗列表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诺曼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征服(Norman conquest)或诺曼人征服英格兰(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指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及征服。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走向,从此英格兰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加深,而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逐渐衰退。诺曼人的征服整个改变了英格兰的文化,甚至是其语言。.

新!!: 教宗列表和诺曼征服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贝卢诺

贝卢诺(Belluno),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贝卢诺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7.19平方公里,人口36618人,人口密度248.8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5006。.

新!!: 教宗列表和贝卢诺 · 查看更多 »

贝尔加莫

貝加莫(Bergamo;伦巴底语:Bèrghem),是意大利西北部倫巴底大區的一个城市,大约位于米兰城东北方40公里,这个城镇面积共39.6平方公里,人口有121,316人。.

新!!: 教宗列表和贝尔加莫 · 查看更多 »

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

#重定向 腓力二世 (西班牙).

新!!: 教宗列表和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路爵三世

教宗路爵三世(Lucius PP.,),本名Ubaldo Allucingoli,於1181年9月1日至1185年11月2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路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路爵二世

教宗路爵二世(Lucius PP.,),原名Gherardo Caccianemici dall'Orso,於1144年3月12日至1145年2月1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路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路易-菲利普一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法国国王(1830-1848年)。又稱「路易腓力」。.

新!!: 教宗列表和路易-菲利普一世 · 查看更多 »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纪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数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直到1700年代為止,期間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14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事件,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Gerbils)。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消息顯示,黑死病應尚未滅絕。.

新!!: 教宗列表和黑死病 · 查看更多 »

迦克墩公會議

加采東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是於公元451年在迦克敦舉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宗的數位代表。此會議産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最後,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經《迦克墩信經》。同時,會議法規更規定羅馬主教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具同等優越地位。。.

新!!: 教宗列表和迦克墩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霍尔恩堡

霍尔恩堡(德语:Hornburg)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2.11平方公里,总人口2452人,其中男性1223人,女性1229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11人/平方公里。.

新!!: 教宗列表和霍尔恩堡 · 查看更多 »

胡斯战争

胡斯戰爭(Hussite Wars)-亦稱波希米亞戰爭 (Bohemian Wars),發生於1419年7月30日至1434年5月30日,起因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地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家揚·胡斯在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中,被羅馬天主教會判決為異端並以火刑處死,引起支持他的地方貴族及民眾起兵對抗羅馬天主教會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在戰爭初期到中期,由於在扬·杰式卡的卓越領導以及波希米亞當地先進的兵器工業支援下,胡斯信徒屢次擊敗帝國軍;然而在傑式卡染病去世以及組織內部發生分裂的情況下,胡斯信徒逐漸屈居劣勢,繼承傑式卡的塔博爾派統帥普洛科普也在1434年的利帕尼之戰戰死,1437年胡斯黨人最終仍被神聖羅馬帝國所鎮壓。.

新!!: 教宗列表和胡斯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加佩图斯二世

教宗亞加二世(Agapetus PP.,),本名不详,於946年5月10日至955年11月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阿加佩图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奎萊亞

阿奎萊亞(Aquileia)是義大利乌迪内省的一个市镇,曾經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519人,人口密度97.8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30004。 A Category:意大利世界遗产.

新!!: 教宗列表和阿奎萊亞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诺拉齐亚莱

阿尔巴诺拉齐亚莱(意大利语:Albano Laziale)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镇,面积23.8平方公里,人口38,258人(2004年)。.

新!!: 教宗列表和阿尔巴诺拉齐亚莱 · 查看更多 »

阿尔代亚

阿尔代亚(意大利语:Ardea)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镇,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40,010人(2007年)。.

新!!: 教宗列表和阿尔代亚 · 查看更多 »

阿伊多内

阿伊多内(Aidone),是意大利恩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09.58平方公里,人口5142人,人口密度24.5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86002。.

新!!: 教宗列表和阿伊多内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四世

教宗哈德良四世(Hadrianus PP.,9月1日),本名尼古拉斯·布雷克斯皮爾,於1154年12月4日到1159年9月1日岀任教宗。他是歷史上唯一出身英格蘭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阿德里安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纳尼

阿纳尼(Anagni),是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人口21568人,人口密度189.5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60006。.

新!!: 教宗列表和阿纳尼 · 查看更多 »

阿维尼翁教廷

#重定向 亞維農教廷.

新!!: 教宗列表和阿维尼翁教廷 · 查看更多 »

阿里烏教派

阿里烏教派,即阿里烏主義(Arianism),是4世紀亞歷山大港正教會的包加里教區長老阿里烏及其支持者的基督徒派別,故稱阿里烏派。認為《聖經》的啟示說明耶穌次於天父,。阿里烏派拒絶使用「本體相同」這個詞語去描述基督與上帝的關係,而是採用「本体相异”來描述。其教導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新!!: 教宗列表和阿里烏教派 · 查看更多 »

阿提拉

阿提拉(Attila,),一譯亞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東羅馬帝国及西羅馬帝国,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威胁。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戰役被逼停止向西進軍。然而後來他卻攻向意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把當時西羅馬帝国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国名存實亡。 由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同時相對地亦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新!!: 教宗列表和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教宗列表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梅迪奥八世

阿梅迪奥八世(1383年9月4日-1451年1月7日),號稱和平者,是義大利的薩伏依伯爵(1391年~1416年)和公爵(1416年~1440年)。从1439年11月到1449年4月,他是对立教宗,称斐理斯五世。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有现实意义的对立教宗,其對立教宗生涯結束於他自認非法的自行退位。 141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升阿梅迪奥伯爵為第一代薩伏依公爵。阿梅迪奥八世娶勃艮第的玛丽(,生於第戎,卒於阿拉斯)为妻子。 玛丽是勃艮第公爵勇敢的菲利普二世的女儿,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的孙女。他们有九个孩子.

新!!: 教宗列表和阿梅迪奥八世 · 查看更多 »

阿拉贡联合王国

#重定向 阿拉贡王权.

新!!: 教宗列表和阿拉贡联合王国 · 查看更多 »

赫特福德郡

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英文簡稱:Herts),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赫特福德是郡治。以人口計算,代科勒姆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聖奧爾本斯市和區是第2大自治市鎮,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赫默爾亨普斯特德是第1大鎮(Town),沃特福德是第2大鎮,斯蒂芬尼奇是第3大鎮,聖奧爾本斯是第4大鎮。 赫特福德郡實際管轄10個非都市區,因為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為名譽郡還是非都市郡,其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1,058,600和1,643平方公里。.

新!!: 教宗列表和赫特福德郡 · 查看更多 »

钦戈利

钦戈利(Cingoli),是意大利马切拉塔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10734人,人口密度73.0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43012。.

新!!: 教宗列表和钦戈利 · 查看更多 »

蒂沃利

蒂沃利(Tivoli)是意大利拉齐奥的一个古镇,离罗马30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56709(2014年8月31日),出产葡萄、石灰华,镇上的工业以造纸业为主。蒂沃利的哈德良别墅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Category:拉齐奥大区市镇.

新!!: 教宗列表和蒂沃利 · 查看更多 »

蒙泰马尼奥

蒙泰马尼奥(Montemagno),是意大利阿斯蒂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口1228人,人口密度77.2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05077。.

新!!: 教宗列表和蒙泰马尼奥 · 查看更多 »

蒙泰法诺

蒙泰法诺(Montefano),是意大利马切拉塔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607人,人口密度106.1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43029。.

新!!: 教宗列表和蒙泰法诺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教宗列表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锡耶纳

锡耶纳(Siena)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座城市,也是锡耶纳省的首府。其老城中心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錫耶納是意大利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在2008年共有超过169,000人次造訪這座城市。锡耶纳以獨特的料理、艺术、博物馆、中世纪景观和赛马节闻名于世。.

新!!: 教宗列表和锡耶纳 · 查看更多 »

锡耶纳主教座堂

锡耶纳圣母升天主教座堂(意大利语:Duomo di Siena)是天主教锡耶纳-埃尔萨谷口村-蒙塔尔奇诺总教区的主教座堂。黑白两色为其标志。.

新!!: 教宗列表和锡耶纳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锡拉库扎

叙拉古(又译--、锡拉库萨,Siracusa,Sarausa,Συρακοῦσαι)是位於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座沿海古城,位于岛的东岸,约有12.5万居民。面积204平方公里。位置北纬37°05',东经15°17'。.

新!!: 教宗列表和锡拉库扎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

里斯本(Lisboa),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其位置位于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为特茹河出海口,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同为西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47,631人(2011年)。包含衛星城的都会区人口超過300萬,相當於葡萄牙人口的27%左右。公元前205年起为罗马人统治,当时的统治者凯撒把这个地区升格为市,并命名为Felicitas Julia(意为“祝贺凯撒”)。1256年起正式成为葡萄牙王国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港口与贸易城市。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此后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富甲一方的政治与商业中心,现今与波尔图同为葡萄牙两大代表性城市。.

新!!: 教宗列表和里斯本 · 查看更多 »

腺鼠疫

腺鼠疫,又稱鼠疫或淋巴腺鼠疫,一般俗稱為黑死病,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传染病。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當發展成肺炎性鼠疫時,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間傳播。接觸此菌3至7天後會出現,包括發熱、頭痛、嘔吐。細菌侵入皮膚處周圍的淋巴結腫大疼痛,有時甚至會爆開。 鼠疫有三種,分別是腺鼠疫、與肺鼠疫。腺鼠疫一般通過跳蚤經過小動物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體液傳播。感染腺鼠疫時,細菌通過皮膚進入身體,經由淋巴管內到達淋巴結,導致其腫大。如果在腫大的淋巴結或血液中找到鼠疫桿菌,則認為已受感染。 預防鼠疫一般通過公共健保方式完成,例如避免在流行地區處理動物屍體。疫苗對於鼠疫的防治作用不大。鏈黴素、慶大黴素、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都可有效治療腺鼠疫。感染後未治疗者的死亡率约為三到九成,若受治療則約為一成。2013年,全球共有750例腺鼠疫記錄在案,由此造成126例死亡。此病最常見於非洲。 一般認為鼠疫是十四世紀黑死病瘟疫的原因。此次瘟疫大約造成5000萬人死亡,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25%—60%。此次瘟疫導致人口大量下降,於是勞動力不足、工資上升。一些歷史學家將此次瘟疫視為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腺鼠疫的英文源自希臘語中的腹股溝。.

新!!: 教宗列表和腺鼠疫 · 查看更多 »

腓力四世 (法兰西)

腓力四世(美男子)(Philippe IV le Bel,)卡佩王朝第11位國王(1285年—1314年在位),纳瓦拉国王(1284年起,称腓力一世)。他是卡佩王朝后期一系列强大有力的君主之一,他對外四處用兵,甚至脅持天主教教會,他曾經發兵殺了教宗伯尼法西斯八世。1305年,腓力逼迫教皇克勉五世把教廷迁到法国的亞維儂,是為亞維農教廷時期。.

新!!: 教宗列表和腓力四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三世(1415年9月21日生於因斯布鲁克—1493年8月19日卒於林茨)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440年—149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加冕)。他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德意志的施蒂里亚公爵(1424年起)和奥地利大公(以腓特烈五世的名义,1453年起)。 腓特烈三世在1452年在罗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德国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腓特烈三世实际上不能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任何决定。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到1464年,除蒂罗尔以外的全部奥地利领地已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奥地利领地(包括维也纳)。 腓特烈三世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研究星象学和炼金术。 |- |- F F F F F.

新!!: 教宗列表和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良十一世

教宗利奧十一世(Leo PP.,,原名亚历山德罗·奥塔维亚诺·德·美第奇(Alessandro Ottaviano de' Medici),於1605年4月1日—1605年4月27日岀任教宗)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九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七日。从母亲一方来看,他与在佛羅倫斯勢力極大的美第奇家族有亲属关系;他的母親,弗朗切斯卡·萨尔维亚蒂,是贾科莫·萨尔维亚蒂和美第奇家族的教宗-zh-cn:利奥十世; zh-tw:利奧十世; zh-hk:良十世;-的姊妹卢克丽热·德·美第奇的女兒;而他的父亲可能也是美第奇家族的一名远亲。他比較遲才成為教士,之前是義大利中部塔斯卡尼的大公。他擔任教宗庇護五世的大使的職務足足十五年,1573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派遣他成為塔斯卡尼主教,1574年成為佛羅倫斯大主教,1583年晉升為樞機主教。 1596年,教皇克勉八世派遣他為大使前往法國,那時瑪麗·德·美第奇正當是法國的王后。他而且是菲利浦·內里的朋友和弟子。1605年3月14日,在教宗克勉八世逝世十一日之後,六十二位樞機主教進入了秘密會議。在眾多著名的候選人之中,最為了不起的是史學家Baronius和著名的Jesuit controversialist主教Bellarmine。不過利奧十一世所領導的義大利籍的主教與法國主教結盟,使他達到當選教宗的票數。教宗利奧十一世;的當選使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非常失望。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足足花費了300,000法郎來遊說樞機主教團選擇利奧十一世;。 1605年4月1日,他当选羅馬教宗並命名為利奧十一世,然而他已經是七十多歲,垂垂老矣,在他的当选之後就在該月內病逝了。.

新!!: 教宗列表和良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色尔爵三世

教宗思齊三世(Sergius PP.,),於904年1月29日至911年4月14日岀任教宗。 他谋杀了前任教宗利奧五世及其对手对立教宗思笃(Christopher)之后才得以即位。他的私生子之后也成为教宗,即若望十一世。 这段时期教廷威信扫地,乌烟瘴气,因此又被称为娼妇政治(pornocracy)。.

新!!: 教宗列表和色尔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教宗列表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苏尔莫纳

苏尔莫纳(Sulmona),是意大利阿奎拉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8.33平方公里,人口25217人,人口密度432.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66098。.

新!!: 教宗列表和苏尔莫纳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七世

教宗若望十七世(Ioannes PP.,966年8月12日-1003年11月6日),本名Sicco,於1003年6月13日—1003年11月6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七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世

教宗若望十世(Ioannes PP.,),於914年3月—928年5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一世

教宗若望十一世(Ioannes PP.;),本名Johannes,於931年至935年12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九世

教宗若望十九世(Ioannes PP.,),本名Romanus,祖籍拉齐奥,於1024年5月14日至1032年11月9日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九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二世

教宗若望十二世(Ioannes PP.,),本名Octavian,於955年12月16日至964年5月14日岀任教宗。他十八歲便即位,至今为止仍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宗。 为了抵御当时的意大利国王对教宗国的染指,若望十二世向当时的东法兰克国王求助。为了得到援助,他向当时的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许愿,只要能帮助他抵抗意大利国王,他可以将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授予给奥托。 962年2月2日,若望十二世加冕奥托一世为罗马帝国皇帝。 可使双方的蜜月期并不长。不久若望十二世觉得奥托给他的威胁更大。于是若望十二世乘着奥托离开教廷攻打意大利的时候派出使者拜访拜占庭帝国以期建立关系对抗奥托。但是这一行为被奥托一世发现。 若望十二世作为教宗并没有遵守守贞这一戒律。相反,他的性生活非常丰富。不但和寡妇有染,甚至和自己父亲的情妇以及自己的侄女都有关系。.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八世

教宗若望十八世(Ioannes PP.,),本名Fasanius,於1004年1月至1009年7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八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六世 (對立教宗)

對立教宗若望十六世,又譯約翰十六世(卒于約1013年),原名John Piligato或Philagathus,在位時期:997年—998年。.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十六世 (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禄一世

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Venerabilis Ioannes Paulus PP.,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本名阿尔比诺·卢恰尼(Albino Luciani),前天主教教宗及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他于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仅仅33天之后就去世了。他是历任教宗中执政时间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内梵蒂冈城出现了三任教宗的权力更迭。若望·保禄一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教宗。 在意大利,若望·保禄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宗”(Il Papa del 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 smile).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保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禄二世

#重定向 若望·保祿二世.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保禄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世

天主教教宗若望二十世,又譯約翰二十世,是從來沒有教宗選取過的名號,儘管有教宗若望十九世和教宗若望二十一世,但卻沒有以若望二十世為名號的教宗出現過。 一些11世紀史學家相信,對立教宗波尼法爵七世,正是教宗若望十五世。因而,教宗若望十五世至教宗若望十九世等教宗名號應該推後,為若望十六世至教宗若望二十世。 所以那時用若望為號的新教宗自稱若望二十一世,不過教宗若望二十一世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之前已經有二十多個以若望為號的教宗,重新整理實在太混亂,所以教宗若望二十世名號一直空置着。 傳說有一名女教宗瓊安正是若望二十世,她被人發現自己是女人後(一說被亂石打死),被逐出教宗名單之外,所以教宗名單沒有若望二十世。 由美國諷刺小說家詹姆士·班殊·卡貝爾 James Branch Cabell所作的幽默幻想小說《朱根》 Jurgen中得知這個遺漏,主人翁在天堂中自稱教宗若望二十世,所以不用審判就直接升天堂了。.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二十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三世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anctus Ioannes PP.,),原名安杰洛·朱塞佩·龙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二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一世

教宗若望二十一世(Ioannes PP.,),本名Pedro Julião,於1276年9月13日—1277年5月20日岀任教宗)。他是历届教宗中唯一的葡萄牙人。.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二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二世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Ioannes PP.,約1249年—1334年12月4日),本名Jacques d'Euse,於1316年—1334年12月4日岀任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在法國亞維農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互相衝特及對立,其後並把路易四世革出教門。.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二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八世

教宗若望八世(Ioannes PP.,),本名不可考,於872年12月14日—882年12月16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若望八世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教宗列表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雷定三世

教宗雷定三世(Caelestinus PP.,約1106年—1198年1月8日),原名Giacinto Bobone,於1191年3月30日至1198年1月8日為羅馬教宗。 1191年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加冕,亨利为此在之前割让了图斯库卢姆。同年亨利六世在为妻子康斯坦丝皇后争夺西西里王位时落败,康斯坦丝被侄子西西里国王坦克雷迪俘虏,亨利六世向教宗抱怨此事,雷定三世以承认坦克雷迪为条件,并威胁如不照办就对坦克雷迪施以绝罚,迫使坦克雷迪将康斯坦丝送到罗马。雷定三世不希望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联合处于共主统治下,希望通过挟持康斯坦丝施压亨利迫其就范,但神圣罗马帝国士兵在教宗国边境将康斯坦丝救走。 后来雷定三世以亨利六世囚禁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为由,几乎对其施以绝罚。 他在死前不久辞去教宗并推荐乔万尼·迪圣保洛大主教代任,但不被准许。.

新!!: 教宗列表和雷定三世 · 查看更多 »

雷定二世

教宗雷定二世(Caelestinus PP.,),原名Guido di Castello,於1143年9月25日至1144年3月8日岀任教宗。 C C C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雷定二世 · 查看更多 »

雷定五世

教宗聖雷定五世(Sanctus Caelestinus PP.,),是第192任天主教教宗。原名彼得羅·安吉納列奧(Pietro Angeleri,一些來源之中他的名字有如此變體:Angelario、Angelieri、Angelliero、Angeleri),也被稱為摩羅尼的彼得羅(Pietro da Morrone),原是一名修士和隱修者,創立了本篤會的支會雷定會。在他當選教宗之前的教宗選舉已經陷入僵局達兩年之久,他在不知情下作為一個妥協人選而成為教宗。 他於1294年7月7日至12月13日為羅馬教宗,因受不住教宗生活,而且完全沒有行政經驗,被政治家把持,於是頒佈教宗辭職教令,然後同時辭職。雖然他不是唯一的辭職教宗,但是他卻是第一位在沒有外部政治壓力下自發自願地辭職的教宗,下一位同樣自發自願地辭職的教宗是八百年之後之本篤十六世。僅教宗辭職教令之外,雷定五世的其他教令和任命人選幾乎全被繼任者博義八世推翻,博義八世將他軟禁在坎帕尼亞地區費倫蒂諾內的城堡,雷定五世不久去世。 1313年他被克勉五世封為聖人,與他去世時僅僅相隔19年。在他以後,再沒有教宗以「雷定」為名。.

新!!: 教宗列表和雷定五世 · 查看更多 »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新!!: 教宗列表和雅典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教宗列表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教宗列表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查理大帝

#重定向 查理曼.

新!!: 教宗列表和查理大帝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教宗列表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新!!: 教宗列表和条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杰纳扎诺

杰纳扎诺(意大利语:Genazzano)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镇,面积32.04平方公里,人口5,823人(2007年)。 G.

新!!: 教宗列表和杰纳扎诺 · 查看更多 »

格罗塔姆马雷

格罗塔姆马雷(Grottammare),是意大利阿斯科利皮切诺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7.66平方公里,人口15546人,人口密度880.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44023。.

新!!: 教宗列表和格罗塔姆马雷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或称梵蒂冈电台,简称梵台,是圣座的官方广播电台,位于梵蒂冈城国。此电台是1931年由古列尔莫·马可尼所创建,今天它通过短波、中波、调频和卫星提供40种语言广播节目。耶稣会从其创立之初开始承担整個电台的管理。 目前,在中国大陆,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及短波收听到该台的华语广播。.

新!!: 教宗列表和梵蒂岡廣播電台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教宗列表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梅索拉卡

梅索拉卡(Mesoraca),是意大利克罗托内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92.6平方公里,人口6804人,人口密度73.5人/平方公里(2009年)。.

新!!: 教宗列表和梅索拉卡 · 查看更多 »

正统哈里发时期

四大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阿拉伯文:)是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自632年至661年相继执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政教大权的四位继承人(即哈里发),他们分别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本·赫塔卜、奥斯曼·本·阿凡和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由于四大哈里发都是通过民主选举或推举而产生的,他们的继位获得了大多数穆斯林的认可,故称这一时期为哈里发国家的“神权共和时期”。 逊尼派穆斯林承认四位哈里发都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故有“正统”之称,而什叶派穆斯林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是合法的哈里发,视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发为篡位者。 正统哈里发在位期间,新生的阿拉伯伊斯兰政权得到了巩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穆斯林称之为圣战),传播了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位“正统哈里发”阿里遇刺后,继哈里发之位的其子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不久就在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的威逼利诱下放弃哈里发之位,穆阿威叶继任哈里发,哈里发国家的“神权共和”时期结束,开始了世袭制的倭马亚王朝。 Category:阿拉伯 Category:伊斯兰教 Category:哈里发国.

新!!: 教宗列表和正统哈里发时期 · 查看更多 »

武加大译本

《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又譯《拉丁通俗譯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耶柔米自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進行翻譯。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1546年,特伦特宗教会议将该译本批准为权威译本。現代天主教主要的聖經版本,都源自於這個拉丁文版本。.

新!!: 教宗列表和武加大译本 · 查看更多 »

殉道者墓窟

殉道者墓窟(Catacombe di Roma)是意大利罗马市或附近地下的古代墓穴,其中至少有四十处直到最近数十年才被发现。虽然其中多数是基督徒墓葬,但是也有异教徒和犹太教徒的墓葬,单独或混合埋葬。它们开始于2世纪,以应对土地拥挤和短缺,和迫害的基督徒秘密埋葬的需要。罗马地下柔软的火山岩非常适合开挖隧道,因为它在第一次暴露在空气中是软的,随后就变硬。墓道长达许多公里,并且多达4层。 天主教墓窟对于早期基督教艺术的艺术史极位重要,因为它们包含公元400年以来的大量壁画和雕塑。犹太人墓穴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犹太艺术也同样重要。 目前这些墓穴由教宗所有,鲍思高慈幼会负责管理罗马郊区St.

新!!: 教宗列表和殉道者墓窟 · 查看更多 »

沃尔泰拉

沃尔泰拉(意大利语:Volterra)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一个城镇,属于比萨省,2004年人口11309。 城内有一座建于罗马时代的剧场。.

新!!: 教宗列表和沃尔泰拉 · 查看更多 »

波利

波利(Poli),是意大利罗马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1.39平方公里,人口2458人,人口密度114.9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8078。.

新!!: 教宗列表和波利 · 查看更多 »

泰拉诺瓦达西巴里

泰拉诺瓦达西巴里(Terranova da Sibari),是意大利科森扎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3.06平方公里,人口5214人,人口密度121.1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78146。.

新!!: 教宗列表和泰拉诺瓦达西巴里 · 查看更多 »

法尔内塞家族

法爾內塞(Farnese)家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一個有影響力的家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教皇保羅三世和樞機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並且家族中也有一些成員擁有帕爾馬公爵、皮亞琴察公爵和卡斯特羅公爵等頭銜。 一些重要的建築如羅馬的法爾內塞宮及卡普拉羅拉的法爾內塞別墅都與該家族有關,除此之外該家族對古代工藝品的收藏與維護也有很大的貢獻。.

新!!: 教宗列表和法尔内塞家族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教宗列表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宗教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诺战争,是发生在1562年-1598年间法兰西王国国内的内战和民众骚动事件,内战双方为罗马天主教廷和胡格诺派(加尔文派)新教徒。战争进行了连续八次,对当时的法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估计在当时三百万民众死于战乱及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在宗教战争中仅次于造成八百万人丧生的三十年战争。.

新!!: 教宗列表和法国宗教战争 · 查看更多 »

洪诺留二世

#重定向 教宗何諾二世.

新!!: 教宗列表和洪诺留二世 · 查看更多 »

洛伦佐·德·美第奇

羅倫佐·德·麥第奇(Lorenzo de' Medici,)是一个意大利政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被同时代的佛羅倫斯人稱為“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他是外交家、政治家,也是学者、艺术家和诗人的赞助者。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期,他的逝世也意味着佛羅倫斯黄金时代的结束。他努力维持的意大利城邦间的和平,但是随着他的去世土崩瓦解。羅倫佐死后葬在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墓地。.

新!!: 教宗列表和洛伦佐·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洛林公国

洛林公国(959年-1766年)是位于德法之间的公国。包括现今法国的洛林地区、低地国家以及德国的亚琛地区。814年查理曼去世,虔诚者路易即位,在823年的分封国土后,他的三个儿子因为不满发动叛乱。而840年路易去世后,洛泰尔即位,他的两个兄弟结盟并发动内战,洛泰尔战败,最后三人终于在843年达成妥协,通过凡尔登条约把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其中洛泰尔分的了北海到意大利的领土,是为洛泰尔一世。 在洛泰尔一世手中,其国土亦被分成三分,长子路易二世接受了意大利和皇帝称号,次子洛泰尔二世接受了洛泰尔尼亚;小儿子查理接受了勃艮第-普罗旺斯。959年洛林公国分为上洛林和下洛林两部分,在上洛林公爵逐渐被称为洛林公爵,下洛林则因分成几个较小的领土而不复存在。30年战争中,法国于1641年占领洛林,又不得不在战争结束的1648年撤出,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得到洛林的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1697年洛林转属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一世在1735年与已经失去王位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用洛林换得托斯卡纳,1737年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在退位后被法国安置在通过交换得到的洛林,成为洛林公爵;1766年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去世,洛林公国并入法国。而弗朗茨一世则通过与玛丽婭·特蕾茜雅的婚姻,弗朗茨一世成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首位皇帝。.

新!!: 教宗列表和洛林公国 · 查看更多 »

潘菲利家族

潘菲利家族(Pamphili或 Pamphilj)是一個羅馬的教宗家族,對於16、17世紀的義大利歷史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由於缺乏男性繼承者,家族於18世紀藉由婚姻與結合,成為。.

新!!: 教宗列表和潘菲利家族 · 查看更多 »

本笃会

本笃会(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于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隐修会,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義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新!!: 教宗列表和本笃会 · 查看更多 »

本笃四世

教宗本篤四世(Benedictus PP.,卒于903年夏),於約900年-903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本笃四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五世

教宗本篤十五世(Benedictus PP.,,原名Giacomo della Chiesa,於1914年5月3日-1922年1月22日出任教宗),意大利人;于1914年至1922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本篤十五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Benedetto XVI;Benedikt XVI;)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5任教宗,本名若瑟·类思·拉辛格(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Iosephus Aloisius Ratzinger),2005年4月19日当选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就任,2013年2月28日辞职。通曉十種語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國籍樞機,由保祿六世冊封,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2005年選舉教宗時,有教宗選舉權的樞機中,連他在內有三位並非由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樞機,故參與了前兩次相隔僅數月的教宗選舉,而這三位中他和另一位這次也參與了,因此參與這次教宗選舉的樞機中,僅他們兩位有經驗。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歐洲中部時間2月28日晚上8時生效,成為繼1415年額我略十二世退位後,近600年來首位請辭的教宗,而他的請辭引起德國及天主教国家各地民眾和領袖的廣大反響。2013年2月28日辭職後保留「本篤十六世」之稱號,職務名稱改為「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

新!!: 教宗列表和本篤十六世 · 查看更多 »

最后的审判

最後的審判(希伯来语:;阿拉伯语:;英语:Last Judgment),或者稱為大審判、末日審判,是一種宗教思想,在世界末日之時神会出現,將死者復生并對他們進行裁決,分為永生者和打入地獄者。這種觀點最初起源於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创世的阿胡拉·玛兹达将会在末日时审判世界。此概念后来深深影响了犹太教,后来更为后起之基督教及伊斯兰教所继承。.

新!!: 教宗列表和最后的审判 · 查看更多 »

戴多禄一世

教宗德奧一世(Theodorus PP.,?—649年5月14日)是於642年11月24日至649年5月14日在位的教宗。他可能是一个在耶路撒冷出生的希腊人。640年他被教宗若望四世提升为总主教。 教宗德奧一世任期内最主要的任务是与被看作是異端的基督一志论的斗争。他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主教保祿二世的主教地位,企图向拜占廷帝国皇帝施加压力,但没有达到多少作用。648年他甚至革除了保祿的教籍,加剧了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

新!!: 教宗列表和戴多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戴多禄二世

教宗德奧二世(Theodorus PP.,約840年-897年12月或898年1月)是公元9世紀末一位在位時間短暫的教宗。當時意大利中部正受封建制度所帶來的暴力和混亂影響,天主教會亦因此而出現黨派衝突。德奧二世就在這個時候成為教宗,管理天主教會。他在這一段短時間的任期內主要將897年1月舉行的「殭屍審判」所決議的內容推翻,並恢復執行教宗福慕任內發出的教令。除此之外,他亦下令將遺體被沖上台伯河畔的福慕重新葬於聖伯多祿大殿。897年12月或898年1月,德奧二世在教宗國羅馬離世。.

新!!: 教宗列表和戴多禄二世 · 查看更多 »

斯德望七世

教宗德範七世(Stephanus PP.,),本名不詳,於928年12月至931年2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斯德望七世 · 查看更多 »

斯皮纳佐拉

斯皮纳佐拉(Spinazzola),是意大利巴尔莱塔-安德里亚-特兰尼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6949人,人口密度38.2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72042。.

新!!: 教宗列表和斯皮纳佐拉 · 查看更多 »

新事通谕

《新事通谕》(Rerum novarum,“新事物”),是教皇利奥十三世于1891年5月15日发出的一道通諭。这是一封公开信,被传到了所有的天主教宗主教、总主教、主教长、主教手中,当中探讨了劳动阶层的现状问题。 该通谕剖析了劳动力和资本、政府与其子民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时下的当务之急是改善“工人阶级不公平地被苦难与不幸所压迫着”的问题。通谕支持形成自己的工会,反对社会主义、支持资本主义,并肯定了私有财产的效力。 《新事通谕》被认为是当代的基石。.

新!!: 教宗列表和新事通谕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 (教宗)

#重定向 方濟各 (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方济各 (教宗)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会

方济各会(Ordine francescano)又稱方濟會或小兄弟会,或译法兰西斯会、佛蘭西斯會是一個跟隨聖方濟亞西西教導及靈修方式的修會,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派别之一。。其拉丁语會名稱為「Ordo Fratrum Minorum」(簡寫為OFM),是「小兄弟会」的意思(方济会提倡过清贫生活,互称“小兄弟”)。另外,在不同地方的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路德會均有方濟會。.

新!!: 教宗列表和方济各会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

撒丁岛(Sardegna ;Sardìgna, Sardìnnia)位於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其地理位置在科西嘉島南面,西班牙、突尼斯、意大利之间的地中海西部。 撒丁岛附近海域曾盛产沙丁鱼,这可能是“沙丁”鱼一词的由来,是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古老岛屿。它的地势崎岖多变,环岛海岸线曲折复杂。 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但高山顶部的积雪可达半年之久。 撒丁岛可说是文化的大汇集,岛上现在还使用着薩丁尼亞語——一种由拉丁语衍生出来的语言。但是在岛的北部,却使用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岛的南部地区,使用的又是“利西亚”方言。因此,即使是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 还保留着其独特的传统节日赛马节(Sartiglia)。 岛上盛行饲养猪、羊等家畜,在内陆地区,还可以看到往日那些牧羊人的生活状况。在海拔大约1000公尺的山上小屋里,可看到居民以牛奶制成乳酪,加上自制的蜂蜜,涂在麵包上食用。 著名休闲胜地,要数东北方的翡翠海岸。在长达80公里的碧绿色海岸线上,排着一处处现代高级休闲场所,吸引了欧洲很多上流社会人士来此度假。 虽然该岛北部的海岸地带是豪华的休闲胜地,但在其内陆地区和一些小渔村却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并且继续守护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食物和风俗习惯。 撒丁岛东北的奧爾比亞镇是与意大利半岛通航的主要海港。.

新!!: 教宗列表和撒丁岛 · 查看更多 »

撒丁王国

#重定向 薩丁尼亞王國.

新!!: 教宗列表和撒丁王国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王國可以指.

新!!: 教宗列表和意大利王国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意大利王國(Regnum Italiæ或Regnum Italicum)是774年法蘭克人打敗倫巴底人後,處於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控制下的一個政治實體。後來888年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王國重新建立為一個獨立王國。最終961年王國被併入神聖羅馬帝國。.

新!!: 教宗列表和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宗加犹

教宗聖嘉友(Sanctus Caius PP.,)是283年12月17日—296年4月22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加犹 · 查看更多 »

教宗加理多一世

教宗聖嘉禮一世(Sanctus Callistus PP.,),約218年—約223年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加理多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华伦亭

教宗范倫(Valentinus PP.),827年在位30-40天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华伦亭 · 查看更多 »

教宗启德

教宗聖启德(Sanctus Anicetus PP.,),是第11任教宗,150年或157年—153年或168年在位。他是一名叙利亚人,生于今叙利亚的霍姆斯。.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启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君士坦丁

教宗君士坦丁 (Constantinus PP.,664年-715年4月9日)是708-715年在位的教宗。由出生地而言他是叙利亚人,于708年3月25日被祝圣为教宗。他热心于维护宗座的至高地位。.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君士坦丁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塞罗

教宗聖安祿(Sanctus Anterus PP.,),235年9月28日—236年1月3日在位,他与对立教宗依波立(Hippolytus)一起从罗马被驱逐至撒丁岛。有人认为他殉道了,但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很少。他葬于罗马教宗嘉礼一世的墓室,后被封圣。.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安塞罗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日纳一世

教宗聖恩仁一世(Sanctus Eugenius PP.,),於654年8月10日至657年6月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安日纳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日纳二世

教宗恩仁二世(Eugenius PP.,卒於827年8月),於824年5月8日至827年8月27日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安日纳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巴斯加一世

教宗聖巴斯加一世(Sanctus Paschalis PP.)是自817年1月25日至824年2月11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巴斯加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希拉略

教宗聖怡樂(Sanctus Hilarius PP.)自461年至468年2月28日为教宗。他在去世后被宣圣为圣人。.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希拉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帕斯卡二世

教宗帕斯二世(Paschalis PP.,),本名拉涅罗,於1099年8月13日至1118年1月21日岀任教宗。柏斯二世早年是克吕尼隐修院的一名修士。大约在1176年,拉涅罗在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被时任教宗额我略七世授予司铎级枢机。1099年8月13日,被选为教宗乌尔班二世的继任者。.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帕斯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义禄

教宗聖義祿(Sanctus Eleuther PP.,,原名Eleutherius,於171年或177年—185年或193年出任教宗),出生於希臘北部伊庇鲁斯地區的尼哥波立。 在《歷任教宗名錄》一書中聲稱教宗義祿曾與想改信基督教的不列顛國王路魯斯 Lucius通信,然而,沒有其他證據支持這說法。 他可能是殉教者,他的聖日是5月26日。.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义禄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加一世

教宗聖亚加一世(Sanctus Agapetus PP.,),原名不詳,於535年至536年4月2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亚加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教宗聖亞歷山大一世(Sanctus Alexander PP.,)於108年或109年—116年或119年出任教宗。很多人認為亞歷山大一世是殉教者,但是沒有歷史證據支持這樣的結論。.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亚历山大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纳大削一世

教宗聖達西一世(Sanctus Anastasius PP.,原名不詳,?― 401年12月19日),於399年11月27日至401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亚纳大削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纳大削二世

教宗達西二世(Anastasius PP.,生年、地不詳,498年11月19日卒於羅馬),於496年11月24日至498年11月19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亚纳大削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伊琪

教宗聖伊琪(Sanctus Hyginus PP.,)於138年―142年或149年出任教宗。他在位期間決定了聖職人員不同特權,也規定了教會內的階層。教宗伊琪規定教父母制,在新生兒受洗後幫助他們教會方面的成長。他也宣告說所有的教堂都是神聖的。 他在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迫害下成為殉道者。 聖日於1月11日。.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伊琪 · 查看更多 »

教宗佐西

教宗聖佐西(Sanctus Zosimus PP.)是自417年3月21日至418年12月26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佐西 · 查看更多 »

教宗彭谦

教宗聖秉天(Sanctus Pontianus PP.,),是第18任教宗,230年8月21日—235年9月28日在位。他曾被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迫害,被押解到薩丁尼亞服苦役。.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彭谦 · 查看更多 »

教宗佳德

教宗聖佳德 (Sanctus Agatho PP.,约577年 – 681年1月10日),自678年6月27日至681年1月10日在位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佳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何弥

教宗聖何彌(Sanctus Hormisdas PP.),自514年7月20日至523年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何弥 · 查看更多 »

教宗依诺增爵一世

教宗聖諾森一世(Sanctus Innocentius PP.),401年12月22日—417年3月12日在位。据同时代耶柔米的记载,教宗諾森一世是教宗達西一世之子;而《教宗名录》(Liber Pontificalis)则指其父为 Innocent of Albano。 教宗諾森一世在位期间,西哥特人亚拉里克一世于410年8月24日攻陷了罗马,而此时教宗却正在拉文納与皇帝洪諾留商讨招安西哥特人的主意。 教宗諾森一世始终把握机会,保持并扩大罗马教会在处理争端上的权威。他保持与鲁昂主教維田舒(Victricius of Rouen),圖盧茲主教愛素波(Exuperius of Toulouse)以及安提阿主教亚历山大的通信,还写信给屈梭多模以答复后者与聖狄奧菲魯斯的争端。教宗諾森一世保持着与屈梭多模良好的关系,403年屈梭多模遭皇后优多迦放逐时,曾为之交涉,然没有成功。 伯拉纠主义的问题上,他重申非洲教会在迦太基和米里夫(Mileve)会议(皆召开于416年)上否定伯拉纠主义的立场。 教宗諾森一世逝世于417年3月12日。.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依诺增爵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德吾一世

教宗聖德吾一世(Sanctus Adeodatus PP.,),原名不詳,於615年11月13日至618年11月8日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德吾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德吾二世

教宗德吾二世(Adeodatus PP.,),原名不詳,於672年至676年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德吾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利伯略

教宗立柏(Liberius PP.,?―366年9月24日)是自352年5月17日- 366年9月24日在位的教宗。他并未列入罗马殉道圣人录(Roman Martyrology),但仍是東正教圣人,受到东方教会的普遍敬重。.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利伯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则斐琳

教宗聖才斐(Sanctus Zephyrinus PP.,,原名Zephyrinus)於199年—217年12月20日出任教宗,出生於羅馬。 教宗才斐的主要顧問教宗嘉禮一世接任成為教宗。 他的聖日是8月26日。.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则斐琳 · 查看更多 »

教宗和诺理一世

教宗何諾一世(Honorius PP.,)是天主教教宗,於625年10月27日到638年10月12日在位。 据说天主教里的耶稣的升架节是他引入的,此外他修建、更新和美化了多个罗马市内的教堂。他在传教工作中也很有成绩,比如在英格兰。此外他还有效地整顿了西西里岛上的教士的纪律。 一些人認爲,教宗何諾一世支持拜占庭皇帝赫拉克留的神学论点,企图将基督一志論与天主教的神学论点融合到一起。因此680年召开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革除了他的教籍,宣布他为支持異端者。后来多位教宗,包括教宗利奧二世肯定了这个措施。在1870年的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上这个事件被用来作为反对教宗不能错误性的实例。但就實情看,他從未教導異端,亦未墮入異端,只是在教會需要他履行鞏固信仰的職責時,沒有意識到異端的威脅,並主張與一志論者妥協。.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和诺理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哲拉修一世

教宗聖傑拉一世(Sanctus Gelasius PP.)是自492年3月1日至496年11月19日去世为止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哲拉修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哈德良三世

教宗聖亞德三世(Sanctus Hadrianus PP.),884年5月17日到885年9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哈德良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哈德良一世

教宗亞德一世(Hadrianus PP.,? - 795年12月25日),772年2月1日到795年12月25日出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哈德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哈德良二世

教宗亞德二世(Hadrianus PP.,),於867年到872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哈德良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儒略一世

教宗聖儒略一世(Sanctus Iulius PP.,),337年2月6日至352年4月12日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儒略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克雷

教宗聖克雷(Sanctus Anacletus PP.,)是第3任教宗,於76年9月23日-88年4月26日岀任教宗。 教宗克雷在羅馬帝國羅馬出生,在88年於出生地逝世。 教宗克雷的名字是希臘語,「Cletus」解作「召喚」;「Anacletus」解作「召回來」。.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克雷 · 查看更多 »

教宗克雷芒五世

教宗克勉五世(Clemens PP.,),原名Bertrand de Goth,於1305年6月5日—1314年4月20日岀任天主教教宗。他是第10位法國籍教宗。 法國國王腓力四世殺死了教宗伯尼法西斯八世之後,勢力深入教廷,在克勉五世在任期間,腓力四世脅迫羅馬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 1312年克勉五世宣布将圣殿骑士团解散。.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克雷芒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尔定一世

教宗聖馬丁一世(Sanctus Martinus PP.,),649年6月或7月—653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玛尔定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禄一世

教宗聖才祿一世(Sanctus Marcellus PP.,),308年5月27日—309年1月16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玛策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林

教宗聖才林(Sanctus Marcellinus PP.,),296年6月30日—305年4月1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玛策林 · 查看更多 »

教宗福禄

教宗聖福禄(Sanctus Telesphorus PP.,),是第8任教宗,127年或128年—137年或138年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福禄 · 查看更多 »

教宗福慕

教宗福慕 (Formosus PP.,c.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福慕 · 查看更多 »

教宗科尔乃略

教宗聖高略(Sanctus Cornelius PP.,)是第21任教宗,251年3月6日—253年6月25日在位。他曾被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迫害而被押解到桑圖塞拉服苦役。.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科尔乃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立德

教宗聖立德(Sanctus Evaristus PP.,)於96年或99年―108年出任教宗。他在任內最重要的貢獻,是確立了樞機團的組織,而這個組織日後亦演變成推舉教宗的機構。他的瞻禮日在10月27日。 现代对教宗立德所知甚少,根据《教宗实录》所载,他出生于一个居住在伯利恒(白冷)的希腊犹太人家庭,在多米仙(图密善)皇帝在位期间,他继承克肋孟一世,当选为罗马主教,继承时值第二次大迫害时期。根据《教宗实录》记载,他将罗马分为若干个领衔堂区,每一个堂区指派一位神父负责。同时,他在罗马城任命7名执事。 据优西比乌在《教会史》中记载,教宗立德在图拉真12年,也就是他当选教宗的第八年去世。他通常被认为是殉道者,然而并没有切实证据。他可能被安葬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墓附近。此外据信,圣若望宗徒可能是在教宗立德的任期内离世的。.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立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策肋定一世

教宗聖雷定一世(Sanctus Caelestinus PP.,),原名不詳,於422年至432年4月6日為教宗。 教宗雷定一世是一个罗马人,他可能是羅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近亲。他的早年生活不明,他的父亲可能叫普利斯库斯。据称他曾在米兰与圣安波羅修生活过一段时间。最早可以考证的关于他的记载是416年教宗諾森一世提到他是一名牧师。 据传说一些礼拜仪式是他创立的,但是并没有说明哪些。431年他派代表参加将景教判为异端的以弗所公會議。四封他于431年3月15日因此写给非洲、伊利里亚、塞萨洛尼基和纳尔榜的主教的信件被保存下来了,不过是从希腊语翻译过来的,拉丁语原文失落了。 他热衷教条,積極打擊伯拉纠主义。431年他派帕拉第阿斯赴爱尔兰任主教。后来聖博德继续了帕拉第阿斯的传教工作。他还打擊罗马市的诺洼天派,收押他们的主教,禁止他们的崇拜。他强烈反对对他的前任所制定的规则进行任何修改。罗马天主教会将他尊为圣人。 他于432年4月6日逝世,一开始他被葬在撒拉里亚大道上的圣普里西拉墓地上,后来他的遗体被改藏在圣普拉赛德教堂内。 在图像中教宗雷定一世的代表往往为一只鸽子、一条龙和火焰。.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策肋定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吉吕

教宗維奇(Vigilius PP.,),原名不詳,於537年3月29日至555年6月7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维吉吕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理

教宗聖維理(Sanctus Silverius PP.,),於536年6月8日至537年3月為教宗。他是教宗何弥的儿子。.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维理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笃一世

#重定向 教宗維笃一世.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维笃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达

教宗聖維達(Sanctus Vitalianus PP.,),原名不詳,657年7月30日至672年1月27日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维达 · 查看更多 »

教宗罗马诺

教宗羅基(Romanus PP.,?- 897年11月),自897年8月至11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罗马诺 · 查看更多 »

教宗美基德

教宗聖米迪(Sanctus Miltiades PP.),自311年7月2日至314年1月10日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美基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狄约尼削

教宗聖德宜(Sanctus Dionysius PP.,),公元259年7月22日─268年12月26日期間任教宗。 教宗德宜可能在大希臘出生,但这从来未被證实。公元258年教宗思道二世殉教后,德宜在翌年获选为新任教宗。因为当时基督徒遭到迫害,教宗位置悬空近一年,当迫害逐渐减退,德宜方上任教宗职位。领导迫害教徒的罗马帝国皇帝瓦勒良在公元260年被波斯国王沙普尔一世杀害,新任皇帝加里恩努斯宣布对基督教采取容忍政策,教会从此得到合法地位。 教宗德宜任内的任务是重整教会的秩序,他发出大量金钱重建在卡帕多细亚被哥特人破壞的教堂,并下令释放被囚禁的基督徒。他在公元268年12月26日逝世,是首位未被列为殉道者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狄约尼削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

教宗聖思維一世(Sanctus Silvester PP.,生年、地不詳—卒年、地不詳),於314年1月至335年12月31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玛克

教宗聖辛瑪(Sanctus Symmachus PP.)自498年至514年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西玛克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西诺

教宗希新(Sisinnius PP.,650-708年2月4日,原名不可考,於708年1月15日—708年2月4日任教宗,出生於敘利亞),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五短的教宗,他在708年當選,其後只做了僅僅三星期的教宗(二十一日)便逝世。他身患痛風病,長年不能進食,但他經常說自己有強壯靈魂去侍奉教會,曾下令修築羅馬城牆,未擔任教宗時是科西嘉島主教,逝世後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火化。.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西西诺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里修

教宗聖西理(Sanctus Siricius PP.,334年―399年11月26日)自384年12月起(日期为15日、22日或19日,唯未能确定)出任教宗,直到其在399年11月26日逝世。遺體葬在。公元390年,「城外」聖保祿大殿擴建,教宗主持典禮。他的名字刻在大殿石柱上。.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西里修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斯笃三世

教宗聖思道三世(Sanctus Sixtus PP.,),432年7月21日—440年8月18日在位。.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西斯笃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斯笃二世

教宗聖思道二世(Sanctus Sixtus PP.,),257年8月30日—258年8月6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西斯笃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马尔谷

教宗聖馬可(Sanctus Marcus PP.,),原名不詳,於336年1月18日至336年10月7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马尔谷 · 查看更多 »

教宗诏书

教宗诏书(Bulla apostolica),又译教宗训谕,为天主教教宗所发布的最隆重之文告。 最初教宗用其發佈各種大小信息,到13世紀時開始僅用於正式場合。 自12世紀開始教宗詔書一面使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頭像鉛封,一面書寫教宗的名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诏书 · 查看更多 »

教宗路基约一世

教宗聖路爵一世(Sanctus Lucius PP.,),253年6月25日—254年3月5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路基约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辛普利修

教宗聖辛普利修(Sanctus Simplicius PP.,)自468年至483年3月10日为教宗,對他的認識主要依靠《教宗名錄》一書。.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辛普利修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三世

教宗聖利奥三世(Sanctus Leo PP.)生於750年,卒于816年6月12日,於795年12月26日—816年6月12日出任教宗。 ,799年遭罗马贵族反对,他被迫出亡,求救法兰克国王查理,查理引兵到罗马,恢復利奥三世权位。800年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加冕,称为“罗马人皇帝”,以後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离开罗马后,罗马内部斗争又起。.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良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一世

教宗聖良一世(Sanctus Leo PP.,),440年9月29日至461年11月10日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二世

教宗聖利奧二世(Sanctus Leo PP.,?—683年6月),於682年8月17日—683年6月28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良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色尔爵一世

教宗聖思齊一世(Sanctus Sergius PP.,),原名不详,687年12月15日至701年9月8日在位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色尔爵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色尔爵二世

教宗思齊二世(Sergius PP.,卒於847年),844年—847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色尔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七世

教宗若望七世(Ioannes PP.,),原名不可考,705年—707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七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三世

教宗若望三世(Ioannes PP.,),原名Catelinus,561年7月17日至574年7月13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一世

教宗聖若望一世(Sanctus Ioannes PP.,),523年8月13日—526年5月18日在位。他是第一位在任期间拜访君士坦丁堡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九世

教宗若望九世(Ioannes PP.,),於898年1月至900年3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九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二世

教宗若望二世(Ioannes PP.,),原名Mercurius,533年1月2日—535年5月8日在位。是第一位即位使用王號(regnal name)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五世

教宗若望五世(Ioannes PP.,),原名不可考,685年—686年8月2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六世

教宗若望六世(Ioannes PP.,),原名不可考,701年10月30日至705年1月11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四世

教宗若望四世(Ioannes PP.,?—642年10月12日),原名不详,于640年12月24日至642年10月12日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若望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选举

教宗選舉(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為了選出一名羅馬主教(即教宗)而召開的會議。天主教徒認為教宗是聖伯多祿的宗徒繼承人和天主教會在人間的最高領袖。 經過1268年至1271年的宗座從缺期後,教會為了防止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教宗額我略十世於1274年進行期間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現時的教宗選舉是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西斯汀小堂舉行。John Paul II, 1996.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教宗柏拉奇一世

教宗貝拉一世(Pelagius PP.,?—561年),原名不詳,於556年至561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柏拉奇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柏拉奇二世

教宗貝拉二世(Pelagius PP.,),原名不詳,於579年至590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柏拉奇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恩狄

教宗聖恩狄(Sanctus Eutychianus PP.,)自275年1月4日至283年12月7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恩狄 · 查看更多 »

教宗杜努

教宗杜努(Donus PP.)是自676年11月2日至678年4月11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杜努 · 查看更多 »

教宗格拉修二世

教宗傑拉二世(Gelasius PP.,),本名 Giovanni Caetani,於1118年1月24日至1119年1月29日岀任教宗。 G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格拉修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欧瑟伯

教宗聖恩彪(Sanctus Eusebius PP.)自309年4月18日至8月17日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欧瑟伯 · 查看更多 »

教宗沙彬

教宗沙彬(Sabinianus PP.,),原名不详,於604年9月13日至606年2月22日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沙彬 · 查看更多 »

教宗沙德

教宗聖沙德(Sanctus Soterius PP.,,於約167年—174年出任教宗),出生於羅馬帝國豐迪地區,人稱仁慈教宗,教宗沙德宣稱只有教士作過聖禮祝福,婚姻才是合法。根據傳統,作為殉道者,他葬在羅馬的Callixtus公墓。他的聖日於4月22日。 復活節也是他制定的。.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沙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教宗博義三世(Bonifacius PP.,),於607年2月19日至11月1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一世

教宗聖波尼法爵一世,又譯博義一世、波尼法西斯一世(Sanctus Bonifacius PP.,原名不詳,?—422年),於418年12月28日至422年9月4日為教宗。他是希坡的圣奥斯定的同时代者,后者将其一些作品献给了他。 在教宗佐西(Pope Zosimus)去世后,两派都推出了自己的教宗候选人,一位是博義一世,另一位是恩赖(Eulalius)。加拉·普拉西狄亚(Galla Placidia),西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三世的皇后,要求皇帝洪诺留(Honorius)干涉,而他发布诏书责成两人都离开罗马。在接下来的复活节时,恩赖回到该城以行洗礼并庆祝节日;当皇帝听闻此事后,恩赖被剥夺了品秩并被驱逐出罗马,在418年12月28日,博義一世成为了教宗。 博義一世继续与伯拉糾派对立,劝告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回复伊利里亚(Illyricum)至西方管辖权下,并捍卫圣座的权利。.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波尼法爵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二世

教宗博義二世(Bonifacius PP.,),於530年9月22日至532年10月17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波尼法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五世

教宗博義五世(Bonifacius PP.,),原名不詳,生於那不勒斯,於619年12月23日至625年10月25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波尼法爵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六世

教宗博義六世(Bonifacius PP.,出生日期不詳,本名不詳,於896年4月4日—896年4月19日岀任教宗),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三短的教宗,僅次於当选教宗斯德望(三日)及教宗烏爾巴諾七世(十三日),在位僅僅十六日。他於羅馬出生,在上一任教宗福慕逝世後,他於896年4月當選成為教宗。他的死因是痛風,但傳聞他是被他的繼任者德範六世所謀害。 898年,在羅馬教廷,若望九世主持之下,宣告博義六世的選舉無效。.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波尼法爵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教宗聖博義四世(Sanctus Bonifacius PP.,約550年—615年5月25日),原名不詳,於608年9月15日至615年5月25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法比盎

教宗聖法彬(Sanctus Fabianus PP.,),是第20任教宗,236年1月10日—250年1月20日在位。他將羅馬帝國分成7個區,由7名助祭管轄。他是首位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的教宗。於羅馬帝國第三十四任皇帝德西烏斯開始大規模迫害基督教徒,教宗法彬因而殉教。.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法比盎 · 查看更多 »

教宗本笃三世

教宗本篤三世(Benedictus PP.,858年4月7日卒于羅馬,於855年9月29日-858年4月7日岀任教宗)。 据记载在他当选之前他以其怜悯和好学而著称。 在本篤被选的时候不同获选人的支持者之间爆发了暴乱。一开始他被皇帝所支持的对立教宗Anastasius III Bibliothecarius推翻和关押,后来Anastasius受到的支持减弱后他被营救并与855年9月29日正式被立为教宗。 本篤三世得以加固教宗在教会内的地位。他主张婚姻是神圣的,与贵族和高级僧侣的习俗败坏斗争。此外他对英国非教会人员罢免主教提出了抗议。在他的执政期间天主教与拜占庭东正教之间的矛盾加深。 有人提出认为在本篤三世与利奧四世之间有过一个女教宗瓊安,但这个說法被天主教廷反驳。提这个說法的人认为瓊安的名字是在17世纪才被从教宗消除的。有人甚至认为,由于对本篤三世本人的记载非常少,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他是被发明来取代女教宗瓊安的。.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本笃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本笃一世

教宗本篤一世(Benedictus PP.,),575年6月2日至579年7月30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本笃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本笃二世

教宗聖本篤二世(Sanctus Benedictus PP.),於683年或684年6月26日-685年5月8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本笃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三世

教宗聖斐利三世(Sanctus Felix PP.),於483年3月13日至492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斐理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一世

教宗聖斐利一世(Sanctus Felix PP.,),269年1月5日—274年12月30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斐理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四世

教宗聖斐利四世(Sanctus Felix PP.,),原名不詳,於526年7月12日至530年9月22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斐理斯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三世

教宗德範三世(Stephanus PP.,723年生於西西里岛,卒於772年1月24日),於767年8月1日至772年1月24日在位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一世

教宗聖德範一世(Sanctus Stephanus PP.,),原名Stephanus,254年3月12日—257年8月2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二世

教宗德範二世(Stephanus PP.,原名不詳,715年—757年4月27日),752年至757年4月27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五世

教宗德範五世(Stephanus PP.,原名不詳、生年、地不詳,卒於891年),於885年至891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八世

教宗德範八世(Stephanus PP.;),本名不詳,約於939年7月14日至942年10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八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六世

教宗德範六世(Stephanus PP.,本名、岀生年、岀生地不詳,卒於897年8月),於896年5月至897年8月岀任教宗,由於曾主持殭屍審判,羞辱教宗福慕,897年在暴動中被禁錮,後被绞死,可能是福慕的黨徒因憤慨所為。.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四世

教宗聖人德範四世(Sanctus Stephanus PP.,原名、生年、地不詳—817年1月24日卒於羅馬),於816年6月12日至817年1月24日在位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斯德望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思伟

教宗思偉(Severinus PP.,?—640年8月2日),原名不詳,於640年5月28日至640年8月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教宗思伟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教宗列表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扎達爾

扎达尔(克罗地亚语:Zadar)是克罗地亚的第五大城市,是扎达尔县和北达尔马提亚地区的行政中心。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2006年人口72,718。.

新!!: 教宗列表和扎達爾 · 查看更多 »

才祿二世

教宗才祿二世(Marcellus PP.,,原名Marcellus Corvini,在位期間:1555年4月10日——1555年5月1日)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七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二日。出生於義大利安科納地區,曾經是聖克羅齊地區樞機主教。他在教皇儒略三世逝世後於1555年4月9日當選成為教宗。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受到樞機主教團壓力而退位,但他在短短二十二日任期就用盡梵蒂岡資金,樞機主教團後來找到一個比教宗才祿二世更正直、高名譽、老練之人,他的後繼者教宗保祿四世。.

新!!: 教宗列表和才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

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黑衣修士(Tomás de Torquemada, O.P.,1420–1498年9月16日)也译多玛斯·多凯马达,15世纪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天主教会决议处理宗教犯罪的法庭)首任大法官。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忏悔者。在15世纪末西班牙驱逐穆斯林摩尔人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旨在恢复基督宗教在西班牙的地位,托尔克马达说服天主教双王发布阿兰布拉诏书宣布驱逐犹太人。托尔克马达作为敕令的主要拥护者则自1492年起负责驱逐当地的异教徒,或逼迫他们改宗天主教。自1480至1530年间,通过信仰审判(Auto-da-fé)并最终以火刑处死的异教徒达数千人。托尔克马达关于裁判所的指示手稿直到1576年才公开印刷,出版于马德里。在现代,他的名字经常与宗教迫害、教条主义和盲信等联系在一起。.

新!!: 教宗列表和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阿奎那

聖多瑪斯·阿奎那(St.,約;世俗界常译为--),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主义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会认为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6位教会圣师之一,也被稱作神學界之王、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新!!: 教宗列表和托马斯·阿奎那 · 查看更多 »

托迪 (意大利城市)

托迪(Todi)是意大利中部翁布里亚大区佩鲁贾省的一个市镇。它耸立在一座高大的双峰山顶,俯瞰台伯河东岸。 在20世纪90年代,肯塔基大学建筑学教授理查德·S·莱温选择托迪作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榜样,因为它的规模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塑自我的能力。在此之后,意大利媒体报道托迪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

新!!: 教宗列表和托迪 (意大利城市)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大公国

托斯卡納大公國(意大利語:Granducato di Toscana;拉丁語:Magnus Ducatus Tusciae)為一個在1569年至1859年間,存在於意大利中部的國家。為第一個廢除死刑的主權國家。 此大公國取代之前的佛羅倫斯公國,並一直維持在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一帶的統治。而在其北方,同屬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一部分土地,則另外建立了馬薩與卡拉拉公國,以及盧卡共和國(Repubblica di Lucca)與後來建立的盧卡公國。1860年,托斯卡納大公國被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所合併。.

新!!: 教宗列表和托斯卡纳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教宗列表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教宗列表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教宗列表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帕尼亚诺

拉帕尼亚诺(Rapagnano),是意大利费尔莫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2.49平方公里,人口2029人,人口密度162.4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44062。.

新!!: 教宗列表和拉帕尼亚诺 · 查看更多 »

拉特兰条约

《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Pacta Lateranensia),亦稱《拉特朗條約》或《拉特朗協定》,是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王國政府與聖座為解決「罗马问题」而簽訂的條約。此條約也被現今的意大利共和國接受。 此條約包含三項文件:.

新!!: 教宗列表和拉特兰条约 · 查看更多 »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全称为拉特朗至圣救主、聖若翰洗者聖史若望总主教座堂(Archibasilica Sanctissimi Salvatoris et Sanctorum Ioannis Baptistae et Ioannis Evangelistae in Laterano,Arcibasilica del Santissimo Salvatore e Santi Giovanni Battista ed Evangelista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罗马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 ,也是位於羅馬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圣母大殿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会母堂的称号。天主教會於11月9日特敬拉特朗大殿祝聖日。.

新!!: 教宗列表和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 查看更多 »

思維三世

教宗思維三世(Silvester PP.,?—1062年或1063年),本名Giovanni dei Crescenzi,於1045年1月20日至1045年3月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思維三世 · 查看更多 »

思維二世

教宗思維二世(Silvester PP.,約950年—1003年5月12日),本名歐里亞克的葛培特(Gerbertus Aureliacensis),於999年4月2日至1003年5月12日岀任教宗。他因為他在學術上的提倡而知名,比如重新引入消失在拉丁世界的希臘算盤與星盤,他本人據說也掌握了製作星盤的技術。 原先出身貧寒的他因才華而獲巴塞隆納公爵波萊爾贊助學習,並在972年時獲得蘭斯總主教阿達爾貝羅重用,然而之後卻捲入卡佩王朝建立者于格·卡佩的政爭中,于格在988年支持阿諾夫(Arnulf)擔任蘭斯總主教,然而阿諾夫卻在日後支持其叔父也是于格的政敵下洛林公爵查理,因此于格在991年時以葛培特取而代之。但是這個做法卻遭致時任教宗若望十五世反對,並於995年在穆松舉行會議撤銷于格的命令,這個決議在隔年由若望的繼承者額我略五世在奧托三世的支持下實行。阿諾夫獲平反回復原職,葛培特被撤除蘭斯總主教職位,最後成為奧托三世的家庭教師。然而999年額我略去世,葛培特卻獲選為教宗思維二世。.

新!!: 教宗列表和思維二世 · 查看更多 »

思齊四世

教宗思齊四世(Sergius PP.,),原名Pietro Martino Boccapecora,於1009年7月31日至1012年5月1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列表和思齊四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历任教宗历任教宗列表梵蒂冈君主梵蒂冈君主列表歷任教宗列表教皇列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