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攻击机和軍事航空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攻击机和軍事航空之间的区别

攻击机 vs. 軍事航空

攻擊機(Attack aircraft),又稱--,係一種在中、近距離對地面、水面目標攻擊用的軍用飛機,也是擔任密接支援陸軍的要角。現代的多用途戰機基本上都能取代攻擊機,但仍存在專門的攻擊機。除此之外有些攻擊機是以軍用教練機改裝而來。 過去日本帝國海軍所稱的攻擊機未必屬於攻擊機,其包含了初期開發的水平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與現今分類的攻擊機不盡相同。後期開發的轟炸機種與俯衝轟炸機才被稱轟炸機,日文漢字為爆撃機。. 軍事航空,是透過軍用航空器進行軍事行動的手段,包括透過國家的空運(貨物)能力,以運送部隊投入戰場,或提供前線的後勤支援。為進行這樣的空中戰爭,足夠的空中力量是必要的,包括運輸和作戰用飛機。有各種各樣的軍用航空器,包括轟炸機、戰鬥機、運輸機、教練機和偵察機。這些不同類型的飛機可以用於完成各種軍事目標。 各國軍隊的空軍為負責軍事航空的軍種,而部分國家的陸軍航空兵或海軍航空兵亦有分擔此一機能。.

之间攻击机和軍事航空相似

攻击机和軍事航空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多用途戰機导弹低可偵測性技術空对空导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升機運輸機轰炸机陆军战斗机教練機

多用途戰機

多用途戰機(multirole combat aircraft,缩写MRCA)是指一款軍用飛機不需要透過大幅度修改就可以執行多種類別的任務,而非僅限於單一任務。可以擔任戰鬥機、攻擊機、偵查機、轟炸機、電子作戰機其中兩類任務(含以上)者。 多用途戰機可能是在設計階段就可以納入規劃,像是英國蚊式轟炸機與美國F/A-18戰鬥機,或者是在服役階段透過改良,加裝其他設備,擴充可以擔負的任務種類。譬如F-14雄貓式戰鬥機戰鬥機在後期服役生涯也可以擔任轟炸任務,許多國家將原先擔任空優任務的MiG-21戰鬥機改裝擔任對地攻擊的任務。.

多用途戰機和攻击机 · 多用途戰機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导弹

飛彈(Missile)是本身有動力、有誘導能力且在空氣或是太空中移動的彈藥。有誘導能力但沒有動力的彈藥稱作導引炸彈,有動力但是沒有誘導能力的彈藥稱作火箭彈。 在导弹的制导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導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電視導引等。另外一種分類是飛彈的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導引、乘波導引、主動雷達導引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等。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類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飛彈的分類原則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發射載具的特性與攻擊目標的性質。發射載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潛射,艦射等。攻擊的目標性質包括:對空,對面,對潛,對艦。把這兩項原則合併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各類飛彈的分類系統。雖然發射載具是飛彈分類的一項原則,不過同一種飛彈往往可以在簡單的改裝下自不同的載具上發射,因此許多飛彈往往會在不同的類別當中重複出現。譬如說魚叉反艦飛彈可以自潛艇、水面艦艇與飛機上發射,因此它會分別出現在潛射反艦飛彈、艦射反艦飛彈以及空射反艦飛彈當中。 飛彈的英文「Missile」的一般意義即是「被投射出來的物體」的意思,其範圍包括石子、彈頭、箭矢等等。在1945年之後,「Missile」才開始專門指有導引系統的火箭,即現在的飛彈意義。.

导弹和攻击机 · 导弹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低可偵測性技術

低可偵測性技術(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也稱為「隱形技術」(stealth technology),是通過特殊設計、表面材質或裝置,降低物體被偵測到的機會或縮短其可被偵測距離的科技。當前此等科技的主要應用在於軍事用途,通過降低自方武器裝備等目標物的信號特徵,使對方難以發現、識別、追蹤及攻擊;從而提高自方戰略或戰術目標的達成率,以及戰場存活率。迷彩和潛艇是該技術早期就有的代表,而匿蹤戰機當前是該技術最先進的代表。 在戰場上運用隱形技術的構想可能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經過一段探索時期,美國及其他少數軍事科技先進國於1960、1970年代陸續投入技術的全面發展,然後自1980年代起開始將各種發展成熟的隱形技術應用在武器裝備上。當前戰場上的偵測系統,主要運用無線電波段(例如雷達)、紅外線波段、可見光及聲波(例如聲納)等原理;相應於此,軍事匿蹤技術的研究發展也以抑制雷達、紅外線、可見光、聲波等面向的可偵測性為主。.

低可偵測性技術和攻击机 · 低可偵測性技術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空对空导弹

對空飛彈泛指所有裝置在空中飛行的載具上面,攻擊其他的空中目標的飛彈。 最早的空對空飛彈是由德國在二戰末期研發出來的 Henschel Hs 117 Schmetterling,用以對付盟軍的轟炸機群,企圖重新奪取制空權,但未及投入實戰。二次大戰之後,空對空飛彈的研發也在各國逐漸發酵,當時研發的主要目的都是要對付攜帶原子彈的戰略轟炸機。.

攻击机和空对空导弹 · 空对空导弹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攻击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攻击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直升機

没有描述。

攻击机和直升機 · 直升機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運輸機

運輸機(Military transport aircraft)狭义上指用於空運兵員、武器裝備、並能空投傘兵和軍用裝備的軍用飛機,它具有在複雜氣候條件下飛行和比較簡易的機場上起降的能力,有的還裝有自衛的武器及電子干擾設備。軍用運輸機使用性質分為戰術和戰略兩種,按航程分為中程及遠程,按載重可以分為中型和重型。 民用运输机大多称为「货机」。.

攻击机和運輸機 · 軍事航空和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轰炸机

轰炸机,係一種從高空對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投擲航空炸彈用的军用飞机。世界上第一款具备上述特征的轰炸机是1915年俄羅斯帝國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生产的伊利亚·慕罗梅茨-V型。它是一款裝備四具發動機和双翼的大型飞机,可携带522公斤的炸弹以120公里的最大时速飞行,这在当时可謂是优秀的载弹飞行能力了。.

攻击机和轰炸机 · 軍事航空和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陆军

軍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個軍種,主要在陸地上作戰,故也叫地面部隊。現代陸軍有多個兵科,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航空兵、工兵、通訊兵、運輸等等,是目前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種。 在冷兵器時代,陸軍主要以刀、劍、斧、矛、弓、弩等作為戰鬥工具。而到了現代,陸軍兵器則有槍械、火炮、飛彈、戰車、直昇機等類別,可謂多不勝數。.

攻击机和陆军 · 軍事航空和陆军 · 查看更多 »

战斗机

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係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戰鬥機通常也被視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空中戰力。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過往的戰鬥機根據用途又細分為殲擊機與攔截機(Interceptor)。殲擊機即大眾熟知的傳統戰鬥機,用途是消滅敵方軍用飛機、控制空域,掌握制空權可避免己方地面受到攻擊,亦有利於己方攻擊敵方地面。由於殲擊機隨時可能進行空中纏鬥,對機動力、運動性能的要求遠高於其他機種。攔截機的用途則是在敵方轟炸機和偵察機進入己方空域前,以其速度和爬升能力爭取時間及高度優勢並將其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飛行高度較高的轟炸機與偵察機,在設計上以爬升率和飛行速度為優先。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原子彈的威脅,許多國家一度將攔截機視為與殲擊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由於飛彈科技的成熟,以及超音速巡航的出現,攔截機的功能已可通過殲擊機配備飛彈來滿足,成為現今趨勢之多用途戰機,不再發展專門的攔截機。.

战斗机和攻击机 · 战斗机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教練機

教練機是訓練飛行員從最初級的飛行技術到能夠單獨飛行與完成指定工作的特殊機種。無論是操作民用或者是軍用飛機的飛行員都需要經過一些相同的訓練程序,使用類似的教練機完成基礎飛行課程。.

攻击机和教練機 · 教練機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攻击机和軍事航空之间的比较

攻击机有73个关系,而軍事航空有4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10.62% = 12 / (73 + 40)。

参考

本文介绍攻击机和軍事航空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