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查士丁尼二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查士丁尼二世之间的区别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 vs. 查士丁尼二世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是发生在拜占庭帝国和保加利亚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始于5世纪保加利亚人第一次在巴尔干半岛定居。在公元680年后,随着保加利亚帝国向西南部的扩张,战争扩大。在此后的几个世纪,拜占庭帝国与保加利亚持续发生冲突并取得一些胜利,直到以克鲁姆为首的保加利亚时,拜占庭帝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在公元814年克鲁姆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奥穆尔塔格与拜占庭达成了30年的和平条约。公元893年,之后另外一个著名的保加利亚皇帝-西麦我在击败拜占庭帝国后并形成一个庞大的东欧帝国,但最终失败。 公元971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击败鲍里斯二世并占领保加利亚帝国首都大普雷斯拉夫,征服了已经衰落的保加利亚帝国。此时的保加利亚帝国面临着与克罗地亚、马扎尔人、佩切涅格人及俄罗斯人的战争。在公元1014年战争之后,君士坦丁堡的巴西尔二世于公元1018完全征服保加利亚。在1040年至1041年以及之后11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爆发了反抗拜占庭帝国的起义,但这些都归为失败。公元1185年,西奥多·彼得和伊万·阿森发动起义。拜占庭帝国在面临着内部纷争和镇压起义失败而开始衰落。 在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保加利亚皇帝试图与十字军建立友好关系。但新建的拉丁帝国拒绝与保加利亚联盟。由于他与保加利亚的关系,一个拜占庭国家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建立。这个使得十字军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下降。在拉丁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利用了保加利亚内战而攻占部分色雷斯。但之后保加利亚皇帝西奥多斯韦托斯拉夫再夺回这些土地。拜占庭帝国和保加利亚关系继续波动,直到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393年和1453年攻占保加利亚首都和拜占庭帝国。 Category:保加利亚历史. 查士丁尼二世(被剜鼻者)(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Β' ο Ρινότμητος,),685年至695年與及705年至711年兩度在位爲拜占庭帝國皇帝。 在查士丁尼二世统治期间,帝国的意大利部分的很多城市企图独立。查士丁尼二世仰赖各行省权贵的支持进行镇压。687年-689年,查士丁尼二世远征色雷斯和马其顿。他使当地的斯拉夫部落臣服于帝国,并将一部分斯拉夫人迁至小亚细亚居住。因此,在斯拉夫民族的发展及接受基督教等方面,查士丁尼二世起到很大推动作用。692年,查士丁尼二世在与阿拉伯征服者的战役中溃败,导致帝国失去了亚美尼亚南部。 拜占庭军官列昂提在695年推翻了查士丁尼二世,并且割掉了他的鼻子。于是他就得到“被剜鼻者”这个绰号。被剜鼻者查士丁尼逃到保加利亚。705年,他在保加利亚汗特尔维尔的支持下重获皇位,立其子提比略为共治皇帝。711年发生另一次政变。帝国将领菲利皮科斯废黜了查士丁尼二世,他与家人均遭杀害。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之间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查士丁尼二世相似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查士丁尼二世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保加利亚色雷斯拜占庭帝国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它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滨临黑海。.

保加利亚和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 · 保加利亚和查士丁尼二世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色雷斯 · 查士丁尼二世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拜占庭帝国和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 ·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二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查士丁尼二世之间的比较

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有8个关系,而查士丁尼二世有1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2.00% = 3 / (8 + 17)。

参考

本文介绍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和查士丁尼二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