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扶餘國和東扶餘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扶餘國和東扶餘之间的区别

扶餘國 vs. 東扶餘

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鳧臾,由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扶餘人所建立的国家,亦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家。扶餘國從前2世紀立国到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前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后期国都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扶余国是汉朝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獻帝時,其王求改屬辽东郡(後漢書/卷85)。正因如此,传说历代扶余王故去时,玄菟郡太守都赏以银镂玉衣的“玉匣”为葬具。 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zh-hant:韓國;zh-hans:朝鲜-人的先民之一。部分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是日本人的起源。扶餘一名最早出現在逸周書,名鳧庾,是九夷之一。. 東扶餘(公元前86年-22年或410年),位於扶餘的東部的荳滿江流域。後來被高句丽所吞并。 据《三国史记》记载,年老无继承人解夫娄在湖边的一块大石头下捡到一个看上去像青蛙的金色小孩。解夫娄给小孩取名金蛙,立为王子。解夫娄让位给金蛙王。 金蛙的长子帶素继承王位后开始攻打高句丽瑠璃王。后来,高句丽的第三任国王大武神王发兵攻东扶余并将帶素处死。东扶余出现内乱而瓦解,领地被高句丽所吸收;而帶素的三弟曷思帶同殘部退往鴨綠谷(鴨綠江上游),是為曷思王,建國後扶餘。公元285年,依慮王兵败自杀,他的儿子依羅王再帶領後扶餘往東逃往沃沮地,即今日中國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後來他們被廣開土王侵略,最後被長壽王征服。494年被勿吉驅逐,入附高句麗文咨王。另一說法是:東扶餘是依羅在晉武帝幫助下在沃沮復國的扶餘別支。是為後東扶餘。是高句麗屬國,因中叛不貢受廣開土王討伐。 据二十世纪小说《桓檀古记》记载,東扶餘是北扶餘的一个延续国。原北扶余君主解夫娄与高豆莫汗(东明帝)为王位发生争斗后,迁都到现在的朝鲜东海附近的迦叶原,建立东扶余。解夫娄是北扶余第三任君主高奚斯的儿子。解夫娄的兄弟高于娄在公元前121年成为北扶余第4任君主。公元前86年高于娄去世后无继承人,解夫娄接任北扶余王位。不过很快被高豆莫逐出北扶余。解夫娄带领其随从者东迁,86年,在迦叶原建立东扶余。建国后,解夫娄向北扶余表示了臣服。公元前48年,金蛙王继位后很快就结束了与北扶余的臣属关系,宣称自己为大王,并追加解夫娄大王称号。金蛙王后来遇到了柳花,并把她带到了宫中。柳花受到阳光照射后,生了朱蒙。金蛙王的7个儿子都很恨朱蒙。尽管金蛙王尽力保护朱蒙,朱蒙最终还是跑到卒本扶余,并建立高句丽。有人說阿蘭弗勸解夫婁去的地方是朝鮮以南咸興一帶,那裡是地宜五穀的東海之濱,正與東扶餘地理相合。(大韓疆域考·濊貊考).

之间扶餘國和東扶餘相似

扶餘國和東扶餘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后汉书吉林省大武神王帶素三國遺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北扶餘解夫娄高句丽高朱蒙金蛙王长寿王沃沮濊貊曷思王晋书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后汉书和扶餘國 · 后汉书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吉林省和扶餘國 · 吉林省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大武神王

大武神王(),姓高(고)名無恤(무휼)又名武恤。他是高句麗第三代君主,琉璃王的第三子,由松氏所生。在琉璃王逝世後,於公元18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大武神王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

大武神王和扶餘國 · 大武神王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帶素

帶素,亦作臺素,是東扶餘君主金蛙王的長子(解夫婁孙子),在金蛙王死後繼承東扶餘王位。他在琉璃明王十四年要太子都切入質,帶素王曾於高句麗第二代君主琉璃王(14年11月)時遣軍50000人進犯高句麗,無功而返。28年(公元9 年)恐嚇高句麗順事扶餘,後被高句麗第三代君主大武神王率軍擊殺。帶素死後,由金蛙王第三子,即帶素之三弟曷思繼承了東扶餘王位。.

帶素和扶餘國 · 帶素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是由高麗時代国师一然(1206年--1289年)所編撰,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為記述對象的史書。 該書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個條目所構成,九篇的篇目分別為王曆、紀異、興法、塔像、義解、神咒、感通、避隱、孝善。坛君传说首次出现于此书。 《三國遺事》是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之後第二早的史書,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神異的民間傳說。.

三國遺事和扶餘國 · 三國遺事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或延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吉林省南部的中朝邊境,首府為延吉市。全州总面積4.33万平方公里,人口213.58万,其中朝鲜族占人口总数的36.4%。延边素有“礼仪之乡”、“歌舞之乡”、“教育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 延边是中国主要木材产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80.04%。延边林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和牡丹江“四江”的发源地。延边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其所在的长白山地区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延边人参的产量占到中国人参产量的80%,并拥有颇具规模的人参加工工业延边龙井市是苹果梨的原产地,被命名为“苹果梨之乡”,是中国首批百家特产乡之一。2002年,延边苹果梨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延边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延边大米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扶餘國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北扶餘

北扶余(公元前239年-公元前58年)是一个曾位于今中国东北的古老国家,传说由解慕漱创建。 北扶余的记载大多出自1911年写成的《桓檀古记》的北扶余记中:檀君朝鲜灭亡后,解慕漱经过6年的征战于公元前239年建立起了北扶余国。公元前195年解慕漱传位给他的儿子慕漱离。慕漱离在位期间,北扶余延续扩张领土。公元前170年,慕漱离去世后,其子高奚斯成为北扶余第三任君主。高奚斯继续了其前辈的扩张政策。公元前121年,高奚斯去世后,其长子高于娄继位直到公元前86年。公元前86年,高于娄的兄弟解夫娄继承北扶余王位。解夫娄执政不到一年,檀君朝鲜末代檀君古列加的后裔高豆莫(东明帝)就与他争权。结果解夫娄败给高豆莫后,逃到迦叶原,建立了东扶余。高豆莫成为北扶余第六任君主后,改名北扶余为卒本扶余。高豆莫死后,高无胥继位。朱蒙继位后将卒本扶余改名为高句丽。.

北扶餘和扶餘國 · 北扶餘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解夫娄

解夫娄(公元前86-公元前48年)是传说中东扶余的创建者,曾一度是北扶余的君主。 《东事古记》对其记载为:“中国唐尧时,有檀君者,立国于今平壤,号曰朝鲜。言东方之地,受朝日光鲜也。子解夫娄,与于涂山之会。传国至商武丁时乃绝。” 据伪史《桓檀古记》记载,解夫娄是北扶余第三代君主高奚斯的儿子,其兄高于娄是北扶余的第四任君主。由于高于娄公元前86年去世后无继承人,解夫娄继承北扶余王位。檀君朝鲜末代檀君古列加的后裔高豆莫(东明帝)随后与之争执。于是解夫娄被迫带领其拥护者东迁到朝鲜东海边上的迦叶原,建立东扶余。为了避免与高豆莫的继续争执,东扶余向北扶余表示了臣服。 《三国遗事》中记载建立北扶余的解慕漱的儿子也叫做扶婁,可能是传说互相混合所致。解慕漱与河伯子女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朱蒙,《三国遗事》认为扶婁与朱蒙为同父异母的兄弟。 ,解夫娄的宰相阿兰弗曾梦天帝要解夫娄搬迁到东海之滨。解夫娄带领其拥护者东迁到朝鲜东海边上的迦叶原,建立东扶余。 解夫娄的妻子直到解夫娄老都没能为他生一男孩。解夫娄后来收养了一男孩,取名金蛙。公元前48年,解夫娄去世后传位给金蛙。金蛙王继位后,立即结束了东扶余与北扶余的藩属关系。.

扶餘國和解夫娄 · 東扶餘和解夫娄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扶餘國和高句丽 · 東扶餘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朱蒙

東明聖太王(),姓高(고),名朱蒙(주몽),亦作鄒牟(추모)、眾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麗的开国国君。 约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爾江)畔之紇升骨城(又稱卒本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国。這國家在鴨綠江中游的佟佳江 (卒本扶餘) 附近。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

扶餘國和高朱蒙 · 東扶餘和高朱蒙 · 查看更多 »

金蛙王

金蛙王,或作金蝸王。是高句麗建國神話裡的傳説人物。相傳他是東明王朱蒙的養父。 该神话人物的原型最早出现于中國古代文獻《後漢書 東夷傳》、《魏書 高句麗傳》、《論衡 吉驗篇》等古籍中东明王的养父。 高丽11世纪《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根据传说傳說,叙述扶餘國王解夫婁年老無嗣,故向上天求子。一日,他騎馬來到一個叫鯤淵的湖邊,看到一塊岩石在流淚。國王感到不可思議,命人翻動岩石,結果發現一名金色蛙形(蝸形)的小孩。國王認為這是上天所賜之子,便取名「金蛙」,並立為太子。 後來宰相阿蘭弗聲稱自己得到天神的旨意,祂的子孫將在扶餘建立新國家,於是便勸解夫婁將都城遷移到東海之濱,一個叫迦葉原的地方,以避亡國之禍。解夫婁遷都之後國號東扶餘。後來金蛙王繼位,成為東扶餘王。三國史記說,解夫婁走後,解慕漱來到北扶餘自稱天帝之子。 金蛙王在太白山南邊的優渤水遇見一個名叫柳花的女子,柳花自稱是河伯之女,因為與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而父母以无媒而从人将其赶出家门。後柳花受日光照射產下一卵,朱蒙自卵中誕生,金蛙王收養了朱蒙。 朱蒙離開東夫餘後建立高句麗。柳花在東扶餘逝世,金蛙王以王后之禮埋葬了柳花。 金蛙王死後,根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琉璃王本紀》記載,他的長子帶素繼承了扶餘王位。有人說金蛙王的傳說是由金閼智而來,是新羅人編做的。圖們江下游一直有與金蛙王有關的傳說。。.

扶餘國和金蛙王 · 東扶餘和金蛙王 · 查看更多 »

长寿王

長壽王(),名高巨連或高璉,高句麗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 長壽王在位时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时期。427年,他将高句麗的都城迁至平壤,这标志着高句麗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遼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

扶餘國和长寿王 · 東扶餘和长寿王 · 查看更多 »

沃沮

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沃沮分为南北两部。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沃沮南与东濊相邻。据《三国志》记载,南北沃沮习俗相同,语言与高句丽相同。北沃沮经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每年夏天進攻,有半年受侵害,躲避山上)。挹娄的语言与高句丽和沃沮不同。据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灭了卫满朝鮮后,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公元1-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太祖王藩属(太祖王派大人當他們那裡監治,後來把他們同化)。244年,曹魏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击败高句丽后,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 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鮮卑)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沃沮与东濊同属扶余的分支。语言和习俗与高句丽人相似。他們的地方稱濊地,因為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人說火炕是北沃沮人發明。.

扶餘國和沃沮 · 東扶餘和沃沮 · 查看更多 »

濊貊

没有描述。

扶餘國和濊貊 · 東扶餘和濊貊 · 查看更多 »

曷思王

曷思王,是東扶餘君主金蛙王的第三子,帶素之三弟。公元22年,帶素被高句麗第三代君主大武神王率軍擊殺。帶素死後,当年四月,金蛙王第三子繼承了東扶餘王位。他逃至曷思水濱,殺死了出獵的海頭王,取其百姓,以曷思水濱建都,故号曷思王。大武神王的好童王子,就是曷思王孫女(大武神王之次妃)所生。.

扶餘國和曷思王 · 曷思王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扶餘國和晋书 · 晋书和東扶餘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扶餘國和東扶餘之间的比较

扶餘國有75个关系,而東扶餘有3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14.95% = 16 / (75 + 32)。

参考

本文介绍扶餘國和東扶餘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