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之间的区别
手足口病 vs. 食欲不振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受到感染的患者,通常會伴隨發燒症狀與全身倦怠不適。一兩天過後,在手、腳、口腔、舌頭、牙齦都有可能出現細小的紅點、潰瘍或水痘,甚至有少數會出現在鼠蹊部或臀部。 遭病毒感染後,病徵通常持續約三到六天。 紅疹大約會在一周後消失。有時候手和腳的指甲可能在幾周後會隨著脫落,隨著時間重新長回來。極少數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才導致死亡。 導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會藉由皮膚接觸、糞口傳染或飛沫的方式散播。 --> 患者碰觸過的物品也具有傳染力。最常見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克沙奇病毒A16,再來是71型腸病毒。其他的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也有可能引起手足口病。 部分帶原者會毫無症狀地攜帶病毒,並感染其他患者。 目前手足口病僅限在人類之間傳播。大多數觀察患者臨床症狀即可診斷, -->偶爾需要採喉嚨分泌物或糞便做為樣本,查驗病毒的存在。 有效地洗手有助於避免疾病傳播,受到感染的患者應在家休息,避免出現在公司、安親班和學校,以免傳染給他人。目前針對此疾病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都還在開發中。大多數的患者都無須特殊治療。 必要時可以給予解熱鎮痛的藥物或口內膏。 --> 對於少數無法正常進食的孩子,才會給予靜脈輸液。 很少會演變成病毒性腦膜炎或是腦炎。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會發生。通常會在育幼院或幼稚園發生小型的群聚感染。1997年在馬來西亞、1998年在台灣、2009年在中國大陸都曾引起大規模疫情。疫情往往發生在冬天以外的季節。患者往往是小於五歲的幼童,少數成人也會有被感染的可能。 和口蹄疫感染家畜不同,手足口病只會感染人類。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食欲不振(Anorexia),也作食欲减退、食欲缺乏,民间常称“没胃口”,是指食欲降低的一种症状。虽然在许多非科研出版物中该词也可指代神经性厌食症,但是食欲不振的成因却多种多样,有的对人基本没有什么害处,但有的却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或者为健康带来极大的风险。.
之间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相似
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有(在联盟百科)0共同点。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的共同点。
- 什么是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之间的相似性
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之间的比较
手足口病有20个关系,而食欲不振有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0,杰卡德指数为0.00% = 0 / (20 + 3)。
参考
本文介绍手足口病和食欲不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