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手稻區和札幌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手稻區和札幌市之间的区别

手稻區 vs. 札幌市

手稻区()是位于北海道札幌市北部的一区。於1989年由西区分出設置。 南側以手稻山和新川與西區分隔,西側以手稻山系與南區、小樽市為界。 位於西南的手稻山海拔1,023.7公尺,成為手稻區的象徵,附近的星置瀑布(星置の滝)和乙女瀑布(乙女の滝)也市區內的主要自然景觀景點。 名稱被認為是源自阿伊努語的「teyne-nitat」(溼地)或「teyne-i」(濕的東西),指的是過去位於山腳邊的溼地。. 札幌市()是一個位於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區的城市,擁有超過190萬人口,是日本人口第五大的城市,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札幌市是北海道政府(道廳)以及石狩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也是北海道最大都市,集中了北海道約35%的人口,而更集中了北海道約半數的人口。札幌市雖然地理位置位於北海道西部,但卻是北海道鐵路、高速公路、航空路線的中心,因此在交通上也是北海道的中心。 札幌市的歷史開始於1869年日本設立開拓使時在此設置札幌本府。札幌的建設計劃由時任開拓判官島義勇提出,他參考京都規劃了棋盤狀城市,以東側為基點,將作為南北軸,渡島通(現南1條通)作為東西軸。而大通公園則是現在札幌市的東西主幹線。1972年,札幌市舉辦了亞洲首屆冬季奧運會。此後札幌市舉辦了多種國際體育賽事。札幌市還是日本著名的觀光都市,並且在日本的魅力城市排行榜中亦排名前列。2013年,札幌市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中的媒體藝術城市,是世界第二個和亞洲首個加盟城市。 如同大部分北海道地區的地名由來,「札幌」這一地名也是起源於北海道當地的原住民阿伊努族的語言阿伊努語。關於札幌的名稱起源有二種說法,一說認為札幌(さっぽろ)起源於阿伊努語中的「sat-poro-pet/サッ・ポロ・ペッ」,意指「乾渴的大河」;另一說則認為起源於阿伊努語中的「sar-poro-pet/サリ・ポロ・ペッ」,意思是完全與前者顛倒的「有大片濕地的河流」。 札幌市的市徽外觀是一個六角形,代表冰晶(雪花)的形狀,是北海道的象徵。在六角型內側的圓形其實是漢字「札」字的變體,而整個圓形又可視為是日文片假名「ロ」字的變形,是札幌的日語片假名寫法「サッポロ」中的一部分。市徽中央的五芒星代表北斗星,是北方的象徵。並且五芒星的形狀又與日文片假名字母「ホ」近似,是日語中「北方」或「北海道」的拼音字首。.

之间手稻區和札幌市相似

手稻區和札幌市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南區 (札幌市)小樽市北區 (札幌市)北海道石狩市西區 (札幌市)阿伊努語政令指定都市手稻山

南區 (札幌市)

南区()是位於札幌市西南部的一個区。面積657.23平方公里,占全札幌市的六成,比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的總和還大,也比多數的政令指定都市還大。但該區大部分都是山區和林地。 轄區多數區域屬於支笏洞爺國立公園,為後志山地的東北部,包括札幌岳、余市岳等17座標高超過1,000公尺的山;供應札幌地區用水的豐平峽水庫、定山溪水庫也位於此。位於豐平川上游的定山溪為知名的溫泉區,每年有超過200萬的觀光客來到此地;定山溪附近的豐羽鑛山產有銀、鋅、銦,但因產量減少,已於2006年3月停止開採。.

南區 (札幌市)和手稻區 · 南區 (札幌市)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小樽市

小樽市()位在北海道中央區域(稱道央),為北海道的一座港口都市,北邊面向日本海,東邊緊鄰北海道道廳所在地札幌市。小樽市因發展時間比大多數北海道城市來的早,是北海道較早開始發展的港口都市之一,市區內有著許多百年傳統歷史建築。小樽憑藉獨特的城市景觀、眾多壽司餐廳、玻璃工藝等特色而成為日本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在市町村的魅力度排名中亦常排名日本前十。小樽距離札幌市距離約40公里,通過國道5號和札樽自動車道可在1小時內往返兩地。乘坐列車從小樽出發到札幌車站則需要約30分,到新千歲機場則需要約70分。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小樽市有超過一成人口通勤通學至札幌市,是札幌重要的衛星城市。小樽是後志綜合振興局轄下人口最多的行政區。雖然小樽是該振興局負責範圍內唯一的市,但振興局辦公室卻並未設於此,而是設在地理位置位於中心的俱知安町。 小樽的地名源自於阿伊努語的「侵蝕沙灘的河川/沙灘上有痕跡的河川」(ota-ru-nay/オタ・ル・ナイ)或「沙岸中的河川」(ota-or-nay/オタ・オロ・ナイ),其發音與日語的「小樽內」相同。此處的河川原本並非指小樽市中心,而是指小樽市和札幌市界河星置川的下游。星置川目前的出海口並不在小樽市區內,而是在小樽市轄區的東端。松前藩在河口處曾設有商館,但該地由於在冬季受季風影響,不便之處較多。因此避風港搬遷到現在的小樽市中心,但仍然使用小樽內這一地名。.

小樽市和手稻區 · 小樽市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北區 (札幌市)

北区()是位於札幌市北部的一個区,是札幌市10區中人口最多的一區,人口約27萬人。 北側以發寒川、茨戶川、石狩川為界與石狩市、當別町相隔,西側以新川與手稻區、西區相鄰,南側以JR札幌車站與函館本線與中央區為分界,東側以創成川與東區接鄰。.

北區 (札幌市)和手稻區 · 北區 (札幌市)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北海道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现时唯一以「道」取名的行政区划,道廳所在地(首府)是札幌市。全境面積78,420.79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的人口約有544萬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一級行政區。北海道亦可以指北海道行政區所在的島嶼。北海道本島和本州、四国、九州並為日本四大島嶼之一,面積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亦是世--面積第21大島嶼。 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在過去曾將北海道和庫頁島、千島群島等愛努人居住的地區統稱為阿依努茅希利(阿伊努語假名:アィヌモシㇼ,转写:Aynu-mosir),意為人類居住之處。而和人古代則稱愛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此外和人還曾使用過渡島、越渡島等名稱代指北海道。在明治政府設立開拓使之後,政府考慮修改蝦夷地這一名稱。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險的松浦武四郎向政府提出了北加伊(ほっかい)道、海北道、海東道、日高見道、東北道、千島道六個方案。最後政府決定採用「北加伊道」這一名稱,並且效仿律令制時代五畿七道中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將「加伊」改為「海」字,此為北海道名稱由來。北海道的人口密度遠較日本其他地區為低,這使得北海道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農地,成為日本重要的食糧提供基地;亦讓北海道保留有未經人工干預的自然環境,吸引眾多遊客到訪。.

北海道和手稻區 · 北海道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石狩市

石狩市()是位于北海道石狩振興局北部的一個城市。 市名「石狩」源自從轄區中流過的石狩川,石狩川的名稱則是源自阿伊努語的「i-sikar-a-pet」,意思是「彎彎曲曲的河川」。.

手稻區和石狩市 · 札幌市和石狩市 · 查看更多 »

西區 (札幌市)

西区()位於札幌市西側,是札幌市的面積第二大區。 東部與中央區相鄰,西南部為山區與南區分隔,西部以手稻山與手稻區接鄰,東北部以新川和琴似川與北區為界。.

手稻區和西區 (札幌市) · 札幌市和西區 (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阿伊努語

阿伊努語(阿伊努語假名:アイヌ・イタㇰ,阿依努語拉丁轉寫:Aynu itak,アイヌ語),或譯成愛努語、愛奴語、阿衣奴語,是日本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本州東北地區)少数民族阿伊努人的民族語。阿伊努語一直没有文字,近年由于Unicode的普及,日本政府开始用日语的假名为他們创制文字。阿伊努語一度至少有过19种方言,但10年前,方言已减少到只有两个:Tsishima话和Shigeru话。阿伊努这个字在阿伊努語的意思就是「人」。现时大多数能使用该語言的都是老年阿伊努人,他们散居在本州北部、北海道、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一帶。近年來阿伊努語的社會地位大有改善,越來越多人願意學習阿伊努語。.

手稻區和阿伊努語 · 札幌市和阿伊努語 · 查看更多 »

政令指定都市

政令指定都市()是日本基於《》由行政命令指定的城市自治制度,法律上也把他们简稱做「政令市」或「指定都市」。其基本條件為全市人口須超过50万以上,獲指定者能擁有較其他市更多的地方自治權力,是日本各城市自治制度中權力下放最多的。目前共有20市。.

手稻區和政令指定都市 · 政令指定都市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手稻山

手稻山()是北海道札幌市西部手稻區和西區交界處的山峰,標高1023.1米。手稻山位於札幌市中心以西直線約15公里處,乘坐汽車需40分可抵達。在1972年冬季奧運會時,手稻山是奧運會的比賽會場之一,現在每年仍有約100萬人在此滑雪。手稻山屬於那須火山帶,是一座火山,由安山岩、頁岩、凝灰岩等岩石構成。.

手稻區和手稻山 · 手稻山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手稻區和札幌市之间的比较

手稻區有14个关系,而札幌市有15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5.42% = 9 / (14 + 152)。

参考

本文介绍手稻區和札幌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