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戴維德和林有福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戴維德和林有福之间的区别

戴維德 vs. 林有福

戴維德爵士,KBE,CMG(Sir Edgeworth Beresford David,),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55年4月至1958年1月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1958年1月至1959年6月任末任新加坡布政司兼部長會議及立法議會當然官守議員、1959年8月至1962年4月先後任英屬東非高級公署行政官及東非共同服務組織秘書長,期間兼任東非中央立法議會當然官守議員。 戴維德在1931年加入馬來聯邦政府,多年來在馬來亞任職,1951年至1952年出任防衛及內部保安司兼聯合邦行政立法兩局委任議員,負責整頓治安及防務,以打擊馬共在境內的勢力。在香港出任輔政司期間,他參與了市政局改革和應對房屋不足等社會問題,並且在1956年的「雙十暴動」中以護督身份主持大局,派出警察機動部隊和駐港英軍迅速維持局勢。在1958年1月,戴維德被借調往新加坡,為當地在1959年6月設立自治邦作好準備;此外,針對罪案率上升和涉及秘密社團的多宗打鬥案件,他還屢次立法加強警方的權力。 戴維德雖然在1959年至1962年間在東非供職,但他對東非的感情始終不及生活多年的大馬。因此在1962年從政府退休後不久,他即選擇以橡膠種植協會駐紮代表的身份長居吉隆坡,但兩年多後在當地因病去世,終年僅56歲。. 哈吉奧馬爾·林有福(,),原名林有福(Lim Yew Hock;Lîm Iú Hok),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華裔政治家,1948年至1963年間歷任新加坡立法局和立法議會議員,1956年至1959年出任第二任新加坡首席部長。 林有福出身草根,早年從萊佛士書院畢業後任職文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投身勞工運動,繼而從政,1947年加入進步黨,1949年轉投工黨,復於1954年與大衛·馬紹爾等合組勞工陣線。戰後的新加坡政局動盪,當地要求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背景下,新加坡於1955年實施《林德憲法》,勞工陣線旋於同年的立法議會大選中勝出,由馬紹爾出任首任首席部長,而林有福則任勞工及福利部長,任內曾兼任副首席部長。 未幾,馬紹爾與英政府進行的自治談判破裂後,於1956年6月宣佈辭職,並由林有福接任。在首席部長任內,林有福透過以高壓手段打擊境內左派活動,從而取得英方信任,促成他聯結各主要黨派與英方重開自治談判,復於1957年4月與英方達成新加坡全面自治的憲制協議,為新加坡自治邦在1959年成立奠定基礎。可是,林有福對左派的強硬作風,特別是他在1956年和1957年兩度鎮壓華校左派師生的行動,使他失去佔大多數的華裔選民支持;相反,在野的人民行動黨在李光耀等人領導下步步進逼,支持度大幅拋離林有福和勞工陣線。 在1959年,林有福與他新成立的新加坡人民聯盟在立法議會大選中被人民行動黨重挫,他只好在同年6月黯然卸任首席部長,無緣過渡到新成立的自治邦出任總理,而總理席位則落到李光耀手上。自此以後,林有福遂漸淡出新加坡政壇,1963年退出立法議會後,旋於翌年獲關係友好的馬來西亞總理東姑阿都拉曼起用為馬來西亞駐澳洲高級專員,但任內於1966年發生的離奇失蹤事件,使他在大馬政壇提早止步。晚年的林有福皈依伊斯蘭教,並遷到沙烏地阿拉伯過著低調的生活,從此絕跡新馬政壇。.

之间戴維德和林有福相似

戴維德和林有福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吉隆坡太平洋战争宵禁人民行动党伦敦剑桥大学顧德馬來亞馬來聯邦自治英國國會英國政府英国柏立基李光耀澳洲新加坡新加坡布政司新加坡立法議會新加坡總理新加坡總督新加坡首席部長新加坡自治邦1959年新加坡大选

吉隆坡

吉隆坡(英语和马来语:Kuala Lumpur,简称「隆市」或「KL」,全称「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兼最大城市,一座对东南亚的文化、教育、体育、财政、经济、商业、金融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因许多在东南亚召开的国际级外交会议都会在吉隆坡和新加坡举行,因此吉隆坡也被视为是东南亚外交的两大中心之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级城市名单中,吉隆坡被列为与洛杉矶、芝加哥、悉尼、多伦多、莫斯科、首尔市等同属于ALPHA级(Grade A)的国际都市,《外交政策》公布的2014年全球城市指数中吉隆坡位居第53名,经济与社会改革相关的2016年2thinknow改革城市指数则位居第92名。 吉隆坡是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以及最密集的城市,据2012年统计吉隆坡总面积达,广义的则包括了巴生谷,是一个有725万人的大都会区,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语言和人口族群最为多元化的城市,也是全马来西亚人口和经济成长最快速的都会区。 吉隆坡地处马来半岛西岸(即西马),为雪兰莪州所环绕。 吉隆坡被规划作「吉隆坡联邦直辖区」,为大马三个联邦直辖区之一,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 Jeong Chun Hai @Ibrahim, & Nor Fadzlina Nawi.

吉隆坡和戴維德 · 吉隆坡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太平洋战争和戴維德 · 太平洋战争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宵禁

宵禁(Curfew)指由政府、軍隊機關對平民頒佈禁止平民於特定時間外出的命令,一般在战争状态、国内紧急状态或者戒严时期使用。.

宵禁和戴維德 · 宵禁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人民行动党

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缩写为PAP)是新加坡独立至今的唯一执政党,1959年至1963年在英联邦新加坡自治邦,及1963年至1965年在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州执政,自1965年在新加坡共和国执政至今。.

人民行动党和戴維德 · 人民行动党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伦敦和戴維德 · 伦敦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剑桥大学和戴維德 · 剑桥大学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顧德

顧德爵士,GCMG,DL(Sir William Allmond Codrington Goode,),英國殖民地官員,1953年至1957年擔任新加坡布政司、1957年至1959年擔任末任新加坡總督,新加坡自治邦在1959年成立後短暫出任自治邦元首,1960年至1963年出任末任英屬北婆羅乃總督。.

戴維德和顧德 · 林有福和顧德 · 查看更多 »

馬來亞

#重定向 马来亚 __强显目录__ __消除歧义__.

戴維德和馬來亞 · 林有福和馬來亞 · 查看更多 »

馬來聯邦

來聯邦(1895年-1946年;Federated Malay States,Negeri-negeri Melayu Bersekutu,華語俗稱「四州府」),是大英帝國在馬來半島的殖民政体之一,由半島上4個接受英國保護的馬來王朝所組成,包括雪蘭莪、森美蘭、霹靂和彭亨,首府為吉隆坡。 自《邦咯條約》開始,四州逐步為大英帝國所控制,其外交和防務均由英國負責。在內政方面,,除了涉及馬來習俗和伊斯蘭教的事務以外,四州均須聆聽英國派出的参政司的意見。 1946年4月1日,馬來聯邦與馬來屬邦、海峽殖民地(不含新加坡與馬六甲)在英國政府管理下,組成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

戴維德和馬來聯邦 · 林有福和馬來聯邦 · 查看更多 »

自治

自治或自主治理(Self-governance或Autonomy)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从多方面理解。 自治指自己治理自己。自治可能指个人行为,但通常指较大规模的行为,即以一个行业、行业团体、宗教、政府等为单位的行为。例如一些国家在原住民聚居区设立自治地方。.

戴維德和自治 · 林有福和自治 · 查看更多 »

英國國會

#重定向 英国议会.

戴維德和英國國會 · 林有福和英國國會 · 查看更多 »

英國政府

英國政府,當前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香港民間俗稱「英廷」,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中央政府,由負責國家事務的各個大臣(又稱「前座」)組成。 首相領導政府,並揀選其餘政府成員。內閣是最高層的決策委員會,由首相和最上級的大臣組成。 在英國憲法下,行政權屬於君主,只有首相及內閣可以行使或建議行使。內閣成員以樞密院成員身份向君主提出建議,也可以政府部門首長身份直接行使行政權。 政府部長通常全為國會議員,並向國會問責。政府須依賴國會作出立法,因此政府實際上必須每五年舉行選舉。然後君主任命國會中第一大黨或多數黨的黨魁成為首相。 現任首相為保守黨黨魁特雷莎·梅,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16年7月13日任命。.

戴維德和英國政府 · 林有福和英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戴維德和英国 · 林有福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柏立基

柏立基爵士,GCMG,OBE(Sir Robert "Robin" Brown Bla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52年至1955年任香港輔政司、1955年至1957年任第三任新加坡總督、以及自1958年至1964年任第23任香港總督。 在1930年加入馬來亞殖民地政府的柏立基,早年曾在海峽殖民地、千里達、北婆羅乃和香港等地供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婆羅乃組織游擊隊抵抗日軍,但隨後遭日軍俘獲囚禁。柏立基在二戰後出任新加坡總督,任內化解多場憲制危機,並參與自治談判和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為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和在1963年脫離英國獨立作好準備。 在香港總督任內,柏立基見證港府財政自主,而隨著大批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也為香港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連帶工業和本土經濟有顯著的增長。與此同時,為應付大批難民對社會構成的沉重壓力,柏立基著手推動社會建設,當中包括興建伊利沙伯醫院、香港大會堂和創辦香港中文大學,另外又推出「廉租屋計劃」,以積極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在擔任港督後期,香港連年水旱交侵,促使他興修水塘,並率先向大陸當局購買東江水以濟水荒。 柏立基在1964年卸任後甚少返港,而且保持傳統殖民地官員的作風,未曾撰寫回憶錄,但事實上,他對香港事務仍然十分關注。柏立基在1999年以93歲之齡去世,是繼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後歷史上第二長壽的香港總督,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的新加坡總督。他生前曾多次獲英廷授勳,在1962年更獲授予屬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之中最高級別的GCMG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殖民地的表現。.

戴維德和柏立基 · 林有福和柏立基 · 查看更多 »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戴維德和李光耀 · 李光耀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戴維德和澳洲 · 林有福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戴維德和新加坡 · 新加坡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布政司

新加坡布政司(),1946年至1955年間稱為新加坡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 Singapore),沿襲自1867年創置的海峽殖民地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 Straits Settlements),是新加坡殖民地及其前身海峽殖民地在英國管治時期下所設置的公務員官職,地位僅次於海峽殖民地總督和後來的新加坡總督。 海峽殖民地輔政司一職因當地在1867年成為皇家殖民地而設立,以取代原有的新加坡參政司,在二戰期間,輔政司一度因為新加坡和馬來亞全境為日本攻佔而懸空。重光後的1946年,新加坡脫離檳城和馬六甲自立為皇家殖民地,原有的海峽殖民地輔政司遂更名為新加坡輔政司,到1955年再因為實施《林德憲法》而改名為新加坡布政司。在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具92年歷史的布政司一職終被裁撤。 布政司及其前身輔政司均是殖民地內地位最高的文官之一,也是布政司辦公室(舊稱輔政司辦公室)的首長,自1867年至1955年間更一直是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同時負責掌管輔政司署。即使是新加坡在1955年實施新憲法後,布政司仍繼續擔任部長會議和立法議會的當然官守議員。歷任輔政司和布政司主要以新加坡的皇后坊大廈為辦公地點,並以總督府旁的斯里淡馬錫作為官邸。.

戴維德和新加坡布政司 · 新加坡布政司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立法議會

新加坡立法議會()存在於1955年至1965年,是新加坡在英國殖民地時期及新加坡自治邦時期的立法機關。 英政府設立新加坡立法議會,是為了回應新加坡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要求實現全面自治的呼聲。根據《林德憲法》,新加坡立法議會在1955年正式成立,以取代原來的新加坡立法局,新的立法議會以民選議席佔大多數,議會內32席的其中25席由普選產生,另外四席是由新加坡總督委任產生的非官守議席、三席是分別由布政司、律政司和財政司出掌的當然官守議席、餘下一席則是由總督提名的非官守議長議席。此外,在總督以下又增設了新加坡首席部長一職,由立法議會多數黨領袖出任,實行與總督分掌權力。 在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新加坡由原來的皇家殖民地變成為取得全面自治的自治邦,在同年舉行的立法議會選舉當中,立法議會內51個議席全數由普選產生,總督和其他官守議席以及所有非官守委任議席隨自治邦的成立予以廢除,立法議會內原本由多數黨領袖出任的首席部長一職更名為新加坡總理。 1963年9月,新加坡經公投合併入馬來西亞,但旋於1965年8月宣佈獨立。獨立後,新加坡設立新加坡國會,原有的立法議會遂告廢除。.

戴維德和新加坡立法議會 · 新加坡立法議會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總理

新加坡總理是新加坡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首長(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以後)。在此之前新加坡的最高行政首長是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自治州總理(從1963年9月16日-1965年8月9日)。最多五年,总理便必须解散一次新加坡议会,再由议会中最大党的党魁出任总理。 從建國至今,新加坡一共有三位總理,並且全部為華人擔任。.

戴維德和新加坡總理 · 新加坡總理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總督

新加坡總督(Governor of Singapore),中文別稱星洲總督、星加坡總督,是殖民地時期英國派駐新加坡的英皇代表。新加坡前两名驻扎官为法夸尔和克劳福。新加坡在1826-1946年是由海峽殖民地總督所管治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加坡脫離海峽殖民地,於1946年4月1日自成為獨立的皇室殖民地,從此新加坡不再由海峽殖民地總督管治,並改置新加坡總督一職。在1959年6月,新加坡獲得自治地位,總督一職改由「元首」取代,至此新加坡總督僅歷四任13年。.

戴維德和新加坡總督 · 新加坡總督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首席部長

新加坡首席部長(),是新加坡在英國殖民地時期於1955年實行《林德憲法》後,設置的政府首長。1959年新加坡成為自治邦後廢除,由新加坡總理取代。.

戴維德和新加坡首席部長 · 新加坡首席部長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自治邦

#重定向 新加坡.

戴維德和新加坡自治邦 · 新加坡自治邦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1959年新加坡大选

1959年新加坡立法议院大选是于1959年5月30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大选,以选出新加坡立法议员。根据1959年新加坡宪法,立法议院全部由新加坡全民选出,在立法议院席次中赢得多数的政党将组成执政政府,与现在的新加坡国会十分相似。 1959年4月25日进行提名,5月30日进行投票。在此次大选,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PAP)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在51席中赢得43席。 1959年大选是人民行动党在成为新加坡执政党方面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目前,人民行动党仍是新加坡的执政党,也从未失去对新加坡立法机关的絕對控制权。這是新加坡自治后举行的第一次选举。 Category:新加坡選舉 Category:1959年選舉 Category:1959年5月.

1959年新加坡大选和戴維德 · 1959年新加坡大选和林有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戴維德和林有福之间的比较

戴維德有123个关系,而林有福有1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10.21% = 24 / (123 + 112)。

参考

本文介绍戴維德和林有福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