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忽必烈和阿八哈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忽必烈和阿八哈之间的区别

忽必烈 vs. 阿八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阿八哈(,1234年2月27日-1282年4月1日),蒙古人,旭烈兀之長子,伊兒汗國的第二任君主。1265年6月19日 - 1282年4月1日在位。.

之间忽必烈和阿八哈相似

忽必烈和阿八哈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可汗塔剌思察合台汗國中亚忽必烈忽都鲁帖木儿别儿哥窝阔台蒙古海都旭烈兀

可汗

可汗((叶音);古突厥語:𐰴𐰍𐰣 ;;z;高句麗語:皆,key)或大汗,又譯為可寒、合罕,通黑汗,統治者頭銜,為部落最高領袖或皇帝之意,廣泛使用於蒙古與中亞地區。古代北亚遊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可汗和忽必烈 · 可汗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塔剌思

塔剌思,元代又称塔剌寺,是6世纪至14世纪的中亚古城,14世纪毁于战火。中国唐代稱為怛邏斯、呾邏私等,为石国大镇,歷史上以中国與大食對戰的怛邏斯戰役著名。杜环《经行记》:“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川东头有热海,又有碎叶城。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其川西南头,有城名怛邏斯,石国大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兵败之地”。 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过此地;《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邏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這裡既有景教教堂,也是世界境域志提及「休戰的突厥人」居住的地區,即是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居住區,是伊斯蘭教向東欽察草原傳播的一個據點。 1210年代,花剌子模與屈出律夾擊西遼,花剌子模在這裡打敗西遼將軍塔陽古,西遼國西方從此歸花剌子模。 1219年成吉思汗挥师攻打花拉子模,佔领塔剌思,从河中府迁移四百余人到塔剌思屯田,命耶律楚材管理此地。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塔剌思:“有大河曰亦列,河之西有城曰虎司窝鲁朵即西辽之都也。又西数百里有塔剌思城”。 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佔领这片土地,建立了新的城市养夷,塔剌思这个名字消失了。16世纪初哈萨克族进入此地区,古塔剌思城的土地被并入哈萨克汗国之中,沦为一个小的殖民点。 塔剌思古城遗址,在今何处学界在1936年前,因未有考古发掘的物证未有定论:.

塔剌思和忽必烈 · 塔剌思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1222年-1570年/168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于14世纪中叶(1346年)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实际上亡於帖木兒帝国,至1402年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后来形成中亚广泛使用的察合台语(后发展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察合台汗國和忽必烈 · 察合台汗國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中亚和忽必烈 · 中亚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忽必烈和忽必烈 · 忽必烈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忽都鲁帖木儿

忽都鲁帖木儿,元世祖忽必烈的庶子。 忽都鲁帖木儿没有像七位兄长一样被封为王:燕王→皇太子真金(镇大都)、安西王忙哥剌(镇长安)、北安王那木罕(镇西域)、云南王忽哥赤(镇大都)、西平王奥都赤(镇吐蕃)、宁王阔阔出(镇漠北)、镇南王脱欢(镇江南)。他的事迹不详。其子阿八也不--,皇庆元年(1312年)赐泉州路南安县13604户为食邑。阿八也不--之子八鲁朵儿只。.

忽必烈和忽都鲁帖木儿 · 忽都鲁帖木儿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别儿哥

別兒哥(;阿拉伯语:;)金帳汗國的君主之一,正式名稱是納速剌丁·摩訶末·別兒哥汗。統治期間為1257年-1267年。他是拔都的弟弟,成吉思汗的孫子,在他統馭期間,汗國的區域擴及鹹海與裏海北部與中亞西部,他在布哈拉也有五千戶百姓的管理權。並佔領今東歐和中歐部分地區。他的名字在蒙古语解顽固。母亲是苏丹可敦。他曾在1239年于库班与捷列克河打败最后一批钦察人与蔑兒乞。 別兒哥是金帳汗國首位接受伊斯蘭教的可汗(他在拔都死前已经信教),金帳汗國的伊斯蘭化由此開始。他是由一位名為巴哈兒昔的教士接納入教(有个故事是他在沙莱楚克询问伊斯兰问题)。他改宗的原因是奪取汗位,以及境內的保加爾人與花剌子模人的影響,以及經濟理由。外交上他也與埃及马木留克蘇丹結盟,對抗伊兒汗國。別兒哥與旭烈兀的爭議是近東與阿塞拜疆的監督權,他指责过旭烈兀屠杀巴格達居民,以及未与其他的成吉思汗宗王们协商就处置了哈里发。另一方面是大汗的人選問題。旭烈兀支持忽必烈為大汗。別兒哥支持阿里不哥,1262年11-12月,两汗国在高加索边境開戰,互有勝負。他在向高加索進軍的途中死在軍中。 他在國內設清真寺與教育兒童學經的學校。他在首都拔都薩萊外建設別兒哥薩萊作商業中心。別兒哥時代,欽察汗國影響力很大,因此有時欽察草原被稱為別兒哥草原。在埃及有些人視他為馬木路克宗主,為加強與拜巴爾一世的關係,他曾派一些欽察人與俄羅斯人到埃及從軍。 1264年,拜巴爾一世要麥地那与开罗、耶路撒冷清真寺在星期五禮拜宣佈,他的名在自己之後。.

别儿哥和忽必烈 · 别儿哥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窝阔台

窝阔台汗(;),又作斡歌歹、和歌台、倭闊岱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大汗。他是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他登基时接受大汗(又译合罕,)的称号,和诸汗()相区别。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忽必烈和窝阔台 · 窝阔台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忽必烈和蒙古 · 蒙古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海都

海都(;),蒙古帝国窝阔台汗之孙,合失之子。窝阔台汗国的实际创立者。 自拖雷後裔蒙哥當選蒙古大汗始,窝阔台後裔漸失势,海都即於此时分封至蒙古以西的海押力。蒙哥汗死後,海都支持新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争夺汗位,終告失败。但海都希冀大汗之位属于窝阔台後代,遂积蓄实力,联合钦察汗国,圖謀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寶座。成吉思汗曾經說出,只要窩闊台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因此他不斷反忽必烈。 有鑑於此,忽必烈遂派察合台後嗣八剌返察合台汗国争夺汗位,企求引起西部诸王内乱,以便其集中精力灭南宋的战争。令忽必烈意外的是,海都虽然與八剌初亦激战,但旋即和好。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開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並商議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稱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對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 次年,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4年),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未料,那木罕部将昔里吉等于次年底发动兵变,将安童抓获後交予海都。不久,八剌死去,海都扶立笃哇任察合台汗国君王,两汗揮師東進蒙古本部。土土哈把他趕出漠北祖宗大帳。 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機會,一度发兵佔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四十,再度進兵蒙古,最後在和林被海山(後來的元武宗)击败,於归途中,伤重不治。据扎马剌·哈儿昔记载,海都卒于伊斯兰历701年(1301年9月6日-1302年8月25日),时年六十八岁。 category:窝阔台汗国君主.

忽必烈和海都 · 海都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

旭烈兀(,名字意为“战士”,),蒙古人,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忽必烈和旭烈兀 · 旭烈兀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忽必烈和阿八哈之间的比较

忽必烈有322个关系,而阿八哈有6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2.81% = 11 / (322 + 69)。

参考

本文介绍忽必烈和阿八哈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