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指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CDU),台灣又譯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是德国主要政党之一,也是德國現在的執政黨。傳統上是一個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

53 关系: 執政黨基督教民主主義大聯合政府安格拉·默克爾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中間偏右中间派民主国际东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库尔特·乔治·基辛格德國中央黨德國行政區劃德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联邦议院德国政党德国总理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邦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守主义神圣罗马帝国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联盟党 (德国)西發里亞魏瑪共和國路德维希·艾哈德黑色黑森州议会赫尔穆特·科尔自由民主党 (德国)柏林梅克爾菱形橙色欧洲议会歐洲人民黨汉堡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洛塔尔·德梅齐埃新联邦州政党拿破仑一世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总理普魯士普法尔茨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2017年下薩克森邦議會選舉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執政黨

執政黨,是一個國家政府中獲得政權的政黨,一般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地方行政長官所屬的政黨,或者是其他形式而掌握執政權的政黨。 标准的議會民主國家中,执政党是指实际控制立法行政权力的政党,政治下的执政权力一般限于国家治理,不是能真正掌握国家制度的权力,因为单一政党及其政治家无法代表绝对多数政治力量。民主國家的執政黨政治人物在担任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要职务时,擁有依法組織政府和制定政策的权力,同时执政党負起政治責任,以維護執政權,否則會在下次選舉中成為在野黨甚至丧失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地位。在政党轮替中與執政黨相反的是在野黨,即在国家机关中拥有席位,有政治地位的政党,或反對黨,即广义上反对执政党的政党。.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執政黨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 Democracy;Christdemokratie;Démocratie chrétienne)为基督教民主主义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概括的说,它只不过是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不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的一种表现形式。基督教民主主义的中间道路是基于若干独特的原则。.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大聯合政府

大聯合政府(Grand coalition)是一種聯合政府的形式,所指的是在和平時期,由議會中兩個分屬不同政治光譜的最大政黨一起合作形成的聯合政府。這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權力安排方式,通常出現於存在多黨內閣制國家。 當這個國家存在兩個政治理念不同但掌握席次都未過半的最大政黨、以及其他許多具備相當席次的小型政黨時,為了形成穩定多數,這種政府形式特別容易出現。或兩大政黨聯盟皆未能取得議會多數,由兩大聯盟中的最大政黨聯合組閣。.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大聯合政府 · 查看更多 »

安格拉·默克爾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女性政治家,现任德国联邦总理。2005年,她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聯邦总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总理。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赞扬她在欧洲主权债务、中东难民及俄罗斯干预乌克兰等危机期间所展现的非凡领导能力。近年,默克尔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受到爭議及批評。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某些政治人物認為這樣的政策应证了右派民粹主義的預言,而造成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安格拉·默克爾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CSU – 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简称基社盟(CSU),是德国巴伐利亞州的一个政党。在联邦层面该党和其姐妹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在联邦议会共同组成一个党团。作為聯盟黨,基民盟並不會在巴伐利亚和基社盟競爭公職,基社盟只在巴伐利亚參選,而基民盟在其他的聯邦州分參選。.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右

中間偏右,又稱中右翼,是用來描述政治觀點在政治光譜上橫跨中間派與右派,但不包含極右派立場的個人、政黨、組織及智庫。許多中間偏右政黨內有各種派系存在。.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中間偏右 · 查看更多 »

中间派民主国际

中间派民主国际(Centrist Democrat International)是一个国际政党组织,自我标榜为中间派。1961年在智利圣地亚哥创立。中间派民主国际曾多次更名,使用过的名称有基督教民主世界联盟(Christian Democrat World Union)、基督教民主和人民党国际(Christian Democrat and People's Parties International )和基督教民主国际(Christian Democrat International )。 中间派民主国际的成员主要为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但也有一些非基督教政党,如柬埔寨的奉辛比克党、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该组织现有62个成员,成员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歐洲。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官方语言为法语、英语、西班牙语。.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中间派民主国际 · 查看更多 »

东德总理

#重定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东德总理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阿登纳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纳(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前西德總理。生于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于西德莱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曾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战后在联邦德国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康拉德·阿登纳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乔治·基辛格

库尔特·格奥尔格·季辛吉(Kurt Georg Kiesinger,),生于德国阿尔普施塔。1933年曾加入納粹黨,然而屬於不活躍黨員。1958-1966年任巴登-符腾堡州总理,1967-1971年任基督教民主联盟联邦主席。他支持阿登纳和勃蘭特的亲西方政策,1966-1969年任联邦政府总理,社会民主党加入联合政府。.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库尔特·乔治·基辛格 · 查看更多 »

德國中央黨

德國中央黨(Deutsche Zentrumspartei),简稱中央黨(Zentrumspartei),是德國的一个具有天主教背景的政黨。.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國中央黨 · 查看更多 »

德國行政區劃

德國由16个邦联合组成,各州下設郡和市鎮。有些州会在县级以上加设行政區,并在较小的市镇上再加市镇联合体。.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缩写为CDU)是1945年成立的东德政党。该党作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卫星党,是东德国家阵线的一部分,直到1989年为止。 1990年兩德統一后,该党同西德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合并。.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联邦议院

德国眾议院(Der Deutsche Bundestag),设於柏林,与德国联邦参议院共同作为德国最高立法機關。作為議會內閣制的國家,德國內閣需由聯邦議院議員組成,故聯邦議院亦為國家政治權力的中樞。.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联邦议院 · 查看更多 »

德国政党

德國屬於多黨制,聯邦議院中的兩大政黨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姐妹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屬於同一個議會黨團)。其他政黨有自由民主党、左翼党和聯盟90/綠黨。一般都由兩大政黨之一與其他三個政黨之一黨共同合組執政聯盟。 截至2015年12月,德國目前仍運作的重要政黨有:.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政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重定向 東德.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約瑟夫二世(Josef II,)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764年成为羅馬人民的國王(1764年-1790年在位),1765年加冕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年-1790年在位),1780年起也是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联盟党 (德国)

基民盟/基社盟(CDU/CSU),通称联盟党(Unionsparteien),是德国的一个中间偏右政党联盟。联盟党由兩個基督教民主主义政黨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和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联盟党雖然是政黨聯盟,不過,德國人通常並不将它们视为兩個不同政黨,而視為单一政黨。基民盟在德國十五個--運作,而基社盟只在最大--份巴伐利亞活動。.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联盟党 (德国) · 查看更多 »

西發里亞

西發里亞(Westfalen)是以德國多特蒙德、明斯特、奧斯納布魯克等都市為中心的地域。跨北萊茵-西發里亞和下薩克森邦,位在萊茵河和威悉河之間。西發里亞無精確的境界範圍,依時代不同而異。面積約16,000~22,000km2,人口約430萬人~800萬人。終結三十年戰爭的西發里亞和約的締結地。 原本是薩克森公國的一部分。1807年~1813年,成為從屬於拿破崙的西發里亞王國。1815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西發里亞省。.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西發里亞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艾哈德

路德维希·威廉·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德国政治人物、经济学家、“社会市场经济之父”。他从1949年到1963年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劳动部长,从1963年到1966年任联邦总理。.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路德维希·艾哈德 · 查看更多 »

黑色

黑色是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黑色 · 查看更多 »

黑森州议会

黑森州议会(Hessischer Landtag),为德国黑森州的州立法机构。黑森州议会的主要职能包括选举与监督州政府,通过州法律,颁布预算。黑森州议会办公地位于威斯巴登城市宫。 黑森州议会为一院制,共有110个席位,目前分属5个党派。.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黑森州议会 · 查看更多 »

赫尔穆特·科尔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德国政治家。曾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1969年-1976年),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1973年-1998年),德国总理(1982年-1998年,1990年后统治全德)。 科尔在两德统一的进程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於晚年捲入非法政治獻金醜聞,使其歷史評價尚有爭議。.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赫尔穆特·科尔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党 (德国)

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缩写为FDP),1968年–2001年期间缩写为F.D.P.,是德国的一个经济自由主义政党,是德国政坛中历史比较悠久的政党之一。.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自由民主党 (德国)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梅克爾菱形

梅克爾菱形(Merkel-Raute),有時也被稱為權力三角形(Triangle of Power)指的是雙手指尖相觸並呈放鬆狀態置於腹部前方的手勢,此時拇指與食指構成一個近四邊形的形狀,因而得名。它是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的招牌性手勢,被稱為「世界上最容易辨認的手勢之一」。 當被問及該動作是如何成為其招牌性手勢時,梅克爾表示那只是由於有時會不知道該把手放在哪裡而形成的習慣,而並非是向人諮詢後刻意為之。她還表示該手勢表現了自己「對對稱性的偏愛」(„eine gewisse Liebe zur Symmetrie“)。.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梅克爾菱形 · 查看更多 »

橙色

橘色,為二次顏料色,是红色与黄色的混合,得名于--的颜色。在光譜上,橘色介於紅色和黃色之間,波長則在585奈米到620奈米之間。 橘色在空气中的穿透力仅次于红色,而色感较红色更暖,最鲜明的橙色应该是色彩中感受最暖的色,能给人有庄严、尊贵、神秘等感觉,所以基本上属于心理色性。历史上许多权贵和宗教界都用以装点自己,现代社会上往往作为标志色和宣传色。不过也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的色。 橘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橙色一般可作为喜庆的颜色,同时也可作富贵色,如皇宫里的许多装饰。红、橘、黄三色,均称暖色,属于注目、芳香和引起食欲的色。.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橙色 · 查看更多 »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事实上的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下議院,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與歐盟理事會同為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与一般意义上的议会相比,欧洲议会創設之初拥有的职能少了很多。它會考察欧盟成员国的人权状况、监狱虐待与酷刑事件等,並會讨论人权问题和派遣人权观察委员会,如对被揭露的警署或监狱虐待和酷刑事件进行调查,或者提醒一个国家和公众舆论对种族主义或排外思潮提高警惕。在超國家的歐洲聯盟中,欧洲议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自从1979年以来,它是唯一成员是由欧盟成员国人民直选产生的機構。 因為不民主的批評,歐盟在簽定的各個條約中,一步步的增加了歐洲議會的權力。里斯本條約通過後,在很多的政策領域上,歐洲議會要和歐盟理事會經由共同決定的程序立法,即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是平等的立法機構。欧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规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 虽然欧盟的两个行政机关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都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条约》却规定欧洲议会每月必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一次会议。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立法准备工作和议会委员会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议会每月只在斯特拉斯堡开4天会,举行常规会议和最终的投票工作,其他所有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虽然欧洲议会多次表示希望自行决定开会地点,之后的多个欧盟条约都规定,欧洲议会的开会地点需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定夺。.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欧洲议会 · 查看更多 »

歐洲人民黨

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缩写为EPP)成立於1976年,是歐洲最大的跨國政黨。歐洲人民黨結合了歐洲的中間偏右基督教民主黨與保守黨。目前歐洲人民黨是歐洲議會的最大團體。.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歐洲人民黨 · 查看更多 »

汉堡

漢堡(;, 当地发音:; 低地德语/低地撒克逊语:Hamborg)),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汉堡宪法 ,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0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作为一個城邦,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同时因为包括汉堡机场和众多轨道交通,汉堡是欧洲物流的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汉堡经济主要为高科技经济,包括航空航天工程企业(空中客车)、生命科学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制成品企业(拜尔斯道夫和联合利华),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中心其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汉堡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生于-zh-tw:巴登-符登堡邦; zh-cn:巴登-符腾堡州; zh-hk:巴登-符騰堡州;-的弗赖堡,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党内的重要人物。.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 查看更多 »

洛塔尔·德梅齐埃

洛塔尔·德梅齐埃(Lothar de Maizière,;),德国政治人物,为基督教民主主义派。1990年4月12日至1990年10月2日期间,担任东德总理,为东德最后一任总理。 1990年3月,东德举行首次自由选举,德梅齐埃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4月12日,德梅齐埃出任总理一职。之后,德梅齐埃任总理一直到两德统一。两德统一后,德梅齐埃在科尔政府中担任德国联邦特别任务部部长。1990年12月17日,洛塔尔·德梅齐埃因为受其曾为史塔西工作传闻的困扰,辞去特别任务部部长一职。.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洛塔尔·德梅齐埃 · 查看更多 »

新联邦州

#重定向 德国新联邦州.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新联邦州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政党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

#重定向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 · 查看更多 »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总理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法尔茨

普法尔茨(Pfalz;Palatinate)是德国历史上一种特殊领地的名字。这种领地的领主称为普法尔茨伯爵(德语:Pfalzgraf;英语:Count palatine),这个头衔的意思是“王权伯爵”(或译为“行宫伯爵”),来自于罗马的帕拉蒂尼山。在普法尔茨领地内,普法尔茨伯爵拥有行使王权的能力。 普法尔茨伯爵作为一种职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作为君主(罗马人民的国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该地的直接代表。但是后来这种职位变成世袭的了。 德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普法尔茨领地主要有洛林-普法尔茨伯國、莱茵-普法尔茨伯國和最为著名的普法尔茨选侯国(Kurpfalz)。同时也存在着其它普法尔茨领地。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选侯国比位于莱茵河左岸的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大得多,领土范围涵盖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部分区域。普法尔茨选侯国原来的领土还包括位于莱茵河东岸的海德堡和曼海姆。.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

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於1972年11月19日舉行,是1949年以來第一次提前選舉。這屆選舉社民黨成為議院最大政黨,在518個聯邦議席中取得242席。.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2005年德国眾議院选举在2005年9月18日进行,选出德国眾议院。这次选举是在7月1日聯邦議會未通過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的信任案後提前举行的。基民盟/基社盟提名的安格拉·梅克尔成为新总理。.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 查看更多 »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Bundestagswahl 2009),於2009年9月27日舉行,改選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以各邦的國會議員席次,選舉結果顯示執政的右派基民盟成功維持第一大黨地位,現任總理梅克爾確定獲得連任而左派的德國社民黨則面臨二戰後最嚴重的敗選,並確定退出現行的大聯合政府重新成為在野黨。.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于2013年9月22日举行,以选举产生第18届德国联邦议院的630名议员。 選舉結果,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共获得311席,維持第一大黨地位,並擴大優勢,只差五席便可單獨執政。最大在野党社会民主党获得192席,左派党和绿党分别获得64席和63席,默克尔将蝉联总理职位。由于原执政伙伴自由民主党遭遇历史性惨败,只获得4.8%支持票,达不到进入议会所需的5%门槛,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需要寻找与其他政党聯合执政,或組建少數政府。.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 查看更多 »

2017年下薩克森邦議會選舉

2017年下薩克森邦議會選舉於2017年10月15日舉行,now新聞,響2017年10月16號搵到。。.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2017年下薩克森邦議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於2017年9月24日舉行,以選舉產生第19屆德國聯邦議院的議員及新一任的政府。德國總理梅克爾所屬的联盟党得票雖然下降,而且仍然不足以過半,但選後仍是議會中第一大黨。.

新!!: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德國基民盟德國基督民主聯盟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国基民盟德国基督民主联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