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间的区别

德国 vs.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黑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它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 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签订《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它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它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这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之间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相似

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威廉二世 (德国)喀麦隆第一次世界大战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威廉二世 (德国)和德国 · 威廉二世 (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喀麦隆

没有描述。

喀麦隆和德国 · 喀麦隆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德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间的比较

德国有815个关系,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0.36% = 3 / (815 + 25)。

参考

本文介绍德国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