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强学会和马关条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强学会和马关条约之间的区别

强学会 vs. 马关条约

强学会,清朝末期一个政治团体,现代政党的雏形。1895年中国惨败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内外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痛思中国失败之教训,寻求中国转弱为强的途径。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安徽会馆创办《萬國公報》,成为强学会组织的发端。该报因与上海基督教广学会的一个刊物同名,后改为《中外紀聞》,刊登海外新闻,时评政论和有关公文,以“渐知新法”为宗旨,“遍送士夫党人”。同时请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在达智桥胡同河南会馆或后孙公园胡同安徽会馆定期召集集会,演讲与讨论。11月中旬正式成立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或译书局。康有为作《强学会叙》,陈炽为提调,梁啟超为书记员,入会者众多。参加学会的除维新派、帝党外,还有一些开明人士、洋务派、传教士等。 袁世凯、张之洞、徐世昌等都列名参加,并出资赞助。李鸿藻、翁同和等也予支持。李鸿章也愿捐银2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不好,遭到拒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 北京强学会成立之后,康有为立即南下南京,游说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1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张謇、陈三立、黄遵宪、吳德潚等,和张之洞幕僚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梁鼎芬、汪康年等。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倡导维新变法。 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有湖北质学会、广州圣学会、湖南南学会、广东粤学会、苏州苏学会,陕西味经学会、上海有不缠足会、农学会、译书会、蒙学会等。 1896年1月20日,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严禁北京强学会议论时政,将之改为直隶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强学会等于被解散。张之洞也随之停发上海强学会经费,令其自动解散。1897年,康有为又在京成立“保国会”。 杨崇伊跟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是儿女亲家。.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之间强学会和马关条约相似

强学会和马关条约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康有为光绪帝甲午战争李经方李鴻章梁启超慈禧太后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康有为和强学会 · 康有为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光绪帝和强学会 · 光绪帝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强学会和甲午战争 ·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李经方

李经方(),字伯行,号端甫,安徽合肥磨店(今属肥东县)人。經方為李鴻章姪子,後過繼予李鸿章為嗣子,長期任李鴻章祕書翻譯等職。著有《李袭侯遗集》、《安徽全省铁路图说》等。 甲午戰爭後,李經方隨鴻章赴日本山口縣赤馬關議和,1895年4月13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與澎湖群島,同年6月2日,任「割臺專使」的李經方選在基隆外海的日本軍艦上辦理交割主權,避開民怨熾鋒。.

强学会和李经方 · 李经方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强学会和李鴻章 · 李鴻章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强学会和梁启超 · 梁启超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强学会和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强学会和马关条约之间的比较

强学会有33个关系,而马关条约有18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3.26% = 7 / (33 + 182)。

参考

本文介绍强学会和马关条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