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之间的区别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vs. 颱風莫蘭蒂 (2016年)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Severe Tropical Storm Nida,國際編號:16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arina)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妮妲」(นิดา)一名由泰國提供,是婦女的名字。妮妲在尚未生成時就已經引起官方氣象部門和香港地區的氣象愛好者、以至傳媒和民眾的注意,原因是電腦數值預報模式權威之一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連續多日預測妮妲會以颱風強度直撲珠江口一帶,但美國的「全球預報系統」則預期此風暴會移向台灣或其東面海域,隨後轉向再推進至日本以南,此外甚至有部份數值預報模式曾經預計此風暴根本無法作進一步發展,分歧之大相當罕見。最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預測準確,妮妲以颱風強度直逼珠江口和港澳地區,並成為2009年颱風莫拉菲後,7年以來首個橫過深圳大鵬半島的熱帶氣旋。. 颱風莫蘭蒂(Typhoon Meranti,國際編號:16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die)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莫蘭蒂」(Meranti)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意指柳桉樹,是一種高大的樹,木質較軟,是常用的建築材料。 莫蘭蒂是2016年西北太平洋最強的熱帶氣旋,更是21世紀西北太平洋海域第三強風暴,僅次於2013年颱風海燕和2010年颱風鮎魚。初時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均預期莫蘭蒂在臺灣以東海域轉向,然而隨後兩三日預報大幅向西調整,結果莫蘭蒂以海燕後最強颱風的姿態直撲呂宋海峽,成為又一個於中秋節前後重創臺灣、菲律賓巴丹群島、中國東南沿岸的熱帶氣旋,導致福建破200億人民幣經濟損失,打破同年較早前颱風尼伯特之紀錄,成為福建史上經濟損失最嚴重之風災。由於莫蘭蒂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妮亞圖」取代之。.

之间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相似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有(在联盟百科)30共同点: 一號風球 (澳門)一號戒備信號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強烈熱帶風暴低壓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副熱帶高壓脊国家气象中心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热带风暴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電母 (2016年)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形成警報熱帶氣旋信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颱風颱風天兔 (2013年)颱風尼伯特 (2016年)颱風韋森特 (2012年)颱風莫蘭蒂 (2016年)颱風海馬 (2016年)风切变香港01香港天文台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氣象廳 (日本)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一號風球 (澳門)

一號風球(Sinal n.º 1),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是三號風球。 受熱帶風暴艾雲尼影響,最近一次一號風球於2018年6月8日下午6時30分發出。.

一號風球 (澳門)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一號風球 (澳門)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一號戒備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亦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一號戒備信號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文簡稱中央氣象局或氣象局,英文簡稱CWB)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氣象專責機構,負責氣象觀測及預報業務,包括天氣(含氣候)、地震、海象、天文等地球科學項目,除了向公眾發布氣象預報、與地震報告之外,也是災害性天氣預報(颱風警報、豪雨特報、強風特報、低溫特報等)發布,以及中華民國《氣象法》法定氣象事業督導之機關。.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強烈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縮寫:S.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88至117公里,即暴風風力。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稱之為「強熱帶風暴」。雖然這是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熱帶氣旋分級之一,但是並非所有官方部門都會採用,例如美國的氣象部門(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採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及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就不設此級,所有中心風力達暴風程度的熱帶氣旋也只會視為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低壓區

#重定向 低气压.

低壓區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低壓區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Meteorológicos e Geofísicos,缩写为SMG;簡稱氣象局(只限澳門);前稱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曾經擔任颱風委員會的秘書長黎梓建(Olavo Rasquinho)曾任氣象台司長)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屬下的局級部門,隸屬澳門運輸工務司。澳門氣象局負責澳門的氣象觀測、地震、空氣成分及質量的監察等工作,負責向公共及私人實體發出氣象方面之警告。澳門氣象局是世界氣象組織、亞太經濟暨社會委員會屬下之颱風委員會和珠江三角洲氣象服務組之成員。.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副熱帶高壓脊

#重定向 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脊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副熱帶高壓脊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缩写:NMCCMA),通称中央气象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科技型的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

国家气象中心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国家气象中心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United State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縮寫:NRL)是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財團法人研究實驗室,進行範圍廣泛的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發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是因為愛迪生的鼓励而在1923年成立,在1915年5月的《》社論,愛迪生寫道:“政府應維持一間巨大的研究實驗室……可在無需龐大開支下發展所有軍事和海軍技術。”1946年美國設立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被置於其院長指揮下,如今則直屬。.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 ·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縮寫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烈風程度的風力。在臺灣熱帶氣旋達到這個風力標準,與強烈热带风暴皆統稱為輕度颱風。 热带风暴對下一級為热带低氣壓,對上一級為強烈热带风暴。 在西北太平洋,如果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99年之前)、日本氣象廳(2000年之後)將一熱帶氣旋升格為熱帶風暴,則該熱帶氣旋會被給予國際編號並命名。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分類: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热带风暴 · 热带风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熱帶低氣壓 · 熱帶低氣壓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風暴電母 (2016年)

熱帶風暴電母(Tropical Storm Dianmu,國際編號:160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6)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此風暴名稱屬第3次使用,由中國大陸提供,意指電之母,負責掌管雷電。電母是該年8月中在華南沿岸至臺灣出現的龐大天氣系統「季候風渦旋」下之產物,該渦旋徘徊華南至臺灣一帶期間先後有多個低壓系統生成,最終廣東沿岸對開海域的低壓區幾經掙扎後發展成此風暴。成旋後的電母仍先在澳門西南面150至200公里原地打轉,之後才以偏西路徑橫過雷州半島、北部灣和越南北部。.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熱帶風暴電母 (2016年) · 熱帶風暴電母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熱帶氣旋 · 熱帶氣旋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lert、簡稱:TCFA)是當一個熱帶擾動即將增強成熱帶氣旋時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英文發出的警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在達到一定要求時發出熱帶氣旋生成警報,而發出時多數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已經將該擾動的發展機率評定為HIGH(2011年5月31日或之前為GOOD)。.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信號

#重定向 澳門熱帶氣旋信號.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熱帶氣旋信號 · 熱帶氣旋信號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ngasiwaan ng Palingkurang Atmosperiko, Heopisikal at Astronomiko ng Pilipinas,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PAGASA,PAGASA在他加祿語中亦帶"希望"的意思)是菲律賓的一个政府部門,負責為公眾提供天氣報告和預報、水災和熱帶氣旋警報以及與氣象、天文及氣候等方面相關的資訊。主要用於保護民眾的生命、國家財產,同時維持經濟,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該政府部門於1972年12月8日,由總統憑藉第78號頒布命令重組菲律賓氣象局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 · 颱風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天兔 (2013年)

颱風天兔(Typhoon Usagi,國際編號:131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dette)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天兔」(ウサギ)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天兔座。 天兔是當年西北太平洋風季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熱帶氣旋,其強度相當猛烈,除韓國氣象廳外,其餘官方氣象部門均評定其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00公里或以上。天兔的爆發性增強成為其最大特徵,引起國際關注,被形容為「怪獸風暴」、「暴力兔」、「魔兔」等;同時其路徑亦對華南沿岸構成重大威脅,使閩粵地區,特別是汕頭、汕尾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嚴陣以待。.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天兔 (2013年) · 颱風天兔 (2013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尼伯特 (2016年)

颱風尼伯特(Typhoon Nepartak,國際編號:16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2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Butchoy)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個被命名的風暴。「尼伯特」一名是由密克罗尼西亚提供,是科斯雷著名的戰士。 尼伯特在2016年7月2日才生成、翌晨獲得命名,是自1998年熱帶風暴妮蔻兒以來,該區域最晚出現的全年首個獲命名熱帶氣旋。寂靜大半年的西北太平洋積聚極大能量,讓尼伯特不斷吸收,從而導致其強度爆發,終使這個西北太平洋年內首個獲命名風暴一躍成為該年第1個同時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韓國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強度的熱帶氣旋,屬最少近60年以來最強全年首個獲命名風暴。尼伯特以接近頂峰強度肆虐臺灣,令當地繼前一年的颱風杜鵑後,連續2年遭受達到臺灣中央氣象局「強烈颱風」級別之熱帶氣旋橫掃;此外尼伯特也刷新上一年颱風蘇迪羅的紀錄,成為中國福建省經濟損失最嚴重的風災,但此紀錄維持僅2個半月便旋即再遭颱風莫蘭蒂打破。.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尼伯特 (2016年) · 颱風尼伯特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韋森特 (2012年)

颱風韋森特(Typhoon Vicente,國際編號:120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die)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韋森特」一名乃由美國提供,為查摩洛族的男性名稱之一。韋森特進入南海後受鞍形氣壓場影響而停留15小時,然後採取比所有官方氣象部門的預測都更偏北的路徑移動,更發展出「熱塔」現象導致爆發性增強;最終韋森特以巔峰強度正面吹襲珠江口,成為港澳地區繼1999年颱風約克後最矚目的風災,它令香港天文台發出接近13年以來的首個十號颶風信號,亦令澳門氣象局懸掛同樣是接近13年以來首次的九號風球。 「韋森特」於2015年第47屆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遭到除名,並通過由「蘭恩」取代;但除名原因與韋森特所引發之災情無關,而是與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表產生同名衝突。這是繼翰文、庫都、欣欣、婷婷、彩蝶之後,第6個「純技術性」,純粹以名稱本身因素而除名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名稱。.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韋森特 (2012年)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和颱風韋森特 (2012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

颱風莫蘭蒂(Typhoon Meranti,國際編號:16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die)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莫蘭蒂」(Meranti)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意指柳桉樹,是一種高大的樹,木質較軟,是常用的建築材料。 莫蘭蒂是2016年西北太平洋最強的熱帶氣旋,更是21世紀西北太平洋海域第三強風暴,僅次於2013年颱風海燕和2010年颱風鮎魚。初時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均預期莫蘭蒂在臺灣以東海域轉向,然而隨後兩三日預報大幅向西調整,結果莫蘭蒂以海燕後最強颱風的姿態直撲呂宋海峽,成為又一個於中秋節前後重創臺灣、菲律賓巴丹群島、中國東南沿岸的熱帶氣旋,導致福建破200億人民幣經濟損失,打破同年較早前颱風尼伯特之紀錄,成為福建史上經濟損失最嚴重之風災。由於莫蘭蒂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妮亞圖」取代之。.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海馬 (2016年)

颱風海馬(Typhoon Haima,國際編號:16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wi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2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此名由中國大陸提供,是一種海洋動物。海馬是2016年吹襲菲律賓的最強風暴之一,也是10月第3個影響華南地區的熱帶氣旋。海馬導致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首次需要發出五號風暴信號,亦引致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21年以來首次在10月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為海馬在菲律賓和中國大陸造成嚴重損失,所以此名稱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木蘭」取代。.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海馬 (2016年) · 颱風海馬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风切变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和风切变 · 查看更多 »

香港01

香港01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由《明報》前持有人于品海籌劃創辦,總部設於香港,目前旗下核心業務為倡議型新聞媒體。根據香港01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於2015年6月4日註冊為「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WeMedia01(HK) Limited」,並於2017年12月5日正式更改為「香港01有限公司」,英文名稱「HK01 Company Limited」。負責機構為「大地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為南海控股執行董事劉榮以及《明報周刊》前總編輯龍景昌。香港01總經理與總編輯為龍景昌。辦公室設於新界荃灣嘉達環球大廈11-13樓。2016年1月11日,香港01新聞網站正式運作;同年3月11日,於香港發行同名周報《香港01》,逢星期五出版。香港01以倡議型媒體自居,傳播平台包括手機應用程式、網站和社交網絡平台專頁,內容包括香港、兩岸、國際新聞資訊、娛樂新聞、社評、體育、科技和女性專題等。.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香港01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和香港01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香港天文台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和香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其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和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查看更多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語: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簡稱ECMWF),創立於1975年,是一個國際組織,位於英格蘭雷丁。.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氣象廳 (日本)

氣象廳()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轄下的外局之一,根據《氣象業務法》成立,负责日本的氣象觀測、地震、火山及海嘯災害等監測工作。 日本氣象廳在2000年後擔任世界氣象組織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有關世界氣象組織對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北太平洋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達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給予國際編號及命名工作。.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氣象廳 (日本) · 氣象廳 (日本)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是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6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6年西北太平洋風季開始時間明顯偏遲,第一個系統於5月26日形成,令本年風季成為紀錄史上第5遲開始的風季,亦是21世紀至今最遲開始的風季,只比1973、1983、1984及1998此四年早;但該系統卻成為港澳地區有紀錄以來於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最早吹襲當地的熱帶氣旋。而第一個獲命名風暴則於7月3日形成,只比1998年的7月8日為早5日;亦是颱風茉莉於2015年12月17日消散後,相隔198日後才再有命名風暴形成,打破西北太平洋最長沒有命名熱帶氣旋的「空窗期」。受熱帶氣旋頻繁吹襲的菲律賓也在茉莉後大半年沒有風暴來襲,直至2016年颱風妮妲在7月31日登陸呂宋北部,才再有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情況實屬罕見。不過到8月卻受到巨大「季候風渦旋」影響,熱帶氣旋活動變得異常頻繁,短短兩星期內湧現6個命名熱帶氣旋,與該年前6個月的寂靜形成強烈對比。.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之间的比较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有107个关系,而颱風莫蘭蒂 (2016年)有16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0,杰卡德指数为11.03% = 30 / (107 + 165)。

参考

本文介绍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