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金策和新潮流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張金策和新潮流系之间的区别

張金策 vs. 新潮流系

張金策(),台獨左派人士,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礁溪鄉,與張光熾為遠親叔姪但來往甚密。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學中文教師、礁溪鄉鄉長、《台灣政論》副總編輯。. 新潮流系(簡稱新系),是民主進步黨的派系,要角包括陳菊、賴清德、蔡其昌、鄭文燦、邱太三、 陳金德、段宜康等。 早期主張「社會民主路線」,並試圖與勞動階層、社會運動團體結合,影響政策的制定與施行;主張「群眾路線」,防堵具有公職人員身分的政治人物在黨外運動和民進黨的領導和影響力(新潮流系成員早期因多從黨外雜誌編輯與社會運動途徑參與政治,未參加選舉成為候選人,故多無公職人員身分);並以台灣「島內的台灣獨立運動者」(和海外的台獨運動區別)的面目出現,推動民進黨增訂台獨黨綱。黑名單解禁後,從海外回台灣發展的台獨聯盟在台灣的發展者如張燦鍙,也和新潮流保持合作關係。民進黨在2006年決議「解散派系」後,新潮流系在名義上已經解散,但實際上在2008年轉型為台灣新社會智庫,以另一種型態存續。.

之间張金策和新潮流系相似

張金策和新潮流系有(在联盟百科)17共同点: 台灣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左派康寧祥張燦鍙國民大會代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王幸男立法院黨外運動龍門核能發電廠林義雄民主進步黨派系政治人物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台灣和張金策 · 台灣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張金策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台灣獨立運動和張金策 · 台灣獨立運動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台獨左派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台獨左派和張金策 · 台獨左派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康寧祥

康寧祥(),臺北市萬華區人,是自1970年代之後臺灣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康寧祥也是少數與蔣經國有過來往與交情的臺籍政治人物之一。.

康寧祥和張金策 · 康寧祥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張燦鍙

張燦鍙,台灣政治人物,台南市人,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首位民主進步黨籍的台南市市長。.

張燦鍙和張金策 · 張燦鍙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國民大會代表

#重定向 國民大會.

國民大會代表和張金策 · 國民大會代表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計畫第四分項子三計徵選計畫(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和張金策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王幸男

王幸男(),臺灣政治人物,臺南市玉井區人。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曾經以炸彈郵包行刺謝東閔等政府官員,而囚禁於綠島。出獄後持續投入黨外反對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加入民主進步黨。.

張金策和王幸男 · 新潮流系和王幸男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張金策和立法院 · 新潮流系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張金策和黨外運動 · 新潮流系和黨外運動 · 查看更多 »

龍門核能發電廠

龍門核能發電廠是台灣新北市貢寮區一座的核能發電廠,因所在地名「龍門」而得名,由臺灣電力公司興建營運,為台灣第四座核能發電廠,故原名第四核能發電廠,2009年3月3日改為現名,其原名簡稱「核四」或「核四廠」較為常用。廠址規劃可供六部核能發電機組使用,現有兩部發電量各1350百萬瓦特(MW)之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該型反應爐為奇異公司與日立(奇異日立核能)合作設計日立製造之第三代核反應爐,為日本以外第一個使用該反應爐設計的核能發電廠。目前已興建完畢並通過安檢,進入封存狀態。 2018年3月15日,台電宣布將把現有的1744束燃料棒,規劃未來3年分8批陸續運離,預計可於2020年底前全數運出。.

張金策和龍門核能發電廠 · 新潮流系和龍門核能發電廠 · 查看更多 »

林義雄

林義雄()是台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後擔任律師。1976年承辦國民黨選舉舞弊官司後開始接觸政治,1977年進一步以無黨籍身分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在1970年代的臺灣黨外運動中發揮極大影響力。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遭到中國國民黨逮捕,隔年軍事審判期間遭遇林宅血案,母親和雙胞胎女兒遇害,長女林奐均重傷。林義雄最後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出獄後前往美國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林義雄成立了慈林教育基金會以培養社會運動人士,並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長期關注核電廠問題。1996年參與民主進步黨黨內總統初選,但被彭明敏擊敗。1998年4月18日當選第一位由黨員直接選舉的民主進步黨主席。在其任內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林義雄於同年4月20日辭去主席職位,轉而關注公眾議題,特別是核四公投和立委席次減半運動等。2004年時以禁食抗議方式促使陳水扁政府推動修憲案,進而讓立法委員席次減半。2006年時因堅持理念離開當時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2014年時林義雄籌組成立新政團,成為公民組合的推動者之一。林義雄長期號召「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在2014年時以禁食抗議的方式迫使馬英九政府宣布龍門核能發電廠停工,常在反核遊行時戴斗笠,因此又被鄉民稱為斗笠人。.

張金策和林義雄 · 新潮流系和林義雄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張金策和民主進步黨 · 新潮流系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派系

派系(Sect)是宗教、政治和哲學等信念系統的不同派別。傳統上,派系這個詞語只會用在宗教團體上,但在現代已經擴展至其他用途上。宗教上的派系稱為教派,政治上的派系稱為政治派別,而政治派系多數取決於政治光譜。通常不同派系的產生都是由不同一些原本存在的較大派系所分裂出來,並訂下相異的規則和理念。這個詞語有時會用在從傳統派系分裂的有負面意味的派別,例如「邪教」。.

張金策和派系 · 新潮流系和派系 · 查看更多 »

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politician),是指以政治為職業,或積極投入政治活動或公共事務的人,無論其動機是私人利益、黨派利益或國家利益。在現代民主政體中,職業政治人物常通過組織或加入政黨、參與選舉,以爭取在政府中擔任職務;這些人在英文中稱為「politician」,指的是一種社會角色。廣義的「政治人物」還包括其他各種政體的政府首腦、政黨或軍事領袖,或其他政權中的主要人物。一般來說,曾從事主要公職的人都會被視為政治人物。.

張金策和政治人物 · 政治人物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是中華民國臺灣省之省長及省議員與兩個院轄市(臺北市、高雄市)之市長及市議員的直接選舉,於1994年12月3日進行投票 ,中央選舉委員會。此次選舉包括首次進行的臺灣省省長直選與升格為院轄市後首次進行的臺北市市長及高雄市市長選舉,是歷來第一次全臺的一級行政區首長同時普選(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屬二級行政區首長選舉),因而意義重大,但在省市長選舉及省市議員選舉方面皆沒有牽涉到已被虛級化的福建省。.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張金策 ·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和新潮流系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張金策和新潮流系之间的比较

張金策有81个关系,而新潮流系有2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杰卡德指数为5.65% = 17 / (81 + 220)。

参考

本文介绍張金策和新潮流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