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弱碱

指数 弱碱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中,弱碱指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碱,意即质子化反应不完全。一般碱的pH值范围为7~14,其中7为中性,14则为强碱性,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相对强碱而言,弱碱从水分子接受质子的能力较差,因而溶液中H+浓度更高,pH值较低。 碱阴离子的电离平衡不涉及H+,通常以OH−离子浓度先计算pOH: 共轭酸(如NH4+)与共轭碱(如NH3)的酸碱平衡式相乘,得到: 由于.

17 关系: 吡啶丙氨酸弱酸甲胺电离質子质子化超强碱超强酸酸碱质子理论PH值氢氧根水分子水的电离水溶液

吡啶

吡啶(CHN,音同“比定”,,系统名氮杂苯)CAS号110-86-1。分子量79.10。 吡啶由苏格兰化学家于1849年在骨焦油中发现,两年后,安德森通过分馏得到纯品。由于其可燃性,安德森以πῦρ (τὸ)(pyr,意为火)命名。.

新!!: 弱碱和吡啶 · 查看更多 »

丙氨酸

丙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原文為alanine,常簡寫為ala,在氨基酸序列中可簡寫為A。於1879年首度被分離出來。 鳥類和哺乳類可經由食物中的糖分解所得的丙酮酸合成得到丙氨酸,因此對這些動物來說,丙氨酸為非必需氨基酸。但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之一.

新!!: 弱碱和丙氨酸 · 查看更多 »

弱酸

弱酸是指在溶液中不完全電離的酸。如用常用的HA去表示酸,那在水溶液中除了電離出質子H+外,仍有為數不少的HA在溶液當中。以下化學式可以表示這關係: \mathrm.

新!!: 弱碱和弱酸 · 查看更多 »

在各种酸碱理论中,碱都是指与酸相对的一类物质。鹼多指鹼金屬及鹼土金屬的氢氧化物,而对碱最常见的定义是根据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提出的酸碱离子理论作出的定义:碱是一种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并且不产生其它阴离子的化合物。随后这个定义被扩展为提供氢氧根或者吸收氢离子的化合物。 根据不同的酸碱理论,碱有着不同的定义。.

新!!: 弱碱和碱 · 查看更多 »

甲胺

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3NH2,它是氨中的一个氢被甲基取代后所形成的衍生物。甲胺是最简单的伯胺。市售品一般是其甲醇、乙醇、四氢呋喃或水溶液,或作为无水气体在金属罐中加压储存。工业品常将无水气体加压后通过拖车运输。它有刺激的腥味。甲胺被用作合成很多其他化合物的原材料,每年大约能生产上亿千克。.

新!!: 弱碱和甲胺 · 查看更多 »

电离

电离(Ionization),或称电离作用、離子化,是指在(物理性的)能量作用下,原子、分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 電離大致可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連續電離(sequential ionization)和非連續電離(Non-sequential ionization)。在古典物理學中,只有連續電離可以發生。非連續電離則違反了若干物理定律,屬於量子電離。 例如:.

新!!: 弱碱和电离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弱碱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质子化

在化学中,质子化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获得质子(H+)的过程。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和质子化合, 即结合一个质子,一般都是该物质有孤对电子,所以可以通过配位键结合一个质子。如H2O变成H3O+,NH3变成NH4+等等。 质子化的逆过程是去质子化。 质子化可能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是很多化学计量和催化过程中的一步。一些多元离子和原子可以进行多次质子化,例如很多生物高分子。 基底经过质子化後,其中每一种粒子的质量和电荷都增加了一个单位。分子质子化或去质子化後,很多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不仅限於电荷和质量,如亲水性、还原势、光学特性等。在特定的分析步骤中,如电喷雾质谱,质子化是必需的一步。 质子化和去质子化会发生在大多数酸碱反应,是大多数酸碱反应理论的核心。布朗斯特-劳里酸被定义为将另一物质质子化的化学物质。.

新!!: 弱碱和质子化 · 查看更多 »

超强碱

超强碱就是碱性极强的物质。目前对超强碱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些化学家以氢氧化铯作为强碱和超强碱的界限。 另一個强碱和超强碱的界限是氫氧根離子,因為氫氧根是在水溶液中鹼性最強的物質,更強的鹼在水中會和水產生中和反應,產生氫氧根及質子化的鹼。另一個定義超強鹼的方式是利用是否可使羰基失去 α 氫變成烯醇來判別,一般的鹼無法產生上述的反應。不過超强碱一詞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化學定義,例如质子海绵也會稱為超强碱。 超强碱在1950年代開始研究,在有機合成中很重要,也是的基礎。有用到超强碱的反應需特別的處理,因為反應會被水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所破壞,惰性氣體及低溫可以減少其副作用,超强碱也是腐蝕性物質。.

新!!: 弱碱和超强碱 · 查看更多 »

超强酸

超强酸是指比纯硫酸酸性更强的酸。IUPAC 金皮書 简单的超强酸包括三氟甲磺酸和氟磺酸,它们的酸性都是硫酸的上千倍。在更多的情况下,超强酸不是单一纯净物而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注意:以前有说法认为王水酸性很强,是超强酸,这种说法基于的是王水能溶解金、铂等金属这个现象,但实际上,这仅仅体现的是王水的强氧化性,而且,就酸性而言,王水不及纯硫酸。 超强酸这一术语由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于1927年提出,用于表示比通常的无机酸更强的酸。乔治·安德鲁·欧拉因其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获得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弱碱和超强酸 · 查看更多 »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理论)是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湯馬士·馬丁·劳里于1923年各自独立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可以释放質子(氫離子,H+)的分子或离子为酸(布朗斯特酸),凡是能接受氫離子的分子或离子則为碱(布朗斯特碱)。 當一個分子或離子釋放氫離子,同時一定有另一個分子或離子接受氫離子,因此酸和鹼會成對出現。酸碱质子理论可以用以下反應式說明: 酸在失去一個氫離子後,變成共軛鹼;而鹼得到一個氫離子後,變成共軛酸。以上反應可能以正反應或逆反應的方式來進行,不過不論是正反應或逆反應,均維持以下的原則:酸將一個氫離子轉移給鹼。 在上式中,酸和其對應的共軛鹼為一組共軛酸鹼對。而鹼和其對應的共軛酸也是一組共軛酸鹼對。.

新!!: 弱碱和酸碱质子理论 · 查看更多 »

PH值

pH,亦称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酸鹼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1909年由丹麦生物化学家瑟倫·索倫森(Søren Peder Lauritz Sørensen)提出的。「pH」中的「H」代表氫離子(H+),而「p」的來源則有幾種說法。第一種稱p代表德语「Potenz」,意思是力度、強度;第二種稱pH代表拉丁文「pondus hydrogenii」,即「氫的量」;第三種認為p只是索倫森随意选定的符号,因为他也用了q。现今的化学界把p加在无量纲量前面表示该量的负对数。 通常情况下(25℃、298K左右),当pH小于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大于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等于7的时候,溶液为中性。 pH允许小于0,如鹽酸(10 mol/L)的pH为−1。同样,pH也允许大于14,如氫氧化鈉(10 mol/L)的pH为15。.

新!!: 弱碱和PH值 · 查看更多 »

氢氧根

氫氧離子,化學符號為OH-。其中氢和氧之间以共价键连接,整体带一单位的负电荷。常常與不同的元素組成氫氧化物。.

新!!: 弱碱和氢氧根 · 查看更多 »

氨(Ammonia,或称氨氣、阿摩尼亞或無水氨,分子式为NH3)是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單位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的氨。氨對地球上的生物相當重要,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很多藥物和商業清潔用品直接或间接的組成部分,具有腐蝕性等危險性质。 由於氨有廣泛的用途,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無機化合物之一,約八成用於製作化肥。2006年,氨的全球產量估計為1.465億吨,主要用於製造商業清潔產品。 氨可以提供孤電子對,所以也是路易斯鹼。.

新!!: 弱碱和氨 · 查看更多 »

水分子

#重定向 水的性質.

新!!: 弱碱和水分子 · 查看更多 »

水的电离

水的电离,或称水的自偶电离,可以简化为两个水分子互相反应,生成一个水合氢离子和一个氢氧根离子的过程,屬於水的質子自遷移反應。反应方程为:.

新!!: 弱碱和水的电离 · 查看更多 »

水溶液

水溶液是指溶劑是水的溶液。在化學反應中,若反應物或生成物為水溶液,一般會在其化學式右下方加上(aq)識別。例如食鹽NaCl的水溶液,會用NaCl(aq)表示。由於水是自然界蘊含豐富的良好溶劑,因此在化學中常用到水溶液。 具有疏水性的物質不溶於水中,而具有親水性的物質才能形成水溶液。像食鹽即為親水性的物質。若依照酸鹼電離理論,酸和鹼也是親水性物質。 物質是否溶於水,主要是根據物質和水之間是否可以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而且需要大於水和水之間的分子间作用力。若將無法溶於水的固體物質加入水中,則會產生沉澱。 若水溶液可以有效的傳導電流,則水溶液中含有強電解質,反之則表示水溶液中只有弱電解質。強電解質是指在水中會完全解离的物質,而弱電解質在水中只會部份解离。 非電解質是指可以溶於水,但仍不會產生離子,仍保留分子完整性的物質。非電解質有糖、尿素、甘油和二甲基碸。 當計算有水溶液在內的化學反應時,一般需要知道溶液的濃度及體積莫爾濃度。 許多水溶液是透明的,但可能因為其中的離子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顏色。.

新!!: 弱碱和水溶液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