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弘仁

指数 弘仁

弘仁(810年九月十九至824年正月初五)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大同之後、天長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嵯峨天皇、淳和天皇。.

55 关系: 劝丰祐劝利晟南诏吐蕃壬寅壬辰大同 (平城天皇)大仁秀大元瑜大豐 (南詔)大明忠天皇天長 (淳和天皇)太始 (渤海)己亥丁酉中國丙申干支年号乙未庚子庚寅建兴 (渤海)彝泰保和嵯峨天皇唐宪宗唐穆宗全义公元元和 (唐朝)空海甲午甲辰畫家癸卯癸巳高野山辛卯辛丑龙兴 (南诏)赤祖德贊金剛峯寺長慶檢非違使永德 (渤海)淳和天皇渤海国清朝...朱雀 (渤海)戊戌日本日本年號索引日本現報善惡靈異記 扩展索引 (5 更多) »

劝丰祐

劝丰祐(),一作丰祐,孝惠王寻阁劝之子,靖王劝利晟之弟,南诏第七代国王,823年至859年在位,谥昭成王,世隆称帝后,追尊为保和昭德皇帝。.

新!!: 弘仁和劝丰祐 · 查看更多 »

劝利晟

劝利晟(),一作劝利,寻阁劝之子,劝龙晟之弟,南诏第六代国王,816年至823年在位,谥靖王。 816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劝龙晟,拥立劝利晟即位。大权掌握在王嵯巅手中,823年,年仅22岁的劝利晟去世,其弟劝丰祐即位。.

新!!: 弘仁和劝利晟 · 查看更多 »

南诏

南诏(738年-902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8世紀时興起的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从748年开始扩张至今雲南全境和贵州西部,到8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國的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緬甸北部、老挝北部、泰國北部地區和越南西北部地區。902年鄭買嗣自立為帝,灭亡南诏,建立大長和国。史学界有时将902年至937年大理国成立前的历史亦算作南诏。.

新!!: 弘仁和南诏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弘仁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壬寅

壬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9个。前一位是辛丑,后一位是癸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水生木相生。.

新!!: 弘仁和壬寅 · 查看更多 »

壬辰

壬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9个。前一位是辛卯,后一位是癸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土尅水相尅。.

新!!: 弘仁和壬辰 · 查看更多 »

大同 (平城天皇)

大同(806年五月十八至810年九月十九)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延曆之後、弘仁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平城天皇與嵯峨天皇。.

新!!: 弘仁和大同 (平城天皇) · 查看更多 »

大仁秀

渤海宣王(),諱大仁秀,是渤海國第十代君主,大明忠之从兄,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孫。在位期間818年至830年,年號為建兴。大仁秀兼并了靺鞨铁利、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击败了黑水靺鞨,渤海國达到极盛。在位期间,曾二十次遣使到唐朝长安,所谓海东盛国主要就是指他統治的时期。830年去世,諡號宣王。.

新!!: 弘仁和大仁秀 · 查看更多 »

大元瑜

渤海定王(),諱大元瑜,是渤海国第七代君主,在位期間809年至812年,大嵩璘的之子,改元為永德。唐朝唐宪宗遣使元文成为大嵩璘吊丧,册封大元瑜为渤海国王,812年大元瑜去世,谥號定王。.

新!!: 弘仁和大元瑜 · 查看更多 »

大豐 (南詔)

大丰(820年-823年)是南诏勸利晟的年号,共计4年。.

新!!: 弘仁和大豐 (南詔) · 查看更多 »

大明忠

渤海簡王(),諱大明忠,是渤海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間817年至818年,大言义的弟弟,改元為太始。818年大明忠去世,谥號简王。大祚荣王统从此断绝,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孙大仁秀继位。.

新!!: 弘仁和大明忠 · 查看更多 »

天皇

天皇()是日本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皇室。在明治維新至1947年為止而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定其為國家元首;之後接續施行至今的《日本國憲法》中則被定義為「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為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 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国、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经历過改朝换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歷史上能掌握實權的時間很短,所以反而能避過戰亂,使皇室更加長壽。由於天皇與整個皇室在古代被認為是超乎於普通人的存在,因此時至今日都是沒有姓氏的(历史学研究上称其为天皇氏或天皇家)。而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但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完全放棄天皇在過往被賦予的神性。 通常,現任天皇會被稱為「今上天皇」,敬稱「陛下」。當天皇退位,他會被稱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倘若天皇退位後出家,他會被稱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如果天皇駕崩,他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在位時年號]天皇」(例如明治天皇)。 現任天皇(今上天皇;第125任)為明仁,是昭和天皇的長子,年号平成,於1989年1月7日即位。.

新!!: 弘仁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天長 (淳和天皇)

天長(824年正月初五至834年正月初三)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弘仁之後、承和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之淳和天皇和仁明天皇。.

新!!: 弘仁和天長 (淳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太始 (渤海)

太始(818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簡王大明忠的年号,共计1年。.

新!!: 弘仁和太始 (渤海) · 查看更多 »

己亥

己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6个。前一位是戊戌,后一位是庚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土尅水相尅。.

新!!: 弘仁和己亥 · 查看更多 »

丁酉

丁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4个。前一位是丙申,后一位是戊戌。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酉屬陰之金,是火剋金相剋。.

新!!: 弘仁和丁酉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弘仁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丙申

丙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3个。前一位是乙未,后一位是丁酉。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火尅金相尅。.

新!!: 弘仁和丙申 · 查看更多 »

干支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環往復,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用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个周期为六十年,称为一甲子,甲子也用于形容60岁的老年人。.

新!!: 弘仁和干支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弘仁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乙未

乙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2个。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木尅土相尅。.

新!!: 弘仁和乙未 · 查看更多 »

庚子

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前一位是己亥,后一位是辛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新!!: 弘仁和庚子 · 查看更多 »

庚寅

庚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前一位是己丑,后一位是辛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新!!: 弘仁和庚寅 · 查看更多 »

建兴 (渤海)

建興(819年-830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宣王大仁秀的年号,共计12年。.

新!!: 弘仁和建兴 (渤海) · 查看更多 »

彝泰

彝泰(,815年-838年)是吐蕃王朝可黎可足赞普所用的年号,共计24年。見於拉薩《長慶唐蕃會盟碑》,末書唐長慶及吐蕃彝泰紀元,是目前可考的唯一一个吐蕃的年号。.

新!!: 弘仁和彝泰 · 查看更多 »

保和

保和可以指:.

新!!: 弘仁和保和 · 查看更多 »

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日本第52代天皇(在位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諱神野()。擅長書法、詩文,被列為平安時代三筆之一。.

新!!: 弘仁和嵯峨天皇 · 查看更多 »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新!!: 弘仁和唐宪宗 · 查看更多 »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原名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5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4年。.

新!!: 弘仁和唐穆宗 · 查看更多 »

全义

全义(816年-819年)是南诏勸利晟的年号,共计4年。.

新!!: 弘仁和全义 · 查看更多 »

公元

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公历纪元或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科學家基于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则,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

新!!: 弘仁和公元 · 查看更多 »

元和 (唐朝)

元和(806年正月—820年十二月)是唐憲宗的年號,共计15年。 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李恒即位沿用。.

新!!: 弘仁和元和 (唐朝) · 查看更多 »

空海

海(;),俗名佐伯真魚,於唐朝為日本派遣僧,師學於今西安青龍寺,惠果阿闍黎門下,受獲傳承付法第一人,賜受法號遍照金剛,謚號弘法大師,日本佛教僧侶,至中國學習唐密,傳承金剛界與胎藏界二部純密,為唐密第八祖,日本佛教真言宗的開山祖師。他被敬称为弘法大师与遍照金刚。也因其书法功底强,而被称为“五笔和尚”,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合稱平安時代三筆,著名作品為風信帖。.

新!!: 弘仁和空海 · 查看更多 »

甲午

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1个。前一位是癸巳,后一位是乙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木生火相生。.

新!!: 弘仁和甲午 · 查看更多 »

甲辰

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1个。前一位是癸卯,后一位是乙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木尅土相尅。.

新!!: 弘仁和甲辰 · 查看更多 »

畫家

畫家,通常指以繪畫為職業的人或者畫畫特別優秀的人。西方在文藝復興或之前的時代,畫家基本上是受人委託而作畫的職業。在中國古代,正如音樂家一樣,很多畫家都不是職業性的。事實上幾乎沒有優秀的畫家是“職業性”的。以畫畫為職業者,一般稱爲“畫匠”,在中國古代地位是比較低下的。不論那個人是畫在石頭、畫布、紙、皮上,都可稱為畫家。另外,可尊稱大畫家為「畫伯」。 畫家這個名稱在近代有所轉變,米羅經常反對畫家這個字,因其創造性不足,事實上畫家也往往是設計師、插畫家、雕塑家、作家、老師等。而且畫家也常與藝術家有重疊的意思 de:Artist.

新!!: 弘仁和畫家 · 查看更多 »

癸卯

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0个。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水生木相生。.

新!!: 弘仁和癸卯 · 查看更多 »

癸巳

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0个。前一位是壬辰,后一位是甲午。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水尅火相尅。.

新!!: 弘仁和癸巳 · 查看更多 »

高野山

野山(こうやさん)是位于日本和歌山縣裡標高約1,000公尺前後的山群中的一個地域,在行政劃分上隸屬於伊都郡高野町,也是該町的核心聚落和市中心所在。 在平安時代的弘仁7年(816年)弘法大師空海在此修行並建立了金剛峰寺,後來成為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 (和歌山新聞2004年1月3日第四版面上刊載記事內容)。整個山中的寺院總數約有117間,於平成16年(2004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列為世界遺產之一。高野山同時也是金剛峯寺的山號(悠誘高野山詳細介紹說明以及參考地圖與由來等資料)。 高野山同時是安土桃山時代非常著名的流放勝地,許多知名武士都因不同的原因被流放到此。.

新!!: 弘仁和高野山 · 查看更多 »

辛卯

辛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8个。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新!!: 弘仁和辛卯 · 查看更多 »

辛丑

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屬陰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新!!: 弘仁和辛丑 · 查看更多 »

龙兴 (南诏)

龙兴(810年-816年)是南诏劝龙晟的年号,共计7年。.

新!!: 弘仁和龙兴 (南诏) · 查看更多 »

赤祖德贊

赤祖德贊(,),又译弃足德贊,吐蕃贊普,815年至836年在位。赤祖德赞在汉文文献《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中被称作可黎可足,《资治通鉴》稱之為彝泰贊普。 赤祖德赞是赤德松赞与没庐妃拉杰莽莫杰()所生的儿子,与朗达玛是同胞兄弟。又名日巴坚()。816年(一说817年),赤德松贊去世,因众臣所瞩意的王子藏玛()已出家为僧,遂由赤祖德赞即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5页(总第253页) 817年,即位不久的赤祖德赞决定推行与唐朝的友好政策,遣使向唐朝告哀,唐朝遣乌重玘出使吐蕃吊祭,随后吐蕃便释放了一些唐朝俘虏。 虽然赤祖德赞主张与唐友好,但唐蕃边境的将领却在次年发生了军事冲突,吐蕃战败。随后唐军收复了原州(今宁夏固原县)、长乐州(定远城西),并占领了吐蕃的峨和(今四川茂汶县北)、棲鸡等城, 819年,吐蕃被迫派遣大论尚绮心儿()为元帅反击,侵略灵州、盐州、泾州地界,直指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 由于吐蕃与唐朝连年的战争胜负难分,820年唐穆宗即位后,吐蕃以此为契机再次提出和谈。821年遣尚绮力陀思出使唐朝,在长安与唐朝君臣盟誓,吐蕃与唐朝相约互守边境,永不再发生战争。次年,唐朝官员刘元鼎、刘师老出使吐蕃,与赤祖德赞君臣作了同样的盟誓。这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第八次会盟,由于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有被称为“长庆会盟”。 《吐蕃史稿》207~214页 会盟后,吐蕃大论尚绮心儿前往大夏川,向吐蕃诸将传达了会盟的内容,禁止蕃军骚扰唐朝边境。823年又在唐朝都城长安、吐蕃都城逻些以及唐蕃边境地带,以汉、藏两文各立了同样的会盟碑。《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页(总第255页)吐蕃模仿唐朝,取年號“彝泰”(),并在会盟碑中使用。这也是吐蕃历史上唯一一个年号。吐蕃方面的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此后,唐朝和吐蕃互通使节,来往密切。其间边境虽曾有过零星冲突,但大致保持和平。逐渐强盛的南诏则趁吐蕃、唐朝实力皆衰弱时趁机脱离了吐蕃,侵略唐朝。 赤祖德赞对佛教极为笃信。在位期间,在吐蕃极力推崇佛教。831年他从于阗、泥婆罗重金聘请工人,建造了拥有九层雄伟神殿的伍香多无比吉祥增善寺()。在他的推崇下,王妃、王子、贵族、大臣也纷纷效仿,吐蕃境内佛寺林立,僧侣、尼姑的人数大量增加。赤祖德赞同时也从外国大量聘请高僧翻译佛经,并改进了藏文字母。《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7~98页(总第255~256页) 在政治上,他将僧人的地位提到了最高,任命高僧钵阐布云丹()执掌朝政。又下令吐蕃全国每一个僧人皆以七户平民作为自己的属民,这就是“七户养僧制”。 《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0页(总第268页)。参见该书脚注26。赤祖德赞本人也对僧侣毕恭毕敬。他甚至将自己的头发编成左右两只发辫,在发辫的顶端系上丝绸;然后将丝绸铺展在两个精致的垫子上,并让两位高僧坐在垫子上,称之为“二首部”(),以示尊敬。正因为如此,赤祖德赞获得了“日巴坚”(,意为有带辫子的人)的绰号。《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6页(总第254页)他甚至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胆敢瞪僧侣的人应挖去眼珠,敢用手指僧人者则要砍去手指。 赤祖德赞将政权全部给僧人管理,这引起了一些反佛派大臣的不满。大论韦·甲多热()联合属庐·列扎()等反佛贵族合谋,诬称王子藏玛反对佛法,流放其于门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亚东),并指使王妃那囊氏芒洁()将其毒死。随后污蔑执政的僧人钵阐布云丹与王妃、尼姑通奸。钵阐布云丹在出逃途中被韦·甲多热追及,刺死,韦·甲多热残忍地将其皮剥下解恨。《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0~101页(总第258~259页) 在铲除了赤祖德赞身边的佛教大臣后,韦·甲多热等人决定杀死赤祖德赞。838年,赤祖德赞在墨竹香巴宫()醉酒昏昏睡去,韦·甲多热、属庐·列扎、列杜赞()三位反佛派大臣趁机拧断了赤祖德赞的脖子,将其杀死,时年36岁。《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01页(总第259页) 赤祖德赞无子,韦·甲多热拥立其兄弟朗达玛即位。葬赤祖德赞于敦卡达历代藏王墓左侧的“墀丁芒日”陵()。《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99页(总第257页)其墓中无珍宝,墓前立有一块无字碑。《贤者喜宴》译注十三,第111页(总第269页)。参见该书脚注31。 由于赤祖德赞对藏传佛教的弘扬有较大贡献,因此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为“吐蕃三大法王”。藏传佛教教徒将其视为金刚手的化身。《吐蕃史稿》第204页后世的藏文史料也颂扬其功德,称其在位期间人民安居乐业,吐蕃变成了人间的极乐世界。但根据《新唐书》等汉文文献的记载,赤祖德赞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君,而且体弱多病,大权旁落至大臣的手里。身为信佛者的赤祖德赞,竟然任命反佛派大臣韦·甲多热为大论,最终导致了自己被弑以及后来的佛法被废止,其昏庸程度可想而知。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与建立吐蕃帝国的松赞干布、将吐蕃帝国推向全盛的赤松德赞的文治武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新!!: 弘仁和赤祖德贊 · 查看更多 »

金剛峯寺

金剛峯寺(こんごうぶじ)是一座位在日本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町高野山的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寺院。山號「高野山」(こうやさん),與京都的東寺同為真言宗密教之聖地。開基(創立者)為弘法大師空海。以「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的一部分登錄世界遺產。 File:Danjogaran Koyasan02s5s3200.jpg|金堂 File:Danjogaran Koyasan16n4272.jpg|根本大塔 File:Danjogaran Koyasan15n3200.jpg|御影堂 File:Eight Attendants I Kongobuji.jpg|制多伽童子、矜羯羅童子、恵光童子、恵喜童子 File:Eight Attendants II Kongobuji.jpg|清浄比丘、烏倶婆誐童子、指徳童子、阿耨達童子 File:Seitaka Doji Kongobuji.jpg|制多伽童子.

新!!: 弘仁和金剛峯寺 · 查看更多 »

長慶

長慶(821年正月—824年十二月)是唐穆宗的年號,共计4年。 長慶四年正月唐敬宗李湛即位沿用。.

新!!: 弘仁和長慶 · 查看更多 »

檢非違使

檢非違使是日本律令制下的令外官之一,「檢察非違(非法、違法)的天皇使者」之意,管轄京都的治安維持和民政。平安時代後期,也在令制國設置。.

新!!: 弘仁和檢非違使 · 查看更多 »

永德 (渤海)

永德(810年-812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定王大元瑜的年号,共计3年。.

新!!: 弘仁和永德 (渤海) · 查看更多 »

淳和天皇

淳和天皇(;),日本第53代天皇(823年-833年在位),桓武天皇第三皇子,母親為藤原百川之女藤原旅子。諱大伴(),又被稱為西院帝。810年時因為藥子之變的關係,皇太子高岳親王遭到廢黜,大伴親王被改立為太子。823年嵯峨天皇退位,大伴親王以皇太子身分登基。 由於天皇名為大伴,為了避諱,便將「大伴」這個姓氏改為「伴」,以免造成該姓與天皇名字有衝突。 淳和天皇積極的錄用良吏,並且改善已經荒廢的地方政治,恢復調解國司間糾紛的官位「勘解由使」。另外在土地政策上有所改革成就,因此增加了財政收入。另外下令繼續編纂《日本後記》,記載桓武天皇到淳和天皇這段期間的治世。在他的治世時期,可以說是平穩的時代。 833年時,讓位給皇太子正良親王,並於840年過世。天皇過世後,眾人根據他的遺願,火葬後將骨灰灑於大原野西嶺上陵,日式諡號為「日本根子天高讓彌遠尊」。.

新!!: 弘仁和淳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新!!: 弘仁和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弘仁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雀 (渤海)

朱雀(813年-817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僖王大言义的年号,共计5年。.

新!!: 弘仁和朱雀 (渤海) · 查看更多 »

戊戌

戊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5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己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比例和好。.

新!!: 弘仁和戊戌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弘仁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年號索引

#重定向 日本年號列表.

新!!: 弘仁和日本年號索引 · 查看更多 »

日本現報善惡靈異記

《日本現報善惡靈異記》(日本現報善悪霊異記,平假名:にほんげんほうぜんあくりょういき)或稱《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日本国現報善悪霊異記,平假名:にほんこくげんほうぜんあくりょういき),藥師寺僧景戒所著,成書於日本平安時代初期,亦為日本最早的民間故事集,通常略稱成《日本靈異記》。全書凡上、中、下三卷,以漢文記述而成。.

新!!: 弘仁和日本現報善惡靈異記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